历史瞬间

历史瞬间

4 福州解放纪事/ 林国清林荫予

8 海峡两岸关系历史性的突破

——忆“金门协议”签订20周年/ 方庆云

往事追忆

12 义序机场史话/ 杨鑫

15 中国最早的科技专科学校

——船政绘事院/ 陈舟

辛亥风云

18 黄花岗烈士冯超骧/ 陈宏伟

20 “辛亥奇侠”严骥/ 黄超

22 同盟会早期会员程拱宸/ 陈建斌

23 辛亥革命方氏双杰(续)/ 方琪

闽都人家

24 不用眼睛教人说英语

——记盲人政协委员夏荣强/ 张洁

26 王冰的书法和人生/ 金叶子

29 嫁给金山的画家/ 康延平

文苑艺林

35 诗抒爱国情——梁启超访台湾/ 蔡连巧

37 福州寿山石雕的起源/ 张兴亮

40 帮洲忆旧/ 梁一剑

十邑纵横

44 福州白塔寺/ 方琪

46 “虎婆宫”和虎婆的来历/ 林发荣

48 悠悠千载宝林禅寺/ 林丹红

榕台交往

51 乡音不改乡情浓

——记辜严倬云女士福州祭祖参访/ 叶立勋

53 台湾货福州行/ 刘可利

畲乡风情

55 罗源畲乡“八井拳”/ 雷正清

58 三月三畲家儿女赛歌来/ 蓝奇峰

60 连江天竹畲家菜/ 陈荣邃

知青岁月

61 我与“知青文学”/ 王基鸿

封面:1932年福州闽江连家船

彩插:南台遗梦/ 郑松波/图林玉灵/文

封底:冶山摩崖题刻/ 唐希摄

福州解放纪事

林国清林荫予

一、蒋介石召开福州应变会议

1949年6月21日上午9时30分至下午2时30分,蒋介石在福州义序机场办公大楼召开临时军事会议,参加的有福州绥靖公署主任兼福建省主席朱绍良、东南前进指挥所主任(前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吴石、第六兵团司令官李延年、国民党总裁办公室主任俞济时和总裁机要秘书曹圣芬以及驻福建的各兵团、各军、各师和福州绥署各处长等80多人。

蒋介石是当日上午8时从台北松山机场起飞,9时到达福州的。会上,先由各单位报告军情概况。朱绍良说了闽东、闽北地区守土不力,对弃职潜逃的行政人员严加惩办的情况;汤恩伯说了在闽浙边、闽粤边以及闽海边三都澳、平潭岛、马祖岛、金门岛、东山岛视察的情况。蒋介石很认真地听着,随后即同朱绍良、汤恩伯、李延年等就着地图讨论有关攻守的计划,随即对全体与会人员讲话,并就名册点名。

蒋介石先声明他是以国民党总裁的身份来和大家见面的。他说,我是一个下野的总统,论理不应再问国事。但想起总理生前的付托,勉以“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的遗言,所以我以党总裁地位来领导大家和共产党做殊死战。个人引退半年来,没有片刻忘怀久经患难的袍泽,望大家戮力同心,争取最后胜利。接着,他开始训话,历诉福建守军不够尽心尽责的地方,如服装、军械等问题,并指名道姓批评了福州补给区司令缪启贤和七十四军军长劳冠英。最后强调福州在战略上的重要性。他说:“大家应当知道,台湾将是党国的复兴地,它的地位的重要性异于寻常。比方台湾是头颅,福建就是手足,没有福建即无以确保台湾。以福建而言,守不住闽江以北,闽南也难以确保。今后大家要树立雄心壮志,和‘共匪’顽强地斗下去。最迟到明年春,世界反共联军就会和我们一道驱逐赤俄势力,清除赤色恐怖。希望大家回去转达所属,知道我的希望与决心。在‘共匪’进入福建之前,迅速整顿,作保卫福建的准备,用自己的热血来巩固台湾,国土就一定能够恢复。”

蒋讲话之后,即对防务方面、调整机构与整编方面和后勤补给方面作了重新部署。会后,蒋又召集有关将领个别谈话。最后一个召见的是九十六军军长李以劻。李在汇报中说:“在福州外围,野战工事有了一点,但很薄弱。除了一O六军在福州东郊、独立五十师在福州大小北岭、二十五军在福州西北郊由鼎湖山麓迄洪山桥构成若干掩体外,有计划的守备问题,福州绥署并未明确区分任务。至于半永久性筑城却没有一点。福州市长何震说,在福州做工事,征工征料不容易,除非政府拿出钱来。在上海有外围、主阵、核心三线工事,都守不住,何况福州这个背水城市呢?”蒋介石听了只是摇头。问何震是哪里人,什么出身;又问:“福州绥署副主任吴石,由国防部史料局长调回福建以来,据报有厌战论调,并曾多次向人说,国民党不亡是无天理。你听他讲过这些话么?”接着又问福建参议会参议长丁超五反对征兵以及鼓吹“闽人治闽”、“联省自治”等事,把李以劻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蒋原来是想在福建省府开会的,后听说福州情况复杂,不敢进城。下午3时左右,即乘“美龄号”飞机离开福州。

蒋介石回台湾后,对朱绍良不甚信任。至8月中旬,汤恩伯衔命再到福州,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持蒋介石的手令宣布撤消朱绍良福建省长和绥靖公署主任的职务。同时被撤职的还有绥靖公署副主任吴石等人。

当时汤恩伯到义序机场打电话约朱绍良到机场相商要事,不料一见面,即拿出蒋介石的手令。朱绍良大惊失色,声称当一起回省政府赶办移交手续。汤恩伯说:“不必了!”便敦促即时登机飞赴台湾。汤恩伯接替朱绍良为福建绥靖公署主任兼福建省主席。但他仍不能挡住南下的解放大军,8月17日,福州便解放了。

二、十兵团奉命南下

奉命南下解放福州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第二十八军和三十一军等。也就是蒋介石在福州召开应变会议的时候,十兵团接受“解放全福建,建设全福建”的任务。由陈毅同志在上海国际饭店召集进军福建和解放台湾的干部开会,学习中共中央《关于争取改造知识分子及对新区学校教育的指示》精神。6月下旬,朱绍清先带一支入闽先遣队出发。7月初,叶飞司令和韦国清政委率领大部队兵发东南,直取八闽河山。队伍很快到了闽北的建瓯,兵团首长在建瓯召开作战会议指出:敌人力图保住福建以屏障台湾,并为将来的复辟留块“跳板”。7月初,蒋介石为此飞到福州重新调整了防御部署:从台湾运来的二O一师一个团增防福州以东的马尾地区;九十六军守福州西北大湖、雪峰地区;独立五十师布于大小北岭和宦溪一线;一O六军扼守福州市区核心阵地;七十四军集结于连江、琯头一线;二十五军及独立三十七师布于福州至闽清间闽江两岸;七十三军在福清地区。我兵团经过审慎研究,决心将主力全面展开,以迅速勇猛的钳形攻势迂回左右,首先割断其海陆退路,然后一举会歼福州守敌。会上特别强调:一定要打好第一仗,先打分散之敌,再打集中之敌,争取全歼和速决;打好

福州战役,给继续南进解放全福建创造有利条件。

我军以三路进军:左翼三十一军从古田出发,采用突然、勇猛、坚决的动作攻取连江、长乐、马尾,断绝敌人海上逃路;右翼二十九军采用远程迂回战术,自南平地区杀出,飞行数百里迅速插入敌后,攻取福清、长乐一线,断敌陆上逃路;中路二十八军沿古田到福州公路及其两侧,正面推进,直取福州。中路军以一个师和军侦营由古田以南走山路,渡闽江,先歼闽清守敌,再攻永泰;另一师由大坪沿牛牳山东侧南下,从西北插向福州;还有一师取道白沙镇,直叩福州西门。另外,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以二十一军第六十三师从闽东北霞浦地区向罗源等地守敌发起进攻,配合十兵团作战。

8月13日黄昏,工兵营刚到调泉山北山坳,忽然枪声迎面而起。透过云雾缭绕的山头,发现蒋军密布,原来是国民党九十六军的一个团企图挡住去路。我军采取正面佯攻、两侧迂回的战术,吓得敌人不战而逃。15日,右翼已攻占东张、宏路、福清、海口、长乐、青圃、尚干等地,歼敌一千余人,切断敌人的南逃之路;左翼军攻占丹阳、琯头、宦溪和闽江口北岸重镇闽安镇,指向马尾军港,即将截断敌人的海上逃路;中路军眼见歼敌的“口袋”正在收紧,便催促各部要不畏任何艰险,日夜兼程,猛打穷追。15日黄昏,队伍赶到白沙镇,敌人放火烧桥,前哨排战士不顾火烧眉发,冲过桥去,盯上逃跑的敌人。后续部队随即泼水倒沙,扑灭了大火。16日,我部前锋夜抵甘蔗镇,碰到国民党九十六军四个团的部队,正在山野里大露营。我军即以三个半连的兵力,尖刀直入,其余部队四处呐喊。敌人大乱,丢鞋忘裤,闹成一团,没有半个钟头,就被打烂了。同时攻下小北岭、徐家村等地,打开了通向福州的北大门。17日拂晓,直奔福州。

三、猪蹄亭和万寿桥大搏斗

猪蹄亭在福州小北岭头的路口,海拔524米。据说古代山民要到福州多先在这里“聚齐”而后同行,一则可以免遭抢劫,二则可防野兽侵害。可见其形势的险要。于是盖有一亭,称“聚齐亭”,让人遮风避雨。久而久之,成为地名,而因其谐音,转称“猪蹄亭”。

1949年8月,国民党一0六军五0师有一个营的兵力把守在“猪蹄亭”山上,山前设置用木桩和铁丝网构成的鹿砦,扼住通往福州的咽喉。8月16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兵团八十二师二四五团三营奉命向国民党守军发起进攻,经过激烈的战斗,夺取了北侧的两个山头。傍晚,八连在进攻时受阻,只见枪弹密如连珠,爆炸声响成一片,山上山下成了一片火海。八连的战士都被压在山坡的下面,不得露脸。17日凌晨,八连一排排长刘新堂带领由4个战士组成的突击队,冒着枪林弹雨,要去炸掉敌人的鹿砦,高呼:“同志们,为了福建人民的解放,跟着我冲啊!”4个战士都牺牲了,他的下巴也被敌人的子弹打穿。三排长冯兆庆抢上去把他扶起,他挥手说:“我不行了。你回去!”说罢一边向敌人开枪,一边坚持着往前爬行,爬了十几米远才倒下来,身上留下十几个弹孔。共产党员杨家寿见刘新堂牺牲了,一跃而起,迅速向鹿砦的方向接近。但被敌人发现了,枪炮声一起向他湧来,他的左臂和左腿连中两弹,血流如注。战友们喊他的名字,让他退下来,他只回过头,向着战友们点点头,笑一笑,然后继续向前爬去。眼看敌人的鹿砦就要到了,又一颗子弹打在他的身上。他咬紧牙根,喘着粗气,艰难地把爆破筒塞进鹿砦,还担心炸不开,又解下身上所带的手榴弹,捆扎在一起,拉燃了导火线,来不及翻滚,只听一声巨响,地动山摇,便把鹿砦炸开了一个通道。接着,九班长李云才、副班长孙立文、战士孙德俊等又前仆后继,往前冲去,有的用手雷炸,有的用手拔,有的用钢钳剪,硬是把鹿砦摧毁。部队发出了冲锋的信号,轻机枪、重机枪、六0炮、掷弹筒、手雷弹,一齐开火。国民党部队已经溃不成军,除了毙伤者外,全作了俘虏。

8月17日凌晨,结束猪蹄亭战斗后,解放军大部队顺利地越过小北岭头,沿着古驿道向福州市区挺进。

奉命解放福州的三路大军,从福州的北门、西门和东门浩浩荡荡迈着矫健的步伐涌进福州城。福州人民端茶送水,夹道欢迎。但当先头部队的吉普车驶到台江万寿桥头时,固守在大桥南侧的国民党军仍在垂死挣扎。他们抢走粮店装着大米的麻袋充当沙包,垒筑工事,架起机枪,并利用南面居高临下的优势,用重机枪和冲锋枪组成密集的火力网,封锁桥面,掩护南逃的国民党残部。眼见我军受阻,解放军某部副营长魏景利迅速组织一支突击队,冲过大桥。但他不幸中弹牺牲,后被追授华东二级战斗英雄。战友们踏着魏景利开辟的通道,一涌而进,摧毁桥南的工事,保证大部队通过万寿桥,追击南逃的国民党残兵败将。后来为纪念这一次战斗,把万寿桥改名为“解放大桥”。

四、福州人民积极配合

中共福州地方组织和游击队积极行动,配合解放军第十兵团解放福州。8月16日,东岭游击队第二连和群众工作队部分干部,分散配合九十一师各支作战部队,参加解放马尾的战斗。副队长张友仁等率领第二连的一个排,

配合九十一师侦察连,从东盛村出发,向据守在马尾外围松门的敌台湾新军发起攻击,后又绕道快速向马尾前进。约在中午12点,马尾解放。与之同时,游击队第五连爱友部奉命控制琅岐渡口,迎接九十一师渡过闽江,解放琅岐岛。游击队第二连两个排分两路配合九十一军,在琯头至亭江间沿江截击从琯头溃逃之敌,其中郑浩率一个排出梅洋直取琯头,郑善潮率领一个排出白眉直取亭江。17日,游击队员陈人棋当向导,带九十一军一部从快安村渡过闽江,直捣福峡路的胪雷村。同一天拂晓,游击队的林耿雄、林厚基配合九十二师侦察连,从宦溪大北岭下山,直抵南门兜体育场。游击队群众工作队干部张昌荣和第一连张振华,则配合九十二师二七四团从大北岭头下山,经登云、东岳一路歼灭敌人。在登云村与敌一个连约百人相遇,敌人举手投降,大喊:“我们不打,当官的昨天就都跑了!”全部当了俘虏。

与此同时,中共福州地方组织也纷纷出动。省福中支部接受一项特殊任务:投放和邮寄由地下印刷厂印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即“约法八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政策》(即“八项政策”),简称为“双八条”。8月17日清晨,游通镛写了巨幅的“双八条”,由卓宝镇来游家从夹墙内取出,后由几个同学一起神秘地挂在东街一家商店的门口,十分醒目。其他的主要街道十字路口,如大桥头、南门兜、鼓楼前等也都张贴出巨幅的“双八条”,安定民心,迎接福州解放。

据《福州军事志》载:“福州战役自8月11日开始,23日结束,历时13天。解放军在中共地方组织和游击队的配合下,歼灭国民党军近4万人。俘敌六兵团副参谋长、二十军、九十六军副军长等将级军官17人,解放了福州市及其周围9座县城。”

海峡两岸关系历史性的突破

——忆“金门协议”签订20周年

方庆云

今年9月12日是“金门协议”签订20周年。1990年9月12日,我以福州市红十字会副会长的身份参加金门商谈,双方以红十字组织的名义,就有关遣返私渡人员问题达成协议。这是1949年后两岸签订的第一个协议。20年来,延续执行。它对改善海峡两岸关系,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商谈是唯一的途径。海峡两岸自古以来就是同祖同宗,一水相连,血缘相亲,人缘相近,语言相通,文化相同,习俗相似,自由往来,攀亲结友,互谋职业,亲如一家。但是由于历史和人为的原因,从1949年以后,长期分隔,限制往来,父母兄弟姐妹之间不能相见,亲朋戚友无法相聚,经济贸易无法相通。从80年代后期开始,有些人在蛇头的引诱下,铤而走险,不顾生命安危,以私渡的形式,跑到台湾,有的是寻找亲人,有的是图谋职业,有的是经营小额贸易。台湾当局视此为“非法”,把他们拘捕,关进监牢,并采取强制措施,押送回大陆。由于害怕他们返流,把人装进渔仓,盖上船板,钉上铁钉,造成窒息死亡。特别严重的是1990年的“7.22”、“8.13”两次事件,造成42人死亡,在海内外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如何从人道主义出发,安全妥善地解决这个问题,引起国家领导和台湾当局的关注,共同认为以红十字会组织负责双方沟通遣返是明智的选择。于是经过两岸红十字组织多次联络、沟通和相关领导的批准,同意在金门举行商谈。

参加商谈的代表,我方由红十字总会秘书长韩长林领队,还有国台办副局长乐美真、红十字总会台湾事务部副部长张希林、福建省红十字会副会长计克良和我共5人。我是分管负责处理私渡案件和调查处理“7.22”事件。对方参加的代表,有陈长文(“行政院”法律顾问、“国防部”法律总顾问、国民党中央党部法律顾问)、常松茂(台湾红十字会副秘书长)、徐祖安(台湾红十字会国际组主任)、邓顾问(后来知道是“国防部”参谋本部作战处长室中将执行官邓定秩)。当时都是以红十字会成员名义参加。原定9月8日上午赴金门,由于受18号台风的影响,在厦门停留了三天,到9月11日早上7:30乘厦渔507号渔轮从厦门东渡码头上船,到达浯屿岛海面(中线)时,由台湾派来引导船,到金门新湖渔港码头上岸,安排在金宁招待所。休息片刻后,双方就开始交接商谈的内容和时间的安排。

二、商谈是在友好互信和谐气氛中进行。正式商谈从当天下午2:30开始。会议桌中间放上红十字旗子,双方代表分坐两边,由陈长文先生主持,就遣返的对象、地点、手续、方法、工具等友好坦诚地交换了意见。在商谈过程中尽管也有些不同的看法,经过协商,本着人道主义安全方便的原则、务实的态度,达成了一致的意见。第二天上午形成了协议。下午安排参观中山林、古岗湖、民族文化村等景点,13日由他们护送到浯屿岛(中线)

返回厦门。

双方商定,“协议”签订后,各自带回,经双方相关领导同意后,同时间对外公布发表。9月19日上午10时,陈长文在台北召开记者招待会,公布了两岸商谈达成的协议。我新华社同时间向全世界发了电讯稿,第二天《人民日报》在头版登出以“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在金门商谈,达成有关海上遣返协议”为题的新闻稿。

三、商谈中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在商谈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不能出现“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局面;二是讨论私渡遣返问题只谈今后怎么办,不谈过去谁是谁非;三是谈得成就谈,谈不成就算。这样避免了那些不必要的争议,达到顺利解决问题之目的。在商谈过程中有几个细节问题,经过平等友好协商和技术性处理,达成共识。

一是遣返的对象,原提“违反双方有关规定,非法入境的居民”。经过仔细推敲,认为用“非法入境”的提法不当,改为“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的居民”。

二是“协议”落款的名称,均不使用双方的全称,而是用两岸红十字组织,使双方都能接受,避免了许多麻烦。

三是“协议”签字人,用两岸红十字组织代表韩长林、陈长文的名字,不体现职务的全称,也没盖公章。

四是遣返交接地点。原是金门和厦门对接。我们提议,因为私渡人员以福州地区居多,为路途方便,交接地点增加马祖与马尾。双方同意了,形成两门(金门、厦门)对开,两马(马祖、马尾)对接。

五是遣返工具。原来拟使用“渔轮”和“客轮”,但不够安全,建议用“登陆艇”接运。当时对方认为“登陆艇”是军用船只,不能接受,后来经说明,为了安全和方便,把退役的军艇,卸掉武器,经过改装,涂上白漆,打上红十字标志,专用遣返接运,双方共同接受。

六是签署“协议”落款的时间,也产生不同的看法,我们是使用世界性通用的公元时间,但对方坚持习惯使用“中华民国”,也有人提出使用我国传统农历甲子年,没有取得统一。最后采取,你签你的,我签我的,既不写“公元”,也不写“民国”,而分别写“90”、“七九”,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也体现了灵活务实的精神。

四、商谈是处在秘密情况下举行。我当时还在平潭县调查处理“7.22”事件,接到市委通知:因有急事,6日晚上回来。到福州后,时任福建省台办主任的林勤同志通知我到他办公室,说:“明天你要去厦门,8日与北京来的红十字代表一起去金门参加商谈私渡遣返问题。”我感到十分突然;而且说要“保密”,市里只有时任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和市长知道,我也没有告诉家里人,只说出差去厦门。身上没带一分钱和任何文字材料,没带照相机,只带生活用品和空白笔记本。在金门会议上,也没有新闻记者,没有电视录像。住的地方,戒备森严,大门口两个卫兵全副武装,名曰“保护安全”,十分“神秘”。

五、商谈“协议”顺利实施。首先是进行马祖的试航。9月13日回到厦门后,14日赶回到福州,即向省市领导汇报。并立即着手筹备赴马祖试航。一是船只的准备;二是人员的组织。首先与省边防总队联系,确定由边防闽安大队负责改装“登陆艇”,喷涂白漆和打上红十字“闽02号”标志,五天内完成。其次,组织公安、边防、红十字会、卫生等相关部门43人,由我带队,于9月19日晚上集中住在闽安边防过夜,20日早上6:10出发,到七星礁(中线)海面时,由对方“马富1号”船引导,9:00到达马祖海滩上岸。随即与徐祖安、邓顾问等根据“金门协议”的内容,就相关交接的时间、地点、人数、手续、体检、安全、通讯、生活等具体问题进行商谈,形成备忘录。商谈结束后,还参观了妈祖庙、胜天公园等景点。午饭后12点登船启航返回,下午3:30抵达马尾。这次试航为顺利遣返接送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接着根据对方提供的名单和地址,经过我方落实后,第一批于1990年10月8日,共55名,从马祖至马尾顺利遣返。从此以后,一批一批连续进行。20年来,先后双方共遣返了217批。总人数达28841人(其中从大陆遣返台湾的96批,392人)。台湾黑社会头目吴桐潭、妨害风化案遭通缉的刑事犯陈传代等潜逃大陆地区,按照“金门协议”由我公安机关组织力量缉拿归案,遣返台湾。劫机犯刘善忠劫持台湾远东航空公司至厦门机场及时抓获,遣送返台。从某种意义上说,从1990年10月8日开始,就实现了两岸之间的直接通航。我于1998年9月12日撰写忆金门商谈八周年文章,就以《“三通”的起点》为标题,最后一句话是:“尽快实现两岸全面直航,我相信,这一天为时不远了。”历史已经证明,在两岸共同努力下,“三通”已经实现了,正朝着和平发展的方向前进!

六、特殊的使命、特殊的礼遇。这次金门之行签订的“协议”是国内外法典中找不到的范例。一是没有办理任何通行手续。按照常松茂先生的说法,金门是军事要地,他在台湾要去金门,也要经过批准,办理“特别通行证”才行。二是登上金门后乘坐0058号“貂族100”12座面包车,前面还有一辆9980966号“巨羚”吉普车开道,在公路上行驶,路边随处可见伪装的军事碉堡和平地上立有“多叉”防空降的水泥“梅花柱”,要害部位有

哨兵站岗,可是我们所经过的地方,不但可以通行无阻,而且士兵见之还要“立正行礼”。三是签订的“协议”,双方只有个人署名,既无单位名称,也未加盖公章,也没有经过什么“会”通过批准,就马上生效,双方诚信坚守执行,已经20年了还在继续无限期地延续生效,在世界上应该找不到第二个的范例。这说明了,“特事可以特办”,只要人与人之间和谐互信,取得共识,没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

七、商谈协议发表后海内外的反响。“金门协议”公布后,引起海内外的强烈反响。普遍认为,这是40年来两岸关系的一大突破,是两岸关系“跳出低谷,已出现曙光”。台湾《联合报》认为,这次会谈已使两岸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如能循此模式建立更多成果,两岸人民都会蒙受其利”。《中国时报》认为,两岸红十字会在金门举行了一次“堪称历史性的会谈”,台湾当局首度同意中共兼具官方身份的人士“合法”进入“台湾领土”,较之南北朝鲜在板门店或东西德在柏林谈判更有“突破性”。《时报周刊》称这项历史性会谈,“国府”三不政策已被突破。《民众日报》指出,此次会谈“使得两岸紧张关系已象征性地进入和解时期,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将奠定良性的和平互动模式”。香港各大报也都对金门会谈予以充分肯定,认为这次会谈就其整个过程,对未来处理两岸问题具有启发性,就其达成的协议,也比现行的遣返方法理想。不少报道还认为,这次协议“不仅符合人道精神及安全便利原则,也为今后台湾海峡两岸警方今后换囚行动甚至共同打击犯罪的可能性打开契机”。日本《每日新闻》认为,在金门“直接交流,尚属首次。其意义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

八、妥善安排,特殊接待。1991年3月9日,台湾三名海警与出海捕鱼的平潭渔民发生冲突,被渔民制服,带回平潭县,交给当地边防派出所。省、市领导接到报告后,高度重视,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将三名警员安全保护,妥善安排生活和受伤的治疗。台湾有关方面及家属十分关心三个警员的安全及身体情况。3月18日,台湾红十字组织副秘书长常松茂、国际部主任徐祖安两人专程来榕探视三名警员。省领导指定由计克良(省红十字会副会长)、苏志硕(省台办处长)和我三人负责接待处理此事。他们于18日下午14:15抵达福州义序机场,下榻西湖宾馆,当天晚上21:15在马尾卧龙山庄探视。徐祖安转达了家属的问候和家信,三名警员分别谈了自己在大陆的生活和身体情况。他们共同感到当地相关部门对他们非常关心,生活安排得很好,穿的衣服、裤子、鞋子、袜子和生活日用品都是当地红十字会送给的。有的说:“虽然受点伤,医生天天反复来看,自己都感到不好意思。”每个人都亲自给家里亲人写信。有一个人因手指受伤不能写,由徐祖安代写。我们还帮助他们照了相,并连夜冲洗,第二天上午9:25,在起飞前15分钟(9:40起飞)送给他们带回台湾告慰亲人。三名警员经过一段时间,双方协商后,送回台湾。

妥善安排做好这次特殊接待,使双方都感到满意。为改善两岸关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金门商谈的举行和“协议”的签订,证明国家领导人和台湾当局决策是正确的,符合两岸民众的利益,执行是顺利的。20年过去了,“协议”仍在长期延续生效,它将继续为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为两岸民众共谋福祉,为促进和平统一发挥应有的作用。

义序机场史话

杨鑫

福州义序机场位于福州南郊高盖山下,距市中心8.5公里。

该机场系民国30年(1941)日军第一次侵占福州时,强征民力修建而成。1944年,福州再度沦陷,日本侵略者为其军事上的需要,在福州南台岛义序修建小型军用机场,以作殊死顽抗。1944年后,日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为了和盟军抢夺制空权,疯狂地在沦陷区赶建机场,于是把福州义序的房屋、果树统统推倒,强迫家家户户出劳工,日夜开工,占地6000多亩。每日有数千劳工在日军皮鞭刺刀下做苦役,半年后草草修成一条用砖块砌成上面铺盖一层泥土,宽仅50多米,长约3000米的简陋跑道。

赶建机场绝对是提着脑袋干活,手脚稍稍慢了一点就是一顿毒打,甚至被扔进河里砸死……善良的百姓忍无

可忍,于是变成一个又一个抗日志士,不分时间空间,和日军展开针尖对麦芒的斗争。在今天的仓山区那些仍健在的老人们仍清晰地记得当年那些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

73岁的陈友荣老先生回忆说,“当时我家在鳌山村,和义序只隔着一条河,鬼子强迫家家户户都要派工,每5天轮流一次。派不出劳力的村户就要交代工金,每天是100元法币或10多斤稻谷,雇别人去当劳工。那时我家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雇人?母亲只好忍饥挨饿,每天一大早自带干粮,到村公所集中,步行到义序机场工地干活,干到天黑再步行回来。”

1944年冬,鬼子大量增派劳工,每去一次都要干七天或半个月才能回来。“母亲也曾被叫去干了半个月,回来之后说:这次比以前苦多了,睡的是铺稻草的石板,吃的是杂粮拌地瓜。吃不饱,干活腿打晃,鬼子上来就是拳打脚踢。要是干得慢点,鬼子就罚你跪下,背上压块大石头;或者罚你站在河里,用铁铲铲水往头上浇;有些劳工被绑起来扔进河里,被乱石砸死……这些事情几乎每天都有,有时候受罚的劳工能排上一两排。”陈友荣说,修机场的人要是迟点回家,全家人都会提心吊胆。

72岁的魏孔明老先生说,“那时我才10岁,和13岁的哥哥被拉去修机场。当时天气很冷,母亲把米袋缝上两个角,给我们当衣服穿,下雨时就当雨衣,晚上回来烤一烤当棉被。那时每天都有一两万人,被鬼子押去建机场,每个镇都有三四百人,里面很多还是孩子,穿得破破烂烂的,打着赤脚,好像一群小叫花子。从1944年10月开始,我在义序机场干了三四个月,直到1945年2月万寿桥被盟军炸断,才逃回家里。”

魏孔明不愿多谈受日军欺凌的事情,只是含着泪说,“如果时光倒转,让我碰到日军,一定把他们干掉!”魏孔明还给我们唱起一首修机场时传唱的民谣:日本仔,修机场。做牛马,最凄凉。吃猪槽,困猪巢。吃毛饱,吁吁叫……

据陈友荣老人介绍,1944年冬,他到北园村看亲戚,看到附近的龙眼树上,吊着一个衣衫褴褛的男子,奄奄一息。后来得知,这个男子叫陈乙,附近村庄的农民,被拉去修机场,受尽了欺负,恨透了鬼子。有一天干活的时候,突然飞来国民党的飞机,鬼子和劳工们纷纷躲藏起来。陈乙认为报仇的机会来了,捡起鬼子丢在地上的一件黄呢大衣,披在身上,故意在鬼子躲藏的地方大摇大摆,走来走去。

鬼子被吓傻了,大喊大叫,叫陈乙赶紧躲起来,不要再暴露目标,陈乙哪里肯听,仍在原地模仿鬼子走正步。飞机飞走后,鬼子钻了出来,说陈乙是国民党的情报员,举起枪托就揍,然后把他绑在龙眼树上,继续拷打。

当晚陈乙就挣脱绳子跑了,但害怕牵连到别的劳工,没敢跑远,躲在附近观望,没想到第二天被搜查的日军逮住,又是一顿暴打。

陈乙的家属好不容易请来个会讲日语的人,去向日军求情,“陈乙有精神病,高抬贵手把他给放了吧?”

没想到此举反倒害了陈乙,日本鬼子非但没放人,还说是不是精神病,要开膛把心挖出来看看,于是立马把陈乙反绑起来,拖到山坡下,再在树上绑起来,用刺刀捅开陈乙的胸脯,把他的心肝掏出来取乐。

看到这血淋淋的一幕,附近村民都把陈乙奉为抗日志士,发誓要为他报仇。

螺洲镇鳌山村,靠近乌龙江有一片甘蔗地,还有一片橘园,当年村民就在这里和日军肉搏。1944年10月4日晚,负责修建机场的鬼子和汉奸10多人,半夜驾一艘快艇来到后池洲田园,偷偷跑上岸,看到甘蔗就砍,看到红橘就摘。看守果园的农民从草房里跑出来,大喊“抓贼,鬼子来偷橘子啦”!

村里的男子个个举着锄头、铁耙、扁担,朝着喊声的方向围拢过来,妇女们则上山敲锣、敲脸盆,还在铁桶里放鞭炮,使劲给男人助威。打跑了鬼子,村民们就想,天亮之后鬼子肯定会来报复,于是全村约定:青壮年能跑的尽快跑掉,最好只留下妇女、儿童、老人守家,但绝对不能讲出参战者的名字。当晚一部分男子逃跑,另一部分因为顾着家人,还是留在村里。

第二天一大早,日本兵开进鳌山村,封锁了出村口,抓了村里100多人,用运大便的粪船把他们押运到义序乡,紧接着就是严刑拷打,逼他们供出参战者,但不管怎么变着花样打,始终没有一个人开口。老族长被鬼子揪起脑袋往墙上撞,撞得鲜血直流,但还是不讲,气得鬼子骂他的脑袋比水泥墙还顽固。

鬼子见硬的不行,就开始诱骗妇孺,说谁招供了就可以回家,没想到妇孺只知道哭,就是不说话。

鬼子又叫来村民们的亲戚,过来劝说,没想到村民们纷纷跟亲戚说:我们什么都没招,转告跑出去的男人千万别回来,我们挺得住!

就这样过了七天,鬼子把所有的村民赶出房间,集中在天井里训话,“你们胆敢打皇军,明年的今天就是你们的祭日,统统杀了,有什么话赶快讲吧!”

当时所有的人都以为死定了,抱头痛哭,但仍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招,最后鬼子眼看着连这招都不灵,宣布放

人。

而后二战形势发生骤变,1945年,日军第二次侵占福州撤退时,将机场跑道炸毁。福建省政府随即进行整修,整修为土质跑道。抗战胜利后,民国福建省政府当局加以维修,1946年8月省府政设厅着手对机场修建工程进行调查规划与估算。机场可用面积1470米,宽不到1百米,跑道严重破损,加上春夏之交暴雨泛滥,乌龙江洪水淹没机场。决定先修跑道,将原有碎砖滚压夯实后再铺筑成块石跑道。为使飞机升降时免遭防洪堤阻碍,将跑道再延长75米,使飞机能以150坡度升降。在防洪堤与福厦公路衔接处加筑暗渠,填上土方,使汽车可直达机场。为防洪水,还在机场四周挖掘面积6375平方米的水渠,用以泄洪,并在外围筑土堤防场外洪水侵入。还设有泄水漏洞和水闸。等水退时开闸泄放渠水。

1947年10月,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交通部民航局与福建省政府协商达成进一步修建机场协议,决定由交通部公路局福厦公路工程处负责修建。11月30日福州义序机场修建工程全面施工。历时3个多月,还加修了2个各长20米、宽16米的机坪。机场经过这次修整后,粗具规模,能供C47型小飞机起降。

1949年2月,该机场交由国民党空军供应大队管理,未驻部队。1949年8月,福州解放时,留在机场的人员、设备被人民解放军接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东军区于1950年11月对机场进行整修,进一步碾压跑道,可起降螺旋桨飞机。1955年机场进行扩建,跑道改为钢筋混凝土,并加长加宽,可起降喷气式战斗机和轻型轰炸机。有较完善的通信、导航、气象等保障设施。自1958年空军航空兵部队入闽以来,该机场一直是航空兵常驻机场,成为与台湾国民党空军进行空中斗争的重要基地之一。

1981年又扩建了机场跑道和地面,并配备了先进日夜航、导航设备,可供三叉戟和波音737等客机昼夜起降,机场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为加快福建省改革开放步伐,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福建省委省政府决定进一步扩建福州机场,主要项目有:扩建客机坪24523平方米,新建机场2次雷达,改建扩建候机厅,扩建通往福州机场道路2500米等。对进一步发展福建省经济扩大对外交流,改善客运状况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军民合用机场。1996年以后,随着福州长乐国际机场的兴建与使用。义序机场完成其历史使命。目前义序机场是军用机场。

中国最早的科技专科学校

——船政绘事院

陈舟

马尾船政学堂不仅是中国海军的摇篮,从学堂毕业的许多学生还活跃在中国近代科技、文化、外交、经济等各个领域,“启蒙思想家”严复、“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有“匡世良才”美誉的造船专家魏翰、设计中国第一架飞机的巴玉藻、著名外交家陈季同等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从1876年开始,马尾船政学堂陆续派遣学生前往英、法等国学习驾驶及造船,开创了中国派遣留欧学生的先河。1871年船政学堂组织学生远航实习,历经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口岸,成了中国海军最早的一次远航。1919年,马尾船政的学生还制造出了中国第一架飞机。

如今,马尾造船厂的轮机厂房门前安坐着一对威武的石狮子,1866年船政开办时就打造了它们,当作镇守福建船政衙门的吉祥物,虽然船政衙门早已化为一片废墟,但这对石狮至今依然威风凛凛、完好无损。轮机厂房的楼上,是当年赫赫有名的船政绘事院,也就是现在说的技术设计院。这是船厂设计船体和船机的工作场所,也是培育造船技术人才的教育机构。

1867年12月26日船政为培养初级技术人才创设绘事院。绘事院培养测绘人才,学习航海驾驶的学生需要更多地学习海洋测绘知识。测绘课程是海军学校的主课,其课堂课程一般分为测算基础课和测绘专业课。据此,绘事院开设绘图学,主要为机械绘图。驾驶学堂、练船学堂、管轮学堂,开设地文航海、天体测量、船位测定、海图测绘、航海地理等课程。第一届招聪颖少年39人学习绘船图、机器图、船体、机器绘算概要等,分两个专业:船体测绘与机器测绘,学制三年,成绩优良的升入船政学堂肄业。福州船政学堂的课程由学堂监督法国人日意格根据西学的样本设置,后来开办的海军学堂多沿用船政学堂的课程表。

测绘专业课程所用教材,从《测绘海图全法》、《测量释例》中可见一斑。《测绘海图全法》为华尔敦(英)1882

年3月29日所著,傅兰雅口译,赵元益笔述,1899年刊印,是一部全面论述海洋测绘的书籍。《测绘海图全法》共8卷19章(插图656幅):第一章、论器具与配用之物件(纪限仪与架子、借地平、经纬仪、指方位器、黄铜比例尺、钢直尺……);第二章、测海绘图总说;第三章、论底线;第四章、原三角形测量法;第五章、绘图度点法;第六章、行船测海绘图法;第七章、论画海边界线;第八章、测海水深数;第九章、潮水;第十章、论陆地之形状;第十一章、论测高(测高低法);第十二章、论测量而定纬度之法(测星子午线左右高而定纬度法、测太阳在子午线两边求纬度之法);第十三章、改正度时表差;第十四章、论经线相距(电报求经线相距、度时表求经线相距);第十五章、论真方向(指南针偏差);第十六章、海面测量方位之各法;第十七章、论画成之图(缩图之法、图面记各情形并作简法之记号及图上设色之法、图上作经纬线之法);第十八章、测深海之深数;第十九章、论零星之要事(水面下有自流之水、查河绘图、转船之法)。从内容看,《测绘海图全法》阐述了测深、测高、测距、测角、定向、绘图等海洋测绘的各种方法,介绍了各种测量器具及其使用方法,是近代引入中国的一部高水平的海洋测绘著作,也是一部很好的海洋测绘教科书。

光绪十六年(1890)夏,李鸿章署检的《测量释例》在天津出版。这是一部由中国人编写的实用性近代海洋测量书籍,共6册、8卷、8例,133例题。每题均有图解、测算说明、计算公式及实例。主要阐述海上测量相关问题,包括距离、方位、高度等测算问题。卷1、卷2主要论述三角测量距离、面积的方法,如:“第30题:设海心停泊一舟,今于海岸望台之上测得舟之低弧4度52分,复于台下测其低弧得4度2分,如台高54尺,问台上高水面若干?并距舟之远(以地平线计)?答曰:台上高水面314.2,舟距3690.3。”卷3、卷4、卷5主要论述地球、天度与经纬度测算。卷6、卷7论述航海诸法,包括已知两地经纬度求距数、盘向,已知起程之处并盘向、距数问所低经纬度,在中纬度海区已知两地经纬度求距数、盘向等。卷8是水师书院考题,共20题。还附有瑞典、俄罗斯、英吉利、法兰西、罗马、合众国、好望角、印度、秘鲁等国家子午线每度测量长度表。所有例题都是测量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针对性很强,可以直接在测量中比照应用。下面再看第101题,“设有兵船一军,分三队,向东而行,每点钟6英里。第一队由提督管带。第二队在第一队之北,北东向相距6英里,由总兵管带。第三队为一巡海之船,在第一队之南,迤南向相距10(英)里。提督勘得敌军在东南向,令总兵驶至督船之东南向,相距3英里。令巡船驶至正东向,相距5英里。同时,拨出数船往助总兵所领之队。如督军照前向东而行,每点钟6英里,总兵所领之军加速,每点钟行10英里,巡船14英里。问总兵船、巡船应行之盘向、距数及到站所需时刻?并拨出数船之速率(俾能与总兵船同时到站)?”显然,这样的例题具有实战意义。

测绘是一种技能,需要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所以,上船实习,经历风浪,是海洋测绘教育的必要和重要的过程。船政学堂的实习课程安排一般占学习时间的20%-30%。学生上船后,“令先习帆缆两三月,俟其渐熟,再行驶出洋面,练习风涛,定限三年。周历海洋、各口岸,各将经纬度数、沙线、礁浅、山海形势,各国炮台、兵轮、操法、详登日记,并分析绘图。每七日送管驾官校勘一次。

学生修业期满后,上练习舰实习为练习生。在练习舰实习期满后,分派到舰艇见习。遇有舱面、轮机初级军官出缺,按毕业时名次顺序补缺。

船政学堂还专门设立练船学堂,组织学生上船经历风浪的考验。1871年4月,船政部门制定了《轮船出洋训练章程》12条:“……6.水手、炮手彼此兼练以求精熟。7.管驾官每旬合操一。8.广搜舆图以资考证。……”1875年九月初二,日意格派帮办斯恭塞格出洋实验“扬武”号轮船性能,验定合格,于是开展了更广泛的训练计划:中国各海口;日本各口岸;南洋口岸、印度洋、西洋各国及北美洲。如此宏大的出海训练计划,增长了学生见识,培养了一批掌握天文导航与海图测绘技能的海军人才。

绘事院与轮机厂是整体建筑,现在都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绘事院面积六百平方米,这里空间宽敞,窗高棂亮,是图纸设计和绘制的理想场所。一百多年前,一幅幅船舶设计图纸在这里绘制而成,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代的船舶技术人才。

当年的船政绘事院现在成了马尾造船厂厂史陈列馆,几百幅图片资料和大量的珍贵文物,浓缩了马尾造船厂一百多年来的兴衰历程。当年船政衙门的照片显得十分壮观,还有这样的一帧照片,照片里的一艘船在今天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是这艘1869年5月造出的船,却掀开了中国造船工业的序幕。

黄花岗烈士冯超骧

陈宏伟

孙中山先生曾说:“黄花岗闽籍十九烈士成仁,是福建人民的光荣。”冯超骧是其中之一,牺牲时仅32岁,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碑中名列第16位,是“黄花岗福建十杰”之一。

冯超骧(1880-1911),初名敬,字雨苍,一作郁庄,福建省侯官县(今福州市)人(碑载为福建省南平县)。其父冯福保原任延平协营把总,派守沙溪汛地,后奉调福州军门效用。冯超骧幼年时代即养成了勇敢倔强的性格,目睹旗营官兵骄恣肆虐,欺压百姓,十分愤慨。一次,他乘几名清军小头目外出之机,带领一帮少年在路边伏击,将他们痛打一顿后抛入池塘。这是大人们都不敢做的事。消息传出,大快人心。

冯超骧十岁入私塾念书,天资聪慧,几年后即善属文,能撰长篇巨制,且练就一手好书法,倍受老师称赞。清朝科举制度规定:客居异地不过三代者,都须回原籍考试。冯超骧只得回南平应考。考中了秀才,父老们说:“是儿早慧,举止不凡,他日必成重器。”

1900年,腐败无能的清廷与列强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冯超骧绝意仕途,立志学武,游学金陵。1901年,他考入南洋水师学堂,学习海军。他说:“昂藏七尺躯,生此国破家亡之日,当赴战场执锐杀敌。如幸,当立马昆仑,扬国武威;如不幸而玉碎,亦是男子汉大丈夫作为,哪里能咿晤读书,作孱弱书生的酸腐态,坐待为奴隶乎?”受水师学堂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熏陶,他更加坚定了推翻清王朝的决心,说:“革命乃诛残伐罪,救民于水火之中,正如古时汤武伐纣一样。今日中国诚非此莫救。同学诸君果有志者,应当蓄之于心,待机而动,奈何视同儿戏,以此为口头禅乎?”其后,冯超骧因病回闽休养。当时,福州有不少旨在推翻清廷的革命社团,如益闻社、桥南公益社、爱国社、汉族独立会、文明社、共和山堂、学生联合会等,通过出书、办报、演讲等活动宣传民主革命的思想。冯超骧病愈后,参加进步社团,结识了林斯琛、刘元栋、黄展云、林白水、方声涛、陈与燊、陈更新等人士。

1905年春,冯超骧和“共和山堂”的骨干分子郑权、郑祖荫、林斯琛、林觉民、陈更新、陈与燊等人,在福州古榕书院秘密组织“汉族独立会”。1906年夏,以“汉族独立会”的力量为基础,成立了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由郑祖荫任会长。冯超骧在主盟人林斯琛主持下,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表达了坚定不移的革命决心。1907年,冯超骧考入马尾长门要塞炮术学堂,在校期间成绩优异。1910年毕业后,冯超骧和同学们一起去北京,经海军部甄别考核,名列第四,获得“协军校”职衔。有人问他:“举人与军校何异?等伪号耳。君河弃举人,而取军校乎?”他回答说:“是自有故,举人而仕,只作文官,弄刀笔耳;军校虽小,可望为将,一旦军权在握,要使逆胡匹马不还也。伪号之受,非不滋愧;顾纳履之耻,胯下之辱,古贤尚复为之,吾何斯人,敢不隐忍而谋远大乎?”毕业后,冯超骧回闽江口炮台任职。

1911年3月,同盟会福建支会开会,会上,冯超骧作为光复会会员,被推选前往广州参加武装起义,与林觉民、林文等偕同赴港转道。当林觉民到冯超骧家告知这一消息时,见冯父已病重垂危,冯母去世已久,妻弱子幼,家中无人照料,便力劝冯超骧暂缓启程,在家护理病父。不料冯超骧毅然地说:“吾意决矣!国事公也,家事私也。吾爱父之心何尝不百倍于人,顾此时当舍私从公。吾宁负父之大罪,不敢失此千载一时之机,而终为亡国奴也。”说罢泣不成声。其父福保亦从病榻上强起鼓励他说:“儿第去,为国努力,勿以我为念。”临别时,冯妻陈氏含泪说:“君此去,万一不幸,三月而后,苟无音耗,妾当投环相从于地下。”冯超骧含泪相劝说:“此决不可,家中上有老病之父,下有幼小兄弟。我死罪已不可免,卿若复尔,则仰事俯育,托之谁乎?”赴难生离的激情豪语,使在侧的林觉民感动得泪流满面。

4月17日,冯超骧与林觉民、刘元栋、刘六符等20余名首批同盟会会员从台江乘船到马尾,再换乘轮船赴港。途中得悉冯父去世,临终还频呼儿子的名字,冯超骧悲恸欲绝,发誓:“父死,我不能独生于世,此去即幸而捷,事成之后,吾必自刎以谢吾父在天之灵。”4月23日晚继抵广州,准备起义的事情,26日早因事复去香港。4月27日清晨,冯超骧便同宋教仁、方声洞、谭人凤、林觉民、陈与燊以及在港全体闽省志士一道再回广州。

下午5时30分,攻占总督衙门的战斗正式打响,冯超骧奋身搏战,举弹抛掷,声振如雷。冯超骧和100多“选锋”(敢死队),从大堂杀出东辕门,未发现两广总督张鸣岐,却遇上了水师提督李准调来的大批清兵卫队。双方展开了一场激战,多名选锋英勇献身。闽县刘元栋头部中弹,血流满面,倒地后,身旁的战友惊喊着他的名字,把他移至路边;可他仰起脸来,摆动着指掌,示意不要管他,赶快杀敌,方才气绝。冯超骧在重围中,手枪和炸

弹齐发,所向无敌,最后身中十几枪,还坚强挺立着,面部再中一枪,才翻身倒地。

辛亥广州起义失败,震动全国,掀起了全国反清起义的狂澜,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起义失败后不到半年,即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地纷纷响应。福建也于11月9日光复。当日在福州上空飘扬的象征全国十八省光复的第一面缀有18颗星的旗帜,便是由冯超骧、林觉民、刘元栋三位烈士的夫人于起义前夕秘密赶制出来的。1911年底,福州各界在南校场召开“黄花岗福建烈士追悼会”。因闽籍十九烈士中,冯超骧、陈更新、刘元栋和刘元符四人家境贫寒,政务院决定优予抚恤。为了纪念烈士,闽都督府还派人在福州南公园耿王庄界内建立烈士纪念祠,定于每年黄花节祭奠一次。1912年4月20日下午,孙中山先生在福州明伦堂接见了包括冯超骧夫人在内的黄花岗烈士遗属。南平国民政府还将冯超骧故居所在的一条路,即“梅山寺坊路”改名为“超骧路”,将平和镇改名为超骧镇。同时,还办了超骧小学以示纪念。“文革”中,“超骧路”曾被先后改名“文革一路”和“红星巷”。至1979年冬,才又恢复了原名。

“辛亥奇侠”严骥

黄超

近代阳岐严氏名人辈出,除严复、严叔夏父子外,还有被称为“辛亥奇侠”的严骥等人。

严骥(1882-1960),本名明鉴,字汉民,号飞鸣,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上岐村人。自幼仰慕孙中山,矢志国民革命。光绪二十四年(1898),严骥就读于侯官高等小学堂。在校长黄展云、教员方声涛、郑权等教导下,严骥等爱国学生参加励志社,并组织“十汉团”(严骥排位第七,字汉民),秘密从事反清活动。严骥同仓前山革命志士林斯琛、刘元栋等交往甚密,秘密在会党中进行反清宣传。时连江革命党人吴适任晓澳学堂校长,两人相见恨晚,结为挚友。二十七年,侯官、闽县会同查办学堂“反满”案,严骥被迫离校,赴莆田,转上海,后受黄乃裳之聘,在厦门日报社任副记者兼校对,与厦门革命党魁张海珊(连江马鼻人,辛亥革命后为厦门首任统制)相聚。翌年因抨击厦门提督马金叙贪污卖缺被查究,又逃往上海。二十九年从上海回福州,与林斯琛等人一起组织“益闻社”、“文明社”、“学生联合会”等。不久皆被查封,严骥避走上海。旋又潜回福州组织“汉族独立会”,与福州革命党人林斯琛、林觉民、吴适交往甚密。三十二年,入“闽江口要塞陆军炮科学堂”读书。宣统元年(1909)毕业,赴北京陆军部应试后,分派广西兵备处,为学兵营军装库管理员。时连江透堡秘密组织“广福会”,归孙中山领导后,拟更改会名,内部争论不休。严骥潜回透堡对会众说:“宜将广福会更名为光复会,一则谐音,二则体现‘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的革命誓言。”会众赞同,遂摔碗盟誓,更名为“连江光复会”,推举吴适为“大哥”(会长),严骥足智多谋,会众尊其为“首席军师”。宣统三年春,严骥奉派回福州晤见林觉民,商讨“选锋”(敢死队)入粤事宜。不久率选锋至香港后入广州。广州起义战斗中,严骥随福建队攻总督衙门正面,击毙清管带振邦,搜索总督张鸣岐,但被水师提督李准包围。血战到第二天,严骥手部受伤,隐匿在百姓家两天,后化装乞丐逃港,又赴沪转四川。同年冬,应方声涛之邀,入陆军十七镇,参加光复成都的战斗。

1911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严骥与吴适一道带26名光复会会员从马江搭船抵香港,参加广州起义。二十七日在广州小营集合时,连江26人编入“选锋”,严骥与吴适同为督队。临出发时,严骥发现吴适穿长衫,用刀把长衫前后襟割断。此举无意在攻打广州督署激战中救了吴适一命。

民国元年(1912)5月,严骥回福州为福州稽勋局副局长,还当过林森的秘书。2年,随十四师师长许崇智参加二次革命,任上校参谋,8月,讨袁失败,逃往上海法租界,化名“恭牛”,在《中华新报》工作。不久,严骥赴昆明任护国军第二军司令部上校参谋处长。5年,严骥为方声涛的滇军第四师军需处长,6年,为民国海陆军大元帅府参议,并一度代理城防司令,9年,为滇浙联军军粮局局长,曾以专车护送孙中山赴汕头,避开浙军陈肇英进犯。11年10月,严骥为福建省长公署参议兼印花税处长。林森下野后,严骥离闽赴沪。15年,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入闽,组成福建临时政治会议,严骥任秘书兼第三科科长。不久,杨树庄为福建省主席,严骥为省府第四科科长,17年改为军事厅副官处处长,不久调任军械局局长、水利局局长。19年,卢兴邦绑架“六委员”,严骥奉命调停,并亲自接回“六委员”,不久调任保安处副官长、第四科科长、稽查处处长等。32年,陈仪主闽,严

骥受到监视,并两次被搜家,自此灰心政事,蛰居下渡迪庐,帮助蔡人奇修《藤山志》。

1941年4月,福州沦陷,保安司令胡国容委严骥为保安司令部谍报处秘书,潜入“福州维持会”,获维持会派人赴永泰信息,飞报保安司令部,予以截击。6月,日伪在福州大捕“内奸”,严骥不敢久留,隐匿南港。1948年,严骥因对蒋介石的黑暗统治不满,在上海加入“三民主义同志联谊会”(简称民联)。翌年3月又由刘通介绍加入福建民联,在南港一带开展“抗丁”等活动,迎接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委员。1960年3月病逝,享年77岁。

同盟会早期会员程拱宸

陈建斌

程拱宸,福州仓山人,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积极参与革命党活动,是福建同盟会创始人之一。1911年,受黄兴密遣,赴东北,策动奉天(沈阳)清军起义,秘密潜到沈阳炸断辽河铁路桥梁。同年8月,为声援武昌起义,策划成立同盟会福建支会。9月,借用泛船浦英商乾记洋行买办蔡展庞的一条夹板船,在闽江中心开会,布置接受大清银号、筹集起义所需费用的行动。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黄乃裳在福建和其他革命党人一起,积极筹划福州起义。11月5日,革命党人在闽江下游魁岐江面一艘乾记洋行的游艇里,举行秘密会议。程拱宸、林斯琛等作为同盟会方面的代表出席会议,驻闽新军方面有孙道仁、许崇智等人参加。会议讨论福州起义具体事宜,研究了军队与学生炸弹队配合作战的布署等问题。11月9日,率福建革命党人敢死队与清军激战于福州于山,击毙清廷福州将军,经福建同盟会、革命党人的浴血奋斗,终使福建光复。

据说,福建光复的第一面革命旗帜——十八星旗,是程拱宸在闽江的“杨清”号小轮船上升起的;为表彰程拱宸,孙中山先生曾亲赠指挥战刀一把,上刻有“孙逸仙赠”字样,凭此剑可指挥其他级别较低的同盟会成员。孙中山先生来闽期间,还携宋庆龄夫人与程拱宸合影留念,共商国是。此剑现在程拱宸故居“宇园”中。由程拱宸亲笔撰写的两本回忆录,由其后人在“宇园”中珍藏了几十年。专家称,回忆录的发现,对研究辛亥革命和福州光复的历史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两本回忆录都是由程拱宸亲笔撰写而成的,是原稿。一本写于辛亥革命成功后不久,主要撰述程拱宸参与福州光复起义前后的经过,以及当时福州城内政治和军事的变化;另一本写于1957年,则记载了程拱宸一生的革命经历。省文史馆馆长卢美松告诉记者,目前福州所保留下来的和辛亥革命、福州光复有关的历史资料非常少,而革命参与者个人的资料更是罕见。程拱宸回忆录的发现,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和实物依据。福建师大美术系副教授王鸿建议,程拱宸故居应当被保留下来,让后人做进一步的研究。

辛亥革命后,程拱宸在福州仓山(原福州租界)用七年时间亲自设计了精美的近代西洋建筑“宇园”(占地1.5亩),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民国海军司令萨镇冰为其奠基,时任福建省副省长刘通手书“宇园”二字。1926年宇园落成,这是一座意大利式的精美园邸,为福州优秀近代西洋建筑,已列入《仓山近现代西洋建筑保护规划》中。

辛亥革命方氏双杰(续)

方琪

(续上期)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东成立护法军政府,方声涛任大元帅府卫戍总司令,随即率师攻入闽南,进逼福州,谋划攻取福建全境。1919年,方声涛前往上海组建福建自治会。1923年,方声涛回到福建老家组织福建民军司令部,并担任总司令。1924年,他奉调广州任广州大本营参谋长。1927年1月北伐军克复福建,驱逐北洋军阀残余势力,民国福建省政局初定,方声涛被举为代理福建临时政治分会主席。1927年4月27日,南京中央政治委员会决议,任命杨树庄为海军部部长兼福建省政府主席,组成第一届福建省政府,方声涛任福建省政务委员会委员兼军事厅长。

1928年9月20日,福建省政府改组,杨树庄仍任省政府主席,省政府委员作了调整,方声涛仍任委员。此时期,福建各派系错综复杂,矛盾加剧,军事势力分闽北系和闽南系两派,你争我夺,激烈角逐,史称“南北之争”。1930年1月6日爆发了震惊全国的“一六事件”,闽北系军阀卢兴邦策动其弟卢兴荣绑架了福建省政府委员林知渊等6人。南京政府电令福建,称卢为贼作乱,组织各部力量合力讨伐。杨树庄自感有愧重任,称病避沪就医,由方声涛代省府主席职。方声涛组织三部分力量在全省清剿卢部势力,取得节节胜利,卢被围困于尤溪老巢,只得立即释放人质并辞去师长职务,“一六事件”终告平息。

1932年9月,驻闽绥靖公署主任蒋光鼐命令19路军扣押了省防军第一混成旅旅长陈国辉。陈是方声涛的老友与亲信,在多方营救无效下,方声涛忙向闽籍元老林森求援,林森与方声涛不仅是老乡,而且早年曾一起反清、反袁,因此特由南京来到福州调解。但蒋光鼐对林森的调解虚与委蛇,两个月后,1932年12月,蒋光鼐从方声涛手中接任省政府主席,仅仅7天便枪决了闽南王陈国辉。

方声涛被夺去省政府主席之位,又见国民党内部派系之间勾心斗角,未免心灰意冷,于是到福州鼓山涌泉寺拜一代高僧虚云和尚为师,剃度出家,皈依佛门。1934年6月1日,方声涛出家为僧不到两年,因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医治无效,撒手人寰,终年仅49岁。一代英杰,中年遽逝,令人扼腕叹息。

斗转星移,辛亥革命迄今已近百年。追昔抚今,感慨万千,我们不会忘记家乡先贤为推翻封建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不用眼睛教人说英语

——记盲人政协委员夏荣强

张洁

无论在省政协两会还是全国两会期间,无论在会场还是在驻地宾馆,我们常可以见到有一位委员由妻子牵着手,慢慢行走。他就是夏荣强。虽为盲人的夏荣强,却身兼数职:福建省盲人协会主席、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盲协副主席、美国海德里盲校福州分校校长。他是第九届福建省政协委员、第十届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还是我省政协历史上第一位盲人委员,更让我们意外的是,他还是九届一次会议上运用网络提交提案的第一人。

夏荣强祖籍山东,出生于福州。1974年,21岁的他因视网膜色素变性而双目失明。1976年,他告别原来工作的军工厂,被安排到福州市盲聋哑学校任教。

1977年,恢复了高考,求学的气氛浓郁起来,夏荣强开始自学英语。当时,一无盲文版英语教材,二无盲文版英汉词典,夏荣强硬是以惊人的毅力,翻抄了40多万字的盲文英语学习资料,经过刻苦自学英语会话和读写,他的水平大有长进。在盲聋哑学校开设了英语课,填补了福州市盲教方面的一项空白。

随着学校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夏荣强多次参加外宾接待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英语口语翻译能力也逐步提高。他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让更多的盲人都来学习英语,多学习一种本领,不就多一条就业之路吗?

怀揣着这个梦想,他开始多方联系,多方求教。功夫不负有心人。1988年的9月,在中美两国有远见的盲人教育工作者们的共同努力下,美国海德里盲人学校中国福州分校诞生了。这是我国唯一面向全国盲人进行免费英语函授教学服务的残疾人特殊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为我国广大盲人英语爱好者开辟了一条免费进行英语函授学习的绿色通道。

在海德里盲校中,全体学员一律采用函授学习方式,享受免费待遇。学校还设立了英语有声读物图书服务中心,为学员提供有声读物的免费借阅和翻录服务。1993年,夏荣强还编写了一门适合初学者学习的英语函授课程——《初级美国英语》,于1994年正式开课,深受英语初学者欢迎。

20多年来,分校由小到大,走出了一条开放办学、多元服务的发展道路。从办学初期的3位办学人员,发展到如今的15位教职员工;从办学第一年仅有63位学员,发展到今天的2500多名在册学员;从一开始仅开设4

门英语函授课程,发展到如今开设有21门英语学习和英语版专业课程以及盲童家长指南课程;从当初仅有2台盲文打字机,发展到今天拥有23台现代化的教学办公和盲文教材生产设备。迄今为止,分校已为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数千名盲人提供过教学服务,单科结业的学员达3000多人次,另有30多位盲人学员完成了分校所开的全部课程,被推荐到美国海德里总校直接参加免费函授深造。其中,四川的聂蔷、云南的葛琳娜和辽宁的关慧,从学员成长为分校的英语函授指导教师;吉林的高路学员,创办了一所“春华英语学校”,辅导明眼中学生学习英语;江苏的朱闵、上海的杜琼等三位学员,通过函授进一步提高了英语水平,已前往美国继续深造;上海的陈夏炯学员,以扎实的英语功底,受聘于一家翻译公司,成为盲人从事职业外语翻译这一新兴就业领域的开拓者;苏州的陆舒昊学员,经常在《盲人月刊》上发表翻译作品,已成为该刊的骨干作者;内蒙古的杨秀娟学员老有所为,将所学知识奉献于年轻一代,成为人们所称颂的英语家教教师。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夏荣强于1993年7月开始学习计算机的操作和使用。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现在他已能熟练地进行电脑的文章撰写与编辑、数据库管理、上网浏览及电子邮件的收发等各种操作。他的这一努力,为广大盲人涉足于计算机领域作了有益的尝试,总结了不少实用经验。之后他还配合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科研人员,进一步完善了盲用电脑的语音读出系统,使盲人操作起来更加方便。

为了改变我国盲人长久以来一直使用盲文写字板这一简陋的盲文书写工具的状况,填补我国盲文打字机的设计、生产和应用这一空白,夏荣强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和设计,开发出一种BS36型便携式、双面盲文打字机,获得国家1994年实用新型专利。

为发展我国盲人的英语有声读物服务,扩大盲人的信息来源,夏荣强于1997年上半年主持创设了海德里盲人学校中国福州分校盲人英语有声读物图书馆。这在我国,也是唯一的。

1998年6月底至10月,夏荣强应美国海德里盲人学校总校的邀请,前往美国经历了三个多月的在职进修。其间,他不仅进一步学习了一系列的函授教学管理方法,还学会和掌握了电脑网络通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将海德里福州分校带入一个崭新的电子信息化传输和交流的历史新阶段。2001年12月12日开通800免费咨询电话;2002年1月1日开通分校互联网站,并与中国残联网站实现对接;2005年在网站上开设英语函授教学的远程教室,开创了多样化、立体化、全方位教学模式。

夏荣强的工作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许。他先后荣获“全国盲聋哑人文化学习先进分子”、“福建省残疾人先进个人”、“福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并获得国家及省、市三级自学成才奖。1997年5月13日,夏荣强被评选为“全国自强模范”,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王冰的书法和人生

金叶子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要到达理想的彼岸除了准备还是准备。

——题记

王冰很年轻,1977年2月出生。年轻得和他的成就极不相称。

他新近出了一本书法作品集,看他的作品介绍,简直就是获奖专业户嘛。自2004年起多次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各类专业展览中获奖、入展。曾获得中国文化部第十二届群星奖、第十四届群星奖福建选拔赛金奖、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政府文艺最高奖——百花文艺奖等诸多政府奖项。2004年受中共福州市委、市政府表彰,2009年在《中国寿山石、书法精品来京展》中书法作品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编入《福建省文艺家辞典·书法卷》。

再上百度搜搜,哇!更不得了,从1993年获“迎奥运全国书画大展”银奖起,年年获奖,且都是省级、国家级大奖。获奖连连的王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市政协画院特聘画师,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当笔者问王冰,连连获奖有什么“秘诀”时,他笑了:哪有什么秘诀?其中甘苦寸心知,每一张作品,都倾注了我的心血。一幅好的作品它的章法、结构,都有技术性的考虑,但关键还是要靠功力、靠锤炼。要说“诀窍”,王冰最推崇“锤炼”二字,他说,搞书法的人要耐得住寂寞,要能够静下心来练习。每件投稿的作品要做到每个横竖点画、章法结构都尽力了,没有一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了,才能把稿件寄出去,要知道每次大赛全国参赛的作品都有几万件,要获胜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和王冰聊聊,我在心里暗暗佩服,这个年轻人对书法的执着原来是相当有历史的。早在5岁时,因父亲对书画艺术的喜欢,以至于结交了许多书画界朋友,少年王冰耳濡目染之中,竟迷上了中国古老的书画艺术。拿着笔写啊画啊,任凭墨渍颜料洒在脸上弄成了小花脸、弄脏了衣裳……寒来暑往,不经意间竟成了一个小小书法家。5岁时,还是幼儿园娃娃的王冰就首次获得了全国级的少年书法奖项。读懂王冰的父亲牵着小王冰的手让他拜了福州书法界名家江朝源为师。自此以后,王冰与书法的缘分就浓得再也化不开了。

看了王冰的作品,不懂书法的我有点疑惑:看王冰小小的个子,内敛的性格,他擅长的行草书,却是一副风樯阵马的做派。有道是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王冰的作品在行家眼里是这样剖析的:“小字作品,写得温文尔雅,笔画灵动而圭角分明,看得出对于古人的技法下过很大的功夫,不然那种笔性是表达不出来的,所以我一直认为他是写小字的,而且小字写得很好,写得有自己初露端倪的个性。大字作品,写得雄厚开张,但又有着蕴藉内敛的味道,起收行落之间交待分明,没有那种张扬的感觉。”

小字大字都如此了得的王冰,他的艺海生涯定然让人们刮目相看。难怪乎!前两年福州重建的历史名楼——镇海楼都收进了他的作品。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频频受到撞击的当今,能够像王冰这样为传承发扬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精粹,在工作之余,长年累月每晚埋头伏案,研磨挥毫几个小时直至深夜,也是很不多见的吧。有趣的是,王冰是5岁开始学书法的,他的儿子现在还不到5岁,竟也能提起毛笔写自己的名字了,还喜欢静静地看王冰写字。没准将来也是个书法小天才呢。

王冰很内敛,是那种不爱多说话的人,特别是在公众场合。

王冰为鼓楼区书法协会副主席,因了书法成绩斐然,被鼓楼区文联作为代表性人物向鼓楼区政协推荐,而王冰也不负重望,连任了两届的政协委员。当了政协委员的王冰开始从政协委员的角度来想问题看问题。不爱多说话的人怎么才能参好政呢?还是当个生活的有心人吧,王冰把视角定位在群众关心的事情上。两届的政协工作中,王冰认为群众关心的事没小事,想群众所想就能够参政参在点子上。

他有两件提案可圈可点。一条是南后街花灯区修建厕所问题。保护性修复后的南后街古色古香,成了福州亮丽的一张名片,特别是2007年元宵节重开花灯,引无数群众观灯赏灯,游人摩肩接踵。王冰带着孩子也在观灯的人群中,小孩要上厕所,整条街竟然找不到一间厕所,他想古街没厕所,群众一定很不方便。于是一份《关于在三坊七巷内完善公厕等配套设施的建议》的提案很快就送到了政府有关部门,这份提案也很快得到落实。而现在,王冰的朋友戏谑地对王冰说:因了你的这份提案现在南后街到处都是厕所啊。

榕城市民一定都知道,福州左海公园和西湖因修了长达数千米的栈道而连成一体,环境改善了,风光更美了,游客自然也就增加了,但到左海公园游玩停车难问题也更突出了。王冰发现了这个情况后,及时递交了一份提案《关于在左海公园周边设置路面停车场的建议》。现在开着私家车来左海公园游玩的市民再也不用担心无处停车了。因为,有关部门落实了王冰的提案,对左海公园门口进行了改造,大门移位,原大门周边建了一个很大的停车场,这也要归功于王冰的提案。王冰说每年在政协全会召开时他都会递交一些群众关心的“小事”的提案,比如规范辖区内公房管理什么的,但,就是这一件件小事暖了群众的心。你不能不说王冰这个政协委员当得很可以吧。

王冰很低调,是那种不爱张扬,踏实做事的人。

王冰1996年6月从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学的是平面设计。现在王冰在福州广播电视集团旗下政风行风热线栏目组担任新闻编辑。王冰很幸运搭上了国家对大学生包分配的末班车,那一年,学校出来,他被分到福州人民广播电台广告部。2000年,福州电视广播电台合并,成立福州广电集团。2005年,王冰从熟悉的广告部又被调到新闻部,开始尝试新的工作。

2005年王冰获首届全国新闻界书法大赛一等奖,在新闻界因书法作品崭露头角的王冰对他的工作也倾注了同样的热情。王冰搞新闻纯粹是半路出家,没人教他怎么跑新闻、写新闻,说调就给调到了新闻部。然而,不爱说

话、行事低调的王冰骨子里有着一股韧劲,没人教自己就从书本里学呗,从理论到实践,实践完再来检验理论。体验着这个过程,王冰跑新闻的路就这样跑开了。新闻关键在于时效性,讲求短平快,按事实说话。搞新闻不是科班出生的王冰从2005年1月开始做时政新闻,为了最快捷地拿到第一手信息,每天都早早地来到市委礼堂,采访、编辑、再送回台里播报。那一段时间,家里人都少见到他的影子,王冰是在跑,和时间跑,和新闻跑。王冰在跑新闻中还有一个特点:特能拼。2006年,5.18项目成果交易会期间,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炳坤一行来到福州金山展览城,参观福州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得到消息,王冰一大早赶到现场,江炳坤一行还未到达,现场气氛已是十分火爆,省市有关领导、有关工作人员以及安保人员,还有大约30多家境内外媒体记者,挤挤攘攘站满一堂。当江到达时,预计到江肯定不会逗留太久,王冰在重重包围圈中硬是挤到江炳坤面前,把话筒递了上去,得以独家采访江炳坤。他说,那时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上去就请江说说对台湾水果直航的看法。江就说水果运到这里路途比较远,已经不是很新鲜,运过来的时候比如莲雾等就已经不怎么新鲜了。他还指着莲雾对我说,你看这个,运输时间太长了,吃起来肯定不爽口了。如果三通了,水果在路上的时间就会缩短,新鲜度就很好,所以江希望早日三通。王冰的《江丙坤和台农呼吁台湾水果直航大陆》新闻就这样快捷地出炉了,2007年在福建省广播电视新闻奖评奖中,获得一等奖。除了这条新闻获得省级一等奖外,王冰获奖的新闻还有2006年《记福州籍航天功臣黄春平》,获得由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福建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评选的第四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好新闻评比三等奖,《委员建言献策我市禁毒工作》获得由福建省政协办公厅、福建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评选的福建省第十二届政协好新闻二等奖,等等。

现在王冰每天的工作是在福州市政府纠风办与福州广电集团合办的“政风行风热线”栏目担任新闻编辑。说到他的工作,他还是那么朴实淡定。问他工作忙吗,他说,政风行风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百姓生活,我们这个栏目是政府和百姓的桥梁、是百姓和政府沟通的平台,我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好这份工作,才能让百姓不断增加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为和谐社会做贡献。

王冰说,他不想当官,只想尽职尽责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写好他热爱的书法。难道他没有更高的追求?不,也就是这样的人生,让王冰感觉很幸福也很知足。清代李鸿章有对联一幅,曰:“囊有碎钱,缸有余粮,腹内有诗书,即为布衣宰相;身无大病,心无常忧,门前无债主,就是陆地神仙。”这也应了那句话:人各有志,只是看你怎么活更自在而已。

嫁给金山的画家

康延平

画家林峰先生,现正携太太尚冠平女士,躲在金山碧水友兰苑里享受清静。用他自己的话是,他也嫁到建新来了。

为什么用“也”这个词?知道林峰家世的人都清楚,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因饥馑席卷全国,林峰的两个妹妹为解决吃饭问题,从福清老家嫁到了福州市郊建新乡。金山碧水就诞生在建新的土地上,所以他在这里定居,也算把自己“嫁”到了建新。当然,此嫁与彼嫁有天壤之别,当初妹俩嫁来时,无人照料的小弟作为“陪嫁”,跟了过来,那是特殊年代不得已而为之的奇事一桩;今天林峰“嫁”来时,心甘情愿跟来当陪嫁的,自然是与他相濡以沫30多年的妻子了。

金山,听名字就很受用,用金子堆成的山嘛。

清晨,是太太到榕城广场做早操的规定节目;晚上,是夫妻二人或到广场跳舞或到江滨散步的自选动作;白天,如果不去老年大学上课,林峰就在家里负责炒菜做饭,太太的责任是到处抹抹擦擦,然后一个读书一个做画,间或一起上超市采购,不是夫动妇随就是妇动夫随,招来许多羡慕的眼光。

林峰看上去不像福建人,但的的确确祖籍就在福清的上迳镇,讲起话来还约略有福建的口音。可能他的童年

在印尼度过,成人后又远行新疆安家落户,所以他的长相气质超出了闽越地域的许可。他的太太却是生在河北、长在新疆的十足的“两个声”,一看外表一听说话就能把她从芸芸众福建人中分辨出来。

林峰不喜欢走楼梯,新居选择在一层,面积不是很大,但装修得舒适、恬淡,室如其人。卧室、书房、客厅错落有致,借了楼下底层挑空绿地的光,三面飘窗像三个画框,把屋外的景物绿油油地画进了他家的墙上。飘窗上铺着从新疆带回的艺术小毡、斜着软软和和的靠背,一看就知道是女主人看书观景发挥小资情调的地方。

买楼时,林峰很内行地在图纸上选择了这屋,朝南有52米的楼距,营造出的绿地当然很有看头。而且朝南最远的视野,可以借客厅落地窗外的阳台、从另外两座楼的中间看出去,直达上千米远的一座有点历史的寺庙。这座寺庙经过不断地翻修扩建,看上去很美,红墙掩映在绿树中,琉璃瓦时不时闪点光,虽然周边无数的新建筑都比它高大气派,但它还是保持着鹤立鸡群的味道。

回头看屋内装饰,线条简洁明快,色彩清纯素雅,几件工艺品默默地讲述着西域风情,有画在墙上,也是林峰自己的作品。一问,这装修本身就是林峰的作品,风格自然体现着主人的情调。

莫不是画家都有经营屋饰的天赋?

原来,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林峰便就读于厦门美术学校彩塑专业;第二年,转到绘画专业;之后,于1960年,学校升格为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林峰又成了装璜系高才生。而且离开学校后,林峰一直就职于与装潢绘画有关的单位,先是在乌鲁木齐轻工业厅工艺美术科搞创作,不久,受领导重视,到轻工厅下属的装潢公司担任研究室主任;再下去,有所成就后,便担任起了乌鲁木齐画院副院长等职。有了这些学历、经历,所以为自己的小屋装璜设计,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林峰是退休后才决定回福建定居的。但他一回老家,颇具市场慧眼的堂弟就把福州旺美装潢装饰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的桂冠往他头上按,不戴也得戴。盛情之下,林峰只好将就。

市场经济没有谁愿意跟钱过不去,堂弟也这样想他。但他只干了五年,而且是勉为其难地干了五年,就坚决不干了,再多的钱也不干,因为他发现商场其实很诡谲,不好玩,不是他等艺术家会玩、敢玩、值得玩的地方。他赶紧辞商归画,什么钱不钱的,都不要了,躲起来画他的画才是硬道理。

据说,那时有位更具市场慧眼的台湾女商人,要送林峰一套豪华别墅,条件之一是她要跟林峰作邻居;条件之二是林峰从此每月作画10张,由她经营到市场去。林峰当时想,这不是眼下刚刚时兴的经纪人制度吗?不错不错,可以一试。但他喜欢创作自由,他提出,每月画10张可以,但画什么得由他来决定。女商人一听,就把眯缝的慧眼变成圆瞪的会眼,说画的内容要她来决定,否则卖不出去怎么办?东南亚一带华人喜欢送子观音、过海八仙什么的,林峰你不是擅长人物画吗?就画它们!

林峰一听就中暑,原来女商人醉翁之意不在酒,欣赏的不是他的才华而是他的名气,她是想把他造就成画菩萨的天才画匠呀。

林峰不干了。虽然画菩萨会带给他许多好处,最明显的就是那套依山傍水的别墅,但他不干,他不能卖自己,不能把自己沦落为画匠。

一个画家由于知音难觅也许一生清贫,但允许清贫而不允许轻身,这就是画家的品格。

林峰祖籍福建福清,但他却出生在离太阳很近的印度尼西亚。印尼有个地方叫爪哇岛,爪哇岛上有个小城叫斗旺埠,林峰就出身在这里。福清老家人有结伴下南洋挣钱的传统,林峰的父亲年轻时就与两位堂兄结伴下南洋做橡胶生意,所以林峰才会生在爪哇。

不知是呱呱坠地之后手足并用爬行过岛国浸染过异域风情,还是父母的遗传基因在作怪,林峰从小就喜欢与绘画有关的一切活动。他喜欢看日出日落,喜欢听鸟语风声,喜欢过恬淡的日子,喜欢走自己的路。

林峰是长子,次子是小他11岁的弟弟,中间夹着四个妹妹,三个是亲妹妹,一个是由童养媳变成的妹妹。

童年刚过完,林峰便随父母回到中国,命运开始改变。由于父亲是黄浦军校第四期学员,和白崇禧一个班,便有了荣任国民党县长的资格,那时候“县长”二字还是很牛的,但这个亦官亦商的县长父亲并没有给林峰及家人带来什么好处。按说,生在亦商亦官的家庭,林峰应享受丰衣足食、风流倜傥的大少爷待遇,但没有。不但没有,而且林峰所受的苦难,远出他的同龄人。

林峰11岁时,小弟出世不久,母亲便撒手人寰,时值1948年,中国的时局正处在风雨飘摇中。到了1951年,曾经当过国民党县长的父亲自觉没做过伤天害理的事,便没逃去台湾,结果,政治失利不说,还横遭仇家暗算,不明不白遇害身亡。

在前后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林峰连同他的五个弟妹,都成了孤儿。

那年头,老家有一习俗,人死入棺后,如果没有墓地,棺木要停放在家里,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爷爷前几年就去世了,他老人家的棺木,就一直停放在老屋的后厅里;后来母亲去世,棺木就摆放在屋后花园的草屋里;这下父亲也去世了,家里摆三个棺木显然太阴森了,于是,在某一天的某一时辰,林家三部棺木同时送上了山。

那是一个连太阳都捂起脸的日子,三部棺木后面,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和六个拖着鼻涕的孩子,最小的还抱在手上!

这个印记深深地烙在了少年林峰的头脑里。

好在父亲生前在印尼有股份,好在印尼的两个伯父讲信义,每月寄回50块钱,养活这上老下幼七张嘴。但没过多久,印尼和中国的关系开始恶化,伯父的橡胶店被排华的歹徒烧了,父亲生前入股的财产化成了烟灰,而且印尼政府不让华人自由来往祖国,林峰兄妹的生活来源就这样断了。

只能靠奶奶的一点微薄的家底支撑,林家的生活一下子窘迫起来。为了减轻奶奶的负担,在印尼晒多了太阳晒壮了骨骼的少年林峰,念到初中毕业,便挑起了协助养家的担子。但辗转在叔叔家的菜园子和叔叔有股份的碾米厂里,林峰辛辛苦苦干了近两年的活,却拿不到一分工钱。非但拿不到酬劳,还受了一肚子窝囊气。

真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做人的艰辛,使少年林峰一下子成熟了。13岁那年,经好心的上迳中心小学校长推荐,林峰当了该小学代课老师。这事在当时,非常轰动。孩子教孩子,怎么能不轰动!

中国农村向来师资缺乏,现在还这样,当时更甚。但再怎么缺,都是大人教小孩,尽管那大人可能只有小学五年级的文化程度,反正用大人对付小孩,总是比较占优势。真的没见过孩子教孩子。好在林峰长得比较高大,特别早熟,又是初中毕业,故教起初小的语文、算术,还是可以胜任。除了教主课,林峰还得负责上体育、图画课。

如果说大孩子林峰正值长身体的年龄,手脚灵活能跑会跳,上起体育课来无师自通勉强合格,那么作为小老师,他能否胜任图画课呢?要知道那不是光靠四肢发达就行的呀。还好,林峰从小喜欢画画,在印尼时就比比划划画日出日落、画花红草绿,算有点天赋吧,所以上起图画课来,居然也有模有样。

校长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一年后居然忘记他是代课的,而且才14岁,给他评模范、任命他当起了班主任、还兼任学校的少先队辅导员,而且管的是五年级的学生!害得小脚奶奶自豪得没法形容,黄昏时常常踮起小脚尖,在门外等着家中的小小顶梁柱隆重归来。

代课老师一当就当了五年。如果不是林峰不安分守已的天性在折腾,也许这阵子福清多了一位退休老教师而中国画坛却少了一位杰出的国画家。

不安分的林峰一边当着代课老师,一边盘算着自己如何才能成为画家。

1958年,终于听到厦门艺术学校招生的消息。20岁的林峰早已觉得自己是个完整的大人了,可以拿捏自己的命运了,于是就怀揣两元钱,步行到福州报名点应考。140里山路,渴了喝口泉水,饿了啃一口干粮,一天一夜都在走,不敢停歇。

到了报名点,交了一元钱后,林峰这才敢放松四肢在教室里喂了一晚上的蚊子。第二天,上考场,他交了几张素描,还当场创作了一张画。他的画技立即引起监考老师的注意,老师忍不住忘了考场纪律,当场夸奖起来,之后让他回家等通知。于是,心情很愉快的林峰便怀揣着剩下的一元钱,又用脚丫子丈量起回福清的山路了。

可有谁知道,此时此刻,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饥荒正在拉开帷幕!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大家都很亢奋,据说只要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用三五年时间就能坐庄共产主义天堂。林峰没有加入亢奋的行列,他只知道从他懂事起,他们家的生存就很艰难。但再怎么艰难,他也不敢往饿死人这方面想象。

厦门艺术学校虽然只是中专,但在福清上迳这样的小地方,能考上中专就很了不起了。那年全县只有两个考上,林峰是“状元”,另一个就是“榜眼”了。

求学的路异常艰辛。因为林峰要读书,代课的收入没了,家里的负担更重了。好在奶奶没有为了养家糊口,掐断长孙的前途。

为了不增加家里的负担,林峰在学校里靠品学兼优拿到了甲等助学金,勉强可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奶奶在老家把能省的粮食都从自己的嘴里抠出来,喂养着弟弟妹妹。那是多么有限的一点点生命维持剂呀,自然,到了关

键时刻,她老人家只能把自己饿死。

忘不了1961年的那一天,林峰接到家乡传来的噩耗,变卖衣物赶回去时,只见奶奶已绻缩在自家的床尾,永远不能再看长孙一眼了。奶奶因为饥饿,已不成人样,那变形的身躯、走样的脸庞,给了林峰终生难以释怀的视觉剌激!

万般痛苦之下,这个钟爱艺术的血性汉子一时间作出了可能会让他一辈子后悔的决定——退学。离毕业只剩不到一年的时间。难道真的在生存和艺术之间,没有选择的余地?

当时没人能对林峰作出什么解释。

作为家长的林峰只知道妹妹弟弟要吃饭要穿衣要活下去!大妹妹19岁,已出嫁到福州市郊建新乡,童养媳妹妹也嫁到义序去了,但二妹、三妹嫁为他妇似乎还嫌小,何况还有一个拖着鼻涕的弟弟!

回到学校后,爱才心切的老师们遗憾惋惜之余,只能为林峰在厦门食杂公司找了份工作,赚钱维持家用。

食杂公司不需要画家。林峰为生活计,只能强迫自己在那儿打杂。一年后,有了一次机会。和林峰同班的一位同学毕业被分配到新疆去,但他不愿前往。林峰知情后主动提出和他对调工作。到新疆去一样赚钱养家,而且新疆是边疆,补贴多、工资高。

去新疆之前当然要安置好弟弟妹妹。还好那时没提倡晚婚,农村也没严格要求按法定年龄出嫁什么的,为了支持大哥出西域,懂事的大妹急忙撮合二妹、三妹的婚姻,一个17岁,一个15岁,提前嫁人算了,只要是老实本分的人家就成。

那年头农村还收童养媳哩,15岁出嫁并不稀奇,稀奇的是,二妹出嫁时惟一的陪嫁竟是拖着鼻涕的小弟!穷年代有的是穷招数,小舅子陪嫁虽然说起来让人好没面子,但总算替林峰解决了一大难题。

林峰刚毅坚忍、荣辱不惊的性格,就是在这一次次磨难中炼就的。

1961年9月,林峰来到乌鲁木齐市轻工业厅报到,领到了第一个月的薪水46元钱;第二年转正后薪水是52元。弟弟不再是二妹夫的拖累了,林峰每月只为自己留下不能再省的伙食费,把“剩钱”寄回家。

1963年,中国和印尼的关系有所好转,在印尼的伯父可以不时寄来衣物和钱接济他的弟妹,经济好转了,妹妹们再三写信让哥哥不要再寄钱回家了。哥哥那时已25岁,属大龄未婚男青年,得想想自己的婚姻大事了。于是,减轻了家庭负担的林峰这才敢设想自己的婚姻。这也是妻子小他整整七岁的原因。

真的是新疆补贴高,林峰才想去的吗?

其实林峰在校时,就对新疆情有独钟。他虽然师从的是顾一尘、扬夏林、王仲谋等教授,但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著名画家张仃、吴冠中等人,他喜欢他们纵情山水的洒脱、写意乡村的活泼,特别是黄胄和李山笔下的新疆风情画,使他早对这块土地,心有千千结。

林峰有一特点,他的心总在驿动,不管生活多么艰辛,他都能在生活中寻找到美。这也是他几十年来没有出现创作停滞的原动力。

还有一个不好说出的原因,只有林峰自己心中有数——父亲曾任伪县长,在讲究阶级斗争的年代,伪县长的大少爷、虽然从小受尽煎熬,但再怎么样你都得背着伪县长的大黑锅,这样出身的人,在本乡本土,能有好日子过吗?

后来的事实证明,林峰的选择正确无比。

新疆,天高皇帝远,又是少数民族自治区,有特殊政策保护;新疆是边疆,对人才求贤若渴,林峰到了那里,是少数民族不说,还是有专长的少数民族,他能不受到爱惜吗?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一到新疆,林峰犹如脱缰的赤兔马,姿意纵横在天山脚下,他的画风不能不粗旷奔放;他的态度不能不豪爽自在,那是他对生活、对命运的一次能量大释放!

自古有悲愤出诗人一说,在这里,我们发现,苦难也能出画家。

林峰去了新疆,不但躲过了“文革”对他可能致命的攻击,他还获得新疆对他的赏识——正是在那人才相对稀缺的地域,林峰被作为人才培养,轻工业厅前后两次花巨资送他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深造,不止一次圆了他的大学梦。

更有幸的是,作为一位来自边疆的求学若渴的青年画家,林峰有机会跟随著名画家张仃、吴冠中等教授深入天山南北,长期专攻中国画。

新疆姑娘的美丽,又给了林峰以创作涌泉,使他对人物画的把握,越来越传神,先是工笔,后是意笔,几根

线条,几点渲墨,一个活脱脱的维吾尔族姑娘就出现在你的面前。

随着时间的推移,林峰的作品从乌鲁木齐市走向自治区、从自治区走向全国、之后又从全国走向世界,日本、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留下林峰的足迹和墨宝,擅长横挑眉毛竖挑眼的日本人还将林峰的《珍房叠翠》收进了东京博物馆。

结束了新疆31年的生活后,林峰选择了回福建。新疆虽然是个好地方,但福建人有叶落归根的传统,林峰骨子里流的是福清上迳林姓家族的血,所以他无论如何也要回老家。再说了,经过改革开放,老家也是好山好水好地方哩。

惟一的儿子当时已从鲁艺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在新疆服装设计研究所谋了份好工作,年轻轻还戴了个新疆十佳设计师的头衔;儿媳妇是个医生,小俩口都算新疆的小人才呢,但林峰还是想把儿子召回老家。新疆现在不缺人才,少一个十佳设计师不算什么,回老家能有儿子相伴在身边,是林峰步入老年惟一的奢盼。

老家对林峰,还有许多牵挂。三个妹妹都成家在建新镇,一个在湾边,两个在台屿,她们还好吗?还有弟弟,没机会多念几年书,他目前怎么样?还有家在义序的妹妹,林峰都很牵挂。

林峰去新疆,是送去人才;儿子回福建,是召回人才,前后30年,算风水轮流转哩,真是天道酬勤!

一回福建,儿子便被华南女子学院聘为教师,儿媳在福州鹤龄医院落户,成了科室主任。为了儿子、儿媳上班近一点,林峰在福州的南大门三叉街买了第一套房子住下。

到了2000年,金山新区开始大兴土木。全福州的人都把脖子抻得长长的,看看这里能忙出什么名堂来。

儿媳同事的朋友,刚好在金山搞房地产开发,在他们的鼓动下,先是小俩口的心热了。冲着朋友嘴上描绘的金山碧水灿烂前景,他们在金山碧水第一期第一桩的采菊苑预定了一套房子,然后拉着老爸老妈过来看。

那时全金山尘土飞扬,榕城广场还只是个胚胎,林峰携太太过来看看,不怎么满意,没点头。但前后只差几个月,儿子又动员他们过来看时,他们不能不点头了——占地一千多亩的榕城广场已粗具规模,林峰心头一热,当场叫道,就买广场边上的,没开始建不要紧,看着图纸选房!就这样,友兰苑就多出了一个会画画的业主。

林峰的儿媳热情得有点像金山碧水售楼部专门雇用的托儿,你瞧,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又把她的姐姐动员到友兰苑落了户。姐姐当时已买了江对岸的房子,但那儿虽然濒江却看不到江。姐姐一听说友兰苑也有能看江的电梯楼,便立即退了房,跑到友兰苑,一口气买了近两百平米的面积,左看广场右看江,惬意极了!

受了儿媳的影响,林峰也激情涌动,到老年大学里现身说法,结果,就有两位老年同学在他的策反下,预定了金山碧水第三期的房子。反正这里交通只会越来越方便,上了70岁坐车不花钱,挤在城里做什么?听噪声吃尾气?

把自己嫁到金山的林峰,天天在榕城广场走动。走来走去,走出了一个建议——榕城广场喷水池那地方太单调一点,最好立一座大型雕塑,现代一点的石雕,大线条、大气派、洋一点的,刚好配广场的欧式建筑。林峰评价说,福州人观念更新很快,这次南江滨公园搞的大型国际雕塑,原以为一些比较抽象的作品,市民会不接受,结果相反,这说明福州在进步,而且步子比较大。

哈哈,林峰的建议目前还没有被采纳,估计榕城广场要预留二号地铁站入口,舍不得用做大型雕塑的堆场,再说了,这儿一到夜晚,人山人海,有唱歌有跳舞,“活雕”都快摆不下了呢。

诗抒爱国情

——梁启超访台湾

蔡连巧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导人之一,学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的风云人物,他的一生和台湾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1894年甲午战争后,清廷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梁启超与其师康有为联合各省在京应试举人“公车上书”,反对割台,震动中外。台湾被割让后,梁启超时刻关注宝岛同胞的境况。1911年3月底,梁启超应台湾爱国人士林献堂的邀请赴台访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