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利转化现状调查研究
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

流失的主要形式依次分别为随人员调离 , 化公为私 , 合
同违约 的知 识 产 权 流 失 , 中随人 员 调 离 占 4 . % , 其 62
化公为私占3 . % , 同违约的知识产权流失形式 占 84 合
造成知识产权流失的主要原 因, 法制 意识 淡薄是造成知识产权流 失的重要 因素 。提 出了若干对策和措施 , 而 包括提 高对
知识产权 工作的认识 , 建立健 全知识产权 管理机构 , 立专利 专项 资金 , 强对人 才流动 中的知识产 权成果 管理 , 建 加 完善 高校现 有的业绩考评体 系, 促进 高校与 企业的产 学研联合 , 强对 高校 教师和科技 人 员的知 识产 权知 识培训 , 重对学 加 注 生知识 产权课程教育 , 建立与完善政府科技项 目知识产权导向机制 , 制定切 实可行的知识产权 管理制度和保护条例等。
14 我省 高校专 利 实施效 益情 况 (00 20 . 20 - 0 4年 ) 五年 间 , 江省 高 等学校 承担技 术 转让 项 目 24 浙 23
项 , 同金 额 4 6 0 4万 元 , 际 到款 2 0 8 8万 元 ; 合 17 . 实 84 .
究方 面 , 有其特 有 的优 势 。高 等 学校 既是 科 学创 新 的 重 要基 地 , 也是 知识 产权最 大产 出者 之一 。 面对知识 产权保 护 的世 界潮 流 , 与高 校 普遍 存 在 的知识 产权保护 意识 淡 薄 , 识 成果 流失 严 重形 成 反 知 差 , 校知识产 权被 侵害 的事情 时有 发生 , 高 扰乱 了高校 的科研 秩序 , 损害 了学校 的合 法权益 , 挫伤 了广 大教师 和科技 人员 的积极性 。通 过对 浙江 省高校 知识产 权保 护现状 进行调 研 的基础 上 , 文就 浙 江 省 高校 知识 产 本
专利质量导向的高校专利信息服务实践与探索--以山东大学图书馆为例

DOI:10.16660/ki.1674-098X.2009-5640-1945——以山东大学图书馆为例夏玉华*(山东大学图书馆 山东济南 250061)摘 要:在国家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的背景下,高校专利“多而不优”的问题日渐突出。
山东大学图书馆依托专利质量导向的专利信息素养普及、专利信息系列培训和专利实务课程设置支撑教学,开展以学院需求为切入点、以学科建设为重点突出转化导向的精准专利信息服务支撑科研,形成了打基础、谋长远和促落实的专利信息服务模式。
其中,围绕学科建设和突出转化导向的精准专利信息服务是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创新和深化,其成功经验可为高校图书馆的专利信息服务提供借鉴。
关键词:专利质量导向 专利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 转化 教学科研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12(c)-0240-05—Taking Shandong University Library as an ExampleXIA Yuhua *(Shandong University Library, Ji’nan, Shandong Province,250061 China)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tent quality improvement project in China, the problem of "many but not excellent" patents in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Shandong University Library relies on patent quality oriented patent information literacy popularization, patent information series training and patent practice curriculum to support teaching. It provides accurate patent information services to support scientific research with the college's demand as the starting point, subject construction as the focus, and transformation oriented. It has formed a patent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 which lays the foundation, seeks the long-term and promotes the implementation. Focusing on the subject construction and focusing on the transformation oriented patent information service is the innovation and deepening of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Its successful experience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atent information service of university library.Key W ords: P atent q uality o rientation;Patent i nformation s ervice;University l ibrary;Transformation;Teaching and research①通信作者:夏玉华(1972—),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专利信息服务与情报分析。
校-企专利技术转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当前,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专利技术转让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研究意义
对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专利技术转让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促进专利技术的转移和转化,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研究结论
研究展望
感谢观看
THANKS
加强技术创新合作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研发水平,推动专利技术的更新换代和升级换代。
提高技术研发水平
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科技人才,为校-企专利技术转让提供人才保障。
培养创新人才队伍
优化市场环境条件
07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专利技术转让是实现专利价值的重要途径,校-企专利技术转让具有重要意义。
《校-企专利技术转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3-10-30
目录
contents
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校-企专利技术转让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分析校-企专利技术转让的对策建议研究结论与展望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
在此背景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专利技术转让日益受到关注,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也不容忽视。
校-企专利技术转让存在的问题
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校-企专利技术转让的必要性
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科技成果共享和价值最大素分析
03
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对专利技术转让的支持力度越大,企业进行技术转让的积极性越高。
政策法规因素
01
政策法规完善程度
国内外研究现状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专利技术转让的机制、模式和政策方面,但缺乏对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
武汉高校专利实施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2 0 年 9月 09
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
VO1 6N0.8 . 2 1 S p. 0 e 20 9
S in e& Te h olg o r s n ol y ce c c n o yPr g e sa d P i c
武汉高校专利 实施状况分析及 对策研 究
9 8 76 S 4 3 2 1 ㈨ ㈨ ㈨㈨ ㈨ ㈨ ㈨ ㈣ ㈨ 0 ) 文 章 编 号 :0 1 7 4 (0 9 1 — 0 7 00 0 0 0 0 O 0 0 0 10 — 3 8 2 0 ) 8 0 4 — 4
专 利 申请 总量 的 4 .1 64 %。武汉 高 校 2 0 - 2 0 0 2 0 6年期 间专
收 稿 日期 :0 8 0 一 1 2 0 — 7 l
2 武 汉 大 学等 5 大 学 的发 明专 利 申请 授 权 和 所
维 持 实施 及 转化 情 况
21 5所 高 校发 明 专利 申请 授 权情 况 . 作 为 教育 部 直 属 的 武汉 大学 、 中科 技 大学 、 汉 理 华 武
请 量 和授权 量 大 幅增 长 。2 0 - 2 0 0 2 0 6年 , 汉 市专 利 申请 武 量达 到 2 7 9 7 4件 , 明 专利 申请 达 到 77 9件 , 一 阶段 发 5 这 是武 汉市 专利 申请 量 增长 最快 的 5年 。 20 0 2年 以 来 .武 汉 高 校 专 利 工 作 同样 突 飞 猛 进 , 2 0-2 0 0 2 0 6年武 汉 地 区高 校专 利 申请 数 量 为 45 2件 , 9 占 全市 同期 专利 申请 总量 的 1 .5 其 中发 明专 利 36 1件 , 97 %; 0 占高校 同期发 明专利 申请 总量 的 6 .5 1 %,占全 市 同期 发 明 2
高校专利信息服务调查分析

科 研 管 理 部 门 、档 案 馆 ( ) 室 。 1 2高 校 专 利 信 息 服务 状 况 调 查 ( 表 ) . 见
[ 摘 要 ] 文 章 调 查 了部 分 高校 专 利 信 息服 务 情 况 ,发 现 专 利 信 息 服 务 在 高校 已普 遍 开展 , 但 服 务 效 果 不 理 想 。应 协
调 科 研 管 理 部 门 、 图 书馆 、档 案 馆 的 专利 信 息服 务 ,在 专 利 知识 培 训 、专 利 文 献信 息 开发 等 方 面加 大服 务 力 度 。
学 、广 东 工 业 大 学 3所 学 校 的 图 书 馆 在 其 主 页 设 置 专 利
链 接 网 页 ,链 接 了购 买 的 专 利 数 据 库 网 址 和 免 费 专 利 数 据 库 网址 ,逐 一 详 细 介 绍 ,并 培 训 专 利 数 据 库 使 用 方 法 。广 东海 洋 大学 和广 东 药 学 院 2所 大 学 图 书 馆 在 其 主 页 的 专 利
第 3 1卷 第 2期
页 面 ,链 接 了专 利 数 据 库 网址 。 广 东 石 油 化 工 学 院 图 书 馆 不定期举办专利数据库使用培训 。 】 2 2 科 技 查 新 或 课 题 咨 询 .. 查 新 或 咨 询 是 图书 馆 一 项 重 要 工 作 ,调 查 的 1 所 高 校 1 都 开 展 了此 项 工 作 ,3所 即 中 山 大 学 图 书 馆 、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图书 馆 、广 东 海 洋 大 学 图 书 馆 是 经 授 权 具 有 查 新 资 质 的
中国高校专利转化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要重视这几个环节 ,任何一个环 节的缺失都会造成专利转化 的失败。专利转化 的投入 不足 ,尤 其是资金的不足 ,使得一
些 风 险 较大 ,短 期 内 难 以见 到效 益 的专 利难 以转 化 。 2 2 高 校 不具 备 转 化 其 专 利 的 工业 化 程 度 .
我国已经成了一个专利大 国。高校科研机构在 我国专利总数 中拥有相 当数量的成果 ,然而高校 的专利转化情况不容乐观。 如何针对高校专利转化 中存 在的~些问题提 出合理 化的发展 意见 ,将能提高我 国高校 科研机构 的积极 性,创造 性 ,保证 中国在 国际 竞 争 中立 于不 败 之 地 ,促使 中 国更 快 的走 向创 新 型国家 的道路 ,将有重要意义。
1 中国高校 专利转化 现状—— 专利转化 率偏低
中国高校的专利相对 于其 它专利情况总体上 呈现的特点 是 :申请量大 ,授权 率高 ,发 明专利 比例大 、增 长迅速 。相 关研究 表明,在我国的专 利 申请人群体 中,大专 院校 与科研 院所的专利授权 率远高 于其他 申请人群体 ,发明授权率 达到 5 % 以上 ,而科 研 单位 、企 业 、个 人 分 别是 5 % ,4 % 和 5 4 0 2 %。中国高校专利 的转化情 况不尽如人意 ,据一 项 中国高 0 校专利转化 的实 证分析 表明 ,19 92至 19 97年间 ,专 利转化 率 在 2 % 以上 的 院 校 有 5所 ,在 1% 一2 % 的院 校 有 9所 , 0 0 0 在 1% 以下 的 院校 有 8所 , 分 别 占 总 数 的 2 . % ,4 . % , 0 27 09 3. % ,无论是综合类院校 ,还是 工科 类或师范 类院校 ,其 64 专利转化率普遍较低 ,最高的专利转化 率也 仅为 2 %。20 6 01 20 0 6年 ,我 国 的 科 研 机 构 申 请 专 利 12 0项 ,授 权 57 14 20 项 ;成交 2 9 ,专利技术转移 实施 率为 39 %。高校 申请 0项 .7 专利 16 3项 ,授 权 44 03 5 1项 ;成 交 6 0项 ,仅 占授权 量 的 13 % 。高校和科研机构 专利技术转 化率远 低于专利 转化 的 .2
高校专利成果转化策略研究

高校专利成果转化需要专业的技术、市场和管理人才,但目前高校缺乏这些方面的专业人才,难以提供有效的转化服务。
缺乏专业的转化人才
政策制约
目前,我国高校的专利成果转化受到政策制约,如专利法、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不够完善,难以有效保护高校专利成果的权益。
高校专利成果转化制约因素
观念制约
一些高校和科研人员对专利成果转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市场观念和商业化意识,难以主动推动专利成果的转化。
社会声誉激励机制
03
通过表彰、奖励等方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当事人的社会声誉和职业发展前景。
1
高校专利成果转化的推动机制
2
3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和推动高校专利成果转化。
政府政策引导
高校应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推动专利技术的产业化。
校方主动介入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校专利成果转化,形成多元化的推动力量。
高校专利成果转化策略的制定
市场导向
以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为依据,选择具有市场前景的专利成果进行转化。
技术创新
鼓励技术创新,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共同推进专利成果转化。
资源整合
01
整合校内外资源,包括技术、人才、资金等,发挥各自优势,推动专利成果转化。
高校专利成果转化策略的实施步骤
建立合作
02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拥有丰富的专利成果资源
VS
研究高校专利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和对策,重点探讨影响转化效率的关键因素、转化机制和政策措施等方面。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高校专利成果转化的内在规律和实际运作进行深入探讨。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与方法
辽宁省高校专利工作现状与分析

2 . 1专利 申请数量 明显不足 。 专利转 化成果 少 辽 宁省 部 委 属 高 校 不过 才 4 所, 2 0 l 1 年 专 利 申请 量 达 到 l 5 8 4 项, 占我 省 专 利 申 请 数 的3 4 . O %。 浙 江 大学 在 2 0 l 1 年 申请专 利 数 为2 6 0 0 项, 清华 大学 为 l 9 6 8 项, 比我 省4 所 部 委 属 高 校 加 在 一 起 的 专 利 申 请 数 量 还 要 多; 截至 到 2 O l 1 年底 , 辽 宁省 高校 专 利 拥 有
中, 辽 宁 省高 校 共 申请 4 6 5 2 项, 其 中发 明专 利2 0 7 8 项, 实 用 新 型9 6 5 项, 外观设计l 6 0 9 项。 排 在 前三 位的 是 江苏 省 1 0 5 8 l 项、 北 京市 8 3 9 3 项、 浙江省7 2 7 8 项 ; 从 地 区上 也能 发 现, 越 是 经 济 发达 地 区专 利 申请 数 量 越 大 。 通 过前 几 年 及以 上 数据 对 比 , 我 省专 利
数为6 6 6 9 项, 而北京市为l 9 5 4 3 项, 江苏 省 为1 4 5 8 4 项, 浙 江 省为 l 4 8 0 2 项, 跟这 些 发 达 省份 相 比 , 无 论 市 专利 申请 数量 , 还 是 专 利 拥 有 数 据 都 明 显 不 足口 】 。
2. 2 制约 我省 高校 专利 工作 的原 因分析 ( 1 ) 法 律意 识 淡 薄 , 缺 乏 行 之 有 效 的 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专利转化现状调查研究随着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专利申请量大幅增长,高校已成为我国专利申请的重要力量。
截至2017年11月,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当年累计共申请专利375971件,占国内专利申请总数的11。
9%;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共获授权专利181837件,占国内授权专利总数的12。
1%;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持有有效专利624001件,占国内有效专利总数的10%,其中,持有有效发明专利共353016件,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数的25。
4%。
然而,与之不相称的是,高校专利转化实践情况表现不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不足5%。
近几年来,我国已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下简称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一系列法律政策措施,天津市、上海市、广东省等省市于近期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其余多省市也列入地方立法计划中。
在这种情势下,高校如何将大量专利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进行转化,加强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针对高校专利转化的诸多问题,天津大学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展开了问卷调查,共回收266份有效问卷,97。
52%的问卷填写者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工作,以此确保被调查人群了解高校专利转化现状,也能够深入挖掘高校和研究机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基于问卷统计分析结果,试图找出制约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的因素,并结合当前立法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高校专利转化工作的现状在专利大幅增长情况下,我国高校与研究机构通过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孵化器、为公司提供技术咨询等途径,积极探索技术转移的路径。
但当前高校专利转化现状依然严峻,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一)高校技术转化权利不明晰当前高校和研究开发机构的专利转化现状不容乐观,70。
19%的单位未制定相关专利转化工作制度,尽管大部分高校与科研机构有实质上的专利管理部门(如84。
47%的单位提供专利申请相关服务、77。
02%寻找对接企业、73。
29%提供法律服务),但仍缺乏明确、细致的专利转化工作制度,导致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实际推动成果转化中,仍存在许多疑惑和难以落实的问题,影响其积极性。
问卷显示,仅有18。
64%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化率高于30%,专利转化率在10%以下的单位占比最高。
此外,75。
16%的单位内部未设置服务于专利转化的专门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行政职责的缺失使得专利转化工作衔接存在障碍,降低专利转化效率。
(二)科技人员缺乏实际转化的积极性科技人员既是科技成果开发者,也是加快转化的促进者,虽然已出台政策明确保障科技人员在成果转化中的权益,但实际操作依然面临制度难点。
问卷收集结果来看,专利成果转化后的收益分配方式不统一,有13。
66%的单位享有全部收益。
同时,有93。
17%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将50%-80%的专利转化收益分配给发明人,6。
83%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90%的专利转化收益应归发明人所有。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出台之前,我国实行“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国家财政资金研发的科研成果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对职务发明人主要采取精神奖励方式,并未给予职务发明人转化收益分配权。
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缺失是阻碍成果转化的根本原因之一。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职务发明人、或在科研成果研发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等奖励标准,同时以转让、许可和作价投资的方式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的,不低于转让、许可净收入或作价出资获得的股份、出资比例50%给予奖励和报酬;另一方面,赋予高校与科技成果发明人就奖励与报酬进行约定,且约定奖励标准不得低于法定标准。
部分省份已经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以安徽省为例,该省将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和报酬法定标准提高至70%。
我国立法在此领域内对于收益分配标准已远远高于国外对于科研人员30%-40%的分配比例。
然而,高校和研究开发机构对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评价和管理制度不完善,“重论文、轻成果”“重立项申请、轻成果转化”等现象依然存在,一定程度影响了科技人员从事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三)技术交易市场无法满足专利转化需求技术交易活动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高校科研活动常与市场的需求有一定距离,二者无法有效地交流、合作与衔接。
在专利进入市场过程中,科研工作者由于不是权利人而处于被动的地位,只作为具体研究人员进行技术的介绍、解释,而缺乏对技术的主动推广。
高校管理层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而导致其技术推销能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科技成果较多,加之技术中介机构的欠缺,转化也成为一个较长时间的低效率的过程。
并且,在专利技术盈利之前,其保有需要资金的投入,这种对价的承受是有些高校不愿意承担的,这种情形直接影响了高校对专利的测评和推广。
我国各地已建立了一定数量技术市场、技术转移机构、产权交易平台等,但对企业需求和大学、研究开发机构科技成果信息,掌握得不充分、不完整,在科技成果交易和转移上发挥的作用明显不足。
在技术转移市场中,由于专业性强,交易对象十分有限,企业所需的新技术,可能只有几家或十几家科研机构能提供,而这些科研机构的成果信息大多公开,通过互联网就可以查询,因此大多数企业并不需要中介机构提供交易信息,换言之,传统经营模式的中介机构并不符合市场需求。
此次问卷调查中,82。
61%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完善技术转化的综合服务平台,66。
46%的被调查者认为中介机构服务力度不够。
当前存在的中介服务机构中,综合性机构多,专业性机构少,存在功能重复、业务交叉、服务项目单一、资源调配能力差和“小、散、乱”等问题,急需一支专业化、多功能型的技术经纪人队伍,以满足庞大的技术交易市场的需求。
二、高校专利转化率低的原因(一)缺乏资金支撑途径目前高校科研成果专利保护和转化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是机制不畅和资金不足。
问卷结果显示,81。
37%的被调查者认为,资金缺乏是阻碍单位专利转化的主要外部因素。
由于专利保有和专利转化的高成本,特别是我国高等院校资金主要源于国家拨款,国家对科研的支持是当前高校科研的主要动力。
缺乏良好的资本市场和金融环境,严重阻碍了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速度与水平。
相比之下,日本不仅在全国各类大学中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本部,并给予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同时成立了区域知识产权战略总部,在产学研合作开发项目给予资金上的支持。
这些资金扶持的举措积极推进了大学的创新能力。
换言之,缺乏风险投资、足量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市场的有序良性发展难以得到保障和维系。
(二)专利转化平台缺位严重在专利进入市场的过程中,科研工作者由于不是权利人而无法处于主动地位,只进行技术的介绍、解释,而缺乏对技术的主动推广。
学校管理层一方面可能因为成果太多,人手不够而将一些成果搁置,加上技术中介机构的欠缺,即使有足够的专利,其转化也是一个较长时间的低效率的过程。
当前市场缺乏专门的中介服务平台,高校无法了解科研成果专利情况及市场需求。
在日本设立的筑波科学城与韩国设立的大德科学城中均为中小企业与大学构建合作平台,提供交流机会,免费提供专业技术人员为企业做咨询,这一设置为高校等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提供了便利,助力专利转化。
此外,韩国工业产权局加强与当地专利咨询机构和网上专利技术市场,如ip-mart的联系,巩固高校通过专利技术转移获利的模式,进一步增强其知识产权管理能力。
这都表明,专利转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将促进专利转化工作的进程。
(三)转化服务机制不健全科研是现代高校与教学并列的目标之一,而科研的专利化又是对科研最有效的利益保护机制。
在高校内部,大都建有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处、科研院、科技园、投资公司等内设或独立机构,负责高校的技术转移、投融资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但各机构运行机制不健全,人事关系复杂,缺少熟悉专业、市场、法务方面的人才以及留住人才的有效机制,难以有效参与市场竞争,不能很好地为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目前大部分专利技术的申请、保护工作主要由教授或团队负责,也由此导致没有系统完善的工作制度确保专利转化工作得以实施。
反观发达国家,1987年,剑桥大学针对英国各研究理事会资助的研究项目,制定了第一个正式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2002年7月24日,剑桥大学校务委员会和综合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剑桥大学关于知识产权权益的报告》。
知识产权管理相关的权属分配、效益划归、人员服务等事项均有所保障,在实现知识转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振兴地方经济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也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四)技术转化信息不对称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陆续出台了很多促进专利技术转化的指导性政策。
这些政策为企业投融资、专利抵押贷款等提供了很多便利,使专利在企业技术研发、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价值。
但在推动高校专利转化方面的导向作用明显偏弱,政策均偏向宏观且可操作性较差。
虽然在多项政策中规定了专利转让实施后,发明人所应获得的奖励金额,但却没有规定若单位不予奖励所应承担的责任,而且目前尚无任何监管措施,致使大多数高校并未落实这些奖励政策。
以上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了高校在专利转化工作中内生动力不足,长期处于“守株待兔”的被动接受模式,加之目前没有一个高校与企业的互动交流平台,使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变得越发不畅,信息的不对称性越发明显,专利转化的“信息鸿沟”越来越大。
三、提升我国高校专利转化工作的发展对策高校作为科学技术的原始性创新重要基地,已成为先进技术的“孵化器”。
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既要注重以技术交易、作价入股等形式向企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又要加大产学研结合的力度,支持科技人员面向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
(一)提高对专利转化的金融支持力度原来高校科研成果的研发基于国家财政资金,被视为国有资产,高校无权进行自由使用、处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后,赋予了高校科技成果自主决定权,高校拥有自主转让科技成果或者对其科技成果进行估价投资的权利。
尽管国家鼓励多种资金流入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支持,但尚未在风险投资及其他融资方式进行税收、财政优惠政策上给予其倾斜支持,为风险投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应拓展融资渠道,善于吸纳社会资金及境外资本,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建议通过制定实施财政、金融、担保等方面的政策,促进政府财政、社会商业性、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及保险机构等合力支持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弥补市场机制引导企业成果转化在资金、风险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市场的有序良性发展。
(二)构建专业化专利转化服务平台应鼓励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体系,将研究所、大学、工业实验室按照不同专业集合到一起。
韩国政府在大徳科技园区设立中小企业综合支持中心、技术开发洽谈中心和新技术成果实用化支援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情报、咨询、创业支持、资金支持、技术开发支持,帮助企业实现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建立以产品为主线的科技开发体系和开放式的研究开发网络,实现园区内尖端研究设备资源和技术信息的充分共享,促进产学研协作,使科研成果能迅速应用于企业生产,产生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