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学业情绪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学业情绪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学业情绪研究现状分析

2014.5黑龙江教育

·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

JIAOXUEGAIGE

一、学业情绪的界定

根据Pekrun等人的界定,学业情绪既指与学业成就相关的情绪(如成功或失败所带来的愤怒、骄傲、羞愧等情绪),也包括教学或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情绪(如喜欢学习、厌倦考试等)(Pekrunetal.2007)。消极情绪(例如生气、焦虑、消极、无望、厌倦)(Pekrunetal.2006;Pekrunetal.2002;Weiner1985)对学生持续努力学习起阻碍作用。相反,积极情绪(如愉快、自豪、期待)会促进学生问题的解决(Liljedahl2005;McLeod1988)。

我国学者董妍、俞国良(2005)参考外国学者的观点提出,学业情绪不仅包括学生在获悉学业成功或失败后所体验到的各种情绪,也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日常做作业过程中,以及在考试期间的情绪体验。也有学者参考国内外的观点,将学业情绪界定为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外学习以及考试情境下产生的,与学业成绩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

总之,现今国内外学者基本都沿用Pekrun对学业情绪的界定,几乎没有学者对此种提法提出有价值的异议。

二、学业情绪的结构以及各划分维度的研究现状以往,很多学者把学业情绪根据效价维度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类,但遭到很多人的异议,认为这种分法不够全面,也无法体现同一效价维度的唤醒度。也有学者加入中性情绪,使之成为三类。

Patrick(1993)的研究将儿童在学习中产生的情绪分为四类:积极情绪(兴趣、高兴、放松)、厌倦、痛苦和生气。

目前世界广泛认同的是Pekrun,Goetz,Titz,andPerry(2002)的研究,根据效价和唤醒度两个维度,把学业情绪的类型划分为:积极高唤醒情绪、积极低唤醒情绪、消极高唤醒情绪和消极低唤醒情绪。效价维度用来区分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唤醒度用来区分高唤醒情绪与低唤醒情绪。高唤醒情绪促使人兴奋,低唤醒情绪导致人放松。积极高唤醒情绪包括愉快、希望、自豪等。消极高唤醒情绪包括愤怒、焦虑、羞愧等,消极低唤醒情绪包括厌烦、无助和无望等,积极低唤醒情绪是放松、满意、平静等,但是因为放松通常发生在应试之后,而非平常学习当中,因此对其的测量较少。

我国学者董妍、俞国良根据Pekrun等人的分类,做了关于学业情绪与学业成就关系的本土化研究,该研究成果已被我国学者广泛借鉴和应用。该研究发现:第一,积极高唤醒情绪对学业成就没有直接影响,它通过积极预测掌握接近、掌握回避、成绩接近目标、学业效能和学习策略间接对学业成就产生显著影响;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能够显著积极预测学业成就;消极高唤醒和低唤醒学业情绪能够显著消极预测学业成就。第二,积极学业情绪对学业有促进作用,消极的学业情绪对学业有阻碍作用。

作者简介:张尧

(198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儿童入学准备对学业情绪的影响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国内外学业情绪研究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过程中情绪作用的重要性。本文旨在从学业情绪

的概念界定、结构、测量几方面,对当今学业情绪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并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关键词:学业情绪;学业情绪结构;学业情绪的测量张尧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47

教学改革JIAOXUEGAIGE

除积极低唤醒对学业成就的预测作用外,其余结论都与Pekrun等人的研究一致。Pekrun等人认为,放松不能直接预测学业成就;而董妍等人的研究则认为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都可以显著预测学业成就。造成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测量工具不同或文化差异等。

马慧霞和张泽民(2010)则有更细致的划分,即按照学业情绪与课程、情境的相关度把学业情绪划分为一般学业情绪和特殊领域学业情绪。一般学业情绪又划分为课程特异学业情绪和情境特异学业情绪。研究者将课程特异学业情绪进一步划分为中学生和大学生课程相关学业情绪;而情境特异学业情绪则可通过设计编制课堂、课外和考试相关的学业情绪问卷来研究相应情境相关的学业情绪。

虽然十几年来,世界范围内对学业情绪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但以往对学业情绪的研究多局限于诸如学业倦怠、应试焦虑(Zeidner,1998)、学习抵触等消极情绪。甚至有人研究了消极情绪对学业的积极作用(JayaKannan,JohnLaurenceMiller,2009)。而对愉快、希望、自豪等积极情绪的研究却很少(Pekrun,Goetz,Titz,&Perry,2002)。

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以“学业情绪”为关键词的检索结果表明,我国对于学业情绪的研究以2005年董妍、俞国良《中学生的学业情绪与学业情绪调节:类型、特点及其关系》的出版为标志,学业情绪正式进入我国学者的研究视线。而2005年以前,和国外相同,我国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考试焦虑方面,20世纪80年代就有关于考试焦虑的文献出版(凌文辁,1984)。截至2014年5月,以“考试焦虑”为关键词检索出文献1956篇,而以“学业情绪”为关键词检索出的文献仅有216篇。

除上述结构维度,国内外学者也按学科维度和各学业时期(小学、中学、大学)划分,进行学业情绪的研究。在学业时期的研究方面,采用主题检索,以青少年为检索词检索到79篇文献,以中学为检索词34篇,以大学为检索词24篇,以小学为检索词8篇。可见,我国对于学业时期的学业情绪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少年时段,而对于小学生的研究则极其有限。这与目前学业情绪的测量方法的局限性有密切关系。

三、学业情绪的测量

当今世界范围内运用最广泛的量表是Pekrun等人在2002年编制的学业情绪问卷(AcademicEmo-tionsQuestionnaire,AEQ)。该初版量表的题目来源分为探索性研究中学生的自述报告和之前研究中设计的考试焦虑问卷两部分。然后对初版量表的题目进行数据分析,又对各分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出终版量表。

该量表的分类依据上述Pekrun等人对学业情绪结构的分类,即根据效价和唤醒度两个维度分为:积极高唤醒情绪、积极低唤醒情绪、消极高唤醒情绪和消极低唤醒情绪。

该量表依据不同测量情境又分为三个问卷,课堂情绪问卷、学业情绪问卷(AcademicEmotionsQuestionnaire)和考试情绪问卷(TestEmotionsQues-tionnaire)。后两个量表得到广泛应用。

我国学者董妍、俞国良根据Pekrun等人的划分编制了《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是我国第一个学业情绪问卷,目前被广泛应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对于学业情绪的测量多使用自陈量表,但自陈量表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加之学前及小学低年级儿童无法准确自评,造成对于小学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的学业情绪研究非常有限。因此,我国学者冯漭、廖凤林提出,应把自陈量表法与更为精确、动态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如把行为测量和神经心理学测量相结合,如今有四种可以运用的方式:面部和身体表情观察系统(如FACS及其变体),外周生理测量(测量心率、皮肤电等),EEG和功能成像(fMRI,PET)。EEG和功能成像可以对情绪的认知和情感过程提供最直接的实时测量。

四、小结

虽然现阶段对于学业情绪的研究已经成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心,研究成果也被各领域普遍关注和应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理论方面

Pekrun曾指出,教育环境是影响学业情绪的重要因素。虽然已有对于教育环境的研究,但怎样创设一个教育环境,使之既能保持积极的学业情绪又能预防消极学业情绪,仍然是当今国内外学者须要研究的问题。尤其在儿童入小学之前,什么样的教育环境能使儿童入学后具备积极学业情绪,避免消极学业情绪的产生,更是研究盲点。

(二)研究方法方面

以往的有关学业情绪的研究多以定量研究为主,然而若想研究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业情绪,深入、严谨的定量研究往往达不到最好的效果。因此可以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综合应用。定性研究的探索性分析能够将复杂的环境和情感因素整合起来加以分析,实现定量和定性的优势互补。另外,我国学者冯漭、廖凤林认为,可以将个案研究作为基于样本设计的补充。这样既能使研究具有普遍意义,又能确保结论对于个体情感生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8-49.

[2]彭聘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64-365.

[3]俞国良,董妍.学业情绪研究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J].教育研究,2005.

[4]董妍,俞国良.青少年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的影响[

J].心理科学,2010,33.

编辑∕高伟

48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

学业情绪研究现状与展望

1.情绪与学业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1],它是个体对自己感觉到的独特处境的反应。1908年,耶克斯和道德森(Yerkes &Dod-son )的研究表揭示了情绪唤醒水平、个体动机与行为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适当的情绪状态,可以促进个体的工作活动达到最佳状态。情绪的动机激励、协调组织功能影响着个体的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情绪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涉及到注意力水平、对自我和他人的觉知、记忆加工、创造力、思维流畅性等多个方面。人对于与当前情绪一致的内容更加敏感,会 对这类内容进行选择性记忆、加工,而后也更容 易提取。 1998年,美国教育研究联合会的学术年会以“情绪在学生学习与成就中的作用”为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这次讨论引发了心理学和教育学界对情绪作用的关注,不少研究者开始着手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情绪的影响作用和机制等问题。Pekrun 和Perry 等人通过一系列质性研究发现, 学生在各种学习情境下有着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2002年,他们首次明确提出了学业情绪(aca-demic emotions )这一概念,认为学业情绪是在教学和学习活动中,与学生学业活动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我国学者扩展了“学业”的涵义,将学业情绪定义为包括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课外学习过程中和考试期间的情绪体验。也就是说,学业情绪不仅包括学生在获悉学业成功或失败后所体 学业情绪研究现状与展望 金则霜 摘要:学业情绪是在教学和学习活动中,与学生学业活动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它不仅影响着学习 者的认知加工水平,还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发展。自2002年Pekrun 等人正式提出学业情绪以来,这一领域逐渐受到关注。近十年来,国内外研究者从测评工具、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几 个角度对学业情绪展开了初步研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需要继续研究讨论。 关键词:学业情绪青少年大学生测评工具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金则霜,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12

国内外学业情绪研究现状分析

2014.5黑龙江教育 ·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 JIAOXUEGAIGE 一、学业情绪的界定 根据Pekrun等人的界定,学业情绪既指与学业成就相关的情绪(如成功或失败所带来的愤怒、骄傲、羞愧等情绪),也包括教学或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情绪(如喜欢学习、厌倦考试等)(Pekrunetal.2007)。消极情绪(例如生气、焦虑、消极、无望、厌倦)(Pekrunetal.2006;Pekrunetal.2002;Weiner1985)对学生持续努力学习起阻碍作用。相反,积极情绪(如愉快、自豪、期待)会促进学生问题的解决(Liljedahl2005;McLeod1988)。 我国学者董妍、俞国良(2005)参考外国学者的观点提出,学业情绪不仅包括学生在获悉学业成功或失败后所体验到的各种情绪,也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日常做作业过程中,以及在考试期间的情绪体验。也有学者参考国内外的观点,将学业情绪界定为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外学习以及考试情境下产生的,与学业成绩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 总之,现今国内外学者基本都沿用Pekrun对学业情绪的界定,几乎没有学者对此种提法提出有价值的异议。 二、学业情绪的结构以及各划分维度的研究现状以往,很多学者把学业情绪根据效价维度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类,但遭到很多人的异议,认为这种分法不够全面,也无法体现同一效价维度的唤醒度。也有学者加入中性情绪,使之成为三类。 Patrick(1993)的研究将儿童在学习中产生的情绪分为四类:积极情绪(兴趣、高兴、放松)、厌倦、痛苦和生气。 目前世界广泛认同的是Pekrun,Goetz,Titz,andPerry(2002)的研究,根据效价和唤醒度两个维度,把学业情绪的类型划分为:积极高唤醒情绪、积极低唤醒情绪、消极高唤醒情绪和消极低唤醒情绪。效价维度用来区分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唤醒度用来区分高唤醒情绪与低唤醒情绪。高唤醒情绪促使人兴奋,低唤醒情绪导致人放松。积极高唤醒情绪包括愉快、希望、自豪等。消极高唤醒情绪包括愤怒、焦虑、羞愧等,消极低唤醒情绪包括厌烦、无助和无望等,积极低唤醒情绪是放松、满意、平静等,但是因为放松通常发生在应试之后,而非平常学习当中,因此对其的测量较少。 我国学者董妍、俞国良根据Pekrun等人的分类,做了关于学业情绪与学业成就关系的本土化研究,该研究成果已被我国学者广泛借鉴和应用。该研究发现:第一,积极高唤醒情绪对学业成就没有直接影响,它通过积极预测掌握接近、掌握回避、成绩接近目标、学业效能和学习策略间接对学业成就产生显著影响;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能够显著积极预测学业成就;消极高唤醒和低唤醒学业情绪能够显著消极预测学业成就。第二,积极学业情绪对学业有促进作用,消极的学业情绪对学业有阻碍作用。 作者简介:张尧 (198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儿童入学准备对学业情绪的影响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国内外学业情绪研究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过程中情绪作用的重要性。本文旨在从学业情绪 的概念界定、结构、测量几方面,对当今学业情绪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并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关键词:学业情绪;学业情绪结构;学业情绪的测量张尧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47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Word资料●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如何申报与论证博白县教育局教研室朱汝洪发布时间: 2009 年 4 月 2 日19 时24 分一、课题申报的基本步骤第一步: 阅读各级课题申报通知,明确通知的要求;第二步: 学习研究课题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第三步: 学习研究《课题指南》,确定要申报的课题(可以直接选用《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也可以自己确定课题);第四步:组织课题组,认真阅读关于填表说明的文字,研究清楚课题《申请评审书》各个栏目的填写要求;第五步: 根据《申请评审书》各栏目的要求分工查找材料和论证;第六步: 填写《申请评审书》草表;第七步: 研究确定后,填写《申请评审书》正式表(一律要求打印);第八步: 按要求复印份数;第九步: 按要求签署意见、加盖公章;第十步: 填写好《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第十一步: 按时将《申请评审书》《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和评审费送交县教研室科研组转送市教科所(也可以直接送市教科报,但必须报县教研室备案)。

二、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1、课题的选题方法。 一是从上级颁发的课题指南中选定;二是结合学校的实际对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作修改;三是完全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确定课题。 2、课题的选题要依据的原则。 一是符合法规和政策;二是切合当地和学校实际;三是适合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四是切中当前教改热点。 3、课题名称的规表述。 ①研究,如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 ②实践与研究,如高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③应用研究,如合作学习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④实验与研究,如杜郎口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⑤探索与研究,如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三、立项课题的论证例说(以2009 版市课题申报表的要求为准)1、课题论证的含义。 课题论证,也叫论证与设计、设计与论证,是对所要申报的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容、研究重点、研究难点、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研究条件等进行的阐述与设计。 2、课题论证的包括的容。 不同级别的课题申报表(课题申请、评审书)要求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包括两大方面的容: 一是关于本研究课题的论证,二是关于对课题实施的论证。 3、课题论证例说。

国外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国外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国外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国外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发达国家的中小学课程设置 英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为12门:英语、数学、科学、设计和技术、信息和交流技术、历史、地理、现代外语、艺术和设计、音乐、体育、公民。在12门必修课之外,学校还有义务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社会性的养成、健康教育、升学与就业指导等。此外,社区活动、劳动体验等活动课程也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日本的课程改革突出设立综合学习时间,国家不规定其具体内容,而由各学校创造性地组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例如自然体验、社会参观、制作与生产活动等。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压缩必修课内容和课时,扩大选修学科,鼓励学校创造有特色的课程。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教育地方分权国家,各州都有自己的课程标准及相应的课程设置,但各州课程标准都包括4门核心学术科目:英语、数学、科学和社会。美国中学课程设置相当

广泛,主要包括英语语言艺术、公民与政府、数学、科学、音乐与艺术、外国语、实践技能等。其综合中学一般分为3科:学术科、职业科、普通科,每门课程在教学时都分解成讲座、课堂实践、工场—实验室实践等3个部分。 国外中小学的创造教育 一、什么是创造教育 这门学科诞生迄今已有61年历史。创造教育是创造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根据创造学的原理,结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生理学、未来学、行为科学等有关学科,通过探索与实践而发展起来的,创造教育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家庭教学、社会教学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和人们树立创造意识、培养创造精神,坚定创造志向,发展创造性思维,掌握创造性发现、发明、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方法,从而开发人的潜在的创造能力,因此,创造教育也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方法。1.创造教育的目标 创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创造型人才。李政道讲:“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创造能力”。尤其是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各国提法不同,但基本目标是相同的。如美国的“和谐发展的人”日本的“协 调发展的人”。其核心是培养创造能力。 2.创造教育的内容 (1)创造哲学教育

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调查问卷

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调查问卷 您好!这是一份关于大学生学业情绪的问卷。下面是一些描述学习活动中可能有的情绪体验的项目。请您对照每一个项目,在最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项目上标记“√”。本问卷的目的是为了科学研究,请据实填写。答案无对错之分,请您认真作答。谢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请您在答题之前先填好以下资料,选择时在您要选的选项上打个“√”。 ①专业②年级③性别:男□女□ 项目 完全 不符合不太 符合 不肯定 比较符 合 完全 符合 1.临近考试我总是很紧张。①②③④⑤ 2.我一学习就想睡觉。①②③④⑤ 3.我总能安心学习。①②③④⑤ 4.有的课程越学越觉得学不好,我感到很 无助。 ①②③④⑤ 5.学习让我感到充实,我很自豪。①②③④⑤ 6.我觉得自己学习不好对不起家人和老 师。 ①②③④⑤ 7.学习让我快乐。①②③④⑤ 8.我相信自己的学习会更好。①②③④⑤ 9.我很生气别人说我比他学习差。①②③④⑤ 10.我觉得自己很有趣。①②③④⑤ 11.有些学习内容如基础课记忆内容太①②③④⑤

多,我学不好,很焦虑。 12.我在学习时容易心浮气躁。①②③④⑤ 13.我能轻松的完成学习任务。①②③④⑤ 15.我觉得学习上我不比别人差。①②③④⑤ 16.有些课程能学好而没学好感到对不起 ①②③④⑤自己。 17.有时完成一个作业我会感到很高兴。①②③④⑤ 18.我希望自己学得更好一些。①②③④⑤ 19.学习中经常受到挫折令我气愤。①②③④⑤ 20.我学习时总能集中注意。①②③④⑤ 21.我的学习成绩上不去,我很着急。①②③④⑤ 22.学习时我容易心烦。①②③④⑤ 23.学习时我心情平静。①②③④⑤ 24.我一学习就情绪低落。①②③④⑤ 25.常能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让我自豪。①②③④⑤ 26.我没考上好大学很愧疚。①②③④⑤ 27.我很高兴学习。①②③④⑤ 28.我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①②③④⑤ 29.我会为听不懂课而恼火。①②③④⑤ 30.我总能专注于学习。①②③④⑤ 31.学习使我苦恼。①②③④⑤ 32.我憎恨学习。①②③④⑤

初中1_3年级学生的学业情绪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

2008年第12期(总第210期 ) EDUCATI O N EXPLORATIO N No 112,2008Serial No 1210 初中1~3年级学生的学业情绪 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 陆桂芝,庞丽华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25) 摘 要:选取哈尔滨市468名初中1~3年级的学生为被试,运用问卷法,考察了学业情绪和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十三种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的联合预测达到极其显著水平,其中只有/无助0能极其显著地预测学业成就;除了/恼火0外,学业成就对其余十二种情绪回馈作用显著。 关键词:初中生;学业情绪;学业成就;预测 中图分类号:G4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8)12-0124-02 收稿日期:2008-06-18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0规划课题(XGG H07088);哈尔滨师范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SM2007-03) 作者简介:陆桂芝(1967-),女,黑龙江牡丹江人,教授,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庞丽华(1979-),女,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 一、引言 学业情绪概念是由Pekrun 等人在2002年明确提出的, 它是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高兴、厌倦、失望等九种情绪[1]。俞国良、董妍(2005)认为,学业情绪不仅指学生在获悉学业成功或失败后所体验的各种情绪,同样也包括学生在课堂中的情绪体验、在日常做作业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以及在考试期间的情绪体验等[2],包括自豪、高兴、心烦、沮丧等十三种情绪。 Pekrun 等人在研究中提出了关于学业情绪与学业成就之间关系的/认知)动机模型0,指出学业情绪联合起来能影响学业成就,而且学业成就又能回馈反作用于学业情绪[1];台湾的郑依婷(2007)在研究中通过回归的方法证明了这一结论[3];台湾的李俊青(2007)通过结构方程只证明了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的直接预测效果[4];国内未见这方面的文章。因此,笔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俞国良对学业情绪的定义,参照已有的研究方法,探讨我国国内学生学业情绪与学业成就间的关系。本研究提出两个假设:假设一,学业情绪联合起来能预测学业成就;假设二,学业成就对学业情绪有回馈作用。 二、方法 1.被试 本研究以哈尔滨市113中学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因中考原因,只选取1~3年级468名学生作为被试,其中,男生243人,女生225人。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俞国良、董妍等2006年编制的5青少年学业 情绪问卷6[5]。本问卷将学业情绪按愉悦度(积极和消极)与唤醒度(高唤醒与低唤醒)分为积极高唤醒学业情绪、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消极高唤醒学业情绪、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四类,从而形成四个分问卷,共计72个项目。该问卷采用五点计分的方式,从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清楚、比较符合到完全符合。本研究中,学业情绪四个分问卷的克隆巴赫(Cronbach A )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1824、0.849、01814和01913,是目前国内关于学业情绪研究的最有效问卷。 3.施测过程 2007年5月,在各学年教室进行集体施测。施测结束后,回收问卷并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然后,从各班主任处获得被试的语文、数学、英语期中考试成绩,将各门功课成绩以年级为单位,转化为Z 分数,将三科成绩的Z 分数相加作为学业成就的测量指标。将十三种情绪所含题项得分的平均分作为各种情绪的得分。 4.数据分析 本研究收集的数据采用S FSS1510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1.学业情绪与学业成就的相关关系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十三种学业情绪中,除/恼火0与学业成就间的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外,其他的学业情绪与学业成就的相关都达到了0101的极其显著水平。其中,自豪、高兴、希望、满足、平静、放松与学业成就呈正相关;焦虑、羞愧、厌倦、无助、沮丧、心烦与学业成就呈负相关。在十三种学业情绪中,无助与学业成就间的相关最大,为-01384;恼火与学业成就之间相关最小,为-01054。 2.学业情绪联合对学业成就的预测效果 本研究以十三种情绪为预测变量,以学业成就为因变量,做一次多元分析来验证假设一,结果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十三种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的联合预测达到极其显著水平,F(13,454)=71528,P<01001;十三种学业情绪能共同解释学业成就的1514%(Adj.R 2=01154)。在十三种学业情绪中,只有/无助0的标准化回归系数达到极其显著水平(B =-01221,P<01001)。表明这种情绪能极其显著地预

对当前中小学学生道德现状调查报告

当前中小学学生道德现状调查 摘要:中小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在当今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形势下,除了要求他们有更高的文化,还需要有更好的素养。因此,我们要在传授中小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分析中小学生道德状况和道德环境的实存状况,有助子更清晰地把握问题,也为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本调查的目的不在于评价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高低或道德发展程度,而在于考察当前中小学生道德的真实状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思考和探索,试图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生道德现状对策 调查的统计结果 第二题: A B C 小学生0.1 0.2 0.7 初中生0.15 0.1 0.75 高中生0.1 0.2 0.7 图表可以看出,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的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都基本不了解。可见学校的教学都打重点放在了成绩上,而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学生也不知道主动去了解规范,那制定规范还有什么用。 第四、五、六题平均统计: A B C 小学生0.6 0.3 0.1 初中生0.51 0.24 0.25 高中生0.3 0.15 0.55 图表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集体与个人的关系越来越偏重自身,越来越自私,集体观念淡薄。这一现象显示了:1.学习压力大,导致越来越不想不时间浪费在集体活动上,学校看重的是成绩,一切以自己为圆点;2.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导致家长的溺爱,什么都不让做,怕伤到孩子。 第七、八、九题平均结果: A B C 小学生0.4 0.2 0.4 初中生0.45 0.1 0.45 高中生0.3 0.25 0.45 图表可以看出:学生主要分为两类,文明礼貌尊敬老人、斤斤计较。学生出现这种分化可能是,家长的溺爱,自私自利,家长,社会等不良环境的影响。 第十题: A B C 小学生0.6 0.1 0.3 初中生0.64 0.1 0.26 高中生0.75 0.1 0.15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与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最新资料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与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走向社区服务、走向独立探究等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为归宿。但不难发现,在小学生生本教育实施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哪里?原因何在?应该采取什么对策解决?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现状 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被当做可有可无的副科,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课形同虚设。 笔者走访了本县相关学校,发现一些学校只开设信息技术课、劳动技术课。这两个模块都有专职教师,但综合实践活动课只有课表的安排,却没有专职教师。这节课,有的学校是学生自习,有的学校安排语数英老师上课,美其名曰:语数英的研究性学习时间。甚至有的学校信息技术、劳动技术也没有抓好,常常被主科老师捡去上。这样,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课形同虚设。 2.综合实践活动课被学科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性质是“综合”与“实践”,它和学科课程的知识化学习有本质区别。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独立的教材要求,探究的内容可以来自学生,因此,这样的课程应该是真正体现生本要求的。但某些老师在教学中偏偏把它们当做学科内容一样讲解,这其实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性质理解不到位的体现。 3.综合实践活动课各自为政。 专业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缺乏,导致某些学校把信息技术、劳动技术外的综合实践课分配给其他学科教师。由于学校没有统一的教学方案,有的老师很受学生欢迎,但他的教学内容没有得到积极的推广;有的老师一到综合实践课就不知所措,干脆占用来补主科课程,也没有受到学校管理的限制。这样教师授课的随意性很大,教育效果差别也很大。 4.综合实践活动课评价空白。

大学生学业情绪范文

大学生学业情绪 《大学生学业情绪研究》这本书由马慧霞教授著写,里面谈及了许多关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感情和情绪问题。它概括了目前国内外学业情绪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她主持的“大学生学业情绪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课题,对学业情绪在未来的日子里所遇到的挑战、发展作了分析与预测。 一、学业情绪概述 学业情绪是指学生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的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研究的对象犹指学生,同时发生在学习和教学活动中。学业情绪可以以效价和唤醒度为标准进行划分。但是从国外的研究角度来看,学业情绪也可以按与其诱发事件的时间关系分为过程性情绪、预期性情绪和结果性情绪。这里简单阐明一下,过程性情绪如学生享受学习生活的情绪(愉快),预期性情绪和结果性情绪可以放在一起,比如与学习生活有关的情绪如焦虑、厌学等情绪。国内研究则把学业情绪分为这四类:正性高唤醒学业情绪、正性低唤醒学业情绪、负性高唤醒学业情绪、负性低唤醒学业情绪。 当然学业情绪的研究很有意义。第一、从情绪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首先,深化情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其次,在特异的学习情境中研究学生的学业情绪,拓宽情绪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再次,研究学生学习生活中如何驾驭情绪,教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业情绪,增加情绪研究的应用功能。第二、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首先,丰富和完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其次,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再次,培养学生良好而稳定的学业情绪;然后,有助于教育与课堂的教学设计。最后,促进师生的情感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三、从心理健康角度出发,首先,情绪健康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良好学业情绪是青少年正常学习的保证;其次,良好学业情绪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再次,知、情、意协调发展是人的心理全面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最后,良好学业情绪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第四,从情绪智力的角度出发,首先,培养和增进良好的学业情绪,然后可以自我管理学业情绪。 总结上面的意义,我们不难发现学业情绪的研究对我们的理论意义很大,同时它又具有实际意义。第一,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第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第三,促进学生正常发展。 同时对于不同的人群,学业情绪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不同。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业情绪只要是丰富而强烈的,两极性明显,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对于大学生来说,稳定性与波动性共

学业情绪

学号:2013111107000802 学业情绪概述 吴莹 (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教育) 摘要学业情绪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非智力因素,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 业成绩及师生关系,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个人发展以及心理健康, 自2002年Pekrun等人正式提出学业情绪以来,这一领域逐渐受到关注,近十年 来,国内外研究者从测评工具、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几个角度对学业情绪展开了 初步研究。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而言,综合分析当前学业情绪研究成果,对于 指导和促进教育教学,以及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学业情绪;特征;影响因素; 1 引言 当今教育越来越重视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学 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的口号的提出,学习动机,学习情绪等非智力因素对学 生学习的影响,日益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和研究。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会遇到 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一些学生因不喜欢某位教师而产生对某一学科的厌学心理; 一些儿童表现出明显而持久的厌学情绪,一提起学习就心烦意乱、情绪低落,对 作业有抵触情绪,甚至有些学生还有严重的考试焦虑和恐学症等。作为一名教师, 如果不能对学业情绪的方方面面有所认识和了解,是难以有效地组织教学的,也 难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习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对 学业情绪的探索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 从介绍学习情绪的概念入手,并以此为基础来介绍学业情绪的特征、影响因素, 及其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旨在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学业情绪的概念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时刻伴随着人们的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大型商业综合体在当今商业创新模式的潮流和城市空间有机化、复合化的趋势下应运而生,数量日益增多,体量越来越大。这类公众聚集场所一般具有功能繁多、空间种类丰富、人流量大、火荷载大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导致重、特大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近年来大型商业建筑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屡有发生。国外的发展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社会将会处于一个灾难事故多发阶段,这表明我国当前及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火灾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飞速发展的大型商业建筑,使用功能日趋复杂、集约,这给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安全疏散设计带来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安全疏散,就是在发生火灾时,在允许的疏散时间范围中,使遭受火灾危害的人或贵重物资在楼内火灾未危及其安全之前,借助于各种疏散设施,有组织、安全、准确、迅速地撤离到安全区域。 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的使用功能高度集中,现行规范都无法对其建筑形态和业态分布做出明确的规定,基于以往经验及科研成果制订出来的建筑防火设计规范难以适应新的需要,实践中经常遇到大量现行规范适应范围无法涵盖或规范条文无法适应建筑物设计形式的尴尬局面。现代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的设计往往突破了现行规范,因此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将性能化的防火设计理念引入到了设计之中,它已成为未来防火设计发展的趋势。 商业街建筑由于其独特性,有关消防设计也有别于一般的商业建筑。比如,商业街是否作为一个整体建筑考虑其消安全疏散设计,是否应限制商业街建筑的层数,长度和宽度,步行街是否考虑作为人员疏散安全区域及其条件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调研及深入分析。 同时,由于这类建筑火灾危险性特别大,人员密度大,疏散困难等原因,研究大型商业建筑火灾下人员疏散的安全性,以最大限度的防止火灾发生和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火灾基础研究的滞后在制定国家消防技术规范时存在一些弊端和不合理之处。这些弊端给复杂的商业建筑空间设计带来很多的局限性,因此要使大型商业建筑有效的快速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找到新的途径和新的思路来保障建筑的安全疏散。 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人员安全疏散设计应该综合相关多方因素全面考虑。处方式建筑防火安全疏散设计理念适应不了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借鉴心理学等理论,研究发生火灾后,大型商场内人员在这样的环境中的空间认知能力和行为模式;从空间组织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的理论全面的进行防火安全疏散设计的研究。这有助于科学合理的进行大型商场的建筑防火设计,当灾害来临时为人们提供一个可靠的安全疏散系统,同时又利于人们充分的使用空间的目标;同时,该课题的研究为促进大型商场发展作出努力,使得大型建筑在城市发展的新形式下可持续的发展。 大型商业综合体中防火分区面积往往超出了规范中对防火分区面积的限制,疏散出口的数量以及布置方式等问题随之产生,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自身特性入手,运用建筑学、消防安全学和行为心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对火灾下大型商业综合体内人员疏散的安全性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大型商业综合体人员安全疏散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和方法,并分析了应用部分方法的实际工程案例。为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人员安全疏散设计提供参考。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对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设计,除了能依据本国的规范进行设计的之外,超出规范规定内容的往往利用了性能化的防火设计。欧美发达国家在这项研究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已开发出了很多计算及模拟软件。如FDS、SIMULEX和STEPS等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己有一些国家颁布了专门的性能化防火设计规范。所以发展至今,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国外的设计者在做一些大型的商业建筑时,都会采用性能化的防火设计。1971年,美国的通用事务管理局形成了《建筑火灾安全判据》。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实施了一个国家级的火灾风险评估项目,其结果形成了FRAMWORKS模型。1988年美国防火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及有效实施策略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2012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研究项目,在安徽、、、、山东等省市地区、直辖市选择部门分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此后,项目组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稳步推进研学旅行的实验工作,历经几年,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约研学旅行开展的实际问题。为此,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推进提出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 (一)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 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从项目启动至今已有4年时间,试点地区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1.意义和价值得到认可 研学旅行活动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学生集体旅行,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参与研学旅行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

识,还能让他们体验与同龄伙伴集体出游的乐趣。对家长而言,研学旅行对孩子具有更强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对学校而言,研学旅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加深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的理解,丰富教育的内涵,具有校内学习无法替代的功能。因此,研学旅行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广泛认可。 2.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 研学旅行活动原则上是面向所有学生开展的,而不只是少部分学生才能参与,这就给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学校需要对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明确分工。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在带领学生外出前,通常都有比较详尽的活动方案,每项具体工作也能够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人。每次外出考察,学校也会设计比较明确的考察主题,并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围绕考察目的地设计相应的参观、考察、调研和学习的内容,不少学校还设计出学习任务单或研学旅行记录手册,从而确保研学旅行活动既有“行”又有“学”,并安全有序开展。 3.开发利用了社会资源 研学旅行活动需要学生走出学校,外出旅行,这就要求学校充分开发利用社会资源。首先,学校要从旅行路线中筛选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并围绕相关的资源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其次,学生的外出旅行还需要相应的社会机构支持和配合,学校要与这些社会机构进行反复沟通和磨合,建立一定的工作机制和合作关系。例如,各地旅游景点需要提供适合学生的讲解和服务,旅行社要针对中小学生特点,设计安全性高、价格较低的出行方案等。 (二)研学旅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网络课程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

网络课程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 (来源:网络课程的内容分析与评价研究,谢幼如.刘铁英,高瑞利,尹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 究所,电化教育研究.2003.11) 一、研究概述 (1)研究目的 ①分析目前网络课程研究的现状,了解这一领域的特征情况。 ②分析网络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参考与决策依据。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内容分析法就是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作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以预先设计的类目表格为依据,以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作出叙述性的说明。 (3)研究内容 通过对教育技术类主要期刊中有关网络课程的文章进行内容分析,分析网络课程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网络课程研究的内容分析 (1)内容分析过程 为分析网络课程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我们进行研究样本的选取。通过查阅 1999-2004年与网络课程有密切关系的教育技术类期刊,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和《现代教育技术》中相关网络课程文章114篇,剔除与本研究内容相关度不大的文章,确定83篇有关网络课程的文章作为内容分析的样本,有关研究样本的 详细情况如表5-4所示。根据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建立如表1所示的内容分析类目表,表中的分析类目分为“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等五类,每一类又根据实际情况细分成不同的子类目。本研究活动中,分析单元为“篇”。根据需要,组成3人研究小组,进行分析评判。

表1 内容分析研究样本详细情况 (二)研究数据与情况分析 通过内容分析,可得如表5-6所示的研究数据。为分析四年来网络课程研究的总体情况,在表5-5的基础上,以不同年度和各种类别进行统计,得表3,在表3的基础上,绘制出图1和图2 。关于网络课程研究的总体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表2 内容分析类目表格与分析结果

大学生学业情绪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一)

大学生学业情绪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一) 【摘要】大学阶段是一个整合的黄金时期,处在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正在逐渐的形成更加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情绪发展的不协调导致大学生出现了更多的问题,学业情绪的研究越来越得到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关注,本文将对大学生的学业情绪特征、在学习中的作用以及影响大学生学业情绪的因素进行分析,为学业情绪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情绪影响因素 一、引言 当今社会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积累知识和增长技能的过程,更是一种培养能力、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关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去教学,去帮助学生在愉快中探索知识、发展能力。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与其他的心理过程有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保证着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并对个体的学习、记忆、决策等有着重要的影响,积极的情绪会促进学业的发展。而学业情绪的提出让教育工作者更加意识到学业情绪对于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性,让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有了一个更加明确地方向。学业情绪研究是近年来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学业情绪是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活动相关的,包括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完成作业过程中以及考试期间所经历的情绪体验,包括快乐、期望、自豪、放松、气愤、焦虑、害羞、烦

躁等。学业情绪作为一种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密切联系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学业情绪是学识顺利完成学业的前提保证。 二、学业情绪的特征 Efklides(2005)已经提出,学业情绪有三个特征。首先,学业情绪具有多样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获得各种各样不同的情绪体验,其中既包括对认知加工过程监控和调节的情感,又包括直接促进或者延迟学生学习行为的情绪。其次,学业情绪具有情境性。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学业情绪,学业情绪会受到学习任务及其要求的影响,在比较特定的情景下会出现之前类似的学业情绪。最后,学业情绪具有动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业情绪会随时产生,随时消失或隐匿,它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规则的变化。 三、学业情绪在大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良好的学业情绪有助于大学生认知活动的顺利开展。学业情绪可以通过大学生的成就目标、归因、自我效能感、自我调节等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 良好的学业情绪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业情绪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内在有足够强大力量的动机的时候才能促使其主动学习,主动探索。 良好的学业情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当前的教育体制已经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列入了重点,我们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

关于中小学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现代教育现状分析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10级1班 王波 1009020137)教育乃立国之本。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国民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去,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像英美法德日这些发达国家在崛起指出,无一不把国民教育摆在首位。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德国,在普鲁士帝国时期,小学就开始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学习的范围全面实用而科学,从此以后德国将国民教育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并在各个领域催生出一大批光辉璀璨的巨星。正应为如此,才使德国拥有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叫板英法美等强国的实力。 中国的教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宓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足见则教育是根据现实需要而变化的。在21世纪这个号称信息,知识的时代,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呢?需要的不仅是有知识和能力还要有理想、责任心和追求的人才。而在当今的中国,从胎教、幼教到早教,似乎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从此以后,孩子们分秒必争地努力学习,从小学升中学,从中考到高考,不仅仅是孩子,连同大人父辈和教师们一起陷入一种最清楚而又难以逃避的困惑——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升官发财。升官发财的仕途经济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教育挥之不去的梦靥。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然也!这与我们的现世需求大相径庭。 我们来看看中国孩童时期的教育。举个例子,如果有一个3岁的孩子能在众人面前认出字母“o”,那么他必将得到众人的赞叹,羡 慕。“这孩子真聪明”,“长大了一定有出息”等等,他的父母也会面露自豪。可在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的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是“薇拉小姐教的。” 这位母亲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力。三个月后,法院判决劳拉三世幼儿园败诉。因为那位母亲说,我的女儿以前看到“O”时,会说它是一个圆圈,太阳,苹果,轮子,酒窝,但是我的女儿在上了幼儿园之后就只会说是字母“O”。我的女儿被他们早早地投进了那片小水塘,那片只有ABC的小水塘。美国内华达州后来在修改《公民教育保护法》时,依据伊迪丝的案例对相关条文作了修改。美国现在的《公民权法》规定,幼儿在学校拥有两项权利:1、玩的权利;2、问为什么的权利。中国对学前教育不

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摘要:为了真实地了解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现状,分析目前研究生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以笔者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为调研对象,得出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现状的调查结论:虽然教师的整体学术素质较高、教学规范性较强、也体现出一定的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特色。但是,研究生对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的总体满意度与教师的评价还有差距、对公共课教学有效性评价不高;认为专业课程考试还没有达到检验学习效果的目的;认为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还不够,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与研究生对课程实践性的强烈需求还有差距。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质量;质量现状 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是影响创新人才培养、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为了较全面地了解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现状,分析目前研究生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务院学位办委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进行“我国研究生课程现状调查及建设研究”,师范类工作委员会承担了课题任务,并对18所高校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和分析,以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矛盾奠定调研基础。本文仅讨论对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课程与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与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大学之一,改革开放后,经过30多年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的研究生教育总体规模已经超过本科生。在新的形势下,全面保障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大批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1.研究目的 现有的国内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研究大多数是属于现象描述型的,或者主要侧重于介绍国外研究生教育发达国家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手段等。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研究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的文献主要进行了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存在问题的调研[1]、针对具体课程进行的教学效果调研[2]、对某所高校整体培养质量的调研[3],文献[4]虽然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环节进行了问卷调研,但其调研指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教风)相对较笼统、分析方法也较简单。 本研究在已有的描述性及实证研究基础上,力图应用更加严格、科学的实证方法,对北京师范大学11个学科的硕士生和研究生任课教师进行硕士生课程与教学现状的抽样问卷调查和分析,以期既能反映出全校的全局性问题,又能甄别出不同背景(性别、年级、职称、学科、学历、授课类型等)下的研究生和教师对硕士生课程与教学现状的不同评价,从而能够更加具体、有效地诊断目前北师大研究生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解决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矛盾奠定调研基础、为有针对性制定相关课程政策和教学改革措施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因篇幅所限,本文只论及总体评价和不同学科背景下研究生和教师对硕士生课程与教学现状的评价。 2.调查学科 本研究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的11个一级学科的硕士生和研究生任课教师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