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回延安

合集下载

2. 《回延安》

2. 《回延安》
诵读知内容 品读悟情感 赏读习语言
20
板书设计
(1)回延安 (思念) (2)忆延安 (感激) (3)聚延安(欢喜) (4)看延安(惊喜) (5)赞延安(自豪)
课后作业
延伸阅读莫耶的《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 你追寻》,深入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22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5
第一步 交流感知
【环节2:教师指导】
•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 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 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 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 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 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
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方法指导:(1)标出直抒胸臆的句子,大声读出诗人情感。 (2)找到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场景描写的句子,品
味重点词语,揣摩诗人情感。
温馨提示:请师友们先自主探究,然后学友说给师傅听,师傅补充讲 解互助完善。
11
第二步 研读共品 【环节2:教师点拨②】

直接抒情

革命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请师友互助解决疑惑,将师友解决不了的疑惑 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15
第三步 互助释疑 【环节2:教师释疑】
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 如何升华的?
16
第三步 互助释疑 【环节2:教师释疑】
激动、喜悦——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难舍难 分的惜别之情
17
第四步 巩固拓展 【环节1:师友巩固】
12
第二步 研读共品 【环节1:师友研读③】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语言生动传神,从诗中 找出具体句子,揣摩赏析。

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29张PPT)

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29张PPT)

解读探究
6.作者在第五节中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 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这一节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此 节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在社会主义革 命和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继 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探究方法
夸张、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使诗的情
例如:①“双手搂定宝塔山”是夸张的写法,传神地写 出了诗人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②“母亲延安换新衣” 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③用“长江 大河起浪花”比喻亲人相逢时热烈畅谈的情景。
把握文章主旨
诗人通过对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和对 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中国共产领导下的延 安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巨 大贡献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抒发了诗人重游革 命圣地的无限喜悦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 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词语集注
心窝:人体上心脏所在的地方。
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词方
几回回:方言,一回又一回。 式往往用叠词,表示数量多。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 不同地方。
米酒油馍:黍米酿的酒和油炸的黍米面饼。
整体感知
1.
第一小节:阔别十年重回延安; 第二小节:追忆当年战斗生活; 第三小节:亲人相见话延安; 第四小节:喜看延安今繁华; 第五小节:颂延安光辉历史。
解读探究
4.第四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
排比、比喻。主要使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 荣的新姿跃然纸上。此外,还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如“蓝 天大明镜”,表达了作者浏览新城的兴奋和喜悦。
解读探究

八年级语文下册2《回延安》(课后解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2《回延安》(课后解析)

2《回延安》(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第一问:第1部分:写诗人回到阔别10年的惩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第2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第3部分:描绘了诗人与亲人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第4部分:描绘延安新貌,赞美10年来党领导下的延安的巨大变化。

第5部分:歌领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望了延安的美好明天。

第二问:以诗人对延安的深情为主线抒发自己的感情。

解析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参考答案:(示例)(1)动作:“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接定宝塔山。

”一“抓”一“贴”,动作逼真,传神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激动;一个“搂”,写尽了诗人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

(2)语言摘写:“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表现出老人见到当年共同战斗过的诗人而满心欢喜。

(3)场景描写:“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富有地方色彩的物品和坐状,表现出团聚场面的亲切气氛;“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酵上还响着脚步声”,用“不透风”这个补语补充说明“围得”,表现出来的人已经很多了,用“脑酵上”这个状语修饰“还响着脚步声”,进一步表现出人们还在继续到来,体现了团聚场面的热烈。

解析:找出相关诗句,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人的感情。

三、参考答案1.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盖盖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三个兴而押韵的诗节,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及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诗人在延安人民的哺育下学习、成长。

2.(示例)(1)“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是被富陕北地方色彩的装束。

(2)“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白”窗纸、“红窗花”也是极富陕北地方色彩的物品。

解析第l题旨在让同学们掌握信天游的比兴手法和押韵特点。

2.回延安

2.回延安

3.“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
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就是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 引起要写的事物。比和兴一般融合在一起,在诗节的首句。
一、整体感知
1.整体把握课文,按章归纳要点。(仿照例子填写内容)
叙事 回延安 ( 忆 )延安 ( 话 )延安 (看 )延安 (颂 )延安
感情
激动
感激
真挚
喜悦
热爱
2.诗歌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
“抓”“贴”“搂”“扑”好不好?请说说它们的表 达效果。 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 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抓”有紧握不放 之意;“贴”有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诗人对延安的 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搂”表 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 的激动。“扑”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表 达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
听民歌
①听过民歌。 ②陕北信天游、陇东花儿、江南田歌、闽北山歌。 ③从小听的是闽北山歌。曲调很简单,旋律似乎只有一句。这一 句翻来覆去地唱,翻来覆去地唱。只在每句的结尾略加不同的装 饰音,以与下一句相区别。那时,常有一个老翁,走在弯弯的崎 岖长路上,他一边赶着牛,一边豁开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没有 应和,没有对答。老人的嗓子孤独、苍老、悲凉。有时他根本发 不出音。老人走在牛群的背后,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 老人是终日与牛群为伴的牛倌。那时,我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 因为隔得太远,老人又豁了牙,吐字不清。但我至今闭上眼睛, 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上的一群牛,一个老翁,一首首拖音 很长的山歌。 ④后来参加山场劳动,穿蓑衣、挂柴刀、扛长锄去山上,开始近 距离地听到男女对唱的山歌。男的女的两拨人,往往分得很开, 往往是隔着一条山岙,这边望得见那边的人,那边望得见这边的 人。

2.回延安

2.回延安
设成就的赞美。 (5)祝延安。回顾延安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锦
绣前程,表达作者的惜别之情。
2.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诗 歌中的?
母亲的形象。 具体语句:“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打发我们
过黄河”“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
3.读第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 心情?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无法控制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内心的激动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党的培育之恩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对母亲延安的 怀念和感激
忆延安:追忆当年在延安 的战斗生活,表现了与延安 母亲的血肉关系
(感激,怀念)
5.读第三部分,作者如何描 述团聚热闹的场面。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夸张
比喻 排比、拟人
拟人、比喻
延安旧貌换新颜
看延安:
描绘了延安新貌, 赞美10年来党领导下 延安的巨大变化。
杨家岭革命旧址
杨家岭的红旗啊 高高的飘
二、读准字音
白羊肚( dǔ) 树梢(shāo) 糜子(méi) 脑畔( pàn) 眼眶(kuàng)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三 个字给每个部分起一个名 字,总结每部分写的内容
思路结构
(1)回延安,表达作者回延安的激动、喜悦之情。 (2)忆延安,回忆延安生活,展现作者与延安的
血肉关系、母子情深。 (3)会亲人,描写亲人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4)看延安,写延安的崭新面貌,表现对延安建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知识点1.《回延安》的五个部分分别写了些什么?用简短的话进行概括,并说一说这几个部分是按什么线索组织起来的。

从以下两个方面回答:(1)诗歌分五个部分,各有侧重;①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一头扑在亲人怀”)②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革命生活。

(“亲山亲水有亲人”,“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③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

(“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一口口的水酒干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④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

(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⑤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2)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

第一部分,集中写出了内心的激动。

为什么如此激动?第二部分交代了原因,使诗歌的思想朝深处发展;第三部分,又回到眼前,写出了延安亲人的精神面貌;接着,由人及物,写出了延安城的发展变化,而这发展变化,正是党领导下的延安人民英勇奋斗的结果;最后集中歌颂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功勋,歌颂了党,并与开头呼应,说明延安永远留在他心中,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

2.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写一些“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

(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诗歌能打动读者,唤起读者共鸣,以上三点,正是《回延安》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重要原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 《回延安》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  《回延安》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回延安》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诗人阔别延安十年,当他重新“扑”进“母亲延安”的怀抱时,那激动喜悦的心情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

朗读这首诗,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说说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点拨: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抒情线索。

参考答案: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参见“课文详解”部分。

抒情线索是“重逢—回忆—赞美—展望”。

二、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

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点拨:揣摩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的抒情方式。

参考答案:直接抒情:“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延安熔炉锻造了“我”,“我”与延安永远有割舍不掉的感情。

此句表达了“我”对延安母亲的感激之情。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直接抒发了“我”离开延安时的留恋不舍。

动作描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抓”“贴”等动作,将重回延安的兴奋心情表露无遗。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心中有千言万语,却“登时说不出来”,表现出诗人见到亲人们时无以言表的激动,“扑”这一动作正是这种心情的外在表现。

语言描写:“‘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表现了以老爷爷为代表的革命群众与诗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

场景描写:“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描写延安在新时期的新面貌,表达了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三、这首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根据下面的提示深入体会,完成练习。

1.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试选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

2.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

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参考答案:1.本诗两行一节,节内押同一韵,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中最末字“笑”和“招”押“ɑo”韵,“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中最末字“带”和“来”押“ɑi”韵,这样节内押韵,不同节用不同韵使得读起来整齐中又有变化。

2、回延安课件

2、回延安课件

比喻、夸张
滔滔不绝、唾 沫横飞的热烈
朗读第四部分 :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夸张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比喻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 母亲延安/换新衣。
排比 拟人 比喻
点 乘之作。
文体知识
信天游 信天游本是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性质,流行于陕北一带。 曲调纯朴、 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节,经常是上句比兴, 下句道出真意。每句四个节拍(有时有衬字),与七言诗略同。短的只有一 两节,长的可达数十节。 每节的上下两句都押韵,多节可连用一韵,也可 以换韵。多节时,用同一曲调(有时稍加变化)反复演唱。
第四部分,注意用明朗的色彩,突出喜悦、 赞美之情;第五部分,注意朗读时加强力量, 以歌颂的语调将激情集中、强烈地表达出来, 音量要适中。③既要注意每一部分的特色,又 要注意整体上的联系和内容上的对照、比较, 在朗读时体现出诗歌内容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
细节感知
朗读第一部分
: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描写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 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回顾革命历史,展望美好前程
诗人情感
激动、喜悦 怀念、感激 兴奋、亲切 喜悦、赞美 自豪、赞美、期许
延安
字词积累
盏(zhǎn )
登时( dēng )
糜子( méi ) 油馍( mó )
脑畔( pàn ) 眼眶( kuàng )
整体感知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①要注意两句一韵的特点,读 出韵味,每小节停顿适当。②五个部分,第一 部分速度较快,以突出心中的激动;第二部分, 适当减慢,突出怀念和感激之情;第三部分, 注意节奏的轻快,突出亲切和热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濛濛的雨丝夹着 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 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 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 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在这样雨雪交加的日子里,如果没有什么紧要事,人们宁愿 一整天足不出户。因此,县城的大街小巷倒也比平时少了许多
颔联、颈联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 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 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 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颔联写山,却将其戏称 为“泥丸”,这是写红军万里远征,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也是 毛主席常用的豪气拟物的手法。颈联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 服。此联中的“暖”和“寒”字实属妙用:“暖”字温馨喜悦, 表现了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出九死一生后 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 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弛有致。
尾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用“更喜”, 强化了主题,升华了主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 感情收束。“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 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凸现。
延安颂 莫耶 夕阳照耀着山头的塔影 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热血在你胸中奔腾 千万颗青年的心
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 在山野田间长长的行列
结成了坚固的阵线 看,群众已抬起了头 看,群众已扬起了手
无数的人和无数的心 发出了对敌人的怒吼 士兵瞄准了枪口 准备和敌人搏斗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城墙
筑成坚固的抗敌的阵线 你的名字将万古流芳 在历史上灿烂辉煌
能力值(请按照自己的自测情况选择恰当的评分等级): ( )★ ( )★★ ( )★★★ ( )★★★★ ( )★★★★★
经验值(请根据自己的自测情况将未过关的内容标记在下面):
信天游 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汉族民歌形式。这 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这是黄坡黄水 之间的一朵奇葩。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 曲子”,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 无论是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还是内蒙的爬山调,其歌词 都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而表现则 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嘈杂。街巷背阴的地方,冬天残留的积雪和冰溜子正在雨点的敲 击下蚀化,石板街上到处都漫流着肮脏的污水。风依然是寒冷的。 空荡荡的街道上,有时会偶尔走过来一个乡下人,破毡帽护着脑 门,胳膊上挽一筐子土豆或萝卜,有气无力地呼唤着买主。唉, 城市在这样的日子里完全丧失了生气,变得没有一点可爱之处了。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
晨读时间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赏析】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 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 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只”加强了 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 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 胜的铁军风貌。
晚记课堂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搂.住( lǒu ) 糜.子( méi )
店铺.( pù ) 土炕.( kàng )
白羊肚.( dǔ ) 眼眶.(kuàng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遮dǎng( 挡 ) 树shāo( 梢)
油mó( 馍 ) yáo(
窑)洞
彩hóng( 虹 ) 高cháo( 潮)
古诗词名句。 (1)锲而不舍:_遥__知__兄__弟_登__高__处__,__遍_插__茱__萸__少__一_人__。________ (2)兀兀穷年:__千__门__万__户_曈__曈__日__,__总_把__新__桃__换__旧_符__。_______ (3)心不在焉:_箫__鼓__追__随_春__社__近__,__衣_冠__简__朴__古__风_存__。___________ (4)群蚁排衙:__门__外__高__悬_黄__纸__帖__,__却_疑__账__主__怕__灵_符__。__________ (5)迥乎不同:__玉_漏__银__壶__且__莫_催__,__铁__关__金_锁__彻__明__开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