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曲记】汤显祖: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上)

合集下载

汤显祖游园皂罗袍原文及翻译

汤显祖游园皂罗袍原文及翻译

惊梦·皂罗袍【明】汤显祖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背景介绍汤显祖是中国明代末期戏曲剧作家、文学家。

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晚年号若土、茧翁,江西临川人。

汤显祖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牡丹亭》是其代表作之一。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主要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其中不少情节取自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

《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和《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又名“临川四梦”。

皂罗袍是昆曲曲牌名,是《牡丹亭》中的高潮,刻画了杜丽娘千回百转的心态变化。

原文翻译园内繁花似锦,姹紫嫣红,原来这样迷人的春天,无人赏识,最终也只能和断井颓垣为伴。

良辰美景,宝贵的时光该如何度过?赏心乐事,又究竟在谁家的院子里?天气变幻,景色优美;雕梁画栋,云霞灿烂绚丽。

和煦的春风,伴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飘荡着装饰精美的船舫。

养在深闺的小姐不知道时光的可贵,太把美好的时光白白浪费了。

原文赏析郁郁寡欢的杜丽娘来到了“姹紫嫣红开遍”的园子中,本应是乐事,却触景生情。

想到这样美好的春光无人欣赏,正如自己的美好无人赏识一样,不由得悲从中来,发出“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感慨。

由物及人,以乐景衬哀情,一种自怜的情绪油然而生。

紧接着的两句疑问,体现了“良辰美景”和“赏心乐事”的难得和矛盾。

现在园内春光无限好,正是良辰美景,但是却没有赏心乐事。

园生机勃勃的景象和杜丽娘内心的黯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杜丽娘此时内心的黯然神伤。

两句春天景色的描写,将杜丽娘的情绪推上高潮,发出“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的悲愤叹嗟。

这里的“锦屏人”指的就是杜丽娘,体现她对自己辜负美好时光的,辜负美好青春的无限伤感,进而生出对走出园子,追求自己所想的向往。

游园汤显祖赏析

游园汤显祖赏析

《游园》汤显祖赏析内容:【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曲翻译】1、【绕地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译文:莺的悠扬的歌声把我从梦中唤醒。

站在一个又小又深的院子里,我觉得整个地方都是一个令人不安的春天。

琼脂的香味被烧掉了,未完成的针线活被扔到一边。

你为什么比去年更关心和向往春天?2、【步步娇】。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得彩云偏。

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译文:长长的流光溢彩的丝绸吹进了宁静而孤独的庭院。

随着晴朗的丝绸的到来,春天像纱线一样悠闲地来到杜丽娘的眼前。

过了一会儿,我头上的装饰品收拾好了。

出乎意料的是,我的半张脸被镜子偷偷地照了进来,这让我躲开了,扭动了我美丽的卷发。

我们怎么能从闺房里出来把它暴露出来?3、【醉扶归】"你道是翠生生出落的裙衫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沉鱼落雁,羞花闭月。

"译文:你说我穿着一条深红色的裙子,戴着一个戴着珠宝扣的花饰发夹,有多聪明。

爱美是我的天性。

正是这个美丽的春天无人欣赏。

杜丽娘虽有沉鱼落雁、羞花合月之美,谁能欣赏青春之美?4、【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萃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译文:没有人欣赏这样美丽的春花,他们都为枯井付出了代价。

在这样美丽的春天,我们怎么能度过宝贵的时光呢?什么样的人有愉快的事情?雕梁画栋,楼阁彩绘,亭台楼阁飞扬,碧瓦亭台楼阁如云,如灿烂绚丽,春风暖暖,带着细雨,浩瀚的泉水漂浮着彩绘船,封建父母们看到这美丽的泉水,实在是太卑微了!5、【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蘪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它春光怎占的先。

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园。

”译文:青山披红杜鹃花,茶摊外的晚春纱如烟云。

良辰美景奈何天全诗翻译

良辰美景奈何天全诗翻译

良辰美景奈何天全诗翻译
摘要:
一、全文概述
二、良辰美景奈何天诗句翻译
三、诗歌鉴赏
四、结语
正文:
【全文概述】
“良辰美景奈何天”这句诗出自明代诗人汤显祖的《牡丹亭》。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时光,诗人却因为思念远方的爱人而感到无奈。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全文翻译、诗句解析以及诗歌鉴赏。

【良辰美景奈何天诗句翻译】
原文: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与争。

翻译:How can I enjoy the beautiful scenery and good times,When my heart is occupied by thoughts of her far away.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良辰美景奈何天”为标题,表达了诗人在美好时光中的无奈之情。

诗人通过描绘美丽的景色和愉悦的事情,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思念。

前两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与争”描绘了美好的时光和景色,诗人却无法尽情享受,心中只有远方的爱人。

这种思念之情,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忧伤。

后两句“此时此景真可乐,无奈愁人在天涯”则表达了诗人对爱人深厚的思念。

诗人虽然身处美景之中,但因为思念爱人,心情无法愉悦。

这种情感让人感同身受,体会到离别之苦。

【结语】
“良辰美景奈何天”这首诗以美好的时光为背景,展现了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诗句的翻译和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在美好时光中的无奈和内心的忧虑。

汤显祖游园皂罗袍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汤显祖游园皂罗袍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汤显祖游园皂罗袍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原文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译文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

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

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封建家长们把这美好的春光看的太卑贱了。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注释姹紫嫣红:形容花的鲜艳美丽。

断井颓垣:断了的井栏,倒了的短墙。

这里是形容庭院的破旧冷落。

奈何天:无可如何的意思。

谁家:哪一家。

朝飞暮卷:形容楼阁巍峨,景色开阔。

翠轩:华美的亭台楼阁。

锦屏人:被阻隔在深闺中的人。

忒:太。

韶光:大好春光。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赏析这段唱词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雅丽浓艳而不失蕴藉,情真意切,随景摇荡,充分地展示了杜丽娘在游园时的情绪流转,体现出情、景、戏、思一体化的特点。

它紧紧贴合主人公情绪的当前状态和发展走向进行布景。

“姹紫嫣红开遍”,艳丽眩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然而,主人公并非只是流连其中,只“入”而不“出”,接承第一眼春色的是少女心中幻设的虚景,她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走向——“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

“春色如许”开启了主人公的视野,使之充满了诧异和惊喜,接踵而来的对匆匆春将归去的联想则轰的一声震响了少女的心房,使之充满了惊惧和无奈。

女主人公心花初放紧接着又上眉头的景象,包蕴的是无奈的情绪——“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在这里意识到生命的困境,换个角度看待这些唏嘘,则里面并不仅仅残存着纯粹的悲观意绪,主人公情绪跌入低谷之后,仍念念不忘“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云霞翠轩”“烟波画船”,美好的事物始终深刻内嵌于少女的思维深处,读者不难从中窥探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期待,为下一段奇遇柳梦梅,为情而死的故事找到心理依据。

汤显祖游园皂罗袍原文及翻译

汤显祖游园皂罗袍原文及翻译

皂罗袍
明代作者:汤显祖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译文:
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

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

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封建家长
们把这美好的春光看的太卑贱了。

游园汤显祖赏析

游园汤显祖赏析

《游园》汤显祖赏析内容:【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曲翻译】1、【绕地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译文:莺的悠扬的歌声把我从梦中唤醒。

站在一个又小又深的院子里,我觉得整个地方都是一个令人不安的春天。

琼脂的香味被烧掉了,未完成的针线活被扔到一边。

你为什么比去年更关心和向往春天?2、【步步娇】。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得彩云偏。

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译文:长长的流光溢彩的丝绸吹进了宁静而孤独的庭院。

随着晴朗的丝绸的到来,春天像纱线一样悠闲地来到杜丽娘的眼前。

过了一会儿,我头上的装饰品收拾好了。

出乎意料的是,我的半张脸被镜子偷偷地照了进来,这让我躲开了,扭动了我美丽的卷发。

我们怎么能从闺房里出来把它暴露出来?3、【醉扶归】"你道是翠生生出落的裙衫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沉鱼落雁,羞花闭月。

"译文:你说我穿着一条深红色的裙子,戴着一个戴着珠宝扣的花饰发夹,有多聪明。

爱美是我的天性。

正是这个美丽的春天无人欣赏。

杜丽娘虽有沉鱼落雁、羞花合月之美,谁能欣赏青春之美?4、【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萃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译文:没有人欣赏这样美丽的春花,他们都为枯井付出了代价。

在这样美丽的春天,我们怎么能度过宝贵的时光呢?什么样的人有愉快的事情?雕梁画栋,楼阁彩绘,亭台楼阁飞扬,碧瓦亭台楼阁如云,如灿烂绚丽,春风暖暖,带着细雨,浩瀚的泉水漂浮着彩绘船,封建父母们看到这美丽的泉水,实在是太卑微了!5、【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蘪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它春光怎占的先。

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园。

”译文:青山披红杜鹃花,茶摊外的晚春纱如烟云。

汤显祖游园皂罗袍原文及翻译

汤显祖游园皂罗袍原文及翻译

汤显祖游园皂罗袍原文及翻译
在明代万历(明神宗年号,1563-1620)年间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改编而成的传奇作品。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是《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偶尔来到后园游赏时的一段唱词。

【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晨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
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赏析】
这一段是本折的高潮,把人物的内心刻画得极其细腻真实。

郁郁寡欢的杜丽娘到了繁花似锦的花园中,她看到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景象,既感叹春色满园无人欣赏,又止不住想到了自己的大好青春也似这“姹紫嫣红”,最终恐“付与断井颓垣”。

因此,这赞叹中夹杂着深深的伤感,这种感伤是古代待嫁女子普遍的幽怨,具有典型意
义。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两句,是由眼前美景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感慨。

古人把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所描述的人生境遇称为“四美”,然而在人生中,这样的好事都凑到一起是非常难得的,所以谢灵运感叹说“四者难并”。

在杜丽娘看来,的确如此。

那艳丽的春光召唤出的不是欢喜快乐,而是顾怜自恋的哀愁与忧伤。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几句,既是景语,也是情语,映衬了觉醒后的杜丽娘,对自己不得不辜负美景的悔恨与无奈。

在这里,作者把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与写景抒情非常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后世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中也有引用。

汤显祖游园皂罗袍原文及翻译

汤显祖游园皂罗袍原文及翻译

游园皂罗袍明-汤显祖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颓垣一作:残垣)注释: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

汉族,江西临川人。

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

曾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

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

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

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姹紫嫣红:形容花的鲜艳美丽。

断井颓垣:断了的井栏,倒了的短墙。

这里是形容庭院的破旧冷落。

赏心乐事:晋宋时期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这两句用此句意。

奈何天:无可如何的意思。

谁家:哪一家。

后句意为自己家的庭院花园里没有赏心乐事。

朝飞暮卷:唐代王勃《滕王阁诗》中有“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句,形容楼阁巍峨,景色开阔。

翠轩:华美的亭台楼阁。

画船:装饰华美的游船。

锦屏人:被阻隔在深闺中的人。

忒:过于。

韶光:大好春光。

翻译: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

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

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

赏析:此曲描写贵族小姐杜丽娘游览自己家的后花园,发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

全曲语言精美,以词的手法写曲,抒情、写景及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无不细腻生动,真切感人,流动着优雅的韵律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觅曲记】汤显祖: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上)汤显祖是明代戏曲史上极具名气的人物,被誉之为“曲仙”,《重刻清晖阁批点〈牡丹亭〉凡例》称:“《牡丹亭》传奇,以诗人忠厚之旨,为词人丽则之言,句必尖新,义归浑雅。

高东嘉为曲圣,汤玉茗为曲仙,洵乐府中醇乎醇者。

”在这里,高明被称为“曲圣”,汤显祖被称为“曲仙”,这应当是本自“诗圣”、“诗仙”之誉,至少该书把汤显祖比喻成诗坛中的唐代大诗人李白。

而陈炌又在《酉塘公传》中把汤显祖称为“望重士林,学者推为词坛上将”。

明汤显祖撰《还魂记》二卷,明刻本,曹大铁绘汤显祖像汤显祖总计有四部曲作流传后世,分别为《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因为这四部剧作其中情节都跟梦有关,故而这四部作品被称为“临川四梦”。

明汤显祖撰《还魂记》二卷,明刻本,卷首汤显祖的堂号为玉茗堂,故此四部作品又被誉为“玉茗堂四梦”,对于他这四部作品,后世有着不同评价,比如梁廷楠在《曲话》中说:“玉茗‘四梦’,《牡丹亭》最佳,《邯郸》次之,《南柯》又次之,《紫钗》则强弩之末耳。

”看来梁廷楠认为这“四梦”中的《牡丹亭》为汤显祖最佳作品。

而黄周星在《制曲枝语》中则言:“《邯郸》第一,《南柯》次之,《牡丹》又次之,若《紫钗》,不过《昙华》《玉合》相伯仲,要非临川得意之笔也。

”对于黄的这句评价,金宁芬在《明代戏曲史》中称:“是以元曲的本色当行为主要标准来评价‘四梦’,不免偏颇。

” 汤显祖撰《南柯记》二卷,明虞山毛氏汲古阁刻六十种曲本且不管这种评价是否偏颇,有一点可以确认,那就是《牡丹亭》被公认为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品。

对于该剧,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说:“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西厢记》可谓中国戏剧史上的一流作品,《牡丹亭》的出现,能从《西厢记》中分得春色,可见该剧在社会上有着何等的影响力。

汤显祖撰《汤义仍先生南柯梦记》二卷,明末刊本虽然说以上的评价只是关系者的偏爱,而日本学者青木正儿的评价则将该剧提升到了世界级高度,其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称:“显祖之诞生,先于英国莎士比亚十四年,后莎氏之逝世一年而卒,同出其时,亦一奇也。

”青木正儿把汤显祖跟世界上最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相并提,由此足可说明,在日本汉学家眼中,汤显祖的剧作水准也位列世界一流。

汤显祖撰《汤海若问棘邮草》二卷,明刻本《牡丹亭》的全称是《牡丹亭还魂记》,对于此剧的题材来源,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其中说法之一,是称该剧是写昙阳子事件。

昙阳子本是王锡爵的女儿,曾许配他人,未曾结婚时,未婚夫就去世了,故而她出家,号昙阳子,不知道她哪里来那么大的法力,当时很多著名人物都拜其为师。

而《牡丹亭》的故事情节与之有类似的一面,故被人附会为该剧影射的就是昙阳子。

但也有人反对这样的类比,龚炜在《巢林笔谈》中专有一文《〈牡丹亭〉非昙阳子事》,其在文中称:“昙阳子仙去,凤洲先生传其事,而世或以《牡丹亭》诬之,误矣。

” 汤显祖评《花间集》四卷,明聚锦堂刻本,书牌焦循在《剧说》中又讲出来几个不同的故事:“明人南曲,多本元人杂剧,如《杀狗》《八义》之类,则直用其事;玉茗之《还魂记》,亦本《碧桃花》《倩女离魂》而为之者也。

又《睽车志》载:‘士人寓三衢佛寺,有女子与合。

其后发棺复生,遁去。

达书于父母,父以涉怪,忌见之。

’柳生、杜女始末,全与此合,知玉茗‘四梦’皆非空撰,而有所本也。

”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汤显祖所创作出来的“四梦”都不是凭空编出来的。

汤显祖评《花间集》四卷,明聚锦堂刻本,卷首接下来他又引用了《齐乐野语》上的一段记载:“嘉、熙间有宰宜兴者,县斋前红梅一树,极美丽华粲。

一夕酒散,见红裳女子,自此恍然若有所遇。

有老卒颇知其事,白曰:‘昔闻某知县之女有殊色,及笄未适而殂。

其家远在湖湘,因藳葬于此,树梅以识之。

’遂发之,其棺正蟠络老梅根下,两樯微蚀,一窍如钱,若蛇鼠出入者。

启而视之,颜貌如玉。

妆饰衣衾,略不少损。

真国色也。

令见,为之心醉,舁至密室,加以茵藉,而四体亦和柔,非寻常僵尸之此,于是每夕与之接。

既而气息惙然,瘦茶不可治文书。

其家忧之,乃乘间穴壁取焚之,令遂属疾而殂。

”墓园占地面积不小为此,有人认为《牡丹亭》就是本自这红裳女子的故事。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说法,比如俞樾认为《牡丹亭》是本自马绚娘复生事,而蒋瑞藻则在《小说考证》中认为这个故事本自木秀才。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说法。

且不管这些说法哪个更贴近事实,但那些故事的知名度都远远无法与《牡丹亭》相提并论,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汤显祖的伟大。

更何况,其实作者本人在该剧的《题词》中已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

予稍为更而演之。

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青松翠柏《牡丹亭》有五十五出之多,其故事梗概如下:南安太守杜宝有个女儿叫杜丽娘,某天她私自到花园游玩,在这里做了个梦,梦见跟一位书生在此幽会,醒来之后因思念而得重病,在她弥留之际,要求将其自画像殉葬。

后来有位叫柳梦梅的书生路过梅花观,拾到了这个画像,于是便与杜丽娘的幽魂私会,而后杜丽娘死而复生,准备跟柳梦梅成婚。

有人给在外任职的杜宝报信,柳梦梅以盗墓的罪名被扣押拷打,然而考试揭榜,他却成了状元。

杜宝回到朝中成为宰相,但他拒绝承认女儿女婿之事,后经皇帝调解,这个传奇故事才变成了大团圆的结局。

石牌坊整体上看,剧情并不复杂,但该剧在写法上却出人意表,比如刘文峰在《中国戏曲史》中说:“《牡丹亭》与前人的剧作相比,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具有新的内涵。

如与《西厢记》相比,两者都写的是男女之情,但可以看出两者不同的地方:莺莺对张生,是由‘情’到‘欲’;而杜丽娘对柳梦梅,却是由‘欲’到‘情’。

”文保牌汤显祖为什么要把这样的一个传奇故事改编成戏曲呢?这当然跟他的戏曲观有很大的关系。

金宁芬认为,汤显祖的戏曲观集中体现在他所写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一文中,汤在此记中称:一勾栏之上,几色目之中,无不纡徐焕眩,顿挫徘徊。

恍然如见千秋之人,发梦中之事。

使天下之人无故而喜,无故而悲。

或语或嘿,或鼓或疲,或端冕而听,或侧弁而咍,或窥观而笑,或市涌而排。

乃至贵倨弛傲,贫啬争施。

瞽者欲玩,聋者欲听,哑者欲叹,跛者欲起。

无情者可使有情,无声者可使有声。

寂可使喧,喧可使寂,饥可使饱,醉可使醒,行可以留,卧可以兴。

鄙者欲艳,顽者欲灵。

可以合君臣之节,可以浃父子之恩,可以增长幼之睦,可以动夫妇之欢,可以发宾友之仪,可以释怨毒之结,可以已愁愦之疾,可以浑庸鄙之好。

然则斯道也,孝子以事其亲,敬长而娱死;仁人以此奉其尊,享帝而事鬼;老者以此终,少者以此长。

外户可以不闭,嗜欲可以少营。

人有此声,家有此道,疫疠不作,天下和平。

岂非以人情之大宝,为名教之至乐也哉。

墓园墙上的刻石汤显祖在此记中把戏剧禅师清源与孔子、佛老并列,可见他把戏曲对社会的功用看得是何等之重要,而以上这段话也正说明他为什么下那么大工夫来创作“临川四梦”,尤其《牡丹亭》。

其在用语方面也受到后世的广泛夸赞,比如王骥德在《曲律》卷四中称:“布格既新,遣词复俊,其掇拾本色,参错丽语,境往神来,巧凑妙合,又视元人别一蹊径,技出天纵,匪由人造。

”而近代曲学大师吴梅在《顾曲麈谈》中则把《牡丹亭》中的用语视之为古代戏曲作品中的典范:“若如玉茗‘四梦’,其文字之佳,真是赵璧隋珠,一语一字,皆耐人寻味。

”如前所言,后世把《牡丹亭》拿来跟《西厢记》相比,作出这种比较者还有张琦,其在《衡曲麈谭》中说:“临川学士旗鼓词坛,今玉茗堂诸曲,争脍人口,其最者,《杜丽娘》一剧,上薄《风》《骚》,下夺屈、宋,可与实甫《西厢》交胜。

”占地面积足够大虽然《牡丹亭》受到了这么多的夸赞,但也有人指摘剧中之曲有不合韵的地方。

梁廷楠在《曲话》卷四中说:“曲有句谱短促,又为平仄所限,最难谐叶者。

李笠翁谓:‘遇此等处,当以成语了之。

’是固一说。

但强押亦难巧合。

如《还魂记》之‘烟波画船’,何尝不是绝妙好词,何尝不平仄谐叶。

”梁廷楠认为《牡丹亭》有些曲句虽然不合韵,但依然还是好词。

而《牡丹亭》用词之美,在此前就受到了关注,比如茅映在评点该剧时说“风味不减柳七郎”,把剧中词之美跟北宋的柳永相比较,即此可见该剧中词曲有着怎样高的成就。

关于这一点,陈继儒也有着类似的评价,他在《〈批点牡丹亭〉题词》中说:“独汤临川最称当行本色。

以《花间》《兰畹》之余彩,创为《牡丹亭》,则翻空转换极矣!”纪念馆门牌号由此可知,汤显祖长于词,而拙于曲。

对于这一点,后人多有指出,比如凌濛初在《谭曲杂札》中说:“近世作家如汤义仍,颇能模仿元人,运以俏思,尽有酷肖处,而尾声尤佳,惜其使才自造,句脚、韵脚所限,便尔随心胡凑,尚乖大雅。

……义仍自云:‘骀荡淫夷,转在笔墨之外,佳处在此,病处亦在此。

’彼未尝不自知。

只以才足以逞而律实未谙,不耐检核,悍然为之。

”凌濛初认为,汤显祖拙于曲,他本人也明白,只是因为他才气太高,所以不愿意在这些细节上下工夫。

纪念馆大门但也有人替汤显祖抱不平,比如郑元勋在《媚幽阁文娱》中说:“曲祖元人,谓其无移宫入商之紊耳。

若协律矣,而更加香艳,岂不更佳?此《还魂记》之逊《西厢》而凌《拜月》也。

优人苦其文义幽深,不易入口,至议为失律,冤矣!”郑认为《牡丹亭》确实是比《西厢记》略逊一筹,但并没有后世所说的那样,在声律上有较多的毛病,他认为只是汤显祖把曲词写得太过典雅,以至于让演员不容易歌咏,所以他们就埋怨《牡丹亭》不合韵律,这实在是一件冤枉事。

在路边无意间看到了一棵奇形怪状的老槐树吴梅则从时代上替汤显祖辩护,他在《中国戏曲概论》中说:“惟曲中舛律处颇多,缘临川当时,尚无南北词谱,所据以填词者,仅《太和正音谱》《雍熙乐府》《词林摘艳》诸书而已。

”吴也认为《牡丹亭》有些曲子不合律,但他认为出现这种结果的缘由,是因为那时还没有南曲和北曲的词谱,而汤显祖能够参照的书又很有限。

而吴震生则认为:“夫‘四梦’,才子之文,非优师作也。

才子,则岂以曲调之小误论也?”(笠阁渔翁撰《刻才子〈牡丹亭〉序》)吴的这段话说得更明白,他说“临川四梦”是大才子的作品,而不是曲作家的作品,既然是才子之作,那为什么要从曲调上来论证这种小失误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