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意境

合集下载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情趣?请说出他们的区别。

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

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

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境中有情,情中有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齐白石浓厚的乡土气息,纯朴的农民意识和天真浪漫的童心,富有余味的诗意,是齐白石艺术的内在生命,而那热烈明快的色彩,墨与色的强烈对比,浑朴稚拙的造型和笔法,工与写的极端合成,平正见奇的构成,作为齐白石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视觉形状,相对而言则是齐白石艺术的外在生命。

现实的情感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形式,而这形式又强化了情感的表现,两者相互需求、相互生发、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齐白石的艺术生命,即齐白石艺术的总体风格。

1864年1月1日(农历癸亥年一八六三年冬月二十二日),齐白石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白石铺杏子坞星斗塘。

名纯芝,字渭清,又字兰亭。

27岁改名璜,字频生,别号白石山人,又号寄园。

1870年,从外祖父周雨若读书,常用习字本、账薄纸作画。

1878年,拜周之美为师学习雕花木工。

做木工之余,以残本《芥子园》为师,习花鸟、人物画。

1888年,拜民间艺人萧芗陔为师学画肖像。

1889年,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学诗文,得胡沁园帮助,脱离木工生活,专习绘画,为人作肖像养家。

1950年,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

4月间,曾和毛泽东共进晚餐,朱德作陪。

10月,把82岁时所作的《鹰》和篆书对联“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赠送毛泽东。

参加北京市“抗美援朝书画义卖展览会”。

冬,为《人民日报》画《和平鸽》1951年2月,画作10余幅参加沈阳市“抗美援朝书画义卖展览会”。

1952年,用三天时间,为北京亚太地区和平大会创作丈二巨幅《白花与和平鸽》。

同年,多次创作题为《和平胜利》《和平万岁》的作品。

1953年1月7日,北京文化艺术界200余人参加“齐白石90岁生日庆祝会”,文化部授予齐白石杰出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

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

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第一,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联想与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

“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

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刺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成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的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像。

然而不止于此,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像的表现。

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第二,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

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

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教育论文《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

2019年意境的同义词

2019年意境的同义词

意境的同义词意境的同义词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

意境的同义词是什么,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意境的同义词资料,欢迎阅读,意境的同义词境界、情境、境意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

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

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境界。

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

明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 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二,“ 云栖修篁夹道,意境殊胜。

” 端木蕻良《关山月的艺术》,“画梅花的,很少能闯出林和靖式的梅花品格,总是强调暗香疏影这般意境。

”修饰词语,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闲静,雄伟壮阔,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明快高旷,慷慨激昂 ,寂静肃穆。

辨析,1 /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意境”这个词。

比如说,一首诗很好,我们就说,“这首诗很有意境。

”一幅画很好,我们就说,“这幅画很有意境。

”甚至看完一场电影,走出电影院,我们也会听到有人议论,“今天的电影很有意境。

”但是尽管大家都在用这个词,对于究竟什么是意境,很多人并没有搞得很清楚。

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1.它们所达到的层次和深度不同,意象指的是审美的广度,而意境指的是审美的深度;2.意境是意象的升华;3.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而意境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1) 柳永词中晓风残月的意境很美。

2) 画家努力使这幅仕女画具有一种闭月羞花的意境。

3) 这幅图案犬牙相制,别有一番意境。

4) 他的小说语言精妙绝伦,意境超凡入圣,不愧为名家大作!5) 元人黄公望的山水画,真是尺寸千里,意境深远,使人玩味无穷。

6) 他高妙的弹奏技巧,把这首曲子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意象 张明生

意象 张明生
诗歌鉴赏 之 意象意境类
什么是意象? 什么是意象?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 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 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 的统一.通俗的说, 的统一.通俗的说,意象是意与象的 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 融合, 思的统一,是包含着作者情感的物象. 思的统一,是包含着作者情感的物象. 而对于古典诗歌而言, 而对于古典诗歌而言,更多的则是指 诗歌中所描写的景和物. 诗歌中所描写的景和物.
意象意境类答题思路
答题步骤 :意象—意境特点——思想情感 意象—意境特点——思想情感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基本表述形式
(1)这首诗通过哪些什么样的意象,营造了 这首诗通过哪些什么样的意象, 刻画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刻画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 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 面:…………,营造了……的意境,写出 …………,营造了……的意境, 的意境 了作者……的情感 心情). 的情感( 了作者……的情感(心情).
答案
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 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 嫩竹荷花清新可爱, 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 菱而归的景象.( .(景 菱而归的景象.(景)表现 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情)
4,【2008高考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 2008高考海南宁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高考海南宁夏卷】 成后面的问题. 成后面的问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 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 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 ):字天启 (?—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 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这里指水瓮. 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 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问题: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问题:.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5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关于具象意象意境

关于具象意象意境

关于具象、意象、意境和意境营造方法第一节什么是具象具象是指物体的具体形象。

一般来说,诗词作品中的具象,就是指的实物的名称,包括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等。

如树木中的柳、樟;草本植物中的荷、兰花、芦苇;禽类的乌鸦、鹰、鸡、鸭、鹅;兽类中的虎、狼、犬、兔;天上的风、云、雷、电、雨、雪、日、月;地面的山、河、湖、海;人工制造的桥、楼、绸缎、汽车、飞机等等。

这些物体前面加上圆、方、长、短、弯、直等形容词以及青、绿、黄、红、紫、白等色彩词,就成了可感的具体形状了。

再加上硬、柔、韧一类形容词,就可知某些物体的质地了。

当然,我们之所以能从诗词作品中感知这些物体的具象,是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为基础的。

第二节什么是意象意象是一种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形象。

意象属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

意,指心意;象,指物象。

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

该词原为哲学概念。

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

比如说,“马”是物象,“白马”是具象,“烈马”就是意象。

为什么呢?因为一匹马的烈与不烈,是靠人的感觉加上大脑的判断来完成的。

同样,“人”是物象,“黑人”是具象,“好人”与“坏人” 就是意象。

又比如:“山”和“水” 是物象,“青山绿水”是具象,“穷山恶水”就是意象了。

物象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还不够清晰具体,比如“马”这是一个物象,它包括一切可以称作“马”的动物;而具象“白马”,就有了比较清晰的形象了;“烈马” 呢,它已经加上人的感觉和判断了。

在一首诗里面,如果让“烈马”这个意象配上一位“将军”,那么这首诗在风格上就会显得比较大气,也有利于刻画“将军”高大威武的形象;如果让“烈马”这个意象配上一位牧民,那么这首诗便可能会具有粗犷的风格了;如果配上一个“侏儒”呢,那么这首诗很可能就会显得滑稽可笑了。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总结(必考)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总结(必考)

一、名词解释(12分)1.艺术创作:是艺术的“生产阶段”,它是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对创作客体(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过程2.艺术作品:是艺术生产的“产品”。

3.艺术鉴赏:是艺术的“消费阶段”,它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和欣赏客体(艺术品)之间相互作用并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

4.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

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

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2。

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3. 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的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

它的基本特征是: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4。

艺术风格:简单地说,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

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审美需求和艺术追求。

5.艺术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6。

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艺术家群体。

意象意境

意象意境

三、意象、意境类(一)什么是意象和意境意象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如《声声慢》中表现寂寞伤感的梧桐、细雨。

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

意境指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氛围和境界,是一种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象是意境构成的“细胞”,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如《登高》中的猿、鸟、落木、长江……构成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

(二)常见题型1、意象类:①这首诗(或者是“某一联”)描写了哪些意象(景物)②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展现边塞风光③本诗中的××意象什么特征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2、意境类:①本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象/场景/场面)③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试分析其景与情的关系。

(三)解题技巧(自然物象的鉴赏)(1)掌握物象中心语的特殊含义。

如刘禹锡《乌衣巷》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句,其中“燕”作为动物意象,具有特定含义。

只有掌握了其具体含义——暗寓时事变迁、昔盛今衰、人事代谢,才能正确把握诗旨。

(2)揣摩物象修饰语的情感色彩。

如李白《送友人》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句,其中“浮云”“落日”是理解诗歌主旨的重要意象,而一“浮”一“落”又是意象中浸染着强烈的情感倾向的关键修饰语,其彰显的情感意蕴与比兴意义不可忽略。

(四)答题步骤1、意象类:①找出诗中描写的意象(景物、事物)②概括诗中意象的特点。

③抒发了(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意境类:①概括画面: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时间、地点、特点)。

或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特点(用两个双音节词语概括画面特点,)②结合诗句分析:通过描写××、××、××……意象,或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营造的意境。

(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

)③抒情的作用:抒发了(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及原文《山水画的意境》课文原文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

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

如《十六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

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 规定性(情景交融)之外,还有 自己的特殊的规定性。“意境” 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
的外延小于“意象”。
从审美活动(审美感兴)的角度看,所谓‚意境‛,
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
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 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 受和领悟。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取之象 外‛、‚象外之象‛),另方面‚意‛也就从对于
的深切同情。 格调柔婉,内蕴清空。
• ‚阴柔美‛概括起来的四种类型: • ‚浓艳瑰丽‛
• ‚淡泊静谧‛ • ‚清新素雅‛ • ‚凄冷寒凉‛
• 二)、‚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 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王国维《人间词话》 )
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 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
意境的本质特征是 ‚生命律动 ‛,即展 示生命本身的美。在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 结构中,是把宇宙境界与艺术意境视为浑 然一体的同构关系。于宇宙本身就是一种 生命形式,诗人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
种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恰恰就是这种
生命律动的表现。
人心虽小,但可以装得下整个宇宙。诗 人之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他可以 映射宇宙的诗心、宇宙的灵气。因此我 们说,、艺术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 象,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文学意
境作为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有三
个特点: (1)表真挚之情。 (2)状飞动之趣。 (3)传万物之灵趣。
三、意境的审美特征
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和其他一些著作中所使
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也是情景交 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 是另一个概念,就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
是“意象”,而“意象”的基本 规定就是情景交融。任何艺术作 品都要创造意象,因此任何艺术 作品都应该情景交融。但是并不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 )
• 质朴的线条,勾勒出一片浑朴苍茫、辽阔无际的草
原风光。透过苍茫空阔的景致,劲郁的笔调,我们
能体会到塞北风情的高远,内蕴的慷慨,意境的广
阔。
• 阳刚美‛ 细化有四种意境类型 :
• • • • ‚雄奇阔大‛ ‚旷放开朗‛ ‚苍凉悲壮‛ ‚深邃沉郁‛
• 第三,“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中国美学史上贯穿下来的‚初发芙蓉,自 然可爱‛,是美学思想上的一个大的解放。
• ‚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 段。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 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 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 更高的美的境界· · · · 这是美学思想上的一个大 的解放。诗、书、画开始成为活泼泼的生活的 表现,独立的自我表现。‛ (宗白华)
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 与境谐、境生象外,追求象外之象、 韵外之至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 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对人生、
宇宙形成深邃的领悟。中国古典文
论以意境来衡量作品的艺术价值。
意象之境 意由境生 境由情发
老庄哲学的两个基本思想:
第一、“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二、“道”是无和有、虚和实的统一, “道”包含“象”、产生“象”,但“象”
四、意境的形态划分
• 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来看,意境的形态可以分为
阳刚和阴柔两种形态;
• 从意境的主体情感表露度,可以将意境的形态分
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 从意境的主客体关系,又可以将意境的形态划分
为主体性意境、主客体浑融型意境和客体性意境
三种。
一)、阳刚与阴柔 阳刚意境 :具有气势雄浑,空间广阔,格调高 远,意蕴悠长等审美特征的意境。 •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
点透视、虚实处理、 计白当黑、意象造型
等,就是为了最大限
度地展现时空境象而
水 墨 画 中 的 ‚ 远 ‛
采取的表现手法。
第二,“意境”是一种有限无限的超越美;中 国传统美学与艺术理论,从来就是追求一种 “韵外之致”或“味外之旨”。 •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 中有诗。‛ (苏轼) • ‚深山藏古寺‛ • ‚竹锁桥边卖酒家‛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踏花归去马蹄香‛
漫‛。
悲天 来高 ,地 识迥 盈, 虚觉 之宇 有宙 数之 无 穷 , 兴 尽
天落 一霞 色与 孤 鹜 齐 飞 , 秋 水 共 长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有什么特 点?或者说,它给人的美感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 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
某个具体事物、场景的感受上升为对于整个人生的
感受。
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 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我们 前面说‚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 般的规定性之外,还有特殊的规定性。 这种象外之象所蕴涵的人生感、历史
感、宇宙感的意蕴,就是‚意境‛的
特殊的规定性。因此,我们可以说, ‚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 意味的一种类型。
• 第一,‚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 朦胧美,虚与实可以说是中国传统 美学对构成审美对象的两大要素的
区分,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象,
神与形等等,大体上讲,前者为虚, 后者为实。
•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其《美学散步》中就说道:
• ‚以虚带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这是中国 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
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所以 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最高的 美感。
我们说,‚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范 畴,这是从美学范畴说,这个范畴是中国古代 思想家提炼出来的,同时也是中国历代许多艺 术家有意识去追求的。但是这不等于说西方艺 术没有意境,因为‚意境‛的特殊意蕴在于它
包含有哲理性的人生感。
• 中国书法、戏剧、园林等都重视布置空间 ,以中国园林建
筑为例,很重视空间的处理,利用借景、分景、隔景等美 学手法,把实景和虚景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虚景,从而扩 大和丰富建筑的空间和意境。 • ‚中国画很重视空白。如马远就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 ‘马一角’,剩下的空白是海,是天空,却并不感到空, 空白处更有意味。‛
•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
• 有我之境情感胜于景物;无我之境景物隐藏了情感。 ‚非
物无以见我‛是针对有我之境说的,虽然有我之境重在表现 诗人的主观情感,但也是通过对物的描写体现出来的;‚观 物之时又自有我在‛是针对无我之境说的,虽然无我之境, 重在描写景物,但也有诗人的主观情感含在其中。
西方艺术中当然有这样的作品。贝多芬的交响 曲就充满了人生感、历史感和宇宙感。当然不 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艺术家的人生感、历史感
会有不同的内容。但只要有人生感、历史感就
有意境。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 它不仅唱出了伏尔加纤夫的苦难,也不仅唱出 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 苦难,所以它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不能充分体现“道”,因为“象”是有限
的,而“道”不仅是“有”,还是“無”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 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 ‚如在目前 ‛ 的较实的因素,称为 ‚实境 ‛;一部 分是 ‚见于言外 ‛的较虚的部分,称 为 ‚虚境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 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
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
•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
无境界。 ‛
• “无我之境”作为“有我之境”的对立面而出现,是
指情感比较含蓄,难以察觉到主体情感色彩的意境画
面。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 ‚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元好问《颖亭留别 》)
阴柔意境 :具有气势柔婉,韵味空灵,含蕴深沉,
境域幽远等审美特征的意境。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 悠,肠断白频洲。” (温庭筠的词《梦江南》 )
• 本词以精粹的语言,含蓄深致的刻划了一个倚楼独
望、愁肠百结的思妇形象,充分揭示了她由希望到
失望再到绝望的痛苦心情,表现了词人对不幸妇女
汉语131 崔丹
● 什么是意境
● 意境的哲学渊源
一、意境的结构特征 二、意境的本质特征 三、意境的审美特征 四、意境的形态划分
五、意境和意象不是同一概念
六、意境的哲理意蕴 七、意境的美感 八、西方艺术作品中也有意境 九、意境的五重境界
什么是意境?
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
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
有我之境情感浓烈,浸染外物,把物人化了,意境宏 壮。多用拟人手法写物,是造境。 无我之境心情宁静,人融入外物,把人物化了,意 境优美。多用白描手法,是写境。
• 三)、主体性意境、客体性意境和主客体浑融性意

• A、所谓主体性意境是指意境的内蕴只为作者所熟知,读者
从作品中得到的意境只是一种不确定的‚假象‛,也就是 说不能深刻的领会到意境,对意境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B、客体性意境和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有其相似之处, 是指完全由客体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没有主体情感的掺 杂,主体撤出,绝对的不参与。也可以理解为罗兰〃巴
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喜欢画‚远‛,高远,深 远,平远。是中国山水画家为什么要画 ‚远‛?因为山水本来是有形体的东西,而 ‚远‛突破山水有限的形体,使人的目光伸 展到远处,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无限的时
间空间,进到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