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一课一练002克己复礼(教师版)
克己复礼教师版

《〈论语〉选读》一课一练·克己复礼一、基础知识1.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周监于二代B.盖十世希不失矣C.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D.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答案】D (A.“监”通“鉴”,借鉴。
B.“希”通“稀”,少。
C.“错”通“措”,放置。
) 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克.(克服)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回归)B.郁郁乎文.(完美)哉盖阙如..(空缺,不作处理)也C.而好犯上者,鲜.(稀奇)矣有酒食,先生馔.(吃喝)D.食旨.(美食)不甘钻燧改火,期.(期限)可已矣【答案】B(A.克:约束;归:称许。
C.鲜:少。
D.期:一年。
)3. 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A.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郁郁乎.文哉B.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C.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虽.有粟,吾得而食诸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答案】D(都是连词,如果。
A. 表反问,吗/助词,然,什么的样子;B.动词,就是,称为/动词,实践;C.连词,虽然/连词,即使。
)4.选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请问其.目B.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C.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D.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答案】C(与句末“与”配合表示测度语气,大概,恐怕;其余为第三人称,代人或物。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B.食旨不甘C.举善而教不能,则劝D.三年之丧,期已久矣【答案】D(A项中两个“是”、“臣”、“父”、“子”中的第二个均属于名词用作动词;B项中“甘”形容词用作动词;C.项中“善”形容词用作名词。
)6. 选出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甚矣吾衰也B.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C.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D.甚矣,汝之不惠【答案】C(C句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为主谓倒装句。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课文选段,完成7~10题。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二课 克己复礼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留下了尧舜相禅,人民在“圣王”统治之下沐浴德治教化的美好传说。
虽然这一时期的历史今天无稽可考,但是,这一时期的礼乐政教与民俗,为中国古代文化之“礼乐文化”奠定了基础。
后来周公正是顺承了这一传统,进一步“制礼作乐”,一方面为社会生活确立典章制度,另一方面为日常行为制定了基本规范,从而使中华文化沿着“人文化成”的道路大大前进了一步。
春秋时期,历史上出现一个礼崩乐坏、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兄弟阋于墙的时代,周公的一套礼乐制度由于并不为贵族集团所遵守,就只能徒具其表而缺乏实质内容,难以真正体现礼乐文化的作用和价值。
孔子为了实现安顺和乐的社会理想,注重从人伦关系出发,力图恢复社会正常的礼乐规范与伦常秩序。
为此,孔子十分注重维护君主的权威,鲜明地突出了君主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还对居上者提出了“恭、宽、信、敏、惠”(即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用人不器”等德性上的要求。
与此同时,孔子也对处于与居上者相对关系的居下者的德性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事君以忠”“事君,能致其身”等。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悌)”“夫和妻顺”“朋友忠信”等立身处世原则。
孔子提出的这些立身处世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1.字音字形(1)八佾.(yì)舞于庭 (2)觚.(ɡū)不觚 (3)先生馔.(zhuàn),曾是以为孝乎(4)三年之丧.(sān ɡ) (5)钻.(zuān )燧改火 (6)期.(jī)可已矣 (7)旧谷既没.(mò),新谷既升 (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xiǎn )矣2.重要词语(1)克.己复.礼为仁:克,约束;复,回归,恢复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赞许 (3)请问其目.:条目,大项中分出的小项 (4)郁郁乎...文哉:文采丰富的样子 (5)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 (6)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空缺,指留着不表示意见或不作处理 (7)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信,诚然、果真;虽,即使;诸,“之乎”二字的合音(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孝顺父母;弟,敬爱兄长;鲜,少(9)曾是..以为孝乎:曾,乃、竟然;是,这 (10)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太,甚 (11)期.可已.矣:期,时间周而复始,一周年;已,结束 (12)食旨.不甘:美味,滋味甘美的食物3.通假字(1)周监.于二代:通“鉴”,借鉴 (2)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通“稀”,少 (3)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通“措”,放置4.“而”字的用法(1)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2)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3)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连接修饰语和谓语中心语 (4)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连词,表示顺承关系(6)人而.不仁,如礼何:连词,表示假设关系5.词类活用(1)觚不觚.:名词活用作动词,像觚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词活用作动词,行君道,行臣道,行父道,行子道6.特殊句式(1)甚矣吾衰也:主谓倒装(2)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主谓倒装(3)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宾语前置(4)有是哉,子之迂也:主谓倒装(5)野哉,由也:主谓倒装(6)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7)曾是以为孝乎:介词宾语前置7.文化常识(1)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专题一 二 克己复礼 Word版含答案

话题链接——主张礼治天下归仁1.教材赏悟“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规范,一切非礼的视听言行都必须加以克制,这就算有了仁德。
礼,指周礼,其实就是孔子认为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
“克己复礼”是孔子主张道德上达到的自由自主的境界。
孔子注重自身修养,严于律己。
我们从“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里可以看出来。
“克己复礼为仁”里面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内容——“克己”,即克制、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孔子经常用“君子”的标准对照自己,力求完善。
因为“君子”在孔子的心目中是“仁”与“礼”的化身,“仁”即君子的“质”,“礼”即君子的“文”,文质彬彬的君子就是一种理想的人格。
2.名句赏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孝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管子◆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左传》◆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
——《左传》◆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
——《谷梁传》◆唯宽可以宽人,唯厚可以载物。
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传》◆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礼记》◆德必报,怨不仇。
——赵谦◆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
——《旧唐书》◆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
——许衡◆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们交际所不可或缺的,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
——培根◆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歌德◆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一层藻饰,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
——洛克3.典例赏析礼之所起《礼论》原文: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
【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克己复礼(教师版)

二、克己复礼㈠梳理积累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1.周监于二代(通“鉴”,借鉴)2.五世希不失矣(通“稀”,少)3.则民无所错手足(通“措”,放置)4.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通“悌”,敬爱兄长;通“欤”,句末语气词)实词(词类活用,解释加点的词语)1.觚不觚.(像个觚)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像君王,像臣子,像父亲,像儿子)3.衣.夫锦(穿)4.食旨不甘.(觉得甜蜜)5.请事.斯语矣(按照……做)6.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定名分;说)实词(解释加点的词语)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赞许)2.非.礼勿视(不符合)3.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按照……做)4.郁郁乎文.哉(完美)5.甚.矣,吾衰!(厉害、严重)6.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这、这个 / 什么)7.名不正.,则言不顺(纠正<一说“正当”> )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少)9.有酒食,先生馔.(吃喝)10.钻燧改火,期.可已矣(读jī,一周年)1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一旦)12.天下有道..不议。
(政治清明 / 百姓、平民)..,则庶人13.陪臣..执国命(重臣,隔了一层的臣)14.三年之丧,期已..久矣(时期、为期 / 太、甚)15.有事,弟子..服其劳(古义:子弟、年轻人;今义:学生、徒弟)16.有酒食,先生..馔(古义:年长者;今义:老师、医生、丈夫)17.曾是以为..孝乎(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虚词(指出词性,说明用法或解说意义)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句末语气词)2.郁郁乎.文哉(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字,……的样子)3.名不正,则.言不顺(那么)4.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罢了 / 句末语气词)5.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向)6.信.如君不君(如果)7.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前置宾语)8.三年之.丧,期已久矣(结构助词,的)9.予之.不仁也!(结构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0.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助词,用在表重复的词语后面,表强调 / 说)11.人而.不仁,如礼何?(如果)特殊句式(写出句式名称)1.克己复礼为仁()2.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判断句)3.八佾舞于庭()4.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5.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状语后置句)6.甚矣,吾衰也。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二克己复礼教案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2.论语·雍也篇:“克己复礼,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论语·子罕篇:“克己复礼,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论语》中“克己复礼”的经典论述,理解古代儒家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探讨“克己复礼”的现实意义,提高道德修养和自我约束能力。
2.在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设置问题链、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针对素质方面的差异,教师要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同时,加强团队合作训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尊重、倾听和表达。
4.在行为习惯方面,教师应注重课堂管理,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课堂参与度。此外,通过课堂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研究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例如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实践案例。
-深入了解“克己复礼”在个人品德修养方面的具体表现,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节制欲望等。
-探索“克己复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分析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分析其中人物形象如何体现“克己复礼”的道德品质。
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
-交互式电子白板
-投影仪
-学生用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
2.软件资源:
-电子教材《论语》选读
-文言文阅读辅助软件
-课堂管理与互动软件
3.课程平台:
-学校课程管理系统
-在线学习平台(用于发布预习资料、课后作业等)
4.信息化资源: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第二课 克己复礼 Word版含解析

第二课克己复礼克,约束,克制;复,回归;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主要指周礼。
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
(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
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
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
作为原始礼仪,它们的原型本有其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
远古氏族正是通过这种原始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以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活动。
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
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
政统与血统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1.字音字形(1)八佾.()舞于庭(2)觚.()不觚(3)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4)三年之丧.()(5)钻.()燧改火(6)期.()可已矣(7)旧谷既没.(),新谷既升(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2.重要词语(1)克.己复.礼为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问其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郁郁乎...文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______________(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曾是..以为孝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三年之丧,期已.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期.可已.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食旨.不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假字(1)周监.于二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而”字的用法(1)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虽有粟,吾得而.食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人而.不仁,如礼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词类活用(1)觚不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特殊句式(1)甚矣吾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3)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4)有是哉,子之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野哉,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曾是以为孝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化常识(1)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3)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4)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5)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6)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8.成语积累(1)克己复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是可忍,孰不可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3)名正言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4)犯上作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9.名句积累(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一 第二课 克己复礼 Word版含答案

第二课克己复礼“同学们好”“老师好”,放学铃声响起,记者在漯河市十五中校门口看到:16名老师和学生,分两排站立,每当有师生途经此处时,便90度鞠躬问好,而受礼后的师生,也会鞠躬还礼。
90度鞠躬施礼,让人感受到礼仪之邦的儒雅之风,但每天上学、放学,师生组队迎送,全校上千名学生,一天下来,需要鞠多少次躬?需要还多少次礼?作为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教育方式,让学生懂得文明对于立身处世的重要,让传统美德回归。
至于“见面礼”,我们更期望简洁、明快,大可不必搞形式主义的“克己复礼”。
[对应学生用书P7]1.有子 名字叫有若(字子若),比孔子小43岁。
《史记》说“有若状似孔子”,所以后来孔子去世,弟子思慕,就立有若为师,像对待孔子一般侍奉。
2.宰我 以宰为氏,讳予,字子我,春秋末期鲁国人。
宰我能言善辩,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
《孔丛子·记义》中记载,宰我出使楚国,楚昭王要送一辆华丽的车子给孔子。
宰我说孔子对奢侈华丽的东西以及娱心乱性的音乐,都不会接受的,替孔子拒绝了楚昭王的礼物。
孔子得知之后,对宰我的做法表示称赞。
在春秋时期,由于诸侯之间进行的争霸战争导致周代的礼乐崩颓,所以,一心要恢复礼乐制度的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说法,意思是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规范,一切[课标要求] 1.背诵12.1、3.1、16.2、13.3章。
2.掌握“敏”、“希”、“奚”、“阙如”、 “鲜”、“期”在文中的意义,理解“归”、 “目”、“事”、“诸”、“弟”、“女”在文 中的用法和意义。
3.理解下列短语并能够默写:克己复礼;郁郁乎文 哉;是可忍孰不可忍;名正言顺;犯上作乱。
4.熟读课文,品味文段的语体和语气,关注特殊句式 的表达作用。
5.明确每一章的基本观点。
[发展要求] 1.明确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
2.了解孔子所主张的克己复礼、君臣关系与宋儒所 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叫臣死,臣不得不 死”等主张的联系与区别。
高二语文:《论语》之《克己复礼》教案之一苏教版(通用)

《克己复礼》教课设计教课目:1.理解“礼”和“仁”的含以及相互之的关系。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和虚。
3.背要点章( 12.1 , 3.1 ,16.2 , 13.3 )教课要点:掌握要点虚以及前置的作用,认识孔子仁礼的述。
教课点:通析孔子的答,理解“礼”与“仁”的关系,思虑“礼”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课安排:三教教课程:第一教一.入1.孔子的:(1)生虎养打扇(2)“七露”:眼露筋、耳露、鼻露孔、嘴露,眼、耳、鼻又均双露。
2.前方我学了他的政篇,下边我集体朗要背的5章:⋯⋯3.今日开始我来学他的礼篇。
二.翻 1-5 章,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和虚,掌握前置的特色和作用。
1.朗 1-5 章。
2.一个学生朗翻,其余同学看原文。
⋯⋯3.两个同学明要点(、虚),此外同学充。
克:克制复:回一日:一旦,表示假,有一天:由:依靠非礼:不切合礼事:做,从事:通“ ”,借郁郁:文彩丰富的子文:完美:4.掌握三个句子的句式特色:(1)克己复礼仁:判断句(2)八佾舞于庭:状后置(3)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周公吾衰甚矣也吾不复梦周公久矣前置,用来前置的部分,突出“甚矣”、“久矣”。
反应出孔子周礼的朝思暮想、无穷思慕。
也反应出孔子在年迈体衰和四碰钉子后的凄凉心情,体了孔子的感之深,三.理解文章内容:1.解:克己复礼:克,束,控制复,回礼,用以区尊卑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的礼式。
(主要指周礼)2.个点孔子在第一章就开篇提出,找出能反应个点的两句:(1)克己复礼是仁(2)非礼勿,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教:一章孔子述了“仁”和“礼”的关系:克己复礼就是“仁”的内涵,“礼”是“仁”的目和外。
要是“克己复礼”。
3.那么,孔子要回的是什么礼呢?那边看出来?⋯⋯尊崇周礼“周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周公!”教:穆先生:“孔子中国儒学之大宗,而孔子一生学,其最所尊仰者,周公。
4.孔子西周是理想完满的社会,而又“礼崩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克己复礼㈠梳理积累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1.周监于二代(通“鉴”,借鉴)2.五世希不失矣(通“稀”,少)3.则民无所错手足(通“措”,放置)4.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通“悌”,敬爱兄长;通“欤”,句末语气词)实词(词类活用,解释加点的词语)1.觚不觚.(像个觚)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像君王,像臣子,像父亲,像儿子)3.衣.夫锦(穿)4.食旨不甘.(觉得甜蜜)5.请事.斯语矣(按照……做)6.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定名分;说)实词(解释加点的词语)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赞许)2.非.礼勿视(不符合)3.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按照……做)4.郁郁乎文.哉(完美)5.甚.矣,吾衰!(厉害、严重)6.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这、这个 / 什么)7.名不正.,则言不顺(纠正<一说“正当”> )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少)9.有酒食,先生馔.(吃喝)10.钻燧改火,期.可已矣(读jī,一周年)1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一旦)12.天下有道..不议。
(政治清明 / 百姓、平民)..,则庶人13.陪臣..执国命(重臣,隔了一层的臣)14.三年之丧,期已..久矣(时期、为期 / 太、甚)15.有事,弟子..服其劳(古义:子弟、年轻人;今义:学生、徒弟)16.有酒食,先生..馔(古义:年长者;今义:老师、医生、丈夫)17.曾是以为..孝乎(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虚词(指出词性,说明用法或解说意义)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句末语气词)2.郁郁乎.文哉(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字,……的样子)3.名不正,则.言不顺(那么)4.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罢了 / 句末语气词)5.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向)6.信.如君不君(如果)7.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前置宾语)8.三年之.丧,期已久矣(结构助词,的)9.予之.不仁也!(结构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0.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助词,用在表重复的词语后面,表强调 / 说)11.人而.不仁,如礼何?(如果)特殊句式(写出句式名称)1.克己复礼为仁()2.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判断句)3.八佾舞于庭()4.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5.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状语后置句)6.甚矣,吾衰也。
()7.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8.有是哉,子之迂也。
()9.野哉,由也。
(主谓倒装句)10.子将奚先()11.未之有也()12.曾是以为孝乎(宾语前置句)㈡温故知新一、选择题。
(每题3分,共24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周监于二代 B.则民无所错手足C.旧谷既没 D.盖阙如也答案:C(“监”通“鉴”,借鉴;“错”通“措”,放置;“阙”通“缺”,空缺,表不发表意见。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郁郁乎文.哉文:文采 B.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鲜:少C.有酒食,先生馔.馔:吃喝 D.钻燧改火,期.可已矣期:一周年答案:A(文:完美)【】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一日..孝乎..克己复礼 B.曾是以为C.有事,弟子..不中..服其劳 D.礼乐不兴,则刑罚答案:D(一日:一旦;以为:把……当做;弟子:为人子、为人弟的年轻人;刑罚:刑指肉刑、死刑;罚指以金钱赎罪。
后泛指依照法律对违法者实行的强制处分。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郁郁乎.文哉B.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夫晋,何厌之.有C.名不正,则.言不顺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D.人而.不仁,如礼何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答案:C(乎:语气词,“乎”和“哉”连用,表反问语气 / 形容词词尾之:代词,前置宾语 /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则:连词,那么而:连词,表假设,如果 / 连词,表承接,就)【】5.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三项的一项是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女安,则为之C.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D.觚不觚,觚哉!觚哉答案:B(安:意动用法,其余名作动)【】6.下列各句,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克己复礼为仁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B.八佾舞于庭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C.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有是哉,子之迂也D.曾是以为孝乎甚矣,吾衰也答案:D(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A判断句,B状语后置句,C主谓倒装句)【】7.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子晚年感叹不复梦见周文王,即表明对周文王的深切怀念,又表明对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彻底放弃,连做梦也不再想到传承周代文化。
B.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觚”是一种礼器,作为礼器就有一定的规制,如果失去了规制,“觚”也就不成其觚了。
孔子以此为喻,说明治理国家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准则。
C.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人子、为人弟的年轻人做事在前,有“勤”;享受在后,有“恭”,这不能算作真正的“孝”。
只有做到“养”且“敬”,才算作真正的“孝”。
D.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乐的本质不在于玉帛(行礼的物品)和钟鼓(奏乐的器具),即行礼、奏乐的具体行动,而在于移风易俗、教化民众的社会规范作用。
答案:A(此章是孔子感叹自己年事已高,但大道却仍未能施行。
所谓“梦见周公”,未必是真的说梦,而是推行大道的隐语。
“周公”一般认为是“姬旦”,不是“周文王”。
)8.补充下面的名句。
(3分)⑴为政以德,,。
⑵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⑶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⑴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⑵民免而无耻有耻且格⑶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二、将下列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⑵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⑴周代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两代,那么丰富多彩,真实完美啊!我依从周代的。
⑵人如果不仁爱,怎样对待礼呢?人如果不仁爱,怎样对待乐呢?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7.21)⑴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⑵有人把宰我和孔子的这场争论成为“旷世争论”,这场争论给你怎样的思考?(2分)⑴陈谷已经吃完,新谷已经登场,钻火改用木料经过了一个轮回,满一年也就可以结束了。
⑵一是孔子教学民主:师生争论激烈,宰我有毫不谦让之心,无曲意逢迎之意;无孔子民主教学氛围,宰我绝不敢率真陈述己见。
二是有言之教:孔子当着宰我的面难以启齿,便改为背后传言,一则保护宰我的自尊,二则避免和宰我正面冲突。
(仅供参考)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⑴用一个成语概括孔子的“政论”观。
(1分)⑵话语交际的成功取决于问答对应。
仔细研读本章,我们发现孔子的回答对子路的提问来说既有“问答对应”,也有“答非所问”,你如何理解孔子的“答非所问”?(3分)⑴名正言顺⑵子路第二次发问:“奚其正?”即正名的具体内容;孔子回答的是“为什么正名”,即正名的重要性:答非所问。
孔子的答非所问有其理由:一是率真直言的“子路”口无遮拦,“有是哉,子之迂也!”在极度气愤的状态下孔子破口大骂,“野哉,由也!”言外之意是说子路不识事物之根本。
二是孔子认为子路应该深思慎言,不能如此荒唐,率意而言,本身也是不知“名”。
所以孔子不回答“正名的具体内容”,而回答“正名的重要性”。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1.2)结合上面的文字,简要分析孔子思想中“礼与仁”的关系。
(3分)孔子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他用“孝弟”把仁和礼统一起来,在孔子看来,所谓孝弟,就是尊尊亲亲,是在宗法制度下的亲情,又反过来为巩固宗法制度服务。
这样,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六、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叔孙通就其仪号。
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
高帝患之。
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乃令群臣习肄,会十月。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
……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
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
至礼毕,复置法酒。
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
觞九行,谒者言“罢酒”。
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
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节选自《史记·叔孙通列传》⑴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2分)⑵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1分)⑶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
(2分)⑴当时汉高帝把秦朝的那些严苛的仪礼法规全部取消,只是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
⑵叔孙通知道皇帝愈来愈讨厌这类事。
⑶诸侯王以下的所有官员没有一个不因这威严礼仪而惊惧肃敬的。
【参考译文】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天下已经统一,诸侯王在定陶共同尊推汉王为皇帝。
叔孙通负责拟定仪礼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