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染性腹泻

合集下载

感染性腹泻PPT课件

感染性腹泻PPT课件

Pathogenesis of Rotavirus Diarrhea
Rotavirus invades the absorptive enterocytes of villi but spares crypt cells.
The viruses replicates and infected enterocytes are destroyed
4、寄生虫 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 隐孢子虫
(三)非感染因素
1、饮食不当 a、喂养不当:不定时、不定量、突然 改 变品种、过早喂养大量淀 粉或 脂类食物及果汁 b、过敏性腹泻: 由牛奶、大豆蛋白过敏而引起 c、双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 肠道对糖的吸收不良所致
2、气候影响 气候突然变化腹部 受凉肠蠕动增加、 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 减少诱发消化功能紊 乱而引起
二、发病机制
依发病机制分为4种类型腹泻 分 泌 性:肠腔内电解质分泌过多 渗 出 性:炎症所致大量液体渗出 渗 透 性:肠腔具有大量不能吸收 而具有渗透活性的物质 肠功能异常:肠道运动异常
(一)感染性腹泻
1、细菌性肠炎 引起肠道感染的病原菌不同,发病机制 亦不同 ⑴、肠毒素性肠炎 各种产生肠毒素的细菌侵入肠道后,一般 在肠腔内繁殖,粘附在肠上皮细胞刷状缘, 不侵入肠粘膜,产生肠毒素,引起下列反 应导致——分泌性腹泻
Morphology of Intestinal Mucosa
The small intestinal mucosa comprises 2 main structures: Villi: Covered mainly (90%) by tall columnar absorptive cells (enterocytes) having a microvillar brush border, and Goblet cells Crypts of Lieberkuhn: Covered mainly by short columnar secretory cells without brush border

小儿腹泻病的原因

小儿腹泻病的原因

小儿腹泻病的原因、腹泻病在第三世界国家占小儿发病率的首位,也是导致小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小儿腹泻在中国的发病率也占到第二位。

那么引起腹泻的病因是什么呢?小儿腹泻的病因主要有两种。

一、第一种叫做感染性腹泻,是由致病因子引起的。

导致感染性腹泻的病原有三大类:1.第一类是细菌:主要有致泻型的大肠杆菌、痢疾、沙门氏菌等;2. 第二大类是病毒:现在由病毒引起的腹泻很多,最常见的是轮状病毒;3. 第三大类是寄生虫:有阿米巴等。

二、另一种叫做非感染性腹泻,主要是饮食不当、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小儿患其它疾病影响到了消化功能而引起的腹泻。

目前我们重视的还是感染性的腹泻,因为非感染性的腹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治疗的。

感染性腹泻在全世界的儿童里面每年要死亡500万左右,我国小儿腹泻的死亡率很低,但是发病率不低。

中医中药在治疗小儿腹泻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我国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尽管死亡率低,但是我们仍然需要重视小儿腹泻。

毕竟腹泻即使不导致小儿死亡,但是总拉肚子也会影响身体的发育,所以腹泻也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

因此,小儿腹泻不但要重视,而且应该及时治疗。

该如何诊断孩子是否得了腹泻呢?诊断是否得了腹泻病,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性的,主要看大便的性状是否异常。

大便性状异常主要表现为稀便、浓血便等等。

比如说大便不成形,像芝麻酱一样,或者是汤是汤,水是水,有的是血。

这就是大便异常。

第二就是大便次数增多。

以前国际上有这样的标准,诊断小儿腹泻病,大便要超过三次,现在一次也算。

只要大便性状不正常就算腹泻病。

这就是诊断小儿腹泻的标准。

小儿腹泻治疗及用药原则治疗原则 1.饮食调整。

2.根据病原选择抗生素治疗。

3.有失水者做口服或静脉补液。

4.对症支援疗法。

用药原则1.细菌性肠炎选用1~2种抗生素,如庆大酶素、氟呱酸、氨芐青毒素、新青酶素Ⅱ。

氟呱酸儿童慎用。

2.酶菌性肠炎选用制酶菌素、克酶唑口服。

3.轮状病毒性肠炎口服潘生丁,或静滴病毒唑,一般不使用抗生素。

小儿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小儿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小儿急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南阳市中医院 南阳市中西医结合儿童医院
张炜
门诊63869998 一病区63869993,二病区63869905 三病区63869904
E-mail: zhwei90@
便次增多
腹泻的定义
轻: 中: 重:
质地改变
水分 粘液、脓血
大便次数与病理的关系
大便次数
轮状病毒肠炎----【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有丰富的乳糖酶,此酶是轮状病毒受体 而使之进入上皮细胞,发生轮状病毒感染。
小肠黏膜的绒毛上皮细胞(尤其十二指肠和空肠)。 病毒在上皮细胞浆内复制→包涵体→细胞变形→绒毛变短,
胞内出现空泡→继之坏死→排毒。 肠段蔗糖和乳糖吸收↓→肠腔糖类滞留→渗透压↑→体液渗入
、吉兰巴雷综合症、瑞氏综合征。。。 肠套叠
轮状病毒肠炎----【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呕吐、蛋花汤便、迅速出现的脱水+季节+ 年龄 ----考虑本病可能。粪便镜检白细胞很少。血 常规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常在正常范围。粪便检测到 轮状病毒特异性抗原。
2.鉴别诊断 (1)其他病毒性腹泻病:依靠相关病毒特异性抗原
便中存活数日~数周,耐寒冷,在-70°C可长期保存 ,不耐热,55°C30分钟即灭活。耐酸又耐碱, pH3~9范围内保持结构完整,不能被胃酸破坏。75% 乙醇、酚、甲醛及含氯消毒剂有灭活作用。
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肠炎----【流行病学】
是儿童腹泻病最常见的病原体,全球5岁以下儿童患有轮状 病毒腹泻和相关疾病每年约1.3亿,其中受诊患者超过2500 万,约200万儿童为此住院,死亡数超过60万。
克样水电解质紊乱 治疗:四环素、强力霉素、喹喏酮、SMZ

小儿感染性腹泻的护理效果观察

小儿感染性腹泻的护理效果观察

小儿感染性腹泻的护理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感染性腹泻的临床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在2007年1月-2011年4月间到我院诊治的73例小儿感染性腹泻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患儿采用舒适型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对两组患儿的护理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并将所得实验数据记录。

结果:观察组38例患儿中,显效19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护理有效率为92.1%,对照组35例患儿中,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护理有效率为74.3%。

结论:在对小儿感染性腹泻患者实行治疗的过程中,对其采用舒适型护理方法护理的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感染性腹泻舒适型护理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92-01感染性腹泻主要是指由于各种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感染所导致的肠道炎症,由此引发腹泻,对于患儿产生较大的影响。

此种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恶心、食欲不振、全身不适、大便次数增多等,严重影响到了患儿的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长。

因此,对于此种疾病,临床医生要及时给予患儿对症治疗,以缓解患儿的痛苦,并促进患儿病情的改善。

而在对患儿治疗的过程中,给予患儿舒适型护理的效果更为显著,可以有效降低患儿发生并发症的机率,实现其病情的快速改善[1]。

现在选取我院收治的小儿感染性腹泻患者,对其在治疗过程中采用舒适型护理方法护理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所得实验数据记录。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在2007年1月-2011年4月间到我院诊治的73例小儿感染性腹泻患者,其中,男性40例,年龄在7个月-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岁,女性33例,年龄在11个月-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岁,所有患儿均经临床诊断为感染性腹泻,需要及时的对症治疗。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患儿采用舒适型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对两组患儿的护理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并将所得实验数据记录。

小儿腹泻的诊断与用药

小儿腹泻的诊断与用药

益丰大药房11月门店培训教材小儿腹泻的诊断与用药第一部分:医学知识一、定义(理解)小儿腹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

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1岁以内者约占50%。

全世界每年死于腹泻的儿童高达500万~1800万。

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见病、多发病。

二、病因(理解)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良,各种消化酶的分泌较少,活力较低,对食物的耐受力差不能适应食物质、量的较大变化,因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消化道负担较重,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易于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胃内酸度比成人低,抗菌能力差,易患肠道感染。

小儿腹泻可由非感染和感染性原因引起。

(1)非感染性原因:生理性腹泻,母乳的营养成分超过小儿的生理需要量和消化功能的限度时,便会使小儿发生腹泻;喂食不当可引起腹泻,多为人工喂养儿,由于喂养不定时、量过多或过少或食物成分不适宜,如过早喂食大量淀粉或脂肪类食物、突然改变食物品种或断奶;个别小儿对牛奶或某些食物成分过敏或不耐受(如乳糖缺乏),喂食后可发生腹泻;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使消化液分泌减少,而由于口渴吃奶过多,增加消化道负担,均易诱发腹泻。

(2)感染性原因:分为肠道内感染和肠道外感染。

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及寄生虫引起,以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

病毒感染:①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最常见病原;②诺沃克病毒:多侵犯儿童及成人,与婴幼儿腹泻的关系不密切。

细菌感染:主要为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引起的感染。

病原微生物随污染的饮食或水进入消化道,也可通过污染的日用品、手、玩具或带菌者传播。

另外,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感染、皮肤感染等或急性传染病时,由于发热及病原体的毒素作用使消化道功能紊乱,可伴有腹泻。

有时,肠道外感染的病原体可同时感染肠道(主要是病毒)。

三、临床表现(重点掌握)(一)腹泻分期1、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以下者。

2、迁延性腹:泻病程持续2周至2月者。

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

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

一、前言感染性腹泻病是全球发病率高和流行广泛的传染病,对人类尤其是儿童的健康危害严重。

在我国,根据一些省份的入户调查资料,全人口的腹泻病发病率为0.17~0.70次/人年,5岁以下儿童则为2.50~3.38次/人年[1]。

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通常由胃肠道病毒和细菌感染所致,临床上常伴或不伴呕吐、恶心、发热、腹痛等症状。

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病因多为病毒感染,以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最为常见,细菌病原包括大肠埃希菌属、弯曲菌属、沙门菌属以及志贺菌属等。

我国小儿腹泻病调查结果显示,每年有2个发病季节高峰,一个高峰为6至8月,主要病原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痢疾杆菌,另一高峰为10至12月,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

无论何种病因所致的急性感染性腹泻,治疗方法主要为补液治疗[口服补液盐(ORS)、静脉补液]以预防和治疗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饮食治疗、药物治疗。

为了规范腹泻病的诊治,2009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感染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2005年联合发表的腹泻管理推荐指南,制定了“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2],强调腹泻病管理中脱水征的识别、口服补液、继续喂养,提倡母乳喂养,推荐使用低渗ORS和补锌治疗。

“专家共识”的推行和实施,在规范腹泻病治疗、早期应用ORS预防和纠正脱水、减少静脉补液、减少抗生素滥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些效果。

但是上述治疗方法以及众多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学指标如何,是广大儿科医务工作者所关注的。

为了更好地帮助临床医生恰当地管理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部委员会再次组织儿科消化病、感染病以及流行病学专家组成的专家工作组,在原有的“专家共识”基础上,参考WHO及UNICEF的“腹泻病临床管理指南”以及美国、英国等有关腹泻病的指南,根据循证医学原则分析国内外截至2013年6月的临床研究资料,制定“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以便给儿科医生在临床实践时参考。

468例小儿感染性腹泻的临床与病原学分析

468例小儿感染性腹泻的临床与病原学分析

(5 3 ) 夏季发病率最高 , 2. 7 , 1.8 ; 占 9 2 其次为秋 季 2. 0 。大便培 养阳性 18例 (5 2 ) 其 中病原菌构成 6 5 1 2. 1 ,
比前 3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 3)5 %(6 18 、 ( 1 3 / 1 )痢疾杆菌 2 . 3 ( 8 18 和肠球菌属 1 . 2 (3 18 ; . 3 7 2 / 1 ) 10 1/ 1 ) 轮状病
毒检测阳性 4 ((0 ) 7例 1. 4 。婴幼儿感染性腹泻 以轮状病 毒为主要病原 , ) 学龄前期儿童 以大肠 埃希茵和痢疾杆菌
为主要病原。结 论 儿童感染性腹 泻发病 以婴幼儿多见 , 季节 以夏秋季为主 , 病原复杂多样 , 临床诊 治过程 中应重 视病原学诊断, 以合理用药 。
1 1 资料 来 源 2 0 . 0 3年 1月一2)9年 1月 , 院 () ( 本 儿科 收治感 染性腹 泻患 儿 4 8例 , 中男性 2 3例 , 6 其 6
女性 2 5例 ; 龄 1 ~ 1 , 1 0 年 0d 4岁 按 0d~3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6
疗 无效者 , 根据 药敏试 验结 果加用抗 菌药 物治疗 。
1 5 统计 方法 . 所 有 数 据均 经 过 E cl 据 处理 xe 数 软 件进行 统计 , 用 y 检 验进行分 析 。 采
2 结果
岁 、~ 1 分 为 3组 ; 4岁 季节 分 布 按 每 年第 1 2月 至 次年 2月为冬 季 , 3 5月为春季 , 6 第 — 第 —8月 为夏 季 , 9 1 月 为秋季 。 第 — 1 1 2 诊 断 标 准 按 照 《 国 腹 泻 病 诊 断 治 疗 方 . 中 案 》1, _ 以大便 性 状发 生改 变 , ] 呈稀 便 、 样便 、 水 黏液 或脓 血便 , 大便次数 比平 时增多 为诊断 标准 ; 程在 病 3周 以 内者 为 急 性腹 泻 , 程 在 2个月 以上 者 为 慢 病

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病的护理体会

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病的护理体会

1 . 2临床表现 : 多数患儿急性起病 , 每天腹泻次数 平均 8 1 , 自身的心态。 —5次 穿刺时选择走向清晰 , 比较粗 、 的血管, 直 若患J I: L ̄ I 大便 为 黄稀 水 便 或 蛋 花 汤样 便 数 无 黏液 脓 血 , 有 2 例 有 肢 末 梢 凉 管 收 缩 , 局 部 热 敷 以改 善 血 液 循 环 , 尽 量 使用 多 仅 3 血 可 并 粘液血便 ,8 9 例伴 呕吐 发热 ,3  ̄ ̄ 98c之间 , T 8C 3 . o 多数有咳嗽 、 静脉 留置针 , 以减少患儿痛苦。穿刺后妥善固定 , 并注意预 防患 流涕 等上 呼 吸道 感染 症 状 。轻度 脱 水 7 例 , 1 中度 脱水 3 7例 , 重 儿 自行拔 除 针 头 。按 医嘱 正确 配 制药 物 , 理 安排 补 液顺 序 。 合 正 I
观察 和精 心 护理 显得 尤 为重 要 本 科 20 07年 1 月 至 2 0 年 5 242静 脉 输 液 的护 理 : 面 对 陌 生 的人 、 境 现 为 害 怕 、 t 09 .. 患儿 环 , 表 月收 治婴 幼儿 腹泻 病 10例 , 将护 理体 会 介绍 如 下 : 5 现
多, 多 是由 病原、 多因素 起, 有呕 l热 者可弓 所引 可伴 l、 产重 叶发
水 } 蠢薹混匆, 并柱 腹 或两餐之间 服用。口 R 液应给家 服OS
起脱 水 和 电解 质 紊乱 。发病 年 龄 多在 2 以下 , 岁 以 内约 占半 长示 范 正确 的配 置 方法 , 据病 情 指 导服 用量 。 岁 1 根 一般 轻 度脱 水 I S I
, 具 抑 应记 录 呕吐 的次 数 、量 及性 质 等 。并 应详 细观 察 患儿 的精 神 状 消化 道 黏膜 还 具有 很 强 的覆 盖保 护 能力 有 收敛 止泻 、 制致 病菌 、 利于双歧杆菌生长和提高黏膜防御功能等多种作用闭 。灌 况、 面色、 生命体征 、 尿量等全身症状 , 注意脱水、 中毒的恢复 酸 肠时应注意 : 灌肠前做好患儿及家属 的思想工作 , 消除其紧张 睛 情况 及 有无 腹胀 、 神 萎 靡和 心音 低 钝 等缺 钾症 状 的 出现 按 精 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感染性腹泻
腹泻是婴幼儿时期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病之一,多发于夏秋季。

在我国小儿腹泻位居第
二,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据监测我国小儿腹泻病每年有二个发病高峰,一是发生在6、7、8月,称夏季腹泻,主要病原是细菌,如致泻性大肠杆菌与痢疾杆菌;另一高峰发生在10、11、12月,称秋季腹泻,主要病原是病毒,如轮状病毒。

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良,各种消化酶的分泌较少,活力较低,对食物的耐受力差不能适应食物质、量的较大变化,因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消化道负担较重,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易于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胃内酸度比成人低,抗菌能力差,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SIgA均较低,易患肠道感染。

夏季天气过热使消化液分泌减少,而由于口吃奶过多,增加消化道负担,均易诱发腹泻。

夏季气温高微生物容易繁殖,大多数病原微生物通过食入污染的水、食物或通过污染的手传播而进入消化道。

当机体的防御功能下降、大量的微生物侵袭并产生毒力时可引起感染性腹泻。

轻型腹泻,大便每天5~6次,稀薄,含有少量粘液和白色奶块,或呈蛋花汤样,有时伴有呕吐;重型腹泻,大便每天10次以上,稀薄,水分多,伴有呕吐、拒食、精神萎靡、嗜睡,常可引起脱水,表现为口唇干燥,眼眶和前囟凹陷,哭时无泪、尿量减少。

严重脱水时,患儿常伴有酸中毒,表现为精神差,口唇樱红,呼吸深快,以及出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脉搏细弱、少尿等休克症状。

一旦孩子发生腹泻,父母千万不要自行用药,尤其是不要滥用抗生素和止泻药,而应及时送孩子到医院进行诊断治疗。

对小儿腹泻的预防,总的原则是:家长要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孩子病从口入。

特别要注意以下的措施:
1.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婴儿出生至4个月时大力提倡母乳喂养,母乳营养丰富,易被消化吸收,母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能结合病原微生物,阻止侵入肠黏膜,具有抗感染的能力,并具有增强婴儿免疫力的作用。

另外,母乳几乎为无菌食品,直接喂哺,卫生经济。

所以,母乳喂养的小儿发生腹泻的比例较人工喂养儿低得多。

乳母在饮食上切忌辛、辣、油、腻及生冷过量。

2.按月龄合理添加辅食从4个月开始逐步添加辅助食品,添加原则是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从而在满足小儿营养需求的同时,使小儿的胃肠逐渐适应。

避免夏季给小儿断奶,天气炎热容易影响小儿的胃肠功能,引发腹泻。

3.注意饮食卫生对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及餐具、用具要定时消毒,不用时盖好,保持清洁卫生;给小儿吃的食物要保持新鲜,夏天食品容易变质,最好给小儿吃一顿做一顿,不要把食物储藏太长时间给小儿吃;不能给婴儿喝放置24小时以上的白开水,果汁要现做现吃。

给小儿喝的饮料要在正规商店购买。

4.生活中注意手的卫生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应该充分注意手的卫生。

父母在小儿喂食前一定要先把手洗干净,要给小儿勤洗手,保持小儿手的卫生。

5.家长不可嚼饭喂孩子避免用自己的嘴来试食物的温度,千万不要给孩子嚼饭,口对口给小儿喂食,这样容易把细菌传染给孩子。

6.腹泻流行时更应注意在腹泻病流行季节,尽量少接触其他孩子,少带孩子到公共场所,一定不要接触患有腹泻的孩子。

要拒绝患腹泻病的孩子到家里串门,也不要带孩子到患有腹泻病孩子的家串门。

7.妥善处理婴幼儿粪便婴幼儿腹泻时的粪便,要及时地彻底干净地处理掉,以阻断再感染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