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课《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九年级物理指导教学书班级:姓名:学号课题:杠杆11.1.1 学习笔记【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2.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教学过程】(一)感情调节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剪刀、夹子、螺丝刀等物体,但我们仅仅是会使用。
它们在结构上、使用上都有哪些共同点呢?(二)自学与互帮1.自学内容一:认识杠杆自学方法:(1)对照教材P2图11-1,从中选择合适的工具并且试一试,想办法拔出图钉。
想想有哪些不同方法?哪一种方法更方便、省力?(2)观察教材11-2,思考、归纳开瓶扳手、夹子等使用时有哪些共同特点。
(A);(B);(C)。
(3)归纳:将一根在可绕转动的称做杠杆。
举例:生活中的杠杆有、、。
教师释疑:渗透建立杠杆模型的思想2. 自学内容二:杠杆的五要素自学方法:阅读教材P3的内容,结合图11-3,完成填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教师释疑:画力臂的方法第一步,找到支点第二步,作出力的作用线(虚线)第三步,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并打上垂足符号第四步,支点和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力臂学以致用:画出各力的力臂(三)当堂练习A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根硬棒就是杠杆 B.杠杆一定是直的C.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D.动力、阻力只能分别作用在杠杆支点的两侧A2.关于力臂,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之间的距离叫做动力臂B.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做动力臂C.力臂一定在杠杆上D.力臂的大小不可能为零A3.如图所示,O是杠杆OA的支点.在图中画出拉力F1和F2的力臂B4.如图所示,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在力F的作用下可绕O点转动。
请在图中画出木棒所受重力G和F的力臂。
B5.如图,唐师傅想用F1的力把一个油桶推上台阶.请你在图中画出阻力F2的力臂L2。
C6.如图,一个绕O点转动的杠杆,已知阻力F2的方向,以及动力F1的力臂L1,在图中补全F2的力臂以及动力F1。
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杠杆的教学,学生能够:
理解杠杆的定义和原理
学习并掌握杠杆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
为了有效地进行杠杆的教学,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杠杆的教学资料和实物模型
杠杆的计算工具和练习题
讲解和演示的教具和示范
教学步骤
步骤一:理解杠杆的定义和原理
教师向学生介绍杠杆的定义和原理,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原理。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对杠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步骤二:学习并掌握杠杆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教师教授学生杠杆的计算方法和应用,让学生学会进行杠杆的计算和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熟悉并掌握杠杆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步骤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杠杆进行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杠杆应用和解决问题的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观察学生对杠杆定义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评估学生对杠杆计算方法和应用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观察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和应用
评估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教学延伸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
引导学生学习其他物理学概念和应用,拓宽学生的物理学视野和应用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参与物理学社团和活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追求。
《杠杆》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杠杆》教学设计(五篇范文)第一篇:《杠杆》教学设计《杠杆》教学设计与反思江桥中心中学陈海峰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突破:首先认识杠杆,能抽象出杠杆的定义,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造一种探究气氛,通过用杆秤称物体,提出猜想,激发兴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人们在生活中、劳动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同学们想一想你使用过哪些机械?或你看到别人使用过哪些机械?生1:我使用过铁锨、镊子、钳子、锤子。
生2:我使用过剪刀、指甲刀、瓶盖起子、自行车。
生3:我看见别人使用过播种机、悬耕犁、收割机、缝纫机。
生4:我看见过农民修房时用的滑轮,看见过轧制面条的面条机。
师:同学们想起很多人们常用的机械,这说明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
在同学们说出的机械中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简单。
例如:镊子、钳子、锤子、剪刀、瓶盖起子等都属于简单机械,播种机、缝纫机等是复杂机械。
复杂机械也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
这一章我们学习几种简单机械。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上放着钳子、锤子、瓶盖起子分别试着用一用,看会有什么发现?(各小组同学分别进行操作,有的用钳子剪断铁丝,有的用锤子起木板上的钉子,有的用瓶盖起子起瓶盖,有三个小组用钳子分别把铁丝弯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圆形。
约2分钟后平静下来。
)第五小组:我们小组发现:使用这些机械可以完成直接用手不能完成的工作。
第六小组:我们小组发现:使用这些机械都可以用一个较小的力获得一个较大的力。
师:同意他们说法的同学举手。
(全体学生举手)师:同学们的发现很好,那么谁能针对刚才的发现提出一个问题?生5:我想知道:为什么使用这些机械时可以用一个较小的力获得一个较大的力呢?师:大家想知道吗?生(齐答):想知道。
《杠杆》教案(通用6篇)

《杠杆》教案(通用6篇)《杠杆》篇1详细介绍:杠杆教案示例(一)教学要求1.知道什么是杠杆。
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
理解力臂的概念。
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由学生阅读课本第十三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
教师指出,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
由学生阅读本节开头的大问号后的一段。
并参阅图13�23、图13�24,图13�25说明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
引出杠杆一节。
“板书:第十三章简单机械一、杠杆”二、进行新课1.什么是杠杆?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13�2甲或出示事先画好图的小黑板讲解。
给出杠杆的定义。
教师指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
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
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板书:“1.什么是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1)教师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
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
板书:“2.名词术语:”支点:杠杆(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
注意: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用字母l1或l动标出。
(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
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
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杠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杠杆的概念和原理。
学生能够掌握杠杆的五要素,即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学生能够运用杠杆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杠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
通过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原理和五要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实际应用,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让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分享。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让学生关注环境、关注未来。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概念和原理。
杠杆的五要素。
杠杆的平衡条件。
2. 教学难点杠杆的五要素的确定。
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杠杆的概念和原理。
讲解杠杆的五要素。
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实验法分组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演示实验:展示杠杆的作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杠杆的五要素的确定方法。
组织学生讨论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应用实例。
4. 练习法布置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杠杆的概念、原理和五要素的理解。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工具,如剪刀、钳子、镊子等,让学生观察这些工具的特点。
提问学生:这些工具为什么能够省力?它们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杠杆。
2. 讲授新课讲解杠杆的概念: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它由一根硬棒和一个支点组成,可以绕着支点转动。
讲解杠杆的原理: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绕着支点转动时,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比值等于动力和阻力的比值。
讲解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初中物理教案《杠杆》

初中物理优秀教案《杠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掌握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理解力臂和作用力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和分类2. 杠杆的平衡条件3. 力臂的概念和计算4. 杠杆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力臂的计算。
2. 难点:杠杆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 运用讲授法,讲解杠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4. 利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杠杆平衡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4. 知识讲解:讲解力臂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力臂的计算方法。
5.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进行解答。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杠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鼓励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发现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杠杆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3. 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和力臂计算的掌握情况。
4.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介绍杠杆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有关的工厂或科研机构,加深对杠杆实际应用的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索杠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杠杆、滑轮、测量工具等。
示范课《杠杆》教学设计

示范课的教学设计:章简单机械第一节杠杆执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2)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3)知道杠杆的分类,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过程和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通过分类,了解生活中杠杆的应用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来自于生活的,认识到物理是有用的, 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法制目标:结合天平、杆秤等计量器具介绍,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教学重难点重点:杠杆的五要素、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难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应用教学准备课件、有刻度的杠杆、铁架台、钩码、核桃钳、剪刀等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景1、让班内力气最大的一名男生和班内力气最小的一名女生上台分别捏粉笔头表演。
男生:空手捏粉笔头,结果没捏碎。
女生:使用钳子夹粉笔头,结果粉笔被捏碎。
提问:女生的力气比男生小为什么反而能把粉笔头捏碎呢学生讨论:因为女生用了钳子,钳子属于简单机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课题,课件展示课题:第十二简单机械第一节杠杆二、新课一)、杠杆1、认识杠杆1)课件展示撬棒、跷跷板等图片,学生观察并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①、这些工具都属于什么②、使用时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杠杆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请学生介绍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杠杆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杠杆)2、杠杆的五要素(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76页一77页标题杠杆下的内容,收集信息,了解杠杆的五要素。
阅读、理解充分利用教材,用接受式探究”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杠杆的五要素: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支点(0):绕着转动的那个点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注意:力的作用线指的是经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在的直线。
《杠杆》教学设计优秀6篇

《杠杆》教学设计优秀6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用具】1.学生自备的工具。
(剪刀、直尺、木棍等)2.分组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钩码等。
3.杆秤、水果、汽水瓶、多媒体、光盘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学生如何打开汽水瓶盖,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工具”的话题。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工具,说明它们的用途和好处。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一步展示: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例如扳手、羊角锤、订书机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大型机械吗?是否了解它们的用途?学生回答,教师予以鼓励,并利用多媒体展示:生产中常见的机械(如吊车、推土机、汽车、飞机、轮船等)。
介绍:我国古代就有了使用各种机械的先例。
指出,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但勤劳的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的各种简单工具,改善了生产条件,方便了生活。
多媒体显示:古代天平、桔槔、舂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使用情况。
教师总结并指出:生活和生产中的这些机械和工具实质上就是利用了“杠杆”的知识。
教师提问: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杠杆)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探究杠杆的共同特征,认识杠杆:学生活动1 让学生观察桔槔(多媒体显示)。
学生活动2 学生观察教师用木棍撬重物的过程。
学生活动3 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其中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学生活动4 找到上述桔槔、木棍撬重物的固定点。
学生活动5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活塞式抽水机手柄压水画面,观察固定点。
学生活动6 教师让学生用杆秤称水果。
提问:杆秤是不是杠杆?它的固定点在哪里?并由此导入以下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范课的教学设计: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第一节杠杆
执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3)知道杠杆的分类,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通过分类,了解生活中杠杆的应用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来自于生活的,认识到物理是有用的, 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法制目标:结合天平、杆秤等计量器具介绍,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杠杆的五要素、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
难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有刻度的杠杆、铁架台、钩码、核桃钳、剪刀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景1、让班内力气最大的一名男生和班内力气最小的一名女生上台分别捏粉笔头表演。
男生:空手捏粉笔头,结果没捏碎。
女生:使用钳子夹粉笔头,结果粉笔被捏碎。
提问:女生的力气比男生小为什么反而能把粉笔头捏碎呢?
(学生讨论:因为女生用了钳子,钳子属于简单机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课题,课件展示课题:
第十二简单机械
第一节杠杆
二、新课
(一)、杠杆
1、认识杠杆
(1)课件展示撬棒、跷跷板等图片,学生观察并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①、这些工具都属于什么?
②、使用时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杠杆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请学生介绍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杠杆?
(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76页—77页标题杠杆下的内容,收集信息,了解杠杆的五要素。
阅读、理解充分利用教材,用“接受式探究”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杠杆的五要素: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支点(O):绕着转动的那个点
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注意:力的作用线指的是经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在的直线。
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是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2)杠杆的示意图
①演示用示意图表示杠杆的五要素
在课前准备好的小黑板上画出此杠杆(撬大石块的棍)的五个要素,强调力臂的画法。
学生用自学的知识指挥教师进行作图。
检验学生自主学习、内化新知情况,体现学生在课堂上主人翁地位。
②学生练习(画出下图中的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
F1
(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什么叫杠杆的平衡(学生讨论)
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称为杠杆的平衡。
2、探究过程
①提出问题: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②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猜想
③设计实验,制订计划
④分组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提醒小组内同学要密切配合,防止杠杆翻倒和钩码脱落。
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杠杆的左右加挂钩码充当动力与阻力,算出大小并记录,从杠杆上直接读出动力臂与阻力臂并记录
改变钩码的个数与力臂的大小,多做几次实验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一过程不仅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培养了学生主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如课本第77页。
⑤分析论证:
问题:你的实验结论与你的假设一致吗? 你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结论:
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写成:F1L1= F2L2 或即:力与力臂成反比
⑥通过结论的展示祝贺同学们探究成功,指出: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是最早探究出杠杆平衡条件的,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一根足够长的杆,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让学生感知科技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倾听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扬起风帆,以饱满的激情进行后续学习。
3、学生练习
如图(课件出示图)中的男孩重500N,女孩重350N,当男孩离跷跷板的转轴70Cm时,女孩应该坐在哪里才使跷跷板平衡。
已知:阻力F2=500N,阻力臂L2=70cm=0.7m,动力F1=250N
求:动力臂=?
解: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得
L1=F2L2/F1=500NX0.7m÷350N=1m
答:女孩应该坐在离转轴1m处。
(三)、生活中的杠杆
1、出示火钳、瓶起子、筷子;让学生上讲台分别使用,说出感受。
学生初步感受类型不同的杠杆作用不一样。
2、课件分别展示撬棒、赛艇的船浆、天平,引导学生对比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关系,结合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动力和阻力的关系,对杠杆进行分类。
学生对生活中常见杠杆进行分类并明白各类杠杆的优缺点:
(1)动力臂>阻力臂 F动<F阻省力杠杆省力、费距离
(2)动力臂<阻力臂F动>F阻费力杠杆费力、省距离
(3)动力臂=阻力臂F动=F阻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三、探究:
1、杆秤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分组讨论(杠杆原理)
2、不法商人在使用天平、杆秤等记量工具时,为了利益可能做那些手脚危害消费者?如何预防短斤少两?
分组讨论(我们应该学会用法律条款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3、课外延伸:《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二十七条:使用不合格的计量器具或者破坏计量器具的准确度,给国家和消费者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
没收计量器具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条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四、学生练习
1.下列工具在正常使用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A.启瓶器 B.切纸铡刀 C.食品夹 D.羊角锤
2、关于力臂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叫动力臂
B. 从动力作用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
C.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
D. 从阻力作用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叫阻力臂
四、小结
1、杠杆
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概念。
2、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3、杠杆的种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1)动力臂>阻力臂 F动<F阻省力杠杆省力、费距离
(2)动力臂=阻力臂 F动=F阻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3)动力臂<阻力臂 F动>F阻费力杠杆费力、省距离
五、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的1、2、3
板书设计: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第一节杠杆
一、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
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2.杠杆平衡条件: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F2·L2
三、杠杆的种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1)动力臂>阻力臂 F动<F阻省力杠杆但要费距离
(2)动力臂=阻力臂 F动=F阻等臂杠杆
(3)动力臂<阻力臂 F动>F阻费力杠杆但省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