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人道主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道主义问题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道主义问题标签: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异化;自由;扬弃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道主义是马克思对国民经济事实进行哲学分析和道德批判的理论基础。
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如何在历史发展中通过消除异化而实现自由的理论体系。
它的基本思路是:把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运动的现实规律归结为人的自我异化及其扬弃的抽象的形式规律,用后者的抽象关系和抽象发展去克服前者在现实关系和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把后者看作是前者的本质。
这表明,马克思此时还尚未达到对“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的实证程度。
马克思的后续研究表明,他不仅放弃了用人道主义哲学方式分析经济现象的基本方法,也放弃了把人道主义哲学当作诠释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原则。
但是,作为一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批判形式,一些人道主义因素却被马克思一直延续下来。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人道主义问题是大半个世纪以来《手稿》研究的焦点和中心。
已有的研究立场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A.《手稿》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价值基石,完全可以根据《手稿》中的人道主义哲学架构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B.《手稿》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哲学残余,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应该与之划清界限;C.应历史地看待《手稿》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合理地位,以此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基于如下国民经济事实:国民经济学以研究国民财富(实质是私有财产)的增长为己任,但在现实生活中,与财富增长相伴相生的却是作为国民绝大多数的工人的赤贫。
可见,国民经济学中的“国民”二字是对研究本身的嘲讽。
国民经济学只关心物(作为私有财产的国民财富)的世界的增值而根本无视人(作为国民大多数的工人)的世界的贬值,是见物不见人。
针对这种颠倒人一物关系的异化现象以及国民经济学理所当然的理解方式,马克思用人道主义哲学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保卫还是误解从马克思与人道主义的关系切入重读《保卫马克思》

保卫还是误解从马克思与人道主义的关系切入重读《保卫马克思》保卫还是误解从马克思与人道主义的关系切入重读《保卫马克思》马克思是一个尖锐的思想家,他强调了人类的阶级斗争和历史发展规律,深化了对人类社会的认识。
随着时代的变迁,马克思的思想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扭曲和误解。
一些人将其批判为劳动阶级专政的工具,而另一些人则将其视为一种转型社会主义的方法。
因此,必须重新审视保卫马克思的目的和意义。
人道主义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广泛认可。
马克思的思想是否符合人道主义的价值体系,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如果马克思的思想违反人道主义,那么保卫他就显得有些荒谬。
然而,我认为,马克思和人道主义并不是相悖的,反而可以相互融合。
下面我将从马克思对劳动、自由、平等、民主和人类解放的理解,论述他与人道主义的关系。
首先,劳动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生存的基础。
但是,资本家生产关系的出现使人的劳动变得受制于资本家的盈利。
在马克思看来,这是社会不公的体现。
他认为,“劳动不是禁锢人类的命运,而是闪烁着先进的力量,体现着人类的自由意志和创造性"。
也就是说,对价值的追求、广义的人类自由意志以及工人阶级在自身利益之外的考量,都是他对于革命的态度所表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
其次,自由作为一种价值体系,是现代文明的核心。
但是,对于马克思而言,纯粹的自由往往以资本家的自由为代价,劳动者的自由则被压制。
自由的实现需要极大程度的民主和平等,人类彼此之间普遍地享有基本人权才可能实现。
马克思关注一种“新自由主义”,即在扩大个人选择的同时、实现公共经济的基础下实现真正的自由。
这是一个人道主义目标,也是对于马克思的正当防御。
他的观点强调人类自由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只有持久而不是短暂的群众斗争才能实现这种自由。
其次,平等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它包含了“平等的权利”,“平等的利益”,“平等的义务”等方面。
在马克思看来,民主和平等是一起实现的,因为只有平等才能保证权利的平等、人权的实现,而民主制度则可以保证实现平等和民主的具体措施。
(二)马克思学说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二)马克思学说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国外学者对马克思学说指责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认为马克思是“人类中心主义者”,他的经济学理论具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理念,其主体理论过分张扬了人的主体能动性,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上导致人们损伤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思想根源。
这种诘难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我们还是从马克思的生态学与生态经济思想的诞生地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来说起吧。
马克思在本书中描绘未来共产主义理想境界时精辟地提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接着,他进一步指出;只有共产主义“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77]对马克思的这些科学论述,本书在此主要强调三点:1、马克思始终主张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的统一,这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超越。
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开始,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对立就被消解;他认为要解决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然的本质”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78]的统一,即是自然的人道主义和人的自然主义的统一,马克思把两者的统一看作是“人同自然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马克思的这种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统一的观点,在他的《政治经济学》、《资本论》中得到贯彻。
“人的自然的本质”和“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统一,是马克思概括的人和自然的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的自然的本质”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是同时被理解,在人类劳动生产实践中,自然的人化同人的自然化相互融合,自然界的人化过程同时也是人的自然化过程,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关系既对立又统一的双向互动的生动画面。
马克思提供的一幅理想图景表现在他的学说中确实结束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相对立的局面。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之间既有亲密的历史渊源,又有复杂的理论穿插。
马克思主义是由人道主义演变而来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人道主义历史观转向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空想社会主义转向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
他们反对、抛弃的只是人道主义历史观,而不是处理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人道主义原那么或人道原那么。
在马克思主义史上有三次影响深远的人道主义思潮,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掀起的人道主义思潮,在人道主义史中形成一次重要的理论打破,即区分了人道主义的两种含义或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处理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根本原那么的人道原那么;一是作为历史观的人道主义。
这种区分导致人学学科在中国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之间既有亲密的历史渊源,又有复杂的理论穿插,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络一直是理论分歧的焦点之一。
弄清这个问题,既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的理论,又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根底学科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是由人道主义演变而来的人道主义的发源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它最初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即民主主义的理论根底。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用人道主义来反对封建统治和论证民主主义。
他们认为,为什么要用民主主义取代封建专制呢?因为民主主义才是符合人性的,即人道主义的,而封建专制是违背人性、人道主义的。
空想社会主义接过了人道主义论据,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中资产阶级统治工人阶级,这种制度也是违背人性、人道主义的,只有社会主义才是符合人性、人道主义的。
这种以道德原那么来论证社会主义的学说,就是空想社会主义,或曰伦理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也经历过从民主主义转变为空想社会主义的过程。
他们都曾经是新黑格尔派的成员和激进民主主义者,在1842年前后由于革命形势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他们在哲学上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但这种唯物主义只限于自然观,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者,即人道主义者。
而在政治上他们已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那时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人道主义已不同于民主主义的人道主义。
浅议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与理想社会的关系

浅议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与理想社会的关系摘要人道主义曾经引人注目地出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毫不隐讳地称自己的哲学为人道主义。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指明了实现人道主义的正确途径和人类解放的正确道路。
人道主义是理想社会即共产主义的基础,但共产主义不是苏联模式,因为它强调的不是形式,而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条件以适合全新的人,它是人道主义发展的产物。
关键词人道主义异化理想社会共产主义一、人道主义的发展历程人道主义发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最初是针对封建等级制度提出来的,要求承认任何具体的人都是人,在人格上无高低贵贱之分,应该尊重人所享有的基本人权,平等待人。
人道主义的核心是人权,其主要内涵包括人的平等和自由。
经济发展使得工人阶级迅速登上政治舞台,在此社会存在的基础上,反映工人阶级社会政治理想的马克思主义诞生了。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产生使得人权学说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权反映了人类追求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的美好愿望,但要实现人权的真正理想,首先必须推翻一切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代表了无产阶级解放的全面要求,是人权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二、人道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异化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都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人权理想进行过努力,但由于历史原因,苏联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和社会公正,恰恰相反,高度集权甚至极端专制,使这个国家毫无人权可言。
伴随苏联解体及各种资料的解禁,我们越来越清晰了解这个曾经的社会主义领头羊的真实面目:疯狂地追求工业进步、残酷地牺牲个人利益以及贪婪地追求个人权势是这个制度的主要动力,极度蔑视人是它的最大特色,把大规模的牺牲看作群众的英雄主义,把残酷的“阶级斗争”等同于革命的坚定,把个性的泯灭和奴才般的顺从当成群众的觉悟,把成千上万的受害者说成革命变革中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托洛茨基在其著作《被背叛的革命》描述了一个无产阶级国家如何堕落,揭露了社会主义苏联的真相:名义上是公有制,其实是一种私有制——官僚私有制。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是他为共产主义设定的价值,是工程目标的效益所在,是工程的目的。
因而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由。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长期拒绝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理论,造成了十分荒谬结果: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人们长期丢失了共产主义的理由!当然,建设共产主义总得有理由;不过,后人为共产主义设定的理由就不是马克思所设定的理由了。
我们听见一种说法,说共产主义是科学,是历史的必然归宿,所以要为共产主义奋斗。
必然性是不能代替合理性以解释实践动机的。
因为我们并不能欢迎一切必然的东西:我们并不因为人必然要死就为死而奋斗。
人们对目标的态度,不在乎它是必然还是偶然,只考虑它对我们有益还是有害。
共产主义到来的必然性,只说明建设共产主义是可行的,并不显示它的优越而值得追求;值得追求的优越性是由它提供的社会效益决定的。
我们曾听到一种颇动人心的说法,说是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物资丰富,人们可以“按需分配”。
这倒是说的社会效益。
不过共产主义的这种社会效益马克思并不曾着重强调,也没有论证共产主义满足这种分配原则的必然条件。
我疑心这是后人许诺给穷汉和懒汉的一块奶油面包。
因为对物质的拥有和贪欲,这恰是马克思一贯鄙视的人生态度。
冲着“按需分配”而为共产主义奋斗,这比资产阶级的个人奋斗高尚不到哪里去。
把无产阶级利益作为建设共产主义的理由,那不是最高的理由。
马克思主解放无产阶级,那是“因为工人的解放包含全人类的解放”[15]。
意在解放全人类的工程目标即共产主义,其效益理论是应该撇开阶级性而以人的“类特性”立论的。
普天之下人共其乐,这才是足以号召天下的理论。
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为实现人道社会理想而设定的过渡性目标,不是终极目标。
资本主义社会则是马克思人道主义社会工程的改造对象,处在实现人道主义道路的起点上。
因此,社会主义同马克思人道主义的统一性和接近性,资本主义同它的对立性和疏远性,这在马克思看来都是显然的道理。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人道主义理论冷淡,而资本主义世界却对之充满热情,这可能出于同一种认识原因:以为马克思人道主义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同一或可以混同于一的。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是他为共产主义设定的价值,是工程目标的效益所在,是工程的目的。
因而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由。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长期拒绝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理论,造成了十分荒谬结果: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人们长期丢失了共产主义的理由!当然,建设共产主义总得有理由;不过,后人为共产主义设定的理由就不是马克思所设定的理由了。
我们听见一种说法,说共产主义是科学,是历史的必然归宿,所以要为共产主义奋斗。
必然性是不能代替合理性以解释实践动机的。
因为我们并不能欢迎一切必然的东西:我们并不因为人必然要死就为死而奋斗。
人们对目标的态度,不在乎它是必然还是偶然,只考虑它对我们有益还是有害。
共产主义到来的必然性,只说明建设共产主义是可行的,并不显示它的优越而值得追求;值得追求的优越性是由它提供的社会效益决定的。
我们曾听到一种颇动人心的说法,说是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物资丰富,人们可以“按需分配”。
这倒是说的社会效益。
不过共产主义的这种社会效益马克思并不曾着重强调,也没有论证共产主义满足这种分配原则的必然条件。
我疑心这是后人许诺给穷汉和懒汉的一块奶油面包。
因为对物质的拥有和贪欲,这恰是马克思一贯鄙视的人生态度。
冲着“按需分配”而为共产主义奋斗,这比资产阶级的个人奋斗高尚不到哪里去。
把无产阶级利益作为建设共产主义的理由,那不是最高的理由。
马克思主解放无产阶级,那是“因为工人的解放包含全人类的解放”[15]。
意在解放全人类的工程目标即共产主义,其效益理论是应该撇开阶级性而以人的“类特性”立论的。
普天之下人共其乐,这才是足以号召天下的理论。
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为实现人道社会理想而设定的过渡性目标,不是终极目标。
资本主义社会则是马克思人道主义社会工程的改造对象,处在实现人道主义道路的起点上。
因此,社会主义同马克思人道主义的统一性和接近性,资本主义同它的对立性和疏远性,这在马克思看来都是显然的道理。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人道主义理论冷淡,而资本主义世界却对之充满热情,这可能出于同一种认识原因:以为马克思人道主义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同一或可以混同于一的。
简论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价值观

简论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价值观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价值观源于他对自然生物的关怀以及关注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他积极支持改变处境,消除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增加每个人的享受,反对权贵和奴隶主义,力图促进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
马克思认为,社会应该崇尚仁慈、同情心和善良,遵循要彻底了解自然规律和教育人们明白自然规律。
他认为,如果违反自然规律,助长寡头支配,压抑群众,就会导致社会的不平衡,社会的失衡就会产生不可逆转的后果。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拒绝奴隶主义并积极主张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其核心思想是,只有无产阶级——即资本家和小资产阶级所剥夺的劳动者,只有他们的权利得到应有的尊重,资本家才拥有自由,社会才能拥有公正。
他认为,精神和情感才是拯救社会的关键,而不是奴役和暴力,也不是政治权力和政策的绝对统治。
他认为,只有彻底解放劳动者们的精神解放,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解放,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的社会环境。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将消除寡头支配作为首要任务,但他并不支持社会混乱,而是倡导秩序与自由相结合:“我们要求权利,是为了秩序,我们要自由,也是为了秩序。
”他给予占有少数无产阶级特权的精英们更大的义务,让他们为群众服务,而非搞私政。
他还强调无产阶级的集体行动,坚持这一原则,其主张的价值观仍在影响着无产阶级的斗争。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价值观深刻影响着我们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我们从事各种演讲,讨论和斗争活动的动机。
它反映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非暴力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对创造更公平和更和谐的社会环境意义重大。
因此,深入认识和理解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是他为共产主义设定的价值,是工程目标的效益所在,是工程的目的。
因而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由。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长期拒绝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理论,造成了十分荒谬结果: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人们长期丢失了共产主义的理由!当然,建设共产主义总得有理由;不过,后人为共产主义设定的理由就不是马克思所设定的理由了。
我们听见一种说法,说共产主义是科学,是历史的必然归宿,所以要为共产主义奋斗。
必然性是不能代替合理性以解释实践动机的。
因为我们并不能欢迎一切必然的东西:我们并不因为人必然要死就为死而奋斗。
人们对目标的态度,不在乎它是必然还是偶然,只考虑它对我们有益还是有害。
共产主义到来的必然性,只说明建设共产主义是可行的,并不显示它的优越而值得追求;值得追求的优越性是由它提供的社会效益决定的。
我们曾听到一种颇动人心的说法,说是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物资丰富,人们可以“按需分配”。
这倒是说的社会效益。
不过共产主义的这种社会效益马克思并不曾着重强调,也没有论证共产主义满足这种分配原则的必然条件。
我疑心这是后人许诺给穷汉和懒汉的一块奶油面包。
因为对物质的拥有和贪欲,这恰是马克思一贯鄙视的人生态度。
冲着“按需分配”而为共产主义奋斗,这比资产阶级的个人奋斗高尚不到哪里去。
把无产阶级利益作为建设共产主义的理由,那不是最高的理由。
马克思主张解放无产阶级,那是“因为工人的解放包含全人类的解放”[15]。
意在解放全人类的工程目标即共产主义,其效益理论是应该撇开阶级性而以人的“类特性”立论的。
普天之下人共其乐,这才是足以号召天下的理论。
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为实现人道社会理想而设定的过渡性目标,不是终极目标。
资本主义社会则是马克思人道主义社会工程的改造对象,处在实现人道主义道路的起点上。
因此,社会主义同马克思人道主义的统一性和接近性,资本主义同它的对立性和疏远性,这在马克思看来都是显然的道理。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人道主义理论冷淡,而资本主义世界却对之充满热情,这可能出于同一种认识原因:以为马克思人道主义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同一或可以混同于一的。
这是一种遍及世界的误解!笔者愿另文加以澄清。
(二)唯物主义历史学说关于唯物主义历史学说的研究动机、过程和内容,笔者已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生成三部曲》一文中粗陈拙见[16]。
这门学说能否解决工程问题系统中的“社会结构及变革要点问题”呢?这里只须从马克思对这门学说的经典性说明文字中摘引几句话便可明了。
他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够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
”[17]这些话正是在揭示社会生成结构的同时,又揭示社会结构的根基,也就是社会变革的要点,或者也无妨谓之社会的“牛鼻子”。
唯物主义历史学说的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结构理论,二是历史发展机制理论,三是历史分期理论。
社会的结构原本可以作各种不同的分析与建构。
如从施政角度看,可以把行政社区、部门或群体组织作为构成单位,把整个社会视为由行政首脑统帅的社群层级组织。
再如从信息传播角度看,可以把各类传播渠道和传媒中心作为构成单位,把整个社会视为由这些渠道和中心组成的网络组织。
还可作多种不同的划分。
但是这些类别的社会结构都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操作要领,以改变社会的性质。
马克思分析社会结构,却是为着要改变社会的性质。
这种特定的实践目的,只有从社会发生学的角度,分析特定性质的社会结构的生成,得出社会的生成性结构,或者说社会发生学结构,才能满足目的的要求。
唯物主义历史学说所揭示的社会结构,正是那种生成性社会结构:人们吃喝住穿需要物质→获得生活资料必进行生产→进行生产必然结合成一定的生产关系→特定生产关系产生特定国家→特定国家产生特定意识形态。
在这样一种生成性社会结构中,便极容易看出决定整个社会特定性质的初始因素——生产关系。
显示决定社会性质的根本因素,这正是唯物主义历史学说的目的所在,抓住了这个根本因素,改变社会性质的工作就有了切实集中的目标,就可把理想愿望落实为实行方案。
唯物主义历史学说中的历史观,是建立在其社会观基础上的。
历史衍变的机制,是整个社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而变更;人类历史阶段的划分,也是由经济基础亦即生产关系的不同形式来决定的。
唯物史正是社会结构性质的生成衍化史。
这个学说中历史规律的叙述原本不是目的,唯物主义历史学说建立之前和之后,马克思都没有系统地研究过历史。
我们从工程问题系统的要求来看,有了上述社会观,已能回答“社会结构及变革要点”这个问题了。
那唯物社会观为什么还要发展为唯物历史观呢?历史的叙述有两大功能:第一是以史实来证明社会结构的科学性,用人类的历史实践来证明社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而变更。
这样做也是不同于哲学认识的实践认识方式的特别要求。
我们在前面说过,实践认识要求认识结果必经实践检验。
可是社会变革规律这种认识结论,不可能通过现实实践来验证,只好用已有的整个人类历史实践来验证。
第二,历史叙述同时还具有另一种功能,就是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说明一种特定社会形态只是暂时的历史现象,变革是必不可免的,从而在这种一般意义上昭示,对现存社会的变革是势在必行的。
唯物主义历史学说中生产力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引入,正是适应这种论证要求的结果。
历史叙述的这两种功能的第一种,实际是为社会观功能服务的,即是证实社会结构及变革要点问题的,也就是解决社会变革的“可操作性”问题。
历史叙述的第二种功能或目的,则超出了可操作性问题,进入了变革可能性问题。
让唯物主义历史学说兼具这两种功能,马克思似乎想通过它,指着现存社会告诉人们说:这头牛是一定会向前走的,喏,牛鼻子就在这儿……。
正由于从动机到理论功能所贯注的这种实践性,所以马克思当年竭力要将该学说宣传到社会主义者和工人群众中去。
星移斗转,这一具有强烈实践性的学说,今天早已作为科学,作为历史研究的指南,作为一种解释模式,悠然踱进了学者们的书斋,在历史的思考中载沉载浮。
唯物主义历史学说诚然能够解释历史,但马克思着述当年是极不满于只是解释的。
他说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这种现存的东西。
”[18]“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拂去薄薄的历史尘埃,唯物主义历史学说的实践锋芒显然可辨,它当年可是象作战地图一样,高挂在无产阶级革命大军帅府会议厅里的。
(三)资本主义经济学说资本主义经济学说是解决“现存社会要点趋势问题”的吗?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告诉我们:“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19]那是一种怎样的规律呢?马克思在该书“第二版跋”中引述了一段他自己认为很“恰当”的评论说,马克思“这种研究的科学价值在于阐明了支配着一定社会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更高的机体所代替的特殊规律。
”[20]这可说明,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从目的到内容,都在于阐明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并为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的命运。
;在唯物主义历史学说中,马克思虽然从历史发展规律上昭示了特定社会形态的历史暂时性,但这只是一般的历史趋势,还不足以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具体必然性,所以必须对当代社会发展趋势作具体研究。
唯物主义历史学说既已揭示社会根源于经济关系,马克思就把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命运的聚光灯,对准了该社会经济关系的主角——资本。
因为作为私有财产的资本的命运,维系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命运。
在这项研究中,马克思把黑格尔用以分析精神与现实之关系以及现实之发展的辩证法,移植过来分析劳动与资本之关系和资本之发展问题(所谓辩证唯物主义正是马克思资本主义经济学说的方法论,并非一门独立的学说)。
资本作为积累的劳动,通过剥削活劳动而发展自己。
但资本实现自己的发展却又须依赖劳动者的购买力所形成的广大消费市场。
每个资本家加重剥削自己的工人,却希望并依赖别的工人多买自己的产品。
资本就在与劳动对立又依存这种自身矛盾中奔向其极限——生产过剩危机。
“在这种危机中,资本的这种矛盾暴风雨般的突然爆发出来,日益严重的威胁到作为社会基础和生产基础的资本本身。
”[21]这就是现存社会要点亦即根基的必然趋势。
上面是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前期思路。
在继续研究过程中,他的辨证思路遇到了困难。
今天我们看到的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的《资本论》二、三卷,对资本命运的限制,不是来自他与劳动的对立和依存关系,而是来自资本本身的社会盲目性,以及资本自身发展导致的其有机构成提高。
资本的社会盲目性造成生产资料生产和生活资料生产两大部类间的失衡,从而导致社会流通障碍而使社会生产停滞。
这是第二卷的主题。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增加了成本,导致社会“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资本失去运转的动力,其保值增值的前途可忧。
这是第三卷前三篇的主题。
至于第三卷后面的内容则是一个“补论”,说明其他类别资本由于依存于剩余价值的生产而与工业资本的命运相连。
《资本论》二、三卷由于脱离了资本与劳动对立矛盾的辩证关系,所以虽然揭示了资本的危机,但无法达到辩证法规定的“否定之否定”即资本被扬弃的必然结论。
但这是后来的事。
当初,马克思看到资本与劳动落入辩证法规定的对立矛盾关系之中,资本否定了劳动,是无法逃脱被再否定的命运的。
[22]这正是工程问题系统中“现存社会要点趋势问题”的答案。
(四)无产阶级革命学说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学说与“变革社会的行动方案问题”的对应性十分明了,这无需多说。
人道主义社会学说,以其确定的价值系统观念批判了现存社会制度,并“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23]即理想社会形式,从而确定了变革社会的必要性和目标;唯物主义历史学说指示了变革社会的要领;资本主义经济学说则证明现存社会的根基日趋穷途,不变革是不行的。
于是,社会变革的理由和根据都齐备了。
根据辩证法的理解,资本是劳动的积累所至,是对劳动的否定。
它在与劳动的对立依存关系所构成的自我矛盾中,走向自我否定,即对否定的否定。
通过否定之否定,资本要复归于劳动才能获得新的存在与发展。
但是,资本如何摆脱私人贪欲的羁绊,弃暗投明,站到社会需要的立场上来,回到它的创造主——劳动者的怀抱中来呢?马克思将这个过渡环节诉诸人力完成。
于是,以无产阶级专政为过渡目标的无产阶级革命,作为实现手段纳入了他的改变世界的工程思想系统。
他为唤醒无产阶级所作的论述,他投身社会革命实践所制定各种文件,为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