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3

• 二、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两大理论基石 • (一)唯物史观 • 是将辩证唯物论运用于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后所得到 的必然结果。 • ——认为由人的物质需要所导致的物质生产和随之 而来的产品交换,是整个社会生活和一切社会制度的 客观基础。从而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的论证了人类社会 发展的总过程。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 性。 • (二)剩余价值学说 • 1.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 2.明确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 3.揭穿了各种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虚伪性
• • •
• • •
2.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1)被迫的分工将消失,劳动不再是谋生的 手段,而是生活的第一需要。 (2)消灭了‚城乡‛、‚工农‛和‚体脑‛ 等‚三大差别‛,社会成员都成为了有共产主义 觉悟的新人。 (3)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4)国家彻底消亡。 (5)实现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们将成为 ‚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 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 (三)马恩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阶段理论 • 两阶段——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社会主义)、共产 主义高级阶段。 • 1.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 (1)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公 有制(全民所有制)。 • (2)社会生产由国家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不存在商 品生产,没有货币和市场。 • (3)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 (4)已经消灭了阶级,国家将逐渐消亡。 • 政治国家消亡,作为生产的组织和领导者的国家职 能(非政治的国家)仍将保留。
四、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 • • •
(一)阶段理论的内容和意义 1.阶段理论的内容(哥达纲领批判) 存在三个时期或阶段——革命转变时期(短暂 的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共产主 义社会高级阶段。 • 2.阶段理论的意义 • (1)涉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 主义的科学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2)不能超越历史,也不能落后于现实,只 有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其发展阶段的路线、方 针和政策,才能按社会发展规律办事,少起弯路, 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结论: 相对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符唯物史观 也符合历史规律性。
⒉
社会主义革命可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胜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 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列宁发现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提出社会主义能够首先在一个或者少数国家取得 胜利新理论,即“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
义的转变
马克思、恩格斯的杰出贡献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 块基石。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块 基石。 唯物史观的创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性, 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世界观基础。
剩余价值学说则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
规律性,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经济学依据。
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可率先进入社会主义
பைடு நூலகம்
主要反对者的意见: 论据: 落后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关系相矛盾 , 违背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结论:补课论,即必须补资本主义的课,先资后社。 失败论,即社会主义必然会短命,只资不社。
马列主义者的回答:
论据: 1)相对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符合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必须正确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 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反作用于生产力。既不能机械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 也不能片面否定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具体可从六方面分析:
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使资的基本矛盾 更加充分地暴露出来,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物质条件 日趋成熟;
另一方面为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形成,进而为科学社会主 义世界观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条件和理论来源
2、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古典哲学的重要作用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条件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回答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它们在理论上的成就和存在的缺陷以及正面和反面的经验,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
主要内容:第一、德国的古典哲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黑格和费尔巴哈。
黑格尔第一次以唯心主义形式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他把发展辩证法的主体不是物质世界,而是一种"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费尔巴哈则是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论证了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原理,并由些出发发展了他的人本主义哲学,但他同时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因此,他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
这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材料和依据。
第二、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它的创始人是配第,由斯密发展,完成者是李嘉图。
最积极的成果是提出并论证了劳动价值论,科学地说明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量(时间)决定的,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利润和租的源泉。
同时,比较正确地指出了资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但局限于把资本主义认定为人类社会永恒的、理想的制度。
古典政治经济学为人们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提供了有益的材料。
第三、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的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最高阶段。
一是其社会历史观具有丰富的唯物史观萌芽,认为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二是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揭露和批判;三是天才地预测了未来社会的许多特征和原则。
这些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
它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
又称科学共产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组成部分;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的3个组成部分之一,即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相并列的科学社会主义。
高一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2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社会主义思想源头:空想社会主义(1)形成: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
在资本主义到来之时,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
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
(2)意义: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3)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4)代表人物:圣西门:建立“实业制度”(采用说服的办法);傅立叶:(人人劳动、男女平等、没有城乡差别,没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并以普通的协作代替文明社会的个人竞争);欧文:(进行“新和谐公社”的共产主义新村实验)。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兴起。
(1)三大工人运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意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3)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无产阶级为了增加工资、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劳动条件而进行的反对资产阶级斗争。
政治斗争:为了推翻资产阶级反动统治,建立巩固无产阶级政权而进行的阶级斗争。
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最重要的最有决定性作用的斗争形式。
思想理论斗争:是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在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占有重要地位。
主要任务时向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宣传革命思想,同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思想进行长期的斗争。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第21课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空想社会主义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
《共产党宣言》;19世纪40年代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二、要求学生认识: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前提;(2)19世纪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午台,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条件。
2、马克思、恩格斯亲身参加革命斗争实践,批判、继承前人思想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事件。
从此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三、要求学生培养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思考,回答:"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诞生在19世纪40年代"?等问题,从而培养归纳要点,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2)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难点:空想社会主义。
教法:讲述分析法、谈话法教具:马克思、恩格斯两幅人像挂图,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简表及有关投影片。
(导读提纲)。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新课:先提问:19世纪哪些国家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如何?导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的要求,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那么,科学社会主义是怎样产生的呢?讲述新课:板书课题后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1、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是什么?2、为什么会出现空想社会主义?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一、空想社会主义(板书)1、历史条件:19世纪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迅速发展起来。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展,社会财富聚集到资本家手中,从事劳动生产、创造财富的工人则更加贫困。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课件分析(统编版)1

3.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指引导着人人们民进改行造科世界的行动。 学地进行革命
4.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与时俱进
四、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1.尝试:巴黎公社
措施:摧毁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构,废除了资产阶级议会制,采取公职人员 由民主选举产生、限制公职人员等方式,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 结局:仅仅存在72天,就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意义和价值:马克思评价:“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 先驱而为人所称颂”。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二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背景:伴随着资本主义形 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 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 生和发展;一些先进分子对资 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 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二、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2.《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意义与价值 (1)从社会发展规律看
《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 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 必然性。
这一内容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的具体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 践的发 展第二 框
站起来
富起来
强起来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 践的发 展第二 框
四、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 践的发 展第二 框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 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共21张PPT)

1、定范围
2、找角度
格式:
答:(1)不同点:
①奴隶社会生产关系:
①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②封建社会生产关系:
②生产过程中胡地位、关系:
③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 ③产品如何分配:
(2)相同点:
奴隶创造的全部劳动产品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 只能得到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地主阶级通过地租、高利 贷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资本家无偿占有大 量的剩余价值,工人仅得到维持最低生活的工资。
强起来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1、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 会主义
2、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创立的 3、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条件
4、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科学社 会主义 的实践
1、巴黎公社 2、俄国十月革命 3、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
1.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认为:“讨论、证明、说服,是工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 品实行按劳分配
(2)意义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
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 类历史的新纪元。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3、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
站起来
富起来
只能得到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地主阶级通过地租、高利 贷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资本家无偿占有大 量的剩余价值,工人仅得到维持最低生活的工资。
结合材料,根据所学知识,总结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异同。
结合材料,根据所学知识,总结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 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异同。
剩余价 值学说
高中政治: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高中政治: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点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之一)(1)形成: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
在资本主义到来之时,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
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
(2)意义: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3)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2.工人运动兴起(阶级条件)(1)三大工人运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意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3)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理论斗争。
其中政治斗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最重要的最有决定性作用的斗争形式。
知识点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创立条件: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条件:工人运动兴起,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3.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理论基石):(1)唯物史观(发现社会历史规律):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在欧洲已经经历了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的发展达到了大机器工业阶级,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使得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加剧,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相对过剩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
因此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经济条件。
2.科学社会主义的阶级条件(政治条件):
马克思指出:一定时代的革命思想的存在是以革命阶级的存在为前提的。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是以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前提的,西欧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最初经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条件。
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
科学社会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他的根源深植在物质的经济事实中”,其最直接的理论渊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他们第一次解决了存在与思维,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人是: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他们初步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劳动产生的。
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他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根源,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低级到高级有规律发展的过程,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代替。
可以说没有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没有批判地吸收英国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创立剩余价值学说,没有批判地吸收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观点,就不可能有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总之,19世纪40年代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和社会政治关系,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社会背景和事实依据,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客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