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材PPT(共 61张)

合集下载

第三章-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课件

第三章-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课件



列宁分析了帝国主义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新条件,提出了 “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在此基础 上,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在经济落后国家首先胜利的著 名论断。 “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 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 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列宁选集》第2卷第554页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 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 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 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 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列宁选集》第2卷第722页
第三讲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本讲是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从学说到现实的,即研究社 会主义思想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即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 实践的飞跃。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问题,一般是指两个方面: 一是指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到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之前,科学社会主义与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便开始了由理 论到实践; 二是指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之下,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 革命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 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社会制度的实践。 我们侧重研究的主题是指第二个方面,所指的是由科学社会 主义理论到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 是继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以后,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二 次巨大的历史飞跃。


第一国际成立后,成为各国工人运动斗争的领导中 心,它不仅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而且使马 克思主义在工人群众中广泛传播,国际共产主义运 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特别指出:第一国际把声援和支持各国工人阶级同 资产阶级斗争作为自己的主要活动,这一光辉的顶 点就是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运动。 1872年国际总委员会迁到美国,几乎停止了活动。 1876年宣告解散。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件ppt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件ppt
1、理论基石及其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 (2)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
展的一般规律 2、诞生 (1)标志 (2)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 一块基石。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 二块基石。

唯物史观的创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性,
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世界观基础。

剩余价值学说则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
殊规律性,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经济学依据。

1847 年国际“共产主义者同盟”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
受大会委托,马、恩起草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纲领《共
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1、俄国社会主义革命 (1)意义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2、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3、上个世界末,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 4、共产主义必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与发展
课后思考
1、试述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功绩是什么? 2、试述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和理论基石是什么? 3、《共产党宣言》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哪些基本理论?
时代背景:资本原始积累时 资产阶级开始形成时期
主要代表人物:
代表作:
英国:莫尔(1478-1535)
《乌托邦》
意大利:康帕内拉(1568-1639)《太阳城》
德国:闵采尔(1490-1525) 《对诸侯讲道》
特点:?
② 17-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时代背景:英法暴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开始了产业革命。
4、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主要代表人物:

【新教材】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课件

【新教材】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课件
实 践
1、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
社会 2、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主义
创立 的条
3、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4、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法国巴黎公社工人运动
社会
主义
从一 2、十月革命
国到
多国
实践
3、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练一练
(2020北京房山高三期末)《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 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 原则,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下列对共产党这一无产阶级
独立的政 治力量
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
英国宪章运动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一)两个伟大发现
1、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 论基石 (1)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
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束缚,创立了唯物史观
意义: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个阶段 评价 三大工人运动
历史前提
意义
是什么、意义
科学 1、两个伟大发现
社会 主义 的创
两大发现意义
2、《共产党宣言》发表 主要内容 ①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1、地位: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
思想来源
2、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用文学语言批判,莫尔 的《乌托邦》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产生 (2)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从法律角度批判 (3)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提出设想

【PPT】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PPT】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 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1.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涵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经典作家马克思和恩格斯 创立的科学理论,它把自己的理论大厦奠定在唯物史观 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 观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完美结合,揭露了资本主 义剥削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出了无产 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途径,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空 想变为科学。它的产生给予了人类一个新的世界观和科 学的认识工具,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变革。
3.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以毛泽东为代表,形成了以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为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二 次以邓小平为代表,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特色的社会主 义建设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条件下,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 主义建设经验的集中概括和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又成 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它系统地回答了 在中国这样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 一系列基本问题,而不是个别问题;不仅总结了本国的 实践经验,而且总结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 不是一般理论上的概括,而是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涵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 相结合的产物,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共十五大 报告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创造性:坚持解 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 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坚持科学社会 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揭示社会主义本质, 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对当今时代特征 和总体国际形势,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 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 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判断;源于改革开放的实践, 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体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PPT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PPT

简述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苏 联几国的实践到15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 践,丰富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这 就是社会主义认识史上的第二次历史性
飞跃。
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无产阶级取 得政权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十 月革命后提出的新课题。以列宁为首的 布尔什维克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 了探索。 ▇ 十月革命胜利——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集体化运动——高度 集中的社会主义模式
(二)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 空想发展为科学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前提
▇ 自然科学——能量守恒和转化的发 现;细胞的发现;生物进化的发现 ▇ 社会科学——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 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 主义。
2.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奠定 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 (1)唯物史观的创立
力的蓬勃发展的科学
★ 当前,对我们中国的研究生来说, 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 点和主要实践经验,不仅具有一般的重 要性,而且具有特殊的紧迫性! ★研究生对祖国的未来担负着重大的 历史使命!
★只要社会主义中国不倒,世界社会 主义就大有希望!
▇ 本课程教学“早知道”: (一)本课程教学计划与要求
▇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
索,也经过了艰苦的过程。
▇ 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都不 同程度地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甚 至是严重的失误。
▇ 社会主义认识史上的第二次历史性第 二次飞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 践意义: 第一,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
第二,开辟了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打 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
▇ 本章主要阐述两个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PPT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PPT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 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 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第二部分
旷世理论的诞生
之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议题二
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 1.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及其理论成果是什么,有 何意义? 2.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3.《共产党宣言》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社会。
空想社会主义终极版: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三杰
自学课本,简要概括三人的做法 你觉得他们会成功吗,为什么?
1.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①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 (未触及本质问题) ②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人民群众 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强大力量,没有找到社会变革的 正确途径(想法天真,路还不对)
1.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1)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 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 (2)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 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 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 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2.科学社会主义 诞生的标志
1848年2月 《共产党宣言》发表
3.《共产党宣言》的核心内容
(1)“两个必然” (2)一个政党 (3)一个目标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无产阶级政党
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共产党 宣言
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人 民的理论,第一 次创立了人民实 现自身解放的思 想体系。02
三大工人运动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材PPT(共 61张)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材PPT(共 61张)
• 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 了直接的思想来源
二、 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诞生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简介
1、马克思
1818~1883
• (1)生平: • 第一,出生于德国特里尔市一个律师家庭。 • 第二,犹太人种。犹太人著名人物如:思
想家马克思、佛洛伊德等,科学家爱因思 坦、波尔(量子力学)和费米(原子物理 学的开拓者)等。
列宁说,他们的真正的友谊 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 最动人的传说。
(二)马、恩的 “两个转变”
“两个转变”,即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 主义,从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主观前提)
促使他们完成转变的最根本的动因就是社会 实践。
马、恩 的“两个转变”
• 无论马克思还是恩格斯,最初 他们都是信仰唯心主义的革 命民主主义者,不实现“两 个转变”,就不可能创立科 学社会主义学说。
• 唯物史观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 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唯物史观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 展的直接动力。
•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者,找到了实现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 量。
剩余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摆脱空想, 成为科学的第二块理论基石
马恩把唯物史观运用于研究资本主义经济 运动规律,并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 学中的积极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的拓展
19世纪上半期欧洲时髦的社会主义
• 空想社会主义 • 封建社会主义 • 基督教社会主义 • 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 “真正的社会主义” • 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但是,这些都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 会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基本条件
(一)经济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全套课件196P)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全套课件196P)

4.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将扩大我们的视野,增 强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分析能力,明确全 世界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趋势,坚定社会主义 必然在全世界胜利的信念。
5.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代社会主义 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关系,明确我们在改革开放中 对世界资本主义应该采取的方针,洞察今后世界 发展的趋势。
和全人类的解放。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飞跃和科学社 会主义理论的三种形态
一、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1. 马克思主义及其三个主要部分
马克思主义 哲学
科学社会 主义
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

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意义 和现实意义

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方法
一、学习与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意义 和现实意义
1.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世界观、 革命人生观和正确价值观
2.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学好各门具体科学 和专业学科 3.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提高执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纲领和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更好地为实现我们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变成现实之前,只是理论推理,还不可能十分圆 满、完备,切忌把有待实践验证的理论神圣化、教条化。
4. 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以十月革命后在苏联一国建成社会 主义为标志的。
当今重新总结历史经验,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准绳来衡量,既不能全面 肯定苏联模式,也不能全面否定苏联模式,应该细加解剖,具体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化论—揭开了
物种多样化的秘密
• 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科学社会主义的 产生起了重要作用。这些自然科学的伟大 发现,有力地打击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有利于人民吸收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 为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 而为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基础。
2、人文社会科学方面
3大来源:第一,德国古典哲学;第二,英国古典政治经 济学;第三,英国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4、在人与人之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 斗争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引起了经济危机的 发生。从1826年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几乎每隔 10年发生一次。
•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爆发说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日益激化的事实,从而为人们揭露资本主义社会 本质,探求有效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正确途 径创造了条件。
1、马克思“两个转变”的完成 (大体是从大学毕业后到1844年在巴黎期间)
• 马克思在大学学的是法律,但是他 对哲学特别感兴趣。他先是接受了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学说,并 积极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反对封建 主义的活动;随后,在费尔巴哈形 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他 开始转向唯物主义。
• 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一些主要 国家已占了统治地位,许多国家已由工场 手工业阶段进入机器大工业阶段。产业革 命在英国已经完成,在法国取得了很大成 就,在德国也已经开始。欧洲大陆其他国 家,也相继开始了产业革命的进程。 产业 革命的推进,使欧洲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 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
• 因此,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在欧 洲各国的确立和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 济条件。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基本条件
(二)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 史舞台,需要科学理论指导,是科学社会主义 产生的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19世 纪中叶的欧洲3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 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 人起义,他们提出了“工作不能生活,不如 战斗而死”的口号。但是。这三次起义都失 败了。
卡尔·马克思的故乡——特里尔
位于3 年3月14日,去世于英国,被 安葬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墓,
和夫人燕妮葬在一起。
(2)一生漂泊。 (3)一生贫穷。 (4)才华横溢。 (5)爱情生活感天动地。
2、恩格斯
1820~1895
布鲁赫街8号, 恩格斯在这里诞生 并度过童年
因此,登上历史 舞台的无产阶级需要 科学的理论来指导他 们的革命斗争。这就 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 提供了阶级基础。
视频: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基本条件
(三)思想文化条件
1、自然社会科学方面 3大发现:第一,能量守恒与转化;第二,细胞 学说;第三,生物进化学说。
能量守恒及转化定律—说明了能量之间存在着一个内在规律 细胞学说—说明了有机界是一个整体统一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迅速发展,生产的社会 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间的矛盾明显暴露出来,并 导致一系列社会矛盾:
1、在生产领域,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 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在消费领域,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贫 困的积累
3、在生产和消费之间,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社 会购买力相对缩小(即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
的拓展
19世纪上半期欧洲时髦的社会主义
• 空想社会主义 • 封建社会主义 • 基督教社会主义 • 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 “真正的社会主义” • 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但是,这些都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 会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基本条件
(一)经济条件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 义大机器工业在欧洲各国的 确立和发展,是科学社会主 义产生的经济条件。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合理内核” 费尔巴哈---“基本内核”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的亚当· 斯密和 大卫·李嘉图-- “劳
动 价值论”。
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 叶、欧文的社 会主义思想。
• 德国古典哲学的伟大成就,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产 生提供了思想材料和论据。
•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为研究和考察资本主义经 济发展规律,揭露资本剥削的秘密和剩余价值的 来源通过了有益的材料。
(1)出生于德国一个纺织工厂主家庭, 在布鲁赫街8号,度过童年。享年75年, 1895年去世于伦敦。
(2)才气逼人,自学成才,精通20多种 文字。
(3)与马克思共同完成了不少著作,如 《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
一个有觉悟的爱尔兰女工:玛丽.白恩士
3、马、恩结成革命战友
1844年8月下旬,恩格斯从曼彻 斯特返回德国的时候,绕道巴黎会见 了马克思,并与马克思结成革命战友, 开始了伟大的革命友谊,彼此通信 1000封。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 第二专题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专题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基本条件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重点) 三、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的拓展
本专题重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两个转变”和 “两大发现”
《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 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 了直接的思想来源
二、 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诞生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简介
1、马克思
1818~1883
• (1)生平: • 第一,出生于德国特里尔市一个律师家庭。 • 第二,犹太人种。犹太人著名人物如:思
想家马克思、佛洛伊德等,科学家爱因思 坦、波尔(量子力学)和费米(原子物理 学的开拓者)等。
列宁说,他们的真正的友谊 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 最动人的传说。
(二)马、恩的 “两个转变”
“两个转变”,即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 主义,从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主观前提)
促使他们完成转变的最根本的动因就是社会 实践。
马、恩 的“两个转变”
• 无论马克思还是恩格斯,最初 他们都是信仰唯心主义的革 命民主主义者,不实现“两 个转变”,就不可能创立科 学社会主义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