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散文教学案例
散文短篇阅读推荐教案初中

散文短篇阅读推荐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2. 帮助学生掌握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 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难点:1. 散文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意图的理解。
2.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篇适合初中生阅读的散文短篇。
2. 学生准备阅读笔记本,用于记录阅读心得和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散文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对散文有初步的认识。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散文的理解和阅读经验。
二、阅读指导(15分钟)1. 教师发放选定的散文短篇,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注意以下几点:a. 关注文章的标题,尝试从中获取信息。
b. 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它们通常包含了文章的主题和重点。
c. 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和短语,它们对理解文章有重要意义。
d. 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语言风格,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2.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疑问。
三、阅读分享(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阅读散文的心得和思考。
2.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关键词、结构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意图。
3. 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进行解答和指导。
四、批判性思维训练(10分钟)1. 教师提出与文章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
3.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对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进行总结和反思。
2.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进行评价和指导。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散文进行阅读,并撰写阅读心得。
2.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一篇适合初中生阅读的散文短篇,引导学生掌握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初中散文阅读教案

初中散文阅读教案1. 通过阅读散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和热爱。
2. 使学生了解散文的特点,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3.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教学重点:1. 散文的特点2. 散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3.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难点:1. 散文的特点2. 散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篇优美的散文,如朱自清的《春》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特点,引出散文的特点。
2. 提问:散文的特点是什么?散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是如何体现的?二、阅读与欣赏(15分钟)1. 教师朗读朱自清的《春》,学生认真聆听,感受散文的语言美。
2. 学生自主阅读《春》,理解散文的内容,体会散文的情感美。
3.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阅读感悟,学生相互交流,加深对散文的理解。
三、讨论与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春》这篇散文的特点,如语言美、情感美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篇自己喜欢的散文,分析其特点,并分享给其他组。
3. 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强调散文的特点及其价值。
四、写作与表达(15分钟)1. 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春天的故事”为主题,写一篇散文。
2. 学生现场写作,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的故事。
3. 教师选取几篇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学生相互欣赏、学习。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散文的特点及其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的不足。
3. 教师鼓励学生多读散文,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人文素养。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散文的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散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的感悟程度。
3. 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运用散文特点的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散文二篇之永久的生命》优秀教学案例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首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其次,开展学生之间的互评,让同学们相互指出对方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促进共同成长。此外,我还将组织课堂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在反思与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和不足,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注重评价的多元性,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关注他们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2.小组内成员相互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鼓励学生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共识。
3.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课堂分享,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
4.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生命的永久意义。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进行以下工作:
1.对学生讨论的成果进行总结,强调生命的永久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策略。我将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长,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共同探讨问题。通过讨论、实践、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关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成长,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得到提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散文二篇之永久的生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散文二篇之永久的生命》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重要课文。该篇文章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生命的关联,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永久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成为本次教学案例的核心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本案例将注重以下三个方面:深入挖掘文本,联系实际生活,倡导个性化阅读。通过情境创设、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等教学策略,旨在让学生在感受散文之美的同时,认识到生命的珍贵,进而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教案设计-通用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教案设计-通用6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教案设计共六第一篇(1792)字一、内容分析1.教材特点:(1)立足学生实际(2)体现现代意识(3)弘扬人文精神(4)突出开放性(5)注重策略引导。
2.知识结构:本教材分为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书后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和附录等内容。
其中阅读分为以下六个专题,即战争、爱、建筑、科学、古诗文、自然山水;综合性学习也有六个专题,分别是:世界何时铸箭为犁、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走上辩论台、莲文化的魅力、怎样搜集资料等。
3.知识内在联系:七~九年级教材中,八年级上、下册属于一个阶段,这两册教材在编排上呈现出来的共同点是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
从八年级上册开始,文言文和白话文分编。
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二、学生分析1.学生知识能力基础:这两个班级的学生大多数同学爱好语文学习,好的习惯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比七年级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有十分之一的同学语文基础较好,语文成绩优异。
2.个别差异:有十分之三的同学语文基础较差,成绩不够不理想。
3.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和容易出现的错误:不能正确地理解所阅读的文章内容,不敢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写文章词不达意,材料陈旧,抓不住要领,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是十分浓厚。
三、本学期学科教学目标:1、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莲~山课件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打下基础。
2、学习目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散文二篇之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4.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依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介绍课文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其创作动机,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2.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讲解散文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分析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4.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如何将作者的观点应用于实际,激发学生的思考。
1.以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作为开场:“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而活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散文,作者将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2.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与人生意义相关的图片,如志愿者服务、支教活动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人生的价值所在。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为新课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
2.学会通过阅读、分析和品味,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解作者为什么而活着;
3.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利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使他们如同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波动。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学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的特点和文体知识,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散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学习散文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散文内容。
2.分析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3.学习散文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难点理解散文中作者的深刻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优美的自然风光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谈谈对生命的感悟。
(2)教师导入: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散文家们常常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散文二篇》,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作者简介(1)严文井,原名严文锦,现代作家、散文家、儿童文学家。
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富有哲理著称。
(2)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他的作品风格简洁明快,富有思想性。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4)整体感知: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永久的生命》和《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主要内容。
明确:《永久的生命》通过对生命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我为什么而活着》阐述了作者活着的三个理由: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②这两篇散文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明确:《永久的生命》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积极探索。
《我为什么而活着》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4.研读课文,分析文章主旨和艺术特色(1)分析《永久的生命》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设计模板7篇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设计模板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设计模板7篇作为一名学生,对于自己的生活有所感悟之时,可以选择书写散文进行表达。
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设计模板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设计模板(篇1)走在这条小路上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夜晚独自回家,漫步在门前的小路,这条路布满了我的足迹,唯独今夜是那么幽静、安详。
微风中的行道树摆动着优美的身躯,如风姿卓越的少女起舞于天台,伴着路灯的照耀,风影移动,射在地上的光斑,犹如忽明忽灭的萤火。
五彩的霓虹中,轻柔的微风下,我享受着独自漫步的美好。
我并不孤独,因为虫鸣伴随着我。
迷人的深夜,草丛的音乐家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它们疯狂地演奏、歌唱,沉浸在这自然的乐谱中,他们似乎看到了跳动的音符,和着细微却铿锵有力的歌声,如痴如醉。
我的灵魂早已不在我的驱壳内,抑或与虫儿歌舞,抑或拥抱天上的繁星。
记忆,记忆是一种美妙的感受。
这微风,这行道树,这虫鸣,萦绕在身边,让人难以忘怀,黑暗里,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随着梦幻般的感受,我似乎回到了从前。
十年前,我家就在小城的边缘。
而这条小路的南边表白是一片麦田,麦田中零星的夹杂着几棵枣树,虽然其貌不扬,但挺起遒劲的枝干,扬起高傲的头颅向着天空咆哮。
儿时的小路,充满了快乐的记忆。
这里我曾经练习过骑自行车,平坦的小路上,受着微风的轻拂,四周的麦香占据了整个的世界。
有时会看到蓝天中飞过的喜鹊,会停靠在树枝上休憩。
即使是寂寥的秋天,小路上依旧不乏生机,我的心也依旧豁朗。
有人说这里会建一座大型超市。
我这才如梦初醒。
不粗,打开地图,曾经偏僻的小路竟变成小城的中心。
麦田也早已消失多年,枣树还是向外伸展着枝干,却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活力,我只看到仅留的枯枝摇摇欲坠,一触即落。
或许,十年后,我在从这条小路上经过时,却很难再次找到儿时的感觉。
那时候各式各样的广告灯会不会侵占行道树下闪烁不定的光斑?商店里的音响会不会代替草地里的虫鸣?城市的灯红酒绿会不会取代自然的安逸?清晨,第一辆车呼啸而过,接着就开始了人们的嘈杂。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案设计范文三篇

生活的美需要细心观察、发现。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案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2、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
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
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二、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
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
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三、“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爱因斯坦指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做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四、全体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思考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明确结构:总--分--总。
后附板书设计五、快速浏览课文。
布置学生画出自己难以理解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散文教学案例
初中散文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通过片段训练,使学生能进行细致的描写。
二、教学重点:片段练习
三、教学难点:通过片段练习,掌握进行细致描写的技巧。
四、教学设想:演示实验——练习——分析——片段练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二)讲授新课
1、教师演示:教师手拿一个纸飞机,用力射出去,然后飞机掉
教师演示到了地上。
要求:(1)同学们要仔细观察,然后用一段话进
行描写。
(2)同学们之间交流、分享。
2、摘录例句:摘录例句:a、老师把纸飞机用力的射了出去,飞机在空中飞了一圈,掉到了地上。
b、老师右手拿一个纸飞机,高高
向斜后方举起,身体向右倾斜45度角,右脚后退一小步,头微微抬起,向斜上方看,用力的将飞机射了出去。
飞机在空中像一个翩翩
起舞的女子,画了一道优美的弧线,轻轻地站在了地上。
3、分析:这两段话,你认为哪段写的好?为什么?
5、下面,同学们按照描写的三原则,检验一下自己刚刚的描写,进行修改。
6、教师让同学们将自己修改后的片段读出来,然后同学之间进
行互评,教师让同学们将自己修改后的片段读出来。
7、美文共赏:朱自清的《春》分析:春天里“有什么”?春天里“怎么样”?春天的事物“像什么”?
8、作业:每人发一张图片——小鸭游水图,让同学们课后按图
片所画进行描写练习。
要示:用词准确,100字左右。
9、板书设计:三式妙法巧绘大千世界
1、有什么(对象)描写三原则:
2、怎么样(细致)
3、像什么(修辞)
一、散文教学略说
这里所说的“散文”,限制在初中散文教学的范畴之内,指用白话写成的现代散文。
认定它属于“文类”概念,主要包括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和阐发哲理等三种,这是有道理的。
另一个“文类”概念
是“实用文”,主要包括记叙、说明和议论等三种。
这两个“文类”,目前还混杂在一起,显得比较混乱。
简言之,实用文类属于“文章”范畴,散文类属于“文学”范畴,最好能够作出区分。
从教学任务来看,前者侧重于管理解(解析),
后者侧重于管语言的学习、积淀及作品鉴赏;从教学功能来看,前者
侧重于学习作文方法,后者侧重于学习语言、学习散文的鉴赏方法。
这样处理,能减少一些教学的盲目性。
散文属于“文类”概念,散文作品属于文学创作的产物,现代散文的品种林林总总,文学笔法灵活多变,侧重于从某一种构思形式
方面去概括特点、分析条理、阐释内容、欣赏特色,显得比较被动,很难抓住命脉,获取丰满的教学效益。
现代散文作品的命脉是什么呢?用郁达夫先生的话来揭示,即凸
现作者本人的“个性”。
(“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
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这也
就是王漫老师所概括的:散文的本质特征是“贵在有我”。
接着要问:究竟有“我”的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真正读到作品的文字深
处去,读到作者的心灵深处去。
而一味注重分析散与不散,或者首
先把阅读的重心偏移到分析散与不散,这不利于准确有力地抓住命脉,踏上解读的正确路径。
散文教学最大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呢?这也是思考问题的一个角度。
我的看法:就初中散文教学而言,其最大的教学价值乃是学习语言
和学习鉴赏方法。
通过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如美读、咀嚼、批注、
评点、赏析、仿写等),充分发挥课文应有的教学功能,使学生能够
高质量地感受、领悟和积淀那些语言标本,汲取汉语文精华,提升
自己的语言的含量和层次。
这一点,恰恰是以前所忽略的。
回想
“散不散论”盛行之际,强化理性分析、弱化语言积淀,用大量时
间提取文章作法,试图快速迁移到指导文章写作的训练区域,那些
教训应该认真记取。
有一层意思必须强调:高度关注学习语言,这并不意味着忽略精神涵育、文学表现方法之类。
第一,散文的思路、条理、结构、笔法,或者统称“艺术构思”和“行文理路”,这些,只要读进去了,发现并提取出来,不是很难,至少不是最难,经过教师指点,学生一般是能够理解的。
有人
打比方,说诗歌宛若露珠,散文更像小溪。
山间溪流弯弯折折,在
哪里转弯,在哪里形成小潭,在哪里映照了花红月白,哪里又应和
了黄鹂鸣出的淙淙歌语,这些,往往有语言标志作出提示,稍稍用
心便能拎出一条文脉来。
第二,学习语言和涵育人文精神,打语言的底子与打精神的底子,——很难分割,或许本来就无法分割。
散文里的文字是有温度的,
激情燃烧中的语言学习,乃是最佳的语感积淀的教学状态。
此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