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的人物历史典故
竹林七贤的故事

竹林七贤的故事你听说过竹林七贤吗?你知道竹林七贤是哪几位吗?下面yjbys店铺为大家分享的是竹林七贤的故事,欢迎阅读!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后遂用“竹林宴、竹林欢、竹林游、竹林会、竹林兴、竹林狂、竹林笑傲”等指放任不羁的饮宴游乐,或借指莫逆的友情;以“七贤”比喻不同流俗的文人。
在“竹林七贤”中以山涛年事最长,且“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都是山涛发现的,而向秀也是由山涛发现并介绍给嵇康和阮籍认识,因此,山涛是竹林之游实际的组织者和人事核心。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
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
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也是可读的作品。
《隋书·经籍志》著录山涛有集5卷,已佚。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
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残酷,导致民不聊生。
文士们不但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生命,因此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竹林七贤”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
【竹林七贤的故事】谯郡人嵇康,文章写得雄壮富丽,喜好谈论《老子》、《庄子》,崇尚新奇,好侠仗义。
竹林七贤典故

“竹林七贤”的典故:“竹林七贤”是:阮籍、嵇康、山涛、刘伶、向秀、阮咸、王戎。
七人当中,比较突出的是阮籍和嵇康,他们诗文写得很好,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较高的地位。
阮籍骑驴上任、喝醉躲求婚阮籍性情豪放、直爽,他不满意现实,就经常饮酒消愁,喝醉了,就跑到山野荒林去大喊大叫。
发泄胸中的闷气。
外边的人看了,都以为他精神不正常。
其实,阮籍是很有政治才能的人。
曹魏末年,阮籍被任命为东平相,他骑着一头小毛驴去上任。
到任后,下令把衙门前面的屏障全部拆除,使衙门内外能够互相看得见。
他仅仅用了十天的功夫,就把东平郡治理得秩序井然,显示了超群的政治才能。
司马氏掌权以后,他不愿意为司马氏政权干事,就经常喝得醉熏熏的。
有一次,司马昭替儿子司马炎向阮籍家求婚,阮籍不愿意把闺女嫁给司马氏家族,就故意喝得烂醉,直醉了60多天,终于躲了过去。
嵇康打铁拒钟会嵇康是一个脾气古怪的人,他长得一表人才,学识渊博,善于弹琴做诗,还会打铁。
他看不起司马氏集团的人,就故意找机会嘲讽他们。
有一次,司马昭的心腹钟会因羡慕嵇康的学识,带着他自己写的一本书去向嵇康求教,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
那天嵇康和向秀正好在大树底下打铁,他们两人远远看见钟会走来了,就互相使了眼色,有意要嘲弄一下这个权贵。
于是,向秀只顾用力拉风箱,嵇康举锤打铁,像没看见钟会一样。
钟会夹着书,站了一会儿,见谁也没看他一眼,觉得没趣,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王戎不取道旁李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是王戎,他比阮籍小20岁。
王戎从小就很聪明,六七岁的时候,王戎和一群小朋友在路边玩耍。
路边有一棵李子树,上面结了许多李子。
小朋友们看见了,都争先恐后地爬到树上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一个人站在那里看热闹,没有去摘。
有的小朋友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说:“路边上的树还有那么多李子,准是苦李子。
”那个小朋友不信,摘下来一尝,果然是苦李子。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时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
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
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
在政治上,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更因此被杀。
相反王戎、山涛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并成为其政权的心腹。
在文章创作上,以嵇康、阮籍为代表。
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他以老庄崇向自然为论点,说明自己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又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透过比兴、寄托等手法,隐晦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恶行,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由是透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嵇康嵇康(223-262)三国魏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
字叔夜。
谯国至(今安徽宿县西南)人。
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任过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著有《养生论》。
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魏氏春秋》:“(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他的朋友山涛(巨源),后来投靠司马氏当了吏部尚书,曾劝他出去做官,他遂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加以拒绝。
因“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集团,遭钟会诬陷,为司马昭所杀。
嵇康在政治思想上“托好老庄”,排斥“六经”,强调名教与自然的对立,主张决破礼法束缚。
他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肯定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
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
嵇康自幼聪明好学,才思敏捷。
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与山巨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为其代表作。
诗长于四言,风度清峻;《幽愤诗》、《赠秀才入军》较有名。
所撰《声无哀乐论》,认为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的感情,断言音乐本身无哀乐可言,而其目的则在于否定当时统治者推行的礼乐教化思想。
竹林七贤分别是什么_竹林七贤简介

竹林七贤分别是什么_竹林七贤简介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
竹林七贤分别是什么,你知道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竹林七贤分别是什么_竹林七贤简介,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竹林七贤:嵇康嵇康(224年-263年,一说223年-262年),字叔夜。
汉族,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
三国曹魏时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
嵇康为曹魏宗室的女婿,曾娶曹操曾孙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后因得罪钟会,为其诬陷,而被司马昭处死,年仅39岁。
阮籍阮籍(公元210年—公元263年),三国时期的魏国诗人。
字嗣宗。
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人。
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隐晦是他的诗歌最大特色。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山涛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
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
早孤,家贫。
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
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
年四十,始为郡主簿。
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
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
司马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
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
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司马炎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
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
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
未几,卒,谥曰康。
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袁宏在《名士传》中称山涛等七人为“竹林名士”。
山涛前后选举百官都选贤用能。
在武帝下诏罢除天下兵役时,认为不应该废除州郡武备,他的论点很精湛,众人都认为“不学孙、吴,而暗与之合。
竹林七贤的历史典故

竹林七贤的历史典故竹林七贤是指魏晋之初(240-250)最早被称为七贤的嵇康、阮籍、单涛、向秀、刘玲、王戎、阮咸等七人。
因为当时经常在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下饮酒放歌,被世人称为“七贤”,后来又被称为“竹林”。
今天和大家分享竹林七贤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有关竹林七贤的人物历史典故单涛的名字叫屈原,似乎是为他的一生而设定的。
无论是文化造诣还是仕途,都配得上“巨”字之一:居竹林七贤,居庙堂附近为高官。
即使是——的知识,对于“巨人”这个词来说也是再合适不过了。
在和阮籍、嵇康比较时,他的妻子说:“你的才华不如他们,但你的学识比他们好。
”他是竹林七贤中第一个真正走出竹林,与司马师合作的人。
毫无疑问,他承受的压力远不是普通人能接受的。
嵇康当时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指名道姓,直接把单涛贬为屠夫,说自己手里全是血和污秽,要拉着别人一起干活。
我朋友的不理解和愤怒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单涛自己的挣扎和矛盾一定更痛苦。
毕竟像阮籍、嵇康这样的人,离不开那些只求名利的老百姓。
应该说,单涛一直在奋斗。
他应该选择那些隐居的生活,优秀的朋友,还是应该选择民生,国家,名望?单涛最终选择了后者。
这种选择要求他降低自己的原则,君子小人都要能与之交融,不至于在竹林里闲酒,也不至于像和朋友弹琴那么自在。
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太多了,他不得不挣扎着小心翼翼地接受那些肮脏的东西。
我们没有资格指责单涛。
虽然他最终向乱世屈服,但他没有和别人同流合污。
他在野外,在城市,在北方都很虚弱,他做到了。
虽然嵇康死了,高官为自保而沉默,但嵇康死后把儿子当成自己的儿子,不管是出于愧疚还是不愧疚,都是很少见的。
就连嵇康自己也对嵇绍说:“有了单涛,你就不是孤儿了”,可见他终于原谅并理解了单涛。
连嵇康都松了口气,为什么还要一直担心?单涛和薛涛永远都是迷茫的,但两个人都是有才华的,都是无奈的。
一个是可爱的男人,一个是可爱的女人。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他们同时出生,会不会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对比,甚至是一条“美与差”的领带?又是突发奇想。
【名人故事】竹林七贤的故事

【名人故事】竹林七贤的故事竹林七贤的故事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七人。
竹林七贤嵇康的故事嵇康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中散大夫,对于司马氏政权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
后山涛从司马朝中任职,遂做《与山巨源绝交书》。
后遭陷害,临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
嵇康临刑前,对儿女最放心的安排是,叫他们投靠山涛。
而在嵇康死后,山涛一直悉心照料并抚养着他的儿女,演绎出一段“君子和而不同”的佳话。
竹林七贤阮籍的故事阮籍邻家少妇有些美色,他便经常与王戎前去买酒痛饮,酒醉后便睡在卖酒的美妇身边。
还有一次,听说有一颇具才色之女,未嫁而死,阮籍虽不认识这个女子的父亲或者兄弟,不顾世人议论,跑到灵前大哭一场,尽哀而还。
他的母亲去世之后,稽康的哥哥稽喜来致哀,但因为稽喜是在司马氏朝中为官的礼法之士,他不管守丧期间应有的礼节,给了稽喜一个大白眼;后来稽康带著酒、夹著琴来,他便大喜,马上由白眼转为青眼。
竹林七贤山涛的故事山涛虽然年轻时崇尚老庄思想加入了竹林七贤之列,可是本质上他却不是一个浪漫的文学家或忘情的政治家,而是一个拘守世俗礼法的彬彬君子。
山涛的性格基本上不是一个真能忘情逍遥世外的人,还是身在红尘之中有野心想立身扬名於世,只不过因他政治上的远识,使他在政争最厉害的时候避世远遁,一旦机会来了他还是会出仕。
后来任官于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的三代政权,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得力助手,他与阮籍嵇康不同,他的一生鲜少有反司马氏思想,反而紧密的围绕在司马氏政权左右,并成为司马氏晋王朝的开国功臣。
竹林七贤向秀的故事向秀虽为竹林七贤之一,却没有阮籍、嵇康、刘伶等耽溺饮酒和放任的行为,他与其他六贤在气质上有着相当的不同。
与嵇康、吕安较为亲近。
当嵇康隐居以锻铁自给时,与他一起工作的就是向秀。
向秀曾与吕安同在山阳(嵇康住宅所在之地)地方灌园以自给。
种田、栽培蔬菜并不是他们的嗜好所在,以田园工作换取生活所需,一旦有了空闲,就相携出游于大自然间,逃脱政治的黑暗樊笼,得到精神上的自由。
竹林七贤故事

竹林七贤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竹林七贤是一个备受人们喜爱的传奇故事。
竹林七贤是指东晋时期七位志同道合的文人,他们在政治黑暗的时代选择隐居山林,以清高自守的生活态度,成为了后人传颂的典范。
他们以豁达、洒脱的品格和高尚的人生境界,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竹林七贤的故事吧。
竹林七贤的故事起源于东晋时期。
当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百姓疾苦。
七位志士在这样的时代选择了隐居山林,他们相互结伴,共同生活在竹林之中。
他们不谈政治,不务功名,只是以诗酒书画为乐,以清高自守,以豁达洒脱的态度面对世事。
其中最著名的是王戎、山涛、刘伶、阮籍、嵇康、阮嗣、向秀。
他们各有才华,各有风采,但都以超然的姿态示人。
王戎是文学家,山涛是诗人,刘伶是音乐家,阮籍是诗人,嵇康是音乐家,阮嗣是文学家,向秀是文学家。
他们以诗酒书画为乐,以清高自守,以豁达洒脱的态度面对世事。
王戎擅长文学,他的作品以清新脱俗、豪放洒脱而著称。
山涛则是一位才情出众的诗人,他的诗作多以山水为题,以清新淡雅、豪放洒脱而著称。
刘伶是一位音乐家,他擅长演奏琵琶,以其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修养而著称。
阮籍是一位诗人,他的诗作多以豪放洒脱、清新脱俗为特点。
嵇康是一位音乐家,他擅长演奏琵琶,以其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修养而著称。
阮嗣是一位文学家,他的作品以清新脱俗、豪放洒脱而著称。
向秀是一位文学家,他的作品以清新脱俗、豪放洒脱而著称。
竹林七贤的生活态度和品质成为后人传颂的典范。
他们以超然的姿态面对世事,不受世俗所累,不为功名利禄所动,以清高自守,以豁达洒脱的态度面对一切。
他们的生活态度和品质,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竹林七贤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佳话,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他们的生活态度和品质,给我们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竹林七贤的品质,以超然的姿态面对世事,以清高自守,以豁达洒脱的态度面对一切,做一个有品德的人。
竹林七贤的故事,永远熠熠生辉,激励着我们前行。
竹林七贤七个人都是谁 分别有什么典故

竹林七贤七个人都是谁分别有什么典故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修武县,可能为现今云台山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竹林七贤七个人的故事介绍1、嵇康,中散大夫嵇康,字叔夜,三国时谯国銍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他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
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
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2、阮籍,步兵校尉嵇康,字嗣宗,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他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於散文和辞赋。
3、刘伶,建威参军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
魏末,曾为建威参军,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
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
4、山涛,吏部尚书山涛,字巨源,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他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40岁时为郡主簿,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
后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
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
5、王戎,官至司徒王戎,字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他自幼颖悟,神采秀彻,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竹林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
惠帝时,官至司徒,他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因此被世人讥讽。
6、向秀,黄门侍郎向秀,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他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林七贤的人物历史典故导读:竹林七贤指的是魏晋时期正始年间(240-250),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
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有关竹林七贤的人物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有关竹林七贤的人物历史典故一、山涛山涛字巨源,似乎这名字就设定好了他一生,无论是文化造诣上,还是官场政治上,他都是当得上“巨”之一字:身处竹林列七贤,近居庙堂为高官。
就连识度——见识气度也绝配那“巨”字,他的妻子在把他和阮籍、嵇康比较时便说过:“你的才气不及他们,但识度胜之。
”他是竹林七贤中第一个真正走出竹林和司马氏合作的人。
毋庸置疑,他受到的压力绝非常人所能接受。
嵇康当时便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指名道姓,直接把山涛贬为一介屠夫,说他自己的手占满了血腥污秽还要拉别人一起操刀。
朋友的不理解和怒责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但想必更痛苦的还是山涛他自身的挣扎和矛盾。
毕竟能和阮籍、嵇康这般人走到一起的必然不是那只顾追名逐利的俗子。
应该说山涛是挣扎过的,是选择那些隐逸的生活和出色的好友,还是选择民生、国家和功名?山涛最终选择了后者,这个选择要求他必须放低自己的原则,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要能与之融合而处,不复竹林中把酒闲散的情调,也不及与好友挥琴长啸的自在。
官场之中有太多尔虞我诈,他小心翼翼的同时要挣扎着接受那些肮脏。
对于山涛,我们是不够资格责难他的。
他虽终向浊世妥协,但他不同流合污,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他做到了;虽然嵇康罹难,官居高位的他为求自保而沉默,但嵇康死后却能将嵇康之子视为己出,不管是不是出于愧疚,都是难得的。
就连嵇康自己都对嵇绍说了“有山涛在,你就不是孤儿”这样的话,可见他最后终究是原谅了并了解了山涛。
连嵇康都已释然,我们又何必总是耿耿于怀?总是会把山涛和薛涛弄混,不过这两人均是有才,又同为无奈屈协于浊世,一个是可爱的男子,一个是可爱的女子,有时候会想,他们若生在同一时代,可否作令人羡煞的比翼,连“洵美且异”的连理?又是怪念头。
二、王戎“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多么灵动精巧的话。
有妻如此,王戎是有福的,更不难看出,他同他妻子一样,是个灵动精巧的人。
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王戎选择的不是加官晋爵、争取功名,相反他做了个商人。
巧妙而矛盾:一边是社会顶端的知识分子,受人尊敬;一边又是社会底端的商贾之辈,受人鄙薄。
甚至连娶妻也不娶书香门第的女儿,反娶商贾之女。
我忍不住要猜测这是不是他对整个世俗的嘲讽。
以这样尖锐的矛盾完成这样巧妙的讽刺,这怕在中国史上难寻其二。
说起来他是竹林七贤中最遭后人诟病的——因为爱财。
但想必他自己是不在意别人的讽语的,他爱财爱得坦荡荡,更不掩其吝啬,卖李子要钻核,嫁女儿还讨债,侄子结婚送件单衣婚后又要回来。
每每想到他和他妻子,一个老翁,一个老妪,挑灯夜战铜板,津津乐道地筹数家资,我就忍不住要乐上一把。
《世说新语》中9篇《俭啬篇》,他一人就占了4篇。
不怪阮籍酒正酣时要骂他:“你这个俗物中途又来,真是扫人雅兴。
”但换个视角来说,王戎也很有意思的。
你看阮籍那般骂他,他还不愠不怒,摸摸鼻子自找台阶:“你们这几个雅士的兴致也未免太容易被人败坏了。
”诙谐的动作加上幽默的语气,到底还是个可爱的人,坏就坏在太吝啬,从小时就精怪、不厚道,弄得声名狼藉,贬为俗物。
但若无这吝啬,也自然没这精细的怪与可爱。
——若是不怪又何必作那竹林七贤?三、刘伶看到刘伶就会想到左思,两人都是相貌极丑却也兼负才情,还放情肆志,同样有魏晋名士之风,同样行趣事万千。
很不谦虚地说,刘伶绝对算得上最爱酒之人,只怕酒量在文人之中也是无人能出他其右。
这种人,是为了酒可以连命都不要了的。
《晋书?列传十九?刘伶》记载刘伶常驾鹿车,携美酒,一路痛饮。
还带了个仆人,让仆人扛把锄头,吩咐仆人道:“死便埋我。
”爱酒至斯,如此放浪形骸,可见其洒脱。
记得前些日子与人争论竹林七贤之事,他评之“无稽”,还引了刘伶来客不着衣之事——其时值刘伶任建威参军,一日于家中一丝不挂地饮酒,有客人来访,他也不回避穿衣,还狂笑道:“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
诸君何为入我裤中?”当时尚未找到驳斥之语,如今细细想来,不由要赞刘伶聪明。
刘伶此行难免有荒唐之嫌,但若来客是友,必然不会以此惊乍,老友了解刘伶,自也是习惯于他的“荒唐”之举;便是生人,若能释怀,也必是可结交一番的友人。
若来客非友,这一句就成了绝妙的讽刺,是漂亮的逐客令。
——事是逸事,问是巧问,自然也只为趣人所设,不是让俗子来搅和的。
何必说他无稽下流?倒应问问自己是不是他眼中俗子。
四、阮籍始终不能忘记阮籍吐的那数升血。
每一滴都是痛心,每一滴都是伤怀,每一滴都是真情,每一滴都是对那浊世的洗礼和反讽。
阮籍的逸事很多,每一件均是至情至性。
送嫂子归家,别人笑他不懂礼法,他不在意,只说:“礼法岂为我辈所设耶?”淡淡的语气,连不屑都是漫不经心的,这是对司马氏所谓以名教治天下的虚伪的一种对抗。
《晋书》中记载他“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
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
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
”有的人看的不全,只道他丧母还与人下围棋,不显伤心之色,诟病他不孝。
当母亲逝亡的消息传于阮籍之耳,不是不悲伤,只是棋局未完酒未尽。
他的悲伤藏得很深,是下到棋里去的了,饮酒是为浇愁。
是因为在座多俗人,所以他才不肯流露真情?许是吧!本性里的骄傲清高在潜意识里阻止他在那么多俗人面前痛苦的,他默默压抑这伤痛,连后来的大食酒肉也是压抑,用我们现代的说法是以暴饮暴食消除悲伤。
然,终不可抑,吐血数升。
这种隐匿而真切的悲恸是与那些人前尽丧悲泣、人后瓜分遗产的伪君子形成的鲜明对比。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对比反衬出那些伪君子的道貌岸然,所以更不容见于那些只拘礼法的俗士和小人吧?才有了指责他不孝的言论。
可以说阮籍是孤独而寂寞的,鲜少有人真正理解他,这种不被人理解的孤独他虽面上若不在意,但这孤独是蛀进骨子的痛。
所以当嵇康抱琴携酒而来,“籍大悦,乃见青眼”。
当嵇康为他奏曲、陪他饮酒时,他心中的感动和震撼是无以言说的,所以结了这忘形之交。
可以说嵇康是他这一生惟一一个真正的朋友,在嵇康死后,孤独加上失落,一起砸回,阮籍是受不住的。
阮籍死前曾对自己的儿子说:“阮咸已经入了我这一流,你不要再学我了。
”我不知道这是要有多大的无奈才说得出的话,所有难言之苦经这一句全部道出,否定了他那一生。
如同历史上的文人,阮籍是矛盾的。
虽然在最后他否定了自己一生,但同样可以肯定的是——他,不悔!五、阮咸阮咸虽然是阮籍的侄子,但他和阮籍却有着不同的性格,他是豪爽而幽默的。
如同历代的世家,阮家也有贫富之分。
一边是富丽堂皇、阁楼水榭,一边却是砖瓦不齐、破屋破院。
阮咸虽属贫者,但性情格调之高,又岂非常人可及?当盛夏七月,富人们忙着晒衣物以炫耀时,阮咸也不急不忙地晾晒了一条粗布裤头于街边,末了,别人惊问,还不以为然地耸肩摊手道:“未能免俗,聊复尔儿。
”未能免俗?好一句“未能免俗”!是未能免俗还是已经破俗?世人糊涂,偏发俗问。
还不聪明,没听明白,阮咸在笑他呢!阮咸的'豪爽和幽默从他的“与猪共饮”中也是可以看出的: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
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
(《任诞篇》)。
阮咸是妙人。
以大瓮盛酒,见其豪爽;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见其幽默洒脱。
人猪同好酒,人是妙人,猪是趣猪,人猪同好酒,共饮又何妨?倘若换作那般凡夫俗子,只怕阮仲容反倒还要不乐意了。
六、嵇康终于写到我最喜欢的嵇康,却不知道从何下笔,明明已经是烂熟于心的故事却理不出头绪,生怕写得俗了,配不上这个男子,反倒辱没了。
——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
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晋书?嵇康传》这样描绘他。
最开始时觉得他应是着一身白衣,在微光中散出一种白新的锐意,是他清高的气韵,隐隐中带一抹孤傲;后来又觉得白衣应是旧的,洗了多篇,以至不再发亮,还泛了些旧旧的黄,很淡很淡,淡出一抹光晕,像是从那逸中开出了朵朵白菊,柔和并给人舒适之感。
思来想去,猛然醒悟,人家嵇康是在打铁——哪里有人打铁时着一身儒装?更何况以嵇康的随意,又哪里会于此斤斤计较?倒是我自己糊涂了。
不知道怎么说嵇康的收稍。
看他站在刑台上而无畏惧,还有三千太学生为之请命,从这一面上来说,是风光的。
但还是忍不住的心疼心酸。
——他生命的尽头,手中不是他的笔,不是他的琴,不是他的酒,不是他的铁锤,只有一根铁链铐住他空空如也的手,握着抓不住的空气,贯过去的风,飘逸轻灵而迅捷,像他的一生。
不知他看到三千太学生为他请命,心中会是何等滋味。
应该有欣慰吧,有了这么多的肯定,他最后一段路走得那么坚定而平静。
似乎不忍《广陵散》那样的名曲一落,他“手挥五弦”遗名曲。
乐音起伏,有些杂乱。
——那日小人钟会前来拜访,喧嚣混杂,他眉头微蹙,不理不睬,不留面子就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拂袖而去。
乐音回荡,清泠动人。
——是他和向秀、吕安与林间把酒,琴音泠泠,回绕于翠竹之间,久久不去。
乐音高昂,微带怒颜。
——那日听闻吕巽夺弟之妻还反诬吕安,他当即怒起,与巽绝交,不料反遭祸端,但他又何惧?乐音低沉,哀伤凄冷。
——为什么他愈是珍惜朋友反愈易失?山涛是,吕巽是。
他落笔去写那绝交书时心中是何等之痛?乐音婉转,渐至收稍。
——他眼望三千太学生,指微颤。
音竭,曲终,他长叹起身:“《广陵散》如今绝矣!”都落幕了,竹林把酒之闲,路边打铁之乐,友人相交之欢,从完美的开端到完美的收稍。
嵇康摔琴,从容赴死——如何?你司马氏自以为掌上权便可令我七尺男儿折腰?如何!不过一死,我又何惧。
许是三千太学生中有精通音律之人,听曲记谱,凑成一残曲,得后人修理,终得以流传,但其间只怕已遗韵味万千。
便是一模一样的谱子,除了嵇叔夜,谁弹得出那般风骨气韵?——《广陵散》如今绝矣!千年历史长河彼岸,那个翩翩浊世佳公子仰天长叹,而于今世,我们以仰望的姿势去看去听去想像,也不得不同叹——《广陵散》如今绝矣!七、向秀向秀的印象是和嵇康连在一起的,他是那个会在嵇康打铁时陪嵇康说说话的人,有时也会打打下手吧,但一身儒装很快便被汗水浸湿,毕时举袖擦额。
不知是不是因为他的名字,他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清秀”,原本应该用来修饰女子的词,用在他身上却有了一份男子的儒雅和智慧。
他给人的感觉不是大咧的洒脱,而是一种干净清爽的潇洒。
比之于山涛,他少一分大志;比之于王戎,他少了一分精细;比之于刘伶,他少了一分放情肆志;比之于阮籍,他少了一分恃酒放旷;比之于阮咸,他少了一分豪爽幽默;比之于嵇康,他少了一分爽朗清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