辗转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论废名1920年代诗歌创作(一)

合集下载

自由诗魂的飞翔——读废名的诗论与诗作

自由诗魂的飞翔——读废名的诗论与诗作

好理 解其诗 论 。本文 认 为废名 的诗论 具有 独特 的 智慧 与超 前 的眼光 , 名 的诗 作具 有 深 玄 思 想 与 废 新奇 的意 象 , 它们揭示 了废 名诗 魂 的 自由本 性 , 展 现 了废名 自由诗魂 的飞翔 轨迹 。

个情 感 当下 便成 为完 全 的诗 的 ” “ , 这首 诗不 写便 已成 功 了 , 因为这 个诗 的情绪 已 自己完 成 , 这样 便 是我 所谓诗 的 内容 。 _(7正是 新诗 内容 的 当下 ”lP) j1
性质 依赖 于其诗 的形 式 , 旧诗 的 内容 一 般 是 情 而
生文 文生情 式 的散 文 化 内容 , 名 如此 描 述 其 散 废 文化 的构思 方式 是 :“ 由一点事 情 酝酿起 来 的 , 好
比是 蜜蜂儿 嘤 嘤几 声 , 是 蜂 儿一 只一 只 的 飞来 于
了, 于是 蜂 儿成 群 , 一 句一 句 的写下 来 了 , 诗 于是

首 诗成 。 … 废名 饶有 兴趣 的发现 : 一 首新 ” “
诗 的杰作 , 虽然并 没有 什么严 格 的诗 的形式 , 却也 决不 能 用 散 文 来 改 写 。 废 名 意 味 深 长 地 指 出 , ”
小说 文体家 废 名 自己看来 , 的诗歌 的创作 , 他 都是
第 2期
诗 人 写诗 , 以诗 为事业 , 如我 写小说 。为得 这个 正 原故 , 我应该 讲讲 我 自己的诗 了。 _ ( 可见 , ”】H ’ _ 在
内容 然后诗 该 怎样 做 就 怎样 做 , 怕 旁 人 说 我们 不
不是 诗 了。 ”
废名认 为新 诗 的整个 的想象 决定 了新诗 的诗 的本 质 , 关 于新 诗 的文体 。而 反之 , 无 旧诗 的诗 的

梦中的田园_论废名_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母题

梦中的田园_论废名_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母题

1999年11月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N ov.1999第23卷 第6期 J our nal of S heny ang N or mal U niver sity(S ocial S cience E dition) V ol.23 N o.6【文学综论】梦中的田园——论废名、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母题杜秀华,许金龙(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辽宁沈阳110031)〔摘 要〕废名和沈从文的小说中都渗透进了“梦”的成分,以对人性美的充分展示,营造起“梦中的田园”。

废名的田园中藏匿着禅趣,沈从文的田园呈现出“神性”。

相比之下,狭窄者个人体验开出了绚丽的花,宽广者承载起理想的“人生形式”。

二人的“恋梦情结”表现为出离红尘的沉迷和梦境难圆的悲凉。

写梦手法:一偏重蕴蓄禅趣,一偏重呼唤真情;一刻意制造“间隔”,一执著追求“融通”。

“梦中的田园”价值在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关键词〕沈从文;废名;小说;禅趣;神性;间隔;融通〔中图分类号〕I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26(1999)06-0051-07 一在今天宽松自由的时代气氛中,以平和宁静的心态重新审视中国现代小说,便会发现在直接描写革命斗争的主旋律小说之外,还存在着反映人生百态的各种小说,与主旋律合弦重奏(或是变奏)汇成了气势磅礴而又悠扬柔美的交响乐,书写着文学与人生世态、宇宙自然的“大和谐”。

人生世态有残酷的一面,也有慈爱的一面;宇宙自然有太阳的温暖,也有月亮的凉爽;有大海的惊涛汹涌,也有小溪的微波荡漾。

现代小说也以其多样化的主题和艺术形式与人生世态、文学与宇宙自然相合一。

在主旋律之外的小说中有一种小说格外引人注意,这就是描写人性美的小说。

这种小说曾因不合“阶级斗争”的时宜,不仅不被重视,而且曾遭受到粗暴的批判。

今天看来,这类小说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是,人性美这一创作母题对反思人性的丑陋残酷、净化人们的心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加速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浅谈废名新诗

浅谈废名新诗

浅谈废名新诗谈起废名,可能我们这些年龄的人很少知道。

我们对他的诗也知之甚少。

要了解他的诗,首先要了解他的人。

废名原名冯文炳,出生于湖北黄梅。

他的家乡对他的诗作影响很深。

因为湖北黄梅是佛教盛行的地方。

他从小就接触佛理,而后又与胡适在北大共事。

因为胡适也对佛理有极深的兴趣,他肯定也不会放过一个出生于禅文化盛行之地的人。

废名就在此时对佛里产生了兴趣。

而后,废名由于鲁迅相识,两人便由此成为好友。

他的诗也受鲁迅的经历影响,有了他作文时冲淡朴讷的风格。

废名作诗当然也会有自己的风格。

他的诗充满禅意,以废名的《飞尘》为例,仅飞尘所指就令人难以捉摸。

从构思角度看,就反映了废名讲求的智性与参悟。

诗结尾两句:“虚空是一点爱惜的身心,宇宙是一颗不损坏的飞尘。

”更显禅味。

他的诗又往往表现出四维空间,语言青涩奇僻蕴藉,又具散文之风。

想他写的《北平街上》便很好的表现出四维空间的特点。

说起他的诗,我们又不得不去了解他的著作《谈新诗》。

《谈新诗》是“作为现代作家讨论新诗的唯一的专著”,“废名在书中纵论古今,将新诗从内容到形式与旧体诗进行比较,并结合自己的写诗体会,对…五四‟至三十年代代表性新诗人胡适、沈尹默、刘半农、鲁迅、周作人、康白情、…湖畔‟四诗人、冰心、郭沫若、卞之琳、林庚、冯至等创作的成败得失作了细致的剖析,还发掘了鲜为人知的诗人朱英诞,进而对新诗的发展前景提出己见。

”作新诗,他的标准是“诗的内容,散文的文字”。

“诗的内容”,其核心在于诗人做诗当时具体的感觉,厚重的情绪。

废名认为只有高尚的情绪才能入诗。

散文,首先一个特点是“文生情,情生文”,但为保证每个句子的表达精纯,言之有物,要杜绝切题、押韵等旧式习惯。

其二,文法。

这是散文式自由表达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欧式打破旧时意象呆板叠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枯藤老树昏鸦”)的武器。

规则文法可以很好地表现出此时此地之感(如废名认为“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具有很强的此种感觉。

废名及其文学创作

废名及其文学创作

废名及其文学创作废名及其作品风格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其后,相继创作有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1932年)、《桥》(1926-1937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年)(后两部都未完成)以及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若干,且后三者皆有极高的造诣。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将六朝文、唐诗、宋词以及现代派等观念熔于一炉,并加以实践,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其作品风格如下:一是散文化倾向。

废名的诗往往是兴笔所致,挥洒自如,行乎当行,止乎当止。

同时废名又是运用经济的文字,废名说:“我过去写的新诗,比起随地吐痰来,是惜墨如金哩!”(废名:《谈谈新诗》)废名将古文言字词运用到新诗的语句当中并活用典故,即是极大的尝试和探索。

如“我学一个摘花高处赌身轻”,将吴梅村的诗句直接引入,嫁接得多么自然,毫不费力气。

二是以禅写诗。

1922年废名怀着一颗极大的向往之心来到北京,不久却是面临新文学阵营分裂、论争之时,于是陷入极度苦闷之中。

随后1927年张作霖率军进入北京,北平文人纷纷南下,北方文坛显得格外冷清寂寞,废名不能“直面惨淡的人生”,心理由苦闷趋于封闭,性格更内向,思维方式侧重于内省,在急剧变化的时代洪流中废名找不到可辩清方向的思想作指导,于是躲进西山参禅悟道。

汪曾祺、卞之琳都曾以此时的废名为原型刻画一个“深山隐者”形象。

此时废名思想艺术的变化很明显表现在他的小说《桥》和《莫须有先生传》上,以至他的朋友温源宁教授怀疑他受英国的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等小说大家的影响,然而不单是小说,这一变化也表现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上。

至此废名诗风大变,内容颇费读者猜详。

废名以禅写诗,读者应该以禅读诗。

苏轼说:“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废名与新诗

废名与新诗
废名与新诗
生平与创作
• 1901年生于湖北省黄梅县小南门内本家,取名冯 文炳,字蕴仲,乳名“焱儿”,其襁褓时起便随 母亲到外祖母岳家湾生活。其笔名“废名”是在 1926年《语丝》第八十九期发表《无题之三》 (即《桥》)时开始使用的。 • 1917年(16岁)进入湖北省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在校期间(1917~1921)开始接受新文化运动的 影响.并在毕业的那一年开始和周作人通信。 • 1922年(21岁)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成为胡适、 周作人和鲁迅的学生。
1935年北平街上诗人心中的巡警指挥汽车南行出殡人家的马车马拉车不走街上的寂静古人的诗句萧萧马鸣木匠的棺材花轿的杠夫路人交谈着三天前死去了认识的人是很可能的万一着了火呢不记得号码巡警手下的汽车诗人茫然的纳闷空中的飞机说是日本人的万一扔下炸弹呢人类的理智街上都很安心木匠的棺材花轿的杠夫路人交谈着三天前死去了认识的人马车在走年龄尚轻蓬头垢面岂说是死人的亲人炸弹搬到学生实验时里去吧是人的心中宇宙愚蠢我学一个摘花高处赌身轻跑到桃花源岸攀手掐一瓣儿花儿于是我把它一口饮了
废名谈新诗
理论核心 • 旧诗的内容是散文的,其文字则是诗的; 而新诗的内容是诗的,其文字则是散文的。
理解之关键词
• 完全 • 实感 • 自由诗
完全---自己的完全
• 诗的完全,诗人的完全—不依赖外物而自 身完整,关注诗人自身的心灵,进而给读 者一种读诗的完全—感情的纯粹和非功利 化 • 完全的内容—细节的细腻刻画,犹如镜头 的慢慢推进,“对一件事有一个整个的感 觉”
深夜一只灯, 若高山流水, 有身外之海。 星之空是鸟林, 是花,是鱼, 是天上的梦, 海是夜的镜子。 思想是一个美 人, 是家, 是日, 是月, 是灯, 是炉火, 炉火是墙上的 树影, 是冬夜的声音。

在来与去之间辗转

在来与去之间辗转

在来与去之间辗转
胡宏梅
【期刊名称】《中国工人》
【年(卷),期】2015(000)011
【摘要】麦秸,原名陈向炜,1978年生,陕西富平人。

浙江省作协会员。

有诗作发表于《星星诗刊》《天涯》《工人日报》等报刊。

曾获新工人杯文化艺术大奖赛诗歌优秀奖,诗集《给我一个地址》获第二届益民文学奖。

最近读到了他的诗集《给我一个地址》,于是在网络上有了交流。

【总页数】4页(P48-51)
【作者】胡宏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2
【相关文献】
1.全家人的梦想/有难事到档案馆查档案去/档案为公司划清车祸责任/眼看房屋过户无着档案辗转救活/凭档案认定了革命烈士身份 [J], 德阳市档案局;广元市档案局;许艾丽;唐高琼;李荣县
2.虚实之间的辗转——论20世纪非写实性小说之盛衰流变 [J], 冯鸽
3.辗转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论废名1920年代诗歌创作 [J], 吴长龙;燕艳
4.辗转在"漂"与"游"之间的精神独行者——漂泊意识对萧红小说创作的影响及其形
成动因 [J], 李军
5.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辗转腾挪——论莫言的长篇小说创作 [J], 王恒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最新]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最新]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1919~1949)与戏剧、小说散文比较,中国新诗的80年发展是相对薄弱的。

小说毕竟还有鲁迅、沈从文、巴金和老舍;戏剧有曹禺、老舍和高行健;这些作家都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而诗歌却缺少这样的人物。

中国新诗面对两个难以超越的高峰:一是中国古典诗歌,一是西方自莎士比亚以来的诗歌成就。

诗歌的存在必须有精粹成熟的民族语言,诗歌与语言联系最为紧密,而现代汉语才产生不到100年,用只发展了100年的尚处于年轻阶段的语言能写出成熟的诗歌来吗?中国新诗就它的超越对象来说是显得稚气了一些,但就其自身发展速度来说确是迅速的,而且是成绩斐然。

中国新诗只80年发展历程——现代文学的30年和当代文学的50年。

现代文学中的30年是新诗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A.第一个10年:1.尝试中的新诗胡适是“第一个白话诗人。

”他的《尝试集》(1920)是“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

个别诗歌具备现代汉语抒情形式,大部分诗歌仍不能摆脱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

同期诗人还有俞平伯(《冬夜》)、康白情(《草儿》)、沈尹默(《三弦》)、周作人(《小河》)、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等。

新诗的手法一是“白描”,二是比喻象征。

这样早期的白话诗也分为两类,一是运用白描手法的客观写实倾向,一是托物寄兴的现代主义倾向。

后者在传统诗歌里并不常见。

2.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郭沫若的《女神》(1921)是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它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让诗的翅膀真正飞腾起来。

“五四”时代的自由精神和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都在这本诗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湖畔派诗人”:汪敬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的爱情诗合集《湖畔(1922)。

“小诗体”:冰心《繁星》《春水》,宗白华《流云小诗》。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是形式上的半格律体,处处体现出艺术的节制,后来的闻一多与之相似。

3.新诗的规范化——新月派如果说《女神》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彻底破坏精神,冲决了传统诗词的格律,新月派则应需而生,它以`北京《晨报副刊》为阵地,闻一多、徐志摩、朱湘、林徽因、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主张“理性节制情感”,闻一多倡导新诗的格律化,提出诗歌的“三美”理论:音乐美(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中国诗画相通理论)、建筑美(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在传统中诠释现代——废名诗歌理想探讨

在传统中诠释现代——废名诗歌理想探讨

在 现代 文学 史 上废 名 是 一 位 特立 独 行 的作 家 , 他 的创 作具 有探 索性 、 前卫 性 , 更 重要 的是 极具个 人 色 彩 。刘西 渭在 上 个世 纪 3 0年 代 曾经 对 他有 一 个 评价 : “ 在 现 存 的 中 国文 艺 作 家里 面 … …有 的是 比 他 通俗 的 、 生动 的 、 伟大的, 新颖 而 时髦 的 , 然 而很少 有 一 位像 他 更 是 他 自己 的 … …他 真 正 在 创 造 。 ” … 废 名 确实是 一 位富有 创造 性 的作家 。大 家对废 名 的
摘 要: 废 名的诗歌创 作与诗歌 主张在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有 着不 可忽视的作 用, 他 以 自己的诗歌 实践丰富
了中国新诗创作 的成 果, 他的新诗理论对 当时 中国新诗也起 着积极的建构 作用 , 对 当时 中国新诗 走 向规 范化 道路起
到 了 重要 作 用 。
关键词 : 废名 ; 新诗 ; 传统 ; 现代 中图分 类号 : I 2 0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8— 3 7 1 5 ( 2 0 1 3 ) 0 2— 0 0 6 2— 0 4
小说创作成就早就给予了肯定 , 然而对于他的诗歌 艺术历来莫衷一是 , 人们谈论最多 的是其诗歌的晦
涩难懂 。其 实 , 废 名 的诗 歌创 作 与 诗 歌 主 张在 中 国
现代诗歌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 他 以 自己 的诗歌实践丰富了中国新诗创作的成果 , 他的新诗 理论对当时的中国新诗也起着积极 的建构作用 , 对 当时中国新诗走向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要作用。
发现 , 所谓“ 内容是诗 的” , 指诗人写诗是有所触发
的, 指 因外 物刺 激而产 生 的一时 的情 绪波 动 , 一 时 的 感受 , 强调 诗 的感 觉 , 如《 谈 新诗 》 中“ 先 前 我所 引 的 李商 隐 的 ‘ 我是梦 中传 彩笔 , 欲 书花 叶 寄朝 云 ’ 确 不 是散文 的意义而 是诗 的 , 但 这 样 的诗 的 内容 用 在 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辗转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论废名1920年代诗歌创作(一)
论文关键词:废名儿童世界多重情感向度
论文摘要:从儿童视角剖析了废名20年代诗歌创作中“儿童艺术世界”的特点和两重情感向度,以及诗人在两重情感向度中的矛盾和焦灼心态,总结了废名早期诗歌创作的艺术经验。

“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的创作为突破口的。

新文学家们纷纷致力于新诗创作,从形式到内容对新诗进行了全面实验。

这个时期,年轻的废名青春年少,满怀热情,对新文学领袖十分崇敬,沿着以胡适、周作人等人开辟的道路,积极投入到了以新诗创作的文学实绩推动新文学革命进程的主潮中来。

早在l922年10月8日,诗人在《努力周报》(第23期)上发表了《冬夜》和《小孩》两首小诗,虽很稚嫩,却开启了废名诗歌创作的大门。

接着,1923年4月15日《诗》第2卷第l期载《杂诗》7首;同年5月l5日,《诗》第2卷第2期载《洋车夫的儿子》、《磨面的儿子》、《杂诗》(2首),共有诗作l3首。

长期以来,学界对废名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现代派”诗歌较为关注,并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但极少有人涉及1920年代诗歌创作。

笔者认为其中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废名1920年代诗歌创作处于实验阶段,相对于1930年代的意象繁密、思想深玄的“现代派”涛歌,在创作手法和思想内涵上均显得较为稚嫩,是长期不被学界关注的主要原因。

二是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没有专门结集出版,研究资料较为缺乏。

一、美好纯真的儿童世界
废名在1920年代的13首诗作或写小孩情趣,或以小孩的眼光观照世界,或表现年轻诗人的内心情感,内容有所不同,情感向度有所差异但以“儿童”为视点展现诗人理想,考量社会现实是一致的,共同塑造了一个儿童的艺术世界,表现了诗人在这个儿童世界中美好理想和无奈现实矛盾心态。

诗作对儿童的注视不是成人化的居高临下的俯瞰,而是忘我深入儿童世界,以一颗温软湿润的心与他们相对,共同体味喜怒哀乐。

比如《磨面的儿子》:
“给我买一幅眼镜呀,爸爸?”
“你要眼镜做什么呢,
“你的眼睛近视不成?”
“那么,驴子,他要眼镜做什么?”
描绘了未受社会浸染的“赤子之心”。

1920年代,周作人运用西方人类学派的观点,对儿童心理进行了原生态的观照,提出“儿童本位”思想。

对于儿童自身,他认为“玩”总是儿童自然本能的创作,是无目的无意的,“他这样的玩,不但得到了游戏的三昧,并且也得到了艺术的化境。

这种忘我也造作或享受之悦乐几乎具有宗教的高尚的意义……我们走过了童年,赶不着艺术的人,不容易得到这个心境,但是虽不能至,必向往之”。

强调儿童自然天性,主张儿童顺乎自然,由此推进现代文学关于“人”和“人性“的思考。

废名以儿童为视点的诗歌创作,躬行了周作人的理论主张,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和童趣
有些事情从成年人的眼光看近乎于无聊、无趣,而在儿童的世界中却充满了乐趣。

朱光潜曾举过一个儿童游戏的例子:
骑马的游戏是很普遍的,我们就拿它做例来说。

儿童在玩骑马的把戏时,他的心理活动可以用这么一段话说出来:“父亲天天骑马在街上走,看他是多么好玩!多么有趣!我们也骑来试试看。

他的那大马自然不让我们骑。

小弟弟,你弯下腰来,让我骑!特!特!走快些!你没有气力了吗?我去换一匹马罢。

”于是厨房里的扫帚夹在胯下又变成了一匹马了。

朱光潜用这个例子意在说明游戏和艺术创造及欣赏的关系。

但我们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儿童的天真以及他们沉溺于艺术享受,于无趣现实中获得快感的童趣。

即使现实中缺少马,“厨房里的扫帚”成为他们童趣世界中的马,他们能隔开现实享受“艺术化”乐趣。

可见,在儿童
面前,世界没有羁绊和缰锁,永远是自由的。

废名在《小孩》一诗中也有这样的描写:
雨后的街道,
泥泞中踏开了容得一个人走过的路。

我挈起衣服,从这边低头走去,
不觉迎面撞着一个小孩子,
无意中我手已经搭在他的肩膀上,笑道:“谁让谁呢?”
“雨后的街道”本应是清新惬意,令人愉快的,但泥泞的街道,只能“容得一个人走过的路”的生活环境,偶尔会因为泥浆溅身,增添几分恼怒。

但诗人笔锋一转,在无趣的现实世界中发现快乐,和小孩子讨论起了让道的问题,“谁让谁呢?”简单,风趣,仿佛是苦难泥泞的生活中一脉春光。

(二)表现儿童万物齐一、造化为友
在儿童的眼中万物都是平等的朋友,无大小、贵贱、尊卑、荣辱之别。

因此,在《磨面的儿子》中的主人公才会要像驴子一样戴眼镜,在磨面的儿子的眼中驴子戴着“眼镜“磨面不是人类对它的束缚与约束,而成为驴子本身的有趣的装束。

周作人说:“就儿童本身上说,在他们想象力发展的时代,确有这种空想的需要,我们大人无论凭什么神呀皇帝呀国家呀的神圣之名,都没有剥夺他们的需要的权利,正如我们没有剥夺他们的衣食的权利一样。

”儿童“空想”的世界就不会有现实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差别、身份各异的观念,儿童只考虑自身的快乐、需要和童性。

如《洋车夫的儿子》:
“爸爸.你为什么不睬呢?
只要一个铜子
那个糖,阿五吃的那个糖。


“拉去罢?拉去罢?”
“走了,走了,
也,也不睬你哩!”在诗中的小主公看来,“阿五吃的那个糖”是好吃的,不会考虑到自己的家庭境况,反而认为“一个铜子”不算什么,当然不会知道父亲拉车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

小诗以对话方式用儿童语言表现了儿童世界的纯真,最终指向的是对旧社会的含蓄批判。

(三)对“童心”的向往,表现诗人的人生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把对“童心”,即对人生本真的追求,作为人生理想的一部分。

儒家一直强调伦理道德人生完善和修齐治平的现实追求,却也把保持自然作为较高追求,如孔子的人生理想是像曾点一样“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这是一种抛弃人生外在负累,回归人性,享受本真的人生理想;孟子主张“性善”,人生的一切努力都是保持人最初的东西不丢掉。

中国道家反对人的社会化,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庄子主张“弃智绝学”,在本质上是主张面向人生本真,反对外在规范对人的束缚和变异性的改变。

宋朝李贽在前人基础上提出“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焚书》卷三)废名1920年代诗歌创作继承了孟子、道家和李贽的思想,虽然依稀能看到外在现实的混乱不堪,却始终以一颗本真的心展现了人生原本淳朴与可爱的一面。

如他的《杂诗》(七首)表现了无可逃避的令人揪心的现实,有“讨饭瞎子的叫喊”(《杂诗》(三)),有“赤脚的女孩”(《杂诗》(四)),有“白天里跟着太太的车子跑;/夜间在漆黑的巷子里喊/卖‘晚报’的小孩”(《杂诗》(五)),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心焦灼得要炸了”。

但《杂诗》(七)笔锋一转,呈现出恬淡自然的意境:于一个“半轮月亮”、杨柳依依的夜晚,诗人站在桥头望着一个背著书包的美丽的小姑娘向桥的方向远走的情境,可以看出诗人对纯洁的儿童世界的美丽向往,从依稀可见传统文化的光影。

再如,《小孩》一诗中,诗人没有以成人的眼光看,而是乐在其中地与小孩子扣趣过泥
泞街道。

写于同时期的《竹林的故事》,也有类似的情境。

小说中的三姑娘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单纯得如同她的竹布衣的颜色,淡得如月色。

岁月一天天地流逝,但是j姑娘始终保持一颗清纯的“童心”。

她卖青椒,面对别人多称一两的要求,毫不迟疑地“从篮子里抓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表达作者对此的赞许。

废名对人本真的推崇和依恋,可以看作是他的一个美好的梦,一个人生理想。

二、多重情感向度的儿童世界
废名1920年代诗作的儿童艺术世界不是单一的情感向度,它除了具有美好的理想情感向度,还有诗人面对现实的无奈一面,这两个方面看是矛盾,却较好统一于1920年代诗歌创作中,成为“儿童艺术世界”的一体两翼,增加了早期诗歌创作的艺术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