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极菌-extremophiles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学: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3.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4.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6.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7.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8.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体物质。
9.荚膜: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肽的复合物。
10.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具有运动功能)11.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12.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
不具繁殖功能。
13.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14.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和构造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15.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16.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极端环境微生物的适应机制及利用

极端环境微生物的适应机制及利用摘要:极端环境微生物是指生活于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它们定义了生命的边界。
对极端环境微生物适应机制的研究以及新的极端酶的发现,使得解决工业生产的苛刻条件与蛋白酶易变性的矛盾成为可能。
本文分别对嗜热菌、嗜冷菌、嗜酸菌、嗜碱菌、嗜盐菌、嗜压菌 6 种极端微生物的适应机制和应用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极端微生物,适应机制,应用随着人类对生存家园地球乃至整个宇宙的探索开发,人们对原本被视为生命禁区内的生命 (极端环境微生物)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
极端环境微生物( extremophiles) 是指在一般生物无法生存的高温、低温、高酸、高碱、高盐、高压、高辐射、太空等异常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群体的统称[1],例如嗜热菌( Thermophiles ) 、嗜冷菌( Psychrophiles ) 、嗜碱菌( Alkali- philes)、嗜酸菌( Acidophiles) 、嗜盐菌( Halophiles) 、嗜压菌( Piezophiles) 等。
由极端环境微生物适应极端环境所形成的特殊生理特性以及代谢产物,在基础研究、环境保护、食品化工及医学等多个领域中都有巨大应用潜力。
本文分别对嗜热菌、嗜冷菌、嗜酸菌、嗜碱菌、嗜盐菌、嗜压菌 6 种极端微生物的适应机制和应用进行了简要概述。
1. 嗜热微生物一般把最适生长温度高于45 ℃的微生物称为嗜热微生物。
另外,还可根据它们的最适生长温度将其划分为嗜热微生物( 45℃ -60℃)、极端嗜热微生物( 60℃ -80℃)和超嗜热微生物( >80℃)。
目前发现的嗜热菌大都来自热泉、海底热液口、堆肥、火山等极端环境中,它们中大多数属于古细菌。
目前发现的生命最高生存温度为121-122 ℃ [2]。
1.1 适应机理嗜热微生物是如何适应高温而得以存活的呢?其适应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蛋白质的热稳定性性提高。
超嗜热微生物的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与常温微生物并没有不同之处,超嗜热微生物蛋白质倾向于抵抗蛋白质的去折叠( unfolding) : 嗜热蛋白质具有拥有高度疏水的核心结构的趋势;蛋白质表面具有较多的电荷分布;蛋白质表面具有更多的离子键相互作用。
极端微生物的研究概况(1)

极端微生物的研究概况柳耀建, 林 影, 吴晓英(华南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广州510640)摘 要 结合古细菌介绍了极端微生物的几种类型及其生理特点、适应机制及其应用概况。
关键词:极端微生物; 古细菌作者简介:柳耀健(1971~),男,硕士生。
在极端环境下能够生长的微生物,称做极端微生物,又称嗜极菌(Ex tremophiles)。
极端环境指普通微生物不能生存的环境,如高温、低温、低pH 、高pH 、高盐度、高辐射、含抗代谢物等的环境。
研究极端微生物,有利于人们了解生命的本质,并控制、利用它们。
近年来,对极端微生物的研究很多转向大多为极端微生物的古细菌。
目前,从古细菌的命名、分类到生活环境、生理结构及适应机制、应用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本文主要结合古细菌介绍一下极端微生物的研究概况。
1 古细菌在分类学上的位置自七十年代发现古细菌并把它单独列为一门以后,古细菌很快受到科学研究者的重视。
最初根据其16s RNA(18a RNA)序列分列的分子进化的研究,说明它既不同于真核生物也不同于真细菌,因其形态接近真细菌而命名为古细菌[1]。
实际上,古细菌并不比真细菌更为古老。
根据对古细菌RNA 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它们与真核生物的关系要比与真细菌的关系更为密切。
古细菌与真核生物之间的分离,要比细菌与真核细菌从其他生活型的分枝晚150万年左右。
因此,为古细菌命名的沃斯(C.Woese ),鉴于 古细菌 (Archaea)名称容易带来的混淆,已经建议改称之为Ar chaeotida[2~4]现在许多人已经接受了Bergy 氏系统的分类法,将生物分为真核生物(Eu caria)、真细菌(Bacteria)、古细菌(Ar chaea)三个域。
2 极端微生物的种类及其生理特点2.1 极端嗜热菌(Thermophiles) 一般最适生长温度在90 以上的微生物,被称做极端嗜热菌。
已发现的极端嗜热菌有20多个属,大多是古细菌,生活在深海火山喷口附近或其周围区域[5]。
微生物之最

微生物之最——极端嗜热、嗜冷微生物生工0901班胡惠容200981115 极端微生物(extremophiles)是指能够在如高温、高盐、高酸、高碱和高压等极端环境中正常生长的微生物。
因此可以说极端微生物是先锋生物,其生存环境对普通生物而言是不可耐受的, 从含酸矿液到盐碱地;从高辐射低气压的大气平流层,到高放射高压的地下岩层;从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的冰川冻土,到接近沸点的温泉和海底火山口;在这些“生命禁区”,无处不活跃着极端微生物, 极端微生物的生态、分类、代谢、进化等均与一般生物有别,并蕴藏了优异的抗逆基因资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❶目前极端微生物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细菌、古生菌和真菌,并按照分类特点分为( 大类群,即:嗜热微生物、嗜冷微生物、嗜酸微生物、嗜碱微生物、嗜盐微生物和嗜压微生物,现在主要研究的有:嗜热微生物、嗜冷菌和耐冷菌、极端嗜酸微生物、嗜碱微生物、嗜盐微生物、嗜压微生物等。
极端微生物具有独特的基因类型、特殊的生理机制及特殊的代谢产物,它在生命起源、系统进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极端微生物存在原理,又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极端微生物的特殊机制及特殊产物,将使某些新的生物技术可能,极端微生物的应用将改变整个生物技术的面貌。
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极端微生物的研究已成为微生物学发展的新领域,人们对极端微生物的研究越来越多。
主要研究工作包括:①新物种的发现。
②新产物的研究与生产。
③极端酶结构与功能及其基因的克隆、表达。
④适应机理的分子基础及遗传原理。
⑤基因组分析。
❷极端微生物类群1.嗜热微生物嗜热微生物(Thermophiles)俗称高温菌或嗜热菌,是指最低生长温度45℃左右,最适生长温度在50℃~60~C,最高生长温度在70℃或70℃以上的一群微生物⋯。
Martinko等认为所有嗜热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大约为80~C。
由于这类微生物生存在高温环境中,其细胞和酶蛋白具有独特的耐热性,可以作为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发展空间广阔。
嗜极生物

红海盐滩上的耐盐细菌: Haloquadratum walsbyi 细菌
地球上抗辐射能力最强的生物 : Halobacterium NRC-1细菌 NRC-
美国加州金矿毒液中的耐酸细菌 : Ferroplasma acidophilum细菌 acidophilum细菌
南非矿井中自给自足的微生物
嗜极生物种类
• • • • • • • • • • • • • • • • 嗜酸生物:最适生长pH值小于等于3。 值小于等于3 嗜酸生物:最适生长pH值小于等于 嗜碱生物:最适生长pH值大于等于 。 值大于等于10 嗜碱生物:最适生长pH值大于等于10。 嗜盐生物:需要最少0.2M盐浓度生活的生物 盐浓度生活的生物。 嗜盐生物:需要最少0.2M盐浓度生活的生物。 耐金属生物:可以忍受高浓度重金属,如铜、 锌的生物。 耐金属生物:可以忍受高浓度重金属,如铜、镉、砷、锌的生物。 寡养生物:在营养物浓度很低的环境中生活的生物。 寡养生物:在营养物浓度很低的环境中生活的生物。 好氧生物:需要氧气维持生活。 好氧生物:需要氧气维持生活。 微好氧生物:需要较低氧气分压生活的生物。 微好氧生物:需要较低氧气分压生活的生物。 厌氧生物:需要缺氧环境维持生活。 厌氧生物:需要缺氧环境维持生活。 石内生物:生活在岩石内部的生物。 石内生物:生活在岩石内部的生物。 石下生物:生活在沙漠地区或极地岩石之下的生物。 石下生物:生活在沙漠地区或极地岩石之下的生物。 嗜压生物:最适生长于高压环境的生物。 嗜压生物:最适生长于高压环境的生物。 嗜冷生物:生活在15℃或者更低温度下的生物。 嗜冷生物:生活在15℃或者更低温度下的生物。 嗜热生物:可以在相对高的温度下(上限60℃ 生活的生物。 嗜热生物:可以在相对高的温度下(上限60℃)生活的生物。 超嗜热生物:可以在更高的温度下( 60-130℃ 生活的生物。 超嗜热生物:可以在更高的温度下(约60-130℃)生活的生物。 耐旱生物:只需要少量水分就能生活的生物。 耐旱生物:只需要少量水分就能生活的生物。 耐辐射生物:可以忍受高强度辐射的生物。 耐辐射生物:可以忍受高强度辐射的生物。
微生物实验

首先,采集新鲜土样,回来后需要马上处理。
第二,做梯度稀释,准确称取1g土样,溶于9mL无菌水中,一般来讲,稀释到-8——--10就可以了。
第三,吸取100微升菌液,均匀的涂布于NA平板上,一定要马上涂布,均匀涂开,因为培养菌吸收很快,不快速均匀涂开的话,会长成一片。
第四,37度培养24-48h,挑取形态各异的单菌落于NA斜面上,4度保存备用。
以上为初筛,需要重复几次,直到形态不同的菌都采集好了。
第五,就是鉴定这些菌了,可以先做片子看一下形态,做初步判断,可以使用结晶紫染色。
第六,如果需要确定菌属,就要做生理生化和菌株16SrDNA鉴定了。
采集土样后,应该先将土样过筛,在生理盐水中置摇床震荡一会,根据你分离菌的情况选择是否要富集,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再者,有些菌在37可能长不好,更适合再28长1、培养基的制备:(1)称量:根据培养基的配方,称取适量药品于搪瓷杯中;(2)溶解:用量筒量取所需水量,置电炉上加热,一边搅拌,至完全溶解,加热至沸腾,拔掉电源,待冷却;(3)分装:根据不同需要,立即趁热分装入三角瓶或试管中,分装三角瓶以不超过三角瓶一半为宜,分装试管一般为管长的1/5(需根据试管的大小而定)。
液体培养基如乳糖胆盐发酵培养基约分装10毫升左右。
(4)塞硅胶塞:装好培养基的试管应塞上硅胶塞,松紧合适,紧贴管壁,不留缝隙,约1/2塞入内,这样即可过滤空气,避免杂菌侵入,又可减缓培养基水分的蒸发。
(5)包装:三角瓶棉塞头部应用锡箔纸包扎,试管集中于试管篓。
2、无菌水的制备:(1)用10ml移液管量取9.2ml蒸馏水(稀释水)装入试管中。
(2)用100ml量筒量取95ml蒸馏水(稀释水)装入150ml的三角瓶中。
可置少许玻璃珠于三角瓶内,防止暴沸。
(3)量取240ml蒸馏水(稀释水)于250ml的三角瓶中,塞上瓶塞用牛皮纸包扎好,高压灭菌备用。
A.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实验室的常用培养基:细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或简称普通肉汤培养基);放线菌:高氏1号合成培养基培养;酵母菌:麦芽汁培养基;霉菌:查氏合成培养基;pH各大类微生物都有其生长适宜的pH范围,培养基的pH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满足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
培养基

培养基(Medium)是供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组织生长和维持用的人工配制的养料,一般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无机盐(包括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和水等。
有的培养基还含有抗菌素和色素。
按所用原料不同,可分为两类:应用肉汤、马铃薯汁等天然成分配制的,称为天然培养基;应用化学药品配成并标明成分的,称为合成培养基或综合培养基。
化学试剂中的培养基,大多为合成培养基。
由于液体培养基不易长期保管,现在均改制成粉末。
培养基由于配制的原料不同,使用要求不同,而贮存保管方面也稍有不同。
一般培养基在受热、吸潮后,易被细菌污染或分解变质,因此一般培养基必须防潮、避光、阴凉处保存。
对一些需严格灭菌的培养基(如组织培养基),较长时间的贮存,必须放在2~6。
C的冰箱内。
•实验目的:1、了解培养基的组成,掌握培养基的配制原理和步骤。
2、了解影响培养基配制的因素。
3、了解灭菌基本操作。
4、为植物的离体培养创造营养条件。
实验原理:培养基的类别,依据培养基中是否加有固化剂可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前者因加有固化剂如琼脂或卡拉胶而呈固体状态,后者不加固化剂,培养基为液体。
依据培养基中是否加有生长调节物质和附加物质,则可将培养基分为基本培养基和完全培养基,前者只含有无机营养物(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糖类和水,后者在基本培养基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试验要求,附加一些物质,如各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其他的复杂有机附加物,包括有些成分尚不完全清楚的天然提取物,如椰乳、香蕉汁等。
本次实验目的是配制无菌草莓培养基,故采用MS配方配置固体的基本培养基。
实验原则为:“无菌操作,目标明确,营养协调,ph适宜”。
实验材料与用具由无机盐、维生素以及在水溶液中稳定的生长调节物质等配制而成的母液,琼脂,蔗糖,蒸馏水,NaOH,HCL,量筒,容量瓶,烧杯,广口瓶,电子秤,玻璃棒,pH试纸,无菌瓶,高温灭菌锅等。
实验步骤1.母液的配制及保存2.培养基的煮制称量好所需的琼脂9.5g、蔗糖、蒸馏水,配好所需用的生长调节物质,准备好分装容器。
发酵工程

1)接种龄:接种龄是指种子罐中培养的菌丝体开始移入下一级种子罐或发酵罐时的培养时间。
2)接种量:指移入的种子液体积和接种后培养液体积的比例。
临界溶解氧浓度:指不影响呼吸所允许的最低溶氧浓度。
3)前体:指某些化合物加入到发酵培养基中,能直接彼微生物在生物合成过程中合成到产物物分子中去,而其自身的结构并没有多大变化,但是产物的产量却因加入前体而有较大的提高。
4)产物促进剂:所谓产物促进剂是指那些非细胞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又非前体,但加入后却能提高产量的添加剂。
5)淀粉糊化:指淀粉受热后,淀粉颗粒膨胀,晶体结构消失,互相接触变成糊状液体,即使停止搅拌,淀粉也不会再沉淀的现象。
6)呼吸强度:单位时间内单位重量的细胞所消耗的氧气,mmol O2·g菌-1·h-17)摄氧率(耗氧速率):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的发酵液所需要的氧量。
mmol O2·L-1·h-1。
1) 生物反应器过程的多尺度理论指的是哪三个尺度?答:分子尺度、细胞尺度、反应器尺度2)发酵产品生产中尾气分析包括哪些内容?尾气分析仪器主要有哪些?答:尾气CO2的测量和尾气氧的测定,分别采用不分光红外线二氧化碳测定仪(简称IR)和热磁氧分析仪来测定3 )推导单级连续培养过程达到稳定状态时比生长速率与稀释率的关系式µ = D答:单级连续培养是指一边补入新鲜料液一边放出等量的发酵液,使发酵罐内的体积维持恒定。
达到稳态后,整个过程中菌的浓度,产物浓度,限制性基质浓度都是恒定的。
即比生长速率与稀释率的关系式µ = D。
1 大多数微生物发酵过程在通气条件下容易形成泡沫,对泡沫的控制和消除通常采用的措施有哪些?答:泡沫的控制,可以采用三种途径:①调整培养基中的成分(如少加或缓加易起泡的原材料)或改变某些物理化学参数(如pH值、温度、通气和搅拌)或者改变发酵工艺(如采用分次投料)来控制,以减少泡沫形成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嗜酸菌
嗜酸菌的分布
• 嗜酸菌分布在酸性矿水、酸性热泉等地区,如 氧化硫硫杆菌在pH值低于0.5的环境中仍能存 活,专性自养嗜酸的氧化亚铁硫杆菌能氧化硫 和铁,并产生硫酸,这两种细菌都是极端嗜酸 菌。
• 在酸性环境中,还存在能够氧化铁的钩端螺旋 菌。
嗜极菌 extremophiles
极端环境的如高温、低温、高压、高 酸、高碱、高盐、高渗、干旱以及含高浓 度的有机溶剂、重金属或其他有毒物质的 环境或高辐射环境等。凡依赖这些环境才 能正常生长的繁殖的微生物,称为嗜极菌 或极端微生物。
嗜极菌的主要类型
• 嗜热微生物(主要指嗜热细菌) • 嗜冷微生物(嗜冷菌) • 嗜酸微生物(嗜酸菌) • 嗜碱微生物(嗜碱菌) • 嗜盐微生物(嗜盐菌) • 嗜压微生物(嗜压菌) • 抗辐射微生物
• 定义1:最适生长温度为45~60℃的细菌。
• 定义2:能在温度高达70~80℃的热泉环境 中生活的细菌。
嗜热菌
嗜热菌
嗜热菌基因组数据库
嗜热菌
嗜热菌的分类
• 兼性嗜热菌:最高生长温度在40~50℃之 间,但最适生长温度仍在中温范围内,故 又称为耐热菌。
• 专性嗜热菌:最适生长温度在40℃以上, 40℃以下则生长很差,甚至不能生长。
• 抑制致癌物的产生
• 促进乳糖的消化利用
• 控制血清胆固醇水平
嗜酸乳杆菌可以寄居在人体肠道内,阻碍人体对 食物中胆固醇的吸收。
嗜酸菌的趣事
发酵奶是一种神奇的食品,仔细想想,你会觉得十分有趣, 发酵奶中的这些小家伙居然会给你带来这么多益处,可是 它们都是细菌呀!小家伙们贪吃牛奶中的乳糖,我们并不 在乎那么一点儿乳糖,麦当劳的汉堡可以提供多得多的热 量,可是我们用热量换来了许多奇妙的分子,让我们更加 健康,麦当劳就做不到这一点。可是你想想,这些小家伙 并不认识你我,它们只是傻傻的小细菌,只顾着埋头吃啊 吃啊,这一切都很奇妙。为什么它们不生产一点儿毒素什 么的,好让我们这些人类都不能再吃那些发酵奶了;为什 么它们在肠道里不掏捣乱,让我们肚子疼。也许想想这些 奇妙的事实,可以增添更多的滋味吧,然后把这些想法和 美味一起喝下去。
嗜冷菌
• 嗜冷菌其实是一类菌的总称,这类菌一般 是在0~20℃之间最适宜生长,由于这个温 度段与其它菌最适宜生长的温度段相比要 冷许多,故此得名嗜冷菌。
• 嗜冷菌种最常见的品种有耶氏菌和李斯特 菌。
嗜冷菌
嗜冷微生物的分类
• 专性嗜冷菌适应在低于20℃以下的环境中 生活,高于20℃即死亡。专性嗜冷菌的细 胞膜内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而且会 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从而保证了膜在低 温下的流动性,这样,细胞就能在低温下 不断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
• 兼性嗜冷菌可以在低温下生长,但也可以 在20℃以上生长。
致病性嗜冷菌
由于嗜冷菌可在0℃~8℃的普通家用冰 箱中生长、发育,因而常常给人的健康带来 威胁。通常人们习惯地认为,无论是生、熟 食品,只要放在冰箱中便可长期保存、久置 不腐,平安无事了。然而,食物一旦被嗜冷 菌污染,久置冰箱,反会使嗜冷菌大量繁殖, 一经食用,便可酿成疾患甚或不幸。
嗜极菌 extremophiles
崔何、冯素敏 贾雯旭、熊云霞、殷梅
成员分工情况
• 五个人都参与了查资料的工作。 • 在做ppt的工作安排上是: • 嗜极细菌——冯素敏 • 嗜冷、嗜热细菌——崔何 • 嗜酸、嗜碱细菌——殷梅 • 嗜盐、嗜压细菌——贾文旭 • 耐辐射细菌及最后完成——熊云霞
目录
嗜极菌的定义 嗜极菌的分类 嗜极菌的各类介绍
• 嗜酸乳杆菌是一种益生菌,顾名思义,益生菌就 是对人体健康有好处的菌种。哪些菌能够被称为 益生菌是有严格规定的,在发酵奶中,只有那些 能够经受胃酸和胆汁的考验,并且抵达肠道的有 益菌种才算得上益生菌。
嗜酸菌的益处
•类似抗生素的物质,以 此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比如嗜酸乳菌素、嗜酸 菌素、乳酸菌素等等。
嗜极菌
嗜极菌
嗜热微生物
• 中文名称:嗜热微生物 • 英文名称:thermophilic microorganism
• 定义1:最适生长温度高于45℃的微生物。
• 定义2:能在高于40~50℃温度下生长,最适 温度在55℃左右的微生物称为嗜热微生物。
嗜热菌定义
• 中文名称:嗜热细菌 • 英文名称:thermophilic bacteria
• 嗜酸硫杆菌是一种能进行化能自养和化能异养 生长的细菌,最适生长pH值在3.0—3.5之间的 环境中。
嗜酸菌的日常应用
• Acidophilus milk是一种在国外很流行的发酵奶, 是用嗜酸乳杆菌发酵牛奶而来的,嗜酸乳杆菌的 拉丁文学名是Lactobacillusacidophilus。 “Acidophilus”就是“嗜酸”的意思,这种发酵奶 也因此而得名,我们可以管它叫嗜酸菌酸奶。
• 在环境保护方面,在寒冷环境下污染物生 物降解能力的提高,可通过低温微生物特 有的冷适应酶来实现。
• 在食品生产方面,冷活性酶可在食品低温 加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以脂酶和蛋 白酶最具潜力。
嗜酸菌的定义
• 嗜酸微生物是指生长的最适pH在4以下的微 生物。
• 弱酸性(Ph3~4)的自然环境较普遍,如某 些湖泊、泥炭土和酸性沼泽。
致病性嗜冷菌
• 常见的致病性嗜冷菌有以下几种: 假结核杆菌、类丹毒杆菌、李氏杆菌、耶 氏菌、荧光假单胞菌、磷光杆菌
• 为了杜绝嗜冷细菌的感染,除尽量不接触 污染物外,最简单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避 免将食品久放冰箱。对于久置冰箱的食物 一定要经过充分加热处理后再食用。
嗜冷微生物的利用
• 研究表明,在南极低温微生物中,大部分 为适冷型,小部分为嗜冷型。而嗜冷微生 物资源是生物技术开发的宝库。
• 极端嗜热菌:最适生长温度在65℃以上, 最低生长温度在40℃以上。
嗜热菌的开发应用
• 嗜热菌可用于细菌浸矿、石油及煤炭的脱 硫
• 在发酵工业中,可以利用其耐高温的特性, 提高反应温度,增大反应速度,减少中温 型杂菌污染的机会。
• 嗜热菌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果之一就是 将水生栖热菌中耐热的Taq DNA聚合酶用 于基因的研究和遗传工程的研究以及基因 技术的广泛应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