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历年初三语文中考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2015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共3套部分试卷含答案解析) (7)

(2)章文心用“时间存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小说第 3 段,介绍了史力工作后的哪些情况?请简要概括。(4 分)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4 分)
(2)请你为下面这则消息拟写标题。(2 分) 5 月 18 日,北京市 152 家博物馆将与学校对接,让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参加体验式学
习。这些 博物馆推出的活动各具特色:首博的“看文物说历史”,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 的“古生物模型制作”,中国农业博物馆的“种子达人”等。博物馆的这些举措,旨在推动 社会大课堂常态化,使中小学生在“大课堂”中提升综合素质。
)
(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
(5)杜甫在《春望》中写因战火不断,跟家人难通音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
二、古诗文阅读(23 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 8~9 题。(5 分)
送友人 薛涛 水国①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②杳如关塞长。
实只要史力到管委会说明情况,补发一个存折就可以了。但他觉得毫无必要,章先生传授的
做人、做学问的道理,才是他真正的积蓄。
三度寒暑过去了。史力在先生的指导下,将当年的硕士论文,扩展成近二十万字的专著,
由先生推荐出版了。先生又写了推荐信,让史力到江南大学中文系去应聘当合同制教师,并
告诉他:“你一边上课,一边考博士,只要肯下功夫,是可以留校的。”
江苏省13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江苏省13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1.(2015年江苏宿迁市中考)昔尝闻谢紫微①言金山之胜,峰壑攒水上,秀拔殊众山,环以台殿,高下随势,向使善工摹画,不能尽其美。
初恨未游,赴官吴兴,船次瓜洲,值海汐冬落,孤港未通,独行江际,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
因借小舟以往,乃陟②回阁,上上方③,历绝顶以问山阿④,危亭曲轩,穷极山水之趣。
一草一木,虽未萼⑤发,而或青或凋,皆森植可爱。
东小峰谓之鹘⑥山,有海鹘雄雌栖其上,每岁生雏,羽翮⑦既成,与之纵飞,迷而后返,有年矣。
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其亦不取近山之物以为食,可义也夫。
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
偶然而来,不得仿佛,敢与前贤名迹耶。
吴客独来后,楚桡⑧归夕曛。
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
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
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
(选自《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注释】①谢紫微:谢绛,作者妻兄。
②陟:登,上。
③上方:佛寺。
④山阿(ē):山岳。
⑤萼(è):花萼。
⑥鹘(hú):一种凶猛的鸟。
⑦羽翮(hé):羽毛。
⑧桡(ráo):船桨。
7.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昔尝闻/谢紫微言金山之胜 B.向使/善工摹画C.穷极/山水之趣 D.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5分)(1)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
(2)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
9.《金山寺》诗中,“吴客”指的是;诗句“山形无地接”与诗文中“”句的内容相呼应。
(2分)10.你认为诗句“巢鹘宁窥物”写得好吗?请结合诗文作简要分析。
(3分)答案:7.(3分)D8.(5分)(1)(2分)才看见之前听说的金山,与谢公所说的没有不同。
(2)(3分)傍晚回船,寺僧向我要诗,勉强写了几句来应付他的请求。
9.(2分)作者(梅尧臣)峰壑攒水上(每空1分)10.(3分)示例:此句写得好。
2015年浙江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6篇(含答案与翻译)

2015年浙江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甲】王念孙,字怀祖,高邮州人。
……既罢官,日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
于古义之晦,于抄写之误,皆一一正之。
一字之证,博及万卷,其精於校雠①如此。
又以邵晋涵先为《尔雅正义》,乃.撰《广雅疏证》,日三字为程,阅.十年而书成,凡三十二卷。
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扩充于《尔雅》、《说文》,无所不达。
然声音文字部分之严,一丝不乱。
盖藉②张揖之书以.纳诸说,而实多揖所未知,及同时惠栋、戴震所未及。
【乙】刘羽冲,沧州人也,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③,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禽。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说州官。
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郁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院,摇首叹息:“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注】①校雠:校对。
②藉:借助。
③经年:一年以后。
17.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阅.十年而书成(经历) B.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探求)C.自谓可将.十万(带领) D.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会合)1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乃.撰《广雅疏证》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B.盖藉张揖之书以.纳诸说先帝不以.臣卑鄙C.全队溃覆,几为.所禽仅有“敌船”为.火所焚D.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19.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①既罢官,日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
②恒独步庭院,摇首叹息:“古人岂欺我哉!”20. 结合王念孙、刘羽冲不同的治学态度,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4分)【参考答案】17.D(3分) 18.C D(4分,各2分)19.①(王念孙)被罢免官职后,每天以著书立说自娱,著有《读书杂志》。
②(刘羽冲)常常在庭院里独自漫步,摇着头自言自语:“古人怎么会欺骗我呢?”(4分,各2分。
2015年广东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1篇(含答案与翻译)

2015年广东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晋文公攻原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遂罢兵而去。
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3分)A .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 .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C .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 .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11.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3分)答:①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
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②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
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
③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
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
(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
【参考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
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
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
”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
”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
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
”于是撤兵离开。
原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能不归顺他呢?”于是投降了晋文公。
2015年甘肃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

2015年甘肃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乙】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①,求英奇于仄陋②,采贤俊于岩穴③。
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④,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⑤;盈握之璧⑥,不必采于昆仑之山。
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
圣贤所出,何必常处⑦。
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⑧乎?”(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辟命:征兆、任命。
②仄陋:指地位底下的人。
③岩穴:指隐士。
④亡国之余:亡国的遗民。
蔡洪为三国时吴人,魏灭吴,所以这样说。
⑤孟津之河:黄河。
⑥盈握之璧:一手握不过来的美玉。
⑦何必常处:何必一定产生在固定的地方呢?⑧苗裔:后裔、后代。
16.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划两处)(2分)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1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每自比于.管仲采贤俊于.岩穴B.先主器之.君吴、楚之.士C.而.智术浅短有何异才而.应斯举D.将军岂愿见之乎.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18.解释句中加点词。
(2分)⑴凡.三往,乃见()⑵先主遂诣.亮()19.翻译【甲】文中画线句。
(2分)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20.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文在诸葛亮出场之前,先对其进行了侧门描写。
B.“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
”用了对比的写法,就像《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江西省2015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201 5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卷说明:1.本卷共四大题,24小题,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卷上,不得在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2分)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勾.当(gòu) 恻隐忍俊不禁.(jìn) 妇儒皆知B.归省.(xǐng) 愧作戛.然而止(gá) 销声匿迹c.藩.篱(fān) 瑟索锲.而不舍(qiè) 月明风清D.枯涸.(hé) 技俩顶礼膜.拜(mó) 无可质疑1、解析:C。
A项中的“忍俊不禁.(jìn)”中的“禁.(jìn)”应为“(jīn)”,“妇儒皆知”中的“儒.”应为“孺”;B项中的“愧作”中的“作.”应为“怍”,“戛.然而止(gá)”中的“戛. (gá)”应为“戛(jiá)”;D项中的“技俩”中的“技”应为“伎”,“无可质疑”中的“质”应为“置”;现在请看各项注释:【词语】:勾当【注音】: gòu dàng【释义】:事情,今多指坏事情:罪恶~ㄧ从事走私~。
【词语】:恻隐【注音】:cè yǐn【释义】:怜悯:恻隐之心。
【词语】:忍俊不禁【注音】:rěn jùn bù jīn【释义】:忍俊:含笑;不禁:无法控制自己。
指忍不住要发笑。
【词语】:妇孺皆知【注音】:fù rú jiē zhī【释义】:孺:小孩。
妇女、小孩全都知道。
指众所周知。
【词语】:归省(-xǐng)【注音】:guī xǐng (-xǐng)【释义】:回家探望父母:风尘归省日,江海寄家心|归省值花时,闲吟落第诗。
【词语】:愧怍【注音】:kuì zuò【释义】:〈书〉惭愧。
【词语】:戛然而止【注音】:jiá rán ér zhǐ【释义】:戛:象声词。
2015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共3套部分试卷含答案解析) (37)

镇江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积累运用(共25分)1.阅读下面的语段,把其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填在方格内。
(2分)迎接晨曦(),不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是人对自然的阅读,更是太自然以其神奇作用于人的一轮撞击。
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深情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亚细nì ()、清新的感受。
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桩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它赋yǔ()生命以新的索引、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摘自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
2.默写。
(8分)(1)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样《过零丁洋》)(2)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3)何当共剪西窗烛,(李商隐《夜雨寄北》)(4)海日生残夜,曲(王湾《次北固山下》)(5),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北冥有鱼》(6)君子喻于义,。
(《论语·里仁》)(7),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8)会挽雕弓如满月,。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措》)3.名著阅读。
(6分)(1)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父亲北后,阿廖沙与母亲、外祖母乘船前往尼日尼,轮船行驶得很慢,在路上他们走了好多天,但在阿摩沙看来,这些天恰恰是充满了美的日子B.保尔在筑路时,遭受到严寒的侵袭,患上了伤寒并发了肺炎,生命垂危,被送回家家,但他并没有性疾病夺去生命,终于第中次跨过死亡的门槛。
C.结婚后,祥子不愿闲着,还想拉车,虎妞一开始坚决不答应,后来得知父亲刘四弃她而去,她的计划全盘落了空,方才答应祥子买辆车位。
D.绍兴城的两位名医都替鲁迅的父亲看过病,他们用药平常但药引奇特.特别是陈莲河先生,每次所开的药引既买不到也,找不到,比如“经霜三年的甘蔗”。
(2)阅读《西游记》选段,在横线上补写原文中的名号。
(1分)他是牛魔王的儿子,罗刹女养的。
2015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

2015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xx•河南中考)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3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世言晋王①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吾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②以一少牢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矣!及仇雠④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色,朝政皆废。
终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何其衰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注:①晋王:即李克用,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为晋王。
后面“庄宗”为其子,称帝后沉溺声色,终被伶官叛乱所杀。
②从事:一般属官。
③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④仇雠(chóu):仇敌。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必先苦其心志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沉溺声色 C.及凯旋而纳之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D.世言晋王之将终也终至一夫夜呼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愁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能使人丧失性命。
1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甲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与乙文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表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明了忧患意识对国家或个人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