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 取样法

合集下载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取样法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取样法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取样法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是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可以了解他们的发展情况和需求,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在进行行为观察时,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取样法,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观察数据。

下面,我将介绍三种常用的取样法及其在幼儿行为观察中的应用。

第一种是时间取样法,即在一段时间内定期观察幼儿的行为。

这种取样法适用于观察幼儿的行为持续时间较长或周期性出现的行为。

在观察过程中,可以固定一个时间段,如每天的午餐时间,记录幼儿的饮食习惯和交流方式。

通过时间取样法,可以了解幼儿在特定时刻的行为特征,并根据观察结果进行相应的指导。

第二种是事件取样法,即在特定事件发生时观察幼儿的行为。

这种取样法适用于观察幼儿的特定行为或事件,如冲突处理能力,社交技能等。

在观察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或情境,观察幼儿的表现和应对方式。

通过事件取样法,可以对幼儿的特定行为进行全面评估,并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引导。

第三种是随机取样法,即随机选择观察时间和观察对象,以确保观察数据的代表性和客观性。

这种取样法适用于观察幼儿的多样化行为,如学习兴趣,玩耍方式等。

在观察过程中,可以通过随机选择一些观察时刻或观察对象,以避免主观偏见和观察结果的不准确。

同时,可以记录多个幼儿的观察数据,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获取更全面的观察结果。

除了选择适当的取样法,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观察目的明确:在进行观察之前,要明确观察的目的和重点,以便有针对性地观察和记录幼儿的行为。

2.观察工具准备:准备好观察所需的记录表格或工具,以方便观察和记录幼儿的行为。

3.观察环境营造:在观察过程中,要保持观察的环境安静和稳定,并避免干扰因素的干扰。

4.观察记录及分析:在观察过程中,要及时记录幼儿的行为,并进行分析和总结,以获取有价值的观察结果。

5.积极反馈和指导:根据观察结果,及时给予幼儿积极的反馈和指导,以促进他们的积极行为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第四章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方法-取样的方法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第四章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方法-取样的方法
2月23日 上午10:00 2月23日 下午3:00
下午3:15
上午10:15 下午3:15
吮吸手指动作记录表
时间 段
日期
2月20日
2月20日 2月21日 2月21日 2月22日
开始记录时 间
结束记录时 间
行为有 否发生
备注
王成
李俊、张艳 陈冬张艳王成 李俊
1 2 3 4 5 6 7 8
上午10:00
表1-2 6种游戏类型操作定义
游戏类型 操作定义
儿童没有做游戏活动,只是随意观望能引起兴趣的 无所事事 情景。如,没有观望的,便玩弄自己的身体,走来 走去,跟从老师,或站在一边四处张望。 儿童基本上是观看其他儿童的游戏,有时凑上来与 旁观 正在做游戏的儿童说话,提问题,出主意,但自己 没有直接参加游戏。 儿童独自游戏,专注于自己的活动,根本不注意别 单独 人在干什么。 儿童能在同一处玩,但各自玩游戏,既不影响他 平行 人,也不受他人的影响,互不干扰。 儿童在一起玩同样的游戏或类似的游戏,相互追 联合 随,但没有组织与分工,每人做自己想做的事。 儿童在为某种目的组织在一起进行游戏,有领导、 合作 有组织、有分工,每个儿童承担一定的角色任务, 并且相互帮助。
记录方式:每五分钟的时距内出现行为就记录一次 记录结果:在一个时距中,甲幼儿的紧张习惯行为共 出现1次,记录1次;甲幼儿的紧张习惯行为共出现 7次,记录1次。
紧张习惯的研究(计数的方式)
记录方式:每五分钟的时距内每出现行为一次就记录 一次 记录结果:甲幼儿的紧张习惯行为共出现1次,记录1 次;甲幼儿的紧张习惯行为共出现7次,记录7次。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及其发生频率的观察
汪老师准备从上午9:30到11:00之间,观察自己 班级15名幼儿攻击性行为及其发生的频率,一共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第三章 幼儿行为观察方法——取样的方法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第三章 幼儿行为观察方法——取样的方法
第三章 幼儿行为观察方法——取 样的方法
学习目标 1.掌握时间取样法、事件取样法的含义和优缺点。 2.能够熟练运用时间取样法和事件取样法。
1 第三章 幼儿行为观察方法——取样的方法
幼儿的行为表现复杂多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观察对象所有行为 都收集到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取样观察应运而生。取样观察是指选择 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观察,从而通过样本特征对整体做出推断。按照样 本类型不同,取样观察可分为时间取样法和事件取样法。
18 第 三 章 幼 儿 行 为 观 察 方 法 — — 取 样 的 方 法
6岁幼儿的捣乱行为频数观察记录表
第一节 时间取样法
6.进行观察 首先,要仔细观察,使用精确的计时工具,注意观察的起止时间、
时距和时距间隔,严格按照操作性定义判断目标行为是否出现,相似 行为要注意区分。其次,填写记录要求及时、准确、客观、真实、完 整、清晰,以便对量化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
观察记录的客观标准。操作性定义不仅有助于提高时间取样法的信度 和效度,便于不同的观察者使用同一行为标准进行观察,而且有助于 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更迅速、直观地判断目标行为并及时记录。
15 第 三 章 幼 儿 行 为 观 察 方 法 — — 取 样 的 方 法
第一节 时间取样法
3.选择观察对象 根据一定的抽取标准,确定被观察的幼儿,并为选取的幼儿编号,
以便记录。 例如,全班幼儿编号,从1号开始每隔10位抽取一次,选择的观察
对象为1号、11号、21号等。
16 第 三 章 幼 儿 行 为 观 察 方 法 — — 取 样 的 方 法
第一节 时间取样法
4.设定观察时间 根据一定的抽取标准,确定被观察的幼儿,并为选取的幼儿编号,
以便记录。 例如,全班幼儿编号,从1号开始每隔10位抽取一次,选择的观察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时间取样法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时间取样法

操作方方便便灵活
对仅生力观要适频察求者用率较测的于较高的能观高行察且为那易些于发观
间实况记录法
取 样
内 性 性省高容 、 和时效具 永 一省客有 久 定翔 保 广力观实 存 度
采 观无用 察察法设 会费备增了用整辅加解个助观行过为程发生的

观切察实限人可制数不行受
难耗以时耗确间力定的多关种系行为之
无所事事 旁观 独自游戏 平行游戏 联合游戏 合作游戏
9:00-9:01
目标行为 出现1次, 持续50秒
备注:先呈现这个表格,然后将“目标行为出现一次”换成“1”(动画 方式),接着将“持续50秒”换成“50s”
9:00-9:01
无所事事
旁观
独自游戏
平行游戏
备注
联合游戏 合作游戏
目标行为出 现1次,持 续50秒
备注:“行为”移动到A类时,成功融合,移 动到B类时,也成功融合,这时A类和B类同时 出现错号的错误提示,再加“滴滴”声
备注:“依依行为”移动到无所事事类时,成 功融合,移动到旁观类时,也成功融合,这时 无所事事和旁观同时出现错号的错误提示,再 加“滴滴”声
无所 事事
旁观
独自 游戏
平行 游戏
联合 游戏
容易被观测到的行为
选择目标幼儿作为 观察对象
记录客观事实
分析行为表现
评价幼儿 行为并提 出建议
Step1:选择目标幼儿作为观察对象
某一特定幼儿 & 幼儿团体 观察目标
观察对象数量
有代表性
Step2:记录客观事实
游戏中行为的社会参与性
相互排斥原则
详尽性原则
A
B
行为


幼儿事件取样法名词解释

幼儿事件取样法名词解释

幼儿事件取样法名词解释
幼儿事件取样法是指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幼儿的自发行为、交
往活动和表达,以及记录他们在各种情境下的言行,来获取幼儿行为
数据的方法。

它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幼儿行为观察方法,是研究
幼儿心理发展和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事件取样法,可以了解幼
儿在各种情境下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兴
趣爱好、思考方式、情感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为幼儿的全
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在具体实施幼儿事件取样法时,需要选定观察的目标幼儿、观察
的时间和地点、观察的内容、记录的方式等,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观察者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客观的记录态度。

此外,为了提高观察质量,可以采用多种观察方法,如录像观察、听录音、
记录外在表现和观察行为背后的动机等方法。

幼儿事件取样法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行为观察技能和知识,同时也需要注重保障幼儿的隐私和权益。

通过幼儿事件取样法的实施,
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幼儿的行为、情感和认知等各个方面,为优化幼儿教育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事件取样法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事件取样法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
事件取样法
JS HS JJ XS BZ JY GQ ZD
事件取样法:
以特定的行为或事件的发生为取样 标准,对目标行为进行观察记录的 一种方法。
符号系统记录法
只关注记录目标行为
叙事描述记录法
记录目标行为和事件的 前因后果
选择目标幼儿作为 观察对象
记录客观事实
分析行为表现
评价幼儿行 为并提出建
观察者:李青
Step2:记录客观事实
幼儿同伴互动行为类别: A寻求帮助 B提出建议 C表达情感 D争夺物品 E其他 同伴互动行为操作性定义: 1、寻求帮助:在集体活动时,向同伴借用物品,或向同伴发出求助信号。 2、提出建议:在集体活动时,向同伴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给予同伴帮助。 3、表达情感:在集体活动时,通过语言、动作、表情来表达对同伴的鼓励、赞美。 4、争夺物品:在集体活动中,与同伴出现争吵,与同伴夺取物品等行为。 5、其他:不能归属于上述四种同伴互动类别的同伴互动行为。 同伴互动行为引发的结果: 1、接受及回应 2、忽视 3、拒绝 4、协商
相互排斥原则 详尽性原则
事件取样法
事件持续时间 事件发生背景 事件发生经过 事件导致结果 事件产生影响
细节
姓名年龄Βιβλιοθήκη 性别互动时间 发生背景 互动原因 说什么/做什么 结果
影响
BZ JY GQ ZD
寻求帮助
JS HS JJ XS
接受
Step3:分析行为表现
分析 玮玮在同伴互动中,处于发起者地位,经常向同伴发起互动。在30分钟的集体教学活动“制作许 愿圣诞树”中,玮玮分别与壮壮和菲菲发生互动——与壮壮发生了 5次互动,与菲菲发生了2次互 动,其中由玮玮主动发起的互动有5次。壮壮和菲菲分别向玮玮发起1次互动,都得到了玮玮的接 受和回应。同时,玮玮很愿意表达对同伴的肯定和鼓励,看到同伴的作品,会通过动作、语言、表 情等来表达对同伴的赞美和鼓励。其他同伴也很乐于向玮玮寻求帮助,并能得到回应和解决办法。 玮玮和菲菲在剪纸过程中都遇到了困难,在转折点时经常剪断,他们不能理解“按着黑线条剪”的 意思,会把没画线的地方也剪断。中班幼儿的空间想象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在剪纸时,碰到 拐点会遇到困难。但当玮玮尝试几次均剪断后,在求助同伴没得到回应时,会主动请求老师的帮助。 与菲菲遇到困难时用哭来解决相比,玮玮有较好的问题解决能力。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 取样法PPT37页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 取样法PPT37页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 取样 法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第三章幼儿行为观察方法——取样的方法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第三章幼儿行为观察方法——取样的方法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第三章幼儿行为观察方法——取样的方法幼儿行为观察是幼儿教育和发展研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可以了解其个体差异和行为发展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干预。

为了确保观察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需要制定科学的观察方法。

而取样方法是幼儿行为观察中重要的一环,它决定了观察对象、观察时间和观察的频次。

本文将对取样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取样方法应该从观察目的出发,明确观察对象。

根据需要,可以选择观察班级、学校的所有幼儿,也可以选择特定年龄段、特定性别、特定特征的幼儿进行观察,如选取3-4岁男女平均身高的幼儿。

观察对象的确立需要通过目标明确、标准一致来实现。

其次,取样方法应该考虑时间的合理安排。

观察的时间可以是全天的,也可以是一天中的特定时段。

全天的观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幼儿的行为,但是会增加观察的难度和时间成本,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在确定观察时间时,还应该考虑到幼儿的休息时间、午休时间等,以充分保障幼儿的身心发展。

第三,取样方法还应该考虑观察的频次和时长。

观察的频次指的是观察的次数,观察时长指的是每次观察的时间长度。

频次和时长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性格以及观察目的,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策略的调整。

一般情况下,观察的频次可以选择每日观察或每周观察,每次观察的时长可以设置为15分钟至1小时之间。

此外,取样方法还可以选择以整群为观察对象或以个体为观察对象。

以整群为观察对象时,可以观察到幼儿群体行为的特点和规律,但是可能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别行为。

以个体为观察对象时,可以深入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和行为特点,但是观察的范围相对狭窄。

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观察对象。

最后,取样方法应该注意观察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观察数据的有效性指的是观察结果与幼儿实际行为的一致性,需要观察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并进行观察行为与实际行为的校验。

观察数据的可靠性指的是多个观察者的观察结果的一致性,可以通过多观察者同时观察同一幼儿进行对比来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记录方式和资料呈现
1.检核 2.计数
事件取样
一、概述 (一)涵义
选择一个事件作为观察目标,记录事件发生的来龙 去脉,包括说明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等详细信息的研 究方法。
(二)事件取样的目的
频率 持续时间 因果关系 严重性
(三) 适 用 时 机
1.想获取特定事件或行为发生的频率、次数 或强弱
取样法
第一节 时间取样法
一、概述 (一)涵义
在事先设定的时间间隔内观察目标幼儿的 目标行为,并记录目标行为的出现次数,借以 了解目标幼儿行为模式的一种方法。
时间间隔
规律性间隔--事先设定固定的时间间隔,比如以观 察30秒、记录30秒的时间间隔。
随机性间隔--随机选取观察时段,并以相同的时间 观察目标,比如一个小时随机选取某一分钟观察, 一天观察次数不等。
次数以及观察的期程 5.制作观察量表
六岁儿童的捣乱行为 目标行为
1、粗鲁行为:离开位子、站起来、走动பைடு நூலகம்跑动、
跳绳、摇动椅子。
2、跪:跪在椅子上、坐在脚上、横躺在课桌上
3、侵犯别人:投掷、推、撞、拧、拍、戳及用 东西打其他同学
操 作
4、扰乱别人:抢夺他人东西、破坏其他同伴所 性
有物

5、说话:和其他同伴讲话、喊叫老师、唱歌 义
(二)适用时机
1.相同类别的行为 帕顿按照社会性发展水平将游戏进行分类:无所
事事、旁观行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 合作游戏 2.出现频率较高的行为 幼儿行为相当频繁

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
反社会行为
合作 分享 谦让 帮助
攻击、偷 窃、说谎
(三)主要特征 1.结构化程度较高---详细的观察计划 观察对象固定--某名幼儿 观察行为明确--攻击性行为 观察时间固定--观察多长时间
2.不足
观察准备工作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仅能获得各类行为发生的次数或频率,无法了
解行为发生的整个过程 只能观察到目标儿童的外显行为,无法了解其
行为发生的背后原因及因果关系
不适于观察发生频率低的行为
二、时间取样法的运用
准备阶段 观察过程 资料整理分析
(一)准备阶段
1.确定观察的目标行为 2.给出相关操作性定义 3.选择观察对象 4.设定观察时间:观察时距、时距间隔、观察
(三)选择观察情境 (四)选择记录方式 (五)观察并记录
以师幼互动事件为例
1.确定了特定事件:师幼互动事件 2.行为类别 教师开启的互动事件 幼儿开启的互动事件
主题 约束 班别 纪律
小班
指导 照顾 抚慰 提 让幼儿 共同 表达 询问 活动 生活 情绪 问 做事 游戏 情感
大班
3.行为定义
约束纪律:教师根据幼儿园日常或是教学活动中的 普遍性行为规范
2.不足
只观察和记录特定的行为或事件,容易忽略之 外的其它资料
若以叙事描述方式记录观察的特殊事件,不便 于分类和得出推论
对于持续时间长或常出现的行为不能有效地观 察和记录。
二、 运 用
(一)确定所要观察的特定事件或行为 (二)给出相关操作性定义,并了解所要研
究行为的一般特质 1.行为范畴 2.行为类别 3.行为定义
2.探讨幼儿的反社会行为
(三)主 要 特 征
1.容易了解事件及其发生的脉络 2.有益于深入挖掘、探究某一事件或行为 3.配合事前的缜密计划,资料信息易聚焦
(四)优点与不足
1.优点
结合了符号系统与叙事描述两种记录方式,可 得到定量和定性的两类观察资料
可保留被观察的事件或目标行为的完整性 可同时用来观察多次发生的行为和偶然的行为 具有经济效益,在搜集资料上非常省时
提问: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 共同游戏: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游戏活动
4.选择观察情景
目标行为发生的情景和地点 师幼互动贯穿整个幼儿园活动 晨间活动,教学活动,生活活动,体育活动等等
5.记录方式
系统记录方式 叙事描述记录方式
案例:告状行为
符号系统记录方式
告状原因 肢体冲 物品争夺 欺负他人 小计
告状发
6、叫嚷:哭闹、尖叫、咳嗽、吹口哨
7、噪声:发出咯咯声,撕纸、鼓掌、敲击书桌
8、转方向:把头和身子转向其他同学、向别人
显示东西
9、做其他事:玩弄东西、解自己鞋带等。
攻击 性行

身体 攻击
言语 攻击
关系 攻击
打人
踢人
谩骂
威胁
恶意 传播 谣言
威胁 终止 友谊
(二)观察过程--观察量表和计时工具
1.仔细观察 2.客观记录
课后作业 小班幼儿园入园焦虑的事件取样的记录表
分离性焦虑是婴幼儿离开自己的亲人,就会感到失去了感情 的依托,感到不安全,面对着不熟悉的、不理解的事件, 失去了使他舒适和满意的主要源泉,打乱了他的依恋,从 而产生分离性焦虑。
2.资料搜集的时间较少 迅速且客观记录幼儿身上的目标行为,比如幼儿合 作行为 3.行为样本更具有代表性 选取特定行为的幼儿
(四)优点与不足 1.优点
观察前,明确定义行为,提高取得资料的信度。 可以同时观察多名幼儿 针对同一名幼儿的特定行为可进行多次观察 有助于观察和记录发生频率高的行为

生时间
晨光活动
自由活动
小组活动
团体活动
角落活动 总计
叙事性记录方式
事件发生前 事件 事件发生 教师回应 分析
描述 角落活动时,尹珊在图书角看书 尹珊看到于欣手上的书,抢过来 于欣去抢回来,尹珊又抢回来
备注备注
案例
儿童专断行为的事件取样观察 专断行为的操作定义:试图指导或停止
另一个人的活动的行为,即指使人。专断 的行为是要影响或控制别人,但并不想伤 害别人。专断包括命令、身体指导和暗示 指令。专断之后的行为可包括服从、拒绝、 协商而达积极结果、协商而达消极结果和 不予理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