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六要素
记叙文六要素是什么

记叙文六要素是什么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故事为主要手段的文学形式,它通过描写人物、时间、地点、情节、主题和语言等六个要素来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六个要素在记叙文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一、人物人物是记叙文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也是推动故事发展的核心。
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描写,读者可以对故事中的人物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人物的性格、言行举止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都可以通过描写展现出来,使读者更容易感同身受,投身于故事情节之中。
二、时间时间是记叙文中进行故事叙述的框架,它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发展和内在逻辑。
时间的安排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不同的时间顺序会给故事带来不同的效果。
合理运用时间的描写,可以使故事更加紧凑有序或者扣人心弦。
三、地点地点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它提供了一个具体的舞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想象故事情境。
地点的描写应该力求真实、具体、生动,通过对环境、气氛和细节的描绘,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发生的地点所带来的特殊感受。
四、情节情节是记叙文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决定了故事的发展和走向。
情节要合理安排和组织,才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一个好的情节应该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通过冲突、转折和高潮的变化,使故事更加吸引人,引发读者的思考与感动。
五、主题主题是记叙文的灵魂所在,它是作家通过故事叙述所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或观点。
主题可以是关于人性、生活、爱情、友情等各种话题,通过对主题的渗透和展示,读者可以从故事中得到一定的思考和启示。
六、语言语言是实现记叙文作用的手段,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恰当的表达来传达作者的意图。
优秀的记叙文应该注重用词的准确性和功能性,语言的表达要简洁明了、生动形象,以此加深读者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共鸣。
综上所述,人物、时间、地点、情节、主题和语言是构建记叙文的六个重要要素。
它们相互交织、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只有充分把握和运用好这六个要素,才能使记叙文具有真实感、张力感和感染力,让读者充分体验到故事带来的乐趣和思考。
记叙文六要素

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
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发生事情的地点。
第三要素是人物,写事情里的人物。
第四要素是起因,为何发生这件事。
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
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好结局。
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人物描写
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记叙文的写法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与事件背景
5:反映的道理
6: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
记叙文六要素

记叙文六要素记叙文六要素一般指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有人认为此提法不妥,一般的记叙文中经常出现时间模糊、地点不明甚至不交代的情况。
其实此处的“要素”是写记叙文时必备的,孩子从小写习作必须交代清楚六要素,至于现在文学的模糊性,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可是这些基本的文体知识还是需要严格掌握的。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人物描写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记叙文的写法1:时间2:地点3:人物4:事件与事件背景5:反映的道理(主题)6: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
这些都同样重要,如果少了其中任意一点,就不是记叙文了常用修辞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如: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知: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记叙文六要素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
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发生事情的地点。
第三要素是人物,写事情里的人物。
第四要素是起因,为何发生这件事。
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好结局。
第一题概况内容方法1. 题目扩展法:从文中标题入手,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中心,体现文章主要内容;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揭示了中心思想。
2. 要素归纳法: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明或揭示了中心;有的文章在结尾处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
3. 段意合并法:从概括段意或人物事件入手,概括段意后把意思相关的综合到一起。
4. 摘录句段法:从分析文章议论、抒情句入手:记叙文中的段落议论句点明段意,结尾处的议论句通常点明中心。
议论抒情句通常表达观点和抒发感情。
5. 问题回答法:写人的记叙文中比较多的是人物的性格品质即中心。
6、抓关键词法:叙事的记叙文通常事件的社会意义即中心。
7、取主舍次法:一般的答题格式是:按照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自然规律、社会本质等)的模式予以概括。
文章表达主题的方法;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常用的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第二题段落在文中的作用1.段落的作用:从结构上看……;从内容上看……)2.结构:(先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开头:(1)统领全篇,(2)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3)营造氛围,(4)开篇点题,(5)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记叙文六要素

记叙文六要素
一般指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
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发生事情的地点。
第三要素是人物,写事情里的人物。
第四要素是起因,为何发生这件事。
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
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好结局。
大家千万要记住,文章要具体,主题才突出。
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人物描写
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记叙文的写法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与事件背景
5:反映的道理(主题)
6: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
这些都同样重要,如果少了其中任意一点,就不是记叙文了。
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记叙文有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记叙文六要素
(一)人物
人物是记叙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重要部分,即使是写事的记叙文也要依靠人物来完成主题的表达,因而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描写显得尤为关键。
人物描写的手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1.行动描写
让人物自己来表现自己。
写人物的行动应该借助情节的发展、矛盾冲突的展开而进行。
2.肖像描写
人物外貌描写指对人物长相体态,衣着打扮,神态表情,姿势声音以及生理特征等的描写。
为此外貌描写应能抓住人物外形的特征,又体现出人物性格特征,并与人物的社会地位、身份、年龄、职业、性格等符合,切忌面面俱到。
3.语言描写
4.心理描写
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是心理描写,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时间、地点
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提供了生活场景,同时,时间也有结构文章的作用,一般记叙文的写作要依照时间来行文,依时间划分,可以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几种方式。
一般写作用顺叙,但为了突出结局,可以采用倒叙的方法,这可以设置悬念。
插叙、补叙往往起到扩充文章内容,丰富文章表达的作用。
(三)情节
情节是一个记叙文完整内容的具体展开。
它一般由起因,经过,结果组成,个别作品可以有序幕和尾声。
(完整版)记叙文六要素简述

记叙文六要素一般六要素是指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还有一种说法是记叙文三要素为环境,人物,情节(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又统称为情节)。
这几个要素必须要在文章中有充分的体现,不论写人的记叙文,还是记事的记叙文,都要求写作时要注意利用好六个要素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时间有结构文章的作用,一般记叙文的写作要依照时间来行文,依时间划分,可以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几种方式。
一般写作用顺叙,但为了突出结局,可以采用倒叙的方法,这可以设置悬念。
而插叙、补叙往往起到扩充文章内容,丰富文章表达的作用。
地点,要写环境和发生事情的地点;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①烘托气氛②衬托心情③烘托人物性格④推动情节发展⑤点明主旨人物,写事情里的人物;人物是记叙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重要部分,即使是写事的记叙文也要依靠人物来完成主题的表达,因而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描写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人物描写的手法主要有下面几种:①行动描写:让人物自己来表现自己。
写人物的行动应该借助情节的发展、矛盾冲突的展开而进行;②肖像描写:肖像描写不求形似要求神似,不求描写面面俱到,只求突出人物的身份、性格;③语言描写:一定要透过语言把握人物的身份、性格,也就是我们说的“语言描写的个性化”;我们在描写人物语言的时候就应该抓住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性格去写作,否则就会很不谐调。
语言表达一定要得体;④心理描写: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但在心理描写的方法上却可以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大致有以下几种:a、直接描写心理。
往往表现为“××想”“他觉得……”。
b、动作表情写心理。
如他“拖着铅一般重的腿。
”“母亲用手摸了摸箱子的冰冷的皮,将臂肘靠在上面,很满意地望着大家。
”c、环境写心理。
如“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似的冷空气吹到他脸上,这使他觉得很爽快,于是她把冷空气深深地吸进去。
”d、内心独白写心理。
记叙文的六要素分别是什么

记叙文的六要素分别是什么
记叙文六要素作用
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
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发生事情的地点。
第三要素是人物,写事情里的人物。
第四要素是起因,为何发生这件事。
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
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好结局。
有关场面的记叙文怎么写
场面是在一个特写的时间与地点内千金人物进行活动的总的面貌。
场面包括比赛场面、劳动场面、战斗场面、学习场面、日常生活场面等等。
写好场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概括写与具体写相结合。
这是写好场面常用的方法。
通过概括写,读者可以了解场面的全貌;通过具体写,使场面真实地再现出来。
2、要写得井井有条。
我们不可能一笔把场面全部再现出来,也不可能没有次序地写求同存异。
记叙场面要确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要有个合情合理的顺序。
3、要注意环境的和谐一致,不要前后矛盾,以致削弱文章的感染力。
4、记叙场面,不但要正面描写,有时还要进行侧面的描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六要素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作用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发生事情的地点。
第三要素是人物,不写人物是糊涂,第四要素是起因,为何发生找起因;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结局别含糊。
〖记叙文记事六要素,大家千万要记住。
文章要具体,主题才突出。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人物描写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怎样写好一篇记叙文?[思路分析]写好叙事写人的文章。
事和人在文中是很难分离的,因为事是由人来做的,表现人离不开具体的事,所以说,任何叙事写人的文章都是为了写人,以叙事为主的文章要表现事件的思想意义,归结看还是写社会风貌,是在写人。
是有道理的。
[解题过程]一. 把握情境,真实地叙事写什么?叙事指叙述各类事件,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表达内容。
事,必须有具体的情节,情节是指事件的变化和发展经过,是构成记叙文的基本内容。
一个完整的情节就应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当然,这六个要素在每一篇文章中不一定都要具备,而且表现形式也可以灵活多变。
叙事要真实地反映生活现实,重要的是“把握情节”,因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是靠情节来表现的,情节在文章中又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
这些生活事件是从大量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情节是表现中心思想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求具体、连贯,突出思想意义。
怎样把握情节呢?(一)选择和提炼情节是重要的一步选择、提炼有代表性情节,就是抓住生动、新颖、能揭示生活深刻意义的人和事。
我们讲过生活中的素材是题材的基础,但题材(情节)不是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是对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的结果。
情节的真实性、丰富性、典型性,都要求我们从生活实际出发,以生活素材为依据,从中选择、提炼出富有思想意义的情节来。
这个选择提炼的过程也是你对生活深入思考、加深认识的过程。
(二)其中“抓住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情境,就是情景、境地。
抓住情境,就是在文章中着重渲染具体的、生动的情景、状况,如人物遇到了怎样紧急的境况,怎样危难的处境,怎样一种复杂、矛盾的局面,怎样一种特殊的困难,怎样激动人心的时刻等,抓住“情境”进行具体的渲染、描述。
这样写一方面可以使人物的性格、品质、感情等在特殊的困难或考验面前表现得更鲜明,更可信;另一方面可以抓住读者,读时对文中的人物关注,产生阅读兴趣。
一个“情境”描述、渲染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物的活动的背景,在此后,再来通过刻划人物就更具有典型性。
如《七根火柴》中对草地气候变化的情境描写,《小桔灯》中对小姑娘家境的描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美女蛇故事中的描写。
二. “以小见大”,挖掘深远取材虽然是身边的一些小事,但生发出的意义应是深远的,这就是“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题材小,不要就事论事,而要把这件事所反映的普遍意义写出来,也就是从局部反映整体。
古人说“管中窥豹,时见一斑”,通过一个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一个花斑,却能想象出整只豹子。
“尝一脬(pāo)肉,而知一镬(huò)之味,一鼎之调。
”从锅里舀取一块肉尝一尝,可以知道一锅肉的味道,这一锅肉烹调的好坏。
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道理。
我们同学们经历的多是小事,我们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局限,只有抓住有代表性的小事,具体写,才容易写好。
“以小见大”的写法,还便于细节描写,写得深入,写得生动,表现出深刻认识。
如《藤野先生》选材小,写藤野先生批改作业、修改插图,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等,这些小事却能看出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对中国留学生的诚恳,治学严谨、认真的态度。
《菜园小记》选取的是在延安种菜的一些小事,而且又都是许多片断,可是“小”中见大,把延安大生产运动和军民与困难作斗争的光荣传统表现出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件珍贵的衬衫》从一件衬衫的小事,我们看出周总理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伟大人格。
生活中的小事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重要的是要留心,善于发现,注意搜集,积累。
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
”罗丹说的这种对“美”的发现,正是从生活认识中得来的,是挖掘出来的。
没有收集到丰富的材料,怎么能有“精”,有“深”。
三. 选取若干材料,行文注意结构安排1. 以时间为序事件在一定的时段中发生、发展、变化,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
如童年、少年、青年三个生命时段发生的事;早晨、上午、下午一天的时间段;上课前、上课、下课后;一节课的时段等。
按照时序安排材料,发生在不同时段的事件(或片断),要标明时间的变换,给读者鲜明的时间印象和事物发展的状况。
2. 以空间转换为序空间(或者说地点、环境)是事物发生、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事物总是存在在一定的空间中,在空间中发展、变化的,因此,叙事离不开空间这个条件。
空间有比较大的地域,如洲际,有比较小的某个具体的城市、乡村、街道、学校、操场等,用不同场所、不同景观的转换等来安排结构,需要在文中标明空间的转换,给读者空间变动和空间印象,能帮助读者把握不同空间的不同风貌的变化。
如《多收了三五斗》,从河埠头的万盛米行粜米到街上购物,不同的处所,不同的场景,有空间转换的交待“街道上见得热闹起来了”。
不同的场景中,叙述的对象、内容也有所不同。
3. 场面分段标题式场面是由人物在一定的场合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情景。
也就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它由人、事、景三个因素构成,在文中选取了若干个场面,那就要将这几个场面有机地组合起来,可以用分段加标题的形式,也可以用过渡、衔接的段落或句子。
分段加标题的形式比较鲜明,也省略了设计过渡的问题。
4. 线索贯穿文章选取若干事件或片断,就需要用一条线索来贯穿,把大大小小的事件或片断有机地串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有的文章以物为线索,主要是在事物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用某物把生活片断有机地联起来,如《记一辆纺车》、《七根火柴》等。
有的文章以“意”为线索,也就是以中心思想或作者的认识为线索,串连各个片断。
如《春》抒发“我”对春天的热爱和追求,选择了盼春、绘春、颂春等一系列片断,寄托了作者的感情,用作者对春天的感情贯穿全文。
有的文章以人物为线索,如《孔乙己》中的小伙计,以他的所见、所闻、所想为线索,把文章若干片断、情节贯穿起来。
还可以按作者(或“我”)的思想感情发展变化为序,将前后的事件或片断联接起来。
如《荔枝蜜》。
四. 点面结合点,是指事物局部,重点;面,是指事物的全局和整体状况。
叙事写人既有对事或人的全貌和整体情况的概括介绍或一般描述,又有对人或事物某个部分、某个方面,特别是重点情况的详细叙述和描写,并且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点面结合,叙事写人既有全貌又有重点,就能给人既全面又具体,既完整又形象的感觉。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百草园的部分,既有全貌又有局部。
《一面》中写鲁迅的肖像就是对“点”的描写,又有“面”的概括,就是鲁迅的伟大精神。
《藤野先生》中写藤野先生与鲁迅相识、相处、告别的若干事件、片断,是“点”,概括鲁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大而言之”,“小而言之”,是“面”。
五. 开头引入、渲染、铺垫,结尾引出、照应、升华。
古人说:“凤头,猪肚,豹尾。
”(元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引乔梦符的话)意思是要重视文章的开头,设计一个好的开头会使文章增加色彩,“凤头”的意思是“美”。
要美,不能单纯认为就是词藻美,语句美,而是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这也是美。
开头引入的要求是切题,“美”,吸引读者。
渲染就是能用简要的语句将其意突出,抓住读者,正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当然这是写诗的要求,写文也如此,不是“奇”而是真,“逼真”,如同在眼前。
铺垫就是做些必要的铺陈和垫衬。
引入、渲染、铺垫的方式很多,如:交待环境,引入人物、事件。
如《孔乙己》。
点出所写的对象、人、事。
如《我的老师》。
开门见山,点明题旨,交待写作动机。
如《背影》《一件珍贵的衬衫》。
解题,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如《白杨礼赞》。
紧扣叙事,直抒胸臆。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描写环境,渲染气氛,为情节发展作铺垫,如《多收了三五斗》、《故乡》。
设置疑团,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结尾要引出、照应、升华,就是把读者从具体的事件、人物中引出,使记叙完整,并把读者引回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中,引向更为深远的境界。
古人说“豹尾”,就是结尾要有力,且“画龙点睛”,有精神,有神采,就是余味无穷,发人深思,给读者以精神境界或思想认识上的飞跃提高。
这就是升华。
结尾引出、照应、升华的方式很多,如:自然收束,回味无穷。
如《小桔灯》、《背影》。
富有感染力的抒情。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含蓄深刻带有启发式,发人深思。
如《荔枝蜜》、《故乡》、《多收了三五斗》。
呼应开头,点明主题。
如《一件小事》、《一件珍贵的衬衫》。
古人讲究“首尾圆合”,“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白居易《新乐府序》“标其目”就是揭示文章的题旨。
“卒章”就是文章结尾。
“志”就是主旨。
强调开头夺目,结束升华。
清朝李渔《闲情偶寄》中“务使开门见山,不当借帽覆顶”,形象地说明开头不应该把“山”,题旨遮挡住。
宋朝沈义父《乐府指迷》中强调“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
”“须要”必须要放开,结尾要“长留余味”,要响亮,像唐朝白乐天《金针诗格》中说“落句欲似高山放石,一去不回。
”我们写文章也应注意用“回顾之笔,兜裹全篇”,首尾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