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记叙文六要素(附练习与答案)

合集下载

[全]初中语文必考-记叙文的6要素和概括

[全]初中语文必考-记叙文的6要素和概括

初中语文必考-记叙文的6要素和概括目录:①弄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这个是最基本的。

②是学会寻找6要素,找到一篇记叙文的六要素。

特别是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部分。

③对6要素进行组合概括。

重要性:学它有什么用呢?①为阅读理解中的概括类试题打下坚实基础。

概括题,不管是我们上小学还是上初中,甚至高中从来都没有缺席过,它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基础的。

②为写作奠定基础。

很多同学我不会写作文怎么办?首先你要知道阅读理解和写作从来都不是分开的,它们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我们在学习阅读理解的时候,我们同时也在学习写作的知识,好吗?(1)了解一下记叙文六要素①时间,比如说是早晨是晚上是白天是夜晚,是哪一个月份,是国庆节、端午节、中秋节还是春节,都属于时间部分。

②事件发生的地点,也就是说在什么场合之下发生的。

比如说是山区,是城市,是农村,是哪个教室等等都属于地点方面。

③是人物,人是事件的执行者,所以它是不可或缺的。

是你干的还是我干的,是谁干的。

④是事件。

事件它分为事件发生的起因,就是事件发生的一个条件和原因。

第二个事件的发生的经过,也就是说事件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第三个是事件发生的结果。

那么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

这六个就是我们讲的记叙文的六个要素,知道吗?同时这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难点,所以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一部分进行一个详解。

(2)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详解。

①起因,就是事件发生的原因。

起因部分常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人物遇到什么事了?比如说:你在大街上遇到一个拿着微信支付二维码向你行乞的乞丐,你是施舍他,你臭骂一句滚。

这种行为的前提是你要碰见这么一件事情,有人向你行乞,你碰到这件事情,是你接下来行动的一个前提,也就是事件发生的起因,所以人物遇到什么事了,可以作为事件发生的原因。

再比如说:老师上课突然吐了一口血。

如果我把你作为主人公,你是说见死不救,你还是说立刻上前关问并拨打120,你这些行为,你的前提是你碰见、目睹、遇见了这么一个事情。

记叙文阅读:六要素与主要内容概括

记叙文阅读:六要素与主要内容概括

记叙文六要素及主要内容概括【考点一】记叙文的六要素【知识清单】记叙文有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阅读记叙文,把握记叙的六要素有助于把握文章所叙的中心事件,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

时间:有明确表时间的词语或短语。

地点:事情发生的地点和环境。

人物: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线索人物、陪衬人物,注意主要人物。

事件的起因: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

事件的经过:这是文章的主要部分,是突出主题的内容,包括事件的的发展、高潮。

事件的结局:事件到最后又什么结果。

【典型题型】请归纳本文的六要素【真题导引】阅读都德《最后一课》,归纳六要素。

时间:普法战争结束后地点: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人物: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事情的起因: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经过:小弗朗士上最后一节法语课的心理变化和韩麦尔先生的反应结果:韩麦尔先生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便哽咽着说下课。

【实战演练】1.阅读《风雨中的菊花》,回答问题。

(20分)(云阳县2016年下期期末调研测试卷:)风雨中的菊花午后的天空灰蒙蒙的,风没有消息。

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

就像一个人想打喷嚏,可是又打不出来,憋着很难受。

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

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

车站周围的一切他最熟悉不过了。

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在旅途中度过的。

他厌倦了这样奔波的生活,他最急于见到的是上小学的儿子。

一想起儿子,他浑身就有力量。

正是由于自己整天漂泊,妻子和儿子才能过上安逸的日子,儿子才能上寄宿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

想到这些,他的心情舒畅些。

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

”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循声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

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记叙文的有关试题及答案

记叙文的有关试题及答案

记叙文的有关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记叙文的六要素?A. 时间B. 地点C. 人物D. 情感答案:D2. 下面哪个选项不是记叙文的特点?A. 以记事为主B. 以议论为主C. 以时间为线索D. 以描写人物为主答案:B二、填空题3. 记叙文的写作顺序通常有三种:____、____、____。

答案:顺叙、倒叙、插叙4.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包括:____、____、____。

答案:叙述、描写、抒情三、简答题5. 简述记叙文与议论文的主要区别。

答案:记叙文是以叙述事件、描写人物、表达情感为主要目的,而议论文则是以阐述观点、分析论证为主要目的。

四、阅读理解题6. 阅读以下记叙文片段,并回答问题。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小明背着书包,走在去学校的路上。

他的心情格外愉快,因为今天是他的生日,他期待着同学们给他的惊喜。

(1)文中的主人公是谁?答案:小明(2)文中描述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答案:阳光明媚的早晨(3)文中主人公的心情如何?答案:心情格外愉快五、写作题7. 以“难忘的一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答案:(略)六、改错题8. 下面是一篇记叙文的片段,请找出其中的错误并改正。

今天,我去了动物园,看到许多动物。

我最喜欢的是狮子,因为它非常凶猛,它的眼睛像火一样。

错误:它的眼睛像火一样。

改正:它的眼睛像火一样明亮。

七、论述题9. 论述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答案: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记叙文的中心思想,确保文章围绕中心展开;其次,要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使文章层次分明;再次,要注重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生动;最后,要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八、综合分析题10. 阅读以下记叙文,并分析其写作手法。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小华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

路灯下,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他感到了一丝孤独。

突然,一阵风吹来,他不禁打了个寒颤。

精编记叙文知识点及考点归纳(含答题格式)

精编记叙文知识点及考点归纳(含答题格式)

精编初中记叙文知识点及考点归纳(含答题格式)一、记叙文阅读常识。

1.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1)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文可以分为几大类?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

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

(1)写人记叙文: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

(2)叙事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

(3)写景记叙文: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

(4)状物记叙文:以描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

3.记叙文的记叙顺序有哪些?(1)顺叙: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作用:使叙事有始有终,文库条理清晰,脉络清晰。

(2)倒叙:先写事件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情。

作用:可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由于表达方式、情节上的需要,暂时中断对主线的叙述,而插入有关的事情或片段,然后再继续写主线。

作用:可以对情节起到补充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叙事结束时,补充交代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

作用:有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人物或事件;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中心突出。

(5)分叙:分叙是指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的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

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4.记叙文中的记叙人称及其作用是什么?(1)第一人称:作用:便于抒情,真切自然,能直接表达或者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2)第二人称:作用:便于情感交流,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初中语文记叙文文体类知识必备(附带答案及详细解析)

初中语文记叙文文体类知识必备(附带答案及详细解析)

记叙文文体类知识必备(建议背诵)一、散文1.散文(叙事散文)的六要素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散文按照所写内容通常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叙事散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如《背影》一文:时间——推算为八年前,即1917年(事情发生在1917年,文章写作在1925年);地点——南京车站;人物——父亲和“我”;起因——“我”去北京读书,父亲到车站送别;经过——父亲车站送别,展现深沉的父爱;结果——怀念父亲。

2.文章的线索3.写作手法(1)常用修辞手法(2)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有5种: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抒情、议论、说明、叙述(顺叙、倒叙、插叙)。

①描写②抒情①议论①叙述(顺序)(3)常见表现手法4.叙述人称及作用二、小说1.小说的三要素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

(1)人物。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三要素中占主要地位。

小说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来刻画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格特征。

如《故乡》中善良麻木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自私冷漠的菲利普夫妇等。

(2)情节。

情节是小说矛盾冲突的演变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过程,有的作品还有序幕和尾声,完整的故事是由生动的情节构成的。

(3)环境。

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人与所处的时代、位置的各种关系,如《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

自然环境是环绕在人物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

2.人物形象的塑造[详见“一、散文”“3.写作手法”“(2)表达方式”的“①描写”]。

中考语文记叙文知识点及训练:紧扣六要素,把握文章主体(含答案)

中考语文记叙文知识点及训练:紧扣六要素,把握文章主体(含答案)

中考语文记叙文知识点及训练:紧扣六要素,把握文章主体(含答案)中考专项训练记叙文:紧扣六要素,把握文章主体(知识点+针对训练)一、知识指要: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记叙文有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物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掌握记叙的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七年级上册)中父亲鼓励、指导我爬下悬崖的事件: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

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

“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

你能办得到的。

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

“看见了。

”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

不要担心下一步。

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我顿时有了信心。

“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

”我又照着做了。

我的信心大增。

“我能办得到的。

”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

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时间:暮色苍茫地点:在悬崖上人物:我和爸爸起因:我在悬崖上不敢下来经过:父亲鼓励我、指导我,让我爬下悬崖结果:我成功地爬下了悬崖六要素是记叙文的组成部分。

一般说来,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应六要素都俱全,尤其是新闻。

在几个要素中,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构成记叙文的主要内容。

二、考查方向:1、找出记叙文的六要素。

2、根据记叙要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初中语文--记叙文六要素(附练习与答案)

初中语文--记叙文六要素(附练习与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专题—记叙文的六要素教案学习课题:记叙文的六要素学习目标:1.清楚和明确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

2.学会归纳、概括,找到一篇记叙文的六要素。

3.学会在写作中将六要素合理有效地运用。

学习重点:准确找到记叙文的六要素学习难点:归纳概括记叙文的六要素,把握文章中心并运用到写作中。

学习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一篇记叙文,无论写人、记事、状物、绘景,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场所,必定有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就有了“记叙文六要素”的说法。

这六要素便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六要素交代得清楚明白,文章才能完整、具体。

二、知识讲解(一)记叙文的六要素1.时间。

一般地说在文章开篇时就应交代。

时间可用某年某月某日表示,也可用自然时令或节日表示,还可用景、物去表示。

如“五月五日”、“一个夏天的傍晚”、“大年初一”、“当荷花开了的时候”、“月儿爬上树梢”等等,都是对时间的交代。

2.地点。

地点一般也应在文章的开头交代明白。

3.人物。

人物必须交代清楚,因为任何事情都是由人去做的,人物是构成叙事文的主要要素之一。

4.起因。

任何事情都有起因,它是事情全过程的“头”,是不可缺少的。

5.经过。

它是构成叙事文的主体,是“六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突出文章主题的主要部分,是笔墨用力的重点。

因此,不但要交代清楚,还要具体地、详细地写清楚、写完整。

6.结果。

“结果”在文章中举足轻重,它是鉴别文章完整与否的显著标志。

考点怎样(二)六要素的考查形式1、概括主要内容,总结中心思想。

因为总结写事的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就要说出是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这句话就涉及了四个要素。

2、直接考记叙文的要素。

如: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中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记叙文的六要素分析方法:1.时间,即所记叙事件发生的时间。

(1)直接交代时间:①可以明确交代是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个时刻;叙述重大事件、重要事情、庄重场合等一般需要明确交待时间。

第一讲 记叙文六要素(七-八年级阅读)

第一讲 记叙文六要素(七-八年级阅读)

第一讲记叙文六要素阅读指导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记叙文六要素是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阅读记叙文,可以从记叙文的六要素着手,使读者对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过程和结果一目了然,更能够准确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很多时候,文章没有对六要素逐一交代,这主要根据文章的需要而有所侧重,记叙文的重点在于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它们是构成记叙文内容的主要因素,也是读者最感兴趣的,应该写详细,写生动。

常考题型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答题提示:提炼出“某某干什么”或“某某怎么样”的形式,再补充需要强调的时间、地点、结果即可。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答题提示:文中没有记述某一完整事件,而是通过多件小事或事情的片断来表现主旨。

这一类文章就不必对每件小事都交代时间、地点、起因,只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件小事。

实战演练一只空瓶子的温暖魏得强①星期天,一家人购物回到小区,女儿把空的纯净水瓶子顺手放到了垃圾箱旁。

13岁的女儿是进步了,以前她可是随手乱扔。

但我没有表扬她,我想,这反倒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②我不动声色,走过去把空瓶子又捡了起来,随手放进了我的手提袋里。

这是我的习惯,我不会把它们扔掉的,我家里不缺几个瓶子的钱,但瓶子问题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人的素养。

今天,我更是要做给女儿看的。

③我知道女儿会不屑一顾,还会说我老土。

如今的孩子,把面子看得很重要,穿名牌,吃肯德基,而且还比着谁会浪费。

不过我会用事实告诉她,即使像有钱的比尔·盖茨,在生活中也是反对浪费的。

④果然,女儿看到了我的举动很吃惊,她竟然要把瓶子从我手提袋中拿出来重新扔掉。

看女儿进入我设的圈套,我这才谆谆地教导她:“孩子,不是老爸吝啬,一只瓶子一毛钱,不值什么,但这也是钱,节俭是从一个空瓶子开始的。

⑤我等待着女儿的惭愧,或者向我道歉,或者默默地从我身边走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阅读专题—记叙文的六要素教案学习课题:记叙文的六要素学习目标:1.清楚和明确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

2.学会归纳、概括,找到一篇记叙文的六要素。

3.学会在写作中将六要素合理有效地运用。

学习重点:准确找到记叙文的六要素学习难点:归纳概括记叙文的六要素,把握文章中心并运用到写作中。

学习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一篇记叙文,无论写人、记事、状物、绘景,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场所,必定有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就有了“记叙文六要素”的说法。

这六要素便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六要素交代得清楚明白,文章才能完整、具体。

二、知识讲解(一)记叙文的六要素1.时间。

一般地说在文章开篇时就应交代。

时间可用某年某月某日表示,也可用自然时令或节日表示,还可用景、物去表示。

如“五月五日”、“一个夏天的傍晚”、“大年初一”、“当荷花开了的时候”、“月儿爬上树梢”等等,都是对时间的交代。

2.地点。

地点一般也应在文章的开头交代明白。

3.人物。

人物必须交代清楚,因为任何事情都是由人去做的,人物是构成叙事文的主要要素之一。

4.起因。

任何事情都有起因,它是事情全过程的“头”,是不可缺少的。

5.经过。

它是构成叙事文的主体,是“六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突出文章主题的主要部分,是笔墨用力的重点。

因此,不但要交代清楚,还要具体地、详细地写清楚、写完整。

6.结果。

“结果”在文章中举足轻重,它是鉴别文章完整与否的显著标志。

考点怎样(二)六要素的考查形式1、概括主要内容,总结中心思想。

因为总结写事的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就要说出是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这句话就涉及了四个要素。

2、直接考记叙文的要素。

如: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中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记叙文的六要素分析方法:1.时间,即所记叙事件发生的时间。

(1)直接交代时间:①可以明确交代是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个时刻;叙述重大事件、重要事情、庄重场合等一般需要明确交待时间。

如:加勒比岛国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北京时间13日5时53分)发生里氏7.0级地震。

(因为是震惊世界的大事,精确到分)②也可以大体交代如:若干年前,或“我小时候”"“从前哪”“上中学后”之类。

《我敬佩的好老师》“前几天……过了两天”;《洁白的雪》“早晨”。

(2)间接交代时间:①时令节气、中外节日、物候现象都可以交代时间。

如:元宵节,是个全家团圆的日子。

(用节日交代)又如:当大雁冲破雾霭,从千里迢迢之外赶回北方时。

(用物候现象交代)②通过环境描写交代如:清冷的月光洒遍庭院,微风滑过手心,冰凉。

(晚上)又如:一阵大雨过后,天气凉爽了许多。

(雨后)③通过叙事交代如:家家都喜气洋洋,贴春联,放鞭炮,忙得不亦乐乎。

(春节)如:考试在紧张地进行,他突然扔给了我一个小纸团。

(考试时)④其它方法如:我穿着厚厚的大衣,还觉得冷,看见田里的水都结了冰,我不禁打起哆嗦来……我真不喜欢这个季节。

(用作者的感受交代时间是冬天)又如:“太阳出来罗……喂,喜洋洋……罗……喂。

”(用歌词交代时间是早晨)注意:(1)以时间为序的文章,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时间也在推移。

概括时间要素时就要求概括性更强一些。

如《痛苦的一堂课》中时间词语:像往常一样……当指针指到14点时……说完……随着……训练结束后。

答:上街舞课时。

(2)练习:如果时间有大范围有小范围,应从大到小排列。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

答:时间是五十七年前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要从大范围答到小范围。

五十七年七月是具体时间,一个闷热的日子就是大体交代了。

)2.地点:即事情发生的地方。

地点包括事件发生的环境、状况和气氛等。

除了直接交代外,地点也可以间接交代(或者说这个要素是隐形的)。

①通过叙述交代如:看着穿着白大褂来往的行人,爸爸妈妈那焦急的面容……我知道我是在什么地方了,并且我一定是得了什么重病。

(医院)又如:考试在紧张地进行,他突然扔给了她一个小纸团。

(教室)②通过环境描写交代如:山的那一边,其实还是山,山与山之间是条沟,沟里是几个小村子。

(山区)注意: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地点可能会有变化。

写记叙文,就要把变化了的地点交代清楚;读记叙文,也要把握地点变化的情况,答题时概括全面。

3.人物,即文章记叙的人物对象。

写记叙文,必须明确要写的是什么人;读记叙文,也必须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人。

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1、主物人物:是作者着意刻画的形象,笔墨较多。

2、次要人物:笔墨较少,是用来衬托主要人物的。

阅读时区分出来才能正确理解中心。

注意答题技巧:(1)如果问写了哪些人物,无论是正面出场,还是侧面表现的主次人物都列出来。

如《洁白的雪》写了老清洁工和我两个人物。

(2)如果问主要人物(主人公、中心人物),只答出主人公即可。

(要看全文写的事为了表现谁,文章的中心靠谁来表现,议论、抒情围绕谁。

)如《洁白的雪》的中心是表现清洁工比白雪还美丽的心灵,所以主人公是清洁工,我只是清洁工事迹的见证者。

(3)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这一点更是考点)①事情的叙述者或见证人,增加文章的真实性。

(第一人称的文章中如果“我”是次要人物);②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人物;如:《洁白的雪》中的“我”既是事情的叙述者、见证人,增加文章的真实性。

又是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人物。

我先看到清洁工扫雪,再看到他去通前面的下水道,情节向前发展了。

)③衬托中心人物;如:《小博士》中的“我”怎么考都考不住小博士,侧面衬托小博士读书多,知识丰富的特点。

④侧面表现中心;再如:《我敬佩的好老师》中的“我”是事情的见证者,我看见老师带病给我们上课的激动心情,就侧面表现了老师的甘愿付出无私奉献的精神。

例1:《有什么比捉迷藏更好玩》:“‘我’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是索尼来一家活动的见证人,增加了故事的直真实性。

例2:选文中叙写冬英这一人物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答:不能,正是这一人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我转变了第二天就回程的想法,引发了我对人生苦短的思考,提醒我要珍惜与母亲相守的时光。

这是两个要点:一是推动情节发展,二是表现中心)或者答:可以删,删去后不影响情节的完整,冬英的故事令人伤感,冲淡了全文营造的美好温馨的氛围。

老师提示,最好是尊重原作,答不删好。

)4.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人们了解一件事,总爱问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这件事是怎样发展变化的,结果如何。

其实这就是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只有把这几个方面都交代了,记叙的事情才完整;阅读时,把这些都弄清楚了,才算读懂了文章。

对起因、经过、结果的概括表述,一般都用“谁怎么样”、“谁干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

而这里的“谁”多数时候是主要人物。

讲解:一个快速而有效的办法----寻找法是先找到故事中的所有人物,然后找到对应部分的人物,再归纳人物在这部分做了什么事情。

如《我敬佩的好老师》:我们的语文老师姓李,大家都叫她李老师。

李老师性格开朗,说话风趣,经常逗大家开心。

可是,前几天,我们突然找不到李老师往日的笑脸了,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李老师脸色发青,表情难看。

同学们都觉得心里不是滋味。

我心里也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老师,您怎么了?过了两天,我们正在上着语文课,老师捂着肚子走出教室,招手叫我出来,费力地说:“你去帮我倒点热水来,记住,要热的。

”我飞快地跑到老师的办公室,倒了一杯热水,跑回教室。

把水递给了老师。

这时,只见老师慢慢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小心翼翼地打开,把几片药丸倒在了手心,先喝下一口水,然后将手里的药丸放进嘴里,一口气吞了下去。

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看着老师吃下药,眼睛都湿润了。

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原来老师生病了,这几天您还是忍着剧烈的疼痛坚持给我们上课,多好的老师啊!老师吃完药后,若无其事地说:同学们,我们继续上课。

”老师就这样忍着疼痛,艰难地讲解着。

大家听得更专心。

老师看见我们这么专心,又露出了发自内心的微笑。

老师啊老师,您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您真是我们的好老师!注意:先找出本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李老师带病坚持上课的事。

(而第(1)段老师一向很风趣和第(2)段是老师几天来脸色很难看是主体事件的铺垫,说明老师几天来一直在带病上课。

而需要概括六要素的应该是主体事件,所以主体事件应在第(3)段到第(5)段。

)分析: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 李老师、我、同学们起因部分都有谁?----李老师。

李老师怎么样了?---肚子疼厉害了。

(因为前面说过老师已经生病几天了,而上课时没有吃药,说明不太厉害。

今天得吃药就说明疼得厉害了)起因为----李老师上课时肚子疼得厉害。

经过部分都有谁?----李老师、我、大家李老师做什么了?----让我拿水,她吃药。

吃药后又讲课。

我呢?----拿来水。

大家做什么呢?----看着老师吃药,听讲。

经过为----李老师让我拿来水吃了药,继续给大家上课。

结果部分都有谁?----李老师、同学们同学们怎样了?----更专心了。

李老师呢?----笑了。

结果为----李老师看我们听得更专心了,终于笑了。

三、例题精析平凡的感动早上起来天阴沉沉的,让人觉得很压抑。

送女儿回来的路上下起了大雨,早晨走得匆忙忘记带雨具了,又急着赶时间上班,结果淋得透湿,狼狈不堪。

紧张忙碌了一天,又累又困。

去接放学的女儿,心情也不好,女儿想到游乐场去玩,我不同意。

女儿看到我一脸的倦意,拉着我的手要和我说话,我只好蹲下来。

女儿用小手捧着我的脸,盯着我的眼睛说:“妈妈,你早上是不是淋雨了?”我有些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女儿认真地说:“早上我看到同学的妈妈送他来上学时衣服都淋湿了,我好着急,知道妈妈在路上,担心你淋湿感冒了。

”女儿说着把小手放在我的额头上,以前女儿感冒我都是这样试探的,不想只有五岁的小人儿却记得这些细节,一股暖流传遍我全身。

以前我一直以为女儿从小娇生惯养不懂事,没想到小小年纪她就会关心人。

我亲了亲女儿的小脸蛋说:“宝贝儿,你想去哪儿,妈妈带你去。

”女儿忽闪着大眼睛说:“妈妈,我到奶奶家去。

”我把女儿送到奶奶家,就赶紧回家睡了,头疼的厉害,可能真的感冒了。

不知睡了多久,女儿回来了,她站在我面前,用小手不停地抚摸着我的头发,时不时地把手放在我的额前试探着,我感到口干舌燥,心里像着了火一样,可能真的是发烧了。

我拉着女儿的小手说:“宝贝儿妈妈生病了,你自己去看电视吧。

”女儿说:“我从奶奶家给你带饭了,你起来吃吧。

”我摆了摆手表示我吃不下,我看到女儿离开了卧室,心里很难过,可是我实在是爬不起来,炎热的酷暑紧张的工作烦琐的家务,我太累了,我要休息一会儿,就一小会儿,我就可以支撑着起来,陪伴我的女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