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修德1

合集下载

尊师孝亲心得体会

尊师孝亲心得体会

尊师孝亲心得体会尊师孝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成长和教育过程中的必修课。

作为学生,我深深体会到尊师孝亲的重要性,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悟,谈谈我对尊师孝亲的理解和心得体会。

尊师之道,首先要敬重师长。

师长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榜样,他们用心教书育人,辛勤付出,无私奉献。

在与师长相处时,我们应当时刻保持敬畏之心。

在学校里,我们要遵守师长们的教室纪律,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并且对师长的各种教导表示感谢。

在课堂上,我们要遵守秩序,不打闹、不说话、不玩手机,不但不干扰老师讲课,也不干扰其他同学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礼貌待人,尊重师长们的劳动成果,不随意破坏学校设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表达对师长们的尊重之情。

孝亲则是始于家庭的,亲情是我们一生中最真挚和珍贵的情感。

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他们辛勤劳作,操心盯着我们的成长。

在父母身上,我最深刻体会到了他们对我的爱和无私奉献。

所以,我们应亲近父母,孝顺父母。

无论是赡养父母,还是节约用水用电,再或是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孝亲的表现。

孝亲更是要以身作则。

身为子女,我们要用言行去践行孝亲之道。

比如,我们要用温暖的语言关心询问父母的身体和工作,表达对他们的爱和关怀。

我们要多做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

我们要端正态度,不与父母顶嘴,要学会尊重和体谅父母的选择和决定。

只有我们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地让孝亲形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美德。

尊师孝亲更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内心最深处的坚守。

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保持尊师孝亲的传统美德,就能在这些困难面前保持勇气和坚持。

尊师孝亲也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对师长和父母的尊敬和关爱,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们对我们的付出和爱。

只要我们怀揣这种美德,就能够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尊师孝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作为学生应当时刻保持的优良品质。

尊师孝亲不仅是对师长和父母的尊重和感恩,更是对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

孝亲尊师心得体会

孝亲尊师心得体会

孝亲尊师心得体会孝亲尊师是中国传统的美德,也是我从小接受的教育。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孝亲尊师的力量和重要性。

通过对父母的孝顺和对老师的尊敬,我发现它们不仅能够培养我优秀的品质,还能够给我带来无穷的力量和快乐。

首先,孝顺父母是孝亲尊师的核心。

父母是生命的源泉,他们给予了我生命,养育了我,是我成长的重要支持者和引导者。

因此,我始终保持着对父母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在家庭生活中,我尽力尊重父母的意愿,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学习上,我也尽量努力成为学霸,以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

通过孝顺父母,我学会了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并且懂得了爱的责任和义务,这些品质使我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得更加成熟和善良。

其次,尊敬老师是孝亲尊师的延伸。

老师是我的启迪者和指导者,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

他们不仅传授了我丰富的知识,还教会了我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因此,我对老师怀有深深的尊重之情。

在学习上,我尊重老师的教诲,努力地去学习和思考,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课堂上,我积极参与讨论,向老师请教问题,并且虚心接受老师的指导和批评。

在生活中,我也敬重老师的个人隐私,尊重他们的工作时间和权威。

通过尊敬老师,我学会了谦卑和虚心谨慎,懂得了学习的方法和人际交往的技巧,这些品质使我的学习更加高效和深入,也使我在与他人的相处中更加友善和愉快。

总的来说,孝亲尊师是一种传承千年的美德,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通过对父母的孝顺和对老师的尊敬,我不仅培养了自己的优秀品质,还获得了快乐和力量。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将继续保持对父母和老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好孩子。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孝亲尊师的重要性,将这一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只有通过孝亲尊师,我们才能让社会更加和谐,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

孝亲 尊师 善待人

孝亲 尊师 善待人

孝亲尊师善待人孝亲、尊师、善待人,这是中国传统的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牢记并践行的价值观。

孝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师是我们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善待人更是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礼仪和道德。

我们应该不断弘扬和传承这些美德,让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贯穿在我们的行为和言行中。

要说的就是孝亲。

孝顺父母是中华传统的美德,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讲:父母养育之恩深厚,不可忘怀,敬天敬地,敬父敬母,是孝道的根本。

古人说的不错。

我们要铭记在心,我们出生在这个世界上,是因为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抚养我们长大,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我们与父母相处的日子里,我们要时刻孝敬父母,与父母和睦相处,尽孝尽孝,做一个懂得孝顺的孩子。

尊师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在中国古代,孔子就说过:“敬鬼神而远之,恭敬以奉主,将以养父母,孝于鬼神。

敬君而远之,恭敬以养师,笃敬以礼,忠信以事君,尽力敬事。

”这句话意味深远。

敬鬼神是中国古人的一种信仰,我们无法理解,但是敬师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师者,是我们的启蒙老师,是我们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我们的榜样和引路人。

我们要尊敬师长,听从老师的教导,虚心学习,不断进取,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有修养的人。

善待人更是我们生活中应该贯穿的一种态度。

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无论是和谐相处、友好相处、还是礼貌相处,都要看重。

我们要有一个和善的态度,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我们在同事之间、朋友之间、亲人之间都要友善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关心。

不要给别人制造麻烦,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心存善意,与人为善。

善待人是我们应该时刻牢记的,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平和、善良的心态,与人为善,与人相处。

孝亲、尊师、善待人,这三者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三个方面。

如果我们能够始终牢记这三个方面,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和谐美满。

我们要践行孝亲、尊师、善待人,从自己做起,影响身边的人,让这些美德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做人从修德开始 修德从孝亲尊师开始

做人从修德开始 修德从孝亲尊师开始

做人从修德开始,修德从孝亲尊师开始北大箴言:做万事从做人开始,做人从修德开始,修德从孝亲尊师开始在中国历史上,从古到今,没有哪个朝代不重视孝道,孔子把“孝”放在一切道德的首位,视为“立身之首”、“自行之源”。

孝敬父母看作是人生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台阶,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关心他人、自觉上进、热爱祖国等品德形成的基础。

孝顺父母为孝道,尊敬老师为师道,师道是以孝道为基础的,没有孝道就谈不上师道了。

历史告诉我们:凡是精忠报国、事业有成的人,都和听从父母善言、尊敬奉养父母、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是分不开的的。

凡是不敬师长、不讲信用、不思进取、好逸恶劳、自私自利、无恶不作的人,都是败家子、逆子;尤其是对父母忘恩负义的人更是不孝之子。

在古代,帝王选用良才时,首先就看你是不是孝子。

他们认为: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怎么会对君王尽忠呢?此想法十分有理。

现在不少人在交朋友、找对象、招聘、选拔时,也把“孝”字作为条件之一。

因为孝敬父母的人一定忠心耿耿、实在可靠,在工作上也会忠于职守。

可见,孝敬父母是一切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

所以,中国古代是以孝道作为思想教育的中心,有德之君以孝治天下,其本人也是百姓行孝尽孝的好榜样。

反之,尊师也是孝道的延伸。

假若有人不尊敬老师,那么他一般也不会孝敬父母,因为父母总是希望子女听老师的话、依老师的教导去做。

正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就是因为老师关心、爱护、教育学生的慈善之心同父母对待子女的慈善之心是一致的,老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为学生付出的心血和代价是无法估量的。

因而,“孝亲尊师”是做人的根本准则中的根本。

此外,无论是国家元首还是将相重臣,无论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科学家、艺术家,无论是总裁、董事长,还是厂长、经理、大老板……总之,世界上各类大大小小优秀人才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精心培养和教育。

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得好:“世界上最希望一个人有作为的,最真心愿让一个人超过自己的,除了他的亲生父母之外,就是他的老师了。

新八德教育之孝亲篇

新八德教育之孝亲篇
(1)打骂父母 (2)杀害父母
失去做人的德根,一生难有光明的前途和幸福。扎好学生做人的德根是多么重要和紧迫。
★ 孝亲 尊师 友学 救失 守法 立志 长善 落实《弟子规》 ★
4、学生如何在行动上孝敬父母呢?
“三养一心”: 1、养父母身 2、养父母心 3、养父母志 4、常怀关怀心
对父母的孝要给予父母 生活上的物质保障同时更要 让父母身安、心安、志安。

孝亲 尊师 友学 救失 守法 立志 长善 落实《弟子规》 ★
八德八个根的核心内容: •孝亲是学生做人的德根。 •尊师是学生感恩、受教的根。 •友学是学生仁爱的根。 •救失是学生做正确事的根。 •守法是学生不违法犯罪的根。 •立志是学生成才的根。 •长善是学生做事业的根。 做人教育
做事教育 理想教育 德才兼备教育
★ 孝亲 尊师 友学 救失 守法 立志 长善 落实《弟子规》 ★
张尚昀的事迹说明了什么道理:
1、夫孝,德之本。
2、一孝百善开,百善孝为先。 3、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不难发现高官以及非常 大的企业家,一个有成就的人,他们背后都背着 一个“孝”字。 4、一个人要是没有德行,那就一无是处。 5、孝是积累福德的根本。 6、扎好德根,才能爱党、爱国,齐家治国平天 下。
•落实《弟子规》是学生有道 道德行为规范教育 德行为规范的根。 八德教育是培养学生成才的扎根教育。
★ 孝亲 尊师 友学 救失 守法 立志 长善 落实《弟子规》 ★
一、孝亲
一、孝敬父母是学生做人的德根。
二、学生孝敬父母是扎好做人的道德基础:
1、要懂得父母对我们都有怎样的恩德。
2、要懂得父母是怎样的付出,父母的爱为什么伟大。
★ 孝亲 尊师 友学 救失 守法 立志 长善 落实《弟子规》 ★

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德,修德先孝亲尊师(百育德为首,万善孝当先)

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德,修德先孝亲尊师(百育德为首,万善孝当先)

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德,修德先孝亲尊师(百育德为首,万善孝当先)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德,修德先孝亲尊师(百育德为首,万善孝当先)励志导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百育德为首,万善孝当先。

做万事从做人开始,做人从修德开始,修德从孝亲尊师开始。

在中国历史上,从古到今,没有哪个朝代不重视孝道,孔子把“孝”放在一切道德的首位,视为“立身之首”、“自行之源”。

孝敬父母看作是人生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台阶,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关心他人、自觉上进、热爱祖国等品德形成的基础。

孝顺父母为孝道,尊敬老师为师道,师道是以孝道为基础的,没有孝道就谈不上师道了。

当代不少伦理学家把孝敬父母看作是人生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台阶,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关心他人、自觉上进、热爱祖国等品德形成的基础。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凡是精忠报国、事业有成的人,都和听从父母善言、尊敬奉养父母、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是分不开的。

凡是不敬师长、不讲信用、不思进取、好逸恶劳、自私自利、无恶不作、干尽天理不容危害社会危害人民利益的人,都是败家子、逆子;尤其是对父母忘恩负义的人更是不孝之子。

.在古代,帝王选用良才时,首先就看你是不是孝子。

他们认为: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怎么会对我君王尽忠呢?此说十分有理。

现在不少人交朋友、找对象,有的厂长、经理选用部下、秘书、招工,也把“孝”字作为条件之一。

因为孝敬父母的人忠心耿耿,实在可靠,在工作上会忠于职守,敬业精神强,不易出乱子。

可见,孝敬父母是一切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

所以,中国古代是以孝道作为思想教育的中心,有德之君以孝治天下,其本人也是百姓行孝、尽孝的好榜样。

师道延伸孝道孝顺父母为孝道,尊敬老师为师道,师道是以孝道为基础的,没有孝道就谈不上师道了。

反之,尊师也是孝道的延伸。

假若有人不尊敬教师,不听老师的话、不好好地学习,他就是不孝父母,因为父母总是希望子女听老师的话,依照老师的教导去做。

因而,“孝亲尊师”是做人根本中的根本,人们常把老师比作父母,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因为老师关心、爱护、教育学生的慈善之心同父母对待子女的慈善之心是一致的,老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为学生付出的心血和代价是无法估量的。

尊师孝亲的内容怎么写

尊师孝亲的内容怎么写

尊师孝亲的内容怎么写
尊师孝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是每个人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以下是关于尊师孝亲的内容:
一、尊师
尊师是指对教师的尊重和仰慕。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了解和学习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向教师学习优点和长处,发扬教师的精神。

同时,我们也应该遵守学生与教师的分工,尊重教师的权威性,保持基本的礼貌和尊重,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

二、孝亲
孝亲是指对父母亲人的尊敬和关怀。

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时刻记得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尽自己所能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以及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等等。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倡导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尊重老人的智慧和经验,关怀幼儿的成长需要,表现出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

总之,尊师孝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

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将其作为我们的日常行为准则,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理性和关爱的社会环境。

孝亲尊师

孝亲尊师

孝亲尊师这些天写了好些“孝亲尊师”送人,在给人讲解的时候出来了许多123,应一位兄弟的要求,我把这些写出来。

其实这些话没有一句是我自己说的,如果是我说的,那肯定是废话,这些都是古圣先贤的谆谆教导,我只不过是道听途说一些皮毛而已。

“孝亲”和“尊师”各分三个层次,“孝亲”分“孝养”、“孝顺”、“孝敬”三个层次,“尊师”分“尊敬”、“遵从”、“尊承”三个层次,以下分别略说一下。

先说“孝亲”,孝为人伦之本,本立而道生,孝是所有一切智慧、财富、幸福的根基,所谓厚德载物也。

最基本的孝亲从向父母尽孝开始,推而广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第一、孝养。

孝养父母分两个层次:1、养父母之身。

一个孝子最起码的,要让自己的父母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生活基本面上没有太多的忧虑,尽自己可能地满足父母的需求。

如果自己没有能力满足父母的需要,也要在父母跟前尽心侍奉,这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如果身在外地条件不许可,那也要常存此心。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应该意在近前侍奉上。

但是,夫子又说,“游必有方”,这个方应该不是指方向、方位这些,如果父母知道你去的方向,知道你在某某监狱里被看守,那也不是个孝子,这里的“方”,应该是方正之学,即圣贤之道,也就是说,离父母远游只有一个原因可以免责,那就是恭行圣贤之道。

2、养父母之志。

在这一点上有两层次:首先,不让父母因我而忧虑。

再者,不让父母因我而羞愧。

《弟子规》云:“身有伤,遗亲忧,德有伤,遗亲羞。

”一个孝子不能让自己的身体一直处在疾病或不安当中,而让父母为自己而忧虑。

《论语·泰伯》中说: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

曾子在临死前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是一生遵守孝道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百育德为首,万善孝当先。

做万事从做人开始,做人从修德开始,修德从孝亲尊师开始。

在中国历史上,从古到今,没有哪个朝代不重视孝道,孔子把“孝”放在一切道德的首位,视为“立身之首”、“自行之源”。

孝敬父母看作是人生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台阶,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关心他人、自觉上进、热爱祖国等品德形成的基础。

孝顺父母为孝道,尊敬老师为师道,师道是以孝道为基础的,没有孝道就谈不上师道了。

当代不少伦理学家把孝敬父母看作是人生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台阶,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关心他人、自觉上进、热爱祖国等品德形成的基础。

尊老爱幼,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内容之一。

问题是目前一般的提法太空洞了。

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很少有人能够讲出点道理来。

因为没有依据。

孝敬父母的依据是什么?这在儒家、佛家思想里面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

天很少有人提到儒、佛了,以为这些是落后的、过时的。

其实大错了。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宝贵的东西,这些在近几年已经开始逐渐为西方学者所认识、研究,并以它们来指导生活和工作。

今天我们中国人反而抛弃了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这是没有道理的。

孝亲,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说明孝亲敬老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最美好的道德。

古人还说:“夫孝,德之本也。

”就是说孝亲敬老是各种道德的基础。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个礼仪之邦,孝亲敬老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就把子女、晚辈对父母、长辈感恩赡养、尊敬扶助,不仅作为责任和义务,而且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成为人类美德和亲情的需要。

孝亲敬长就是要关心体贴和照顾父母长辈。

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毛泽东主席在革命胜利后,返回故里,特意在父母的坟前献上一束松枝,轻声道:“前人辛苦,后人幸福!”陈毅元帅亲自为瘫痪在床的母亲清洗尿裤……。

革命领导人在为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操劳时,也没有忘记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更何况是我们呢?孝敬父母,首先要关爱父母,帮父母做点家务事。

平时,妈妈买菜回来,自己主动去接一接,让妈妈歇一歇;有空时,自己要动手洗衣服或者拖地板;长辈来了,要给长辈送上一杯水,拉拉家常,报报成绩,让长辈高兴,给长辈捶捶背,搓搓腰,聊聊天。

父母身体不舒服时,我们更要分担一些家务事,守候在他们身边,送汤送水,让他们心中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

孝心就体现在着点点滴滴的平凡中。

再说尊敬师长师道尊严的本意是讲,为师(从教)之道是很尊严的,所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也就是说,过去只有主动求学的,没有么要这样?因为只有主动求学才会认真去学习,才能够体现出对知识的尊重。

过去讲“一分恭敬一分收获”。

所以必须尊师才能重道,这个道是学问之道。

主动教学的。

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只有主动求学才会认真去学习,才能够体现出对知识的尊重。

过去讲“一分恭敬一分收获”。

所以必须尊师才能重道,这个道是学问之道。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

它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

尊师重道是指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师者,人之模范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等等。

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的道
德观念。

古代流传下来许许多多这方面的故事。

如,《子贡尊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张良拜师》、《陆佃千里求师》、《程门立雪》等等。

“《礼记•学记》中指出:“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

”意为:教师受到社会普遍尊敬之后,教育才能得到重视,教育得到重视后人们才懂得努力学习。

三者的关系互为前提。

教师受到尊重意味着人们重视教育,人们接受教育就会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懂得更多的道理就会重视学习,尊敬老师。

如此良性循环,古人对其认识是相当深刻的。

《吕氏春秋•劝学》中讲道:“疾学在于尊师。

”戊戌四君子谭嗣同在《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中也曾告诫世人:“为学莫贵于尊师。

”《荀子•大略》中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深刻地阐明了国家兴衰与重视知识、尊敬教师的关系。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凡是精忠报国、事业有成的人,都和听从父母善言、尊敬奉养父母、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是分不开的。

凡是不敬师长、不讲信用、不思进取、好逸恶劳、自私自利、无恶不作、干尽天理不容危害社会危害人民利益的人,都是败家子、逆子;尤其是对父母忘恩负义的人更是不孝之子。

在古代,帝王选用良才时,首先就看你是不是孝子。

他们认为: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怎么会对我君王尽忠呢?此说十分有理。

可见,孝敬父母是一切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

所以,中国古代是以孝道作为思想教育的中心,有德之君以孝治天下,其本人也是百姓行孝、尽孝的好榜样。

师道延伸孝道
孝顺父母为孝道,尊敬老师为师道,师道是以孝道为基础的,没有孝道就谈不上师道了。

反之,尊师也是孝道的延伸。

假若有人不尊敬教师,不听老师的话、不好好地学习,他就是不孝父母,因为父母总是希望子女听老师的话,依照老师的教导去做。

因而,“孝亲尊师”是做人根本中的根本,人们常把老师比作父母,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因为老师关心、爱护、教育学生的慈善之心同父母对待子女的慈善之心是一致的,老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为学生付出的心血和代价是无法估量的。

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得好:“世界上最希望一个人有作为的,最真心愿让一人超过自己的,除了他的亲生父母之外,就是他的老师了。

”又说:“当老师的,即使是水平不高的老师,也都真心诚意地盼望自己的学生能德智体全面发展,做梦都想着自己的学生们进步了,成绩提高任何一位学生,只有真正做到尊师敬师,才有可能很好地接受教育,才有可能充分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反之,一个学生,不尊敬老师,不肯听老师的话,老师再有学问,再有能力,也没有办法传授给他,就好比一个空瓶子,没有把盖子打开,就无法往瓶子里面装入任何物质一样。

一个人如果不尊师、不学习,虽然有点小聪明,但大是大非是分不清的,因而也是难得大智慧、难有成就的。

此外,一个对老师非常尊敬的人,必定能够很
好地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所以,尊师无疑是做人的基础。

孝亲:是做人的品质。

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

孝敬父母长辈,是儿女下辈应尽的义务。

人类从母系社会起,就生活在亲情的拥抱之中。

几千年来,血缘亲情是永远割舍不掉的。

孝亲是孔孟思想一贯提倡的精华。

试想,一个没有亲情的人,怎么能做到家庭和睦,更谈不上社会和谐;又如何能对民族尽责,对国家尽忠。

因此,孝亲是做人最基本的品质。

尊师:是做人的道德。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老师是启蒙心灵,教授学业,培育才干的人。

一个人来到世上,能否成为有用之才,老师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每一个人,都不能忘记当你步入人生,将你培育成才领上光明大道的人。

尊重老师,是做人起码的道德。

尊师和孝亲是相互补充的。

首先要孝亲。

这样父母教育子女应该尊重老师,子女才会听。

因为老师不可能自己说你们应该尊重我。

尊重老师的学生,老师又教应该孝敬父母,为什么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推广至尊敬社会大众。

这样的心态,才是一个合格的学子之心。

我们想想看,今天的学生与这种心态的差距有多大,就很清楚德育教育的根本目标应该是什么了。

在社会上不懂得尊重别人,在家庭里不知道孝顺父母,是今天年轻人常犯的毛病。

父母没教子女应该尊敬老师,老师如果再不教育学生应该孝顺父母,这个良性循环就永远也接不上了。

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

改变社会不良风气,让所学知识建立在一个扎实的基础之上,这是非常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

孝亲尊师才能修德,人若无德如何立足于世。

作为新时期的教育也必须先育德而后育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