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研究进展_王春平
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构建高效降解胆固醇的乳酸菌

1
维普资讯
食 品与发酵工 业
Fc n em nai d s e cdadF r e t o l ul s tn n n
V 2 N d.8 o3
12 方 .
法
研
- ' _ 譬胁
究
1 2 1 抗 性 标 记 的 筛选 ..
2 结 果 与讨 论
现 在 与 胆 固 醇 过 量 有 关 的 动 脉 粥 样 硬
嗜 热 链 球 菌 (S rpooc s ce te t cu hf c Ⅲo hls S C p i ) T( OX , a A 河 北 农 u K n, mp ), 业 大学 张柏 林惠 赠 , 源 于波兰 , 品发 酵性 来 食
பைடு நூலகம்
嗜酸乳 杆菌 ( “ hfl s c l h ls D iu “i o i ) l d p u ( ) , n, x Ka Amp) 中 目食 品发 酵 上业 ,
研究所 提供 , 品发 酵性 状优 良。 食
不 干扰 人体 正常代 谢 、 影 响食 品风味 、 不 经济
实用 的 减 少 胆 固 醇 吸收 的 食 品及 其 加 工 法, 已成 为 当前重 要 的 研 究 课 题 。 利 用可 降 解 胆固醇 的微 生物或 其 产生 的胆 固醇氧 化酶 ( C . . . ; O , 物 处 理 食 品 是 降 低 E 1 1 3 6 C X) 生 食 品 中胆 固醇 含量 的一 种 有效 方法 。最近 研 究证 明 C OX的氧 化产 物 胆 甾__ 3酮 还 具 4烯 有预防、 治疗 肝病和 抗肥 胖 的作用 … 。 乳 酸菌 已广泛 应用 于食 品工业 发酵 和制 备 微 生态制 剂。但 目前 常 用乳酸 苗降解 胆 固 醇的能 力还 很 低 。 因此 笔 者 课 题 组 拟 将 分 离 、 选 出 的高 效 降 解 胆 固 醇 的 芽 孢 杆 菌 筛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及其在果酒酵母育种上的应用

第1第 期 20 9 0年9 3 月 卷
l 63 == I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及其在 果酒酵母育种上的应用
陈娟 阚建全 杨蓉生 杜木英 , , , (. 1西南 民族 大学生命科学 与技术 学院 , 四川 成都 60 4 ; . 10 12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 院 , 重庆 4 0 1 ) 0 7 5
原 生质体 融合技 术 (r o l tui ) 称为 细胞 po p sfs n 又 t a o 融合技术 , 是指用 酶法 去除细胞 壁 , 制成 由原生质膜包 被 的原生质体 , 然后采用 物理 、 学或生物学方 法诱 导 化
了细胞融 合技术 的发展 ,使该技 术跃上 了新 的阶段 。
摘 要 : 原 生质 体 融 合技 术 的研 究 进展 进 行 概 括 , 述 该 技 术 的 重 要 环 节 , 对 论 包括 遗 传 标 记 选择 、 生 质 体 制 备 、 生 原 再
和融合 以及融合子的鉴定等。通过分析其在降酸、 增香 、 嗜杀活性和抗氧化性等优 良性状整合上 的研 究结果, 表明原
作 中 , 大地 推动了微生物研究的进程 。 极 2 原 生质体 融合技术
生质体 , 并提 出了原生质体 的概念 。E d dy和 E m r n m es o
又 以酶法相 继 制备 出 了酵母 菌 和丝状 真 菌细胞 的原
生质体 , 为微生物 的细胞融合开辟 了道路 。17 9 4年 , 加 拿大籍华人高 国楠发现 聚乙二醇( E 在 c 参与下 P G) a 能促进植 物细胞原 生质体融合 , 这一发 现极 大地促进
时首次发现了细胞融合现象 。16 年 , 本 的 O a a 90 日 k dt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及其应用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及其应用摘要: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在发酵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microbialprotoplast fusion)技术具有重组频率高、受结合型或致育型限制小以及遗传物质传递完整等优点,是微生物育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结合相关研究进展,分析了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组成,包括制备、再生、融合的影响因素以及融合子的筛选方法,重点评述了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应用在微生物育种中的最新进展,以及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遗传育种基因组重组引言:微生物菌种是发酵工业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它决定了发酵过程的成败及某一发酵产品是否具有工业化价值。
自然界中的原始菌株大多不具有很高的工业化价值,因此需要对菌株进行选育和改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项重要的菌种改良技术,是将亲株细胞分别去除细胞壁后进行融合,经基因组间的交换重组,获得融合子的过程。
与其他育种技术相比,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具有重组频率高、受结合型或致育型限制小以及遗传物质传递完整且不需要完全了解作用机制等优点,因而被国内外微生物育种学者广泛应用。
1974年,匈牙利的Ferenczy成功将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使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首次应用于微生物中。
接下来的几十年,该技术的基本实验方法逐步完善,现已作为一项十分有用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中。
本文就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过程及其应用于微生物育种方面的最新进展做了简要综述,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来源由第一作者在CNKI进行检索。
网址:/。
英文资料的检索时间范围为2007/2012;中文资料的检索时间范围为2007/2012。
英文检索词为“protoplast fusion、research、progressions”;中文检索词为“原生质体融合、应用、研究进展”。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微生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微生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摘要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是微生物遗传育种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具有遗传信息传递量大,不受亲缘关系的影响,可有目的地选育理想的融合株,便于操作等优点,在遗传育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文章从原生质体融合的特点以及融合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原生质体;原生质体融合;遗传育种’原生质体融合就是将两个亲株的细胞壁分别通过酶解作用加以剥除,使其在高渗环境中释放出只有原生质膜包被着的球状原生质体。
然后将两个亲株的原生质体在高渗条件下混合,由聚乙二醇助融,使它们相互凝集,通过细胞质融合接着发生两次基因组之间的接触、交换、遗传重组,在再生细胞中获得重组体。
两个具有不同基因型的细胞,采用适宜的水解酶剥离细胞壁后,在融合剂作用下,两原生质体接触,融合成为异核体,经过繁殖复制进一步核融合,形成杂合二倍体,再经过染色体交换产生重组体,达到基因重组的目的,最后对重组体进行生产性能,生理生化和遗传特性分析。
一、原生质体融合的特点1.杂交频率较高由于原生质体没有细胞壁的障碍,而且在原生质体融合时加入融合促进剂PEG,所以微生物原生质体间的杂交频率都明显高于常规杂交方法。
2.受接合型或致育性的限制较小由于两亲株中任何一株都可能起受体或供体的作用,因此有利不同种属间微生物的杂交。
另外,出于原生质体融合是和致育性没有关系的细胞杂交,所以其受接合型或致育性的限制就比较小。
3.重组体种类较多由于原生质体融合后,两个亲株的整套基因组之间发生相互接触.有机会发生多次交换,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基因组合而得到多种类型的重组体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应用在微生物育种中,常根据不同需求通过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培育出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等优点的微生物菌种。
1.标记菌株的筛选用于原生质体融合的亲本需要携带遗传标记,以便于重组体的检出。
常用营养缺陷型和抗性作为标记,也可以采用热致死,孢子颜色,菌落形态作为标记。
实际时究竟采用哪种遗传标记,要根据实验目的来确定。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及其应用与展望

融合的优势十分明显 ,当进行融合时,细胞壁 被去除后 ,原生质体的膜就变得极易融合,没
有极性 ,整个细胞质和细胞核发生相互融合 ,
1原生质体融合的程序
主要包括 :a . 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再生 ;b . 对原生质体进行灭活 ;C o 对原生质体 的纯化 ;
建筑与预算
CON ST RU CTl oN A ND BUDGE T
D O I : 1 0 . 1 3 9 9 3 / j . c n k i . j z y y s . 2 0 1 7 . 1 0 . 0 0 8
2 0 1 7 年第 1 0 期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及其应用与展望
王佳蕊 ,魏
( 沈阳建筑大学
炜
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辽宁 沈 阳)
摘 要 :细 胞融合 技术 ,其遗传信 息量大 ,且不 受亲缘关 系 的影 响 ,更 能将双 亲的优 良性状遗传 到 自 身 ,只需定 向筛选双亲遗传 性状的融合子 , 操作 十分简单 ,因此拥有 了广 阔的应用 前景。在工业 、医 药 、农 业等诸多领域 中获得 了开创性的进展 ,不断 扩大其应用的领域 。这项技术 既对基 因的定位 、遗 传 的互补 、核质关 系 、基 因的调 控 、细胞的棉 衣 、疾病 的发 生 、废水 的处理 、膜蛋 白动力学 等领域 中提供了强有 力的处理手段 ,又在免疫 学 、发育 生物学 、遗传 学特别是克 隆抗体 、微生 物菌种选育 、 基 因图谱的绘 制等诸多方 面 ,都具有 重要的意义 。 本 文综述 了原生 质体 的融合程 序 ,及原 生质融合
差异小 ,而且菌丝的活力高 , 形成原生质体便
变性 ,从而使酶活性受到影 响甚至是消失 ;而
原生质体融合在微生物育种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原生质体融合在微生物育种的应用与研究进展作者:王瑶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12期[摘要]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是将带有遗传标记的亲本进行细胞融合,获得了具有双亲本优良性状的融合子。
在微生物育种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能够改善菌种遗传特性,显著提高代谢产物的产量。
在农业,医学,食品,畜牧业等领域有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原生质体;融合;微生物育种;应用;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Q933 [文献标识码]A1 原生质体融合的概述原生质体融合是将去除了细胞壁的细胞在某种作用下诱导融合成为融合子,融合后的细胞具有遗传信息量大,重组频率高,操作简便等诸多优点,而且克服了种间生殖隔离。
在微生物育种方面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多采用PEG(聚乙二醇)和电刺激法来诱导细胞融合。
近些年来,激光诱导融合的方法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原生质体融合一般分为五步:亲本的选择;原生质体的制备;原生质体诱导融合;融合子的筛选;遗传特性的分析与鉴定。
目前多使用酶解法来进行细胞壁的去除。
使用的酶主要为溶菌酶或蜗牛酶。
影响原生质体制备的因素有很多,一般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菌株较易进行原生质体的制备。
温度、浓度、酶解时间、PH、缓冲液、培养基的成分及培养方式都会影响原生质体的制备。
在融合的时候,一定量的无机离子,如Ca2+和Mg2+都会促进原生质体的融合。
目前,多利用营养缺陷型作为遗传标记,抗药性或灭活的原生质体等作为遗传标记来筛选融合子。
2 原生质体融合在微生物育种的应用2.1 改良了菌种的遗传特性原生质体融合将两个亲本的遗传物质进行遗传重组,从而获得了具有亲本优良性状的新型菌株。
如凝集性酿酒酵母能够将发酵液中的絮状物凝集沉淀下去,改善酒的风味的同时,也增加了酒的澄清度。
但是凝集性酵母一般发酵度较低。
陈海昌等采取凝集性好和发酵度好的两个亲本菌株进行原生质体融合,获得的融合子具有双亲本的优点。
双歧杆菌是严格的厌氧菌,有利于肠道微生态平衡,但在有氧条件下极易死亡。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食用菌育种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1-4829(2001)增刊-0120-04 收稿日期:2001-01-18 基金项目:四川省重点科研项目作者简介:谭 伟(1964-),男,四川武胜人,副研究员,专业从事食用菌育种与栽培工作,已发表论文30余篇。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食用菌育种上的应用研究进展谭 伟,郑林用,彭卫红,肖在勤(四川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6)摘 要:本文报道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育种上的特点,国内研究动态、进展及发展趋势,分析了原生质体融合菌株难以形成子实体的问题。
四川省农科院攻克了融合菌株难以形成子实体的世界性难题,选育出科间融合新品种“金凤2-1”在生产上应用,并产生显著社会经济效益,处于世界先进研究水平。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理论上将向融合子菌株形成子实体的遗传机制、基因调控机理纵深方向探讨;技术上将广泛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别融合子;育种将向目间、纲间等远缘融合方向迈进。
关键词: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育种;应用中图分类号:S33414 文献标识码:AAdvances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protoplast f usion techniquein mushroom breedingTAN Wei ,ZHEN G Lin 2yong ,PEN G Wei 2hong ,XIAO Zai 2qin(Soil and Fertilizer Institute ,Sich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hengdu 610066,China )Abstract :Protoplast fusion technique in mushroom breeding had obvious feature ,compared with mutation breeding ,cross breeding and natural breeding.It could get new variety through overcoming the obstacle of sex factor and make distance hybrid into reality.In the past 20years ,the protoplast fusion between varieties ,species and genus were completed ,but there was only one report about the family fu 2sion in mushroom in Japan ,and no fruiting 2body was developed from the fusant.Sich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ed in the world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no fruiting body development from the fusant ,and got the first family fusion variety Jinfeng 221.The genetic mechanism ,fruiting body development and gene regulation will be the first work in the protoplast fusion research field in the following years.Modern biotechnology will be widely used in fusant distinguish.K ey w ords :mushroom ;protoplast fusion ;mushroom breeding ;application 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与常规的自然选育、诱变育种、杂交育种相比,具有显著特点:即它能有效地克服生物间性因子的障碍,实现远缘杂交,从而可获得有突出优良性状的新类型。
探析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微生物菌种选育中的运用2200字

探析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微生物菌种选育中的运用2200字文章以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为研究对象,从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一般步骤,能够对原生质体融合及分离动作产生影响的因素分析入手,结合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与微生物菌种选育的共性特征,对其在微生物菌种选育中的四方面应用问题(①.菌种遗传特性的改良;②.菌种发酵特性的优化;③.菌种质粒的有效转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并据此论证了将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合理运用于微生物菌种选育工作在进一步提高微生物菌种选育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的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毕业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菌种选育;微生物;运用从理论上来说,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是指在人为方式作用下,引导遗传性状完全不同两个细胞主体当中的原生质体发生一定程度的融合行为,最终获取有着双亲遗传性质及遗传性状的一种稳定性重组子。
可以说,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成功研发将传统意义上微生物领域中有关与种界的诸多界限一一打破,远缘菌株在此种技术的作用之下同样能够实现可靠地基因重组。
与此同时,遗传物质的传递行为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作用之下显得更加系统与完整,遗传物质获取基因重组的机率较传统意义上的重组机率而言要高得多。
这也正是其能够应用于微生物菌种选育工作当中的最根本原因。
笔者现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1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概述1.1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一般步骤分析。
首先,为达到原生质体有效融合的目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做的第一步在于确保亲株原生质的体化过程顺利进行,进而更为有效的对原生质体进行制备作业。
换句话来说,原生质的体化作业是确保整个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有效开展的基础与根本;其次,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明确一点――原生质体在经过融合性动作之后需要再生高质量的细胞壁,以此确保营养体细胞形成中的完整性,最终保证原生质体融合中的产重组子是高质量与高效率的。
这也就意味着:细胞原生质体再生率如何提升应当成为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当中需要解决的一大关键问题,这也正是原生质体融合过程顺利完成的核心;最后,原生质体的融合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为其营造一个较为优越的融合环境,这包括了内部融合环境与外部融合环境两个方面,以此确保遗传物质的交换与重组行为能够始终在稳定且可靠的环境下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医学进展,2008,29(5):64267Progress in Veterinary Medicine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研究进展3王春平1,2,韦 强1,鲍国连13,刘 燕1,邵泽香1,2,季权安1(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2.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摘 要: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遗传学、动植物远缘杂交育种、生物学、免疫学、兽医学以及医药、食品、农业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文章就原生质体制备、再生及其融合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做了综述,另外还对原生质体融合方法和融合子的筛选方法进行了比较,为选择适宜有效的诱导融合方法和筛选方法提供依据。
关键词:原生质体融合;影响因素;融合方法;筛选方法中图分类号:Q8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5038(2008)0520064204 原生质体融合也称细胞杂交、细胞融合或体细胞杂交,是指细胞通过介导和培养,在离体条件下用人工方法将不同种的细胞通过无性方式融合成一个核或多核的杂合细胞的过程[1]。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
1960年法国的Karski研究小组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动物细胞混合培养中发现了自发融合现象。
1974年匈牙利的Ferenczy L 等[2]采用离心力诱导的方法,报道了白地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原生质体融合,从而使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成为微生物育种的一项新技术,并从微生物种内融合扩展到界间的融合。
路玲玲等[3]采用融合技术成功构建耐高温高产酒精酵母,至此,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成为工业菌株改良的重要手段之一。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已在农业、医药、环保等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而且应用领域不断扩大[4]。
1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整个过程包括:原生质体的制备,原生质体融合,原生质体再生[5]。
1.1 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制备原生质体的最大障碍就是细胞壁,现在去除细胞壁的主要方法是使用酶法,使用的酶主要为蜗牛酶或溶菌酶,具体根据所用微生物的种类而定。
影响原生质体制备的因素很多,不同的微生物有其较为适当的形成条件。
在菌龄选择上,多采用对数生长中后期的细菌,这主要是由于对数生长期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最低,细胞壁对酶的作用最敏感。
王燕[6]对双亲灭活米曲霉进行原生质体制备的过程中,用纤维素酶、溶壁酶、蜗牛酶混合浓度比为5∶3∶1的酶液混合使用能提高去壁效果。
使用微生物产生的酶复合物或商品酶的混合液比单独使用一种酶的效果好,在一定范围内,酶作用的时间和酶作用的浓度都与原生质体的形成率成正相关,而与再生率成反相关。
另外,ED TA作为螯合剂,可以避免金属离子对酶的抑制作用而提高酶脱壁效果,从而提高原生质体的形成率。
据报道,对大肠埃希菌来说,用ED TA洗涤后,可以除去对酶解不利的金属离子[7]。
另一方面,在原生质体制备前,用适量的青霉素对菌体进行预处理,可以抑制肽聚糖合成过程中的转肽作用,有利于原生质体的形成。
根据酶反应动力学原理,酶解温度直接影响酶促反应的速度,如放线菌的最适酶解温度为28℃~37℃,真菌的最适酶解温度为30℃~35℃[8]。
在高渗Tris 溶液中添加15mL/L聚乙烯吡咯烷酮(PV P)等原生质体扩张剂,有利于溶液中细菌的分散,有助于制备原生质体,添加0.02mol/L镁离子,有利于原生质体的稳定。
关于原生质体的再生,吴孔兴等[9]报道在原生质体高渗再生培养基中加入0.3mol/L的蔗糖和0.2mol/L的丁二酸钠是合适的,王玉华等[10]报道在高渗再生培养基中加入0.5mol/L的蔗糖是适宜的,这可能要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种类而定。
1.2 原生质体融合过程中的影响因素1974年,匈牙利的Ferenczy报道了离心力诱导法对白地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原生质体融合。
随后人们相继用NaCl、KCl和Ca(NO3)2等作为诱变剂进行融合,但融合频率都很低。
聚乙二醇在适量3收稿日期:2008202203基金项目:浙江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05C12021,2005E60014)作者简介:王春平(1982-),男,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动物传染病研究。
3通讯作者Ca2+存在下能有效地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Ca2+主要是通过维持膜结构的完整性来实现原生质体的稳定性与活性。
原生质体膜外在蛋白上二价阳离子的存在使膜脂流动性减慢、稳定性增强,这种维持稳定性的效果大小与膜表面分子数量的多少呈正比例关系,PEG种类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不大。
此外,其融合率还受其他诸因素的影响。
影响原生质体融合的因素很多,特别是环境中的阳离子存在,融合时的p H也对原生质体融合有较明显的影响。
一般来讲Ca2+、Mg2+有助于融合。
如有0.01mol/L Ca2+存在时,可得到较高的融合率,但在缺乏钙离子时,若p H较低,融合频率也较高。
这是因为钙离子和带负电荷的PEG与细胞膜表面分子相互作用,使原生质体带电,彼此易于附着发生凝集所致[11]。
2 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2.1 PEG结合高Ca2+诱导法聚乙二醇(PEG)是一种多聚化合物,不同种类微生物对PEG分子质量的要求不尽相同。
放线菌适用分子质量常为1ku~1.5ku,也有使用0.4ku~6ku,真菌一般采用4ku~6ku,细菌用1.5ku~6ku。
亲本原生质体制备好后,即可进行融合。
关于促融机制,一般认为PEG本身是一种特殊的脱水剂,它以分子桥形式在相邻原生质体膜间起中介作用,进而改变质膜的流动性能,降低原生质膜表面势能,使膜中的相嵌蛋白质颗粒凝聚,形成一层易于融合的无蛋白质颗粒的磷脂双分子层区。
在Ca2+存在下,引起细胞膜表面的电子分布的改变,从而使接触处的质膜形成局部融合,出现凹陷,构成原生质桥,成为细胞间通道并逐渐扩大,直到两个原生质体全部融合。
2.2 电融合原生质体电融合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细胞改良新技术。
陈合等[12]报道了电融合的方法,将白芝和赤芝两种大型真菌原生质体成功进行了融合,这一技术将电学与生物化学恰当结合,产生了缓和而高频率的原生质体融合效果。
其原理是在短时间强电场的作用下,细胞膜发生可逆性电击穿,瞬时失去其高电阻和低通透性,然后在数分钟内恢复原状,当可逆电击穿发生在两个相邻细胞的接触区时,即可诱导它们的膜相互融合,从而导致细胞融合。
近年来,该技术在微生物中的应用日渐增多。
2.3 激光诱导融合1987年始,激光诱导融合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并很快被应用在动物细胞及植物原生质体的融合中。
激光融合是让细胞或原生质体先紧密贴在一起,再用高峰值功率密度激光对接触处进行照射,使质膜被击穿或产生微米级的微孔。
由于质膜上产生微孔是可逆过程,质膜在恢复过程中细胞连接小孔的表面曲率很高,处于高张力状态,细胞逐渐由哑铃形变为圆球状时,说明细胞已融合了。
该技术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它的高度选择性,利用激光微束技术可诱导许多细胞中所需的两个相邻细胞融合。
但由于其所需设备昂贵复杂,操作技术难度大,很难推广应用。
此后,虽有研究者试图以类似原理及较简便的步骤,在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中应用激光微束技术[13],但融合效率较低,且丧失了高度选择性的优点。
激光诱导融合技术仍处在发展初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4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细胞融合技术随着微机电系统(M EMS)技术和微加工技术的发展,微电极阵列的设计加工制作也日趋成熟,加之微通道网络可以整合到生物芯片之上,这将使得微流控系统成为细胞融合的理想平台,利用微流控系统可以按照预定的要求大量融合异种细胞。
Strum2 berg A等[14]已经在微流控系统中实现了单个成对细胞的融合。
证明了利用微流控技术使细胞之间可以实现可控融合,利用基于芯片技术的微流控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对细胞甚至单个细胞的操控,也可以同时输送、合并、分离和分选大量细胞,细胞融合在芯片上可以通过并行或快速排队的方式实现。
此外,由于在微通道内的腔体容积很小,所以会大幅减少细胞融合中所需的细胞数量,同时细胞融合率和杂合细胞的成活率会大大提高。
2.5 高通量细胞融合芯片高通量细胞融合芯片利用微电极阵列在细胞融合芯片的微米范围内(10μm~40μm)产生的高强度高梯度辐射电场,使得细胞融合芯片中的细胞在此特殊辐射电场的作用下产生介电质电泳力,精确处理和刺激预定的细胞目标,从而使目标细胞按照预先设计的方向以预定的速度移动,从而可以按照设计要求准确地大批量地得到目标细胞配型,集成微电极阵列的微流控系统,可以方便灵活地实现对细胞的操作、隔离和转移。
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与化学诱导融合、电诱导融合等方法相互结合,比如在细胞融合缓冲液中加入少量的PEG可大大提高细胞的融合率[15]。
此外,二价阳离子(如Ca2+)以及蛋白酶对细胞的预处理,融合率也可大幅提高。
然而,截至目前各国与此相关的细胞融合实验工作只有几篇论文报道。
56王春平等: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研究进展3 原生质体融合所得融合子的筛选方法3.1 利用营养缺陷型标记筛选融合子这种方法的原则是将亲本菌株诱变处理后,产生对某些营养物质合成途径受阻的突变株,在分离培养基上只有融合子生长而不能让突变的双亲本原生质体形成菌落。
融合的双亲带有不同营养缺陷型标记,原生质体融合处理后的混合物直接分离到基本培养基上就可检出融合子。
其原理是因为缺陷型的双亲由于丧失了合成某种营养物质的能力,它们在基本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繁殖,同一亲本原生质体融合也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形成菌落,只有不同亲本原生质体融合后,缺陷的营养物质得到互补才能恢复为野生型在基本培养基上萌发生长形成菌落。
高玉荣等[16]报道,通过发酵性能好的长城葡萄酒酵母单倍体L13(L ys-,赖氨酸缺陷型)的原生质体与灭活的降酸能力强的粟酒裂殖酵母1685(Ino-,肌醇缺陷型)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其试验方法就是依据这种原理来进行筛选的。
3.2 利用抗药性标记筛选融合子Bradshaw等1984年首先用这种方法检出了融合子。
微生物的抗药性是菌种的重要特性,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不同种的微生物对某一种药物的抗性存在差异,利用这种差异即可对融合子进行选择。
分别选择耐药菌株各1株,其应符合1株对A药敏感、B药抗性;另1株对B药敏感、A药抗性的条件。
试验菌株选择好后进一步强化诱导,稳定其抗药性。
在含有A、B两种药物的高渗再生平板上就可以把所需要的融合子检出。
李晓霞等[17]利用两种兔源肠致病性菌原生质体融合的耐药性遗传标记选择,刘玲等[18]对康宁木霉和白腐真菌原生质体融合都是利用抗药性来筛选融合子的。
3.3 利用荧光染色法筛选融合子荧光染色法是在酶解制备原生质体时事先向酶解液中加入荧光色素(如DA PI,F T TC)标记,使双亲原生质体分别带上不同的荧光色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