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
中医解惑: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理?

中医解惑: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理?在一年当中,四季的气候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之不同,自然界中的一切植物,受了四季(时)气候变化的影响,于是便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古代医家在生活实践中,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并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叙述了四时气候的不同养生方法,归纳总结《内经》原文可用下表表示:上表所述,是古人在认识到机体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统一的基础上,对四时养生方法所作的具体说明,也就是《上古天真论》中“法于阴阳”这一摄生原则的具体化。
这种适应四时之变的养生方法,对保护健康和预防疾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体现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
但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养生法则,历代注家确对此解释不一。
①马莳认为:“所以圣人春夏而有养生养长之道者,养阳气也;秋冬而有养收养藏之道者,养阴气也。
正以顺其根耳,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黄帝内经注证发微·卷一》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根本,因为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
所以春夏当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也;秋冬当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也。
其观点简单朴素,较符合《素问·上古天真论》之“法于阴阳”的养生原则。
②王冰认为“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明春夏阳盛,而易伤阴,故宜食寒冷而抑其阳亢,秋冬阴盛而阳气不足,故宜食温热而益其阳。
又说:“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所致。
③张志聪注解为“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极本。
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四气调神大论》)所谓“根”,是指人体内部,通过调养使内虚恢复,就不易发病,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姚止庵亦同意张氏观点,认为春夏二季阳气旺盛,而人体的阳气亦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二季气候寒冷,阴气旺盛,人体应之,则阴气外盛而内虚,从而提示四时阴阳变化与人体生命活动关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论文)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长汀县中医院沈煜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四时养生的重要原则。
历代医家对此认识不一:一是马莳、高士宗等认为养生养长、养收养藏说;二是王冰饮食寒温说;三是张志聪根据季节特点保养阳气阴气说等等。
笔者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阳”实指肝与心,“阴”实指肺与肾,即春夏之时,调养肝、心来适应自然界春生、夏长,秋冬之时,调养肺、肾以适应自然界的秋收、冬藏。
《内经》强调人体内在脏气活动与外在四时气候变化要协调一致,方能保持健康。
高士宗说:“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
”本篇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化特点,提出了人体在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时在起居、精神调摄等方面的具体养生方法,而且举例出人体逆四时之气产生所产生的证候病状。
如“春三月………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
夏三月………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
秋三月………逆之则作肺,冬为歹食泄。
冬三月………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
”并且进一步提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笔者认为:此处“少阳”、“太阳”、“太阴”、“少阴”,非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气,而是指肝、心、肺、肾之气。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为阳中之太阳。
肺者……为阳中之太阴。
肾者……为阴中之少阴。
肝者……为阳中之少阳。
”可资证明。
逆四时之气则产生肝、心、肺、肾疾病,强调了人体顺应四时之气以调养五脏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防胜于治的“治未病”观点,这与四时关生防病的观点是一致的。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通应联系着的。
《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通于夏气。
肺者……通于秋气。
肾者……通于冬气。
肝者……通于春气。
脾者……通于土气。
”这种五脏与四时阴阳相通应的观点,说明了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有密切的相应关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本意探析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本意探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词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这是《内经》顺应四时调神养生的重要原则。
历代医家对此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春夏助阳,秋冬滋阴”; 二是“春夏食寒凉,秋冬食温热”; 三乃“春夏秋冬注重脏腑之调养,春夏养肝心,秋冬养肺肾”。
成都中医药大学的黄文静吸取各大医家的观点,结合其对临床的观察及古代文字的理解,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乃顺应时节“调养”之意,这句话的养生内涵乃:春导阳生,夏泄阳热,秋滋阴长,冬避阴寒。
许多医者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养”理解为“积蓄,积存”、“助长”之意,认为春夏积聚阳气,秋冬储存阴气以养生。
这样的理解显然有悖古人的养生原意:仅从食疗来说,如若炎热夏日服用补阳之品,则极易导致内火亢盛而为热病。
故将“养”理解为“积蓄,积存”、“助长”显然不合古文原意。
结合《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前后文,笔者认为:将“养”理解为“保养,调养”更符合原意。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以此养生则殃”中“养” 亦作此理解。
从临床上来看,春季往往会因“乍暖还寒”而生春寒之病,故春季应该注意保暖,需要导阳之生发;夏季“其令热”,往往会因阳气盛长而致“心火、胃火、肝火” 皆旺而为病,此时养生应泄阳之热。
秋季燥气当令,易致肺燥津伤而为病,此时应滋阴润燥以养生。
冬季气候严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容易导致人体气机、血运不畅而为病,故此时之养生应避阴之寒,就阳之温热。
临床证明,“冬病夏治”目前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因而许多医生认为“春夏养阳”就应该是春夏之季助阳生长之意,其实不然! “冬病夏治”的对象乃虚寒性体质之人,该人群即使在炎热夏季,虽自身阳气亦有所增长,但与正常人相比仍然处于相对低下的状态,所以针对这类人群,需四季养阳,并非仅仅“春夏养阳”,更不能“秋冬养阴”。
黄帝内经:秋冬养阴、春夏养阳,健康一生

黄帝内经:秋冬养阴、春夏养阳,健康一生最近天气冷暖多变,昨天就收到这样一条消息:南北方气温骤降,势必有人会因为气温的变化身体不适。
目前已经立冬,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讲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可见,秋冬季节就是“养阴”的过程,那么什么是养阴呢?从发散和收敛的角度来说,发散的性质为阳,收敛的性质为阴,所以阴也代表收藏。
那么秋冬养阴,养的就是我们“收藏的功能”,换句话说我们在秋冬季节不去过度消耗身体。
比如说,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适度的减少熬夜、唱歌跳舞等过度消耗身体的事儿。
那么问题来了,秋冬季节身体养好了,有什么好处呢?好就好在我们秋冬减少的能量,在春夏能够更好的“养阳了”。
这个养阳就是恢复了身体的“阳气”,更具体点说,身体就像一个战场。
在秋冬时候寒气重,敌人的气势嚣张,而我方的兵力不足,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我方不可强攻,应当防守屯兵减少阵亡,以待反击。
等到了春夏,外界阳气生发,形势大好,身体内的阳气与外界的阳气里应外合,合力将身体内的“寒邪”攻出体外。
看到这里你会发现,我们的身体是很会“借势”的,因此你也明白了为什么中医都在提出“冬病夏治”。
那么本着让身体更健康、远离各种腰酸、脖子痛的亚健康体质外,我认为以下几点是我们在秋冬季节一定要做的养生方法:一、调整好正北方向。
从五行的角度来说,冬季属于水,而五脏中肾属于水,所以冬季主要和“肾”相关。
那么在风水中正北方属于水,与“肾”也有着脱不开的关系,正北的风水好坏,也在影响着我们的身体。
正北方向喜砂,喜欢放置石头、大型盆栽、书柜、微波炉、电磁炉、烤箱,外部环境喜欢见到高大树木、楼房、大山等阳气十足的物体。
如果你实在想不到正北应该放些什么,也可以参考这位同学的方案:我们来放大看一下这块优秀的石头:二、养好脾胃。
脾胃是我们身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不论如何养生治病一定离不开恢复脾胃的养护。
从风水的角度来说,东北与西南方向对应脾胃,如果你遇到了胃痛、肠胃炎、胃溃疡,食欲不振,一定要调整好这两个方向:东北方向喜水,喜欢放置阴性的物体,例如鱼缸、冰箱、冰柜、饮水机、流水摆件,外部环境喜欢见到空地、河流、鱼池等阴性物体。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全攻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全攻略!一、为什么“春夏养阳”?所谓“春夏养阳”,就是要求人们顺从自然界春主升、夏主长的规律,重视保养阳气,以达到健体延年的目的。
著名养生学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明确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
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一)夏季伤阳的主要因素1、暑热暑湿伤阳酷暑亢阳最易耗气伤阴,阴津往往容易随汗液外泄而耗伤,导致阴不敛阳。
正如我国古代医家王冰所说:“无阴则阳无以生,全阴则阳气不极。
”此外长夏多湿,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是损伤脾胃阳气。
2、起居不慎伤阳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
人们往往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在露天乘冷过夜,导致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损伤阳气。
《养老寿亲书》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
”《摄生消息论》亦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
”3、饮食不慎伤阳夏暑季节气候炎热,人们多喜贪冷饮凉,殊不知过于贪凉易损伤人体阳气,导致疾病发生。
元代养生家丘处机主张夏季饮食应:“温暖,不令太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
”也就是说,长夏的饮食要稍热一点,不要太寒凉;亦不要吃得太多,但在次数上可稍多一些。
(二)夏季养阳的主要方法1、防暑解热,谨防冷气病夏季的突出特点是炎热,当以防暑解热为重点。
通常人们多用空调等冷气设备,但用之不当易患冷气病。
所谓冷气病,是指由于久处冷气设备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时所患的一种疾病。
轻者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易感冒和患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患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
具体防病方法有:室内外的温差不宜太大,以不超过5℃为好;室内温度不低于25℃;冷气房不要长期关闭,有条件时要经常通风,使空气流通;入睡后,最好关上冷气机;当室内感觉有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适当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皇帝内经》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木,坏其真矣。
”
四季阴阳是万物的根本。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就是在春夏养生发,生长,到春天就不要去想别的,只调养生发、生长就可以了,因为这就是生发、生长的时节。
秋冬养阴,就是秋冬收敛,收藏。
用《易经》的观点来说,春夏养阳就是乾卦的‘自强不息’,就是越奋斗越好;秋冬养阴就是坤卦的‘厚德载物’,越厚越好。
收敛的越多越好。
‘以从其根’,即依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根本。
这个“根本”是从天地自然中总结出来的。
晨昏交替,四季更迭,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所以人也要因循这个规律走,这就叫“从其根”。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陈朝清《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篇》说: “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
意思是说,四时阴阳的变化,是天地自然界万物生命演变过程中生、长、收、藏的根本所需,所以深懂养生之道的人,会在春季和夏季保养阳气,在秋季和冬季保养阴气,以顺应生长、收藏的需要,这样他就能顺从了自然界万物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正常运动发展。
对此,在后世也有不少观点如:唐. 王冰《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振,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
清. 张志聪《素问集注》:“四时阴阳之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
春夏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明代.马萌则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阳。
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阴”。
在这些观点中,各有各自的观点,但其根据四时变化来调整生活起居,精神情志,以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的精神是一致的。
在《老子. 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说明了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顺应四季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规律而成长。
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人顺从了自然生长发展的规律。
在四季变化中,可以概括为“春升、夏散、秋敛、冬藏” 。
春升,是指春天的时候,地气开始上升的阶段。
夏散,是指夏天的时候,地气升散最为旺盛、鼎极之时。
秋敛,是指秋天的时候地气开始收敛。
冬藏,是指地气开始潜藏到地底。
地气也就是说阳气,四季的周而复始,也是阳气升、散、敛、藏的过程,故自然界的平衡也是阳气生长收藏的状态。
对人体来说,阳主动,代表能动的力量,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原动力。
阴主静,代表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基本物质。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
中医浅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浅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三种主要的见解首先谈后世具有代表意义的几种学说见解。
1.以阴阳互制而论:春夏阳盛,宜食寒凉抑制亢阳;秋冬阴盛,宜食温热抑制盛阴。
代表医家如王冰。
王氏曾曰:“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
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
”故王冰认为“养即制也。
”由于春夏阳盛易伤阴,故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秋冬阴盛而易伤阳,故宜食温热以抑其阴盛保全阳气。
2.以阴阳互根而论:春夏养阳,是为秋冬养阴做准备;秋冬养阴,是为春夏养阳奠定基础。
善治病者,当顺时令,立四时疾病互治规矩。
代表医家如张介宾。
张氏曾曰:“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
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
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
善养生者,宜切佩之。
”3.以阴阳虚盛而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宜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宜养其内虚之阴。
善养生者,春夏培养内虚之阳,秋冬培养内虚之阴。
代表医家如张志聪。
张氏曾说:“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
”上述三种见解虽然不一,但如果将他们的见解运用于临床中,则都能起到指导临床的作用。
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临床中虽然每个病人的病情是不一样的,但是肯定会有符合上述理论见解的发病机制。
所以我们不必过于强调哪一种学说更合理,因为它们的研究角度不一样。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充分领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基础上,能够辩证的应用该原则指导养生保健和临床证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
陈朝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意思是说,四时阴阳的变化,是天地自然界万物生命演变过程中生、长、收、藏的根本所需,所以深懂养生之道的人,会在春季和夏季保养阳气,在秋季和冬季保养阴气,以顺应生长、收藏的需要,这样他就能顺从了自然界万物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正常运动发展。
对此,在后世也有不少观点如:唐.王冰《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振,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
清.张志聪《素问集注》:“四时阴阳之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
春夏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明代.马萌则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阳。
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阴”。
在这些观点中,各有各自的观点,但其根据四时变化来调整生活起居,精神情志,以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的精神是一致的。
在《老子.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说明了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顺应四季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规律而成长。
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人顺从了自然生长发展的规律。
在四季变化中,可以概括为“春升、夏散、秋敛、冬藏”。
春升,
是指春天的时候,地气开始上升的阶段。
夏散,是指夏天的时候,地气升散最为旺盛、鼎极之时。
秋敛,是指秋天的时候地气开始收敛。
冬藏,是指地气开始潜藏到地底。
地气也就是说阳气,四季的周而复始,也是阳气升、散、敛、藏的过程,故自然界的平衡也是阳气生长收藏的状态。
对人体来说,阳主动,代表能动的力量,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原动力。
阴主静,代表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基本物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
”阳化气,通称阳气,阴成形,通称阴液。
阴液是有形物质,具有濡养脏腑,濡润筋骨,使人体形态正常发育及功用的物质。
而阳气更是人体生命更重要的因素,具有推动脏腑功能活动,保持腠理固秘,使外邪不得入侵,阴液不得外泄。
而阳气生成的生命之火,是生命的动力,是生命的所在。
明代,张介宾说:“生化之权,皆由阳气。
”故以阴液为代表的精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化生,有赖于阳气的摄纳,运化,输布和固守。
只有阳气旺盛,精血津液的精微物质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才得以化生,摄纳运化、输布和固守才有依赖,才能维持人体生命的正常功能。
从四时阴阳的变化,万物生命演变过程的生、长、收、藏(也就是阳气生长收藏的过程)与人体对阳气、阴液的重要性。
可以说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从了自然界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
具体春、夏、秋、冬又怎样养阳?养阴?现分述如下:
春天,即阳气升发的阶段,万物萌动,自然界呈现一片生机蓬勃的姿容,大地孕育着生发之气,万物欣欣向荣,这时应顺应春季阳气
上升生发的特性,从心身两方面疏散阳气。
精神上要乐观开朗,保持轻松开放的心情,使精神舒畅,尽量避免发热,形体上要舒展筋骨,并多到户外活动,穿着应宽松,让身体的阳气能够自由升发而无阻碍,以适应天地间生发之气。
夏天,是阳气升发最旺盛,万物繁茂,自然界呈现茂盛华秀的气象,天地阴阳之气相交,万物开发结实,此时,应充分把握自然界阳气旺盛的时机,多到户外活动,与自然界多接触,吸收其阳气精华,补充能量,增强生命力。
其次也要保护阳气,防止其损伤耗散太过,因为夏天出汗较多,而汗为阴液,是由阳气蒸滕阴液所致,其过程会损耗阳气,且《素问.阴阳别论》所谓之“阴加于阳谓之汗。
所以,既要顺势而动,又要处处维护阳气,勿使其过用,损耗太过。
也可从另一方面理解;比如储存燃料,秋冬季节气温下降,天气寒冷,春夏储存的燃料就派上用场了,可以供我们抗寒所用,如果春夏不好好储藏燃料,秋冬天气冷了,拿什么来抗寒呢?张景岳在《类经》书中说:“阴根于阳,阳根于阴……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以为秋冬之地……。
”也说明了夏季养阳,与秋冬季节机体的健康有密切关系,也是秋冬养阴的基础,是顺从自然界万物繁荣,生“长”旺盛的特点。
只有阳气充足,才能固守体内阴精。
秋天,是阳气开始收敛,阴气已升,万物果实已成,自然界一派容态平定的气象。
而秋冬养阴,是适应秋令自然界阳收阴长的规律,也为冬天阴气旺盛、来年的阳气生发打下基础,此时,应注重人体精神意志的调摄,保持宁静收敛、清心寡欲、思想开朗、情绪稳定,不
要让自己的意志外弛,使之与秋天自然的肃杀之气相应以取得平衡。
冬天,是阳气潜藏在地底,阴气盛极,万物潜伏,自然界呈现闭藏的气象,水冰地裂,万物的生机没有受到干扰,都潜藏起来。
此时也应顺应冬季收藏的规律,必须注意防寒保暖使阴气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
另一方面,由于冬季寒冷,自然界内的温度为外寒之象,而人体内也由于阳气藏内,中焦脾胃烦热,阴液易损,故此时应注意保养阴液,勿使其过于耗损,阴液耗损,可致阳气外泄。
阳气外泄,人体抵抗寒气就不足,这样就会调动正在闭藏之阳气来抵御寒邪侵袭,久而久之,阳气就无法得以闭藏。
阳气无法闭藏,到了来年春天,阳气的升发“之气”就会减少,使人体产生病态,影响人体健康。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说明了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与自然界阴阳消长,四时物候的变化有密切联系,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是顺应了自然界万物生、长、收、藏的生命发展规律。
如果违反了这一规律,就会伐害生命力,破坏人身真元之气,损害身体健康。
陈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