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阅读练习
五年级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外阅读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五年级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外阅读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儿子儿子是两年前在边防牺牲的。
每年到了那一天,老人都要办几样菜,对着云南方向摆下,洒下几杯鸭溪窖酒。
这是儿子生前最爱喝的,老人一直没有掉泪,这是典型的山民性格:坚毅、强悍。
每月都要收到来自云南边防的汇款贰拾元,两年了。
最初只有汇款,后来,有一次老人实在忍不住,让邻居给这个自称“解(xiè)为民”的同志写了一封信。
解为民看了信,直到老人家的难处是孤独,于是老人便月月都又收到一封信。
嘘寒问暖,也谈部队生活及自己的婚事,每封信的落款,都端端正正地写着:您的儿子。
老人满意了:这不是真正的父子关系吗?老人的心温暖了。
,这两个月来,汇款照样来,信中断了(汇款上的笔迹也很陌生)老人焦虑不安,他凭直觉感受到,一定发生了意外的事。
老人揣上积攒起来准备给“儿子”办彩礼的钱,登上了去云南的火车。
部队把他带到了一个松林环绕的地方,那里并排筑着两座烈士墓,一座是亲生儿子的,一座是“儿子”的。
——《现代文阅读100篇》1.在第3自然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关联词是()。
A.虽然然而但却B.于是虽然却但C.可是虽然但却D.可是如果但是就2.标题中的“儿子”是指()A.老人的亲生儿子。
B.自称“解为民”的同志。
C.老人的亲生儿子和“解为民”。
3.本文的主人公是,对主人公的刻画运用的方法是()。
A.正面描写B.侧面描写C.正面侧面相结合D.动作和心理描写4.你对文中的“儿子”是怎样评价的?[参考答案]1.C2.C3.“儿子” C4.儿子不仅是老人的亲生儿子,还是无数个解放军的代称,是人民的儿子,儿子对于人民的回报,以及人民对于儿子的喜爱都溢于言表。
一掬笑容何处寻1919年10月4日,毛泽东正领导湖南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驱张运动,韶山家里派人到长沙找毛泽东,给毛泽东送来一封紧急家书。
毛泽东看了几行后,眼里立即涌出了泪花。
家乡来送信的人,是毛泽东的一位堂兄。
他告诉毛泽东,“婶婶在昨天晚上就有出气没进气了,所以,叔叔要我来长沙,要你和泽覃立即赶回去,晚了恐怕见不到你母亲了。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后作业及答案(含两套题)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后作业及答案(含两套题)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后作业及答案一、读拼音,写词语。
nǐ dìnɡ()duàn liàn()juàn liàn()bēn fù()tè shū()qiān zì()二、选字组词。
[练炼]熟()提()()钢[签鉴]()名竹()()赏[端瑞]()雪祥()()庄[泽择]光()润()选()三、读下面的句子,然后回答问题。
1.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
这句话是对毛主席的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描写,表现了毛主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透过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在夜深人静时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四、品读文中重点句子,回答问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联系全文来看,“忠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五年级下语文第十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知识点+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

五年级下语文第十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知识点+同步练习知识点:一、相关资料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1950年11月25日),本名远仁,字岸英,初名永福,湖南湘潭人,是毛泽东与其妻子杨开慧的长子,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
安葬于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
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
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
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
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二、多音字弹dàn(子弹 )tán(弹性 )三、重点词语彭德怀拟定参谋瑞雪锻炼损失眷念奔赴特殊尊重签字革命情不自禁慰问繁忙下意识四、词语解释拟定: 起草制定。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踌躇:犹豫;徘徊不前;得意的样子。
黯然:阴暗的样子;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
五、教材解读: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毛主席看到爱子牺牲的电报后非常悲痛。
毛主席对爱子归葬的抉择过程。
2.你觉得毛主席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凡人、伟人说他是凡人是因为他得知儿子牺牲后和常人一样无比悲痛,有着常人一样的感情;说他是伟人,因为他是一位国家领袖,能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具有常人难以具备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
3.“(1)“主席不由自主地站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这是什么描写?写出了什么?动作、神态描写。
部编语文五下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后练习精选(含答案)1

18.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____)尖刀
一(____)圆月
一(____)忠心
一(____)森林
一(____)轮椅
一(____)辞海
一(____)文件
一(____)火炬
两(____)树叶
一(____)黄牛
一(____)猫
一(____)鸭子
一(____)鸟
一(____)苹果
一(____)枣
19.形近字组词。
黯.然(àn)
D.金镯.(zuó)
威吓.(xià)
2.下列词语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黯然的目光 热烈的眷念
B.紧缩的眉头 繁忙的工作
C.心爱的长子 无限的父爱
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妒忌 颤抖 锻练 胸有成竹
B.眷恋 慈祥 喉咙 心惊胆战
C.难堪 船艄 衔接 出谋划策
D.包袱 崭新 胸膛 摩拳擦掌
(材料一) 二维码是在一维条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维码是一种黑白相间的 图形,是用特定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二维码能够把文字、 图片、音频、视频等“编码”成一个图像,当用特定软件扫描这些图像时,二维码内包 含的信息就会显示出来。
二维码在生活中非常实用。民警查户口时,用智能手机扫描门牌上的二维码,即可 准确获取住户的信息;公交车引入二维码后,乘客只需用手机扫描一下,便可获知你要 乘坐的公交车离站点还有多远;有人把传统名片和二维码结合起来,既美观,又方便, 无须交换名片,只要用手机一扫,相关信息就进入了他人手机中。另外,一些艺术品展 览也引入二维码管理系统,当游客参观展品时,只需用智能手机扫一下展品上的二维码。 经过解码后,就能听到人工语音介绍……
C.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大虫吓我?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练习题三篇

【导语】这是⼀篇略读课⽂。
阅读时要边读边想:哪些地⽅⾃⼰深受感动,为什么感动,从中感受到什么。
通过学习让我们更进⼀步地⾛进伟⼈的世界,了解伟⼈和普通⼈⼀样有丧⼦之痛,⼜有着不同于普通⼈的宽⼴胸怀。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
篇⼀ ⼀、按提⽰填空(21分) 1、这篇课⽂讲了*的爱⼦_______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____的⼼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____的抉择过程,表现了*____的感情,____的胸怀。
2、“青⼭处处埋忠⾻,何须马⾰裹⼫还。
”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词积累与运⽤(20分) 1、我能把字写得更漂亮(看拼⾳,写字、词):(12分) nǐxūnxùn ()定()鉴()职 fùchóuchúàn 奔()()()然 2、在括号⾥填上恰当的量词(8分) ⼀()电报⼀()⼤字⼀()枕⼱ ⼀()战⽃⼀()卧室⼀()飞机 ⼀()好参谋⼀()作战图 三、我是⼩⼩魔术师(按要求改写句⼦)(18分) 1、那⼀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的⾝边来了吗? 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献出了⽣命,他们的⽗母难到就不悲痛吗? 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鲜⾎凝成的中朝友谊⽐⼭还⾼,⽐海还深。
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段阅读(26分)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会⼉,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真的不能相见了?⽰意秘书将电报稿放在上⾯。
《青山处处埋忠骨》练习题及答案

【同步练习一】一、比一比,组词语。
黯()原()殊()以()暗()愿()株()拟()赴()练()西()著()扑()炼()牺()躇()二、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电报一()香烟一()枕巾一()战斗一()卧室一()飞机一()分离一()父亲一()烈士三、课文整体梳理来。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请在“□”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解释下列词语。
(1)踌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黯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这句话让我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第1自然段的描写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主席的外貌进行描写。
B.对主席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C.对主席的神态进行描写。
D.对主席的动作进行描写。
5.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四、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自古以来有无数像毛岸英一样的仁人志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请写一两句自己积累的描写或赞美革命烈士的名言或诗句。
参考答案:一、黯然原来特殊以后奔赴练习东西著名黑暗志愿一株拟定扑灭锻炼牺牲踌躇二、封支条次间架次位位三、1.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
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2.(1)踌躇:意思是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也做思量、考虑的意思。
(2)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青山处处埋忠骨阅读理解

青山处处埋忠骨阅读理解概述《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篇历史研究文献,主要讲述了中国革命年代的英烈和烈士墓地。
本文旨在通过阅读与理解,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中的英雄人物和烈士纪念地,展现他们为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背景中国自19世纪后期开始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
内外压力、战争和不断的社会变革给中国带来了许多的苦难和牺牲。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勇敢和无私的人们为了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无怨无悔地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英烈和烈士墓地《青山处处埋忠骨》为我们呈现了中国各地的英烈和烈士墓地,这些地方成为了英烈们永恒的场所。
这些墓地分布在大江南北的山岗、山谷和旷野之中。
每一个墓地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个英勇无畏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
英烈故事在《青山处处埋忠骨》中,作者以生动的文字描述了一些英勇的个人故事。
例如,在某个山村中,有一位年轻的农民,他不顾生命安危,秘密加入了一支地下抗日武装。
最终,他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壮烈牺牲,但他的牺牲最终促使了整个村庄的起义,成为了一个民族抗击侵略的标志。
烈士纪念地在中国的历史上,烈士纪念地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这些纪念地不仅仅是一块墓地,更是一个国家对烈士英勇行为的崇敬。
在《青山处处埋忠骨》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烈士纪念地的规模和庄严。
有的纪念地修建了雄伟的纪念碑,上面铭刻着烈士的名字和事迹。
有的纪念地还修建了纪念馆,陈列着烈士的遗物和相关历史资料。
忠骨家乡每一个英烈和烈士都有自己的家乡。
他们死后被埋在家乡的土地上,成为了家乡的英雄。
在《青山处处埋忠骨》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英烈和烈士的家乡都会组织隆重的追悼活动,家乡的人民会持续几十甚至几百年来纪念他们的英勇行为。
总结《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部触动人心的文献,通过讲述英烈和烈士墓地的故事,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国革命历史中的英雄人物和烈士纪念地。
这些英烈和烈士用鲜血和生命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奉献了一切。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同步练习题 (含答案)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同步练习题一、看拼音,写词语。
毛岸英被父亲送去农村duàn liàn(),他积极劳动,从不ɡǎo tèsh ū()后来他又bēn fù()朝鲜参加战斗,不幸英勇牺牲。
二、在括号里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3.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三、读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
1.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给句子换种说法,意思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字台上,放着那封从朝鲜前线志愿军司令部发来的,由司令员彭德怀拟定的电报。
(缩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你认为此时的毛泽东在想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chóu chú ch óu zhù)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àn yīn)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
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山处处埋忠骨》阅读练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踱步步履勋鉴拟定殉职滥炸凑近眷恋瞬间黯然
二、读1—6段,完成下列问题。
1、第一封电报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封电报的内容包含了两层意思,用“//”标出并归纳层意。
1 2 3 4 5
第一层_______ ___
第二层________ ____________
3、按顺叙的写法,这部分的顺序应怎样安排?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第5段第一句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毛泽东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5 用括号标出第5段中插叙部分的内容,并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6、“一次次的分离”,具体指哪几次分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7、补出“这次怎么会……”句中省略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三、读7—12段,完成下列问题。
1、彭老总和金日成的两封来电,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意愿和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第9段第一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第9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是怎样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对主席的这一批示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5、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四、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