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课堂实录)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课堂实录)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堂实录一、诗歌引入,走近伟人1.师: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少年时,因外出求学而写给父亲一首诗《呈父亲》。

学生齐读。

师简介:这是毛泽东少年时所作的诗,他善于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胸襟和情怀。

2.师:对于毛主席,大家有哪些了解呢?(先让学生自由交流对毛主席的了解,再课件出示毛泽东简介)3.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毛泽东,感受毛主席的情感世界,来学习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

板书并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青山处处埋忠骨)4.师: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历史。

(课件出示抗美援朝的视频资料)二、明确目标,检查预习1.师:默读课文。

仔细观察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生:课文由两个部分组成。

2.师:自由朗读课文的两个部分,说说这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第一部分写毛岸英牺牲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感到万分悲痛。

第二部分写最后毛泽东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

3.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正音,全班齐读。

4.师:课文中出现了3封电报的内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3封电报和毛主席批示的内容找出来并画线。

(先指名学生读,在课件出示相关语句)(1)师:从电报和批示中,你获取到了什么信息?提示:第一封电报彭德怀告诉毛泽东,毛岸英牺牲了;第二封电报彭司令请示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第三封电报朝鲜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毛主席批示的意思是让岸英安葬在朝鲜。

(2)师:对毛主席的批示,你们有什么疑惑吗?(3)学生质疑,教师梳理小结:①这里的“忠骨”是指什么?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4)答题解惑。

(课件出示解释)这里的“忠骨”是指什么?(毛岸英烈士的遗体)(4)师:这句诗的意思太深奥了,只有走进毛主席的内心世界才能完全领悟它的意思。

让我们一起走进毛主席的内心,感受他的情感世界。

三、观看动画,整体感知1.师:认真读课文第一部分,在第一部分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深入浅出: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

深入浅出: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

深入浅出: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一、教学背景1.1 课程定位《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篇描写抗日战争时期,我国革命先烈英勇斗争、不畏牺牲的壮丽篇章。

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认识革命先烈的大无畏精神,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情怀。

1.2 教学目标-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二、教学内容2.1 文章概述《青山处处埋忠骨》以抗日战争时期,我国革命先烈在艰苦环境中英勇斗争的故事为主线,通过描绘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他们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难点: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联系实际生活体会文章内涵。

三、教学方法3.1 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梳理文章结构,感知革命先烈的精神风貌。

3.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探讨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3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3.4 情感教育结合文章内容,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四、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故事。

4.2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梳理文章结构;- 概括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4.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以下任务:- 分享自主学习成果;- 探讨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分析革命先烈的精神风貌。

4.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4.5 情感教育结合文章内容,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

过程与方法目标
01 通过朗读、默读、圈点勾画、做笔记等方式,深 入理解课文。
02 通过小组讨论、比较阅读、角色扮演等形式,加 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0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毛主席在失去爱子时 的悲痛和坚毅,体会革命 领袖的高尚情怀。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 观和人生观,增强民族自 豪感和爱国情怀。
课堂互动
交流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的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方面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 看法,通过交流和互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作业布置
巩固提高
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课文背诵、词语解释、阅读理解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应用 能力。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了解更多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教学方法反思
01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 握课程内容,以及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积极性。
02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反思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清晰、生动,是否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是否有助于学生理 解和记忆。
03 课堂节奏的把控
评估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控是否得当,以及是否 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写作练习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小论文或读 后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主题班会
组织学生开展关于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班会活 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THANKS
感谢观看
04
学生反馈与评价
学生课堂表现
01
02
03
学生参与度
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 参与讨论,能够主动发表 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表现 出较高的学习热情。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一)激趣设疑入课课前二分钟交流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师:(出示中朝边境图,简介抗美援朝)同学们,课前我们交流了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大家请看,这是中国与朝鲜的边境图,朝鲜与我国东北地区接壤相邻。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27日,美国政府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派兵入侵朝鲜,并不顾我国政府的多次声明和警告,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

对此,我国政府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东北边防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于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开赴前线,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

经过两年零十个月的激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战争结束了,但我们又怎能忘记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中血洒疆场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和众多普通战士一样,他的英魂永远留在了朝鲜战场,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让我们满怀着心中的哀悼和崇敬,齐读课题。

生:(初步进入情境,满怀深情的读课题)(二)展学评导定教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主席共收到了几封电报,每封电报的内容是什么?生:第一封电报主席得知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

生:第二封电报的内容是彭老总请求把岸英遗体运回国安葬。

生:第三封电报的内容是朝鲜首相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

师:收到第一封电报后,主席心情怎么样?生:(不自禁地同声回答)悲伤师:收到第二、三封电报后,主席的心情怎样?生:主席的内心很矛盾,最后做出了把儿子葬在朝鲜的决定。

师:(师手指)同学们,我们抓住三封电报引起的主席的思想感情变化这条线索,把我们所说的这些内容串联起来,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谁来说一说。

生:(看课件总结主要内容)师:像这样,抓住中心线索串联各部分内容,是总结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这篇课文,去感受主席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

(三)读解感悟明意。

小学五年级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优质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优质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优质教案三篇《青山处处埋忠骨》主要讲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主席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优质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优质教案一1.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读顺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体会深受感动的(句子),感悟父亲的慈父情怀的毛主席的无私胸襟。

3.感受描写人物的(方法)。

1.感悟*主席常人的慈父情感和超人的无私胸怀。

2.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

1.教师准备:PPT课件2.学生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以及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1课时一、直接导入上周我们感悟到了*作为一个诗人的豪放与乐观,也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国家的气概。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7课,来感受那博大而深沉的父爱和他非比寻常的伟人胸怀。

1.揭题:青山处处埋忠骨师:一齐读课题,读《青山处处埋忠骨》师:谁能接下一句?(1)生接下句:何须马革裹尸还。

(2)初解诗意: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两句诗,然后(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生:这句诗的意思应该是说:“青山上到处都可以埋骨灰,何必要用马革裹着尸体运回家乡呢?”师引导:忠骨仅仅指骨灰吗?它还指那些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的忠义之士的骨灰。

在文中具体指的是生答:毛岸英烈士的骨灰。

原意: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3)教师介绍:其实在古代打仗的时候,牺牲了的将士会被其他同伴用马皮包裹尸体运回故乡,表明他们是用生命来报答祖国的,活着的人以此来纪念他们对祖国的贡献,彰显他们的忠心。

后来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那么毛主席借用这两句诗想表达什么意思呢?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读通读顺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看黑板,谁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优秀5篇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优秀5篇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优秀5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精选篇1)执教时间:20__年12月21日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8个生字,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体会主席常人的情怀和伟大的胸怀。

3、学习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过程:◆启动一、谈话引入新课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领略了领导人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

领导人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也是一们伟大的父亲。

这节课,我将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领袖的内心,去感受领导人作为一位父亲那深沉、博大的父爱情怀。

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题,检查预习1、理解题目意思。

2、认读词句。

3、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师生互动三、理解课文内容1、文中讲到了三封电报,请用__标出每封电报的内容。

2、齐读第4自然段,学生交流有关毛岸英的成长经历和牺牲经过资料,体会得到这突入其来的噩耗,主席悲痛的内心,并用一个词概括主席此时内心的感受。

3、接着主席收到了第二封、第三封电报,这是两封意见分歧的电报。

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安葬还是葬在朝鲜,决定权在谁手里?主席是怎样选择的?默读5—7自然段。

这抉择过程,又可用一个什么词概括?4、经过艰难痛苦的抉择,主席在电文稿后写出了怎样的批示?齐读、理解批文诗句意思。

这一批示意味着什么?理解作出这一批示主席内心是何等的痛苦。

5、质疑:不能理解啊,毛岸英是领导人最挚爱的儿子,破格把他的遗体运回祖国安葬,让主席见儿子最后一面,这是合情合理的呀,主席怎么会这么批示呢?◆生生互动四、品读重点词句,升华感情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用心去体会,去感受,看读这篇文章最揪你心的是什么?把最揪你心的句子勾出来多读几遍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3、这些感人的地方就是细节描写。

学习细节描写方法,扩写课文最后一段。

4、交流写的话,学生互评。

五、总结升华在这以前,领导人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革命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年逾花甲的主席又失去了心爱的长子,哀莫大于老丧子,主席的心中是何等的悲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在床上辗转翻侧,泪水打湿了枕巾,但了却作出批示决然将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的异国他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三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三篇】

【导语】青⼭处处埋忠⾻,何须马⾰裹⼫还。

整理了⼈教版⼩学五年级上册语⽂《青⼭处处埋忠⾻》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青⼭处处埋忠⾻》教案⼀ 学习⽬标: ★认识8个⽣字。

★初步领悟⼀些描写⼈物的基本⽅法。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搜集⽑泽东⼀家为了中国⾰命胜利⽽牺牲的六位烈⼠的资料。

教学过程: ⼀、出⽰资料,导⼊新课。

◆师⽣⼀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导⼊: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奋战⽽牺牲了的⼏⼗万中华⼉⼥?这些中华⼉⼥中有普通劳动⼈民的⼦⼥,也有⽑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岸英。

⼆、⾃主阅读,读通全⽂。

◆各⾃轻声读课⽂,遇到⽣字拼读⼀下括号⾥的拼⾳,遇到⽣词查查字典、词典。

◆反馈⾃学情况。

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读诗句:青⼭处处埋忠⾻,何须马⾰裹⼫还。

◆在四⼈⼩组内分段把课⽂读通顺,读流利,互相帮助,纠正出现的问题。

◆说说这篇课⽂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三、个性阅读,⾃主感知。

◆默读课⽂,把⾃⼰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遍,可以把⾃⼰的感受批注在⽂中。

◆学⽣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重点感知⽑主席内⼼的情感波澜。

a.⽑主席在得知⽑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情?从哪⾥看出的?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泽东整整⼀天没说⼀句话,只是⼀⽀⼜⼀⽀地吸着烟。

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

” (2)“‘岸英!岸英!’主席⽤⾷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禁地喃喃着。

” (体会要点:岸英从⼩就颠沛流离,在⽗亲⾝边并没有多少时间。

慈⽗⽑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了,⽼来痛失爱⼦,使他悲痛欲绝。

) b.当“彭⽼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主席是什么⼼情?从哪⾥看出的? (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中的悲痛,⽬光中流露出⽆限的眷恋。

” (2)“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献出了⽣命,他们的⽗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见⼉⼦的遗容吗?” (体会要点:作为⼀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他强忍悲痛,⼀切从⼤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的情感。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 (1)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 (1)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课标内容】2.3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2.4 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3.2 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学习目标】1.认识9个生字。

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2.有感情地朗读文中表现毛泽东悲痛的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3.围绕主席“常人情怀,伟人胸怀”,想象晚上写批示时神态、动作、心理等内容,写一小段话。

【学情分析】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对学生而言,有诸多困难,我通过组织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帮助学生读懂课文。

品读课文时通过重点句段,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读文中表现毛泽东的神态、动作、心理描写的关键词句,感受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常人的爱子情怀和作为伟人的博大胸怀。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四环节教学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抗美援朝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在学习本单元《长征》这首诗时,毛主席藐视一切困难,积极乐观的的胸怀,令我们敬佩不已,无限敬仰。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毛主席又把自己的儿子毛岸英送上了战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
一、揭示课题,释题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课文《七律·长征》和《开国大典》,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课文,来了解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

板书并齐读课题:
青山处处埋忠骨
师:你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能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吗?
生1:“青山”指的是长有树木野草的山,“处处”是到处的意思,“埋”是埋葬,“忠骨”指的是忠臣的遗体,这儿是指毛岸英的遗体。

题目的意思是:只要是有树木的山上都可以埋毛岸英的遗体的。

生2:我有补充。

题目是用毛主席的批示中的一句来作的,我认为它的意思应该是:朝鲜的青山上到处都可以埋下烈士毛岸英的遗体的。

师:说得不错。

那我们就来看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师:小声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多读两遍。

(学生自由读。


师:现在我要考考你们了。

(抽学生认读生字词。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1:课文讲的是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后,毛主席很悲痛的事。

师:说得好,还有补充吗?
生2: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主席非常悲痛,但还是做出了把儿子的遗体埋在朝鲜的决定。

生3:我认为他们说得还不够完整。

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主席极度悲痛,这时彭总请求把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安葬,而朝鲜的首相今日成却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最后主席在痛苦中还是作出了把儿子的遗体埋在朝鲜的决定。

师:你们说得很好。

这是个十分感人的故事,它表现了毛泽东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情怀。

三、朗读、交流、感受毛泽东主席的情感世界
师: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或特别喜欢的句子、段落勾画出来多读几遍,并把你的领悟简略地批注在旁边。

(学生自渎自悟。


师:哪个句子或哪个段落让你深受感动?为什么?
生: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毛主席那常人的情怀,他失去爱子时是那样的悲痛,同时也知道了他是多么的爱他的儿子。

师:是的。

作为一个父亲,爱儿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子牺牲了,当然难过、悲伤的,这就是对毛泽东主席作为常人的感情描写。

生:“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

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

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从这里我知道了毛主席和他的儿子分多聚少,但以往的分离都能让他们团聚,现在儿子却永远离开了他,毛主席感到震惊,不相信这是真的,说明了毛主席失去爱子是无比的悲痛。

生:第六自然段: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

然而,这种想法很快就被打消了。

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

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在想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这段话让我感动。

自己的儿子死了,心中无比悲伤,但主席仍为朝鲜人民着想,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自己的想法就做了很大的改变。

说明毛主席的心胸是无比宽广的。

生:我也被这段话感动了。

主席作为一个父亲,见已殉职的儿子是理所当然的事,可是自己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应当为国家着想,不能见儿子的悲痛心情又是谁能理解的呢?
生:我也是被这段话感动了。

因为这段话写出了毛主席和平凡人一样,思念、疼爱自己的儿子,却不能把自己看得特殊,还是觉得应该把儿子葬在朝鲜。

他是多么的伟大啊!
师:你们的感受很深刻。

这就是主席那凡人的情怀,伟人的胸襟的表现。

还有让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我从这句话中知道,毛主席当时十分悲痛,但他不愿意让他身边的人受到影响,便默默地自己忍受着痛苦。

生:还有一句话让我感动。

那就是:“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从这句中能看出毛主席做这个决定很困难,再加上丧子之痛,我能体会到毛主席心中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苦。

生:是的,我也被这句感动了。

因为我读懂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位父亲在哭泣,为自己失去心爱的长子而哭泣。

儿子死后,身为父亲却不能相见,这是多么伤感的一件事啊!我从中体会到了毛主席不同凡人的风采。

师:是的,毛主席就是这样的一个伟人。

让我们再次走近毛泽东主席,去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

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