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土壤管理和保护

合集下载

土壤学第十章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土壤学第十章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
§10 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0-1 土壤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一、土壤碳循环 二、土壤光合作用 三、土壤呼吸作用 四、土壤碳的固定 五、土壤碳酸盐转化与平衡过程 六、土壤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 §10-2 土壤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一、土壤氮循环 二、大气氮的沉降 三、大气氮的生物固定 四、土壤有机氮的矿化 五、土壤铵的硝化 六、土壤无机氮的生物固定 七、土壤铵离子的矿物固定 八、土壤氨的挥发 九、土壤硝酸盐淋失 十、土壤反硝化损失 十一、土壤中氮损失的环境效应 十二、土壤氮的调控 §10-3 土壤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一、土壤磷循环 二、土壤有机磷的矿化和无机磷的生物固定 三、土壤磷的吸附与解吸
典型的再循环过程:#2022* Nhomakorabea学习目标
§10 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掌握有关“土壤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钾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微量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土壤磷的控制机制和影响土壤钾固定的因素。
§10 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六、土壤无机氮的生物固定
*
*
七、土壤铵离子的矿物固定
不同土壤对NH4+的固定能力不同: 1.土壤黏粒矿物类型 (2:1型)---蛭石对NH4+的固定能力最强,其次是水云母,蒙脱石较小; (1:1型)---高岭石黏粒矿物,基本上不固定铵。 2.土壤质地 3.土壤中钾的状态 4.铵的浓度 5.水分条件 6.土壤pH
§10 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
四、土壤有机氮的矿化 矿化过程主要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先把复杂的含氮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氨基糖及其多聚体等,经过微生物酶的系列作用,逐级分解而形成简单的氨基化合物,称为氨基化阶段(氨基化作用) :蛋白质→RCHNH2COOH(或RNH2)+C02+中间产物+能量 第二阶段,在微生物作用下,把各种简单的氨基化合物分解成氨,称为氨化阶段(氨化作用): 1.在充分通气条件下 RCHNH2C00H+02 → RC00H+NH3+CO2能量 2.在嫌气条件下 RCHNH2C00H+2H → RCH2C00H+NH3+能量 或 RCHNH2C00H+2H → RCH3+NH3+CO2+能量 3.水解作用 酶 RCHNH2COOH+H20 → RCH20H+NH3+C02+能量 酶 或 RCHNH2COOH+H2O → RCHOHC00H+NH3+能量

土壤农化分析(教案)

土壤农化分析(教案)

土壤农化分析(教案)第一章:土壤的组成与性质1.1 土壤的组成了解土壤的组成,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

探讨各组成部分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1.2 土壤的性质学习土壤的物理性质,如土壤质地、结构、孔隙度等。

研究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

第二章: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2.1 土壤样品的采集学习土壤样品采集的方法和技巧。

探讨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采样点对样品采集的影响。

2.2 土壤样品的处理了解土壤样品的处理步骤,包括干燥、研磨、过筛等。

掌握处理过程中注意事项,确保样品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三章:土壤养分的测定3.1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学习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方法,如重铬酸钾滴定法、燃烧法等。

探讨不同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3.2 土壤养分的测定了解土壤养分(氮、磷、钾等)的测定方法,如凯氏蒸馏法、钼锑抗比色法等。

掌握不同方法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第四章:土壤质量评价与监测4.1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学习土壤质量评价的方法,如土壤质量指数、土壤污染指数等。

探讨不同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4.2 土壤监测与管理了解土壤监测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土壤样品的定期采集、分析等。

探讨土壤健康管理的方法和措施,如土壤改良、施肥等。

第五章:土壤污染与防治5.1 土壤污染类型与来源学习土壤污染的类型,包括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等。

探讨土壤污染的来源,包括农业、工业、生活等。

5.2 土壤污染防治措施了解土壤污染防治的方法和措施,如土壤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等。

探讨不同修复技术的适用条件和效果评估。

第六章:土壤肥力与植物营养6.1 土壤肥力的概念与评价理解土壤肥力的内涵,学习土壤肥力评价指标,如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

探讨土壤肥力评价的方法和土壤肥力分级。

6.2 植物营养与土壤关系学习植物所需主要营养元素(N、P、K等)的生理功能和植物营养诊断方法。

探讨土壤供应营养元素的能力及土壤-植物营养系统的平衡。

《专题摘编》第十章至十八章内容

《专题摘编》第十章至十八章内容

第十章:生态环境保护1.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状况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资源的枯竭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成为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2. 政府采取的措施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

包括颁布《环境保护法》、设立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绿色能源使用等措施。

3. 企业应承担的责任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企业也应该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

要严格遵守环保法规,减少污染排放,推动绿色生产。

4. 公众的参与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公众要增强环保意识,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倡导低碳生活,共同保护地球家园。

第十一章: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情况下,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是一种全面而长远的发展思路。

2.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我国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严重、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3.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需要加大环保力度,推动低碳发展;企业需要加强自律,推动绿色生产;公众需要增强环保意识,倡导节约环保的生活方式。

第十二章:社会公平与司法正义1. 社会公平问题社会公平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

目前,我国在收入分配、教育机会、医疗资源等方面存在不公平现象。

2. 司法正义司法正义是社会公平的保障。

政府应当坚持公平正义原则,保障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

3. 推进社会公平与司法正义为了推进社会公平与司法正义,政府需要加强社会政策制定,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司法机关需要加大执法力度,及时公正地处理各类案件。

第十三章:教育公平1. 当前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尽管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教育资源配置、师资水平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公平问题。

2. 政府的政策措施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扶贫政策,推动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努力提高教育公平。

10第十章土壤养分

10第十章土壤养分

第十土壤养分循环土壤养分的基本概念∆土壤养分-指植物所必需的,主要是土壤来提供的营养元素就叫做土壤养分。

土壤养分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因素。

∆有效养分-能够直接或经过转化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养分∆速效养分-在作物生长季节内,能够直接、迅速为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养分,称~∆无效养分-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养分,称~∆土壤养分状况-是指土壤养分的含量、组成、形态分布和有效性的高低。

土壤养分循环指来自土壤的元素通常可以反复的再循环和利用,典型的再循环过程。

包括①生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②生物的残体归还土壤;③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生物残体,释放养分;④养分再次被生物吸收。

我们对土壤肥力定义:土壤肥力是指在作物生长期间,土壤经常不断地、同时适量地提供并协调作物所必须的扎根条件、水分、养分、空气(氧)、热量(温度)以及不存在毒害物质的性能。

一般认为,土壤的肥力因素至少应该包括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四者。

四者简称为水、肥、气、热四大肥力因素。

其中水、肥、气是肥力的物质基础,热是能量条件。

四大因素之间,互有制约作用,综合起来,就构成肥力。

任何一种土壤的肥力特征都无非是水、肥、气、热各肥力因素的综合反映。

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一、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亚农(Arnon)1954年对植物“必需”的养料元素定了三条标准:(1)如果缺少这种元素,植物就不能生长或不能完成生命周期(2)这种元素不能被其他元素所代替,它有所具有的营养作用(3)这种养料元素在植物的代谢过程中具有直接的作用。

其中第一条最重要。

但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这几点往往很困难。

除了C、H、O三元素外,还有九种元素对所有的植物都是必需的:N、P、K、Mg、S、Fe、Mo、Zn、CuMo对全部高等植物及大部分微生物是必需的;Na和Co对藻类、细菌与高等植物是必需的;Ca、B、Cl对高等植物是必需的,但对微生物,特别是真菌的生长则并不必需。

此外,钡、硅、铝、碘与镓几种元素只对少数几种植物必需。

土壤环保管理制度

土壤环保管理制度

土壤环保管理制度一、总则1. 为了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防止土壤污染,保障公众健康,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2.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化工企业的生产、储存、运输和废弃物处理等活动,以及可能对土壤环境造成影响的其他相关活动。

二、组织管理1. 成立土壤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土壤环境保护计划,监督实施和定期评估。

2. 指定专职或兼职的土壤环境保护负责人,负责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理。

三、土壤污染预防1. 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关于土壤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2. 在项目规划和设计阶段,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保项目符合土壤保护要求。

3. 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防止土壤污染。

四、土壤污染控制1. 定期对生产设备和工艺进行维护和升级,确保其正常运行,减少土壤污染风险。

2. 对可能产生土壤污染的原材料和产品,采取防渗漏、防扬散等措施。

3. 建立土壤污染监测体系,定期对土壤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污染问题。

五、废弃物管理1. 按照国家规定对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储存、运输和处理。

2. 对危险废弃物进行特殊管理,确保其安全处置,防止土壤污染。

六、应急预案1. 制定土壤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包括事故报告、应急响应、事后处理和恢复措施。

2.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土壤污染事故的能力。

七、培训与宣传1. 定期对员工进行土壤环境保护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技能。

2. 通过多种渠道对公众进行土壤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

八、监督检查1. 建立土壤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企业内部的土壤保护措施进行自查。

2. 配合政府环保部门的监督检查,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九、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由土壤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2.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3. 本制度如与国家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相抵触,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执行。

请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对上述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土壤保护措施

土壤保护措施

土壤保护措施
土壤保护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土壤保护措施:
1. 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是土壤最主要的利用方式,合理利用农业
资源可以减少对土壤的破坏。

例如,轮作制度可以有效地减少单一作
物对土壤养分的消耗。

2. 增加有机质:有机质是维持土壤肥力和生物活性的关键因素。

使用
有机肥料和绿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3. 控制化肥使用量:化肥虽然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但过度使用会导
致土壤酸化、盐碱化等问题。

合理控制化肥使用量可以减少对土壤的
污染。

4. 防止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造成土地退化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采取防风固沙、梯田等措施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5. 合理开采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开采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合
理开采可以减少对土壤的破坏。

例如,采取回填措施可以减少矿床开
采对土壤的损害。

6. 建立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一种以自然生态为基础的农业模式,它强调保护环境和提高生产效益。

采用生态农业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和破坏。

7. 加强土壤监测:加强土壤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土壤污染和退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总之,保护土壤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只有全面加强管理、合理利用资源才能达到真正的保护效果。

土壤学课后作业答案

土壤学课后作业答案

土壤学课后作业第十章土壤环境质量评价1、名词解释(1)土壤环境质量土壤容纳、吸收、净化污染物质,维护水和空气洁净的能力;土壤环境因子对人类及陆地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的适宜程度。

(2)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是国家为防止土壤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维护人体健康所制订的土壤中污染物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容许含量值。

(3)土壤污染指数土壤污染程度或土壤环境质量等级所用的一种相对的无量纲指数,以单因子表示土壤污染程度或土壤环境质量的等级为单项污染指数(4)土壤单项污染指数评价土壤污染程度或土壤环境质量等级所用的一种相对的无量纲指数。

以单因子表示土壤污染程度或土壤环境质量的等级为单项污染指数(5)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根据污染物积累趋势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进行预测的调查评估工作2、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制定过程中为什么要考虑污染物的不同暴露途径?3、国家1995年出台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划分为几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三类:Ⅰ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

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标准分级。

一级标准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

二级标准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

三级标准为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

4.简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不同PH值下污染物浓度的理由。

5.污染土壤的毒理学评价的影响因素(1)土壤性质(2)实验生物(3)摄入途径第十一章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利用1、名词解释(1)物理修复以物理手段为主体的移除、覆盖、稀释等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农业土壤管理保护和改善农田土壤的方法和技术

农业土壤管理保护和改善农田土壤的方法和技术

农业土壤管理保护和改善农田土壤的方法和技术农业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而土壤又是农业的基础。

农田土壤的管理保护和改善,对于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提高农作物产量、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技术,以促进农业土壤的管理保护和改善。

一、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农业土壤管理的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准确地施肥,可以满足农作物的养分需求,提高农田土壤的肥力,增加作物产量。

施肥应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来确定肥料种类和施用量,避免过量施肥造成土壤污染。

此外,还可以采用有机肥料替代化学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二、合理耕作合理耕作是农田土壤管理的关键措施之一。

传统的耕作方式容易造成土壤侵蚀和结构破坏,导致土壤贫瘠和水土流失。

而合理耕作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结构破坏,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

例如,在山坡地采用梯田种植和水保措施,在平原地区采用保水保墒技术,都能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农田土壤。

三、科学灌溉农田的灌溉方式直接影响土壤湿度和盐碱化程度。

过度灌溉会导致土壤水盐累积,造成土壤盐碱化;而缺水灌溉则会导致土壤干旱,影响作物生长。

因此,科学灌溉是农田土壤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措施。

科学灌溉可以根据作物需水量、土壤保水性等因素,合理确定灌溉量和灌溉频次,保持农田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平衡。

四、绿化种植绿化种植是保护和改善农田土壤的重要措施。

通过在农田边界和空闲地种植绿化植物,可以有效地防止土壤侵蚀和风蚀,提高土壤肥力。

同时,绿化植物的根系可以增加土壤透水性和抗旱能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进一步提高农田土壤质量。

五、有机废弃物利用合理利用农田产生的有机废弃物,对于保护和改善农田土壤具有积极作用。

有机废弃物可以作为有机肥料施用于农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可以作为土壤改良剂,改善土壤结构。

此外,还可以通过堆肥、沼气池等方式将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减少环境污染,同时产生有价值的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被污染的程度主要决定于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的数量、 土壤被污染的程度主要决定于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的数量、 主要决定于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的数量 大小, 强度和土壤净化能力大小 当进入量超过净化力, 强度和土壤净化能力大小,当进入量超过净化力,就将导 致土壤污染(soil contamination) 致土壤污染(soil contamination)。
13.1.1 Soil background value 土壤背景值 Definition
理论上, 理论上,指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组 成和含量。 成和含量。 实际上,土壤背景值只能代表土壤某一发展、 实际上,土壤背景值只能代表土壤某一发展、演变阶段 的一个相对意义上的数值, 的一个相对意义上的数值,即严格按照土壤背景值研究方法 所获得的尽可能不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 原始含量。 原始含量。
土壤环境静容量——土壤污染物的基准含量(土壤背 土壤污染物的基准含量( 土壤环境静容量 土壤污染物的基准含量 景值)和最大负荷量(Carrying capacity)之差。 之差。 景值)和最大负荷量 之差 土壤环境动容量——土壤污染物累积过程中,土壤通 土壤污染物累积过程中, 土壤环境动容量 土壤污染物累积过程中 过一系列自净过程所能净化的污染物数量。 过一系列自净过程所能净化的污染物数量。 确定重金属土壤临界含量的依据
标 准 溶 液
模 拟 消 解 液
13.1.2 Soil self-purification 土壤的自净作用 self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在土壤矿物质、 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在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的 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反应过程, 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反应过程,降 低其浓度或改变其形态,从而消除污染物毒性的现象。 低其浓度或改变其形态,从而消除污染物毒性的现象。 物理自净作用:污染物渗滤、挥发、 物理自净作用:污染物渗滤、挥发、扩散等 化学和物理化学(physical chemistry)自净作用 化学和物理化学 自净作用
10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pollution 土壤污染特性
土壤污染的隐蔽性(invisibility) 土壤污染的隐蔽性 土壤污染的持久性(persistence) 土壤污染的持久性 土壤污染的间接有害性(indirect harmful effect) 土壤污染的间接有害性
Bridges (1991) identifies four major sources of soil contamination in urban and industrial environments –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genewaste, metalliferous material, power generation emissions, and chemical and organic wastes. wastes. During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a range of materials are disposed of in the soil environment, including broken bricks, tiles, glass, timber, piping, wiring and cables, insulation materials, mortar, concrete and plaster.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have revealed the extensive accumulation of building and domestic waste, although much of this was relatively harmless. harmless.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of 18 and 19 centuries, however, the amount and variety of waste materials have increased dramatically. dramatically. Furthermore, much of this waste is considerably more harmful and often less biodegradable than its early historical counterparts. counterparts.
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13 Soil Pollution and Control
土壤污染与防治
13.1 Initial concepts of soil pollution
土壤污染的概念
13.2 The sources and hazard of soil pollutant
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13.3 Effect of soil constituents and properties on toxicity of pollutant
13.2 The sources and harmness of soil pollutant
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Sources 土壤污染物来源
土壤中污染物的来源具有多源性,主要是工业废气、废水、 土壤中污染物的来源具有多源性,主要是工业废气、废水、 工业废气 废渣,以及化肥、农药、城市污泥、垃圾, 废渣,以及化肥、农药、城市污泥、垃圾,偶尔还有原子武 器散落的放射性微粒 放射性微粒等 器散落的放射性微粒等。
土壤中污染物经过吸附、配位、沉淀、 土壤中污染物经过吸附、配位、沉淀、氧化还原等使其毒性 浓度降低的过程。粘粒和有机物是主要载体; 浓度降低的过程。粘粒和有机物是主要载体;酸碱反应和氧化还 原反应起重要作用。 原反应起重要作用。
生物化学净化作用(biochemical purification) 生物化学净化作用
土壤背景值研究及其意义
土壤背景值研究是以土壤学特别是土壤分析为主线, 土壤背景值研究是以土壤学特别是土壤分析为主线,涉 是以土壤学特别是土壤分析为主线 及多学科,技术要求高的一个系统。具有较严密的结构性、 及多学科,技术要求高的一个系统。具有较严密的结构性、 整体性及目的性,对各子系统独有严格的技术质量控制。 整体性及目的性,对各子系统独有严格的技术质量控制。 土壤背景值在土壤污染评价,污水灌溉 土壤背景值在土壤污染评价,污水灌溉(wastewater irrigation)与作物施肥 与作物施肥(fertilization)上是不可缺少的依据。 上是不可缺少的依据。 与作物施肥 上是不可缺少的依据 重 要 的 实 用 意 义 环境质量评价(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 环境质量评价 土地资源评价(land resource assessment) 土地资源评价 国土规划(territorial planning) 国土规划 土壤环境容量(soil environment capacity) 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污染评价 农田施肥 环境医学(environmental medicine) 环境医学 食品卫生(food hygiene) 食品卫生
土壤组成和性质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13.4 Effect of acid precipitation on soil
酸性沉降对土壤的影响
13.5 Soil pollution prevention
土壤污染的防治
13.1 Initial concepts of soil pollution
土壤污染的概念
Q1 = Q0 + Q - Y1 - Y2 -Y3 ······ Q = a ( QT – b Q0 )
一定年限内土壤容许输入的总量为: 一定年限内土壤容许输入的总量 concepts of soil pollution 土壤污染的概念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 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技术系统
情报检索子系统 样品采集子系统 样品处理、 样品处理、保存子系统 室内分析质量控制子系统 统 一 参 考 样 品 统 一 分 析 方 法 标 准 参 考 物 质 编制程序 自检 互检 外检 计算机处理 异常值判断剔除 数据分布类型检验 可靠性检验 数理统计、 数理统计、检验子系统 背 景 值 制图技术子系统
体系
土壤——植物体系 植物体系 土壤
作物效应
土壤——微生物体系 微生物体系 土壤
生化指标 微生物计数 保持土壤生态处于良性循环
土壤——水体系 水体系 土壤
环境效应 地下水 地表水 不引起次生水环境污 染
内容 农产品卫生质量
目的 防治污染食物链 保证良好生产 保证人体健康 力和经济效益
标准 国家或政府主管 生理指标或产 1种以上生物化 微生物计数指标在 不导致地 不导致地 部门颁发的粮食 量降低程度 学指标在7d以 7d以上出现的变化 下水超标 面水超标 卫生标准 上出现的变化 标准 级别 仅1种 减产10% 减产20%
≥25% ≥15% ≥10%~15% ≥50% ≥30% ≥10%~15%
仅1种
仅1种
土壤环境容量的数学模式
土壤生态系统与其边界环境中其它诸多参数构成的定量关系。 土壤生态系统与其边界环境中其它诸多参数构成的定量关系。
土壤静容量(C 土壤静容量 so) = M(Ci-Cbi)
M—耕层土重(t/hm2) 耕层土重( 耕层土重 Ci—i元素的土壤环境标准(mg/kg) 元素的土壤环境标准( 元素的土壤环境标准 ) 元素的土壤背景值( ) Cbi—i元素的土壤背景值(mg/kg) 元素的土壤背景值
有机污染物在微生物及其酶作用下,通过生物降解, 有机污染物在微生物及其酶作用下,通过生物降解,分解为 简单无机物而消散的过程。 简单无机物而消散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