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理解与知识论(三篇)——理解与认识——“理解的知识论”研究

合集下载

哲学思想知识:理解与理性——思考人类认识到极致

哲学思想知识:理解与理性——思考人类认识到极致

哲学思想知识:理解与理性——思考人类认识到极致人类认识到极致,这是一个沉重却又神秘的话题,涉及的范畴很宽,牵扯到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重点关注哲学领域,探讨人类在理解与理性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理解和理性。

理解是指根据经验、知识和情感等因素,对某一对象或现象进行深入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而理性是指凭借人的思维、逻辑推断等能力,进行合理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人类认识到极致,首先需要掌握的是理解的能力。

从古代哲学家开始,人们就开始探寻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本质。

例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他提出了理念的存在,认为真正的现实不是我们看到的物质世界,而是存在于我们脑海中的理念。

而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逐步深入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最终达到关于宇宙的最终认识。

这些哲学家的思考不仅深刻而显著地影响了后来的哲学家,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重新审视世界的途径。

现代哲学家们继承了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启发了人们对于理解的能力。

维特根斯坦在《论语言学哲学》中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认为我们的理解是基于社会规则和约定的。

理解是一种语言活动,在不同的语言游戏中取得不同的意义。

而胡塞尔则提出了现象学的概念,认为我们通过在现象领域中密切地观察事物,获得真正的理解。

这些思想不仅在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涉及到语言、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

理解的能力只是人类认识到极致的一个方面,我们同样需要借助理性的能力。

现代科学的发展,尤其是数学、物理学等领域的发展,证明人们有能力用理性思考理解世界。

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揭示了宇宙的本质;高斯提出了非欧几何,推翻了欧几里得几何的限制;哥德尔提出了哥德尔定理,揭示出了数学的不完备性。

这些科学家们借助理性的能力,深入探索了世界的本质,推动了人类认识的深刻变革。

当然,理性能力也存在限制。

如康德在他的《理性批判》中提到的,理性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和偏见,我们需要注意它的局限性和盲点,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认识世界。

认知理解表达

认知理解表达

认知理解表达认知理解是指人们对一个或多个对象、概念或情况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认知理解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人们如何感知、理解和处理信息。

认知理解也是人们进行思考、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认知理解的概念、特征和重要性,并探讨一些影响认知理解的因素。

认知理解是指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认识能力。

它包括对事物的感知、理解、判断和思考。

认知理解涉及到知觉、记忆、注意、语言、思维和决策等认知过程。

人们通过认知理解来感知和理解世界,从而进行思考、决策和行动。

认知理解具有以下特征:1. 主观性:认知理解是一个主观的过程,不同的人可能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

这是因为人们的知识、经验、价值观和情绪等因素会影响他们对事物的认知。

2. 动态性:认知理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会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而发生变化。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可能会随着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3. 可塑性:认知理解是可塑的,人们通过学习和思考可以改变他们对事物的认知。

通过学习和思考,人们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观点,从而改变他们对事物的认知。

认知理解的重要性认知理解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人们进行思考、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基础。

认知理解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适应环境。

在学习和工作中,认知理解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

认知理解还是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们如何理解和表达信息。

影响认知理解的因素认知理解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和经验:人们的知识和经验对他们的认知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解决问题。

2. 语言和思维方式:人们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会影响他们对事物的认知理解。

不同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认知理解。

3. 情感和情绪:人们的情感和情绪对他们的认知理解有重要的影响。

知识:认知、理解和运用

知识:认知、理解和运用

知识:认知、理解和运用知识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包含了人们对于世界和人类行为的认知和理解。

以下是关于知识的含义、种类和作用的详细描述。

一、知识的含义知识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信息,这种信息是经过人们的大脑处理和理解后所得到的。

它通常包括对于某种现象、某种事件、某种问题的理解和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和技能。

知识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也包括了人们对于实践和经验的认知和理解,以及人们对于这些认知和理解的运用和发挥。

二、知识的种类1.按知识的来源划分根据知识的来源,可以将其划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是指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获得的知识,例如通过观察、记忆、想象等得到的印象和体验。

间接经验是指人们从书籍、文章、报告、图像等渠道获得的知识,例如通过阅读书籍、观看电影等得到的印象和体验。

2.按知识的表现形式划分根据知识的表现形式,可以将其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文字、图像、公式等形式表达的知识,例如科学知识、理论知识等。

隐性知识是指不能用文字、图像、公式等形式表达的知识,例如技能、习惯、文化等。

3.按知识的应用领域划分根据知识的应用领域,可以将其划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应用科学知识等。

自然科学知识是指关于自然界运行规律的知识,例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社会科学知识是指关于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知识,例如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

应用科学知识是指将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领域而产生的知识,例如医学、工程学、农学等。

三、知识的作用1.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人类行为。

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文化知识等,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

这种认知水平的提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

1.促进经济发展知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现代化经济中,知识已经成为了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作用。

知识论与认识论的关系研究报告

知识论与认识论的关系研究报告

知识论与认识论的关系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知识论与认识论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知识论和认识论的定义、研究范畴以及相互关系的探讨,我们发现两者密切相关且相互影响。

知识论研究知识的本质、来源和范围,而认识论则研究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过程和方法。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人类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一、引言知识论和认识论是哲学中的两个重要分支。

知识论关注的是知识的本质、来源和范畴,而认识论则研究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过程和方法。

两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本研究报告将从定义、研究范畴和相互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知识论的定义与研究范畴知识论是研究知识的哲学分支,旨在探讨知识的本质、来源和范畴。

知识论关注的问题包括:知识的定义是什么?知识的来源有哪些?知识的范畴包括哪些领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和特点。

三、认识论的定义与研究范畴认识论是研究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过程和方法的哲学分支。

认识论关注的问题包括:人类如何认识世界?认识的过程和方法有哪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方式和限制。

四、知识论与认识论的相互关系知识论和认识论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知识论为认识论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只有了解知识的本质和来源,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过程。

其次,认识论为知识论提供了实践的基础。

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是通过实践不断积累和验证的,只有通过认识论的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实践性和可靠性。

五、结论知识论和认识论是哲学中两个重要的分支,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知识论研究知识的本质、来源和范畴,认识论研究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过程和方法。

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人类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通过对知识论和认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方式和限制,进一步推动人类知识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知识论、认识论、相互关系、本质、来源、范畴、认知过程、方法。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
2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 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主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22
▲认识包含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能动加 工处理和观念建构, 工处理和观念建构,是主体和客体在观念中 的统一。 的统一。
摩写 选择
主体
真美! ! 真美26
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认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2)认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3)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27
28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4
•实践创造出推动认识发展的手段。 实践创造出推动认识发展的手段。 实践创造出推动认识发展的手段
35
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 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 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恩格斯 --恩格斯
36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康德(Kant,1724-1804)
10
反对不可知论
庄子
11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栩栩然蝴蝶也, 栩栩然蝴蝶也,不 知周也。俄然觉, 知周也。俄然觉, 则遽遽然周也。不 则遽遽然周也。 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 此之谓物化。 矣。此之谓物化。
红花! 红花!
24
认识是反映性与选择性的统一

科学教育中的科学知识和概念理解研究

科学教育中的科学知识和概念理解研究

科学教育中的科学知识和概念理解研究科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科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是科学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科学教育中科学知识和概念理解的研究现状以及如何提升学生的科学理解能力。

一、科学知识和概念理解的研究现状科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当前,关于科学知识和概念理解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认知心理学角度的研究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科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是一个认知过程,包括感知、分类、归纳、推理等多个层次。

通过探索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认知过程,研究者发现学生在面对复杂科学概念时常常出现误解和困惑。

2. 学科教育研究学科教育研究关注科学知识和概念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研究者通过设计和实施各种教学方案,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科学知识和概念理解能力。

3. 科学学习环境研究科学学习环境是影响学生科学知识和概念理解的关键因素之一。

研究者通过观察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优化科学学习环境的建议,例如搭建实验室、课堂互动等,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

二、提升学生的科学知识和概念理解能力的方法与措施为了提升学生的科学知识和概念理解能力,需要采取多种方法与措施。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与措施供参考:1. 注重知识的深度理解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和概念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记忆和概念的定义上,而是要深入理解其内涵和意义。

通过提问、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和概念的深度理解。

2. 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提升科学知识和概念理解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展示科学的奇妙和实践的意义,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

3.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环境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和概念时,需要接触到丰富的学习资源和适合的学习环境。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实验室设备等,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同时,创设积极互动和合作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交流和思维碰撞。

知识论与认识论

知识论与认识论

知识论与认识论知识论和认识论是哲学领域中两个重要的学科,它们探讨了人类如何获取知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在本文中,将从知识的本质和认识的过程两个方面来探讨知识论和认识论的相关概念。

一、知识论知识论是研究知识的本质、形式和来源的学科。

在知识论中,我们关注的是知识的定义、判别和验证等问题。

知识本质上是对客观事物进行理性认识和把握的结果,是一种可靠的信念。

1. 知识的定义关于知识的定义存在不同的观点。

某些哲学家认为,知识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信念或观念,具有真实性和合理性。

而其他人则认为,知识应该是一种能够通过实证或经验进行验证的信念。

2. 知识的来源知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

其中,直观经验、逻辑推理和科学研究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直观经验是人类最直接的认识方式,通过观察和感受来获取知识。

逻辑推理则通过思维和逻辑分析来推导出结论。

科学研究则是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和积累知识。

二、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过程和认识能力的学科。

在认识论中,我们探讨的是人类如何感知和理解事物、如何认识真理和逻辑等问题。

认识论关注的是人类如何构建和改进自己的认知能力。

1. 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可以分为感知、思维和判断三个阶段。

感知是认识过程的起点,通过感官来接收外界信息。

思维是人类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加快的过程,通过思维来形成概念和判断。

判断则是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和逻辑来作出决策或评价。

2. 认识的局限性虽然认识是人类重要的心智能力,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人类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环境的限制,我们的认识常常受到时间、空间和主观偏见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人类的认识也受到自身意识的限制,有时候无法直接观察和理解某些抽象或复杂的问题。

结语知识论和认识论是相互关联的学科,它们探讨了人类如何获取知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在知识论中,我们关注的是知识的定义和来源;而在认识论中,我们探讨的是人类的认识过程和局限性。

通过了解知识论和认识论的理论框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知识系统的建构和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知识论和认知科学的互动

知识论和认知科学的互动

知识论和认知科学的互动知识论和认知科学是两个在哲学和科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

知识论研究关于知识的性质、来源和获取方式,而认知科学则探讨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的规律和机制。

虽然两者从不同角度出发,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本文将探讨知识论和认知科学在互动中产生的相互影响和理论发展。

一、知识论:知识的本质和获取方式知识论是对知识进行系统研究的哲学分支。

它关注知识的本质、创造、获取和传播方式等问题。

在知识论中,人们试图回答“什么是知识”以及如何获得知识的问题。

1.1 知识的定义及其特征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它基于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和可验证性等特征。

1.2 知识的来源和获取方式知识的来源包括经验和理性。

经验是通过感知、观察和实践等方式获得的知识,而理性则依赖于逻辑推理和理性思考。

知识的获取方式包括感性认识和概念思维等。

二、认知科学: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的研究认知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融合了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旨在揭示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的规律和机制。

2.1 认知过程的基本模型计算机模型是认知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工具,它通过模拟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来揭示认知规律。

其中,信息处理模型强调人脑的信息处理能力,而连接主义模型则强调脑中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2.2 认知过程的研究方法认知科学运用了实验、神经科学、计算模拟等多种方法来研究认知过程。

其中,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和脑电图技术等神经科学方法可以揭示人脑活动与认知行为之间的关系。

三、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的互动知识论和认知科学在研究目标和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它提供了研究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的基础和框架,为知识论提供了认知的观察和解释。

而从知识论的角度看,它为认知科学提供了知识获取和创造的理论基础。

3.1 认知科学对知识论的贡献认知科学通过揭示人类思维和认知机制,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解释知识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是对于第三个 例子 , 我 们 却 无 法 将 它 替 换 为 “ 知道 ”, 至 少 无 法 恰 当地 将 它 替 换 为 “ 知道” 。 在 这
这一 问题 继续 说 下 去 的话 , 涉 及 两 种 因果 性 , 即 个 例 子 中 , 我们 无 法将 许 多村 民对那 位 山东农 民 的做 “自然 的 因果 性 ” 与“ 心灵 的( 或‘ 自由 的 ’ ) 因 果性 ” 法“ 表示 不理 解 ” 改换 为 “ 表示 不 知 道 ” 。因 为这 里 的
上述两类 因果性解释的基本差别 , 除 了对于前者 而言只 需进 行认 识 , 而对 于后 者来说 还需进 行理 解 , 即把握 行动 者 的动机 、 意
图、 意 向、 理 由等原 因之外 , 还有一 个形 式上的差剐 , 即自 然事件的 因果性解释往 往表现 为“ 两段 式” , 而行 为事件 的解释往往 是
陈嘉明的理解与认识一文是作者构建理解的知识论的系统研究的一篇其理解概念是以自由的目的性的心理因及其相关的行为事件为对象的这既使它与建立在自然的决定论的作用因之上的以往知识论不同也使Βιβλιοθήκη 与当今知识论出现的其他理解理论不同
甘肃社会科 学 2 0 1 7 年第 2 期
认知 、 理解 与知识论 ( 三 篇 )
甚至 还 成为哲 学 上 的一 个难 题 , 因此这 类 问 题 自然 也 时候 , 我们 可 以仅 仅 运 用 知性 的 能 力 , 也 就 是 运 用 概 就没 能成 为 以往 知 识 论 的研 究 对 象 , 而 是 被 归 属 于 念 与判 断 的能力 , 因为这 样 的意识 活 动关 涉 到 的不 过
象 的 。所谓 “ 命题 知 识 ”, 指 的 是 以 s是 P为 形 式 的 、 在这两个 例 子 中, 将“ 理解 ” 替换为“ 知道” ( k n o w .
把 握某 物何 是 的知 识 。这 种 知 识 实 际 上 是 以外 部 的 i n g ) , 并不 妨 碍我们 的意 思表 达 , 因 为它 们所 说 的 , 不 经 验事 实 为 对 象 的 , 特 别 是 以 自然 科 学 的知 识 为 范 过 都是 “ 认识” 的意 思 。 型 。之 所 以这 么说 , 是 因 为 有关 人 的行 为 的 理 解 , 并 不 构 成这 种知 识论 的一 个基 本组 成部 分 。
的 区别 。 由于通 常的知 识论 的对 象 是 经验 的知识 , 而 理解 与 单 纯 的知 道 不 同 , 它 还 包 含 有 心理 方 面 的 意 有 关 心灵 的 知 识 显 然 与一 般 意 义 上 的 “ 事实 ” 不 同, 味, 以及 对 那 一 做 法 所 蕴 含 的 目的 因 的认 识 乃 至 认 如何 能够 获得 心 灵 知 识 , 即“ 我 心” 与“ 他心” 的 问题 同。与 此有 关 的是 , 当我 们 知 道 ( 认识 ) 某 件 事 物 的

要 : 理解 与一般 意义上 的认识 虽然同为知识 , 但 区别在 于理解主要是对心理性原 因的理 解。本 文的“ 理解” 概念是
建立在 自然的 、 决定论 的“ 作用 因” 与 自由的 、 目的性的“ 心理 因” 的区别之 上的 , 这使 它与 当今知识论 出现 的其他理 解理 论不 同。
的有 关问题 。陈嘉 明的《 理 解与认识》 一文是作者构 建“ ‘ 理解’ 的知识 论 ” 的 系统研 究的

篇, 其“ 理解 ” 概 念是 以 自由的、 目的性 的“ 心理 因” 及其相 关的行 为事件为对 象的 , 这 既
使 它与 建 立 在 自然 的 、 决 定论 的 “ 作 用 因” 之 上的 以往知识 论不 同, 也 使 它 与 当今 知 识 论
性 来说 服 人 。 关 键 词: 理 解; 心理 因; 理 由空间; 知 识 论
中图分类号 : B 0 1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3— 3 6 3 7 ( 2 0 1 7 ) 0 2— 0 0 0 1— 0 6



如所 周 知 , 现 有流 行 的知识 论 是 以命 题 知识 为 对 面上知 道这 些 公 式 , 但 却 小 知 道 它 们 的 内在 的 道 理 。
主持 人 : 陈嘉 明
( 上 海 交通 大学人 文 学院特聘 教授 ; 厦 门大学人 文 学院特聘 教授 、 博 士 生导 师)
主持人语 : 知识论 与形而上 学、 逻辑学和伦理 学一起 , 构成哲学的四大基本 分支之一 。 近年 来 , 它在 国内的研 究得 到较迅猛 的发展 。本组 的三篇 文章从不 同角度论 究 了这 方面
“ 心 灵哲 学 ” 的领 域 。
是 外在 的事 实 。但对 于理 解 某个 行 为 的 目的 、 动 机或
然 而无 疑 , 我 们 不仅 具 有 关 于 自然 事 实 的知 识 , 价值这 些 深层 的原 因而 言 , 这样 的心 灵 活 动还 需 涉及 也具 有 关于 人 的行 为 、 包 括其 所包 含 的心 理 性 的 目的 行 为者 的心理 因素 , 包括 道 德情 感 、 价值 观 念 等 , 而这 与意 向 的知识 , 因此 , 提 出一 种 有 关 人 的行 为 之 “ 理 些 是需 要 人们 同样 通过 心理 方 面 的体 验来 获 得 的 , 包 解” 的知识 论 , 也 就 属 于 一种 题 中应 有 之 义 。本 文所 括通 过 “ 移情 ” 的方 式 。 要 论证 的这 种 “ 理解的知识论 ” , 目的 在 于 把 行 为 的 这样 的道 理 , 我 们 也 可通 过 杜 甫 的 《 春望 》 中 的 理 解 与解 释 视 为 一 个 专 门 的对 象 域 , 一 种 专 门 的 知 诗句 : “ 感 时 花溅 泪 , 恨 别 鸟惊 心 ” 来 说 明 。这 句 诗 表
“ 三段式 ” 的。最后 , 也是构成理解的一个重要特征的 , 是“ 理解 的理 由空间” 。在理 解的过程 中 , 人 们所能依据 的 多是各 种间接
性 的“ 佐证”, 这使得该过程成 了一个说理的 、 论辩 的过程。理解者难 以单纯地诉诸 事 实来解 决问题 , 而是 需要 依 靠理 由的充分
某个侧 面反映 了国内学者 当前的知识论 思考与研 究水平 。
理 解 与 认 识
“ 理 解 的知识 论 " 研 究
陈嘉 明
( 上海 交通 大 学 厦 门大学 人 文 学院哲 学 系, 上海 2 0 0 2 4 0; 厦门 3 6 1 0 0 5 ) 知识 论与认 知 科 学研 究 中心 , 福建
出现 的其他 “ 理解” 理论不 同。曹剑 波 的《 直 觉在 当代哲 学 中扮 演着重要 的 角 色吗? 》 , 基
于对卡普 兰进行的批判 , 论证 了直觉在 当代 哲 学 中具 有的重要认 知地 位 。方红 庆的《 当
代知识论的价值转 向: 缘起 、 问题 与前 景》 , 则对这一“ 转 向” 进行 了分析 , 将 它解读为三 个 基本特征和趋势 , 并认 为它们 导致知识论 的传统 边界 的不 断拓展 。这一 组文章 可说 是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