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人祖先
中华各民族简介——黎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黎族中华各民族简介——黎族黎族概况历史:黎族由古代越人发展而来,与“百越”的一支骆越关系更为密切。
历史上黎族“杞”、“本地”、“美孚”和“赛”自称。
在宋代以后,黎族的名称被普遍使用,沿至今日。
人口:黎族现约有人口124.8万人。
分布: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东方、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乐东、琼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经济:黎族以农业为主,属稻作犁耕农业文化类型,兼有狩猎、捕鱼、采集和林业等多种经营。
黎族是最早的纺织先民。
黎族风俗图腾:信仰: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现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礼仪:宴席礼仪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
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
宾主分开对坐。
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
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
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习俗:黎族习俗孩子长到十三,四岁便要搬到“隆闺”去居住,不与父母同住。
“隆闺”是黎语,大意是“不设灶的房子”。
男子自己上山备料盖“隆闺”,女人由父母帮盖,大多建在父母住屋附近或村边较偏僻的地方。
“隆闺”有男女之分,大小之别,男子住的称“兄弟隆闺”,女子住的叫“姐妹隆闺”,大的住三五人,小的仅住一人,是黎族青年男女由相识到定情的小房子。
隆闺”的式样和住屋相似,不过要狭小得多,室内一般不间隔。
“隆闺”仅开一个非常矮小的门,只可弯腰而入。
禁忌:平常忌讳别人当面提及自己先辈的名字;部分地区对猫禁杀忌食。
男女订婚时,忌用白鸡,以为用的白鸡会使夫妻不睦。
禁忌敲打或踩踏三石灶。
否则犯者会生病,据说这些灶石附有祖先的“魂”。
家人上山砍山栏时,门口挂一枝树叶,外人忌闯入,妇女在家忌织布、梳头。
婚俗:“夜游”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与“隆闺”有密切的联系。
每当夕阳西下,男青年们便穿戴整齐,跋山涉水到远山别村的“姐妹隆闺”去,通过对歌和吹奏口弓、鼻箫来寻找情人。
黎族文化

分布图
二、黎族历史
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 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 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 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 居民。黎族自称“孝”、“歧”、 “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 于唐代未期,沿用至今。
三、黎族历法
黎族历法和汉族不一样,有本民族的历
法,以12天为一周期每天都以一种动物 命名,类似汉族的“十二地支”。 黎族历法的顺序是,鸡日、狗日、猪日、 鼠日、牛日、虫日、兔日、龙日、蛇日、 马日、羊日、猴日,周而复始。
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
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 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 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到了这一天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 三月三"盛会,载歌载舞、谈情说爱。在节日期间,人 们要举行歌舞盛会。
年轻姑娘向上年纪的人请教如何织黎锦
六、黎族民居
1
黎族多同姓聚居。在五指山 腹地住茅草泥房,房屋形式多变, 有船形、金字塔形和葵叶形等。
2
走进黎族村寨,一座船形屋井 然有序地排列,别有一种风情。
黎族民居
住宅特色
住宅特色 黎族人民选择山谷中的小平原、河谷台地或平溪坡地作为村落的地址。选地的
榔削成瓣,用栳叶包住,配上石灰膏和烟 丝放入口中细嚼,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 发红,精神焕发,常吃槟榔还有防病治病 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视槟榔为健康 长寿食品。
缔结秦晋之好时,他们便把婚事 告诉自己的父母。然后,男方一 家的父母兄弟就要选定吉日,带 上聘礼,这其中一定要精心采摘 槟榔,到女方一家去提亲。槟榔 要挨家挨户的送,让大家给予美 好的祝愿,因为槟榔象征做婚姻 常绿常新,预示男女双方相亲相 爱,和睦美满。黎族称“放槟榔” 或“放衣服”。
海南黎族文化介绍

“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 能吃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看起来不咋的, 吃起来不错~~)
故又可称之为干栏建筑的派生类型
3.很多的黎族青年受不了独守青山的寂寞许多都出山闯 荡。
习俗
宗教信仰:
黎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各地均以祖先崇拜为主,也有自然崇拜(主要是 山),个别地区还残留着氏族图腾崇拜的痕迹。黎族信鬼,特别是祖先鬼,祭祖 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动,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 黎族人们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 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来的规矩,女人若不绣面、纹
海南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地摊槟 榔~~
“雷公根”是一种黎族同胞经常食用的野菜,与河里的 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也
可药用,能消炎解毒。(经常吃,第一次吃味道不咋 的,吃多了会上瘾~~)
南杀黎族招待上宾的一种制作方法独特的菜叫“南杀”。南杀”的腌法:一是
将黎语叫做“里嫩”(剥去叶子取其幼茎)或“芝温”(取其幼茎和叶子)的野菜,
,于间其后如自 亦种常为则果古 藉种发子祖生以 免原生孙先时来 为因互,因不都 俘,相则子纹有 虏妇残永孙身定 。女杀为繁绣制 所将的野多面, 以成悲鬼,纹因 ,年剧”难上为 “时,。以本他 黎,把再遍家们 家务俘则观或把 男必虏,尽本纹 女进妇在袒支身 周行女上。系看
食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作为海南的黎族人民无疑是非常幸福的。既有野味吃又有海鲜 享受。即便如此还是他们的口味还是非常独特的
黎族

黎族槟榔实物
『黎族婚俗』
黎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宗同族不 通婚,青年男女享有充分自由恋爱 的权利。黎族地区最盛行的是“放 察”,也就是青年男女去察房谈情 说爱。黎家儿女成年后,住在“布 隆闺”里,青年男女可以自由交往, 黎族称为“玩隆闺”,又叫“放 察”。大家在一起奏鼻萧,弹拨口 弦,对歌,以歌为媒,交流情感, 寻找中意的伴侣。一般由男子采取 主动,吹萧唱歌向姑娘表达爱慕之 情,如果双方情投意合,便互相赠 送信物表示定情,然后准备订婚。
传统的船形屋,高约三、四米,宽约两米左右。以 竹木为架,茅草为屋顶。地下以木板或竹子为主, 可以防潮。一般离地面1米左右。屋里设有火塘。
黎族的婚俗青年男女恋爱自由,儿 女成年后就住在屋外的“寮房”里, 俗称“放寮”。 寮房多为茅草房,内放一张大床。 住进寮房的姑娘便开始了自由恋爱。 年轻的小伙子可以随意到寮房与姑 娘聊天、玩耍,姑娘喜欢上的小伙 子可留宿房中,不喜欢的就让他离 开。被姑娘喜欢上的小伙子经寮房 的自由恋爱之后,由父母正式上门 提亲。提亲时要带上一些姑娘爱穿 的衣服和槟榔。槟榔是求婚最重要 的礼物,带少了姑娘家会不满意。 举行婚礼时,全村人杀猪宰羊在一 起庆贺,十分热闹,有伴娘与伴郎 对山歌,新婚夫妇在欢歌声中共饮 幸福酒。
(1)忌日不事农。家中死人,其亲属3年内逢忌日(死 者去世之日)均不得下田,若死者为组织、领导生产 的“亩头”,其亩众须同守此忌 (2)婚姻禁忌。同血缘禁婚。订婚忌用白鸡,以为如 是会使夫妻不和睦。婚嫁择吉日,避忌虎、猴、牛日。 婚后禁忌再有私情,若犯禁违忌则群黎立杀之。 (3)产忌。孕妇忌吃狗肉,否则以为会难产或流产。 (4)丧葬禁忌。丧期死者亲属不得正面穿衣,须反穿; 不得洗头洗身;不得唱歌、奏乐、敲锣鼓、放鞭炮; 禁忌耕作。丧宴忌吃米饭,可以肉下酒,可吃杂粮; 众人不得在丧家吃猪肉粥、牛肉粥、鸡肉粥和米饭; 忌中午出殡,认为午葬会招灾。 (5)生活习俗禁忌。忌头朝门口睡觉,因尸体才头朝 门口待抬出埋葬。若客人犯忌,主人亦不悦,认为可 能有祸事临头号。
黎族文化

• • • •
图腾崇拜与黎女纹身 黎族纺织黎族服饰 最具有浪漫色彩“跳竹竿”舞 黎族“三月三”节
图腾崇拜
• 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三大崇拜形式中很古老的一 种,大致与氏族公社同时发生,普遍流行于世界 各地各民族中。黎族也不可避免地经历过图腾崇 拜阶段,而且,黎族的图腾崇拜曾与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精灵崇拜一道,构成了他们的思想意 识形态,并在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 生一定的影响。 黎族的图腾崇拜,以动植物为 主。动物方面,主要以蛇、龙、鸟、狗、蛙、牛、 猫作为崇拜对象;植物方面,则以葫芦瓜、水稻、 榕树、木棉为主。
•· 榕树图腾崇拜· • 黎族人认为榕树是有灵性的,它是善良的, 是人类的朋友。大叶榕树被认为是雨仙,村寨种 的越多,表明这一地区水量越丰富;小叶榕树则 被认为是村寨的阴护神仙,它保护全村人丁兴旺, 丰产丰收。若一株小叶榕树死亡了,黎族村民认 为这是村里将有德高望重者死亡的征兆,即“奥 雅”中可能有哪一个要逝世。对于生长在村寨前 后的榕村,黎族人严禁砍伐。对植物的图腾崇拜 的根本原因是农作物成了人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 源,而农作物的丰歉影响着其个人的生存,于是 人们对农作物产生崇拜心情。
• 早在3000多年前黎族的先人便踏上了海南岛这个 美丽的海岛。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与壮、 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秦 汉以前,“骆越”的一支就从大陆渡海到海南岛, 隋代称海南岛居民为“俚僚”,即黎族的先人。 “黎”作为黎族的专用名称,约在宋代以后。现 在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东方、白沙、 陵水、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乐东、琼中、保亭黎族 苗族自治县,其余则散居在海南其它市与当地民 族杂居。黎族有自己的语言,黎语属汉藏语系壮 侗语族黎语支。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不少黎族 人都能兼说汉语。
黎族

三、饮食文化
• 竹筒饭:把猎获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盐,放进 竹筒烧成。 • 香糯饭:香糯饭,更是异香扑鼻,是招待宾客的珍美食品。 • 雷公根:是一种野菜,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 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也可药用,能消炎解毒。 • 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 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
二、装饰文化
• 服饰
黎族服饰,主要是利用海岛棉、麻、木棉、树皮纤维 和蚕丝织制缝合而成。
• 男士:对襟无领的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 • 女士: 上衣:直领、无领、无钮对襟衫或者贯头衣。 下裙:也叫筒裙。通常由裙头、裙身带、裙腰、 裙身和裙尾缝合而成,但也有少于或多于四幅 头巾:一般为织绣着精致的花纹图案黑布头巾。
三、饮食文化
• 竹筒饭:把猎获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盐,放进 竹筒烧成。 • 香糯饭:香糯饭,更是异香扑鼻,是招待宾客的珍美食品。 • 雷公根:是一种野菜,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 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也可药用,能消炎解毒。 • 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 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
三、饮食文化
• 竹筒饭:把猎获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盐,放进竹筒烧成。
• 香糯饭:香糯饭,更是异香扑鼻,是招待宾客的珍美食品。 • 雷公根:是一种野菜,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为可口的佳 肴;"雷公根"也可药用,能消炎解毒。 • 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到,有"鱼
五、婚嫁文化
黎族的婚礼仪式,由接亲、迎亲、送亲、吃 喜酒、送亲,回娘家。 接亲 早上九点新郎带上猪,槟榔,糍粑,到 新娘家接亲。 送娘 陪娘不能是新娘的亲妹妹、已婚者和年 纪比新娘大的人。 引路娘一般都是村里的人和三姑六婆组 成,人数一般在50人以下。
黎族

黎族——海南岛的最早居民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原住居民,也是海南岛上独有的民族和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约124万。
公元9世纪末,在汉文书籍中出现了关于海南黎族的记载。
黎是他们对“山岭”的发音转化。
黎族主要居住在海南省中南部山区的黎族苗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万宁、屯昌、琼海、澄迈、橹县、定安等县与汉族杂居。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与壮、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
远在秦汉以前,古百越中的“骆越”一支就从大陆渡海到海南岛,这时海南黎族的发端。
隋代称海南岛居民为“俚僚”,即黎族的先人。
“黎”作为黎族的专用名称约在宋代以后,一般认为“黎”为“俚”的转化。
黎族以土著海南岛自居。
他们在海南岛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黎族在新中国成立前,基本上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居住在保亭、乐东、白沙三县交界五指山腹地的一万多黎族还保留着原始家族公社残余的“合亩制”。
黎族人民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革命传统,特别是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起,与汉、苗族人民一起进行革命斗争,黎族聚居的五指山区是海南岛的主要革命根据地。
黎族人使用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方言。
由于长期与汉族接触,不少黎族兼通汉语。
使用汉文,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从此黎族有了自己独立的文字。
黎族奉行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
对“万物有灵”的迷信很重。
*近汉族的地区受道教影响,部分地区还曾传入基督教。
在乐东番阳地区,村内有基督教堂。
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口头文学丰富,民间故事和歌谣众多,民间乐器有口弓(口弦)、鼻萧、“拜”(排萧)等。
黎族多同姓聚居,过去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
黎族妇女穿对襟无扣上衣和筒裙,有的地方穿套头式上衣,束发脑后,扣以骨管,披绣花头巾,戴耳环、项圈和手锡。
妇女有纹身传统习俗,一般纹面部、手背及脚裸。
四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女子已经不纹身了。
男子结发于额前或脑后,上衣无领,对襟。
黎族人死后,鸣枪报丧,用独木棺葬于本村公共墓地。
黎族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

黎族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黎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等地。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黎族文化不仅具有独特的特色,而且也是高考常见的文化知识点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些关于黎族文化的常识。
黎族是中国历史上的古老民族之一,他们的先民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就已经在海南岛上繁衍生息。
他们的祖先是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逐渐与当地土著部族融合形成了今天的黎族。
黎族文化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语言、宗教、服饰、建筑等多个方面。
首先,黎族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通行着一种叫做黎语的方言。
黎语是属于壮侗语系的一种语言,和海南本岛的汉语是截然不同的。
黎语有自己的音节、词汇以及语法规则,人们可以通过学习黎语来深入了解黎族的文化。
另外,黎族在宗教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信仰体系。
传统上,黎族信奉母系神灵,崇拜大自然和祖先。
他们相信自然界万物都有灵性,同时也相信祖先能保佑他们的家庭和社群。
因此,黎族人在进行各种仪式和庆典时会以祭祀祖先和神灵为主题,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在服饰方面,黎族的传统服装也是其独特之处。
传统黎族服装以手工纺织品和手工刺绣为特色,常见的服饰有黎族妇女的绣花衣、黑色领巾、五色纱巾等。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黎族人民的审美观念,还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
此外,黎族的建筑也有自己的风格。
黎族人善于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建造了许多具有独特形态的建筑物。
传统的黎族建筑通常以竹木、棕榈叶和红瓦等为材料,风格古朴,富有民族特色。
黎族的竹楼构造巧妙,既适应了气候需求,又满足了人们对建筑美感的追求。
这些传统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
黎族文化常识在高考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查内容。
例如,在语文和历史科目中,高考试题可能涉及黎族的历史渊源、语言特点、信仰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美术科目中也有可能考察黎族的传统服饰、建筑特色等内容。
因此,了解黎族文化常识不仅有助于考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也有助于提高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多元性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黎族人祖先
黎族同胞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由于黎族没有文字记载,黎族的族源问题,专家们意见分岐,只能凭些民间传说,语言习俗进行分析形成不同几种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人类遇到一次灭顶之灾的洪荒时各自逃生,兄妹俩天妃和观音躲进胡芦瓢内,被水冲入海中随处漂流。
一天漂流到海南岛昌化江畔的燕窝岭,被一颗榕树卡住而得以幸存。
洪水退却后,二人走出胡芒瓢登陆上岸。
她们走遍天涯海角,都是不见人迹。
随着时间的流逝,兄妹长大成人。
二人商量后,决定分头去寻找洪水冲散的亲人。
约定每逢农历的三月三日回到燕窝岭来会面。
于是哥哥向东行,妹妹向西寻找。
艰难的旅程,兄妹俩寻遍天涯海角的山山水水,始终未找到一个亲人。
年复一年,妹妹察觉自己的青春即将逝去,家族灭绝,万般无奈。
为了繁衍后代,她横下一条心,从山上扯下一根红藤。
截去有尖刺的小段,走到水边,借水为明镜,用藤刺刺在脸上、四肢、胸腹部。
刺下道道根迹,涂上用碳灰等合成的黑汁涂抹,留下永久的纹迹。
当她来年三月三日回到燕窝岭时,其哥哥已认不出她。
春天山花烂漫,木棉花开之际兄妹俩结成夫妻。
生儿育女,黎族
才得以新生,繁衍后代。
男的打猎开荒种粮,女的织布做饭相依为命生存,仍然居住在山洞中。
以后有了儿女,搬出洞外找来木料茅草、藤条搭成茅房避风挡雨生存。
二人恋旧结婚故地,只是每年的春节天妃和观音带着她们的儿孙们来这里欢集,纪念她们结婚的时候。
不知过多少个春天,天妃和观音沉睡在山洞内没有出现,待她们的子孙进去探视时,只见她们已化成了一对石头,永远地沉睡在山洞里。
子孙们为了纪念祖先这永远沉睡的洞穴,此洞取名为“娘母洞”。
往后,每年的春暖花开之际黎人带着山兰稻酒,棕子,水果等礼品,从四面八方聚集到燕窝岭“娘母洞”进行祭拜。
大家集在一起欢乐无比。
然后,大家开始唱歌跳舞,热闹至次日开始陆续的离去。
久而久之有了时间的概念,时节习俗,为了大家统一日期,把它定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相集,这就有了每年三月三民族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