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祖先传说,黎族人民的历史由来
黎族人祖先

黎族人祖先黎族同胞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由于黎族没有文字记载,黎族的族源问题,专家们意见分岐,只能凭些民间传说,语言习俗进行分析形成不同几种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人类遇到一次灭顶之灾的洪荒时各自逃生,兄妹俩天妃和观音躲进胡芦瓢内,被水冲入海中随处漂流。
一天漂流到海南岛昌化江畔的燕窝岭,被一颗榕树卡住而得以幸存。
洪水退却后,二人走出胡芒瓢登陆上岸。
她们走遍天涯海角,都是不见人迹。
随着时间的流逝,兄妹长大成人。
二人商量后,决定分头去寻找洪水冲散的亲人。
约定每逢农历的三月三日回到燕窝岭来会面。
于是哥哥向东行,妹妹向西寻找。
艰难的旅程,兄妹俩寻遍天涯海角的山山水水,始终未找到一个亲人。
年复一年,妹妹察觉自己的青春即将逝去,家族灭绝,万般无奈。
为了繁衍后代,她横下一条心,从山上扯下一根红藤。
截去有尖刺的小段,走到水边,借水为明镜,用藤刺刺在脸上、四肢、胸腹部。
刺下道道根迹,涂上用碳灰等合成的黑汁涂抹,留下永久的纹迹。
当她来年三月三日回到燕窝岭时,其哥哥已认不出她。
春天山花烂漫,木棉花开之际兄妹俩结成夫妻。
生儿育女,黎族才得以新生,繁衍后代。
男的打猎开荒种粮,女的织布做饭相依为命生存,仍然居住在山洞中。
以后有了儿女,搬出洞外找来木料茅草、藤条搭成茅房避风挡雨生存。
二人恋旧结婚故地,只是每年的春节天妃和观音带着她们的儿孙们来这里欢集,纪念她们结婚的时候。
不知过多少个春天,天妃和观音沉睡在山洞内没有出现,待她们的子孙进去探视时,只见她们已化成了一对石头,永远地沉睡在山洞里。
子孙们为了纪念祖先这永远沉睡的洞穴,此洞取名为“娘母洞”。
往后,每年的春暖花开之际黎人带着山兰稻酒,棕子,水果等礼品,从四面八方聚集到燕窝岭“娘母洞”进行祭拜。
大家集在一起欢乐无比。
然后,大家开始唱歌跳舞,热闹至次日开始陆续的离去。
久而久之有了时间的概念,时节习俗,为了大家统一日期,把它定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相集,这就有了每年三月三民族节日。
黎族文化

分布图
二、黎族历史
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 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 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 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 居民。黎族自称“孝”、“歧”、 “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 于唐代未期,沿用至今。
三、黎族历法
黎族历法和汉族不一样,有本民族的历
法,以12天为一周期每天都以一种动物 命名,类似汉族的“十二地支”。 黎族历法的顺序是,鸡日、狗日、猪日、 鼠日、牛日、虫日、兔日、龙日、蛇日、 马日、羊日、猴日,周而复始。
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
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 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 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到了这一天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 三月三"盛会,载歌载舞、谈情说爱。在节日期间,人 们要举行歌舞盛会。
年轻姑娘向上年纪的人请教如何织黎锦
六、黎族民居
1
黎族多同姓聚居。在五指山 腹地住茅草泥房,房屋形式多变, 有船形、金字塔形和葵叶形等。
2
走进黎族村寨,一座船形屋井 然有序地排列,别有一种风情。
黎族民居
住宅特色
住宅特色 黎族人民选择山谷中的小平原、河谷台地或平溪坡地作为村落的地址。选地的
榔削成瓣,用栳叶包住,配上石灰膏和烟 丝放入口中细嚼,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 发红,精神焕发,常吃槟榔还有防病治病 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视槟榔为健康 长寿食品。
缔结秦晋之好时,他们便把婚事 告诉自己的父母。然后,男方一 家的父母兄弟就要选定吉日,带 上聘礼,这其中一定要精心采摘 槟榔,到女方一家去提亲。槟榔 要挨家挨户的送,让大家给予美 好的祝愿,因为槟榔象征做婚姻 常绿常新,预示男女双方相亲相 爱,和睦美满。黎族称“放槟榔” 或“放衣服”。
论黎族的传说故事

论黎族的传说故事
黎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丰富的传说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传说是“黎族的英雄”。
这个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叫做“黎族英雄”的人,他曾经帮助黎族人抵抗外来侵略者,保护了他们的家园。
他的勇敢和坚毅令人敬佩,他的行为也被黎族人永远铭记在心。
另一个传说是“黎族的爱情故事”。
这个传说讲述的是一对年轻的恋人,他们热爱彼此,但是他们的家庭却反对他们的恋情。
最终,他们决定不顾一切地结婚,但是他们的家人却把他们分开了。
他们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爱情也成为了黎族人永恒的精神。
黎族的传说故事不仅仅是一种传统,它们也是黎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它们不仅让黎族人民更加自豪,也让他们更加坚强,更加勇敢,更加有信心去面对未来。
黎族的传说故事让黎族人民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也让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美丽的黎族简介

女,娶妻均在晚上。一到下午男方家便派族内两名女青年带上槟榔,香烟,糖果 女方家迎亲(须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到)。
一入晚,嫂或 (堂表、嫂)帮嫁女梳妆打扮。完毕、女方 姊妹或者表、堂姐妹簇拥嫁女抱头痛哭。哭声象征了对父 母的养育之恩的感怀。依依惜别,姊妹要天各一方。悲喜 交加。 此时,姐夫(或堂,表姐夫)从簇拥的姊妹中,把 嫁女往外拉、两方争夺,哭声震天。姐夫也得拼命,若多 个姐夫,便好办了。一位出客堂,嫁女边哭边托着槟榔盘, 让亲戚朋友吃槟榔。于是有两名或四名弟弟(表、堂弟) 跟其后面。被一行乐队,敲敲打打送至男方村庄。 一到村庄,新郎伴郎便对弟弟、嫁女鞠躬,连行三遍。嫁女一踏进门槛, 鞭炮轰 响,接着便拜堂(须穿上婚礼专用长筒)、一般均在鸡叫前、拜堂完后,闹洞房, 通宵达旦、此晚夫妻两个不能洞房花烛月,强熬强耐。 天一亮,亲戚朋友便蜂拥而至。喝喜酒,约上午10点,夫妻还得回娘家,到女 方家问候父母,叫"回路"。婚礼结束。
海南神话传说

五千多年以前,黎族人便在海南这个美丽的孤岛上劳动生息了。
黎族社会的发展,和别的民族一样,都经历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
而洪荒时代的黎族口头文学,便有了关于远古时代的神话和传说。
这些神话与传说,叙述着宇宙万物和人类起源,解释着洪荒时代充满神奇的世界,塑造出战胜自然的理想化的英雄人物。
她以鲜明的主题,淳朴的风格,生动的形象,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民族艺术特色。
就其内容而言,这些神话传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对人类起源、族源及其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解释;二是歌颂开创世界神奇式的英雄人物,反映人与自然的斗争。
(一)大力神的传说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天地之间只有几丈高,天上有七个太阳和七个月亮,太阳把大地烧得滚烫烫的。
白天人们都跑到深山洞穴里避暑,夜间人们也不敢出来,只有在日月交替的黎明和黄昏,人们才争先恐后地走出山洞去找一些吃的,百姓叫苦连天。
有一个黎族大力神,他想,这样过日子百姓怎么过得下去啊?因此他在一天晚上,用劲他全身力气,把身躯向上一拱升高一万丈,就把天空拱高了一万丈。
天空拱高了,豁然开朗,但天上还有七个太阳热烘烘的,人们仍然很难生存,于是大力神做了一把很大的硬弓和很多利箭。
第二天,他冒着猛烈的阳光去射太阳,一箭一个,把六个太阳射了下来。
当他准备射最后一个太阳的时候,人们份份说到:留下这最后一个太阳吧,世界万物需要阳光呢。
大力神答应了大家的请求,于是天上就只有一个太阳了。
夜晚,大力神又冒着刺眼的强光去射月亮,他张弓搭箭射落六个月亮。
当他射到第七个月亮的时候,因为射偏了,只射缺了一小片,当他准备再补射一箭时,百姓又份份说:饶了它吧,不然夜晚就没有一点光亮了。
大力神又答应了黎民百姓的请求,这样我们看到的月亮就有时圆、有时缺了。
大力神拱天、射日月之后,他又想:平展的一片大地,光溜溜的,没有山川,没有森林,人们怎么生息繁衍呢?于是他取下天上的彩虹当作扁担,拿地上的道路当作绳索,从南海挑来沙土,造山叠岭。
从此大地上出现了高山峻岭,那大大小小的山丘是从他的大篮筐里漏下来的泥沙。
黎族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

黎族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黎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等地。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黎族文化不仅具有独特的特色,而且也是高考常见的文化知识点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些关于黎族文化的常识。
黎族是中国历史上的古老民族之一,他们的先民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就已经在海南岛上繁衍生息。
他们的祖先是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逐渐与当地土著部族融合形成了今天的黎族。
黎族文化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语言、宗教、服饰、建筑等多个方面。
首先,黎族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通行着一种叫做黎语的方言。
黎语是属于壮侗语系的一种语言,和海南本岛的汉语是截然不同的。
黎语有自己的音节、词汇以及语法规则,人们可以通过学习黎语来深入了解黎族的文化。
另外,黎族在宗教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信仰体系。
传统上,黎族信奉母系神灵,崇拜大自然和祖先。
他们相信自然界万物都有灵性,同时也相信祖先能保佑他们的家庭和社群。
因此,黎族人在进行各种仪式和庆典时会以祭祀祖先和神灵为主题,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在服饰方面,黎族的传统服装也是其独特之处。
传统黎族服装以手工纺织品和手工刺绣为特色,常见的服饰有黎族妇女的绣花衣、黑色领巾、五色纱巾等。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黎族人民的审美观念,还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
此外,黎族的建筑也有自己的风格。
黎族人善于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建造了许多具有独特形态的建筑物。
传统的黎族建筑通常以竹木、棕榈叶和红瓦等为材料,风格古朴,富有民族特色。
黎族的竹楼构造巧妙,既适应了气候需求,又满足了人们对建筑美感的追求。
这些传统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
黎族文化常识在高考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查内容。
例如,在语文和历史科目中,高考试题可能涉及黎族的历史渊源、语言特点、信仰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美术科目中也有可能考察黎族的传统服饰、建筑特色等内容。
因此,了解黎族文化常识不仅有助于考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也有助于提高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多元性的认识。
黎 族

人口为1247814人民族概况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县、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通什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县、定安等县。
由于分布地区不同和方言、服饰等的差异,其自称有“伴”、“岐”、“杞”、“美孚”、“本地”等。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
使用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
也有不少群众兼通汉语。
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
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
海南岛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
“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据考古发现,海南岛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有130处,大约距今五千年左右。
史学界和民族学界研究认为,这些新石器遗物的主人是黎族的先民。
是黎族先民开发了海南岛。
秦汉时期,海南岛同汉王朝关系密切,汉武帝先后数次派兵打开琼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部分大陆汉人迁居海南岛,与黎族土著居民杂居。
以后,汉族大量移民海南岛。
“村人”、苗族和回族也先后迁徙入岛。
大量移民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铁器)和生产技术(农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公元l世纪中叶,封建统治渐趋稳固。
南北朝和隋朝初期,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的统治更加巩固,俚僚领袖冼夫人起了重要作用。
她率领俚僚1000余峒(包括黎族祖先)以及岭南其它越人,先请命于梁朝,后又归属于隋朝。
冼夫人深明大义,致力团结,密切了中原与海南岛的关系,促进了黎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唐宋时期,海南岛与中央王朝关系更加密切,海南岛作为唐朝与南海诸国贸易往来的交通要冲。
唐朝十分重视海南岛的统治和开发。
黎族地区生产的金、银、珍珠、玳瑁、香料等既作为“贡品”又作为对外贸易产品。
与此同时,黎族地区的封建地主经济进一步成熟。
106黎族来历简介

杞黎,‘铌”是杞人忧天的“杞”字;
润,被认为是海南岛上最古老的居民,但其实他们也不是土生土长的,只是他们自称‘本地"而已。现在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支系,至今仍未分散,在语言上与其他支系不同,难以通话。润”也称为‘‘席地黎",‘润’’即滋润的‘润”;
“哈哈’大笑)还西来说呢!不对,不对,是“四面八方说’’;第四种大家要好好想一下了(停5一l0秒),猜不着?告诉你们吧!是“土著说”。好,关于黎族的四种来源说法是:南来说、北来说、四面八方说和土著说。因为要考证黎族,除了从他们的生活用品、劳动工具以及生产方式外,还有传说,传说也有很多,而黎族是海南少数民族的一个统称,它包含着黎族的五大支系:
美孚黎,所谓“美孚”,黎语原意是指“客生"。他们自认为不是黎族人,是由大陆过来的;
赛人,即加茂黎,因为他们居住在保亭县加茂地区,所
以称作‘加茂黎”。
黎族就是这五大支系的统称,他们之间的语言略有不同,但基本上都能对话,只有前边说的‘本地黎”与其他四个支系难以通话。由于居住在共同的环境~一深山老林里,他们的生活习俗基本相同,都是靠打猎捕鱼为生。当然也有种植,主要充饥的粮食作物是一种旱稻一一山栏稻,为种植这种早稻,以致形成他们过着‘刀耕火种,山光人走’’的游徙生活,具体的在考察民族风情时,再跟大家介绍。现在要介绍给大家的是他们来源的其中一种说法一一南来说,因为我觉得“南来说”的这个传说很有意思,所以拿它来做专门的介绍比较合家的是黎族。黎族是海南岛上的土著
民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只有海南有黎族。大家来海南旅游观光,了解海南少数民族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我们这里的名胜古迹相对较少,来海南无非就是回归自然一一享受清新的空气,观赏海南的自然冈珧,接受大自然的洗礼,然后就是考察民族风情了。说到黎族,大家也许不信,黎族是一个没有自己文化也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他们只有自己的语言,以结绳记事,投石计日为主要方式来记录着自己的历史,所以要考证黎族的起源很难,而且它是一个没有经过奴隶社会,即从原始社会直接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民族。但这样说,是不是就不能了解黎族了呢?不,不是的,今天跟在座的各位有缘,不管怎样,我一定得对大家有一个交代,这就是我江导与别的导游不一一样的地方。关于黎族的来源,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你只要学会说黎语,一切便迎刃而解,但我不会说黎语,我的导师会,他比较了解黎族,他是黎族史学的专家,叫邢植朝,说起黎族便滔滔不绝,若能亲听他说黎族,将使你耳目一新,倍受感动,您一定不愿离开海南了。很遗憾,因为他不是导游。在这里,我就跟大家简单的讲讲黎族的来源吧!希望大家不要失望!我想我也会让大家满意的。关于黎族的来源主要有四种,哪四种呢?不知道吗?那么我提醒大家一下,第一种是南来说,南边来的说法;现在要问大家了,第二种呢?…···对,是“北来说’’;那么第三种呢?啊?一一东来说?(惊鄂的样子,然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黎族祖先传说,黎族人民的历史由来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居住在海南省各个市县中。
关于黎族的祖先传说是什么样的呢?黎族人民的历史由来又是如何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黎族文化中了解一下吧,看看这个几乎全部分布在海南的黎族有什么样的历史由来。
黎族祖先传说:“石祖”作为祖先和生殖力的象征
在黎族村子门前,或在大榕树下,常有一间既小又矮的小石屋,用几块石头筑成,这是黎族人民经常朝拜的土地庙,土地庙里安放土地神。
据说土地神看守村寨有功,天上的玉帝要给以嘉奖,决定在人间修筑大庙给它居住,地盘由土地神自己射一箭,箭头落地与站立的地点之间的方园,就是庙堂范围。
土地神听后得意忘形,认为它是天下最了不起的神,就在它拿起箭哈哈大笑时,箭头却掉了下去,玉帝上前一量,正好二尺方园,所以土地庙就这么小了。
庙里既没有神位也没有香炉,只有一个石头雕刻的形状像男性生殖器的石头,黎族人称为“石祖”。
“石祖”是父权的象征,是对祖先的崇拜。
黎族同世界各民族一样,有着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从血缘家庭到一夫一妻制的过度。
黎族人把“石祖”安放在村前的土地庙里朝拜,反映了他们对父系氏族祖先的极为崇拜。
黎族的来源:南迁说:黎族源于岭南的骆越人和驻守岭南的中原人。
秦始皇征服岭南各部族后,岭南的骆越人与驻守岭南的中原人开启了融合之路。
秦末汉初,秦将赵佗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对临近大陆的海南岛进行开发,居住在岭南的骆越人和中原人在南越国的主导下登上海南岛,并在海南岛上繁衍生息,逐渐融合形成今日之黎族先民。
南越国归汉后,汉武帝在海南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又有大量中原汉人进入海南岛,客观上促进了黎族先民的发展。
自唐朝开始,黎族和岭南其他民族一起被泛称为“里”、“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