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化学中考溶液计算题中的易错点及技巧总结
期中考试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溶液(知识点归纳)

《期中考试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溶液》一、引言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溶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知识板块。
在学习溶液的过程中,同学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易错点,这些易错点可能会影响对溶液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文将对期中考试中涉及溶液的易错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提高化学学习成绩。
二、溶液的定义与组成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
同时,溶液的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完全相同;稳定性是指只要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不会分层或析出固体。
2. 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溶剂是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最常见的溶剂是水。
在判断溶质和溶剂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例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盐酸中氯化氢是溶质,水是溶剂。
三、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1. 溶解度(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溶解度的单位是克(g)。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和溶质、溶剂的性质。
一般来说,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2)气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某气体在 1 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体积。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2. 溶质质量分数(1)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计算公式为: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2)在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时,要注意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和。
同时,对于饱和溶液,还可以利用溶解度来计算溶质质量分数,公式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
化学溶液计算题解题技巧

化学溶液计算题解题技巧
化学溶液计算题是化学考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溶液浓度、质量分数、溶解度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下面是一些解题技巧,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类题目。
1. 理解概念:在解题之前,首先要理解题目涉及的基本概念,如溶液浓度、质量分数、溶解度等。
这些概念的定义和应用是解题的基础。
2. 审清题意:在解题时,要认真审题,弄清楚题目给出的条件和要求,明确解题思路。
3. 建立数学模型:根据题意,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例如,对于溶液浓度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溶质质量、溶液质量和溶液浓度的关系式来求解。
4. 灵活运用公式:在解题过程中,要灵活运用相关公式,如质量分数公式、溶解度公式等。
同时,还要注意公式的适用范围和单位。
5. 细心计算:在计算过程中,要细心认真,注意单位的统一和计算的准确性。
对于较为复杂的计算,可以采用逐步求解的方法,避免出现计算错误。
6. 检验答案:在得出答案后,要对其进行检验,确保答案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例如,对于溶解度问题,可以通过将答案代入原式进行检验。
总之,化学溶液计算题需要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灵活运用公式、细心计算和检验答案。
通过不断练习和总结经验,相信同学们能够掌握这类题目的解题技巧,提高化学成绩。
初中化学掌握溶液计算题中的易错点的方法(附答案)

初中化学掌握溶液计算题中的易错点的方法(附答案)以溶液为载体的化学计算,是中考化学的热点考题之一,该类考题具有隐蔽性强、考查面广、考查性灵活等特点,学生在解答时往往屡屡失误、频频失分,为了帮助学生学好该类知识,现将解题时的注意事项归类及分析如下:一不是放在水里的物质都是溶质例1:将6.2g氧化钠完全溶于93.8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 大于6.2%B. 等于6.2%C. 小于6.2%D. 无法计算分析:氧化钠溶于水时发生下列反应:Na2O+H2O=2NaOH,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6.2gNa2O溶于水后会生成8gNaOH,因此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应为:8g/(6.2g+93.8g)×100%=8%,应选(A)。
答案:(A)点拨:学生往往会误认为氧化钠完全溶于水后的溶质仍为氧化钠,而忽视了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生成了NaOH,因而错选(B)。
二注意溶液体积的变化例2:配制500mL20%(密度为1.14g / cm3)的硫酸需要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 / cm3)_____mL,需要加水_____mL.分析:设需要98%浓硫酸的体积为x,500mL×1.14g/cm3×20% = x × 1.84g/cm3×98%解得x=63.2mL,需要加水的质量为:500mL×1.14g/cm3-63.2mL×1.84g/cm3=453.7g,其体积为:453.7g÷1g/cm3=453.7mL答案:(1)63.2mL;(2)453.7mL点拨:不同的溶液混合时,由于它们的密度不同,混合后溶液的总体积并不等于混合前各溶液体积之和,学生往往认为稀硫酸的体积=浓硫酸的体积+水的体积,导致误解。
三注意溶液的总质量例3:向100g5%的NaCl溶液中加入5g硝酸钾,完全溶解后,所得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分析:向100gNaCl溶液加入5g硝酸钾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总质量为:100g+5g=105g;该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00g×5% / 105g×100%=4.8%答案:4.8%点拨:学生平时练习时遇到的溶液多为单一溶质的计算情况,因此他们认为加入硝酸钾之后,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变,仍然为5%,这是错误的,对硝酸钾来说它对应的溶剂质量也同样是100g,加入硝酸钾之后硝酸钾会全部溶解的,此时溶液的质量已变为:100g+5g=105g,而不是100g.四注意溶解度的影响例4:20℃将5.6g生石灰溶于94.4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注:20℃时Ca(OH)2的溶解度约为0.17g)A. 56%B. 5.6%C. 7.4%D. 0.17%分析:生石灰溶于水发生的反应:CaO+H2O=Ca(OH)2,根据该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生成的Ca(OH)2质量为7.4g,但Ca(OH)2属于微溶物质,20℃时Ca(OH)2的溶解度约为0.17g,因此7.4g Ca(OH)2不会完全溶于94.4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17g/100g+0.17g×100%≈0.17%,应选(D)答案:(D)点拨:解答此题学生出现的错误可能有:①溶质为氧化钙,其质量为5.6g;②溶质为氢氧化钙其质量为7.4g(根据化学方程式CaO+H2O=Ca(OH)2计算得出);学生往往忽视了Ca(OH)2微溶于水这一特性,而错选(B)或(C).五注意物质中的结晶水例5:将25g胆矾晶体完全溶于75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分析:25g胆矾晶体(CuSO4〃5H2O)中含CuSO4的质量为:25g×160 / 250×100%=16g,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应为:16g / 25g+75g×100%=16%答案:16%点拨:25g胆矾晶体中含结晶水的质量为:25g×90/250×100%=9g,学生往往把这些结晶水的质量也认为是溶质的。
九年级化学溶液易错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溶液易错知识点化学溶液是我们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个概念。
然而,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有一些与溶液相关的知识点常常引起困扰。
下面,我将对九年级化学溶液易错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解答,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一、浓度的计算浓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所含溶质的物质量。
常见的表示浓度的方法有质量浓度、体积浓度等。
在计算浓度时,九年级学生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
首先是质量浓度的计算。
质量浓度(C)等于溶质的质量(m)除以溶液的体积(V)。
一些同学在计算时容易将溶液体积与溶质的质量弄混,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正确的计算公式是C = m / V。
其次是体积浓度的计算。
体积浓度(C)等于溶质的体积(V)除以溶液的体积(V)。
一些同学在计算时容易将溶质的体积与溶液的体积弄混,同样会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正确的计算公式是C = V / V。
二、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的区别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最大溶解度所得到的溶液。
过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溶解度超过最大溶解度所得到的溶液。
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让学生感到困惑。
饱和溶液的形成是在溶质的溶解过程中,溶解率与析出率达到动态平衡,即溶解和析出同时进行。
溶质的溶解速度等于析出速度,维持溶质的浓度基本不变。
过饱和溶液的形成是在饱和溶液基础上进一步添加溶质,使溶质的浓度超过其饱和溶解度。
这时,溶质会以某种方式存在于溶液中,例如以晶体形式悬浮在溶液中。
三、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溶解度是指单位溶剂中溶质溶解的最大量。
在九年级的化学中,同学们需要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一些同学常常将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与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混淆。
对于大多数固体溶解物质来说,随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也会增加。
而对于气体溶解物质来说,则正好相反,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减小。
四、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能够产生离子的物质,可以导电。
非电解质则是指在水溶液中不产生离子的物质,不能导电。
溶液问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溶液问题解题方法和技巧溶液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化学体系,它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了解和掌握溶液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对于提高化学成绩和解决实际问题非常重要。
一、溶液概念的理解溶液是指一种或多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其中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而溶解溶质的物质称为溶剂。
在溶液中,溶质和溶剂是相对而言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二、溶质与溶剂的判断判断溶质和溶剂是解决溶液问题的关键之一。
一般来说,可以根据以下规则进行判断:1. 若固体或气体溶于液体中,则液体为溶剂,固体或气体为溶质。
2. 若液体与液体相互溶解,则质量较小的为溶质,质量较大的为溶剂。
3. 若液体与液体相互溶解,且没有明确的量比关系,则可以根据溶液名称来判断溶质和溶剂。
例如:在乙醇溶液中,乙醇是溶质,水是溶剂。
三、溶液的浓度计算浓度是描述溶液中溶质含量的物理量,通常表示为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
常见的浓度表示方法有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等。
1. 质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计算公式为:质量浓度 = 溶质质量 / 溶液体积。
2. 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计算公式为:物质的量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 / 溶液体积。
3. 质量分数:是指溶质的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计算公式为:质量分数 = 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
4. 体积分数:是指溶质的体积与溶液体积的比值,计算公式为:体积分数 = 溶质体积 / 溶液体积。
四、溶解度与溶解过程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或物质的量。
溶解过程是指物质溶解于溶剂中的过程,它包括物理溶解和化学溶解两种方式。
五、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是描述溶液酸碱性的重要参数。
1. 酸碱性:溶液的酸碱性是指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相对浓度。
如果氢离子浓度大于氢氧根离子浓度,则溶液呈酸性;如果氢氧根离子浓度大于氢离子浓度,则溶液呈碱性;如果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相等,则溶液呈中性。
中考化学溶液计算答题技巧

中考化学溶液计算答题技巧中考化学溶液计算答题技巧以溶液为载体的化学计算,是中考化学的热点考题之一,该类考题具有隐蔽性强、考察面广、考察灵敏等特点,先生在解答时往往屡屡失误、频频失分,为协助先生学好该类知识,现将解题时的本卷须知归类解析如下:1.留意:不是放到水里的物质就是溶质例1.将6.2 g氧化钠完全溶于93.8 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大于6.2%B、等于6.2%C、小于6.2%D、无法计算剖析:氧化钠溶于水时发作以下反响:Na2O+H2O=2NaOH,由该反响的化学方程式可知:6.2 g Na2O溶于水后会生成8 gNaOH,因此反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应为:8 g/6.2g+93.8 g100%=8%,应选(A)。
答案:( A )点拨:先生往往误以为氧化钠完全溶于水后的溶质仍为氧化钠,而无视了氧化钠与水反响后生成了NaOH,因此错选(B).2.留意溶液体积的变化例2.配制500 mL 20%(密度为1.14 g/cm3)的硫酸需求98%(密度为1.84 g/cm3)_______ mL,需求水_______ mL剖析:设需求98%浓硫酸的体积为x,500 mL1.14g/cm320%=x1.84 g/cm398%解得x=63.2 mL,需求水的质量为:500 mL1.14 g/cm3-63.2 mL1.84 g/cm3=453.7 g,其体积为:453.7 g1 g/cm3=453.7 mL答案:(1) 63.2 mL;(2)453.7 mL点拨:不同的液体混合时,由于它们的密度不同,混合后溶液的体积并不等于混合前各液体体积之和,先生往往以为稀硫酸的体积=浓硫酸的体积+水的体积,招致曲解。
3.留意溶液的总质量例3.向100 g5%的NaCl溶液中参与5 g硝酸钾,完全溶解后,所得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剖析:向100 gNaCl溶液参与5 g硝酸钾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总质量为:100 g+5 g=105 g;该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00 g5%/105 g100%=4.8%答案:4.8%点拨:先生往常练习时遇到的溶液多为单一溶质的计算状况,因此他们以为参与硝酸钾之后,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变,依然为5%,这是错误的,对硝酸钾来说它对应的溶剂质量也异样是100 g,参与硝酸钾之后硝酸钾会全部溶解的,此时溶液的质量已变为:100 g+5 g=105 g,而不是100 g.4.留意溶解度的影响例4.20 ℃将5.6 g生石灰溶于94.4 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A. 56%B. 5.6%C. 7.4%D. 0.17%剖析:生石灰溶于水发作的反响:CaO+H2O=Ca(OH)2,依据该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生成的Ca(OH)2质量为7.4 g,但Ca(OH)2属于微溶物质,20 ℃时Ca(OH)2的溶解度约为0.17 g,因此7.4 gCa(OH)2不会完全溶于94.4 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17 g/100 g+0.17 g100%0.17%,应选(D)答案:(D )点拨:解答此题先生出现的错误有:①溶质为氧化钙,其质量为5.6 g;②溶质为氢氧化钙其质量为7.4 g(依据化学方程式CaO+H2O=Ca(OH)2计算得出);先生往往无视了Ca(OH)2微溶于水这一特性,而错选(B )或(C ).5.留意物质中的结晶水例5.将25 g胆矾晶体完全溶于75 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剖析:25 g胆矾晶体(CuSO45H2O)中含CuSO4的质量为:25 g160/250100%=16 g,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应为:16 g/25 g+75 g100%=16%答案:16%点拨: 25 g胆矾晶体中含结晶水的质量为:25 g90/250100%=9 g,先生往往把这些结晶水的质量也以为是溶质的质量,从而以为溶质的质量为25 g,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 g/25 g+75。
化学中溶液题解题技巧与关键知识点

化学中溶液题解题技巧与关键知识点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溶液相关的题目。
溶液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涉及到溶解度、浓度、溶质和溶剂等诸多知识点。
掌握相关的解题技巧和关键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类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介绍化学中溶液题解题技巧与关键知识点。
一、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溶液中单位体积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量。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溶解度与温度、压力、溶质浓度的关系。
一般来说,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也有例外情况。
例如,饱和溶液中的一些物质,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反而减小。
溶解度曲线是描述溶解度与温度变化关系的图线。
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比如饱和溶液中溶质浓度的变化规律。
在解题时,仔细观察溶解度曲线,结合具体题目设问,能够更好地解答相关问题。
二、浓度的计算在溶液相关的题目中,经常需要计算浓度。
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常用的表示方法有质量浓度、体积浓度和摩尔浓度等。
计算浓度时,我们需要了解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体积以及摩尔数等相关信息。
根据具体题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浓度计算公式,并注意单位的转换。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掌握浓度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有时,题目可能给出溶解度及其他相关信息,需要我们计算浓度;有时,题目可能给出浓度及其他相关信息,需要我们计算溶解度。
所以,熟练使用浓度与溶解度之间的转换关系,对解题非常有帮助。
三、溶质与溶剂的选择解决溶液题目的关键之一是正确选择溶质和溶剂。
有时,题目可能给出溶质和溶剂的种类,并要求我们进行相关的计算;有时,题目可能给出溶液中某些物质的存在,需要我们判断其可能的溶质和溶剂。
在选择溶质和溶剂时,首先要考虑其相溶性。
相溶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两种物质能否形成均匀稳定的溶液。
有些物质之间具有相互吸引的作用力,易于相互溶解,称为亲溶性物质;而有些物质之间相互排斥,不易相互溶解,称为疏溶性物质。
初三化学中考复习重难点易错点讲练《溶液综合题型分类解析》含解析

溶液综合题型分类解析一、溶液综合计算的题型特点将溶液计算与化学方程式计算及实验探究等知识点综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计算题。
此类试题改变了以往的单一以文字叙述的形式呈现试题的方式,而是以表格、图像、实验探究等方式呈现试题。
其特点是借助数学模型,从图表中正确读取、利用有关信息来分析和解决化学计算中的有关问题。
二、解题攻略综合型计算主要是以化学方程式为核心,结合化学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问题的综合计算,它往往会被安排在整个考试的最后部分。
解综合计算的思路一般是这样的:1.抓住题给的化学反应,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这是解题的关键;2.以化学方程式为基础,将综合性计算逐个分解,变化为若干个简单的小问题,再将这些小问题重新串联起来,从而正确解答;3.解题时要找准突破口,从题干信息中获取有效数据进行计算。
三、试题类型1.开放性试题由于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开放(一般提供多种备选条件),导致结论开放(不唯一)。
如有的题目给出很多配制溶液所需的定量的一些实验药品和必备的实验仪器,要求设计出配制方案并写出解答过程。
2.图象型试题此类题型以与溶液相关的考点、难点作为主干知识,以图象作为试题的呈现方式,将直角坐标系知识融入化学知识中。
例如,试题中常出现如下图所示的类似的图象,要求根据图象以及相关数据进行计算。
解这类题时,首先要弄清楚自变量和因变量到底是什么,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概念、图象、数值三者之间的关系。
3.数据分析型此类试题的特点是题干中通常会给出大量的数据或者表格等,如:次数加入稀硫酸质量/g 剩余固体质量/g1508.525073506.64506.6( 、解决此类试题的关键,就是能够对题目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准确地分析和比较。
最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为对比法。
4. 实验探究型此类题型与计算相结合时,增大了试题的难度。
计算属于实验的一部分,一般放在题干末尾,但计算所需的数据却与前面的实验探究紧密相连。
最常见的形式是题目中有一系列形如“【****】”的提示语,如:【查阅资料】(资料内容解决一些迁移运用类时常常可以直接使用)【方案设计】(提供多种方案: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 【数据分析】(一般给出图表或图象等信息,同时还要求计算,如常见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 计算产率等等)【反思与评价】解答实验探究型计算题时,需要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数据进行准确分析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初中化学中考溶液计算题中的易错点及技巧总结
一、不是放在水里的物质都是溶质
例1:将6.2g氧化钠完全溶于93.8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 大于6.2%
B. 等于6.2%
C. 小于6.2%
D. 无法计算
分析:
氧化钠溶于水时发生下列反应:Na2O+H2O=2NaOH,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 6.2gNa2O溶于水后会生成
8gNaOH,因此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应为:8g/(6.2g+93.8g)×100%=8%,应选(A)。
答案:(A)
点拨:
学生往往会误认为氧化钠完全溶于水后的溶质仍为氧
化钠,而忽视了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生成了NaOH,因而错选(B)。
二、注意溶液体积的变化
例2:配制500mL20%(密度为 1.14g / cm3)的硫酸需要98%的浓硫酸(密度为 1.84g / cm3)_____mL,需要加水_____mL.
分析:
设需要98%浓硫酸的体积为x,500mL×1.14g/cm3×20% = x ×1.84g/cm3×98%
解得x=63.2mL,
需要加水的质量为:500mL×1.14g/cm3-63.2mL×1.84g/cm3=453.7g,
其体积为:453.7g÷1g/cm3=453.7mL
答案:
(1)63.2mL;(2)453.7mL
点拨:
不同的溶液混合时,由于它们的密度不同,混合后溶液
的总体积并不等于混合前各溶液体积之和,学生往往认为稀
硫酸的体积=浓硫酸的体积+水的体积,导致误解。
三、注意溶液的总质量
例3:向100g5%的NaCl溶液中加入5g硝酸钾,完全溶解后,所得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分析:
向100gNaCl溶液加入5g硝酸钾完全溶解后,所得溶
液的总质量为:100g+5g=105g;该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
数为:100g×5% / 105g×100%=4.8%
答案:
4.8%
点拨:
学生平时练习时遇到的溶液多为单一溶质的计算情况,
因此他们认为加入硝酸钾之后,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不
变,仍然为5%,这是错误的,对硝酸钾来说它对应的溶剂
质量也同样是100g,加入硝酸钾之后硝酸钾会全部溶解的,
此时溶液的质量已变为:100g+5g=105g,而不是100g.
四、注意溶解度的影响
例4:20℃将 5.6g生石灰溶于94.4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注:20℃时Ca(OH)2的溶解度约为0.17g)
A. 56%
B. 5.6%
C. 7.4%
D. 0.17%
分析:
生石灰溶于水发生的反应:CaO+H2O=Ca(OH)2,根据该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生成的Ca(OH)2质量为7.4g,但Ca(OH)2属于微溶物质,20℃时Ca(OH)2的溶解度约为0.17g,因此7.4g Ca(OH)2
不会完全溶于94.4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17g/100g+0.17g×100%≈0.17%,应选(D)答案:
(D)
点拨:
解答此题学生出现的错误可能有:①溶质为氧化钙,其
质量为 5.6g;
②溶质为氢氧化钙其质量为7.4g(根据化学方程式CaO+H2O=Ca(OH)2计算得出);学生往往忽视了Ca(OH)2微溶于水这一特性,而错选(B)或(C).
五、注意物质中的结晶水
例5:将25g胆矾晶体完全溶于75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分析:
25g胆矾晶体(CuSO4·5H2O)中含CuSO4的质量为:25g×160 / 250×100%=16g,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应为:
16g / 25g+75g×100%=16%
答案:
16%
点拨:
25g胆矾晶体中含结晶水的质量为:25g×90/250×100%=9g,学生往往把这些结晶水的质量也认为是溶质的质
量,从而认为溶质的质量为25g,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
数为:25g/25g+75g×1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