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补血剂归脾汤

(1)补血剂归脾汤
(1)补血剂归脾汤

(1)补血剂 归脾汤

归脾

汤▲▲▲

〖方源〗《济生方》卷四“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济生方》的作者严用和,字子礼,南宋庐山人,宝佑元年(1253年),集临证三十余年之经验,著成《济生方》十卷,刊刻于世。咸淳三年(1267年),又撰《济生续方》八卷,亦行于世。二书原本均佚,今有辑佚本存世。

[组成]白术当归

白茯苓黄芪炒远志

龙眼肉酸枣仁炒,各一钱(3g) 人参一钱

(6g) 木香五分(1.5g)

甘草炙,三分(1g)

[《内科摘要》作者薜己,号立斋,嘉靖间入北京太医院,久仕于两京太医院,故所阅珍秘医籍甚多,治病以脾胃为本,又重视培补肾阴肾阳,《内科摘要》是其代表作。]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方歌〗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方解]

┌黄芪

──补脾益气

君┤

└龙眼肉──既补脾气,又养心血

┌人参、白术──甘温补气,与黄芪相配,加强补脾益气之功

臣┤

└当归──滋养营血,与龙眼肉相伍,增加补心养血之效

┌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

佐┤

木香──理气醒脾,与补气养血药配伍,使之补不碍胃,补而不滞

┌炙甘草──补气健脾,调和诸药

使┤生姜┐

│├调和脾胃,以资生化

本方证因恩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

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面色萎黄,脾气亏虚则

体倦、食少;心血不足则见惊悸、怔忡、健忘、不寐、盗汗;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均属气血不足之象。上述诸症虽属心脾两虚,却是以脾虚为核心,

气血亏虚为基础。脾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

故方中以参、芪、术、草大队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使

血旺而血生;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枣调和脾胃,以资化

源。全方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为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之良方。

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方名归脾,意在于此;二是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意即气为血之帅,气旺则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三是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

故张璐说:“此方滋养心脾,鼓动少火,妙以木香调畅诸气。世

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闷,或泄泻,减食者,以其纯阴无阳,不能输化药力故耳。”(《古今名医方论》)

本方原载宋·严用和《济生方》,但方中无当归、远志,至明·薛已补此二味,使养血宁神之效尤彰。本方的适应范围,

随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不断有所扩充,

原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之健忘、怔忡。元·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增加治疗脾不统血之吐血、下血。明·薛已《内科摘要》增补了治疗惊悸、盗汗、嗜卧少

食、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症。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比较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同用参、芪、术、草以益气补脾。

归脾汤以补气药配伍养心安神药,意在心脾双补,复二脏生血、统血之职,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

失眠、体倦食少,以及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

补中益气汤是补气药配伍升阳举陷药,意在补气升提,复脾胃升清降浊之能,主治脾胃气虚、气陷之少气懒言、发热及脏

器下垂等。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脉细弱为

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正体类要》卷下:“跌仆等症,气血损伤;或思虑伤脾,血虚火动,寤而不寐;或心脾作痛,怠惰嗜卧,怔忡惊悸,自汗,大便不调;或血上下妄行。”

2.方论选录

汪昂《医方集解·补养之剂》:“此手少阴、足太阴药也。血不归脾则妄行,参、术、黄芪、甘草之甘温,所以补脾;茯神、远志、枣仁、龙眼之甘温酸苦,所以补

心,心者,脾之母也。当归滋阴而养血,木香行气而舒脾,既以行血中之滞,又以助参、芪而补气。气壮则能摄血,血自归经,而诸症悉除矣。”

[临床报道]

李氏用归脾汤加减辅助治疗食管癌放化疗毒副作用获较好疗效。对照组采用单纯放化疗,治疗组除放化疗外,辅以归脾汤加

减,从放化疗前3天开始服用,每日1剂,服至化疗结束后2周停用。结果:骨髓抑制情况在Ⅲ、Ⅳ度,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归脾

汤能显著减轻放化疗对骨髓功能的抑制;放化疗组CD3、CD4、NK细胞数目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而归脾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程度明显较对照组

小,说明归脾汤有显著保护或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李

卫河,等。归脾汤对食管癌放化疗毒副作用的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0;7(6):68]

[实验研究]

归脾汤对三种实验性胃溃疡模型的影响发现:该方对急性应激性溃疡、利血平性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幽门结扎性溃疡无效;对胃液分泌量、胃蛋白酶排出量等

没有明显影响。作者认为该方的作用部位可能在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对紊乱的神经系统的调节,使胃的分泌、运动等功能恢复正常,发挥了抑制溃疡形成的作用。

[张仲一,等。归脾汤抗胃溃疡的实验研究。天津中医1995;12(4):28]主证分析

食少体倦,舌淡,出血证(便血、尿血、崩漏、月经过多)

失眠、健忘心悸、怔忡。

补血剂中的第三个方─归脾汤。归脾汤的分类,各个教材和参考书是不一样的。大多数把它放在补血剂,也有的放在气

血双补。因为它实际上脾气虚,心血虚,而脾气虚能够不生血,所以从关键的这个方的一个立足点,心脾两虚,补脾为主,加上它还能够益气摄血,治疗脾不统血常用。所以这个放在补血。通过益气来生血,代表这种治法方面,补血力量多一点。像过去五版教材,现在这个教材,很多都放在补血剂。上一版之后出来的高级丛书,它是放在气血双补的,也有道理。

归脾汤所主治的证候是心脾两虚,具体来讲,是脾气虚和心血虚,脾气虚是为主的。心血虚主要反映在不能涵养心神。所以心脾两虚,它体现治法是心脾兼顾。补益心脾,是这个特点。这是主治的第一条,因此在临床表现里边,它会有一组基本的脾气不足的表现,比如食少,四肢无力,体倦乏力,饮食减少,面色萎黄或萎白,舌质淡,这个反应出气虚的特点。至于心血不足,心血不能涵养心神,不能涵养心体,不能涵养心神可以失眠、健忘,这方治疗虚性失眠常用的方;不能涵养心体可以心悸、怔忡。这是心脾两部份最基本的表现。结合起来反映了一种气血两虚,心脾两虚。

至于出血证,理论上各种气虚不摄血,以脾气虚为主的这类不摄血都可以使用。但在临床上以下部出血为主。便血、尿血、崩漏、月经过多。这类型,脾气虚,脾不统血这个类型

的,可以使用。往往出血,血质比较清稀,血色比较暗淡,反复发作,虽然来势不猛,慢性病中间拖时间可以挺长,而且这方也能用于皮下出血紫癜,也可以使用。所以在内科、妇科方面,这个血证也是经常使用的。他的机理就是通过益气为主,益气来固摄,益气摄血,脾不统血,这是归脾汤证两个主治。这两个主治实际上核心是气虚,还是个比较突出的。全方补气力量较大,相对养血力量是第二位的。

归脾汤是通过益气来达成生血的。气虚以后不固摄才出血。气虚生血不足才血不养心。关系是这样的。所以总体是脾胃气虚。脾失健运,不能生化血液,心血不足。那就造成心神失养,心体失养。脾胃气虚以后,脾不统血,造成这类出血。功用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益气为主)

健脾比较突出的,后来用这方改造,比如用于脾不统血这一类,可以比这类养心安神的就不用,然后增加一些止血的药物。也体现出这灵活运用当中,这个方自身还是以补气为主的。方解君

人参

四君子汤+黄耆

人参黄耆同用,补脾肺之气,补气生血

黄耆

白术

茯苓(茯神)

当归

补血为主

龙眼肉也能养心龙眼肉

酸枣仁

酸收,常用安神定志的组合酸枣仁也能养(肝)血

远志

木香

疏通气机

使

生姜

调和气血,调和脾胃

大枣

甘草

调和药性

帮助参、耆、术益气补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