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补血剂归脾汤
归脾汤:益气养血,健脾养心

龙源期刊网 归脾汤:益气养血,健脾养心作者:代晓琴来源:《大众健康》2018年第10期失眠、工作压力大、月经不调、健忘、全身不适、情绪低落等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问题。
除了自身心理调节以外,有良方一剂可帮患者解决烦恼和担忧。
归脾汤,最先是南宋医家严用和提出的,其为南宋庐山人,宝佑元年(1253年),集临证三十余年之经验,著成《济生方》十卷,刊刻于世。
但是严用和的归脾丸、汤的方子并不完整,到了明代的时候,太医薛立斋又增加了两味药:当归和远志,从而组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归脾汤。
举个例子读者可能就会比较直观地认识这个方剂。
某男性患者,34岁,出现不明原因头晕1个多月,没有感冒以及高血压、心脏病的病史。
头颅影像学检查也无异常。
医生查体见患者面色萎黄,舌质淡;诊脉,脉细无力,不像一个壮年男性的脉象。
后家属表示,患者极其敏感,经常胡思乱想,甚至影响睡眠,食欲也差。
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心脾气血暗耗,脾气亏虚则体倦、食少;心血不足则见面色黄,舌质淡、脉细均属气血不足之象。
上述诸症虽属心脾两虚,却是以脾虚为核心,气血亏虚为基础。
脾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面色萎黄提示这是脾血亏虚之像。
那么,什么药物可以滋养脾血呢?当属归脾汤。
医生给予患者归脾汤为主方7剂。
患者二次就诊时,面色较前大有好转,且自诉基本无头晕现象,睡眠情况也有改善。
家属对患者的改变表示很惊讶,且患者愿意跟家人互动与交流,性情较前开朗。
这当属于归脾汤的功劳,因为它具有治疗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的功效。
在中医里面,脾的功能很多。
第一,脾具有对各种食物的消化吸收、谷食精气的转运输送及转化作用。
简单说就是帮助吸收食物精微物质。
第二,脾主统血,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中正。
老中医:劳心者的专用补血药~归脾汤

归脾汤【名方出处】南宋《济生方》。
【使用历史】约750年。
【主要成分】人参(或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酸枣仁,桂圆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
【整体药性】温。
【功能主治】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用于气血不足,心悸,失眠,食少乏力,面色萎黄,月经量少,色淡。
【典型征象】面黄肌瘦,失眠健忘。
【禁忌人群】身体壮实不虚者忌服。
归脾汤为补血名方,具有补血养心、健脾益气的功效。
归脾汤出自南宋的医家严用和的《济生方》。
当时,严用和的归脾汤的方子还不完整,到了明代时,太医院的院长薛立斋在这个方子里加上了当归和远志,至此归脾汤就变成了现在药店里的人参归脾丸了。
归脾汤适合经常操心、劳累的人,因为操心劳累而损伤了心血,所以方剂中的药物也重在补血。
在《济生方》中,对归脾汤的应用只有“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怔忡健忘”这短短的一句话,不过话虽少,但涵盖的范围却很广,凡是有肢倦乏力、失眠健忘、心慌心悸、崩漏或月经量少等心脾两虚症状的患者均可使用。
气血双补的经典方归脾汤这方子看似简单,但是里面的学问可大了。
首先,这个方子里包含着补气的四君子汤,黄芪也是补气的,乍一看,大家似乎觉得归脾汤是补气的,但是,它在方剂学中确实归属补血类,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要从气和血的关系谈起,气和血是互生的,气生血,血生气。
中医讲血需要依靠脾气才能行使功能,所以中医在补血的时候很少只开补血剂,一般都要同时补气,就好像是赋予了血细胞干活的动力一样。
有人将气血的关系比作夫妻,气为阳,主动,扮演着丈夫的角色;血为阴,主静,扮演着妻子的角色。
一个美满的家庭,夫妻和睦是关键,同样,对于身体而言,如果想要保持健康,气血平衡是关键。
一旦气虚或者血虚,疾病就会随之而来,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那么,气虚是什么呢?我们刚才说了气扮演的是丈夫的角色,如果气虚,就好比一个家庭里,作为一家之主的丈夫懦弱无能。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家首先经济来源会出现问题,而没了钱的支援,各家庭成员的吃喝问题就得不到保证,可以说这家人只能处在低水平的生活状态;其次,因为丈夫太懦弱,家庭就很容易受到其他强势者的欺侮。
归脾汤的临床应用

归脾汤的临床应用作者:宋爱民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09-02归脾汤是临床上的常用方剂,对治疗某些疾病可取的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本人在临床应用归脾汤的点滴体会简述如下:1本方的来源与发展:归脾汤见于宋代严用和《济生方》(1253年),源出四君子汤(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151年),当归补血汤(李东垣《内伤外伤辩惑论》1231年)加入枣仁、桂圆肉、木香等药,治疗脾阳虚弱、心阴亏损而气血两虚之证。
罗东逸:“方中龙眼肉、枣仁、当归,所以补心也;参、芪、术、苓、草,所以补脾也。
薛立斋加入远志,又以肾药之通乎心者补之,是两经兼肾合治矣。
而特名归脾何也?夫心藏神,其用为思,脾藏志,其出为意。
是神志思意,火土合德者也。
心以经营之久而伤,脾以意虑之郁而伤,则母病必传诸子,子又能令母虑,所以然也。
其症则怔忡,怵惕烦躁之证见于心,饮食倦怠,不能运思,手足无力,耳目昏眊之征见于脾。
故脾阳苟不运,心肾必不交,......,而心阴何以养,次取坎填离者,所以必归脾也。
其药一滋心阴,一养脾阳,取乎键者,以壮子益母。
然恐脾郁之久,伤之态甚,故有取木香之辛且散者,以理气醒脾,使能急通脾气以上行心阴,脾之所归,正在斯尔。
”《名医方论》。
现代实践用归脾汤治疗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等取得了良好效果,丰富了运用本方的经验,扩大了本方的应用范围。
2方药组成及方义分析:白术30克、茯神30克、黄芪30克、龙眼肉30克、枣仁克、人参15克、木香15克、甘草10克、当归10克、远志10克、生姜10克、大枣15克,水煎服。
方中以参、芪、术、草、姜、枣,甘温补脾益气;当归甘、辛温养肝而生心血;茯神、枣仁、龙眼肉甘平养心安神;远志交通心肾而定志宁心;木香醒脾理气,以防益气补血药滋腻滞气,有碍脾胃运化功能。
故本方为养心与益脾并进之方,亦即益气补血药相融之剂,但其目的主要在于治疗血虚。
补气养血的配方有哪些

补气养血的配方有哪些补气养血这是许多女性都经常爱做的事情,因为通过补气养血可以让自己的身体健康外,还可以让自己的脸色变得红润起来,让自己的看起来更加的自信和青春,补气养血的药物和食疗都有许多,但是怎么样才能让这些物品的效果达到最好呢,这就是需要知道怎么去做了,这样就是中医经常说的配方,那么你知道补气养血的配方是什么样的吗?补气剂: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各等份.生苓白术散:人参,白术,山药,白苓各1000克,白扁豆,莲子肉,薏苡仁,桔梗各500克。
生脉散:人参10克,麦冬15克,五味子七粒。
补血剂: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各等份。
当归补血汤:黄芪30克,当归6克。
归脾汤:黄芪30克,白术30克,人参15克,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各30克,木香15克,甘草8克。
气血双补剂:八珍汤: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人参,白术,茯苓各10克,甘草5克.灸甘草汤:灸甘草12克,大枣30枚,人参,生地黄30克,阿胶6克,麦冬15克,麻仁10克,桂枝9克,生姜9克。
补阴剂:六味地黄丸:熟地黄24克,山茱萸12克,干山药12克,泽泻9克,牡丹皮9克,茯苓9克。
补阳剂:肾气丸:附子30克,桂枝30克,干地黄240克,山茱萸120克,山药120克,茯苓90克,丹皮90克。
固表制汗剂:玉屏障散:防风,黄芪各30克,白术60克。
涩肠固脱剂:真人养脏汤:罂粟壳20克,诃子12克,肉豆蔻12克,肉桂3克,灸甘草6克,人参6克,白术12克,白芍9克,木香9克涩精制遗剂:金锁固精丸:沙苑蒺藜,芡实,莲须各60克,龙骨,牡蛎各30克。
固崩制带剂:固冲汤:煅龙骨,煅牡蛎各24克,海螵蛸12克,棕榈碳6克,五倍子1.5克,炒白术30克,生黄芪18克,山萸肉24克,生杭芍12克,茜草9克。
滋润内燥剂:养阴清肺汤:玄参9克,生地黄9克,麦门冬9克,牡丹皮,白芍各9克,薄荷6克,贝母9克,甘草9克。
百合固金汤:百合9克,生地黄9克,熟地黄9克,麦冬9克,玄参6克,贝母6克,桔梗6克,当归,白芍,甘草各6克。
归脾汤

归脾汤中文名称:归脾汤英文名称:guipi decoction定义:同名方约有7首,现选《正体类要》卷下方。
组成: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炒),龙眼肉,远志,酸枣仁(炒)各一钱,木香五分,甘草(炙)各三分,人参一钱。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方剂学(二级学科);方剂(二级学科)合征、子宫功能性出血等属于心脾血虚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临床应用①心悸怔忡《南雅堂医案》:用心过度,阴血必受损耗,怔忡健忘,皆心血不足之故,生血者心,统血者脾,当握要以图之。
归脾汤。
《续名医类案》:马元仪治一人患心悸症,肢体倦怠,或以阴虚治之不效。
诊其脉浮虚无力,盖得之焦劳思虑伤心也。
心之下脾位,脾受心病,郁而生涎,精液不生,清阳不布,故四肢无气以动而倦怠也。
法宜大补心脾,乃与归脾汤20剂,即以此方作丸,服之痊愈。
归脾汤(5张)②心痛《南雅堂医案》:诊得脉细小,右寸涩,心下悸,痛甚喜按,得食少愈,大小便俱见清利,系虚痛之候,用归脾汤加石菖蒲治之。
《脉诀汇辨》:邑宰章生公,南都应试,时8月初5日,心脾痛甚,食饮皆废。
诊其两寸,涩而无力,与大剂归脾汤加人参3钱、官桂2钱,煎服之。
不逾时痛减,续进1剂,痛竟止。
③失眠《中医杂志》(1955;2:30):患者是41岁男子,曾患肺结核及肋膜炎。
现因工作繁重,思虑过度以致失眠,日益严重,有时夜间只能睡1-2小时,身体疲倦,记忆力减退,食欲不佳,经常头痛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方论】本方是在严氏《济生方》归脾汤的基础上加当归、远志而成,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证。
方中以参、耆、术、甘草温补气健脾;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酸枣仁、茯苓、远志宁心安神;更以木香理气醒脾,以防补益气血药腻滞碍胃。
组合成方,心脾兼顾,气血双补。
【方解】本方证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
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心脾气血暗耗,脾气亏虚则体倦、食少;心血不足则见惊悸、怔忡、健忘、不寐、盗汗;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均属气血不足之象。
千古名方归脾汤

千古名方——归脾汤工作节奏快,竞争压力大,焦虑、失眠、疲劳、食欲不振、月经失调,该如何面对? 500多年前的御医良方归脾汤却可以解决现代人的烦恼。
于女士今年35岁,在北京打拼多年。
最近半年,她感觉身心疲惫,面色憔悴。
白天总是迷迷糊糊,昏昏沉沉,时常感到胸闷、心慌,记忆力严重下降。
最糟糕的是,晚上经常失眠,有一点动静就惊醒。
于女士怀疑是得了抑郁症,她找到杨桢大夫。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杨桢说,于女士顽固性失眠,全身没有力气。
白天、夜晚时间颠倒,白天迷迷糊糊,晚上精神十分好。
杨桢大夫给于女士把脉发现,她脾胃功能虚弱。
于女士说最近一直没有胃口,吃饭几乎都是胡乱对付。
杨大夫观察到于女士脸上有黄褐斑,人很清瘦,并心事重重、郁郁寡欢。
他试探性地询问于女士最近月经如何,她说,月经不调,来后十多天才干净,已持续半年多。
(图1) 杨大夫告诉于女士,她没有抑郁症,可能最近有让她特别操心、思虑过度的事情。
听到这些,于女士主动跟杨大夫说出了自己的心事。
杨桢说,一年多前,于女士还是一个所谓的剩女,三十多岁嫁不出去,心情焦虑,可想而知。
通过网络,她和一个美国人相识,并擦出了火花。
这个美国人到中国后,两个人相互感觉很好,于是登记结婚。
大龄女青年能够嫁出去是好事,为什么于女士被爱情折磨成这个样子呢? 原来,婚后于女士申请美国签证,却被拒签,只好再次申请。
而美国老公不能长期留在中国。
新婚燕尔,难舍难分,要为了缓解相思之苦,两人只好网络传情。
可是中国和美国的时差,两个人网上见面,只能一个人牺牲睡眠时间,所以于女士常常半夜起来和老公倾诉衷肠。
为此,于女士把稳定的工作也辞了。
全面了解于女士的病因后,杨大夫开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方子——归脾汤,让她服用一个月。
杨桢说,服用一个月后,她情况基本好转,体重略有增加,这是一个特别典型的归脾汤症。
中医认为,她是心脾两虚,这种病人因为气血不足,养心的能力减弱了,所以引起心的病变。
气血从何而来呢?脾胃生化而来,她因为长期不愿意吃饭,饮食少,脾胃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大大降低,自然心血、气血不足,血不养心,出现心悸、心慌等症状。
归脾汤,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

归脾汤,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导读:今天学习归脾汤⽅。
⼀切补⽓之剂源于四君,⼀切补⾎之剂源于四物,然⽓⾎双补⾸推⼋珍、归脾之属。
宋·严⽤和,据“⼆阳之病发于⼼脾”理论⽽创⽴了益⽓补⾎、健脾益⼼的名⽅——归脾汤,⽤之临床,效如桴⿎。
01归脾汤的⽅名释义归脾汤出⾃宋代严⽤和《济⽣⽅·卷之四》。
严⽒据《内经》“⼆阳之病发于⼼脾”理论⽽创制。
⼼藏神⽽主⾎,脾主思⽽统⾎。
思虑过度,劳伤⼼脾,则脾失健运、⼼⾎不⾜,发为惊悸怔忡、⾷少体倦诸症。
本⽅以补养⼼脾为主,脾⽓健则⽓⾎⽣化之源充⾜,从⽽⼼⾎旺盛,则惊悸失眠诸症⾃愈。
⼜脾主统⾎,凡脾虚⽓弱,不能统⾎⽽见崩漏诸症,亦可⽤本⽅治疗,即所谓“引⾎归脾”,故严⽒命名本⽅为“归脾汤”。
02归脾汤的功效与主治归脾汤由⽩术、茯苓、黄芪、龙眼⾁、⼈参、酸枣仁、当归、远志、⽊⾹、⽢草、⽣姜、⼤枣组成。
具有益⽓补⾎、健脾养⼼之功效,其主治范围甚为⼴泛,为调补⽓⾎之要⽅。
主治思虑伤脾,发热体倦,失眠少⾷,怔忡惊悸,⾃汗盗汗,吐⾎下⾎,妇⼥⽉经不调,⾚⽩带下,以及虚劳、中风、厥逆、癫狂、眩晕等见有⼼脾两虚者。
现代临床常⽤于⾎⼩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脑外伤综合征、功能性⼦宫出⾎等属于⼼脾两虚者。
1.《济⽣⽅》载其“治思虑过度,劳伤⼼脾,健忘怔忡”。
2.《校注妇⼈良⽅》载其“治脾经失⾎少寐,发热盗汗;或思虑伤脾,不能摄⾎,以致妄⾏;或健忘怔忡,惊悸不寐;或⼼脾伤痛,嗜卧少⾷;或忧思伤脾,⾎虚发热;或肢体作痛,⼤便不调;或经候不准,晡热内热;或瘰疬流注,不能消散溃敛”。
3.《⼝齿类要》⽤其治疗“思虑伤脾,⾎耗唇皱;及⽓郁⽣疮,咽喉不利,发热便⾎,盗汗晡热”。
4.《正体类要》⽤其治疗“跌仆等症,⽓⾎损伤;或思虑伤脾,⾎虚⽕动,寤⽽不寐;或⼼脾作痛,怠惰嗜卧,怔忡惊悸,⾃汗,⼤便不调;或上下妄⾏”。
5.《内科摘要》载其主治“思虑伤脾,不能摄⾎,致⾎妄⾏;或健忘怔忡,惊悸盗汗;或⼼脾作痛,嗜卧少⾷,⼤便不调;或肢体重痛,⽉经不调,⾚⽩带下;或思虑伤脾⽽患疟痢”。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血之归脾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血之归脾汤归脾汤中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组成:白术(3克)当归(3克)白茯苓(3克)黄芪炒(3克)远志(3克)龙眼肉(3克)酸枣仁炒(3克)人参(6克)木香(1.5克)炙甘草(1克)。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
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
这个方出自《正体类要》,所主治的证候是心脾两虚,具体来讲是脾气虚和心血虚。
脾气虚这是为主的,心血虚主要反映在不能涵养心神,所以心脾两虚它体现治法里边是心脾兼顾,补益心脾,益气养血兼顾,这是主治的第一条。
因此在临床表现里边它会有一组基本的脾气不足的表现,比如食少,四肢无力,体倦乏力,饮食减少,面色萎黄或萎白,舌质淡,这个反映出气虚的特点。
作为心血不足,有这种心血不能涵养心神,不能涵养心体。
不能涵养心神,则可以失眠,健忘,这个方是治疗虚性失眠常用的方;作为不能涵养心体,则可以心悸怔忡,这是心脾两部分最基本的表现。
结合起来反映了一种气血两虚,心脾两虚。
至于出血证来讲,理论上各种气虚不摄血,以脾气虚为主的这类不摄血都可以使用。
但在临床上以下部出血为主,所以便血、尿血、崩漏、月经过多,这类作为脾气虚、脾不统血这个类型的,可以使用。
所以往往出血,血质比较清稀,血色比较暗淡,反复发作,虽然来势不猛,慢性病中间拖时间可以挺长,而且这个方也能用于这种皮下出血紫癜,这类也可以使用。
所以在内科、妇科方面这个血证也是经常使用的,它的机理就是通过益气为主,益气来固摄,益气摄血,脾不统血,这是归脾汤证两个主治。
这两个主治实际上核心气虚还是个比较突出的,整个方补气力量较大,相对养血力量是第二位的,它是通过益气来达到生血的,那气虚以后不固摄才出血,气虚生血不足才血不养心,关系是这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补血剂 归脾汤
归脾
汤▲▲▲
〖方源〗《济生方》卷四“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
”《济生方》的作者严用和,字子礼,南宋庐山人,宝佑元年(1253年),集临证三十余年之经验,著成《济生方》十卷,刊刻于世。
咸淳三年(1267年),又撰《济生续方》八卷,亦行于世。
二书原本均佚,今有辑佚本存世。
[组成]白术当归
白茯苓黄芪炒远志
龙眼肉酸枣仁炒,各一钱(3g) 人参一钱
(6g) 木香五分(1.5g)
甘草炙,三分(1g)
[《内科摘要》作者薜己,号立斋,嘉靖间入北京太医院,久仕于两京太医院,故所阅珍秘医籍甚多,治病以脾胃为本,又重视培补肾阴肾阳,《内科摘要》是其代表作。
]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方歌〗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
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方解]
┌黄芪
──补脾益气
君┤
└龙眼肉──既补脾气,又养心血
┌人参、白术──甘温补气,与黄芪相配,加强补脾益气之功
臣┤
└当归──滋养营血,与龙眼肉相伍,增加补心养血之效
┌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
佐┤
└
木香──理气醒脾,与补气养血药配伍,使之补不碍胃,补而不滞
┌炙甘草──补气健脾,调和诸药
│
使┤生姜┐
│├调和脾胃,以资生化
本方证因恩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
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面色萎黄,脾气亏虚则
体倦、食少;心血不足则见惊悸、怔忡、健忘、不寐、盗汗;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均属气血不足之象。
上述诸症虽属心脾两虚,却是以脾虚为核心,
气血亏虚为基础。
脾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
故方中以参、芪、术、草大队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使
气
血旺而血生;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枣调和脾胃,以资化
源。
全方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为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之良方。
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方名归脾,意在于此;二是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意即气为血之帅,气旺则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三是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
故张璐说:“此方滋养心脾,鼓动少火,妙以木香调畅诸气。
世
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闷,或泄泻,减食者,以其纯阴无阳,不能输化药力故耳。
”(《古今名医方论》)
本方原载宋·严用和《济生方》,但方中无当归、远志,至明·薛已补此二味,使养血宁神之效尤彰。
本方的适应范围,
随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不断有所扩充,
原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之健忘、怔忡。
元·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增加治疗脾不统血之吐血、下血。
明·薛已《内科摘要》增补了治疗惊悸、盗汗、嗜卧少
食、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症。
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比较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同用参、芪、术、草以益气补脾。
归脾汤以补气药配伍养心安神药,意在心脾双补,复二脏生血、统血之职,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
失眠、体倦食少,以及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
补中益气汤是补气药配伍升阳举陷药,意在补气升提,复脾胃升清降浊之能,主治脾胃气虚、气陷之少气懒言、发热及脏
器下垂等。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脉细弱为
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正体类要》卷下:“跌仆等症,气血损伤;或思虑伤脾,血虚火动,寤而不寐;或心脾作痛,怠惰嗜卧,怔忡惊悸,自汗,大便不调;或血上下妄行。
”
2.方论选录
汪昂《医方集解·补养之剂》:“此手少阴、足太阴药也。
血不归脾则妄行,参、术、黄芪、甘草之甘温,所以补脾;茯神、远志、枣仁、龙眼之甘温酸苦,所以补
心,心者,脾之母也。
当归滋阴而养血,木香行气而舒脾,既以行血中之滞,又以助参、芪而补气。
气壮则能摄血,血自归经,而诸症悉除矣。
”
[临床报道]
李氏用归脾汤加减辅助治疗食管癌放化疗毒副作用获较好疗效。
对照组采用单纯放化疗,治疗组除放化疗外,辅以归脾汤加
减,从放化疗前3天开始服用,每日1剂,服至化疗结束后2周停用。
结果:骨髓抑制情况在Ⅲ、Ⅳ度,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归脾
汤能显著减轻放化疗对骨髓功能的抑制;放化疗组CD3、CD4、NK细胞数目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而归脾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程度明显较对照组
小,说明归脾汤有显著保护或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
[李
卫河,等。
归脾汤对食管癌放化疗毒副作用的疗效观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0;7(6):68]
[实验研究]
归脾汤对三种实验性胃溃疡模型的影响发现:该方对急性应激性溃疡、利血平性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幽门结扎性溃疡无效;对胃液分泌量、胃蛋白酶排出量等
没有明显影响。
作者认为该方的作用部位可能在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对紊乱的神经系统的调节,使胃的分泌、运动等功能恢复正常,发挥了抑制溃疡形成的作用。
[张仲一,等。
归脾汤抗胃溃疡的实验研究。
天津中医1995;12(4):28]主证分析
食少体倦,舌淡,出血证(便血、尿血、崩漏、月经过多)
失眠、健忘心悸、怔忡。
补血剂中的第三个方─归脾汤。
归脾汤的分类,各个教材和参考书是不一样的。
大多数把它放在补血剂,也有的放在气
血双补。
因为它实际上脾气虚,心血虚,而脾气虚能够不生血,所以从关键的这个方的一个立足点,心脾两虚,补脾为主,加上它还能够益气摄血,治疗脾不统血常用。
所以这个放在补血。
通过益气来生血,代表这种治法方面,补血力量多一点。
像过去五版教材,现在这个教材,很多都放在补血剂。
上一版之后出来的高级丛书,它是放在气血双补的,也有道理。
归脾汤所主治的证候是心脾两虚,具体来讲,是脾气虚和心血虚,脾气虚是为主的。
心血虚主要反映在不能涵养心神。
所以心脾两虚,它体现治法是心脾兼顾。
补益心脾,是这个特点。
这是主治的第一条,因此在临床表现里边,它会有一组基本的脾气不足的表现,比如食少,四肢无力,体倦乏力,饮食减少,面色萎黄或萎白,舌质淡,这个反应出气虚的特点。
至于心血不足,心血不能涵养心神,不能涵养心体,不能涵养心神可以失眠、健忘,这方治疗虚性失眠常用的方;不能涵养心体可以心悸、怔忡。
这是心脾两部份最基本的表现。
结合起来反映了一种气血两虚,心脾两虚。
至于出血证,理论上各种气虚不摄血,以脾气虚为主的这类不摄血都可以使用。
但在临床上以下部出血为主。
便血、尿血、崩漏、月经过多。
这类型,脾气虚,脾不统血这个类型
的,可以使用。
往往出血,血质比较清稀,血色比较暗淡,反复发作,虽然来势不猛,慢性病中间拖时间可以挺长,而且这方也能用于皮下出血紫癜,也可以使用。
所以在内科、妇科方面,这个血证也是经常使用的。
他的机理就是通过益气为主,益气来固摄,益气摄血,脾不统血,这是归脾汤证两个主治。
这两个主治实际上核心是气虚,还是个比较突出的。
全方补气力量较大,相对养血力量是第二位的。
归脾汤是通过益气来达成生血的。
气虚以后不固摄才出血。
气虚生血不足才血不养心。
关系是这样的。
所以总体是脾胃气虚。
脾失健运,不能生化血液,心血不足。
那就造成心神失养,心体失养。
脾胃气虚以后,脾不统血,造成这类出血。
功用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益气为主)
健脾比较突出的,后来用这方改造,比如用于脾不统血这一类,可以比这类养心安神的就不用,然后增加一些止血的药物。
也体现出这灵活运用当中,这个方自身还是以补气为主的。
方解君
人参
四君子汤+黄耆
人参黄耆同用,补脾肺之气,补气生血
黄耆
白术
茯苓(茯神)
臣
当归
补血为主
龙眼肉也能养心龙眼肉
酸枣仁
酸收,常用安神定志的组合酸枣仁也能养(肝)血
远志
佐
木香
疏通气机
使
生姜
调和气血,调和脾胃
大枣
甘草
调和药性
帮助参、耆、术益气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