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开道岔检查位置

合集下载

普通单开道岔检查程序

普通单开道岔检查程序

普通单开道岔检查程序第一步:准备工作:1、填写“道岔检查记录簿”:站名、道岔编号、道岔型号、检查日期和检查人。

2、检查量具:道尺、支距尺、方尺、塞尺、钢尺、木折尺、弦绳、滑石、检查锤等。

(1)道尺、支距尺的合格日期是否在有效期内,如不合格需向考评员汇报,征得同意后,方可使用。

(2)道尺轨距检查方法:将道尺游标定在轨距“35”处,用钢卷尺丈量道尺是否偏差大于±1mm。

超过允许偏差时进行调整。

第二步:上道检查:1、选取工具:道尺、塞尺、木折尺、道岔检查记录簿等。

2、设置防护:报告考评员,上道作业,在防护员确认可以上道后进行上道检查。

3、在距道岔约30-50米处,站立目视道岔直外股的轨向,卧式目视其高低,如发现轨向或高低不良时,可记录在“轨向、高低及其他栏内”。

用弦绳测量轨向和高低。

4、检查道尺水平:选取水平较好处,正反道尺校正其水平是否误差大于±1mm,误差大于±1mm时,作调整。

第三步:17处轨距水平检查:按照先轨距、后水平的顺序逐处检查、记录。

检查轨距时,大于1435MM为“+”,小于1435MM时为“-”;检查水平时,直股:以外股为标准股,曲股:以外股(上股)为标准股,标准股高时为“+”,反之为“一”号。

注意:同时注意目测轨缝等有超限处所。

(1)尖轨前顺坡终点,在基本轨接头第1螺栓处。

(2)尖轨尖端处。

在距尖轨尖端50-100MM处。

(此处轨距加宽43,50-9道岔为15MM,即1450MM;43、50-12号10MM,即1445MM)。

(3)尖轨中。

在尖轨刨切终点处,即涂有轨距加宽的部位(此处轨距加43、50-9为9MM,即1444MM,43、50-12为7MM,即1442MM),此处不检查水平,检查完轨距应迅速将道尺拿起,记录,防止道岔在搬动时挤夹道尺,影响工作,损坏道尺。

(4)尖轨跟直股。

在第三螺栓处,即非在尖轨上,而在基本轨上,因为尖轨为移动。

此处轨距加宽4MM,即1439MM,水平在尖轨处有6MM的构造超高。

单开道岔的检查

单开道岔的检查
16
辙叉跟端直股
1435
17
辙叉心直股
1435
18
辙叉趾端直股
1435
扣分
得分
操作程序(30分)
1.核准检查工具:检查前由被考人检查一校正轨距尺、支距尺,水平正反两个方向误差值不得大于1mm。未校正,每件扣5分
2.目测轨向和高低:在目测轨向和高低时,同时注意检查其他危及行车安全的病害(即零件缺、损、基床、钢轨病害)。如有则填记在“紧急工作量及基他”栏中。漏填,每件扣2分
3.检查轨距、不平和查照:在规定的检查点上,按“先轨距,后水平”的顺序记入部定标准的误差数,如+2、-3,即轨距+2、水平-3。检查顺序及轨距标准如附件3中图表。检查顺序有错,每处扣2分
4.检查支距:用支距尺或钢卷尺在规定检查点上检查支距尺寸。从尖轨跟端的2m处向辙叉方向支距尺应垂直于外直投量取,记录在支距栏内。支距尺检查的位置与定点位置超过10mm以上时,每处扣5分
1435
1435
10
直股后部(连接部分)
1435
1435
11
导曲线后部
1450
1445
距导曲线终点4m
12
辙叉趾端(曲股前)
1435
1435
13
辙叉(曲股中)
1435
1435
在辙叉尖顶面宽0~50mm断面处同时量查照间隔91和护背距离48
14
辙叉跟端(曲股后)
1435
1435
15
辙叉跟端(直股后)
1435
1435
16
辙叉(直投中)
1435
1435
在辙叉尖顶面宽0~50mm断面处同时量查照间隔91和护背距离48
17

普通单开道岔检查步骤详解

普通单开道岔检查步骤详解

第14处:辙叉曲股后部
该处应在辙叉后接头辙叉端量取,如图所示,在 划横线处量取。 与辙叉前接头量取恰恰相反。
第15处:辙叉直股后部 第16处:辙叉直股中部 第17处:辙叉直股前部
辙叉直股3处与辙叉曲股三处要求相同。 至此17处轨距水平检查完毕。 此时可返回辙叉后,自辙叉后向尖轨方向检查轨
枕情况,此过程为第一次返回
轨枕检查重点
轨枕偏斜 轨枕失效 轨枕空吊 木枕一人操作 支距尺后端的 两个端点要紧 贴钢轨作用边 要使支距尺后 端带卡子的一 侧对准钢轨上 的支距丈量点
接下来进入第二次返回
第二次返回时可检查的项目
心轨轮缘槽宽度 护轨轮缘槽宽度 接头错牙、掉块 轮背距离 三道缝 尖轨动程 顶铁离缝 各接头轨缝,绝缘接头轨 缝必须量取,重点检查接 头轨枕螺栓与接头水平螺 栓是否接触,防止联电。
(下)
第12处:辙叉前曲股
辙叉前应在最后一个支距点处量取
第13处:辙叉曲股中部
活动端在辙叉轮缘槽一侧 量取位置根据道岔标准图 ,大部分道岔在辙叉心宽 25-40MM处量取 查照间隔(91)量取:固定 端在护轨头部外侧作用边 ,活动端在辙叉心作用边 护背距离(48)量取:固定 端在护轨头部外侧作用边 ,活动端在辙叉翼作用边
应用文字说明的检查项目
联接零件“三道缝” 钢轨错牙 轨缝 各部槽宽 轨枕失效、伤损 警冲标 空吊板
标志标记 道床断面 道碴缺少 路肩 排水设备 接头、尖轨尖端相错 扣件松动、缺损
最后,向主考老师报告。
规范用语: 检查结束,人员、工具已下道,可以 撤除防护。(计时结束)
谢谢
检查警冲标
警冲标设在两线间距为4米的起点中间,不足4米 时,设在最大间距的起点处。 白色的半边朝向道岔辙叉方向。 红白相间的半边背向道岔辙叉方向。 警冲标顶端不得高出钢轨顶面350MM。

铁路道岔技术标准

铁路道岔技术标准
道岔护轨螺栓、可动心轨咽喉和叉后间隔铁螺 栓、长心轨与短心轨联结螺栓、钢枕立柱螺栓、 可动心轨凸缘与接头铁联结螺栓必须齐全,作 用良好,折断时必须立即更换。 同一部位同时有两条螺栓或可动心轨凸缘与接 头铁螺栓有一条缺少或折损时,道岔应停止使 用。
技术标准十
道岔各种零件应齐全,作用良好,缺少时应及时 补充。有下列伤损或病害,应有计划地进行修 理或更换: 1) 各种螺栓、连杆、顶铁和间隔铁损坏、变 形或作用不良。 2) 滑床板损坏、变形或滑床台磨耗大于 3mm。 3) 轨撑损坏、松动,轨撑与轨头下颚或轨撑 与垫板挡肩离缝大于2mm。 4) 护轨垫板折损。
技术标准十一
辙叉伤损分轻伤和重伤两类: 一、高锰钢整铸辙叉轻伤标准(含可动心轨辙
叉中高锰钢整铸翼轨、叉跟座): 1) 辙叉心宽40mm断面处,辙叉心垂直磨耗 (不含翼轨加高部分),50 kg/m及以下钢轨, 在正线上超过4mm,到发线上超过6mm,其 他站线上超过8mm; 60kg/m及以上钢轨, 在允许速度大于120 km/h的正线上超过4 mm, 其他正线上超过6 mm,到发线上超过8 mm, 其他站线上超过10mm;可动心轨宽40mm断 面及可动心轨宽20mm断面对应的翼轨垂直磨 耗(不含翼轨加高部分)超过4mm。
Company
LOGO
Add your company slogan
技术标准六
道岔后的连接: 站线道岔与曲线或道岔与其连接曲线 之间的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7.5m,困难 条件下不应小于6m。轨距加宽递减率不 应大于2‰,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3‰。 连接曲线半径不应小于该道岔导曲线 半径。连接曲线超高不应大于15 mm, 顺坡不应大于2‰。
技术标准七
尖轨、可动心轨有下列伤损或病害,应及时修理 或更换: 1) 尖轨尖端与基本轨或可动心轨尖端与翼轨 不靠贴大于1mm。 2) 尖轨、可动心轨侧弯造成轨距不符合规 定。 3) 尖轨、可动心轨顶面宽50mm及以上断面 处,尖轨顶面低于基本轨顶面、可动心轨顶面 低于翼轨顶面2 mm及以上。 4) 尖轨、可动心轨顶面宽50nm及以下断面 处,尖轨顶面高于基本轨顶面、可动心轨顶面 高于翼轨顶面2 mm及以上。

普通单开道岔检查作业

普通单开道岔检查作业

15、检查地点:辙叉直股后 具体位置:放在辙叉跟第二个螺栓处
16、检查地点:辙叉直股中 具体位置:放在辙叉心20~50mm处(同时量查照间隔 和护背距离)
17、检查地点:辙叉直股前 具体位置:对应放在导曲线终点处
(二)作业方法、步骤
1、准备作业
检查和校正道尺。检查道尺检验卡是否 有效,使轨距、水平检测误差不大于 ±1mm。
(3)在绝缘接头处不准用钢板尺、钢 卷尺接触两端钢轨以防混电。
练习
1、检查普通单开道岔第5尺的具体落 尺位置?
2、应如何确定标准股? 3、检查时安全注意事项有哪些?
小结
一、普通单开道岔的检查位置 二、普通单开道岔检查的作业方法、
步骤 三、普通单开道岔检查的质量要求
作业
1、检查一组9号普通单开道岔,并将 各项数据填记在道岔检查记录簿上。
(1)检查项目和部位必须完整,无遗 漏,检查位置必须准确,要将超限处 所查出来,记录准确无误。在轨距递 减、递增变化点检查部位,按规定位 置偏差不得超过100mm。支距检查 部位的位置偏差不得超过10mm。
(2)检查数据结果正确。轨距、水平、 高低、方向、支距、正矢测量误差不得 超过±1mm。轨距水平、支距、正负 号不能写错。
(3)按图及表所示位置、顺序检查道岔 的轨距、水平。用道尺在规定的部位逐 处检查,先检查轨距,后检查水平。将 各部位几何尺寸误差值记录在检查记录 簿轨距、水平栏内。
在道岔检查的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检查 其他可能危及行车安全的病害,以及钢 轨、尖轨、辙叉、夹板伤损情况。如有 超限或其他行车安全的病害,应填写记 录簿补修栏内。
5、检查地点:尖轨跟端曲股 具体位置:放在连接轨夹板第二螺栓处(导曲线起点 处)
6、检查地点:尖轨跟端后直股 具体位置:距跟端1.5m

P60 9号普通单开道岔检查作业

P60 9号普通单开道岔检查作业

3.检查地点:尖轨中部 具体位置:尖轨竖切削终点处(动程无影响)
4.检查地点:尖轨跟段直股 具体位置:放在连接轨夹板第二螺栓处
5.检查地点:尖轨跟段曲股
具体位置:放在连接轨夹板第二螺栓处(导 曲线起点处)
6.检查地点:导曲直轨前部 具体位置:距跟段1.5m
7.检查地点:导曲曲轨前部 具体位置:距导曲线起点3m
(三)质量标准
(1)检查项目和部位必须完整,无遗漏,检 查位置必须准确,要将超限处所查出来,记 录准确无误。在轨距递减、递增变化点检查 部位,按规定位置偏差不得超过10mm。支 距检查部位的位置偏差不得超过10mm。
(2)检查数据结果正确。轨距、水平、高低、 方向、支距、正矢测量误差不得超过1mm。 轨距、水平、支距正负号不能写错。
普通单开道岔 检查作业
主要学习内容
• 普通单开道岔检查位置 • 作业方法和步骤 • 质量标准 • 安全注意事项
(一)普通单开道岔检查位置
图1单开道岔检查位置
1.检查地点:尖轨前顺坡终点
具体位置:基本轨接头第二个螺栓处(或距 轨端200-250mm处)
2.检查地点:尖轨尖端 具体位置:距尖轨尖端50-80mm处
(5)检查道岔爬行
用方尺在尖轨尖端或尖轨跟段检查尖轨的 直角相错量,并填写在检查记录薄记事栏内。 如有超限,还应填写在检查记录薄补修栏内。
(6)检查连接曲线正矢 用10m弦线和钢板尺,在外股钢轨踏面下16mm 处,测量连接曲线的正矢。如有超限,还应 填写在检查记录薄补修栏内。
(7)用钢板尺检查道岔各主要部位的有关尺 寸,包括尖轨的动程和开程、尖轨跟段间隔 铁尺寸、辙叉前后开口尺寸等,并由此分析 轨距、方向等超限原因。
(3)在绝缘接头处不准用钢板尺、钢卷尺接 触两端钢轨以防混电。

单开道岔检查

单开道岔检查
S30
导曲部分曲股前部
第31号枕
S31
尖轨跟端曲股
第28号枕
S32
尖轨中后部曲股
第24号枕
S33
尖轨中后部曲股
第20号枕
S34
尖轨中部曲股
第15号枕
S35
尖轨中前部曲股
第9号枕
六、P60AT18#(专线4223)
编号
检查部位
说明
S1
尖轨前顺坡起始点
第1号岔枕
S2
尖轨尖端
第6号岔枕与第7号岔枕间
S3
尖轨中前部
第58号岔枕
S14
导曲部分直股中后部
第64号岔枕
S15
导曲部分直股后部
第68号岔枕
S16
辙叉直股前部
第72号岔枕
S17
辙叉直股中前部
第75号岔枕
S18
辙叉直股中部
第79号岔枕
S19
辙叉直股中后部
第83号岔枕
S20
辙叉直股中后部
第88号岔枕
S21
辙叉直股中后部
第94号岔枕
S22
辙叉直股后部
第100号岔枕
第1号枕
S2
尖轨尖端
第5号枕
S3
尖轨中前
第11号枕(距尖轨尖端2830mm,侧向轨距1442mm)
S4
尖轨中
第16号枕(距尖轨尖端5641mm)
S5
尖轨中后
第21号枕
S6
尖轨跟端直股
第26号枕
S7
尖轨跟端曲股
同上
S8
导曲部分直股前部
第32号枕
S9
导曲部分曲股前部
同上
S10
内配轨接头直股

普通单开道岔检查步骤详细讲解(下)

普通单开道岔检查步骤详细讲解(下)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第14处:辙叉曲股后部
该处应在辙叉后接头辙叉端量取,如图所示,在 划横线处量取。 与辙叉前接头量取恰恰相反。
第15处:辙叉直股后部 第16处:辙叉直股中部 第17处:辙叉直股前部
辙叉直股3处与辙叉曲股三处要求相同。 至此17处轨距水平检查完毕。 此时可返回辙叉后,自辙叉后向尖轨方向检查轨
枕情况,此过程为第一次返回
(下)
第12处:辙叉前曲股
辙叉前应在最后一个支距点处量取
第13处:辙叉曲股中部
活动端在辙叉轮缘槽一侧 量取位置根据道岔标准图 ,大部分道岔在辙叉心宽 25-40MM处量取 查照间隔(91)量取:固定 端在护轨头部外侧作用边 ,活动端在辙叉心作用边 护背距离(48)量取:固定 端在护轨头部外侧作用边 ,活动端在辙叉翼作用边
用用方方尺尺检检查查接接头头相相错错
检查位置:
尖轨前基本轨接头 尖轨尖端 直股辙叉后接头
用方尺检查接头相错


×
×
方尺放在外直股测量。 方尺放在尖轨尖端处测量时,根端与钢轨非作用 边紧贴。 方尺放在离尖轨尖端约100-200MM测量时,方尺 根端可与钢轨作用边紧贴。
检查联接零件
• 在第二次返回尖轨尖端开始量取接头及尖轨相错 时,方尺和小锤一同拿起,检查接头相错时放下 小锤,量完接头相错,直接检查联接零件。
轨枕检查重点
轨枕偏斜 轨枕失效 轨枕空吊 木枕捆扎 需切削部分
检查支距
支距量取时要 求一人操作 支距尺后端的 两个端点要紧 贴钢轨作用边 要使支距尺后 端带卡子的一 侧对准钢轨上 的支距丈量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8号岔枕
S31
导曲部分曲股中后部
第64号岔枕
S32
导曲部分曲股中后部
第58号岔枕
S33
导曲部分曲股中部
第53号岔枕
S34
导曲部分曲股中前部
第48号岔枕
S35
导曲部分曲股中前部
第43号岔枕
S36
导曲部分曲股前部
第38号岔枕
S37
尖轨跟端曲股
第33号岔枕
S38
尖轨中后部曲股
第29号岔枕
S39
尖轨中后部曲股
第72号枕
S21
辙叉曲股中后部
第67号枕
S22
辙叉曲股中后部
第63号枕
S23
辙叉曲股中后部
第59号枕
S24
辙叉曲股中部
第55号枕与第56号枕间
S25
辙叉曲股前部
第51号枕
S26
导曲部分曲股后部
第48号枕
S27
导曲部分曲股中后部
第44号枕
S28
导曲部分曲股中部
第40号枕
S29
导曲部分曲股中前部
第35号枕
S23
辙叉曲股后部
第100号岔枕
S24
辙叉曲股中后部
第94号岔枕
S25
辙叉曲股中后部
第88号岔枕(开通曲股时丈量)
S26
辙叉曲股中后部
第83号岔枕(开通曲股时丈量)
S27
辙叉曲股中部
第79号岔枕(开通曲股时丈量,同步检查查照间隔)
S28
辙叉曲股中前部
第75号岔枕
S29
辙叉曲股前部
第72号岔枕
S30
导曲部分曲股后部
S30
导曲部分曲股前部
第31号枕
S31
尖轨跟端曲股
第28号枕
S32尖轨中Leabharlann 部曲股第24号枕S33
尖轨中后部曲股
第20号枕
S34
尖轨中部曲股
第15号枕
S35
尖轨中前部曲股
第9号枕
六、P60AT18#(专线4223)
编号
检查部位
说明
S1
尖轨前顺坡起始点
第1号岔枕
S2
尖轨尖端
第6号岔枕与第7号岔枕间
S3
尖轨中前部
导曲线后部
同上
S13
直股辙叉前
辙叉3、4螺栓
S14
直股辙叉中
同时量1391、1348
S15
直股辙叉后
辙叉3螺栓
S16
曲股辙叉前
辙叉3螺栓
S17
曲股辙叉中
同时量1391、1348
S18
曲股辙叉后
辙叉3、4螺栓
三、P60AT12#(专线4249)
序号
检 查 位 置
说 明
S1
尖轨前顺坡终点
第1号枕
S2
尖轨尖端
一、P43、509号、12号P60AT9号轨距水平检查位置
注:9号道岔S2=1512号道岔S2=10
S3=10S3=7
S4、S5=4S4、S5=4
S7、S9、S11=15S7、S9、S11=10
二、P60AT12#(专线4128、木枕)
序号
检 查 位 置
说 明
S1
尖轨前顺坡终点
第4螺栓
S2
尖轨尖端
尖轨实际起点(距尖轨尖端50~100mm)
S11
导曲部分直股中部
第40号枕
S12
导曲部分直股中后部
第44号枕
S13
导曲部分直股后部
第48号枕
S14
辙叉直股前部
第51号枕
S15
辙叉直股中部
第55号枕与第56号枕间
S16
辙叉直股中后部
第59号枕
S17
辙叉直股中后部
第63号枕
S18
辙叉直股中后部
第67号枕
S19
辙叉直股后部
第72号枕
S20
辙叉曲股后部
S3
尖轨中前
距尖轨尖端2728mm(曲股轨距1442mm)
S4
尖轨中部
框架尺寸位置(竖切起点)
S5
直股尖轨跟端
第3螺栓
S6
曲股尖轨跟端
同上
S7
尖轨跟端后直股
基本轨接头3、4螺栓
S8
导曲线前部
基本轨接头3、4螺栓
S9
直股中部
内配轨接头3、4螺栓
S10
导曲线中部
同上
S11
直股后部
外配轨接头3、4螺栓
S12
第8号枕
S3
尖轨中前
第12号枕(距尖轨尖端2340mm,侧向轨距1439mm)
S4
尖轨中
第17号枕(距尖轨尖端4681mm)
S5
尖轨中后
第22号枕
S6
尖轨跟端直股
第28号枕
S7
尖轨跟端曲股
同上
S8
导曲部分直股前部
第37号枕
S9
导曲部分曲股前部
同上
S10
导曲部分直股后部
第46号枕
S11
导曲部分曲股后部
第1号枕
S2
尖轨尖端
第5号枕
S3
尖轨中前
第11号枕(距尖轨尖端2830mm,侧向轨距1442mm)
S4
尖轨中
第16号枕(距尖轨尖端5641mm)
S5
尖轨中后
第21号枕
S6
尖轨跟端直股
第26号枕
S7
尖轨跟端曲股
同上
S8
导曲部分直股前部
第32号枕
S9
导曲部分曲股前部
同上
S10
内配轨接头直股
第38号枕
S11
第25号岔枕(开通曲股时丈量)
S40
尖轨中部曲股
第20号岔枕(开通曲股时丈量)
S41
尖轨中前部曲股
第15号岔枕(开通曲股时丈量)
S42
尖轨中前部曲股
第10号岔枕(开通曲股时丈量)
五、P60AT12#(SC325)
编号
检查部位
说明
S1
尖轨前顺坡起始点
第1号枕
S2
尖轨尖端
第4号枕
S3
尖轨中前部
第8号枕
S4
尖轨中前部
第12号枕
S5
尖轨中部
第16号枕
S6
尖轨中后部
第20号枕
S7
尖轨中后部
第24号枕
S8
尖轨跟端直股
第28号枕
S9
导曲部分直股前部
第32号枕
S10
导曲部分直股中前部
第36号枕
同上
S12
直股辙叉前
第54号枕
S13
直股辙叉中
第57号与58号岔枕间,同时量1391、1348
S14
直股辙叉后
第63号枕
S15
曲股辙叉前
第63号枕
S16
曲股辙叉中
第57号与58号岔枕间,同时量1391、1348
S17
曲股辙叉后
第54号枕
四、P60AT12#(SC330)
序号
检 查 位 置
说 明
S1
尖轨前顺坡终点
第10号岔枕
S4
尖轨中前部
第15号岔枕
S5
尖轨中部
第20号岔枕
S6
尖轨中后部
第25号岔枕
S7
尖轨中后部
第29号岔枕
S8
尖轨跟端直股
第33号岔枕
S9
导曲部分直股前部
第38号岔枕
S10
导曲部分直股中前部
第43号岔枕
S11
导曲部分直股中前部
第48号岔枕
S12
导曲部分直股中部
第53号岔枕
S13
导曲部分直股中后部
第58号岔枕
S14
导曲部分直股中后部
第64号岔枕
S15
导曲部分直股后部
第68号岔枕
S16
辙叉直股前部
第72号岔枕
S17
辙叉直股中前部
第75号岔枕
S18
辙叉直股中部
第79号岔枕
S19
辙叉直股中后部
第83号岔枕
S20
辙叉直股中后部
第88号岔枕
S21
辙叉直股中后部
第94号岔枕
S22
辙叉直股后部
第100号岔枕
内配轨接头曲股
同上
S12
导曲部分直股后部
第46号枕
S13
导曲部分曲股后部
同上
S14
直股辙叉前
第54号枕
S15
直股辙叉中
第57号与58号间,同时量1391、1348
S16
直股辙叉后
第63号枕
S17
曲股辙叉前
第63号枕
S18
曲股辙叉中
第57号与58号间,同时量1391、1348
S19
曲股辙叉后
第54号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