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化外交官讲述“中国故事”
共和国荣光:李道豫,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

共和国荣光:李道豫,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作者:暂无来源:《国际公关》 2019年第6期文>本刊记者王竹君李道豫,“外交工作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CIPRA)荣誉会长、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原常驻联合国代表、中国原驻美国大使。
他长期从事多边和双边外交领域工作,深度参与我国在多个重大外交问题上的决策和处理。
在50余年的外交生涯中,他始终坚定捍卫国家利益,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努力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本文回顾了李道豫大使熠熠生辉的外交生涯,让我们感受他始终秉持的爱国心,以及如何在风云变幻的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
被授予“外交工作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表彰一批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党中央决定首次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集中评选颁授。
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
在颁授仪式上,CIPRA荣誉会长、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原常驻联合国代表、中国原驻美国大使李道豫被授予“外交工作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习近平主席为其颁授国家荣誉称号奖章,参会代表用热烈的掌声向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颁授仪式上,是这样介绍他的:“李道豫,外交工作杰出贡献者,长期战斗在重要岗位,在50余年外交生涯中,勇于善于斗争,妥善处理重大复杂敏感问题,坚定捍卫国家利益。
”这段评语十分准确地总结了他对中国外交事业所作的杰出贡献。
我们回顾他的外交生涯可以发现,无论当时世界政治格局如何波谲云诡,李道豫总能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对祖国的忠诚数次巧妙化解危机。
熠熠生辉的外交生涯10月12日,CCTV13《朝闻天下》栏目播放了李道豫的一期专题,集中报道了他在外交工作中的卓越贡献。
李道豫出生于1932年8月,祖籍安徽合肥,在上海出生、成长。
外交官沟通事迹作文素材

外交官沟通事迹作文素材《外交官的沟通魔法》素材一《基辛格的破冰之旅:乒乓外交背后的沟通》说起外交官的沟通事迹,不得不提到基辛格那充满智慧和策略的外交沟通之旅。
当时中美关系如同坚冰一样,两个大国之间横着诸多误解和矛盾。
而乒乓球,这小小的球却成为了沟通的奇妙桥梁。
据当时真实发生的情况说啊,中国乒乓球队出国比赛。
有美国运动员表示出想来中国交流访问。
咱中国这一听,嘿,这可是个好机会。
就灵机一动动起了外交的小脑筋。
而远在美国的基辛格和尼克松政府,那也正瞅着能和中国有啥新的互动呢。
基辛格这老狐狸可精明了,他一看这情况,赶紧抓住这个机会极力促成双方进一步交流。
这就像两个人本来互相瞅着不顺眼,但是突然发现都爱同一款游戏,就从这游戏开始交流了,乒乓球就是中美之间那个神奇的“游戏”。
随后基辛格秘密访华,那阵仗啊,就像一场神秘的冒险。
他在中国的土地上,小心翼翼又充满睿智地和中国的领导人、官员们交流,从文化到政治,从民间交流到未来的国际关系设想。
每一句话都斟酌再三,每一个回应都充满深意。
他得把美国的意图准确传递,又得理解中国方面的想法。
就比如说在一次宴请上,一道中国菜里用到了特别的食材,基辛格饶有兴趣地询问关于食材和做法的事儿,这看似平常的询问,却巧妙地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大家有说有笑间,冰冷的气氛慢慢在化解,就像春风吹融了白雪。
最后他成功完成访华回去跟尼克松一商量,这才有了后来尼克松访华这历史性的会面,而这一切其实都源于基辛格最初对这乒乓球外交信号的敏锐捕捉和一系列积极的沟通。
这就告诉咱,外交官不仅嘴皮子厉害,抓住任何一个生活里看似不起眼的沟通机会那也是相当关键的呀。
素材二《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沟通智慧:万隆会议风波扭转》周恩来总理那可是外交界的传奇人物。
万隆会议上就发生了一件特别惊险又特别能展现周总理沟通智慧的事儿。
那时候参加万隆会议的国家有超多不同的情况,各自带着不同的想法。
会上开始有点乱糟糟的,有些国家受到某些大国的挑唆,话里话外的针对中国,那气氛就像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压抑。
中国外交感人的故事

中国外交感人的故事我给你说啊,咱中国外交那故事可老多了,老感人了。
就说我有一次跟着一个外交团出去参加个国际活动,那场面,老盛大了。
我见到咱中国的外交官,一个个那精气神儿,倍儿足。
穿着笔挺的西装,头发梳得那叫一个整齐,眼睛里透着一股坚定又智慧的光。
到了那个活动场地啊,到处都是不同国家的人,叽里咕噜说着各种语言。
咱中国外交官就像明星似的,好多外国友人都围过来。
我就站在旁边看着,有个小国家的代表过来,那表情有点局促,说话还有点磕巴,但是咱中国外交官啊,那脸上笑得可亲切了,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就像邻家大哥一样。
那外交官就说:“朋友,别紧张,咱们都是来交流的,有啥想法都能好好唠唠。
”那小国家代表就开始说他们国家面临的一些困难,像基础设施差啊,医疗条件不好啥的。
咱外交官一边听一边点头,还时不时地皱皱眉头,表示对他们处境的同情。
听完之后,外交官就拍着他的肩膀说:“兄弟,你放心,咱们中国有句话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咱们可以一起想办法,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这方面有不少经验,医疗方面也能给你们提供些帮助。
”那小国家代表当时眼睛就亮了,那眼神里满是感激啊,就像在黑暗里突然看到了光。
还有一回啊,在一个外交谈判桌上。
对面的外国代表态度可强硬了,说话的声音又大又冲,那表情啊,跟要吃人似的。
咱中国的外交官呢,就稳稳地坐在那儿,脸上还是带着那种淡淡的微笑,不慌不忙的。
等对面说完了,咱外交官才缓缓开口。
那声音不高,但是特别有力量,一字一句地把咱中国的立场和态度阐述得明明白白。
我在旁边都有点紧张,但是咱外交官那气场,就像一座山一样,任你风吹雨打,就是纹丝不动。
在阐述的过程中,还穿插着讲了一些中国和其他国家友好合作的例子,说得对面那些外国代表慢慢就没那么嚣张了。
到虽然谈判挺艰难的,但还是取得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
我就觉得啊,咱中国外交这些事儿,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儿一样。
外交官们就像一群特殊的画家,用他们的智慧、耐心和真诚,在国际这个大画布上画出一幅又一幅温暖又感人的画面。
我是新时代外交官作文

我是新时代外交官作文你能想象我是一名新时代的外交官吗?那可真是超级酷的一件事儿!在很多人眼里,外交官就像是国家的超级明星,在世界舞台上闪闪发光。
我要是走在外交舞台上,那脚步都得带着风,这风里可是夹杂着我们国家的底气和自信呢。
我觉得新时代的外交官,首先得是个“文化达人”。
你想啊,咱们国家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不管是和欧洲那些有着古老城堡和浪漫传说的国家交流,还是和非洲热情似火、充满活力的兄弟们打交道,我都能像个文化小使者一样,把咱们的长城、故宫、京剧、武术,一股脑儿地介绍出去。
就像拿出一堆精美的礼物,自豪地说:“看,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宝贝!”然后看着对方那眼睛里冒星星的样子,心里别提多爽了。
而且啊,新时代的外交可不是光耍嘴皮子。
我得像个超级英雄一样,在国际事务里维护公平正义。
要是遇到那些不公平的事儿,我肯定会拍着桌子站起来(当然啦,外交礼仪还是得遵守,不过内心肯定是很激动的),大声地说:“这可不行,咱们得按照规则来,得讲道理!”就像守护着宝藏的巨龙一样,坚决不让别人欺负我们国家的利益。
我这个外交官还得有点幽默细胞。
你知道吗?外交场合有时候也很紧张,要是能来个恰到好处的小幽默,就像在紧绷的弦上轻轻拨弄一下,让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
比如说和其他国家的外交官谈判的时候,谈得有点累了,我就开个小玩笑:“咱们这谈得像一场激烈的球赛,中场休息一下,喝杯茶,再接着来呀。
”这时候大家哈哈一笑,说不定后面的谈判就更顺利了呢。
再说说在外交舞台上的形象吧。
我肯定得打扮得精神抖擞,毕竟我代表的是咱们伟大的国家。
但这形象可不只是外表,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涵养。
不管面对多大的压力,我都得保持微笑,就像春风一样,能吹散那些可能存在的误解和敌意。
我得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的外交官是既有风度又有温度的。
而且,我要做个善于倾听的外交官。
就像好朋友聊天一样,不能光自己说个不停。
我得认真听听其他国家的想法和需求,这样才能找到大家共同的利益点,然后一起合作,就像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地把和平、发展、合作的大楼盖起来。
外交天团成员汪文斌素材400字

外交天团成员汪文斌素材400字
汪文斌在他近三十年的外交官生涯中,曾经先后在外交部西欧司、
政策研究室、办公厅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汪文斌的外交生涯是从外
交部新闻司开始的。
20XX年X月至20XX年X月,他出任驻突尼斯共和国特命全权大
使。他有着丰富的工作外交经验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而且,汪文斌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没有周末休息,还常常
加班到凌晨,这或许也是汪文斌不到50岁的年纪,就已经双鬓斑白
的原因吧。
20XX年X月X日,49岁的汪文斌第一次站在了媒体记者面前,
鬓边霜白,稳重儒雅、自信从容。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中国文人的精
神形象。
他和赵立坚犀利又霸气的外交风格不同,汪文斌显然更温和一些,
但是在该坚持的立场上,却是同样寸步不让,一寸山河不可失,一份
尊严不可丢,坚决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利益,也是妥妥的外交官男神了。
他的发言刚柔并济、不卑不亢。从年轻小伙到鬓边霜白,出色的
外交能力之下,更有他无数熬夜的身影,他就是“儒雅”二字的最高
诠释者。
文化大使推广中华文化的主要事迹材料

文化大使推广中华文化的主要事迹材料(全文约1500字)作为文化大使,其主要职责之一就是推广中华文化。
以下是文化大使在这方面所作出的主要事迹材料。
一、文化交流活动1. 参与国际文化活动:文化大使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包括全球文化展览、文化节庆典等,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特色。
2. 主办论坛和研讨会:文化大使组织并主持了多个中外文化论坛和研讨会,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3. 文化艺术展览:文化大使策划并组织了多个中华文化艺术展览,展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增进了国际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二、建设文化交流中心1. 设立文化交流机构:文化大使积极争取政府支持,设立了中国文化交流中心,为国际友人提供学习和交流中华文化的场所。
2.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文化大使与国内外知名文化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3. 开展文化课程:文化大使组织了中华文化课程的开设,教授语言、书法、绘画、音乐等传统技艺,吸引了许多国际友人前来学习。
三、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1. 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大使致力于保护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包括举办文物修复、古建筑保护等活动,将中华文化传统延续下去。
2. 传统技艺传承:文化大使组织了传统技艺传承班,邀请老师傅传授传统瓷器制作、刺绣、剪纸等技艺,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中华文化传统。
3. 文化探索项目:文化大使发起了一系列探索中华文化的项目,包括历史考古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等,全面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日常推广活动1. 媒体发布:文化大使定期通过媒体发布推广中华文化的宣传报道,向全球推广中国文化的魅力。
2. 社交媒体互动:文化大使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与国内外粉丝互动,分享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并回答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疑问。
3. 文化体验活动:文化大使组织了中华文化体验活动,让国际友人亲身参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活动,增加对中华文化的体验和了解。
如上述,文化大使通过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建设文化交流中心、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以及日常推广活动等方式,积极推广中华文化,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更多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也让中华文化在国际间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优秀外交官的事例

优秀外交官的事例
案例一:
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周恩来于1917年毕业于南开中学,又在1919年去南开大学学习,是南开大学第一届学生,曾任国务院总理兼任外交部长。
作为南开知名校友,周恩来总理曾在国际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方针,参与制定了万隆十项原则等,他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他的伟大人格和精神风范,也永远是南开师生学习的楷模,永远激励着南开人砥砺前行。
案例二:
中国外交部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以后第一位女性发言人——李金华,1953年从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她被分配至新闻司前身的外交部情报司图书资料室工作,此后从事外交事业40余载,先后供职于中国驻巴基斯坦、智利大使馆,历任外交部第一亚洲司,任职员、一等秘书、参赞等职。
此外,她还是新中国第二位派驻大洋洲国家的女大使。
案例三:
在我国的外交史上,有一位名叫吴钟华的特殊外交官,他曾凭借意志独守孤岛3年,独自升旗、唱国歌,一个人撑起一座大使馆。
196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的吴钟华,从事外交工作多年,先后在巴基斯坦、斯里兰卡、
马尔代夫、斐济、基里巴斯、新加坡等使馆以及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退休前任中国驻美洛杉矶总领事馆副总领事。
案例四:
196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英语专业的吕聪敏,毕业后就远赴英国,在中国驻英国代办处工作。
随后又先后在外交部欧美司、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外交部美大司任职。
1988年2月,吕聪敏调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和总理办公室工作,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的外事秘书。
在外交部期间,他的工作主要涉及欧美地区业务,见证了新中国外交史上的许多重要时刻。
中欧民间大使——季波

中欧民问大使——季液他长年奔波在欧洲和世界各地,真情讲诉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被誉为中欧之间的民间大使。
他 曾担任过孟山都、箭牌和马氏等世界 500强企业的总部高管,现任长江商 学院助理院长、驻欧洲首席代表,负责长江商学院在欧洲的事务。
他就是 有着家国情怀的旅美旅法华人一季波。
他是江苏如皋人,1987年以优 异的成绩考取了南京大学,1994年 赴美留学,2009年开始定居在法国。
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中欧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的引领者,他的足迹遍及五大洲,五 十多个国家。
面对西方一些国家政府 官员、企业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误区 和质疑,季波凭借深厚的中国文化积淀和极强的专业水准,开设了 “赢在 中国”系列讲座。
针对不同群体,面 向英国贵族学校的高中生开设“你 好中国”,面向CEO开设“今日中 国”早餐会,面向欧洲商业精英会——青年总裁协会的2. 7万多名 行政总裁讲好中国故事,帮助他们正 确认识中国、客观评价中国,鼓励他 们到中国发展。
他频繁受邀在达沃斯 世界经济论坛(瑞士)、世界移动大会(西班牙)、伦敦科技周(英国)、联合国创业全球峰会(土耳其)、全 球投资者峰会(以色列)和技术创新 峰会(中国)等大型创新创业会议上 作为主讲嘉宾,赢得广泛赞誉。
2019年5月,他又成功打造了“领航中国”项目,通过名师授课、名企参访、领袖交流、文化体验四大模■季波在瑞士洛桑大学主题演讲■季波近影块,致力于推动中西方企业家双向交流,帮助欧洲中小型企业家了解中国商业环境与知识,与中国成功企业家相互学习、深度沟通,开启长期互信的商业合作伙伴关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袖生态圈。
尽管季波已经在欧美生活了近三十年,但他时常说:做人不能忘本,我的根在中国。
作为海外华人,他在西方国家颇受欢迎,有许多粉丝,经常受邀到国际知名的高等学府介绍中国,不遗余力传播中华文化。
中美贸易摩擦发生后,他主动接受伦敦大学学院邀请作“中美贸易战及其对全球政治经济的影响”的主题演讲,以详实资料揭示中美贸易摩擦的本质,并与联合国官员展开深度对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文化外交官讲述“中国故事”作者:刘源隆来源:《小康》2017年第33期车兆和,1982年自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毕业后,分配到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他先后在菲律宾、美国、以色列、土耳其、南非、韩国工作,是文化外交领域的专家。
面对《小康》记者,他谈起了自己35年来工作中的各种故事和自己总结的经验。
“我当时所乘的航班上大多是中国人。
”作为1989年后,文化部第一批外派常驻人员之一,车兆和当时被派往我国驻美国大使馆任二秘,在前往华盛顿的途中,他经旧金山入境。
当时的情景,他铭记于心。
飞机上大部分是到美国看望留学生的家长。
家长们为孩子带了许多吃的东西,有方便面、火腿肠、木耳、蘑菇、黄花菜、玉米面,等等。
有些东西是美国海关禁止带入境的,因此所有行李都要打开检查。
当时美国的海关人员对中国人非常粗鲁,高声呼喝,还推推搡搡。
车兆和看不下去,就走过去对海关人员说这些中国人不懂英语,需不需要他的帮助。
这让海关人员很不耐烦,就要检查车兆和的护照。
车兆和拿出一本“红皮护照”交给他,那位海关人员凶狠的表情一下子变得笑容可掬,“先生,您请走这边。
”他指着“外交人员通道”说道。
车兆和大声地说:“请对待他们好一些,他们不懂英语。
”当车兆和转身离开,他听到那位海关人员对同事说:“今天很幸运,我遇到了一位中国外交官。
”“当时我的眼睛湿润了。
”在当时,我们国家无论硬实力还是软实力,在面对西方国家时是非常弱势的。
车兆和说当时在国外推广一些文化交流活动远比现在要难得多。
然而就是当时的种种困难,使他格外珍爱这本二秘“红皮护照”。
“就是这本护照,让我坚定了在文化外交战线奋斗终生的决心。
”这一干就是35年。
“文化交流终究要回归到文化本身”“外交一翼,搭台唱戏,服务大局,文明互鉴。
”是车兆和在梳理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外文化交流工作记事时所概括的,“也是不同时期我国对外交文化交流所遵循的原则”。
“外交一翼,尽显神奇。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1980年,我国的文化交流主要是为政治服务的。
根据周恩来总理的“先文艺后外交”指示,文化部配合外交大局,组派中国杂技团、中国京剧团、中央歌舞团等出国访问演出,同建交国家与非建交国家的艺术家和人民接触,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努力打破西方制裁与封锁,扩大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
“在1949年至1959年的10年间,中国政府曾7次组派艺术团,参加在匈牙利、东德、波兰、罗马尼亚、苏联和芬兰等国举行的第2届至第7届‘世界青年联欢会’。
起到了重要的‘开路先锋’的作用,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在“文革”期间,对外文化交流工作虽然受到一定影响,但也不乏“闪光点”,比如著名的“乒乓外交”。
车兆和说,“这一时期,因为国内外的因素,导致文化交流呈现‘少而精’的特点。
”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全国兴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大改革开发力度的态势。
“对外文化交流要为经济建设大局服务,于是出台了‘文经结合’和‘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方针,通过多种形式的国际文化活动,推动经贸,引进外资,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据车兆和回忆,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从美国回国,发现很多同事朋友辞职,“下海”经商,“这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生态,而在国外的工作,我们也开始努力开拓海外商业展演市场”。
到了21世纪,文化部贯彻十五大方针,制定了新时期对外文化工作的总体目标,“概括起来就是‘四个服务’,为外交大局服务,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国家统一大业服务,为文化事业自身的繁荣与发展服务”。
“尤其是为文化自身的发展服务,这在之前是不能提的,也是不敢提的。
其实无论是为政治服务,还是为经贸服务,都只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阶段性的方针政策,如果作为长期的方针政策是有失偏颇的,文化交流终究要回归到文化本身。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部所做主旨演讲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由此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以一种更高的视野与更大的格局来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也让我们对于世界其他文化更加理性、不断包容、互相借鉴。
车兆和表示,“‘一带一路’跨越世界五大文明区域,相关国家60多个,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认真学习研究沿线国家的文化,找到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切入点,打造沿线国家文化命运共同体,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能够做的和必须做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2002年,车兆和读到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的“国情咨文”。
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从遗传基因上说,我们黑人和白人99.9%是相同的。
”这让车兆和感想颇多,“我当时就想,人类的基因99.9%都是相同的,那么是什么让我们有了如此巨大的差异?”2009年在出任我国驻韩国使馆文化参赞时,车兆和去拜会韩国外交通商部主管亚洲事务的司长。
“我们谈完正事后,他用不熟练的中文对我说:‘我的祖上来自中国青岛,姓赵。
’”车兆和当时很惊讶,也很高兴。
“我在想:他祖上是中国人,现在是韩国人;或者说祖上是汉族,现在是朝鮮族。
他的这种转变又是什么来定义的呢?”文化部原部长孙家正曾说:“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名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从事了35年文化外交工作的车兆和对于文化的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
“其实,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文化,是文化真正区分出了民族与人种的不同。
”“在文化交流当中,首先就是‘文化自信’,没有自信,最后就会被别的文化所同化。
”车兆和对于我国一段时期内曾出现的“文化自卑”现象深恶痛绝,“我国是拥有着优秀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国,然而很多人对于自己的文化不了解,不学习,毫无底线和原则地盲目崇拜、吹捧西方的文化,这不叫虚心,也并非包容,而是赤裸裸的下跪。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是积贫积弱的国家,当时的人们被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所威慑,很多人就认为我们的文化不如西方,这种思想一直持续到今天。
然而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物质资源的极大丰富,综合国力稳步提升。
事实证明我们中华文化不仅不是落后的,反而有着极大的优势。
“我们应当自信,更应当把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播给世界更多的人们,让我们祖先留下的杰出智慧、丰富的文化传递给更多的国家、更多的人。
”“我在韩国工作时,正是‘韩流’在中国日渐式微之时。
韩国政府和文化界正为此事着急,韩国媒体和政府文化工作者,多次采访我对‘韩流’的看法,他们总问我如何让‘韩流’在中国保持经久不衰之势。
”车兆和对此不以为然,他在接受韩国媒体采访及各种场合讲话时,反复表述:“作为中国驻韩使馆文化参赞和首尔中国文化院院长,我肩负两个重任,即弘扬中华文化和引进优秀的韩国文化。
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单向不是交流,而是输出或输入;输出过多或输入过大的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本国或对方国民都会产生逆反心理。
”“只有双向交流,才能促进文化的发展。
”车兆和肯定地说。
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走破脚皮“作为一名文化外交官,首先要懂外交,要了解外交政策,善用政策谋略,会交涉,能办事;其次要有文化,要有较深的文化底蕴、较丰富的专业知识,有相当的文化修养;第三要学会把外交和文化融合在一起,拿在手中、干起来、管起来。
这应成为我们对文化外交官的基本要求……”这是文化部前部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蔡武总结的。
一直以来,车兆和就是按照这样的自我要求去工作的。
“如果文化外交官既不懂文化,又不懂外交,最后只剩下个‘官’字,这不就是个‘小官僚’吗?世人最痛恨不学无术的‘小官僚’,他们可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呀,自己决然不做!”对于外交,在车兆和看来,是充满技巧的,不能一味地强横,也不能一味地妥协。
“晚清的外交思维就是妥协、绥靖、避让,这是当时的国力所决定的。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中国国力的逐步强大,“我们的外交政策也是不断变化的,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既要包容世界,求同存异;也要影响世界,把世界人民团结起来。
”去年9月以色列前总理佩雷斯去世了,车兆和向记者回忆起了他曾与佩雷斯交往的一段趣事,那时的车兆和还是一名外交战线的年轻人。
1995年,车兆和被派往以色列,在特拉维夫工作。
次年,我国驻以色列大使王昌义宴请刚刚卸任的以色列总理佩雷斯,那是他第一次见到佩雷斯。
“我们原以为佩雷斯会穿正装来赴宴,因此我们都穿西装打领带,衣冠楚楚的。
”没想到“老佩”出现时上下身穿的是不同颜色的服装,还没有打领带。
“他进来时,我们都很紧张,王大使是讲法语的。
他不先开口,别人也不好说话。
”因此,当时在场的人员尴尬地站立数秒钟,不知说什么好。
车兆和当时站得靠前,为了打破尴尬,他走上前去,靠近佩雷斯的耳边说了句“悄悄话”。
佩雷斯哈哈大笑,然后也凑近他耳边嘀咕了几句,车兆和也会意地笑了。
站在前面的王昌义大使笑着问他们在嘀咕什么。
车兆和当时说的是:“总理先生,您比我想象中要年轻帅气得多!”大使又问佩雷斯说了什么。
车兆和没有直接回答,他面对佩雷斯说:“王大使问您和我说了什么。
”佩雷斯说,“你若是个年轻美貌的姑娘就好啦!”这话逗得全场人哈哈大笑。
那个晚上,整个宴会气氛活跃,轻松愉快,大家好像有说不完的话题似的。
“在外行人眼里,外交是项很风光的工作,其实不全是。
风光、热闹、体面、尊严只反映了事务的一面,其后面还有艰辛、隐忍、委屈、寂寞和孤独。
”2002年,车兆和被派往南非,是中国驻南非使馆首任文化参赞。
时任中国驻南非大使刘贵今说,“在非洲工作,就要发扬‘三皮精神’,要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要知难而上地开展工作!”车兆和说起在南非的经历,虽然充满艰辛,但却令他很是怀念,“我们在工作实践中还增加‘一皮’,即‘走破脚皮’。
我们走遍了南非的各个城市,有些地方治安极差,致使我们的汽车被砸、手提包被偷、被抢等。
“文化外交还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学而不厌是其基本要求。
” 在南非常驻期间,车兆和的大部分周末和节假日都是在淘书、看书、译书中度过的。
他曾拜南非作家大会主席奥利芳特为师,在其指导下搜集、研习、翻译南非名家的文学作品;还曾两次拜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丁·戈迪莫,并当面请教。
在两位文学大师指导下,他完成了《红宝石——南非短篇小说精粹》的翻译工作。
小标题:把坚持传递给年轻人们“多年来,我们的文化外交工作有种倾向,即追求‘大’,文化交流项目似乎成了越大越好,过分追求‘大制作’、‘大手笔’,但往往达不到‘大影响’。
”几年前,在国内盛行以某一艺术形式命名的“年”文化系列活动:国际交响乐年、国际歌剧舞剧年、国际美术年等;以“中国文化某国行”命名的系列活动:中国文化美国行、非洲行等。
在车兆和看来,这些文化活动有时会只追求“大”,而忽略了“小”。
这种现象导致我们对艺术家、学者、小型艺术团组之间的交流等基础性工作重视得不够,在经济投入方面相对也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