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章 感光材料与曝光技术综述

合集下载

感光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感光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感光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感光材料是指能够对光线进行影响并产生化学变化的材料。

自光学技术问世以来,感光材料一直是光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从银版印刷、胶片相机到数字相机,感光材料在许多影像设备中都有广泛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感光材料也在不断更新与改进。

本文将介绍感光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一、感光材料的研究进展1.1 纳米光学纳米光学是一种新型光学技术,它基于纳米级的结构设计,通过控制光在纳米尺度下的传播、聚焦、反射和吸收等现象来实现高分辨率成像和光子学操作。

纳米光学对于感光材料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纳米结构对感光材料的光谱吸收和荧光增强有着显著的影响,这为新型的感光材料设计和制备提供了可能性。

1.2 光受激反应光受激反应是指一种通过光子激发的化学反应。

在感光材料中,光受激反应可以使材料的化学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实现信息的储存和转移。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分子设计和材料制备的手段,实现了对感光材料反应通道和反应路径的精确控制。

这为制备高效、高灵敏度、低噪声的刻录和光存储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1.3 量子点技术量子点是一种尺寸约为5~50nm的半导体小颗粒,由于量子效应的存在,它们的光学、电学性质与大尺寸的晶体存在明显的差异。

近年来,研究人员将普通的感光材料与量子点技术相结合,制备了新型的纳米复合感光材料,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光学性能和机械稳定性,可以广泛应用于数字显微镜、生物成像和数据存储等领域。

二、感光材料应用前景2.1 光存储技术光存储技术是利用光子学原理存储和检索信息的一种技术。

与传统的磁存储技术相比,光存储技术的读写速度更快、存储容量更大、读写次数更多,并且不容易受到磁场和辐射等环境干扰。

感光材料是光存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因此,研究新型的感光材料和结构是未来光存储技术的重点之一。

2.2 生物成像生物成像是研究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一种非破坏性技术,其主要应用于生命科学、医学、食品安全等领域。

光线材料综述

光线材料综述

光纤材料的综述前言:光纤是光导纤维的简写,是一种利用光在玻璃或塑料制成的纤维中的全反射原理而达成的光传导工具。

微细的光纤封装在塑料护套中,使得它能够弯曲而不至于断裂。

通常,光纤的一端的发射装置使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或一束激光将光脉冲传送至光纤,光纤的另一端的接收装置使用光敏元件检测脉冲。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光在光导纤维的传导损耗比电在电线传导的损耗低得多,光纤被用作长距离的信息传递。

通常光纤与光缆两个名词会被混淆.多数光纤在使用前必须由几层保护结构包覆,包覆后的缆线即被称为光缆.光纤外层的保护结构可防止周围环境对光纤的伤害,如水,火,电击等.光缆分为:光纤,缓冲层及披覆.光纤和同轴电缆相似,只是没有网状屏蔽层。

中心是光传播的玻璃芯。

在多模光纤中,芯的直径是15μm~50μm,大致与人的头发的粗细相当。

而单模光纤芯的直径为8μm~10μm。

芯外面包围着一层折射率比芯低的玻璃封套,以使光纤保持在芯内。

再外面的是一层薄的塑料外套,用来保护封套。

光纤通常被扎成束,外面有外壳保护。

纤芯通常是由石英玻璃制成的横截面积很小的双层同心圆柱体,它质地脆,易断裂,因此需要外加一保护层。

关键词:光纤结构分类使用优点生产方法1光纤的发明和使用1870年的一天,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到皇家学会的演讲厅讲光的全反射原理,他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在装满水的木桶上钻个孔,然后用灯从桶上边把水照亮。

结果使观众们大吃一惊。

人们看到,放光的水从水桶的小孔里流了出来,水流弯曲,光线也跟着弯曲,光居然被弯弯曲曲的水俘获了。

人们曾经发现,光能沿着从酒桶中喷出的细酒流传输;人们还发现,光能顺着弯曲的玻璃棒前进。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光线不再直进了吗?这些现象引起了丁达尔的注意,经过他的研究,发现这是全反射的作用,即光从水中射向空气,当入射角大于某一角度时,折射光线消失,全部光线都反射回水中。

表面上看,光好像在水流中弯曲前进。

第四章摄影摄像中的曝光控制方式

第四章摄影摄像中的曝光控制方式

第四章摄影摄像中的曝光控制方式第四章摄影摄像中的曝光控制方式景物亮度是指,在必然的照明条件下和观察角度上所见景物的敞亮程度。

在画面中,必然的景物亮度表现为相应的明暗影调,这是在技术上的意义;但更重要的是在艺术上,景物亮度所形成的画面影调、色调及其内涵。

当了解了各类不同的景物亮度以后,在创作中摄制人员还必需结合所使有的感光材料的宽容度和摄录设备的性能指标,按照感光材料的宽容度和摄像机中摄像管允许容纳的动态范围,调整景物的亮度散布,通过选择景物、光线、安排照明,控制景物的亮度范围,以便使画面的亮度取得平衡。

第一节画面的亮度平衡与曝光所谓画面的亮度平衡,指的是在拍摄进程中按技术和艺术创作的要求,在感光材料的宽容度或摄像管有效的动态范围之内,把景物的亮度范围(又称亮度间距)恰如其分地容纳在图像中,使景物亮度得到较好的表现。

在自然光条件下,景物的最高亮度与最低亮度的差距是很大的,最高可达上万倍。

据有关材料统计,普通景物的平均亮度范围约为160:1,而此刻用于再现景物亮度转变的电影胶片和磁性录像带记录的能力却是有限度的。

现代电影胶片能够按正比例关系记录景物的亮度范围为128:1;电视摄录设备能按正比例关系记录的亮度范围,通常只有30:1。

从上述几个数字关系可以看出,胶片或摄像机对自然景物的亮度范围只能做到有限的记录,而难以全数还原。

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由于节目内容无所不包,创作领域极为普遍,景物转变超级复杂,随着季节、时间、气候条件和光源类型等转变,景物以不同的明暗、不同的颜色呈此刻人们眼前。

当咱们把各类景物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从头组合在画面中时,便组成了景物间的明暗对比和色调对比。

这些不同的景物亮度,在画面中要想表现出相应的明暗影调,直接受到感光材料(胶片)的宽容度和摄录设备允许容纳的动态范围的限制。

当景物的亮度范围超出胶片或摄录设备允许记录的有效范围时,景物就不可能在画面中全数取得再现,有一部份景物在画面中不是曝光过度,就是曝光不足,失去正常的影调层次和质感。

《感光材料》课件

《感光材料》课件

《感光材料》PPT课件
欢迎来到《感光材料》PPT课件!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感光材料的各个方面, 从定义到应用领域,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个令人着迷的领域。
感光材料的定义
1 关键组件
感光材料是指能够记录和储存光能的材料,它包括感光层、导电层和基底等关键组件。
2 物理原理
感光材料利用光的能量激发电子的行为,化学法
通过溶液的沉积、干燥和处理步骤,制备出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质的感光材料。
2
薄膜技术
利用薄膜的沉积、成膜和加工技术,制备出高质量、高性能的感光材料。
3
纳米材料合成
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制备出具有高响应度和高灵敏度的感光材料。
感光材料的应用领域
摄影领域
感光材料是相机和胶片的核 心组成部分,它使我们能够 记录和保存珍贵的瞬间。
3
多功能化
感光材料将更多地与其他材料和技术相结合,实现多功能和多领域的应用。
感光材料的优势和挑战
优势 高感光度 高分辨率 宽波长范围
挑战 材料制备复杂 成本较高 材料稳定性有待改进
总结和展望
通过本课件,我们深入了解了感光材料的定义、分类、制备方法、应用领域、发展趋势、优势和挑战。未来, 感光材料将继续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出更多令人惊叹的应用。
3 应用广泛
感光材料在摄影、印刷、光存储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感光材料的分类
化学成分
感光材料可以根据化学成分分为银盐、聚合物、半 导体和纳米材料等不同类型。
应用领域
感光材料也可以根据应用领域进行分类,比如摄影 感光材料、印刷感光材料和光存储感光材料。
感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印刷领域
感光材料在印刷行业中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实现 高质量的图像和文字复制。

《摄影技艺》网上考试题库

《摄影技艺》网上考试题库

第四章 摄影曝光
一、单项选择题
1、曝光过度是利用了胶片特性曲线的( )。
A. 趾部
B.肩部
C.直线部
D.最低密度区
答案:B
2、在一定光照条件下,拍摄静止的物体选择( )。
A. 慢速度,小光圈
B.快速度,小光圈
C.快速度,大光圈
D.慢速度,大光圈
答案:A
3、在一定光照条件下,用小景深使背景虚化宜选择( )。
A.正立
B.倒立
C.视光线情况而定,二者皆有 D.不能确定
答案:B
4、在摄影术发明的过程中,为了永久地记录影像,要解决三个技术问题,以下
不属于三者的一项是( )。
A.敏感的银盐,形成影像 B.防止已形成的影像继续发生变化
C.如何将负像变成正像
D.如何高质量保存照片
答案:D
5、散射光是否具有明显的方向性?( )
C.上下左右与景物一致 D.左右一致,上下与景物相反
答案:C
8、有效口径是指( )。
A.最大光束直径和焦距之比 B.焦距和最大光束直径之比 C.最大光束半径和焦距之比 D.焦距和最大光束半径之比 答案:A 9、镜头镀膜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通光量 B.提高清晰度 C.保护镜头 D.降低色彩差别 答案:A 10、广角镜头使透视感( )。 A.增强 B.减弱 C.无差别 D.不能确定 答案:B 11、f4 光圈的通光量是 f5.6 的( )。 A. 2 倍 B. 根号 2 倍 C.根号 2 分之一倍 D.二分之一倍 答案:A 12、F8 光圈的通光量是 F5.6 的( )。 A. 2 倍 B.根号 2 倍 C.根号 2 分之一倍 D.二分之一倍 答案:D 14、有时差的相机是( )。 A.单镜头反光相机 B.双镜头反光相机 C.平视旁轴取景相机 答案:A 15、光圈优先自动相机适于拍摄( )。 A.风光 B.军事 C.新闻 D.体育 答案:A 16、背景明暗对平均测光的准确度影响( )。 A.较大 B.较小 C.无差别 D.不能确定 答案:A 二、判断题 1、红外自动对焦系统适于晚上。 答案:错误 2、对影自动对焦系统测距时适用于亮度和反差特别大的景物。 答案:错误

光电材料的发展范文

光电材料的发展范文

光电材料的发展范文光电材料是一种具有特殊光电性能的材料,能够吸收、传导、发射和控制光能的转化。

近年来,随着光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光电材料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光电材料的发展历程和前景。

光电材料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最早的光电材料是光电二极管,利用半导体材料的PN结构来实现光电转换。

20世纪50年代,人们发现了光敏效应和内照射效应,使得光电材料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到了70年代,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光电材料的种类也不断增加,包括光电导体、光电阻、光电场效应晶体管等。

光电材料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光电二极管时代,这是最早期的光电材料应用。

第二阶段是光电导体时代,主要应用在光电储存设备和高速光电开关等方面。

第三阶段是光电场效应晶体管时代,通过改变材料内部的电场分布来控制光电特性。

现在,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研究纳米光电材料,如量子点和纳米线等,这些材料在光电转换效率和器件性能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光电材料的发展也得益于材料科学和化学的进步。

传统的光电材料主要是无机材料,如硅、锗等,这些材料具有很高的光电转换效率。

但是,它们的制备成本高、工艺复杂,限制了它们在大规模应用中的发展。

近年来,有机光电材料的研究成为了一个热点领域,有机材料具有可塑性、可控性和低成本等优势,可以用于制备柔性光电器件。

同时,人们还在探索新型的光电材料,如钙钛矿和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等,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有望在太阳能电池和光电器件等领域取得突破。

光电材料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光电材料在太阳能电池、光电传感器、光纤通信和显示技术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特别是在太阳能电池领域,光电材料的发展对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和降低成本起到了关键作用。

目前,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已经超过了30%,而且有望继续提高。

总的来说,光电材料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相信光电材料的性能还会有更大的突破。

摄影教程PPT

摄影教程PPT

35毫米单镜头反光式AF(自动对焦)照相机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照相机从集成电路的电子化到 微型计算机控制又发展到智能化的新型电子照相机。 1985年,日本美能达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架35毫米单镜头反光式AF照相机—— 美能达a7000型照相机,从而揭开了照相机发展史上新的一页。单镜头反光式AF照 相机的出现,使原来手动对焦难以捕捉“精彩的瞬间”变得方便起来,摄影真正做 到了伊斯曼发明第一架柯达照相机时讲相机市场上,自动对焦照相机已占据半壁 江山。单镜头反光式AF照相机,以其对焦迅速、操作方便、功能完善而受到人们的 普遍欢迎,继而涌现出一大批像佳能、尼康、美能达等专业型、业余型的单镜头反 光式AF照相机。 佳能公司于1987年推出单镜头反光式AF照相机,命名为EOS系列(EOS表示电子 光学系统)。佳能EOS系列照相机与传统的佳能MF照相机相比,镜头与照相机机身的 连接取消了全部机械连动,改用八个金属触点实现机身与镜头的信息交流同时,它 采用镜头内弧型超声波马达实现自动对焦,噪声较小,对焦速度较快,成为自动对 焦速度最快的照相机之一,目前佳能所有的镜头都采用超声波马达。 1992年,佳能公司推出的EOS5型照相机,首次采用人工智能眼控自动对焦。该 机取景框中有五个水平测距点,在取景器下方装有四只红外线发射器,根据眼球反 射红外线的方向,照相机能自动判断眼睛视线方向,从而选择对焦点。1994年,佳 能公司推出第二架眼控对焦照相机EOS50E型,将五点眼控简化为三点眼控对焦,并 在垂直方向上也能实现眼控。
1928年,德国又推出罗莱弗莱克斯(Rolleifiex)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它所拍摄的画面大小为6厘米x 6厘米。这种照相机上有两只镜头,上面一只 用于取景测距,下面一只用于曝光。 1948年,瑞典生产出哈萨布莱德(Hasselblad)1600F型单镜头反光式照 相机。哈萨布莱德照相机在设计上先进合理,可换用不同焦距的镜头,其胶 片的后背暗盒可互换,这样就允许同时使用不同类型的胶片进行拍摄。哈萨 布莱德500型照相机经改制后在20世纪60年代被美国宇航总署选定为人类第 一次踏上月球时使用的照相机。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出现过许多不同结构、不同品种的照相机,在 使用上都存在某些缺陷,在不久或稍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被逐渐淘汰。例如德 国的蔡司折叠式120照相机,曾以优质的镜头而闻名于世,流行至20世纪50 年代,但由于这种照相机不能更换镜头,使用上也不十分方便,最后还是停 产了。还有些大型专业照相机,虽然这种照相机比较笨重,在使用上也不是 十分方便,但它所用的底片最大的可达10英寸x 12英寸,通过照相机皮腔调 整,能校正影像透视上的变形,因此它特别适用于拍摄建筑、产品广告等, 拍摄后的底片特别适合印制巨幅照片,所以这类照相机在专业广告摄影中使 用较普遍。

感光度在曝光技术中的应用解析

感光度在曝光技术中的应用解析
的数 值.
1 感 光材 料
1 1 卤化银胶 片感光材料 .
材 料 中占主要地 位. 感光 材料的结构 : 由卤化 银 的微 晶、 明胶 以及 其他化合 物 组 成 的感光乳 剂 , 卤化银 感光 材料 的基本感 光物质 . 是 将感光 乳剂 均 匀涂布 在支持体上 , 同时在感 光 乳剂层 上涂 以保 护膜 , 即为 卤 化银感 光材料 ( 图 1 . 色感 光 材 料 往往 具 有 比黑 白感 光材 见 )彩 料更 为复杂 的结 构 , 有几 种性 能 不 同的感 光 乳剂 层 和间 隔层 需 叠加 而构成 ( 图 2 . 代 的彩 色 感 光 材料 甚 至 有 十多 层 的结 见 )现
支 持体 可以分为胶 片( 卷) 干 版 和照 相纸 ; 胶 、 按感 光 特性 可分
为三类 : ①负性 感 光材 料 , 有 较 高 的感 光 度 , 于 直 接拍 摄 具 用 景 物. 经拍 摄 和 冲 洗 后 , 得 影 像 与 被 摄 物 的 明 暗程 度 相 反 所 ( 自感光材 料) 为其 补 色 ( 色感 光 材 料 ) ② 正 性 感光 材 黑 或 彩 .
收 稿 日期 : O O O —2 21— 6 3
作 者 简 介 :张小 强 (9 8 )男 , 族 , 南焦 作 人 , 海 师范 大 学 讲 师 16一 , 汉 河 青
第 3 期
张 小 强 : 光 度 在 曝 光 技 术 中 的 应 用 解 析 感
l7 O
C D集 成在 特殊高 感光度 的半导 体单 晶硅材 料 上 , 面有 大量 独立 的感 光 二 极管 , C 上 比较像 由一个 类 似马赛 克 的网格 、 聚光镜 片 以及 垫于最底 层 的 电子 线路矩 阵形式排 列所 组成 ( 图 3 . 见 ) 感光 时 能将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感光材料的种类及构造
• 第一节 黑白片的种类及构造
• 一、 黑白片的种类 目前被广泛使用的黑白感光片,从外形 来分,有卷片和页片两种;从感色性能 来分,有色盲片、分色片和全色片三种。
(一)、按外形分类
• 1.卷片 也叫胶卷,有135、120、127、 220等多种型号,以适应不同类型的照相 机。目前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的是135和 120两种型号的胶卷。127、220型号的胶 卷已日趋淘汰。
四、反差性
• 景物有明暗差别,被摄景物中主要部 位的明暗差别,在摄影上称为“景物 反差”。这种差别大,称为景物反差 大;反之,称为景物反差小。
• 影像也有明暗差别,影像中主要部位的 明暗差别,在摄影上称为“影像反差”。 这种差别大,称为影像反差大;反之, 称为影像反差小。 • 景物反差与影像反差通常简称“反差” • 对反差大小的比较是以各自的明暗亮度 的比值进行比较的。
不同标记法之间的换算是“GB21=ISO100”,其余依 次类推,参见表
二、颗粒度
• 黑白影像由黑色金属银组成,这种金属 银的颗粒大小在不同的黑白胶卷上大小 不一。彩色影像由黄、品红、青染料组 成,这种染料分布的均匀性在不同的彩 色胶卷上也是不一的。
颗粒度的影响因素
• 感光度高低与它的颗粒度成反比 • 与影像放大倍率密切相关 • 曝光与显影
5、彩色红外片:记录750—1300毫 米波长、接近可的照相性能
• 胶卷的主要照相性能包括 • 感光度、反差性、宽容度、颗粒度、 • 解像力、灰雾度、保存性、感色性。
一、 感光度
• 感光度又称“片速”,指胶卷对光 线的敏感性。 各国对胶卷感光度的标记尚不统一。 在我国常见的感光度标记有“GB 制”、“DIN制”、“ASA制”、 ‘ISO制”。
3、黄滤光层:能将未被感蓝乳剂层吸收而透过的蓝 色光线全部吸收,而让绿光和红光透过。(冲洗 后去掉) 4、隔层:也叫分离层。为了防止各乳剂层和蓝滤色 层中的各各成分互相扩散窜层。(明胶层)另一 目的是充分吸收通过各层的乳剂层以后而产生的 反射光光晕,从而有效的提高乳剂层影像的清晰 度。(内防光晕层)
五、宽容度
• 胶卷的宽容度是指胶卷能够按比例 记录被摄景物明暗范围的能力。 • 所谓“按比例记录”是指胶卷接受 的曝光量与密度的增加成正比。
在摄影实践中,胶卷的宽容度意味着
可允许曝光误差的能力, • 即曝光在多大的误差内,胶卷仍能产生 还可以接受的影像质量。 • 通常采用该胶卷“能允许曝光误差正负 几档”来表示宽容度。 • 被摄景物的反差小些,宽容度的运用价 值就大些;反之,就小些。
• 4)“110”胶卷——供110相机使用,像 幅有13 X 17毫米和12 X 15毫米两种,约 为135胶卷画幅的1/4大小,有的一卷可 拍20张、有的一卷可拍12张等。110胶卷 的外型结构有点类似盒式录音带,装入 相机即可拍摄,拍完不必倒片即可打开 相机取出,较为方便。
• (5)“126”胶卷——供126相机使用, 一卷可拍28 x 28毫米的画幅12张或20张 等,外型结构类似110胶卷。
六、灰雾度
• 胶卷上未经曝光的感光乳剂经显影后产 生的密度称为灰雾度, • 卤化银本身的性能不稳定产生的灰雾称 为“乳剂灰雾”、还有“显影灰雾” “摩擦灰雾”等。 • 灰雾度过大会影响细部表现,导致反差 下降,影像给人以不舒畅的沉闷感
三、解像力
• 胶卷的解像力又称“分析力”。“分辨 力”,它是指胶卷对景物细部的表现力。 • 能把景物细微部清晰地记录下来的,称 为解像力高; 反之,则解像力低。
解像力是指该感光片在1毫米内能分辨 多少条线的能力 • 胶卷的颗粒度小,解像力也就高 • 胶卷解像力的的影响因素取决于胶卷 本身质量,而且取决于镜头的解像力, 还与曝光、冲洗、聚焦、相机稳定性 密切相关。
• (6)“127”胶卷——供127相机使用, 一卷可怕16张(42X42)毫米或8张 (42X64毫米)。
2.页片
• 这种感光片是一页一页的,厚度大,比 较平直,所以叫页片。用页片进行拍摄, 需要借助特制暗盒,一个暗盒能同时容 纳两张页片,尺寸是固定的。这类感光 片只适用于大型座机,常用来进行商业 照相和翻拍。型号有3X4、4X5、6X8、 8X10、12X19等规格。
• 2.分色片 分色片的感色性从紫、蓝光 扩展到除红光以外的所有可见光。用这 种感光片拍摄景物,其影像的明暗差别 接近于外界实物,色调要比色盲片正常 得多,所以又称为正色片。分色片适宜 拍摄风景和人像。但是,它对红光缺乏 辨别力,鲜艳的红色在影像中均成为深 灰色或黑色。
• 3.全色片 全色片是在分色片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感光范围最宽的黑白感光片。它对自然界 的七种可见光全能感受所以叫它全色片。这种 感光片对一般景物的明暗层次,能相当丰富地 表现出来,把黑白之间的灰色影调细致地区分 开来。由于它的适应性强,拍摄效果好,因此 使用极为普遍。全色片虽为全感性感光片,但 是对七种色光的感受仍有程度上的不同。如红 色,它的感受就不太敏感。全色片的感色性与 感光度的高低有关,感光度低,感色性弱;感 光度高,感色性强。
• 感光层的成份主要是卤化银、明胶和光学增感 染料。 感光层在片基上的涂布有两种: • 一种是把感光性能强、弱不同的卤化银混合后 一次涂布; • 另一种是在片基上先涂感光能力弱的卤化银、 再涂感光能力强的卤化银,这就是所谓“双层 涂布”。 • 双层涂布有利于提高感光片的宽容度、解像力 等照相性能。
3、彩色中间片
• 用来作为放大彩色反转片或复制彩
色底片使用。通过翻拍、拷贝或放
大工艺,彩色中间片可将彩色反转
片复制彩色反片,后再印放照片。
4、彩色正片
• 是从彩色底片和彩色中间片复制透明正片的一 种彩色片,它可以接触曝光也可以放大曝光, 用于电影拷贝和负责制彩色幻灯片。其构造有: 与负片相同的正型片,与负片相反(上绿、中 红、下蓝)的倒型片,感光度低,反差系数大, 宽容度小,感色区域窄。
• 从使用的角度来看,以带色片基的好些。 因这种在片基上呈现出的浅色主要是一 种加入片基中的永久性的防光晕染料。 • 一则有利于提高制作照片和幻灯片时画 面的清晰度, • 二则这种片基在冲洗时不易污染冲洗药 液。
3、辅助层
• 主要包括“防光晕层”、“保护层”和“粘 合层”。主要是为了帮助乳剂层和片基的结 合以及保护乳剂层和提高影像质量。 防光晕层:在感光片感光时,景物通过镜头 折射进来的光线,绝大部分被乳剂层吸收而 形成影像,还有少量光线被片基反射回乳剂 层,在底片上引起光晕现象。
• 8.底层:在片基与乳剂层或其它涂布层之 间,起粘接作用。
四、彩色片的种类
1、彩色负片:三种不同感色性,分别 记录红、绿、蓝三种原色光。
2、彩色反转片
• 经曝光和反转冲洗加工后,形成可供直接 观赏的彩色透明片。颜色表现真实、鲜艳, 用于彩色制版印刷和幻灯印放。 特点:解像力高,用途广,颜色失真小。
(二)、按感色性能分类
• 黑白感光片的感色性能是不同的,据此 又可分成色盲片、分色片和全色片三种。 所谓感色性,是指感光片对各种色光的 敏感程度,它决定摄影的效果。
• 1.色盲片 色盲片只能感受紫、蓝光线,不能 感受其余色光。用它来拍摄景物,影像的明暗 色调与人眼所见并不一样,在眼睛看来很明亮 的黄色,它的影像却是暗淡的灰色。色盲片对 色光的感受范围窄,用来拍摄美丽的风光、衣 着绚丽的人像,得到的影像往往层次很少,反 差强烈,质感较差。它的感光度较低,但银粒 很细,影纹清晰,在翻拍中用途很广泛。
胶卷反差性
• 指在正常的曝光和冲片条件下,影像反 差与景物反差的关系, • 反差性采用反差系数(简称“r”)表示 • 反差系数r=影像反差/景物反差
根据这个关系式可以看出:
• • • • r=1,表示胶卷上的影像反差等于景物反差; r>1,表示胶卷上的影像反差大于景物反差; r<1,表示胶卷上的影像反差小于景物反差。 R 一般为0.65~0.7左右
第二节 多层彩色片的结构
多层彩色片基本上分别由 感蓝 感绿 感红 三个主要乳剂层和其它的辅助涂层组成
1、保护层:胶片最上一层的涂层(保护膜)
保护内部乳剂层不受磨擦和损伤
2、感蓝乳剂层:只感受来自被摄体的蓝色 光线(其上层为高感乳剂层,下层为低感 乳剂)加入这层能呈现黄色的成色剂。 (透过了绿光和红光)
5、感绿乳剂层: 感色范围可感受蓝、绿、紫光。由于它的 上面有黄色滤色层,所以不感受蓝、紫光 而只感绿光。(此层要加入呈现品红成色 剂,彩色红外片中应加入呈现黄色的成色 剂)
• 6.感红乳剂层:可感受蓝、紫和红光 只 感红光(此层应加入呈青色的成色剂,彩 色红外片中加品红色成色剂) • 7.防光晕层:颜料要吸收掉大部分甚至全 部的可见光。黑褐色胶体银明胶层 冲洗掉(大部分在乳剂层下面,柯达伊 斯曼胶卷涂在片基的背面,显影前冲洗掉)
二、 黑白片的结构
• • • • • • 黑白感光片的组织结构 保护层 乳剂层 结合层 片基 防光晕层
1、乳剂层
• 是涂布于片基上唯一具有感光作用的物 质。乳剂呈白色牛乳状,对光线非常敏 感,所以叫感光乳剂。它是感光片起感 光作用、记录影像的部分。感光片的性 能主要是由感光层的性能决定的。所以, 它是感光片中最重要的部分。
2、片基
• 片基又称“支持体”。感光层本身机械 强度极小,无法直接用于拍摄,所以需 要用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支持体——片 基来使感光层有实用价值。 • 感光片的片基现在大多采用三醋酸纤维 素为主要原料,俗称“醋酸片基”。也 有的采用聚脂为主要原料,俗称“涤纶 片基”。
• 两种片基都不易燃,故有“安全片基” 之称。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的片基 主要采用硝酸纤维素为主要原料,称为 “硝酸片基”。硝酸片基易燃,不安全, 故逐渐被前两种片基取代。 • 感光片的片基冲洗后常见的有带色(浅 灰、浅紫色)和透明无色的两种,前者 称为“带色片基”;后者称为“无色片 基”。
• 中国的“ GB制” 如 GB21”读作 “GB21度” • 德国的“DIN制” 如“DIN21”读作“21 定” • 美国的“ASA制” 如“ASA100”读作 “ASA100度” • 国际标准组织 的 “ISO制” 如“ISO100” 读作“ISO100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