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真菌病多点平皿培养法与常规试管培养法的比较
【专家共识】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建设基本要求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建设基本要求【专家共识】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呈持续增多趋势,准确、早期诊断是治疗疾病的关键。
然而,目前我国临床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离临床诊治需求尚有较大差距,亟待改进。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于2016年底发布了《关于提高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细菌真菌感染诊疗能力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6]1281号),要求在2020年以前加强临床细菌真菌感染诊疗体系的建设,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
本共识的制定旨在建立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基本要求,推动真菌检测技术的普及和人员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综合医院真菌感染诊疗能力。
一、术语和定义(一)酵母菌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以出芽方式繁殖,称为酵母菌(yeast)。
临床致病的酵母菌主要包括念珠菌、隐球菌、毛孢子菌等。
(二)丝状真菌多细胞真菌有菌丝和孢子,菌丝延长分枝,交织成团,称为丝状真菌(filamentous fungi)。
又称霉菌(mold)。
临床重要的丝状真菌包括曲霉菌、毛霉菌、镰刀菌等。
(三)双相型真菌有些真菌可因环境条件(如营养、温度、氧气等)改变,由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称为双相型真菌(dimorphic fungi),如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芽生菌、孢子丝菌、马尔尼菲篮状菌等。
这些真菌在体内或在含动物蛋白的培养基上,37 ℃培养时呈酵母相;而在普通培养基,25 ℃培养时呈霉菌相。
二、环境和设施要求真菌实验室环境和设施的设计应确保实验的质量和生物安全。
(一)环境要求真菌实验室应与细菌、病毒等实验室区分,以防发生交叉污染。
其面积以满足工作和安全要求为宜,合理布局。
在建设实验室或开展实验活动之前,应进行生物危害评估。
(二)基本设施设置防飞虫纱窗和门禁,有充足的照明、应急灯、通风、供水、供电、紧急疏散标识及信息系统,工作区设有洗手池、应急淋浴和洗眼装置;门外有生物安全级别标识[1]。
配置生物安全柜和不同温度培养箱(至少包括25~30 ℃以及35~37 ℃)。
真菌培养方法和步骤

真菌培养方法和步骤《真菌培养方法》咱来说说真菌培养这回事儿哈。
要培养真菌,第一步得准备好工具和材料。
你得有培养皿,这就像真菌的小房子。
还有培养基,这是真菌的食物。
另外,无菌操作的工具也不能少,像接种环啥的。
然后呢,把采集到的样本放到培养皿里。
用接种环轻轻地把样本在培养基上涂抹均匀。
这时候得注意,动作要轻,别把培养基弄坏了。
弄好之后,把培养皿盖上盖子,放到一个温度合适、湿度也合适的地方。
一般来说,二十多度就差不多。
在培养的过程中,得经常去看看。
看看真菌有没有长出来,长出来的样子对不对。
要是发现有什么不对劲的,就得赶紧找找原因。
等真菌长出来了,还得观察它的形态、颜色啥的。
看看是不是自己想要培养的那种真菌。
培养真菌其实不难,只要细心点儿,按照步骤来,就能成功。
再跟您说一说真菌培养哈。
培养真菌,就跟照顾小宝宝似的,得用心。
先把该有的东西准备齐全,像干净的培养皿、专门的培养基,还有接种用的小工具。
接着去找真菌样本,就像在大自然里寻宝一样。
可以在阴暗潮湿的角落里,或者是一些变质的东西上找。
找到样本后,小心地放进培养皿,用接种环慢慢把它铺开在培养基上。
这一步可不能着急,得稳稳当当的。
放好了,就给培养皿找个舒服的“家”,温度湿度都得刚刚好,让真菌能舒舒服服地长大。
这期间,要像关心孩子一样关心它们,多瞅瞅有没有变化。
等到真菌冒头了,那可得好好瞧瞧,看看是不是咱们期待的那种。
只要您有耐心,培养真菌不是啥难事,说不定还能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呢!《真菌培养步骤》今天咱来唠唠真菌培养的步骤。
得把东西准备齐活了。
有培养皿、培养基,还有消毒的接种工具,这些一个都不能少。
然后去找真菌的样本,这可得有双火眼金睛。
可以在一些发霉的东西上找,比如说放久了的水果、长黑斑的蔬菜。
找到样本后,在无菌的环境下操作。
打开培养皿,用接种工具把样本轻轻放到培养基上,均匀铺开。
弄好之后,把培养皿盖好,放到恒温箱里。
温度一般调在 25 度左右,湿度也得合适。
2007年第2卷中文总目次

山苍子油对小鼠系统性新生隐球菌感染的实验研究 …………………… 万力 李伟 王永强等 (3 2) 中 国大陆 马尔尼 菲青 霉病 的临 床表 现及 流行 病学 特征 的 系统评 价 … … 赵 国庆 冉 玉平 向耘 ( 8 6)
利用 蛋 白质 组学 技术 筛选 隐球 菌作 用血 管 内皮 细胞后 差异 表 达蛋 白
王 强 李铁 男 ( 4 ) 16
我 国首 例肌 曲霉 病及 其试 验研 究
…… …… …… …… …… …… … 李 东明
…… …… …… …… … 农 东晓
修典 荣
李菊裳 朱敬 先
艾 滋病 合并 咽 喉马 尔尼 菲青霉 菌病 的研 究
林 生 地霉所 致小 鼠系统感 染 的形态 学研 究 …… …… …… …… … 尹瑞 瑞
土 曲霉致 双外 耳道 曲霉 病 … …… …… …… …… …… …… …… … 李发增
冉玉平
代 亚玲 等 ( 2 ) 19
对多烯类药物耐药的 1 株黄曲霉临床株耐药性的初步研究 …………… 刘伟 万结 陈伟等 (3 ) 13
两性 霉 素 B和伏 立康 唑对 临床 真菌 的体 外抗 菌活 性分 析 … …… 窦红 涛 北 京朝 阳医院深 部真菌 感 染 的临床 分析 和药 敏试 验 徐英春 杨启 文等 (3 ) 17 杜 小玲等 (4 ) 10 徐 红等 (4 ) 13 李 若瑜 等 (9 ) 1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徐楠
邹豪
温 海等 ( O I) 沈柱 ( 4 1) 温海 等 ( 0 2) 张 明昱等 ( 7 1)
甲真菌病 多 点平皿 培 养法 与常 规试管 培 养法 的 比较 …… …… …… …… …… …… … 刘斌 威 海地 区 5 7例 甲真菌 病真 菌培 养结 果分 析 … …… …… …… … … 岳喜 昂 刘 卫兵 4 束 状刺 盘孢 的体 外培 养条 件研 究 … …… …… ……… … ……… … …… … 杨连 娟 徐红
真菌药敏试验方法比较

真菌药敏试验方法比较1.环形扩散法:环形扩散法是目前最常用的真菌药敏试验方法之一、该方法将抗真菌药物以不同浓度滴入含有标准化真菌菌悬液的琼脂平板上,然后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菌落的生长。
通过测量最小抑菌浓度(MIC),可以判断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环形扩散法具有操作简便、结果比较准确的优点,但需要较长的培养时间。
2.E测试法:E测试法是一种可定量测定真菌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方法。
该方法使用一种含有不同浓度抗真菌药物的梯度试纸条,将试纸贴附在含有真菌菌悬液的琼脂平板上,然后培养一段时间。
抗真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可以通过读取试纸上的抑菌浓度值来测定。
E测试法具有快速、准确、可定量的优点。
3.微量平板法:微量平板法是一种适用于真菌药敏试验的高通量筛选方法。
该方法在微孔控制出菌的琼脂平板上,以液体方式将不同浓度的抗真菌药物加入孔中,并装入真菌菌悬液。
随后,通过观察孔内菌落的生长情况,可以确定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微量平板法适用于大规模组织后续处理的真菌药敏试验,具有扩增快、操作简便的特点。
4.流式细胞仪法:流式细胞仪法是一种新兴的真菌药敏试验方法。
该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对真菌菌株进行染色,然后利用多色激光激发荧光信号。
通过检测细胞死亡、增殖和产生细胞壁变化等生物学特性,可以评估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反应。
流式细胞仪法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和定量分析的优点。
总的来说,环形扩散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真菌药敏试验方法,但需要较长的培养时间。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E测试法、微量平板法和流式细胞仪法等新方法的应用逐渐增多,可以更准确、快速地评估真菌菌株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真菌药敏试验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实验目的、研究对象和实验条件等因素来确定。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评估这些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皮肤点刺试验在甲真菌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多 , 响结果的准确性 。 影 皮 肤过 敏点刺 试验方 法简单 , 部疼 痛轻 , 局 易被 患者 接 受 , 人体 内过敏 原量 比皮 内法 较低 , 进 引起全 身反应 可能性 小, 安全 , 且假 阳性 率较低 。因此 , 对过 敏性疾病 的诊 断是一
种 很适 用 、 效 的 方 法 。 当然 对 于 某 些 过 敏 原 皮 试 阴 性 者 也 有
进 行 分 型 : 端 侧 位 甲 下 型 甲真 菌病 ( L O)O个 , 端 甲 下 远 DS l 近
当前 甲真菌 感染 检验 方法 主要 行直 接镜 检及 真菌 培养 等。直接镜检方法简便 , 时间短 , 需染 色。但有 时 因孢 子 、 无 菌丝数量少或位于 甲板 中 , 收集标本 或真菌鉴 定技术 的局 限 性, 易造成镜检假阴性 , 甲真菌病诊断难 获满意结果。真菌 病 培养能诊 断病 甲的真菌 属性 , 又可分类 , 要求条件 高 , 时病 有
真菌病 。另外 , 穿鞋 过紧和潮 湿环境也 可使足部 角质松 软和
糜 烂 , 甲 前侧 面受 损 伤 , 促 使 甲真 菌 病 的发 生 。 使 也
1 1 一般 资料 : 组 3 . 本 2例 甲真菌病患者 中, 1 , 1 男 4例 女 8 例, 平均年龄 4 . 15岁 , 甲外伤史者 7例 , 有 有糖尿病病史 者 1 例, 有甲沟炎 、 甲真菌病史者 4例 , 家族 史者 6例 , 穿鞋 过 有 有 紧史者 1 , 6例 有潮湿环境作业史者 1 5例。对本组 4 4个病甲 0
要作具体分析 , 尤其 要 考虑 是否 为病 毒感染 引起 的哮 喘 。 本研究通过比较真 菌多点接种培养法和皮肤过 敏点 刺试验对 甲真菌病致病 真菌检 出的情况表 明, 甲真菌病真菌 培养 中 , 在
中国甲真菌病诊疗指南(2015版)

中国甲真菌病诊疗指南 ( 2015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由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共同组织专家组成“甲真菌病指南专家工作组”,对 2008 版指南进行了认真补充和修订,制定了2015 年版中国甲真菌病诊疗指南。
参加制定本指南的顾问: 吴绍熙、廖万清、金学洙; 成员(按姓氏笔划排列) : 王爱平、李福秋、李若瑜、刘维达、吕雪莲、章强强、温海、潘炜华;秘书: 余进; 特邀审阅:郑岳臣、李春阳。
1前言甲真菌病 (onychomycosis)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其患病率约占所有甲疾病的50%和所有皮肤感染的10%。
由于甲板的特殊解剖结构特点、药物难以渗透、治疗疗程长、复发率高等因素,导致其治疗存在很大挑战。
随着强效、安全的口服及外用抗真菌药物和物理治疗等新疗法的问世,给甲真菌病的治疗带来了显著进步。
但是,在甲真菌病的临床诊疗中仍然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存在诊断不清、盲目选择口服药物等问题,导致治疗结果不够理想。
近年来,国内在甲真菌病的病原学、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特别是在2008 年“甲真菌病诊疗指南”发表后,使甲真菌病的诊疗更加规范合理,对临床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
但是鉴于篇幅的限制,该指南只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和建议。
2010年相关专家又对具体实施指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发表了“甲真菌病的诊疗难点和个体化策略”。
近年来,国内外在甲真菌病诊治方面又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为了进一步完善甲真菌病指南,规范甲真菌病的诊疗原则,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有益的指导,我们制定了本指南。
2定义甲真菌病是指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简称其他霉菌)侵犯甲板和(或)甲床所致的病变。
其中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甲真菌病又称为甲癣。
3流行病学与发病因素甲真菌病的发病率占自然人群的 2%~18%,全球的发病率有较大差别,我国南北跨度较大,发病率也存在地域差别。
检验科真菌学常见检测与分析方法

检验科真菌学常见检测与分析方法在检验科真菌学中,常见的检测与分析方法有多种,本文将详细介绍其中的几种方法。
一、直接镜检法直接镜检法是最常用的真菌检测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将待检样品直接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利用显微镜放大功能,检测并鉴定真菌的存在。
该方法操作简便,可以迅速获取初步结果,但其只能观察到菌丝、孢子等大型的真菌结构,对于微小的真菌可能存在漏检的情况。
二、培养法培养法是真菌学研究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将待检样品放置于培养基上,促使真菌生长繁殖,从而观察和鉴定真菌的种类和数量。
培养法可以提供更多的细节信息,如真菌的形态、颜色、生长速度等,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和鉴定。
然而,培养法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需要数天至数周,且对于一些难以培养的真菌无法得到准确的结果。
三、PCR技术PCR(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在分子生物学中广泛应用的技术。
在真菌学中,PCR技术可以用来检测和分析真菌DNA,从而确定真菌的存在和种类。
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其高度敏感性和快速性,能够快速检测到微量真菌,并且可以对样品中的复杂菌群进行分析。
然而,PCR技术需要专门的实验设备和试剂,且对实验操作要求较高。
四、质谱分析质谱分析是一种基于质荷比的分析方法,可以用于真菌学中的检测和鉴定。
通过将待检样品进行质谱分析,可以得到真菌的分子质谱图谱,进一步进行真菌的鉴定和分类。
质谱分析具有高灵敏性和高分辨率的特点,可以准确地确定真菌的种类。
然而,质谱分析设备昂贵且操作复杂,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解读结果。
综上所述,真菌学的常见检测与分析方法包括直接镜检法、培养法、PCR技术和质谱分析。
每种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选择合适的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验目的进行综合考虑。
在真菌学研究和检测过程中,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对真菌进行准确的检测和分析,为疾病的防控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羊肚菌菌种生产中平皿的使用

羊肚菌菌种生产中平皿的使用传统母种的生产以试管(斜面)为准,因此母种也被称之为试管种。
食用菌生产中,试管被用于进行母种生产主要是因为管口较小不易污染,且在存放和观察方面比较方便。
依据菌种保藏、活化和生产等目的的不同,常使用15×150mm、18×180mm和20×200mm等大小不同的规格试管。
如在羊肚菌母种的生产操作中通常以18×180mm规格的试管为宜,一支试管可进行6-8瓶原种的转接。
小规格试管接种量则不够,大试管则操作不便。
在实际的生产和科研中,也有使用平皿进行母种的培养,优势是平皿容积较大,是试管生产量的数倍;且开合方便,便于大规格生产。
但缺点是操作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在科研中,平皿培养在菌种分离、菌丝形态观察、菌株鉴别、活力检测中也优势明显。
下面就平皿在羊肚菌菌种生产中的使用进行详述:平皿的种类和选择平皿,也被称为平板、培养皿,分玻璃制品或塑料制品。
玻璃制品可反复清洗灭菌使用,塑料制品通常为无菌的一次性产品。
平皿呈上下两部分扣合而成,称为一套。
研究和生产中常以直径9cm规格的平皿为宜,另有12cm直径,但不要超过15cm,大平皿的单手开合动作更为复杂。
塑料平皿通常是已经经过环氧乙烷或伽马射线消杀处理过的无菌产品,储存在密封的塑料袋内,一次性使用,不可反复灭菌再用。
相对应的玻璃平皿则可以反复清洗,晾干、灭菌后使用。
玻璃平皿的灭菌玻璃平皿的灭菌可以选用高压蒸汽灭菌或干热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的灭菌方法和常规试管斜面或培养基的灭菌方法相同,用牛皮纸或双层旧报纸或平皿灭菌专用不锈钢铁桶将清洗干净并晾干的平皿,按照一套套的包扎捆绑,置于高压蒸汽灭菌锅,121℃灭菌30min,之后置于50℃烘干机中烘干24h后使用。
在使用前所有的平皿都被牛皮纸或旧报纸捆扎严实,不与外界直接接触,且必须烘干彻底。
干热灭菌是实验中玻璃制品的常用灭菌方法,具体操作是将清洗晾干的平皿按照一套套的装入灭菌铁桶中,或用牛皮纸捆扎(不可用报纸,报纸不耐高温),置于干热灭菌柜,165℃灭菌4h;冷却后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eate tfD r aooy Xj gH si lF r layMei l nvr t, D p r n em tl , in opt , ot Mitr dc i sy m o g i a h i a U ei
7 03 , hn ) 10 2 C ia
t ert o u ygopadcn o gopW 84 a d 9 3 rset e i e f td ru n ot l r a 6 .% n . % epcvl v a s r u s 4 i y(P = .0 9 .T ecna ia o t W 3 2 O 0 2 ) h otm nt nr e a 1 .% i a s a d .% rset e ( =00 4 ) h e slt n s t o tecn o gopw r dr a pye 7 .% ) yat 1 . n 6 e p cvl P 4 i y .2 6 .T oa df g r u s f ot l ru e em t hts(5 7 i e u i el h r e o , e s(8 s 9 )adm ud 5 4 ) a dtes d o pw r 6 2 , 4 6 ad1. % (P < .5rset e ) o l xdi e- % n ols( . % , t yg u e 4 . % 3 .% n 6 7 n h u r e 0 0 pci l .T t mi fc e vy a2 e n
t n e e t id i h td ru . n so s Mu io n n u ain me o o l l v t h u g ee t n rt ,e p - i sw r i n i e n t e su y g o p Co du i n o e d f h p i ti o lt t d c ud ee ae t e fn a d tc i ae s c o h l o e c al o e n n d r tp ye y a t d mo l s h i t o a lo h l f l n d f r n it n o e mie n e t n fte o y i y f rt o - e mao h t e sa u d .T sme h W as ep u i e e t i f h x d if ci so n - l h s n d s i f ao t o h
【 bt c】 O jcv T o pr t i r c bt e ui i ou tn(t yg u )adr tem t d(otl A s at r bete ocm a edfe e e enm hp n i cli s d r p n u n e o cn i eh f n w e o tn ao u o oi h o r
刘 斌 沈 柱
( 四军 医大 学西 京 医院皮肤科 , 第 西安 7 0 3 ) 10 2
【 摘要 】 目的 比较 甲真菌病病 原体 检测 中多点平 皿培养法与常规试管培养法 的差 异。方法
定。结果
选择 20 年 l 月 ~ 2 04 0 l月
及 20 05年 l 0月 ~l 2月病甲标本 , 分别采用 多点平 皿培养法( 试验组 ) 和常规试 管培养法 ( 照组 ) 离病 原体 并作 菌种鉴 对 分 多点平皿培养法和常规试管培养法之间 比较 , 阳性率 分别 为 6 . %和 4 . % ( 84 9 3 P=0 0 2 ) 污染率分 别为 l . .o 9 , 3 多点 2 %和 4 6 P= .2 6 。致病 菌分 离结果 : . %( 0 0 4 ) 对照组皮肤癣 菌 7 . % , 5 7 酵母 菌 1. % , 8 9 非皮肤 癣菌霉 菌 5 4 试 验组则 分 . %; 别为 4 . % ,4 6 6 2 3 . %和 1 .% 。两组分离菌种 比较 。 67 P值均 < .5 00 。试验组共检 出 2例混合感染 , 对照组则无。结论 平皿培养法阳性率高 , 以提高 对甲真菌病的病原菌的检 出率 , 可 尤其是 对非 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霉菌 的检 出率 , 且有助于发现
gop ntedan s f nco yoi Me o s Sm ls f nco yoi f m t s toya e e ce ym hpit ru )i h i oi o yh m cs . t d a pe yh m cs o el tw er w r d t t b u i n g s o s h oo sr h a s e e d o
维普资讯
・
l ・ 4
中 国 真 菌学 杂志 20 0 7年 2月 第 2卷 第 l期
C i JMyo,eray 0 7 V 】 , o 1 hn clFb r 0 , D 2 N . u 2
・
论著 ・
甲真 菌 病 多 点 平 皿 培 养 法 与 常规 试 管 培 养 法 的 比较
甲真菌病的混合感染。但多点平皿培养法污染率亦高 , 应规范无菌操作 。
【 关键词 】 甲真菌病 ; 多点培养
【 中图分类号】 R764 . 5
【 文献标识码】 A
Hale Waihona Puke 【 文章编号】 17- 2 (070 - 1- 633 720 )l 04 3 8 0 0
Co pa io be we n m rs n t e mul po nti c a i n a o i e h d n d ag o i fon c my o i i f i no ulto nd r utne m t o i i n ss o y ho c ss
i o ua in o o t e me h .Th s lt d f n i s l f e s d r u d te c n r l r u e o ae . s l T e p s- n lt rr u i t o c o n d e i ae g ut o t y g o p a o t o p w r c mp d Re u t o u e r s t h u n h o g e r s h o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