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真菌病各药物特点

合集下载

抗真菌药物分类及临床用药特点

抗真菌药物分类及临床用药特点

抗真菌药物分类及临床用药特点抗真菌药物分为六大类,其中两性霉素及脂质体、氟胞嘧啶、吡格类、棘白菌素类主要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制霉菌素、丙烯胺类(特比萘芬)、灰黄霉素用于治疗皮肤、指甲、趾甲等的表浅真菌感染。

一、具体药物及抗菌谱注:妊娠A类:在孕妇中研究证实无危险性;妊娠B类:动物实验无危险性但人体研究资料不足,或动物有危险性但人无危险性;妊娠C类:动物研究有毒性但人体研究资料不充分,有指征时需权衡受益大于风险后可使用;D类:证实对人类有危险性,但收益大于风险且有指征时可用)二、真菌感染选药原则1.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①致病性真菌: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马尔菲尼青霉菌、皮炎芽生菌、暗色真菌、足分枝菌、孢子丝菌;②条件致病菌:念珠菌属、隐球菌属、曲霉菌、毛霉菌、放线菌、奴卡菌属。

国内前三种多见。

2.根据感染类型①肾盂肾炎:念珠菌属--氟康唑、次选两性霉素B。

②血流感染:念珠菌--氟康唑、棘白菌素类,次选两性霉素B。

③感染性心内膜炎:念珠菌属--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次选棘白菌素类。

④阴道炎:念珠菌--局部用药选制霉菌素、咪康唑、克霉唑,全身用药选氟康唑。

3.侵袭性真菌病--曲霉菌、隐球菌①预防性治疗:未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患者。

②诊断性试验治疗:可能已经发生感染的患者。

③经验治疗:已经发生感染的患者。

④目标治疗:确诊者。

停药指征:①临床症状、影像学病灶消失;②微生物学清除;③免疫抑制状态逆转。

其中确诊分为:疑似、临床诊断、确诊。

粒缺伴发热且长期使用抗细菌药物者为疑似病例,可以考虑经验性治疗;确诊主要指血培养或穿刺液培养发现真菌;临床诊断指开放性如痰培养或痰涂片发现真菌。

★曲霉菌属:诊断后即予强效、快速、针对性治疗,具体用药见上表格。

初治时静脉给药,多部位感染时或初始无效时予联合用药。

注意:纠正粒缺至关重要,必要时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

★念珠菌属:白念珠菌、非白念珠菌。

念珠菌感染者应拔深静脉置管,眼底检查。

萘替芬酮康唑乳膏联合复方苯甲酸软膏治疗甲真菌病疗效观察

萘替芬酮康唑乳膏联合复方苯甲酸软膏治疗甲真菌病疗效观察
显 器质 性 疾 病 。将 患 者 随 机 分 为 两 组 , 治疗 组 3 0例 , 照 组 对
2 0例 。
感染, 取得 了满意疗效 。复方苯 甲酸软 膏中的苯 甲酸与水杨 酸都有抗真菌活 性, 其软膏剂起 软化指 甲作用 , 而 增强 了药
物 的渗 透 性 。其 治疗 结果 表 明 , 替 芬 酮 康 唑 乳 膏 联 合 复 方 萘 苯 甲酸 软 膏 外 用 治 疗 甲真 菌 病 有 肯 定 的疗 效 , 2个疗 程 治 愈
前、 药 1 用 个疗程、 2个疗程 结束后分别作靶 甲真菌镜检及疗
个指 甲受累者, 以及其复发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
( ,) 例 %
表 1两 个疗程结束后 , 1 两组治愈率比较 , = . 9 P . 5无差异; 个疗程 结束后 , 0 3 , >0 0, 2 两组治愈率比较 , 6 5 , < . 5有 显著性差异 = . 5 P 0 0 ,
效 评 定 , 观 察不 良反 应 。 并
[ 参考文献] [] 绍熙, 1吴 郭宁如, 廖万清. 现代真菌病诊断治疗学[ . 京: M] 北 北京医
14 . 疗效判定标准 : 痊愈: 甲完全 由健康 甲代替 , 病 甲板光滑 、
种 膏剂 中有 四种有效抗真 菌成分 , 萘替芬 酮康唑霜 ( 重庆华 邦制药厂生产) 由 1 盐酸萘替芬和 0 2% 是 % . 5 酮康 唑组 成的复 方制剂 , 中盐酸 萘替芬属 于丙烯胺类抗 真菌药物 , 其 其作用 靶位是 角鲨烯环氧化 酶 ,抑制角 鲨烯转化 为角鲨烯环氧化
物 ,最 终 抑 制 真 菌 细 胞 膜 麦 角 固醇 的 生 物 合 成 而起 杀 菌 作 用 ,酮 康 唑 属 于 咪 唑类 抗 真 菌 药 物 , 作 用 于羊 毛 类 固醇 的 C 1 甲基 化 酶 , 制 羊 毛类 固 醇 向 1一去 甲基 羊 毛类 固醇 一 4去 抑 4

抗真菌药物分类及临床用药特点总结(收藏)

抗真菌药物分类及临床用药特点总结(收藏)

抗真菌药物分类及临床用药特点总结(收藏)一、抗真菌药物及抗菌谱二、真菌感染选药原则1.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2.根据感染类型选择用药三、不同药物用药特点真菌感染不容小觑,及时而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对缓解病情和改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但抗真菌药物选择太多,现将抗真菌具体药物、选药原则、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总结,建议收藏。

一、抗真菌药物及抗菌谱抗真菌药物分为六大类,其中两性霉素及脂质体、氟胞嘧啶、吡格类、棘白菌素类主要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制霉菌素、丙烯胺类(特比萘芬)、灰黄霉素用于治疗皮肤、指甲、趾甲等的表浅真菌感染。

各类抗真菌药物的特点:●两性霉素B的抗真菌谱最广,几乎对所有真菌均有抗菌活性,唯一缺陷为对卡氏肺孢子虫无抗真菌活性。

●三唑类药物如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雷夫康唑的抗菌谱较广,但对卡氏肺孢子虫也无抗菌活性。

●棘白菌素类的药物对卡氏肺孢子虫有活性,但对新型隐球菌无抗菌谱。

●氟康唑的抗菌谱比较少。

●两性霉素B、三个三唑类药物、三个棘白菌素类的药物对烟曲酶都有抗真菌活性,但对毛霉、根酶和镰刀霉只有两性霉素B才有抗真菌活性。

抗真菌药物特点总结如下图:注:妊娠A类:在孕妇中研究证实无危险性;妊娠B类:动物实验无危险性但人体研究资料不足,或动物有危险性但人无危险性;妊娠C类:动物研究有毒性但人体研究资料不充分,有指征时需权衡受益大于风险后可使用;妊娠D类:证实对人类有危险性,但收益大于风险且有指征时可用。

二、真菌感染选药原则1.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①致病性真菌: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马尔菲尼青霉菌、皮炎芽生菌、暗色真菌、足分枝菌、孢子丝菌;②条件致病菌:念珠菌属、隐球菌属、曲霉菌、毛霉菌、放线菌、奴卡菌属。

国内前三种多见。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与常用药物介绍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与常用药物介绍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与常用药物介绍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及常用药物介绍皮肤真菌感染可分为浅部及深部二大类。

浅部真菌病主要包括皮肤癣菌病如手癣、足癣、体癣、股癣、甲癣及头癣等,还有念珠菌病和花斑糠疹等,临床很常见。

深部真菌病主要是皮下真菌病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等,较为少见。

绝大多数限局性浅表的真菌感染都可使用外用抗真菌制剂治疗。

这类外用药物较多,常用的有咪唑类药物如咪康唑、联苯苄唑、益康唑、酮康唑和克霉唑等。

丙烯胺类药物如特比萘芬、萘替芬等,还有吗啉类阿莫罗芬和环吡酮胺等。

水酸、苯甲酸、十一烯酸、冰醋酸等兼有角质溶解和抑真菌作用,也常用于治疗。

剂型有乳膏、软膏、散剂、凝胶剂、溶液剂等(关于制型的选择)。

为了防止复发,治疗在感染症状消失后需再维持1~2周。

为了减轻炎症反应,抗真菌外用制剂可与糖皮质激素配合成复合制剂,如益康唑曲安奈德软膏,复方酮康唑软膏等,由于并用的是中效至强效激素,因此此类复方制剂不能用于皮肤薄嫩处,更不能长期使用,以免产生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

对于顽固、泛发或有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例,可选用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

如伊曲康唑一日100mg,连续15日,或100~200mg/次,一日2次,连续7天。

也可用特比萘芬250mg/日,1~2周。

头癣及其药物治疗头癣(tinea capitis)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毛发所致的疾病。

根据致病菌种类和宿主反应性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以及脓癣。

头癣应采取综合治疗,即口服药物,外用药物以及剃发消毒联合应用。

各项措施需配合进行,不可偏废,以免造成治疗失败。

口服药物灰黄霉素为首选药,儿童一日15~20mg/kg口服,成人0.6~0.8g/日,分3次口服,连续服药3~4周。

若对灰黄霉素过敏或治疗失败的病例,可采用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或氟康唑口服。

伊曲康唑成人一日100~200 mg,儿童一日3~5 mg/kg,餐后立即服用,疗程4~6周。

特比萘芬成人一日250mg,儿童体重小于20kg 者,一日62.5mg,体重20~40kg,一日125mg,疗程4~6周。

中国甲真菌病诊疗指南(2015版)

中国甲真菌病诊疗指南(2015版)

中国甲真菌病诊疗指南 ( 2015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由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共同组织专家组成“甲真菌病指南专家工作组”,对 2008 版指南进行了认真补充和修订,制定了2015 年版中国甲真菌病诊疗指南。

参加制定本指南的顾问: 吴绍熙、廖万清、金学洙; 成员(按姓氏笔划排列) : 王爱平、李福秋、李若瑜、刘维达、吕雪莲、章强强、温海、潘炜华;秘书: 余进; 特邀审阅:郑岳臣、李春阳。

1前言甲真菌病 (onychomycosis)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其患病率约占所有甲疾病的50%和所有皮肤感染的10%。

由于甲板的特殊解剖结构特点、药物难以渗透、治疗疗程长、复发率高等因素,导致其治疗存在很大挑战。

随着强效、安全的口服及外用抗真菌药物和物理治疗等新疗法的问世,给甲真菌病的治疗带来了显著进步。

但是,在甲真菌病的临床诊疗中仍然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存在诊断不清、盲目选择口服药物等问题,导致治疗结果不够理想。

近年来,国内在甲真菌病的病原学、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特别是在2008 年“甲真菌病诊疗指南”发表后,使甲真菌病的诊疗更加规范合理,对临床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

但是鉴于篇幅的限制,该指南只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和建议。

2010年相关专家又对具体实施指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发表了“甲真菌病的诊疗难点和个体化策略”。

近年来,国内外在甲真菌病诊治方面又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为了进一步完善甲真菌病指南,规范甲真菌病的诊疗原则,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有益的指导,我们制定了本指南。

2定义甲真菌病是指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简称其他霉菌)侵犯甲板和(或)甲床所致的病变。

其中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甲真菌病又称为甲癣。

3流行病学与发病因素甲真菌病的发病率占自然人群的 2%~18%,全球的发病率有较大差别,我国南北跨度较大,发病率也存在地域差别。

甲真菌病的外用和联合治疗

甲真菌病的外用和联合治疗



等 . 时 辅 以封 包 疗 法 , 得 了较 好 的疗 效 ” 。 同 取 0 随着 对 甲真 菌 病 临床 各 种 治 疗 方法 研 究 的深 人 .甲真 菌 病
甲真 菌病 是 皮 肤 科 的常 见病 估计 在 皮 肤 科 初 渗病 人 中约 有 】5 . %患 有 该 病 。 甲真 菌 病发 病 呈 世 界 胜分 布 . 欧洲 的发 病 在 率 为 2 ~5 甲真 菌 府 的病 原 苗 可 以是 皮 肤 癣菌 、 母 菌 和 % % 酵
疔 效 果 不理 想 在 8 O年 代 口服 酮康 唑用 于 治疗 甲真 菌 病 …, 研
究表明酮康唑的治愈翠与灰黄霉素类似 ,其抗菌谱较灰黄霉素 广泛 对皮肤癣 菌和酵母菌均有效 ,但是酮康唑治疗 甲真 菌病 时副反应较大 , 尤其是肝坏死的发生 , 尽管 少见, 但其后果严重, 所以 目前酮康唑已基本不再用于 甲真菌病 的治疗 。 9 年代 以来 , 型系统性 广谱抗真菌药物 伊 曲康 唑 、 O 新 特 比萘芬 和氟康唑等 ,用于 甲真菌病治疗后 ,其治愈率鞍传统 药 物 有显 著的提高 , 以达到 7 %以上 , 可 0 而且副反应 的发生率及 严重性均有显 著下 降 但是其治疗 费用相对较高 , 治疔疗程长 , 仍有系统性不良反应发生 这些均限制 r新型系统 眭广谱抗真 菌药物的广泛应用 。老年人 、 慢性肝 ’ 肾疾病 的患 者 , 系统用药治 疗 甲真菌病常 常弊大 于利。对 于这类 患者采用外用药物治疗 甲
真 菌 病 更 为合 适
噻康 唑是一种 眯唑娄抗 真菌药 , 其结构 其它 咪唑类 药物 j 类似 : 真菌作用机制也 与其它咪唑类药物 相同, 抗 一般有两种作
用 方式 : 】在 药物 浓 度较 低 时抑 制真 菌 细 胞 膜 的 主要 成 分 麦 角 ()

甲真菌病治疗指南

甲真菌病治疗指南

甲真菌病⽪肤癣菌病⾜癣甲沟炎慢性粘膜⽪肤念珠菌病念珠菌病甲真菌病治疗指南相关疾病:该指南是英国⽪肤科医师协会针对⽪肤科医⽣制定的,反映了当前⽂献报道中的最佳研究资料。

在解释这些资料时应慎重,因为未来的研究可能会改变现有的结论或推荐⽅案。

在应⽤该指南时,需因⼈⽽异,因地制宜。

遵守指南并不能确保万⽆⼀失,因此对实施指南时的偏离不应都归咎于疏忽(该指南并不能保证⾯⾯俱到,在实际应⽤中可加以变通)。

简介:甲真菌病是最常见的⽪肤病之⼀。

英国对10000⼈进⾏的⼀项⼤规模的问卷调查显⽰发病率为2.71%。

芬兰和美国最近的真菌学对照调查表明,发病率为7%~10%。

甲真菌病发病率的升⾼和有效抗真菌新药的研制使该病的治疗成为医患双⽅共同关注的焦点。

但是,治疗前常常没有得到真菌感染的确证,因此很难确定其后培养出的真菌是原发还是继发感染的致病菌;由于对不同抗真菌药的抗菌作⽤了解不全⾯⽽导致⽤药种类不当和疗程⽋妥亦是治疗中常见的问题。

定义:甲真菌病是甲组织的真菌感染,致病菌包括⽪肤癣菌、⾮⽪肤癣菌的霉菌和酵母菌(主要是念珠菌)。

80%的甲真菌病会累及趾甲;9%以上的病例由⽪肤癣菌感染引起,其中主要为红⾊⽑癣菌。

甲真菌病临床上可以分为以下⼏型:远端侧缘甲下型(DLSO ), 浅表⽩⾊型(SWO ), 近端甲下型(PSO ), 念珠菌甲真菌病和全甲毁损型。

远端侧缘甲下型甲真菌病(DLSO ):DLSO 是甲真菌病最常见的类型,绝⼤多数是由⽪肤癣菌感染所致。

此型可累及甲床,真菌通常先侵犯的是甲侧缘⽽⾮甲板,然后沿着附近的甲床扩散,导致甲下⾓质过度堆积和甲的剥离。

DLSO 可能仅局限于甲的⼀侧,也可由⼀侧扩散⾄整个甲床,直⾄波及近端的甲皱襞,使甲板碎裂。

病因通常为外伤,但也可由具有嗜⾓质性的⽪肤癣菌侵⼊甲板引起。

检查周围的⽪肤,往往会发现⾜癣的证据。

趾甲癣是指甲感染的重要传染源,⼆者临床表现相似,但甲的增厚有所不同。

浅表⽩⾊甲真菌病(SWO ):SWO ⼤部分是由⽪肤癣菌感染所致,主要致病菌为须癣⽑癣菌。

常用抗真菌药物简介

常用抗真菌药物简介

常用抗真菌药物简介自发现第一个抗真菌抗生素灰黄霉素以来,抗真菌药物领域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已有各种抗真菌药物相继应用于临床,它们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治疗效果,这些药物对真菌病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疗效、安全性、耐药性等问题的出现,现有的抗真菌药物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因此,仍需新的高效安全抗真菌药物问世。

从目前来看,较有前途的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合成与干扰真菌细胞壁合成的两大类药物。

此外,像两性霉素B等抗菌活性强但不良反应严重的老药也在不断得到改进。

分类目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可分为:①作用于真菌细胞膜,干扰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如唑类、丙烯胺类和吗啉类)以及损害细胞膜脂质结构及其功能的药物(如多烯类);②影响真菌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如卡泊芬净);③干扰真菌核酸合成的药物(如5-氟胞嘧啶,灰黄霉素);④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的药物(如碘化钾等)。

按抗真菌药物的结构类型的不同分为:①唑类(包括三唑类和咪唑类,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益康唑、咪康唑等);②丙烯胺类(特比萘芬、萘替芬等);③吗啉类(阿莫罗芬等);④多烯类(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等);⑤其他类(灰黄霉素、5-氟胞嘧啶、碘化钾、环吡酮胺、卡泊芬净等)。

唑类药物(azoles)这类药物有共同的N-碳置换的咪唑或三唑环,包括三唑类和咪唑类两大类。

唑类药物是近20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类抗真菌药物,在近年来防治真菌感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唑类药物的作用部位在真菌的细胞膜。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使麦角固醇合成受阻从而破坏了真菌细胞的完整性;同时使甲基化的固醇堆积,这样则改变了真菌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使其通透性发生变化,从而阻止了真菌细胞的生长繁殖。

有些唑类药物在高浓度时可直接破坏真菌细胞膜,导致细胞内容物外露,发挥杀菌作用这类药物可外用治疗皮肤癣菌病、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等。

系统用药治疗严重的浅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等。

唑类药物中供外用的有: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联苯苄唑、酮康唑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用机制

是一种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的丙烯胺类药 物。本品能特异地干扰真菌麦角固醇的早 期生物合成,高选择性地抑制真菌的角鲨 烯环氧化酶,使真菌细胞膜形成过程中角 鲨烯环氧化反应受阻,从而达到杀灭或抑 制真菌的作用。
用法用量
片剂—— 成人(体重>40kg ):每次1片 (0.25g)每天一次;儿童,体重20-40kg: 每次半片(0.125g)每天一次。 乳膏、溶液剂——一天1-2次,涂患处 疗程——对于大多数患者,治疗疗程为6-12周 禁用于孕妇 口服特比萘芬治疗的母亲不应哺乳 2岁以上的儿童口服特比萘芬耐受性好
用法用量
将本品施用于病甲,每周使用1-2次。在感 染尚未清除,正常指(趾)甲没长成之前, 有必要持续使用本品。 指甲用药,一般需持续6个月, 趾甲需持续9-12个月。每三个月观察治疗 进展,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使用步骤:锉清洁取涂干燥清洁

(再次使用本品之前,先用棉签去除旧的搽剂。如有必要再锉一次, 然后重新涂施药液。)干燥的搽剂不受水和肥皂的影响


病因

病原菌:皮肤癣菌、酵母菌,其它多种霉菌 90%的甲真菌病是由皮肤癣菌感染而起的。

类型
主要有五类: 1、远端侧位甲下甲真菌病 2、近端甲下甲真菌病 3、浅表性白色甲真菌病 4、全营养不良性甲真菌病 5、内在型甲真菌病

临床表现

以甲下角质堆积和甲变色为常见症状 初表现为甲板增厚、甲下角质堆积,甲真 菌病使甲分离,甲真菌病出现甲纵嵴、甲 横沟,甲真菌病导致甲破损、甲变色,甲 真菌病最终全甲破坏。
作用机制

对深部真菌和浅表真菌均有抗菌作用 唑类抗真菌药物主要是有效的抑制真菌细 胞膜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麦 角固醇缺乏;同时甲基化的羊毛固醇在细胞 内积聚,导致了许多与膜相关的细胞功能 发生改变,真菌细胞受到抑制或者死亡;还 可抑制真菌的过氧化酶,使真菌细胞内的 过氧化物堆积,导致真菌细胞死亡。。
甲真菌病各药物特点
定义

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性丝 状真菌(霉菌)引起的指(趾)甲感染。 甲癣俗称灰指甲 中医称为鸡爪风,油灰指甲等

特点

由皮肤癣菌感染甲板引起的甲病称为甲癣 趾甲癣大多由足癣直接传播,指甲癣则可 能由手癣传播或因搔抓身体其他部位的癣 病而直接接触感染。 常伴有甲沟炎
用法用量
为达到最佳生物利用度,餐后应立即给药,胶囊须整个吞服。在开始治疗 的第 1 周内即可分布到甲板,连续或冲击治疗甲真菌病,停药后药物在甲 中可保留 6 ~9 个月。
禁忌症


禁用于对该品过敏者。孕妇禁用。 禁与下列药物同时使用:1)可引起QT间期 延长的CYP3A4代谢底物,例如阿司咪唑、 西沙必利、咪唑斯汀、奎尼丁、特非那丁 等,2)经CYP3A4代谢的他汀类药物如洛伐 他汀、辛伐他汀 不建议把伊曲康唑用于儿童患者

伊曲康唑(胶囊、口服液)
——三唑类抗真菌剂 ——一种合成的广谱抗真菌药 为三氮唑衍生物
适应症


妇科: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皮肤科/眼科:花斑癣、皮肤真菌病、真菌 性角膜炎和口腔念珠菌病。由皮肤癣菌和 或酵母菌引起的甲真菌病。 系统性真菌感染:系统性曲霉病及念珠菌 病、隐球菌病、组织胞浆菌病、孢子丝菌 病、组织胞浆菌病、孢子丝菌病、巴西副 球孢子菌病、芽生菌病和其它各种少见的 系统性或热带真菌病。
现在用的比较多治疗白念珠菌所致阴道炎

谢谢大家!

用法用量

每周150mg一次,疗程2~4个月,视病情 可适当延长疗程。
禁忌症和伊曲康唑相似
酮康唑

和伊曲康唑相似, 肝毒性太大,胃 肠道反应大基本 不用
布替萘芬(乳膏、溶液剂)
说明书没有写明对甲癣有作用,我 本人使用有效果,加在这里提一下
克霉唑

该品有抑菌作用,浓度高时也可具杀菌作用。 早期有用来使用抗甲真菌,效果差,现已少 用

适应症

阴道念珠菌病、甲癣、各种皮肤真菌病 对引起指(趾)甲感染的各种真菌均有杀 灭作用,用于真菌引起的指(趾)甲感染

作用机制
主要抑制次麦角类固醇转化成麦角甾醇所需 的还原酶和异构酶,造成次麦角类醇蓄积, 麦角类固醇大量减少,导致胞膜结构和功 能受损,从而杀伤真菌。同时还造成异常 几丁质沉积导致真菌生长障碍,还抑制 NADH氧化酶和琥珀细胞色素C还原酶等活 性,有极高的体外药理活性
氟康唑(胶囊,注射剂)
适应症




1.念珠菌病 2.隐球菌病 3.球孢子菌病。 4 .皮肤真菌病:包括体癣、手癣、足癣、 花斑癣、头癣、指趾甲癣等皮肤真菌感染。 5.本品亦可替代伊曲康唑用于芽生菌病和 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 6.放化疗的预防治疗
作用机制

与伊曲康唑相同
口服吸收良好,不受食物影响,生物利用 度超过 90%。可以快速穿透甲板,在甲板 中的浓度与剂量成正相关,终止治疗后氟 康唑可在指甲甲板中存在 4 个月,在趾甲 中存在 6 个月。

由于缺少怀孕妇女的临床研究资料,所以 本品应禁用于孕妇或可能怀孕的妇女 由于缺少相关临床研究资料,所以本品应 避免用于哺乳期妇女

环吡酮胺(乳膏、涂剂)

为广谱高效抗真菌药
适应症

用于手癣、足癣、体癣、股癣、甲癣及花 斑癣,亦可用于皮肤和外阴阴道念珠菌感 染及甲真菌病。
作用机制


甲下局部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而起作用 主要通过改变真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引起 细胞内物质外流,并阻断蛋白质前体物质 的摄取,导致真菌细胞死亡,对皮肤癣菌、 酵母菌、霉菌等具有较强的抑菌和杀菌作 用,渗透性强。
用法用量

均匀涂于患处,1日2次,涂后应轻轻搓揉 数分钟,2周为一疗程 治疗甲癣,应先用温水泡软并削薄病甲后, 涂药包扎,治疗第一个月每2天1次,第二 个月每周2次,第三个月每周涂药1次,至 痊愈为止。

特比萘芬(片、乳膏、溶液)
————系统治疗药物 ————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
适应症

仅用于治疗大面积、严重的皮肤癣菌感染 (体癣、股癣、足癣、头癣)和念珠菌 (如白色假丝酵母)引起的皮肤酵母菌感 染,根据感染部位、严重性和范围考虑口 服给药的必要性。 皮肤癣菌(丝状真菌) 感染引起的甲癣

危害



夏季诱发足癣,引起趾间糜烂型足癣,瘙 痒、脱屑、浸渍糜烂 或可进一步引发小腿急性丹毒,导致淋巴 管阻塞、小腿结缔组织增生,最终引发慢 性淋巴水肿橡皮腿 接触到外阴或阴道就会导致女性阴道念珠 菌病
治疗





手术治疗——拔甲因损伤大、流血多、复发 率高基本不采用 外用药——难以渗透,对于累及甲母质的甲 真菌病效果不好 口服药——停药后甲真菌病易复发且严重损 害肝肾脏 偏方——效果因人而异,有些人治甲真菌病 用偏方不当还会引发严重感染 激光治疗——高靶向性、高能量、
相关治疗药物


局部治疗药物——阿莫罗芬(广谱) ——环吡酮胺 系统治疗药物——特比萘芬 ——伊曲康唑 ——氟康唑 ——布替萘酚 ——酮康唑 ——克霉唑
阿莫罗芬(涂剂)

属于吗啉类抗真菌药物 是一种新型的抗真菌 它的抗菌谱为: 酵母菌:白色念珠菌及其它念珠菌种。 皮肤癣菌:红色毛癣菌、指(趾)间毛癣菌、 须发毛癣菌及其它毛癣菌种,表皮癣菌,小孢 子菌。 霉菌:帚霉菌。 暗色孢菌:、链格孢菌、分支孢子菌。 低敏感性菌种:曲霉菌、镰孢菌、毛霉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