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指导:五脏-肝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朝百脉与主治节
朝百脉是指肺具有接受百脉之气的作 用,全身的血液通过血脉汇聚于肺, 再通过肺的呼吸作用进行气体交换, 然后输布全身。主治节是指肺对全身 具有统领作用,能够调节气机升降出 入,维持全身气机调畅。
肺腑的病理变化
咳嗽
当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失调时,会导致咳嗽。咳嗽通常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燥热咳 嗽、痰湿咳嗽等类型。不同类型的咳嗽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肾功能衰竭
肾功能衰竭是指肾脏功能部分或完全 丧失,导致代谢废物及毒物在体内蓄 积,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
肾脏系统的调护与养生
饮食调理
保持均衡饮食,多吃富含优 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的食物,如鱼、肉、蛋、奶 、豆类及其制品。
适量运动
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 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促进新陈代谢。
三焦腑
总结词
三焦腑具有通行元气、运行水液、促进 脏腑功能的作用。
VS
详细描述
三焦腑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组织,它被认 为是全身气机和脏腑功能的核心。三焦腑 具有通行元气、运行水液、促进脏腑功能 的作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
THANKS
感谢观看
胆腑
总结词
胆腑主要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参与消化功能。
详细描述
胆腑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器官,主要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是肝脏分泌的 一种液体,可以帮助消化脂肪。胆腑通过调节胆汁的分泌量来参与消化功能,同 时还能排泄一些体内代谢产物。
小肠腑
总结词
小肠腑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详细描述
呼吸功能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具有通气 和换气的功能,为全身组织和器官提 供充足的氧气,并排除二氧化碳。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 神明之心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 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人体的生理 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涵义:心主血脉,是说心具有化生血 液、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运行的作用。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
∣ 赤而为血(浊气归心)
2.藏神
❖ 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 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 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 理活动的功能。
❖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 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 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 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 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 之神。
之精向下输布到其它脏腑以濡
诸窍,外达皮毛肌腠
养之
─────────────────────────────
宣发卫气于体表肌腠,发挥保
将脏腑代谢产生的废水下输于
卫机体的作用
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4 在液为涕
5 与秋气相通应
五行同属于金
三、脾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2、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2、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字面理解:运, 转运、转输; 化, 消化(变化)。
基本概念:
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 微和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 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肝

中医基础理论
肝有“血之府库”之称。 《素问.五脏生成篇》:“故人卧血归于肝”。王 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 静则血归于肝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人静卧时,肝脏可增加血流25%,整个肝脏系统 包括静脉系统可贮存全身血容量的55%。】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中医基础理论
气行则津行
血不瘀阻 津血运行通利
津不停留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中医基础理论
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的分泌排泄
促脾升,使清阳升发 中焦升降有序
协助脾胃
土
气机升降
促胃降,助浊阴下降 运化有职
得 木
则
促进胆汁的 胆汁来源于肝
达
分泌与排泄
胆汁助脾运化
其排泄依赖于肝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中医基础理论
3)调畅情志
肝气疏泄
在液为泪,在志为怒,与胆相表里。 生理特性: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通于春季。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中医基础理论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中医基础理论
二、主要生理功能
主疏泄 主藏血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中医基础理论
(一)主疏泄
1、含义: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 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 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
既不亢奋 又不抑郁
气血调和,心情舒畅
机理:正常的情志,依赖气血的正常的运行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推动血液循行,血能养神。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中医基础理论
4)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肝气疏泄
二者协调
肾气闭藏
女子行经规律,正常排卵 男子正常排精
中医基础知识之脏腑

中医根底知识之脏腑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照内脏的功能特点,主要分为五脏、六腑两类。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五脏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脏腑学说是阐述人体内脏的形态构造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根底理论。
人体的内脏各有一定的形态构造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互相居于胸腹腔中不同的部位,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而在内脏之间,无论是五脏之间、六腑之间或脏与腑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脏腑学说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中医学对内脏形态与部位的记载比拟简单,而着重用气、血、阴、阳等来概括内脏的物质构造,认为它们是构成内脏和维持内脏生理的根本物质。
由于气血阴阳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因而它们在腑脏的生理活动中,各自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亦有加上心包络,称为六脏者。
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不予并列,故仍称为五脏。
五脏的生理功能,虽然各有专司,但心脏的生理功能是起着主宰作用。
五脏之间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平衡,主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为根底来进展阐释的。
1、心心居于胸腔,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有心包络维护于外的心脏,即"血肉之心〞。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五色主赤〔红〕色,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人体的血液运行于脉管之中,而依赖于心脉的搏动才能循环不息,发挥着濡养的作用。
"心主血,血之行身,通遍经络,脏腑循环〞。
所以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是在心脏。
心脏的正常搏动,依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以及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从而以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保证血液在脉内的正常运行。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五脏之肝

肝位于膈下,右胁之内,腹腔之上。
肝有主藏⾎为体阴,⾏疏泄⽽⽤阳的⽣理特点。
肝在五⾏中属⽊,与胆相表⾥。
1.肝的⽣理功能 (1)主疏泄:疏泄,即疏通畅达之意。
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升发的特性,能调畅全⾝的⽓机。
其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
1)调畅⽓机:⽓机,即⽓的升降出⼊运动。
肝的主升、主动、主散的⽣理特性是⽓机疏通、升发、畅达的重要条件。
肝调畅⽓机,就是说肝的疏泄功能,对全⾝⽓机升降出⼊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起着重要的疏通和调节作⽤。
只有⽓机的调畅,才能维持⽓⾎的正常运⾏,脏腑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
肝失疏泄,⽓⾎运⾏失常,使⽓机阻滞,可见胸胁、两乳或少腹胀满不适;⽓滞⾎⾏不畅,则胸胁刺痛、经⾏不畅、痛经、闭经,甚则形成癥积。
若肝⽓升发太过,则见⾯红⽿⾚、头胀头痛、⽬⾚肿痛、头晕⽿鸣,甚则⾎随⽓升⽽见吐⾎、咯⾎,甚则昏厥。
2)调节情志:情志,即情感、情绪,是指⼈类精神活动中以反映情感变化为主的⼀类⼼理过程。
肝调节情志,是说肝通过其疏泄功能对⽓机的调节作⽤,可以调节⼈的情志活动。
情志活动虽由⼼统领,但⼜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正常的情志活动依赖于⽓机的调畅,以⽓⾎为物质基础,⽽肝能调理⽓机,影响着⽓⾎的运⾏,起着调节情志的作⽤。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机调畅,⽓⾎顺畅,则精神愉悦,⼼情舒畅。
若肝的疏泄失常,肝⽓郁结,则⼼情抑郁、闷闷不乐、⽽善太息;肝的升发太过,则肝阳偏亢或肝⽕过盛,可见精神亢奋、烦躁易怒等异常表现。
3)协助消化:肝的疏泄功能协助消化的作⽤主要通过两个⽅⾯来实现。
①协调脾胃的升降: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主降,脾⽓主升,共同完成饮⾷物的消化吸收。
肝的疏泄功能是维持脾胃升降协调的先决条件。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使脾之清阳能升,⽔⾕精微上输于⼼肺;医|学⼜能助胃之受纳腐熟,使浊阴下降,⾷物下传于⼩肠。
病理情况下,若肝失疏泄,可使胃失和降,⽽见恶⼼、呕吐、暖⽓、呃逆、胃脘胀满疼痛等肝胃不和的表现;或使脾⽓不升,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肝脾不调的表现。
中医知识----五脏六腑

五神脏: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心、肝、脾、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五脏是贮藏精气的(精气,指精血津液),六腑是主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的。
因而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
心(与小肠相表里)主神明,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肝主疏泄(气血),藏血,筋爪,开窍于目胆,胆汁,助于消化。
脾主运化,统血(循环),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肺(与大肠相表里)主宣发,外合皮毛(营养物质),主肃降,调通水道,开窍于鼻。
肾主水,纳气,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华,耳、司二阴。
[1.宣发功能:宣发即有宣通发散之意。
其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将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排泄汗液及病邪等。
因此肺失宣散,即可出现呼气不利,胸闷、咳喘,以及鼻塞和无汗等病变。
2.肃降功能:肃降即有清肃和下降之意。
其功能也有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二是肺为华盖之脏,故将吸入之清气和水谷精气向下布散;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因此肺失肃降, 可出现呼吸短促,咳喘、咳痰等病变]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如下:①心与肺。
心、肺同居上焦。
心主血,肺主气、朝百脉。
心虽行血,但肺主宗气,贯通心脉,两者配合,才能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
②心与脾。
心主血而行血,脾生血而统血。
心血赖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以化生。
血液的正常运行,除心气的推动外,有赖于脾气的统摄。
③心与肝。
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心肝配合,能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和调节,保持精神情志活动正常。
④心与肾。
心属火,肾属水。
在生理状态下,心火下行,肾水上济,两者间维持着动态平衡关系,称为水火既济。
藏象五脏肝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课件

肝主疏泄功能主要是通过调畅全身气机来实现
调畅全身气机
气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 窍机能活动依赖气之升降出 入运动
肝之疏泄 功能正常
全身气机调畅 生命活动正常
气血运行正常
全身各脏腑、经络、 形体、官窍机能活 动稳定有序
10
11
1、肝主疏泄的概念是? 2、肝是如何实现其“主疏泄”功能的? 3、“肝失疏泄”的病机主要有那几个方面 ? 4、“肝主疏泄“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31
1、肝藏血的概念是? 2、肝藏血的生理功能为哪几个方面? 3、肝是如何调节全身血量的? 4、肝防止出血的机制有哪几方面?
32
肝气可以固摄血液 肝之疏泄能使血行畅达
肝阴为凝血之本
33
1、肝藏血的概念是? 2、肝藏血的生理功能为哪几个方面? 3、肝是如何调节全身血量的? 4、肝防止出血的机制有哪几方面? 5、肝不藏血的机制和后果是什么?
7
1.肝主疏泄的概念
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 含义:是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
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机理:与肝的升发条达之性密切相关,由
肝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所决定。
8
1、肝主疏泄的概念是? 2、肝是如何实现其“主疏泄”功能的? 3、“肝失疏泄”的病机主要有那几个方面 ? 4、“肝主疏泄“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25
2.肝藏血 Storing blood
含义: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 防止出血的功能。
机理:肝为实质性全血器官,故能藏血; 肝的疏泄作用是肝调节血量的动力。
26
1、肝藏血的概念是? 2、肝藏血的生理功能为哪几个方面? 3、肝是如何调节全身血量的? 4、肝防止出血的机制有哪几方面?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功能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功能
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六腑,分别指肺、心、肝、脾、肾五脏和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六腑。
每个脏腑的功能是不同的:
1. 肺:主司呼吸,将人体吸入的气体转化成氧气,并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处以供身体使用。
2. 心:主循环,将受肺部氧气的燃烧所产生的热量与营养输送全身,使身体各部位能够正常运转。
3. 肝:主司调节,负责人体代谢、血液循环、营养吸收、贮藏、释放等重要功能。
4. 脾:主司消化,掌管消化系统、代谢系统、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等。
5. 肾:主司食物消化,掌管体水代谢、排泄,调节人体内外环境平衡,维护心血管系统健康等。
6. 胃:主司消化,是人体消化器官的第一站,负责将进入口腔的食物通过消化分解、吸收转化为能量和营养物质。
7. 大肠:主司排泄,帮助人体排出无用的污物。
8. 小肠:主司吸收,将胃中消化好的食物渗透到血液循环中。
9. 膀胱:主司排泄,控制体内废物的排泄。
10. 胆:主司消化,帮助胃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从而更容易吸收。
11. 三焦:主司代谢,是人体代谢功能的重要机构。
被中医学家形象地比喻为“人体的厨房”,负责调理人体各脏腑功能的协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