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登高》教案精品教育.doc

合集下载

杜甫《登高》教案(3篇)

杜甫《登高》教案(3篇)

杜甫《登高》教案(3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3篇杜甫《登高》教案,希望在登高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杜甫《登高》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1、听写:江渚潦倒露从今夜白,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2、请同学口答“基础早早练”3—5题。

(二)展示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感。

(三)诵读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诵读。

指导诵读方法:(三)讨论1、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请同学展示。

2、小组分领任务,讨论下面3个问题。

(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2)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3、展示目标,各小组推举人选展示。

4、教师点拨:参考材料: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

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

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从大处着眼。

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

“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

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

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

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登高》公开课教案(详细)

《登高》公开课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教案(详细)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作者的背景等。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登高》。

培养学生能够分析并评价《登高》的艺术特色。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通过诗词欣赏,培养高雅的情操。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登高》的诗意、诗意和诗韵。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2 教学难点《登高》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

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登高》的诗意、诗意和诗韵,讲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互动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背诵《登高》,引导学生分析并评价《登高》的艺术特色。

3.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形式,表达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2 讲解课文讲解《登高》的诗意、诗意和诗韵。

讲解诗句中的生僻字词的解释。

4.3 互动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背诵《登高》。

引导学生分析并评价《登高》的艺术特色。

4.4 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形式,表达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4.5 总结课堂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强调《登高》的艺术价值和古典诗词的重要性。

第五章: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朗读、背诵《登高》。

要求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登高》的读后感。

要求学生回家后,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杜甫的其他作品。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评估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学生的朗读、背诵和互动环节的表现,评估学生对《登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学生的写作、绘画等实践作品,评估学生对《登高》的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感悟。

6.2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回家后的朗读、背诵作业的完成情况。

评估学生回家后的读后感写作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内容的理解、表达的清晰度和语言的准确性。

《登高》精品教案

《登高》精品教案

《登高》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二、解题——解题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三、作者介绍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杜甫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唐代诗人杜甫及其作品《登高》的背景。

分析并解读《登高》的诗意、意象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杜甫的生平及《登高》的创作背景。

《登高》的诗意、意象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难点:杜甫诗歌中的深刻情感和哲理。

诗词创作技巧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杜甫的生平介绍及《登高》的背景资料。

相关文学鉴赏和创作技巧的资料。

3.2 学生准备:预习《登高》,了解杜甫的生平。

收集有关诗词创作的资料,了解基本创作技巧。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杜甫的生平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及其作品。

提问学生对《登高》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4.2 作品欣赏:引导学生朗读《登高》,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登高》的诗意、意象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3 讨论与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登高》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创作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强调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5.2 作业布置:请学生运用所学诗词创作技巧,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诗歌。

要求学生在作业中体现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六、教学延伸6.1 诗歌鉴赏:选取杜甫其他表现自然景观的诗作,如《春望》、《望岳》等,进行比较阅读。

分析不同作品中的意象、情感和创作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

6.2 文学与文化:介绍唐代诗歌的发展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探讨杜甫诗歌中的儒家思想,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社会价值观的关系。

登高教案优秀11篇

登高教案优秀11篇

登高教案优秀11篇《登高》优秀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体会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

2学情分析我任教的202班每班56人,是我校高一年级第三层次的理科普通学生,他们对语文学习得热情度不高,尤其对古诗文阅读普遍有畏难心理。

虽然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杜甫的一些诗歌名篇,可是《登高》的雄浑的意境学生是很难品味出来的。

3重点难点赏析本诗的意境,品味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

4教学过程4、1 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语言导入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意思是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著的书,不知道他们的为人,行吗?这肯定是不行的。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杜甫的《登高》,就要先了解杜甫的为人,在大家心目中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学生自由发言。

活动2【活动】朗读朗读1、听录音朗读2、自由朗读3、个别学生朗读4、配乐集体朗读活动3【讲授】赏析首联与颔联赏析我们在欣赏一首诗歌,看一幅画,或者看一个人的时候,都有最初的感受,那么同学们刚才对这首诗歌的一感受是什么呢?在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们来品一品这首诗歌。

大家都知道律诗有一个特点,八句诗歌里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我们先看(一)前两联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明确: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十四个字六种景物,体现了诗歌的什么特点?语言凝练。

这些景物都是用哪些词来描写的?(急、高、哀、清、白、飞回)2、情感:悲凉、悲壮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以上的景物和大自然的景物有区别吗?提出意象的概念。

总结(诗人后来在《旅夜抒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老病孤独的诗人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登高》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

《登高》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登高》的主题和情感。

培养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登高》诗的背景介绍,包括杜甫的生活年代、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逐句解析《登高》诗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分析《登高》的结构和韵律,让学生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

2.2 相关知识介绍杜甫的其他著名诗作,让学生了解他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简单介绍唐代的诗歌流派和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登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图片或视频形式展示杜甫的生平事迹,引起学生对杜甫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杜甫的诗歌对于当代的意义。

3.2 讲解分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深入分析《登高》的主题和情感。

3.3 实践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登高》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学生对《登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包括诗句的意义、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包括对杜甫诗歌风格的分析和欣赏。

4.2 评价方法课堂讨论和提问,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诗歌朗诵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作水平。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登高》诗的原文和相关注释。

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作品的介绍。

5.2 辅助材料与《登高》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或其他文学作品。

诗歌朗诵的示范录音或视频。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活动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探讨《登高》的意义和主题。

《登高》公开课教案(详细)

《登高》公开课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教案(详细)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学生能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体会诗中的悲悯情怀,培养爱国爱民的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杜甫《登高》全诗。

2.2 教学重点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诗中意象的分析。

2.3 教学难点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诗文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对诗文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字词、句式、修辞等。

3.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实践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所学修辞手法。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展示《登高》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登高的意义。

4.2 朗读与背诵学生朗读全诗,教师指导发音、节奏和情感。

学生背诵全诗,教师评价。

4.3 诗句解析教师逐句讲解诗文,解释生僻词语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4.4 历史背景介绍教师讲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4.5 诗歌创作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教师评价并给予指导。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学生完成诗歌创作,并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5.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诗歌创作和短文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深度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深入理解《登高》的内涵,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并能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诗歌欣赏教师推荐与《登高》主题相关的其他杜甫诗歌,如《春望》、《月夜忆舍弟》等,供学生课后欣赏和阅读。

6.2 诗歌朗诵会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登高》或其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对诗歌的热爱。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师自评教师对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反思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登高》 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 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诗的内容。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和意境。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自己的文学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表达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登高》的内涵。

2.2 诗歌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登高》的诗歌结构,包括诗句的排列、韵律和节奏。

2.3 诗歌内容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登高》的诗意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或引导,引起学生对《登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2 课文阅读与讨论:学生自读《登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3 诗歌分析与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讲解杜甫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评价: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4.2 诗歌默写与赏析评价:教师检查学生对《登高》的默写情况,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4.3 创作练习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创作练习,包括诗歌的构思、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运用。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诗歌创作练习:学生模仿杜甫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以“登高”为主题的诗歌。

5.2 诗歌朗诵比赛:学生自愿参加诗歌朗诵比赛,展示自己对《登高》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5.3 诗歌展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与“登高”主题相关的绘画、摄影或其他艺术作品,进行展览。

《登高》教案教学设计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登高》杜甫原文及注释版,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登高》教案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学习近体诗对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三、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生平诗歌创作研究资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他祖上还有西晋著名将领、镇南大将军杜预。

四、教学过程1、导入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转折点。

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反映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唐帝国所带来的巨大灾难。

杜甫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正因如此,他的诗被后人成为“诗史”。

(见孟棨《本事诗》以及宋祁等《新唐书.杜甫传》)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

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

2、诵读(一)诵读全诗(二)简介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

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

3、赏析全诗(一)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主要是写景。

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这些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

根据是:①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②高天,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③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④飞鸟,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

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

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⑤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俗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人已经到了生命的晚秋,倏忽就是百年。

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⑥清渚和白沙是冷色调的。

⑦以长江的永不停息衬托生命的短暂。

这些地方都说明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是悲凉和凄清的。

“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

也是全诗的诗眼。

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

正像清代诗人王夫之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注意。

疑问:① 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明确:(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②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

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渚:音zhu,上声。

水中小块陆地。

唐诗:孟浩然《宿建德江》:有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有“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之句。

(二)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唐代诗人陈之昂的《登幽州台歌》也是这种写法。

(三)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而且,杜甫此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

是长久的,不断的。

“常”作客。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

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明确:“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四)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2)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3)“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国难当头,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他的心情一定是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

而“新停”又是“刚刚放下”。

“新”与“苦”都是副词,两相对应。

这两句,词相应,句相同。

“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分别是“非常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

(联想到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停字,什么意思?)(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四、欣赏格律此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此诗八句皆对。

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人韵(哀)。

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优秀的近体诗总是把格律和内容结合的很好,即遵循格律的要求,又照顾充分照顾到情感的表达。

五、赏析小结《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

明代人胡应麟说:“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 明代胡应麟说: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又《诗薮内编》卷五评曰:“若‘风急天高’则一篇这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

骤读之,首尾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

”六、板书设计:风天猿渚沙鸟——孤独哀伤无边落木不尽长江——韶光易逝悲秋作客多病登台——漂泊孤苦七、布置作业1. 反复朗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

(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2.学习了杜甫的诗歌,请同学们尝试评价一下杜甫其人其诗(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