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至南北朝诗歌教学策略共5页文档
先秦至南北朝诗歌教学策略

是它的效 率较低 .或许在短时 间内某句话或是 某段 描 体包括 :《诗经》《楚辞》,先秦歌诗谣谚 ;汉乐府 、汉古诗 ;
写可 以留下深 刻的印象 .但 是一段时间后会 忘记 。如 果 魏晋文人诗 :南北朝民歌等。人教版高 中语文必修二选
· 45 ·
举IllI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录 了《诗经两首》《离骚》《孔雀 东南飞》《诗三首》等 代表 品的特点和本质 的理解
识 ,要在 学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 .进行课 外的拓展与学 也可以针对某一个人物 .甚至还可以针对一段令人 印象
习来开拓 自我的视野 ,形成 自己的价值判 断力。
深刻的描写。开展的方式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PPT的
二 、初 中开 展 名 著 阅读 的 策 略
成果展示 ,也可以组织演讲比赛 、阅读大赛 。分享的方式
要知 道鲁 迅先 生 的写 作特 点 以及 写 作所 处 的年 代特
征 这些 阅读前 的准备对学 生能进行有效 阅读 有一定
的帮助 。其次 ,要指导学生从哪些角度 去品析文章 、理 解文章。比如关注文 中的环境描写 。关注一些鲜明的对
先秦至南北朝诗歌教学策略
比手法 .这 些方法使学生更容易抓住文 章的中心主 旨。 此外 ,阅读 的方 式还 有很 多 ,可 以精 读略 读相结 合 、创
2.掌握 阅读方法 .开展有效 阅读
教 育为中心 的教育模 式 .要真正地让学 生通过名著感
阅读 的质量如 何 取决 于学 生 阅读 方法 掌 握 了多 受到文学 的力量和魅力。在名著 阅读教学 中.我们要时
少。因此 ,在名著阅读教学 中 ,教师要传授阅读方 法 ,让 刻注重 用经典著 作启 迪学生 .培养学 生的人文素养 .让
2024年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教案(含多场景)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教案(含多场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掌握各个时期的文学特点及代表作家和作品。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内容1.先秦文学:主要包括《诗经》、《楚辞》、先秦散文等。
2.秦汉文学:主要包括汉赋、秦汉散文、汉乐府等。
3.魏晋南北朝文学:主要包括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南北朝民歌等。
4.隋唐五代文学:主要包括唐诗、唐宋八大家、五代词等。
5.宋代文学:主要包括宋词、宋诗、宋话本等。
6.元代文学:主要包括元曲、元代杂剧等。
7.明代文学:主要包括明代小说、明代戏曲等。
8.清代文学:主要包括清代诗词、清代小说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各个时期的文学特点及代表作家和作品。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涵和艺术特色。
3.课堂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某一时期或某一作品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4.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5.课后阅读法: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自主拓展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安排1.先秦文学:2课时2.秦汉文学:2课时3.魏晋南北朝文学:2课时4.隋唐五代文学:2课时5.宋代文学:2课时6.元代文学:2课时7.明代文学:2课时8.清代文学:2课时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包括出勤、课堂参与度、讨论表现等。
2.课后作业:包括阅读笔记、小论文等。
3.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古代文学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4.平时成绩:包括课堂笔记、课后阅读、课堂讨论等。
六、教学资源1.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
2.参考文献:《中国文学史》(四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四卷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资料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资料第一章《诗经》第一节关于《诗经》一、关于《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共收作品 305 篇。
其时代,上起西周初期下至春秋中叶约 500 年的历史,而“小雅”中的笙诗六篇,有目无辞,不包括在内。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它们的创作年代很难一一具体确定,但从其形式与内容来看,可以大体认为:“周颂”全部、“大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则是东迁以后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二、《诗经》成书的年代汉代的学者有人认为《诗经》三百篇是经过孔子删订而成的,如司马迁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史记·孔子世家》)弦歌诗章可能是事实,但删诗说不可信。
因为孔子不止一次说过“诗三百”的话,可见他看到的正是和现存《诗经》篇目大体相同的本子。
又,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乐,鲁国乐工为他所奏的各国风诗的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其时孔子才八岁,显然不可能删订《诗经》。
一般认为《诗经》最后编定成书时间,不会在孔子出生之后,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
三、《诗经》作品的收集《诗经》三百篇形式上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诗,且有基本一致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所包括的地域又很广。
这样上下数百年、方圆数千里且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收集起来,与周代朝廷对诗歌的重视并建立采诗、献诗的制度有关。
关于采诗制度,《汉书·食货志》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又,《汉书·艺文志》载:“《书》曰:‘诗言志,歌咏言’。
先秦诗歌汇总教案

先秦诗歌汇总教案教案标题:先秦诗歌汇总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背景和诗歌的特点;2. 学习先秦时期的代表性诗歌作品;3. 培养学生对先秦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先秦时期的文化背景和诗歌特点的介绍;2. 先秦时期的代表性诗歌作品的分析和欣赏;3. 学生的诗歌创作和表达。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引入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先秦时期的文化和诗歌的重要性。
2. 提问学生对先秦诗歌的了解和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先秦诗歌的特点,如形式简练、意境深远、意象丰富等。
2. 分析先秦时期的代表性诗歌作品,如《离骚》、《九歌》等,解读其内涵和艺术特点。
第三步:诗歌欣赏(20分钟)1. 分发先秦时期的诗歌作品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修辞手法和意象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四步:诗歌创作(20分钟)1. 给学生提供一些先秦诗歌的题材或主题,鼓励学生进行创作。
2. 引导学生在创作中运用先秦诗歌的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第五步:总结和展示(10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的诗歌创作作品,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2.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对先秦诗歌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教学资源:1. 先秦诗歌的原文和翻译资料;2. 先秦诗歌的评论和解读资料;3. 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2. 评价学生对先秦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3. 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包括内容、表达和修辞等方面。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先秦时期的其他文学作品,如散文、史书等;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创作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3. 指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文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学术能力。
教案撰写者:OpenAI助教。
先秦至南北朝诗歌教学策略-精选教育文档

先秦至南北朝诗歌教学策略先秦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发展史,是民歌向文人诗发展的阶段。
从先秦至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政治多变,文学创作丰富繁盛。
从时代侧重点来看,其内容大体包括:《诗经》《楚辞》,先秦歌诗谣谚;汉乐府、汉古诗;魏晋文人诗;南北朝民歌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选录了《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诗三首》等代表作品。
探究民歌和文人诗的不同特点能纲举目张。
一、民歌和文人诗的不同魅力1.在内容上,先秦南北朝民歌通过大时代背景下普通民众的悲欢离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文人诗则是诗人通过对自己内心复杂情感的抒写来表现个人在特定历史时代中的命运沉浮,以及对时代、家国、个人命运的思考。
前者侧重叙事,后者着重抒情。
《氓》和《孔雀东南飞》作为不同时代的民歌,虽可能有文人润色,但都是贴近生活、故事性极强的爱情诗。
而《离骚》《诗三首》《归园田居》都是文人创作,更多体现了处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
2.民歌艺术手法是繁复中的简单,文人诗是简单中的繁复。
民歌是口耳相传的艺术,好用比兴、铺陈排比等艺术手法。
例如,《氓》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表现主人公的悲伤和愤怒;《采薇》用“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以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来表现戍卒的生活艰苦、思家心切等。
这些手法虽然看似繁复,但由于来源于生活,就近取譬,贴切自然,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人诗突出艺术创新,所用手法貌似简单,实则复杂。
比如屈原的“香草美人”,譬喻种类繁多,作用各异。
《离骚》与《湘夫人》所运用的香花香草之喻就内涵不同。
又比如意象的使用。
《涉江采芙蓉》中使用了常见的意象,但其内涵未必常见。
文人诗中意象的选择具有典型性、独特性、含蓄而蕴藉。
即使很多意象为后世诗人所广泛运用,但在具体诗篇中这些意象仍是是独特的,不能简单地符号化地处理。
二、教学策略生活与艺术的本质都是简单的、实质的,表现形式却是复杂的、虚化的。
中国古代文学南北朝民歌PPT学习教案

南曲与北歌的不同
内容 风格 表现手法 形式 语言
第44页/共47页
南北民歌差异的成因
文化背景不同 政治环境不同 民族性格气质 生活习俗 地理因素
第45页/共47页
作业
1、试比较南朝和北朝乐府民歌题材内容和 艺术技巧的差别。
2、比较赏析《西洲曲》和《木兰诗》,并 进一步辨析南北诗风的区别。
第46页/共47页
第8页/共47页
吴声歌
《子夜歌》42首、《子夜四时歌》75首、 《华山畿》25首、《读曲歌》89首。
多为女性的爱情吟唱,真实地再现了江南 女子在爱情问题上的复杂心态,并富有浓 郁的生活气息。
第9页/共47页
《子夜歌》
曲调相传是晋代一个叫子夜的女子 所创作。现存晋、宋、齐三代歌词 四十二首,收入《乐府诗集》中。 其内容均写男女恋情,是女子吟唱 其爱情生活的悲欢,形式为四句五 言句。诗中多用双关隐语,活泼自 然。由《子夜歌》后又衍生出《大 子夜歌》、《子夜四时歌》等曲。
1、反映了北方的景色、风俗、少数 民族的游牧生活和豪侠尚武的精神。 如《敕勒歌》。
2、反映战争 。如《男儿可怜虫》。 3、反映由羁旅第3行1页/共役47页和流亡生活而产
生的怀土思乡之情。如《陇头歌辞》
反映北方的景色与游牧生活
第32页/共47页
少数民族的个性及豪侠尚武的精 神
《企喻歌辞》(男儿欲作健)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
传统雅乐流失 满足南朝统治者的娱乐需要 江南幽美的自然环境:多情 充裕的经济条件: 都市之歌
第27页/共47页
《乐府诗集》卷六十一引《宋书·乐志》
“自晋迁江左,下逮隋、唐,德泽浸微,风 化不竞,去圣逾远,繁音日滋。艳曲兴于 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哀淫靡曼之辞,迭 作并起,流而忘反,以至陵夷。原其所由, 盖不能制雅乐以相变,大抵多溺于郑、卫, 由是新声炽而雅音废矣。”
小学先秦诗歌教案

小学先秦诗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先秦诗歌的基本特点,如韵律、意象等。
2. 通过学习先秦诗歌,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先秦诗歌中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等。
二、教学内容:1. 《诗经》中的部分篇目,如《关雎》、《小雅·采薇》等。
2. 先秦诗歌的基本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3. 先秦诗歌中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先秦诗歌的基本特点,诗歌的鉴赏方法。
2. 难点:先秦诗歌中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先秦诗歌的基本特点、艺术价值等。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解析诗歌。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
4. 实践法:学生自主朗读、鉴赏诗歌。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先秦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先秦诗歌的基本特点,如韵律、意象等。
3. 示范:教师示范朗读、解析一首先秦诗歌。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
5. 实践:学生自主朗读、鉴赏其他先秦诗歌。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先秦诗歌的价值。
六、课后作业:1. 背诵本节课学习的先秦诗歌。
2. 选择一首先秦诗歌,进行深入鉴赏,写下自己的感悟。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先秦诗歌的基本特点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先秦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的发展。
3. 学生对先秦诗歌中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先秦诗歌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先秦诗歌中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等。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先秦诗歌赏析《先秦两汉诗概述(二)》教案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先秦诗歌赏析《先秦两汉诗概述(二)》教案先秦两汉诗概述(二)教学目的1、了解先秦两汉诗发展情况2、了解汉乐府相关知识教学内容三、汉代乐府民歌【题解】乐府本是汉代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即音乐,“府”即官府。
汉代将乐府合乐的曲辞称为“歌诗”,成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六朝起始称“乐府”,其中的民歌部分称为“汉代乐府民歌”。
汉代乐府民歌流转至今的约有60首左右,多为东汉时期的作品。
【主要内容】汉代乐府民歌是《诗经》之后现实主义诗歌的又一光辉成就。
它刺官吏的荒淫无耻;《东门行》百姓反抗的典型。
2、多角度反映婚恋问题。
如《上邪》写爱情的坚贞;《孔雀东南飞》写封建礼教的罪恶;《上山采蘼芜》《怨歌行》《白头吟》写弃妇问题。
3、反映动乱时代下层文人的漂泊之苦和忧惧之情。
如《乌生》《枯鱼过河泣》等。
【艺术成就】3、灵活自由的句式和朴实凝练的语言。
它首创了完整的五言诗体式(如《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大大促进了文人五言诗的创作,对五言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最重要体式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4、其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和丰富的表现手法(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如《孔雀东南飞》、《上邪》、《战城南》),都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位及影响】1、它传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直接影响了从建安诗歌到唐代的杜甫、白居易等众多诗人。
2、它为我国叙事诗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它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极大影响了后世文人五言诗的发展。
四、文人五言诗【“五言诗”题解】五言诗是我国古代诗歌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其发展、成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诗经》时代已经有了五言诗句,但五言诗的真正确立是在汉代。
汉代的五言诗最早出现在民间,在汉代乐府民歌中已有不少五言诗的名作。
东汉中期以后,文人开始了五言诗的创作。
迄今有据可查的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五言诗是东汉班固的《咏史》。
【《古诗十九首》题解】《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的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人五(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至南北朝诗歌教学策略
先秦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发展史,是民歌向文人诗发展的阶段。
从先秦至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政治多变,文学创作丰富繁盛。
从时代侧重点来看,其内容大体包括:《诗经》《楚辞》,先秦歌诗谣谚;汉乐府、汉古诗;魏晋文人诗;南北朝民歌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选录了《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诗三首》等代表作品。
探究民歌和文人诗的不同特点能纲举目张。
一、民歌和文人诗的不同魅力
1.在内容上,先秦南北朝民歌通过大时代背景下普通民众的悲欢离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文人诗则是诗人通过对自己内心复杂情感的抒写来表现个人在特定历史时代中的命运沉浮,以及对时代、家国、个人命运的思考。
前者侧重叙事,后者着重抒情。
《氓》和《孔雀东南飞》作为不同时代的民歌,虽可能有文人润色,但都是贴近生活、故事性极强的爱情诗。
而《离骚》《诗三首》《归园田居》都是文人创作,更多体现了处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
2.民歌艺术手法是繁复中的简单,文人诗是简单中的繁复。
民歌是口耳相传的艺术,好用比兴、铺陈排比等艺术手法。
例如,《氓》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表现主人公的悲伤和愤怒;《采薇》用“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以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来表现戍卒的生活艰苦、思家心切等。
这些手法虽然看似繁复,但由于来源于生活,就近取譬,贴切自然,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人诗突出艺术创新,所用手法貌似简单,实则复杂。
比如屈原的“香草美人”,譬喻种类繁多,作用各异。
《离骚》与《湘夫人》所运用的香花香草之喻就内涵不同。
又比如意象的使用。
《涉江采芙蓉》中使用了常见的意象,但其内涵未必常见。
文人诗中意象的选择具有典型性、独特性、含蓄而蕴藉。
即使很多意象为后世诗人所广泛运用,但在具体诗篇中这些意象仍是是独特的,不能简单地符号化地处理。
二、教学策略
生活与艺术的本质都是简单的、实质的,表现形式却是复杂的、虚化的。
实则虚之,虚则实之,以简驭繁,这也是我们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切入点。
其一,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要立足于对诗文的艺术性的理解,实则虚之。
比如讲授《氓》时,重点不是再现女主人公“被婚变”的过程,而是结合比兴、对比手法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想象、感受、理解能力。
一是抓住男子和女子、婚前婚后的对比。
男子求婚仓促,女子态度郑重;女子痴情本分,男子轻浮易变;婚前是“其叶沃若”的青葱少女,婚后是“靡室劳矣”的家庭主妇;婚前郑重卜筮,婚后只有苦难和噩梦……故事是老套的,艺术性是精美的。
二是比兴。
在课堂活动中,无论是关于桑树的联想,还是斑鸠食桑葚的隐喻,或者对女主人公从“少女心”到“怨妇心”的转变的体会,都加深了学生对悲剧作品的特点和本质的理解。
其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手法要以简驭繁。
陶渊明是汉魏晋时期最成熟的诗人。
他的诗歌深植于民歌的土壤,却
又在艺术的天空自在飞翔;他的诗文是厚重与空灵、繁复与简单的高度统一。
以讲授《归园田居》(其一)为例:
要让学生理解陶渊明田园诗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内涵,首先要理解他所写的田园生活的意义。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美吗?美!有多美,美到让人甘愿扔掉公职、社会地位、物质保障?教师一味向学生宣扬农耕文明之美,学生很不好接受。
其实是因为我们犯了避虚就实的错误。
从实的角度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委实算得上糟糕,但为什么陶渊明写的那么有诗意?是心境:一种脱离物欲的束缚,让精神高蹈于现实的自由之美,这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终于不用藏拙,就做一个与自然为伍的农夫吧。
一座烟村,几间草屋,足以安放躁动不安的灵魂;一声狗吠,三两鸡鸣,完全能屏蔽世界的喧嚣。
所以,对陶渊明所写的田园生活要虚实结合,从精神的角度考量,体味其营造的和谐静谧、恬淡自然的意境。
其次要指导学生关注诗歌中和现实中作者形象的联系与距离。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二十字写尽半生的遭际和一世的向往,语言质朴自然,情感深沉冲淡。
诗文中的陶渊明气质平和淡定,而现实中则与我们一样苟且挣扎:陶渊明八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没落。
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但是“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
生活的苟且让渊明在二十岁时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十余年,既不能忍受官场的繁琐、束缚,也不愿直面“风波未静”的现实,既不能实现年轻的政治理想,也无法释放自己的天性。
发现联系和距离,有助于对诗文虚实的把握。
最后要探求丰富纯熟的艺术手法中的质朴本质。
除了浓墨重彩地铺陈渲染田园生活之美,作者还大量使用比喻、象征手法。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连以尘网、羁鸟、池鱼、樊笼为喻,其实都落脚在“自然”二字上,即“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实际上不独这首诗的语言、手法和思想情感落脚于“自然”,陶渊明所有的诗歌都是如此。
所以说,陶渊明的诗歌是返朴归真的艺术精品。
不独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歌,所有优秀的诗歌都是虚实结合、繁简相宜的。
从这一特点来设计和展开教学,能提升学生诗歌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作者通联:陕西宝鸡市长岭中学;陕西宝鸡市烽火中学。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常自认为是福薄的人,任何不好的事情发生都合情合理,有这样平常心态,将会战胜很多困难。
2、君子之交淡如水,要有好脾气和仁义广结好缘,多结识良友,那是积蓄无形资产。
很多成功就是来源于无形资产。
3、一棵大树经过一场雨之后倒了下来,原来是根基短浅。
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打好基础,才能坚固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