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晋南北朝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纲要(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文学学习纲要先秦文学(1)《诗经》的来源与编定;编集《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
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采诗”、“献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一些消息。
采诗:汉代班固坚持此说。
其要义在于说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集诗歌,献诗以制作礼乐,目的是观风察政献给朝廷以了解民情。
说法是否确切,颇有争论。
除此之外,诗经的编辑还有公卿献诗说以及孔子“删诗”说。
献诗: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删诗说: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东汉王充《论衡·正说》:“《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
删诗说影响很大,至今有人坚持,但多数学者认为此说不确: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 544)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鲁乐公演奏十五国风,名称顺序与今本是《诗经》相同。
当时孔子仅 8岁。
《史记》说孔子删诗是在“自卫返鲁”之后,但《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诗”、“诗三百”。
春秋时期诸侯宴飨和出使,常赋诗言志,所赋之诗多为《诗经》。
而赋诗言志之风,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
孔子曾骂过“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主张“放郑声”。
但现本《诗经》郑卫民歌依然很多。
可见,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
孔子对“诗”可能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
(2)风雅颂的涵义及不同的语言风格;风、雅、颂:《诗经》中的诗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最早见于《荀子儒效》。
“风”是指风土人情,或为“讽”。
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国是地区和方域之意。
十五国风。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颂”即是容,歌而兼舞之义,是用于朝廷,宗庙祀祖,以诗乐舞合一形式祈祷神明,赞颂王侯功德。
多简短,音调缓慢,韵律欠规则,不分章,不叠句,表达对神祖的虔诚崇拜,是奴隶社会神权王权至上的反映。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三)文体的递嬗唐诗《诗经》用韵→曹植等人天籁之音→沈约等人四声之论→永明体、宫体→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四杰等→盛唐宋词隋唐燕乐、声诗→敦煌曲子词→盛中唐文人词→花间集→柳永、苏轼。
小说神话→史传→魏晋志人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
二、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传统五分法: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辽金元文学明清文学一、上古期:先秦两汉(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群体-个体,文史哲不分第二段:秦汉(士-文学侍从,大,生动活泼-格式化,四言-五言二、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五七言古体、近体诗,个性化创作,宫廷、文学集团对文学的特殊影响,玄学和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古文传统确立,宋诗别具面目,传奇、词的兴盛,俗文学的发展。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叙事文学发达,表演的重要传播作用,通俗文学兴盛,长篇小说的兴起。
三、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16世纪至20世纪初)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文学流派的大量涌现,戏曲和小说收获巨大。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社会制度的变化与救亡图存,文学的改良作用,小说地位提升,国外作品的翻译和传播,现代报刊业的兴起。
中国文学的源头远古歌谣与神话;甲骨文与金文,最早的文字,书面文学;诗歌的产生先秦文学的形态文史哲不分;创作者及时间难定;主体是诗歌和散文先秦文学作者流变巫、史→贵族→士神化概念: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保存:《山海经》、《诗经》、《左传》、《国语》、《楚辞》、《吕氏春秋》等, 汉代及三国的《淮南子》、《史记》、《汉书》、《吴越春秋》、《三五历纪》等,以及魏晋六朝的《搜神记》、《述异记》等。
山海经成书时代:大约在战国初期到西汉初期之间。
古代文学复习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

名词解释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为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建安七子“七子”之称出于《典论论文》指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
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三曹指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
他们都是汉末建安时期杰出的诗人,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因他们的政治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文坛很有影响。
故文学史上称之为“三曹”。
竹林七贤魏晋之际文学的代表作家: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阮咸、刘伶。
由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人谓之竹林七贤”,其名称始见于《世说新语任诞》宫体诗宫体诗盛行于梁后期和陈,其主要是对女性的描写和抒情咏物写景之作,诗风轻靡绮艳,与当时社会和时代风尚紧密相关,对于后来的律诗,特别是五律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齐梁时期随着声律的兴起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讲究格律严谨、对偶规整,将文字按照四声音调的不同进行规则排列,使诗歌产生抑扬顿挫的声韵美。
永明体诗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组诗名。
汉无名氏做,非一时一人所作,大都处于东汉末年。
南朝梁萧统将其合为一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
形式都用五言体,语言朴素自然,内容多写夫妇间的离愁别绪和士子文人的仕途失意之感,充满了感伤情调,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
互现法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
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事为主。
通过互现法的运用,《史记》既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又能表现出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还能照顾到历史的真实性。
魏晋风度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纲要一、神话:起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运用幻想的方式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和愿望。
《山海经》、《淮南子》、《穆天子传》、《楚辞》等保存神话较多。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上古神话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自然神话、英雄神话、创世神话和传奇神话。
著名的神话有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
二、诗经:《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从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作品。
原称《诗》或《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经典,称为《诗经》。
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类内容;风:是不同地区的民歌。
雅:是西周王畿内的诗歌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赋、比、兴:是指《诗经》所用的创作原则与方法。
四家诗:汉传授《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鲁诗:鲁人申培所传齐诗:齐人辕固所传。
韩诗:燕人韩婴所传毛诗:鲁人毛亨所传,因汉代毛苌而显。
前三家汉初为显学,先后立为学官。
今三家诗亡,独存毛诗。
《诗经》思想内容:《教程》11页:婚恋诗、征役诗、怨刺诗、周民族史诗、爱国诗、农事诗、礼俗诗《诗经》艺术特色: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很多作品借叙事以抒情,或抒情与叙事相结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句式以四言为主,一言至八言皆备。
结构: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三、楚辞主要指以战国时代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物土产等,“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它的句式比较自由,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
一般认为屈原作品有23篇:《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招魂》楚辞的艺术贡献:楚辞与《诗经》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
楚辞热烈奔放的情感、奇丽的幻想、恢宏瑰丽的境界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开辟了浪漫主义的道路。
1、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
古代文学秦汉魏晋南北朝复习资料完整版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第二卷)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上卷·秦汉文学一、秦汉辞赋1.什么是“赋”?答:赋是诗经六艺之一,是一种艺术手法,即铺陈其事而直言之。
汉代的赋是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性一种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散文的结合。
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肆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
汉赋有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之分。
(1)骚体赋:产生于西安初年。
代表作家:贾谊。
代表作品: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淮南小三的《招隐士》等。
特点:骚体赋篇幅一般较短,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
(2)汉大赋:汉大赋是散体大赋,也叫体物大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兴起于汉初,衰落于汉末,历时四百多年。
代表作家:枚乘以及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
代表作品:《七发》、《子虚赋》、《上林赋》等。
其中《七发》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子虚赋》、《上林赋》是汉大赋成熟的代表作。
特点:形式上篇幅长,结构宏大,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炫丽的辞藻,对事物做了穷形极貌的描写,使汉大赋呈现一种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特征。
(3)抒情小赋:兴起于东汉末年,盛行于魏晋南北朝,真正宣告抒情小赋的诞生并充分展示其迷人魅力的作品是张衡的《归田赋》。
代表作品:《归田赋》。
特点:形式上体制短小;内容上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心志,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也有针砭现实之作;艺术上继承着大赋的铺排手法,但语言较汉大赋朴素得多,手法精巧灵活、风格多样,讲究韵律和节奏。
汉末的抒情小赋还有诗意化的倾向。
2.什么是“九体”?答:贾谊之后,出现了一系列以悼念屈原为主体的骚体赋,其中有《九怀》、《九叹》、《九思》等作品,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作为骚体赋的一种体制,虽然规模未大,却具有了独有的格局,与汉大赋中的“七体”互相辉映,是为“九体”。
中国古代文学1复习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1(文学史部分)绪论先秦文学概说一先秦文学的范围(一)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分期:上古文学:先秦文学、两汉文学。
文学自发的时期,突出特点:文学尚在文化的大母体之内,文史哲不分。
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
文学自觉的时期,诗歌和散文的成就达到顶峰。
近古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清文学。
文学转型的时期,戏剧和小说兴起并达到顶峰。
近代文学:古典与现代交叉,从古典到现代过渡的时期。
(二)先秦文学的时间范围所谓先秦,一般而言就是指秦统一以前。
先秦文学也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秦统一以前所有的文学。
秦统一以前的历史,因为有文献记载的,根据目前所能掌握的情况,最早只能从殷商后期开始。
所以先秦文学主要包括商代文学,周代文学。
先秦文学是古代文学各段中跨度最长的一段。
先秦文学的上源,实际上涉及到了文学的起源问题。
二、先秦文学的发展历程(一)诗歌:原始歌谣、《诗经》、《楚辞》上古诗歌:(1)内容上,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吴越春秋》)《易经·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2)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巫术色彩:《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礼记·郊特牲》)(3)诗乐舞三位一体。
《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 (二)上古神话1,神话的概念: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3页)是远古人民通过幻想的、形象的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做出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以象征和隐喻来表现它的意蕴。
3 神话的内容(1)解释和说明自然现象的神话:创世神话、始祖神话(2)反映人类与自然进行斗争的神话:洪水神话(3)反映人类社会之间的斗争神话:战争神话《山海经》简介山海经,十八卷,其中山经5卷,海外经4卷,海内经5卷,大荒经4卷。
中国古代文学教程 复习提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作品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去表现了基本的—“人性尚未泯灭”。 1. 荥阳生的思想性格
表现出生活的复杂面貌。体现出了唐代门阀制度和等级观念造 成了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酷无情。 ❤代表作品《霍小玉传》(作者:蒋防) 反映了中国古典小说在形式体制,思想艺术上都走上成熟。 1. 小说所表现了一个具有时代内容的深刻的社会主题 a) 东汉(魏晋南北朝)之后,社会上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所谓门阀
a) 艺术风格以平淡自然著称,创造了平淡与淳美和谐统一的艺术风 格。白描,是陶渊明创作的基本手法
b) 善于取材,善于驱遣字词老表达意境。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中“见”字很好地表达出本自采菊,偶一抬头,恰好看到 了南山的那种不期而遇,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神情。
c) 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语言质朴而简练,用字不追求新 奇和藻饰,自然贴切恰到好处,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a) 《蒹葭》 体现了“国风”中民间乐歌的某些基本特征: 四字一句,除每章末句外,均为四言。章节复沓,反复歌唱, 读来韵味绵长,耐人吟诵。 成功运用“兴”的手法,以景托情以情融景,使之相得益彰。 (“兴” 在一首诗或一章诗开头,以一两句诗,或写眼前之 景,或状心中之事,借以引起下文) 善于以富于质感的重叠词状物写景,通过对客观事物写景。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逼真描写来表现人物心境。
表(10):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迹
中国古代文学秦汉魏晋南北朝复习资料

第一章秦汉散文秦汉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文体兼备,尤其汉代是中国散文发展的新阶段。
其中,政论文与史传文影响最大。
第一节秦代李斯的散文李斯(?—公元前208年),战国时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
秦代著名政治家,他在帮助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事业中起过重要作用。
李斯的散文风格有战国纵横家之风。
《谏逐客书》是他散文的代表作,作于秦始皇十年(前237年)。
它是李斯的一个奏章,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谏逐客书》讲析:(详细内容待讲授)这篇名作内容是劝阻秦王不要驱逐客卿的。
全文分为五段,可以说,此乃影响中国历史之文章。
第二节汉代散文汉代散文以西汉为繁盛,东汉散文成就则相对不高。
汉代政论散文成就很高如贾谊、晁错等的政论散文尤为著名。
历史散文(史传文)更为发达如《史记》与《汉书》。
一、贾谊与其政论散文——《过秦论》贾谊(公元前200—168年),洛阳人,西汉初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
所著文章58篇,后人辑为《新书》。
《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治安策》)均为贾谊散文的代表作。
《过秦论》讲析:(详细内容待讲授)《过秦论》又称《过秦》,是专题性政论文,分上、中、下三篇,其中心思想是总结秦代兴亡的历史原因。
二、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司马迁(公元前145——90年),字子长,夏阳人(今陕西韩城县)。
38岁时继父职为太史令(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47岁时以李陵事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为中书谒者令,这期间写了《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原载于《昭明文选》,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重要的散文。
《报任安书》讲析:(详细内容待讲授)这篇书信体文章以回答任安提出的“慎于接物、推贤进士”的要求为线索,沉痛追述自己因李陵事件而遭祸的经过,并以极为激愤的心情说明自己蒙受巨大耻辱而不死的最终原因——为了完成《史记》。
第二章《史记》与《汉书》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一、《史记》的诞生《史记》全书包括本纪(12)表(10)书(8)、世家(30)列传(70),共130篇52.6500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先两汉晋南北朝名词解释《尚书》: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
《尚书》原称《书》,被儒家定为“六经”后,又称《书经》。
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
主要是帝王或大臣的誓辞、讲话、训诫、文告等。
字句古奥典雅。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
后称经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记录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国家的事件。
记事及其简括,一字寓褒贬。
春秋笔法:《春秋》的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故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国语》:国别体史书,以记言为主。
全书共二十一卷,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楚、吴、越八国事。
《论语》: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该书比较忠实地反映了孔子在哲学、政治、时事、教育、文学等方面的思想观点。
《左传》:《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
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完整的编年史书。
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
详细系统地记述了春秋时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主要事件。
《战国策》: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主要着重记述了战国时的策士、说客的言行。
思想上“重士”和“民本”。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百度百科上说诗经共311篇,是算上了另外六篇有目无词的笙诗)书成于春秋时期,先通称为“诗”或“诗三百”。
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关注现实,并采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先诸子散文:在春秋战国时代,随着诸子争鸣的兴起,各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出现了以论说为主的著作,统称之为诸子散文。
包括以语录体为主的《论语》和《墨子》,从语录体向专题论文过渡的《孟子》、《庄子》和成熟时期的《荀子》、《非子》。
其中以《庄子》、《孟子》文学成就为最高。
先历史散文:指在先时代,一些记载历史兴废之迹的著作,本为历史书,然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故称之为历史散文。
主要以《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代表,其中《左传》与《战国策》文学价值最高。
楚辞: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一种新型诗体,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因西汉向编辑《楚辞》而得名。
汉乐府:两汉乐府诗是指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构搜集、保存下来的汉代诗歌。
大部分是劳动人民或下层士人的作品,是乐府诗的精华。
汉乐府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感情,主要艺术特色是以叙事为主,语言朴实,代表了汉代诗歌的主要成就。
代表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萧统编的《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
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创作时代为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世,思想容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都带有生命意识觉醒后的感伤色彩。
艺术上浑然天成,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
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字长卿。
他的《子虚赋》、《上林赋》为汉代散体大赋成熟的代表作。
南朝宋山水诗:南朝作为中国诗史上诗运转折的关键时期,灵运开启了一代诗风,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形象,其代表作品有《登池上楼》、《岁暮》、《过始宁壁》。
自灵运之后,山水诗在南朝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题材,并且日渐兴盛。
东晋玄言诗:玄言诗兴盛于东晋,是晋文学及清谈之风兴盛的结果,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形成的士大夫心态有关,是这种心态下老庄玄理与山水之美相混的产物,代表人物有绰、许询、支遁、王羲之等。
玄言诗特点为淡严寡然,缺乏形象,大都抒发老庄玄理为主。
二:指南朝宋灵运与南朝齐朓,两人均擅长山水诗。
太康文学:指西晋晋武帝太康时期的文学,代表作家有“三二陆两一左”。
当时西晋诗坛以这些诗人为代表讲究形式、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
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桢成就最高。
《文心雕龙》:古代文学理论著作。
勰撰。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
《诗品》:南朝梁钟嵘撰,我国第一部评论诗歌的专著。
专论五言诗,分上、中、下三品,评论了自汉至梁的五言诗作者一百二十人,还写了很有分量的序言,在序言中还提出了他评诗的独特标准——滋味说。
《典论·论文》:丕作。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新时代的标志。
就文学的作用特性,文体的区分,文学评论的态度,当时各家的长短,都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见解。
抒情小赋:初起于东汉,并逐渐发展成熟。
抒情小赋的特点是以抒情为主,篇幅短小,代表作为壹的《刺世疾邪赋》、衡的《归田赋》。
志人小说:记述人物的逸闻轶事,言谈举止的小说,从这种小说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面貌,它的兴盛与士族文人之间点评人物和崇尚清谈的风气有很大关系。
分为笑话,野史,逸闻轶事三类容。
志怪小说: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等的小说。
虽然许多作品中表现了宗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分地理博物、鬼神怪胎、佛法灵异三类容。
《文选》:南朝梁著名文学家萧统所主持编选。
萧统死后谥号昭明,故又称《昭明文选》。
《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共选录先至梁诗文七百余篇,分为三十七类各种文体,主要代表大致具备,是一部选集前文学著作的总集,对后世文学影响颇大。
竹林七贤:指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郭璞与游仙诗:郭璞为东晋著名文学家,今存诗二十二首,以“游仙诗”十四首为代表作,大抵借游仙以咏怀,藐视富贵,否定朱门,表现对浑浊的现实的不满。
游仙诗是晋代流行的以描述“仙境”来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诗歌,梁萧统《文选》列“游仙诗”为一类选录,晋代诗人何劭《游仙诗》一首及郭璞所作七首,“游仙诗”由此得名。
体:南朝齐武帝时期形成的诗体。
又称新体诗。
这种诗把音律声韵与晋宋以来的对偶之风结合起来,注重四声、八病之说,增加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对近体诗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代表作家有约、脁、王融、云、江淹以及齐梁间的何逊、吴均和代的阴铿。
简答题汉代诗歌发展阶段:骚体诗(楚歌体),代表为邦的《大风歌》乐府诗如《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陌上桑》东汉文人诗(文人五言诗)代表作为“古诗十九首”以及一些拟诗。
神话特点:1.围绕着生存这一主题a响彻着劳动创造的回音,它是劳动创造的生动记录,更是劳动业绩和首创精神的赞美b充满了厚生爱民意识2.显示了博大坚韧的精神3.神话翅膀所翱翔的地方,每每都是科学创造发明的先声(神话有时竟是科学的预言,或幻想的科学)4.从艺术上看,神话具有强烈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诗经》的艺术特点:①现实主义风格(写实质朴)②赋比兴之手法③重章叠句结构④四言弹性句式⑤灵活多变押韵《左传》的艺术特点和叙事艺术:(1)艺术特点①长于叙事②巧于辞令③人物生动,善于状人。
(2)叙事艺术①善写战争②善于裁剪③颇多想象④记言文学⑤叙述语言⑥外交辞令《战国策》的艺术特点:①善画人物②善作夸③善用譬喻④善于议论ⅰ夸饰ⅱ譬喻ⅲ说理《国语》的艺术特点:①长于记事②叙事完整汉乐府民歌的思想与艺术特点:思想:①表现民众的悲苦、怨恨与反抗②控诉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③反映爱情、婚姻、家庭问题这一永恒主题,并藉之歌颂了当时人们追求的坚贞爱情和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
④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一些寓言诗。
⑤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一篇以劳动为题材的名篇《江南》艺术特点:①广泛的社会性②生动的叙事性③形式的多样性④感情激烈直露⑤语言朴素自然《古诗十九首》的容和艺术特点:(1)容①生命的追问②从政的心理③思妇相思之苦,游子羁旅之愁④及时行乐思想,悲观厌世情绪(2)艺术特色①委曲宛转(触物起意,因事命意)②物我互化③语浅情深《庄子》的文学特点:①形象性②抒情性③汪洋肆意④浪漫色彩《孟子》的文学特点:①说事理,擅长譬喻②善设机关③请人入瓮④气势充沛,情感强烈先诸子散文的发展状况:①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语录体《论语》、《老子》、《墨子》。
言论警辟精炼,多富哲理。
②战国中期:语录体普遍采用对话形式如《孟子》《庄子》等。
辞藻丰富,说理畅达,多用寓言比喻③战国后期:专题论著《荀子》《非子》《吕氏春秋》,论证严密,鞭辟入里。
以正面论说为主,学者个人的论文集。
汉赋的发展阶段:①骚体赋:贾谊《吊屈原赋》②大赋:散文化倾向严重,尚铺排,辞藻华丽,多状物。
司马相如《子虚赋》,扬雄《甘泉赋》③抒情小赋:篇幅短小,抒情为主。
壹《刺世疾邪赋》,衡《归田赋》。
西汉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①陆贾《新语》(12篇)②贾谊《新书》(58篇)③晁错《论贵粟书》南朝民歌的特点:①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
②语言清新自然。
③大量运用双关语。
郦道元《水经注》和衒之《伽蓝记》的文学特色:《水经注》:不以南北为鸿沟“集六朝地志之大成”尽自然之趣《伽蓝记》:学术与文学上的个性故都伽蓝的双重象征性整饬与散行兼美的文风先历史散文的发展概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离骚》的艺术特点:①抒情长诗②托物言志③浪漫色彩晋南北朝骈文的特点:①形式上-语句对称:骈文的写作,以对称骈偶的句子为主要形式,句中字词两两并列而成对偶。
最多的是四字和六字的句子相间使用,因此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②声音上-平仄相协:平是平声,仄是上、去、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