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 先秦文学第七讲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先秦文学)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先秦文学)第一章先秦文学总论一、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1、文学的发生:劳动说、祭祀说(主导地位)、游戏说(主导地位)、(两性活动——“美”为重要原则)。
2、文字:甲骨文——现存最古可识并用于文献记录的;卜辞——我国最早的散文,意味着我国书面文学的萌芽;彝器铭文——早期散文的萌芽,保留了较早的史家记事文字。
总之,殷商甲骨卜辞,《易经》卦、爻辞和商、周彝器铭文,都是书面文学萌芽时期代表作。
散文和诗歌是先秦文学作品的主要样式。
3、封建社会分期:战国分期说。
二、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1、文学的社会功用:忧国忧民的传统2、发愤著书(创作心理)3、放言勿惮(创作心理)4、深于取象(5、表现美学观和抒情的传统:“发愤以抒情”,事物的美在内而非外)第二章神话一、概述保存神话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等,主要分为自然神话、创世神话、英雄神话、传奇神话四类。
二、特色与演变1、特色: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
2、演变:由于神话本身具有多学科性质,含有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科学、文艺等多种因素,古其演变往往趋向于某一反面,演变的显著结果为历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
第三章《诗经》一、概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乃所谓“笙诗”,有目无辞,故实有305篇。
最早就称《诗》,后东汉·魏人·董仲舒改为《诗经》。
孔子“删诗”,《左传·赋诗》有记,与之大致吻合。
《论语·阳货》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用此可以概括《诗》的翻然、认识、教育和讽刺作用。
另有“赋诗言志”说。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十五国风”,是民间乐歌(风土之音),共160篇;《雅》(“雅”即“正”,又与“夏”通)为宫廷乐歌(正乐),分《小雅》和《大雅》,《小雅》74篇(大多为文人所作),《大雅》31篇(全为文人所作),共105篇;《颂》(诗、乐、舞合一)乃宗庙乐歌和舞歌,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上古战国文学-秦汉文学部分】

第四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诗经》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最大。 二.《诗经》有力地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去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从而使他们的创作有了新的进展。 三.《诗经》中的庙堂文学和宫庭文学对后代文人用文学来歌功颂德、献媚求宠有不良影响。
(上古战国文学-秦汉文学部分)
先秦文学
(上古时期-公元前221年)
上古文学 先秦诗歌总集——诗经 先秦历史散文 先秦诸子百家散文 爱国诗人屈原与楚辞
01
上古文学
第一节 文学艺术的起源
一、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最早的文学艺术形式——诗歌,它是人类在从事集
体劳动中依照劳动时的节奏,因袭着劳动呼声的样式而 产生的。原始人劳动中带有节奏的呼声一旦被语言所代 替,便产生了诗歌。
了谬子弟国
年
寓扬谨、
和哀秋
加误对子的
史
褒其严准
周公》《官
之治同,
朝四载
炼春春,
义主时用
及年鲁
其秋秋经
,张其词
其(隐
文”》过
后,含谨
他公公
字作是孔
人选义严
诸元元
,了历子
称择又。
侯前年
并一史的
.
四 《 春 秋 》
第二节 《左传》《国语》
一、《左传》
1、《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 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
古代文学史(先秦-唐)

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文学的概述: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同时在诗歌和散文方面,还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其次,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孕育于这一时期。
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着此后几千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也已经在上古期形成。
影响着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些观念,如“诗言志”、“法自然”、“思无邪”、“温柔敦厚”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提出来的。
二、先秦文学的形态:1.文史哲不分2.成熟的文学作品出现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三、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原始社会时期:1.民间的口头创作,即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中国文学的萌芽。
2.神话传说:(《山海经》)夏商文学(巫文化):(早期为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1.诗歌2.散文(礼乐文化):诗歌——《诗经》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一种婉而多讽的特征战国文学(百家争鸣):1.散文2.诗歌《楚辞》——《诗经》之后的又一个诗歌高峰,战国文学突破了春秋时温文尔雅的风尚,时常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激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孟子》和《庄子》。
第二章上古文学主要文学样式:原始诗歌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神话传说一、神话的内容: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
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
3.洪水神话:鲧禹父子。
4.战争神话:炎黄大战。
5.发明创造神话:燧人氏、有巢氏、二、上古神话的艺术特征:超现实主义特征上古神话的演化:1.神话历史化2.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
上古神话的影响:1.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思维方式的启迪《诗经》《诗经》的篇数和名称:原称《诗》或“诗三百”,因后来被列入儒家的“六经”而称为《诗经》。
现存《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六笙诗”有目无辞,实305篇。
《诗经》作品的作者、产生年代:《诗经》中作品的作者大多不可确定。
《诗经》作品产生的年代不好确定。
《先秦文学》课件

《史记》
• 最早最系统的一部史书 • 内容详尽,记录了周至秦朝的历史发展。也
涉及文学艺术等方面。 • 其研究方法与思路对后来的中国历史学产生
了重要影响。
总结
在这样一个悠久的文学书写历史中,先秦时期文学的丰富性、抒情性、思想性与艺术性是别具一格、不可或缺 的部分,它给中国文化的演进与繁荣铺就了重要的基石.
《楚辞》与《离骚》
作者及背景
《楚辞》和《离骚》都属于楚国 (今天湖北地区)文学创作。其 中,《离骚》是楚怀王的遗作, 由屈原所作。
主题与风格
儒家文化
两部作品中的主题都与故国的悲 剧命运有关,表达了作者对祖国 沉沦的深刻思考与对故土的眷恋。 其文词选用精致,优美,富有抒 情色彩。
《离骚》悲剧的命运描述正是对 儒家主张:诚实、信义、尊老爱 幼的力挺,这些儒家精神被中国 历代推崇至今。
《先秦文学》PPT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先秦文学》的课程。
先秦时期概述
1
时代背景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那时的社会政治动荡,文化风气多 元。
2
文学特点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诗歌、文言小说、文集等为主。它们深刻反映了时代文化 氛围与思想。
3
代表作家
被誉为先秦文学三大家的作家有孔子、墨子、韩非等众多文学巨匠。
《诗经》介绍
起源与发展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五经》之一,后人认为它既是古代文化的瑰 宝,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类型和内容
《诗经》中的诗歌包括风、雅、颂和《国风》等部分,它以细腻生动的表现方式,反映了先 民们的生活、爱情、哀思和幸福。
古代音乐
诗经中的部分歌词能进行音乐节奏的配合和演奏,后人至今仍在保留和传承这一古老的音乐 文化。
古代文学史讲义(先唐部分)1、先秦文学绪论

第 一 编 先 秦 文 学
绪 论 [ ]
初民的巫觋文化习尚,与先秦文学 的主要关系,一是诗、乐、舞三位一体。 这本是巫术活动的重要特点,在《诗经》 中得到了保留(尤其《颂》,本就是祭 祀用的歌舞曲)。二是与楚辞的深切联 系。楚地“信巫鬼,重淫祀”(《汉书· 地理 志》) ,“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 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 王 逸 《 楚 辞 章 句 · 歌 九 序》) 。楚地巫风对楚辞的影响,从浅层 说,屈原的《九歌》十一篇,就是在民 间巫歌的基础上加工润色而成的;从深 层说,屈原作品那种奇思幻想,那样飞 动飘逸的艺术境界,就是得之于楚地巫 觋文化的熏染和营养。
第一章《诗经略论》)
第 一 编 先 秦 文 学
绪 论 [ ]
关于第二个疑问——文学艺术 是怎样产生的,人们却聚讼纷纭。 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诸说: A、起源于劳动。 B、起源于模仿。 C、起源于游戏。 D、起源于巫术。 E、起源于情思交流的需要。 F、起源于季节变换的符号。 G、起源于心灵深处的幻觉或(集 体、个人)无意识。 (参见朱狄《艺术的起源》)
第 一 编 先 秦 文 学
绪 论 [ ]
在以上诸说中,影响最大的是 劳动起源说和巫术起源说。但都顾 此失彼。 实际上,企图以一种理论解释 文学艺术起源必然会捉襟见肘。世 界广大,初民群落众多,生活情境 丰富多彩,心理和愿望随时随地不 尽相同,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其 实很难用一种理论做出全面的解答。 它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群 落,甚至不同的人那里产生,其具 体情形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毋 宁说,文学艺术的起源是一种多元 的景观。
第 一 编 先 秦 文 学
绪 论 [ ]
第三,其“杂文学”状态还可以从 文学与其他学科混融不分的状况来认定。 先秦文学和文化以及其他艺术形式难以 截然区分。就其最显要者而言,先秦文 学与巫术即具有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 《宋书· 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 ( 舜 ) 即 帝 位 …… 击 石 拊 石 , 以 歌 《九韶》,百兽率舞。”《吕氏春秋· 仲 夏纪》:“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 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置缶而鼓 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 以致舞百兽。”纬书《河图玉版》: “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 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7《春秋》 《国语》

第七节《春秋》《国语》一、《春秋》1、《春秋》的有关常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春秋》是一部鲁国的编年史,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
《春秋》的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
2、《春秋》记事的特点:A、《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
每记一事,只寥寥数语,不带什么文学色彩。
但它的语言简练明白,遣词造句都很讲究。
如僖公十六年载“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
”简洁明了,错落有致,比起佶屈聱牙的《尚书》,确实有了很大进步。
B、《春秋》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倾向性,通过用语和行文寄予褒贬爱憎裁定是非曲直。
对僭号称王的吴楚之君,即贬称为“子”,凡悖礼作乱,以下杀上者,都斥之为“弒”。
二、《国语》《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它的成书大约在战国初年。
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是春秋末年的左丘明所作,但现在看来,大概是战国早期人根据所掌握的各国史料所编订。
由于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书中记载的史事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有些内容与《左传》相重合。
实际上,《左传》与《国语》两书各成体系,作者也不是一人。
1、《国语》的思想特征由于史料来源不一,《国语》的内容也颇为庞杂。
总起来看,其思想倾向近于儒家,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作者大力提倡代表周代社会等级制度和行为规范的礼。
书中记载了很多重礼的言论,如“夫礼,国之纪也”,“礼以纪政,国之常也”(《晋语四》),“夫礼,所以正民也”(《鲁语上》)等等。
国君的品德修养也受到高度重视。
有的篇章提出:“天道无亲,唯德是授”,“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晋语六》),“国大而有德者近兴”(《郑语》)。
在日益加剧的社会变革中,人们更加认识到民的重要作用,神虽然仍旧受到崇敬,但其地位已逐渐下降。
2、《国语》的写作特点A、《国语》侧重记载那些与治乱兴衰有关的言论,寄寓历史教训。
其语言朴素自然,接近于日常口语。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文学考点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初民的歌谣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和舞蹈便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的记载,这些记载虽然都在文字形成以后,但展现了初民生活的踪影,体现着初民载歌载舞的情状。
在文字产生之前的漫长时期,原始歌舞的数量必然是巨大的。
只是这大量的原始歌谣在当时只能口头流传,无法用文字记录下来。
今天所看到的原始歌谣,都是后人辑录的。
这些辑佚所得的原始歌谣,真伪很难论定。
如相传为黄帝时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勾践明话外传》从它那古朴的二言形式和它所表现的原符猎生活情状看,可能是一首远古流传下来的谣。
再如相传为伊耆氏(即传说中的神农氏、一说指尧)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这是蜡祭时的祝词,它以“咒语”的形式,表达了初民企图控制或征服自然灾害的愿望,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一、神话释义根据学者的普遍认识,神话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想象中的“神化”了的现实生活。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的时代的产物。
神话和传说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二、我国神话系统1.创世神话。
创世神话主要是初民对天地开辟和人类诞生基本的解释。
代表神话是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
2.自然灾害神话。
自然灾害神话反映了原始人类遭受自然灾害的经历,表现了他们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和伟力。
先秦两汉古代文学第七讲:汉代文学一· 史传

• 首创纪传体通史的体例。司马迁写《史记》创 造了五体结构的述史形式。本纪,专记历代帝 王的重要史事,以显示天下的发展大势;世家, 专记诸候王国和功臣大夫的世系,相当于分国 史或地域史;列传,第一次突出了“人”在社 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人物史;表,反 映历史发展的线索和阶段性,是大事记;书, 记载历代典章制度和专门史。自此以后,历代 遵循,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定则。宋代郑樵说: 《史记》“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 不能舍其书。”
刘向及其它作家
• 刘向是西汉后期重要的经学家和目录学家。 他的《七略别录》一书是我国最早的分类目 录学著作。其它还有《战国策书录》、《管 子书录》、《孙卿书录》 散文代表作:《新序》、《说苑》。 • 东方朔《答客难》 • 桓宽《盐铁论》 • 扬雄《解嘲》
第四节 抒情议理散文
• 总的特点:书信体,抒情与议理结合。 • 发展流变:春秋时期,我国古人就开始用书 信的形式来表情达义。但此时所遗之书,多 为军国大事,只论事说理,个人感情不多; 战国时期,一些书信在叙事、议理中已经含 有较多的抒情成分 ;汉代,它们或偏重抒情, 其中有一些议理的成分,或偏重议理,其中 有一些抒情的成分。将抒情与议理完满结合。 •
• 孙执升云:‚史迁一腔抑郁, 发之《史记》,作《史记》一 腔抑郁,发之此书。识得此书, 便识得一部《史记》。盖一生 心事,尽泄于此也。纵横排宕, 真是绝代大文章。‛(《评注 昭明文选》)
第五节 东汉散文
• 记事散文有赵晔的《吴越春秋》、袁康的 《越绝书》; • 政论散文有王充的《论衡》、王符的《潜夫 论》。 • 另外,游记、碑文等新的散文样式也崭露头 角。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能见到的 最早的游记。 • 总体来说,东汉散文向着骈俪化的方向发展, 同时,不少作家也在刻意追求通俗易懂、浅 显明快的语言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殉。”及卒,顆嫁之,曰:“疾病則亂,吾
從其治也。”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
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夜夢之曰:
“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爾用先人之治命,
余是以報。”
“晋景公梦大历”(成公十年)
晉侯夢大厲,被髪及地,搏膺而踴, 曰:“殺余孫,不義。余得請於帝矣!”壞 大門及寢門而入。公懼,入於室。又壞戶。 公覺,召桑田巫。巫言如夢。公曰:“何 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醫于 秦。秦伯使醫緩爲之。未至,公夢疾爲二豎 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 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
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
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
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
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
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
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2)歌颂正义、爱国。 “弦高犒师” (僖公三十三年)
3)揭露统治者的残暴和昏庸。 “老鹤乘轩”:“冬十二月,狄人伐衛。
孔子:“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 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 下》)
体现孔子的思想倾向:遵循周制,维护 周礼,明王道,重人事,褒善贬恶,反对 “邪说暴行”,志在“拨乱世反之 正”。——“大义” ——“微言”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 一字寓褒贬。”
“杀”,“诛”,“弑”。
2)对妖怪、鬼神、占卜、报应之事,屡屡 称道,不厌其烦。 例: “结草衔环”(宣公十五年)、 “晋景公梦大历”(成公十年)
“结草衔环”(宣公十五年)
秋七月,秦桓公伐晉,次於輔氏。……
及洛,魏顆敗秦師於輔氏。獲杜回,秦之力
人也。
初,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
顆曰:“必嫁是。”疾病,則曰:“必以爲
《春秋·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 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 言出奔,难之也。”
王安石以为《春秋》为“断烂朝报” 。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一、作者和成书年代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 名《左氏春秋》,相传是左丘明所作,比 《春秋》增多二十七年 。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 《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 传” 。
汉博士:“不传《春秋》。”叶梦得: “《左氏》传事不传义。”朱熹:“《左 传》是史家,《公》、《榖》是经学。”
桓谭《新论·正经》:“犹衣之表里, 相待而成”,若无《左传》,“使圣人闭 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
《尚书》原称《书》,“尚”通“上”, 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
2、《尚书》的编定与流传 《汉书·艺文志》:“《书》之所起远
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 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
古文《尚书》亡逸。 今本《十三经注疏》所载《古文尚书》
五十八篇,乃东晋梅賾所献,属伪作。
2)具备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多样 表达方式。
《盘庚》:“若网在纲,有条而不 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 可扑灭?”
3)文字古奥,语句拗口。 韩愈《进学解》: “周诰殷盘,佶ji2
屈聱牙。”
三、《春秋》
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 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二、《左传》的思想内容
1)民本思想:
季梁:“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 民而后致力于神。”(桓公六年)
闵子马:“祸福无门,唯人所召。”(襄 公二十三年)
子产:“天道远,人道迩。”(昭公十八 年)
《左传》襄三十一年:郑子产不毁乡校 Nhomakorabea
鄭人游於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
曰:“毀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爲?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一、散文的萌芽
1、甲骨卜辞
2、商周铜器铭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 得一篇尚书” 。
李瑞清题跋鼎:“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 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 不读尚书也。”
毛公鼎
二、《尚书》
1、《尚书》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
参考书目:
《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 《春秋左传集解》,〔晋〕杜预集解,上海
古籍出版社。 《左传注译》,杨伯峻注,中华书局。 《国语》,三国吴韦昭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战国策》,东汉高诱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墨子·明鬼下》:“著在周之《春 秋》”、“燕之《春秋》”、“宋之《春 秋》”、“齐之《春秋》”。
刘知己《史通·六家》:“言春以包夏, 举秋以兼冬,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 之名也。”
《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 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 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伏生所传,晁 错整理 。《泰誓》篇为伪造 。
3、《尚书》的内容
《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 5篇, 《周书》19篇。
4、《尚书》的文学价值
1)重视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
《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以 水监,当于民监。’今惟殷坠其命,我其 可不大监抚于时?”《召诰》:“我不可 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何?”醫至,曰:“疾不可爲也。在肓之 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 至焉,不可爲也。”公曰:“良醫也。” 厚爲之禮而歸之。六月丙午,晉侯欲麥, 使甸人獻麥,饋人爲之。召桑田巫,示而 殺之。將食,張,如廁,陷而卒。小臣有 晨夢負公以登天,及日中,負晉侯出諸廁, 遂以爲殉。
三、《左传》的叙事特征
第三章 史家之文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 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 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 书》。帝王靡不同之。”
《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 《檮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 桓、晋文,其文则史。”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 2、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倒叙、预叙、插
叙、补叙等。 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且常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 4、富有戏剧性。 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
表现手段。 6、善于写战争。 7、擅长细节描写。
“染指”、“食指大动” (宣公四年)
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 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余焉能 戰!” (闵公二年 )
4)记述了很多战争,从中总结了不少经 验教训,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局限:思想上有消极保守的一面:
1)维护旧礼制、宣扬血缘宗法很突出,对 当时一些革新措施颇为不满。 例:认为初税亩 “非礼也” (宣公十 五年) 。
楚人獻黿yuan2于鄭靈公。公子宋與子 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 “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及入,宰夫 將解黿,相視而笑。公問之,子家以告, 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 染指於鼎,嘗之而出。公怒,欲殺子公。 子公與子家謀先。子家曰:“畜老,猶憚 殺之,而況君乎?”反譖子家,子家懼而 從之。夏,弑靈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