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神话
浅谈先秦马神话

浅谈先秦马神话先秦时期的神话中,有不少关于马的神话传说,天马神话、龙马神话等等,颇为丰富的马的神话传说为文学作品提供了大量素材。
标签:先秦天马神话龙马神话马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和初创的时期,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
先秦时期的神话中,有不少关于马的神话传说。
袁珂把神话分为广义神话和狭义神话,狭义神话,即原始神话,是上古时期的神话,是原始人类混沌状态下意识的统一体;广义神话,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神话,它包括了狭义神话,但涉及的面更广,包括神话、传说、历史化了的神话、仙话等九个部分[1]。
在我国,关于神话的起源,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古代人对自然和世界缺乏科学的认识,“原始人看见自然界的种种现象,如日月之运行,风霜雨雪之有时而降,以及动物之生死等等,都觉得很诧异。
世界是从哪里来的?万物又从哪里来的?……这些问题,都是原始人最诧异而切求解答的。
我们现在有自然科学家来回答这些问题,但是原始人没有科学,却只能创造出一个故事来解释宇宙间的神秘和万物的历史。
”[2]不过,马最令我们祖先觉得神奇之处,就是它跑起来“奔驰如飞”,正如《诗经·小雅·白驹》中的描写“皎皎白驹,贲(通“奔”)然来思”。
人类渴望能够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飞翔,在无边无际的天空中遨游,骑在马上飞驰,就如同有这种感觉,就会有登仙飞腾之感。
于是,在古代典籍中,就有了许多关于马具有某种神秘力量的记载,在中国神话中,有了不少关于马的神话传说。
神马中,最普通的是千里马。
据说有一种叫“飞兔”的马,能日行三万里,曾经帮助大禹治过水。
比千里马更神奇的是天马,不仅能在地上跑,还能在天上飞。
如《山海经·北山经》中称“天马”云:“马成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
”“飞黄”就是这样的天马。
飞黄又名吉量、乘黄、腾黄等。
《山海经·海外西经》:“犬戎国……有文马,缟身朱鬣,目若黄金,名曰吉量,乘之寿千岁。
先秦时期的神话传说

先秦时期的神话传说在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神话传说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那个时代的人们虽然缺乏现代科学的认识,但是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创造了丰富多彩、神秘玄奇的神话世界。
这些神话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传统,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信仰、哲学等各个方面的精神面貌。
1. 大禹治水先秦时期最著名的神话之一是大禹治水。
古代中国缺乏现代的水利工程和治理方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大禹作为一个传奇人物,用其高超的智慧、刻苦的劳动和深厚的人民情怀成功地治理了黄河流域的水患,结束了长期以来的灾难,使人民免受水灾之苦。
这个神话不仅揭示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崇尚,还表达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勤劳、聪明、公正、爱民等优秀品质的推崇。
2. 后羿射日后羿射日是另一个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
据说在古代,天空中有十个太阳不断炽烈地照耀大地,使人们疲惫不堪。
于是众神决定让后羿去射掉其中九个太阳,保留一个太阳为人民服务。
后羿凭借其非凡的箭术和勇气成功地射掉了九个太阳,挽救了人民于水深火热之险。
这个神话传说表达了中国古代人民对控制自然的渴求和对光明、勇气等美好品质的推崇。
3. 嫦娥奔月嫦娥奔月是一个浪漫神话。
据说,在古代,人们有一个相信月亮中仙女的传统。
而嫦娥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仙女之一。
因为出了一些误会,嫦娥被迫离开人间,最终来到了月亮上居住。
据说每到中秋节,人们在庆祝的同时,也在感谢嫦娥对人间的关怀和帮助。
这个神话既展示了人们对爱情、美好事物的向往,也表达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和谐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4. 少昊神话少昊神话是一个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的神话传说。
据说,少昊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他教会了人民种植、狩猎、制陶等技能,并领导人民生产和发展。
这个神话特别强调了勤劳、创造和伟大文化的力量,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其先祖的崇敬和尊重。
5. 蔡桓公蔡桓公是一个饱经战争而不失体面的神话人物。
在古代,战争是常态,而蔡桓公为了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地位,不断战斗,不屈不挠。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二章神话.诗经(李治中版)

反映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体现周初靠血缘 亲缘关系、礼乐以及通过这些活动巩固统治 的目的。如《小雅·采菽》赞诸侯来朝周王 赏赐,《彤弓》赞周王宴会赏赐有功诸侯, 《小雅·鹿鸣》等。
怨刺诗: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反映厉王、 幽王时赋税苛重、政治黑暗腐朽,社会弊端 丛生、民不聊生的现实。变风、变雅之作, 反映丧乱,针砭时政。如《雨无正》(《小 雅·节南山之什》),《何草不黄》,《伐 檀》《硕鼠》、《墙有茨》《南山》《载 驱》、《黄鸟》等。
《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一、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流传最广: 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二、其他注释: 郑玄《周礼》“大师”注:
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 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 劝之。 郑众(郑玄《周礼》“大师”注引郑众 语):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 于物。
《诗经》的体制 南陔、白 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六篇笙 诗,有目无辞, 故现存305篇,都是歌词。 根据乐调和内容不同,分风、雅、颂 三
《诗经》本来有311篇,其中
类。
风
,十五国风,各诸侯国的土乐,包 括 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 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诸 侯国的民歌,共160篇。 雅,朝廷正乐,指西周王畿乐歌,有大 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颂,宗庙祭祀乐歌,多为舞曲。有周颂 31篇,鲁颂4,商颂5。
承担着社会教化的功能。主要用于宗庙祭祀、 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具有典礼、讽谏、 娱乐、外交等功能。 陈诗观风 献诗陈志 赋诗言志 教诗明志
秦以后《诗经》的传播
2、先秦和神话

第一编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部分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1、“先秦”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先秦”是指秦统一中国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
狭义的“先秦”,主要是指春秋战国时期。
2、中国文学的源头a)原始口头文学是中国文学史的开端,它包括(原始歌谣)和(神话)。
特点一:带有原始宗教意识。
《蜡辞》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是一篇年终为祷祝丰年而举行祭祀百神活动的祭辞,代表了原始诗歌在内容上的又一特点,即带有原始宗教意识。
当时人们相信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看不见的联系和影响,可以用某种幻想的手段如祭祀、巫术、咒语等去驾驭自然界。
这四句蜡辞,以希望和命令的语气,喝令土神、水神、昆虫神、草木神等都回到自己的“领地”去,不许危害人类。
这篇蜡辞显示了原始人类挥斥自然的宏大气派,表达了他们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理想。
特点二:以劳动为主题《弹歌》是一首原始人类的狩猎之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
这,寥寥八字,再现了伐竹、制弓、发丸、逐兽等连续的射猎活动。
语言古朴,但是已经具有韵律。
这说明原始诗歌在内容方面的一个鲜明特点,那就是以劳动为主题。
在艺术形式上,这两篇原始诗歌篇幅短小,语句短促,节奏鲜明,诗体为二言一拍或以二言为主。
注:()所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虽然只有一句,却是今天所能见到的比较可信的夏代歌谣遗文。
b)( )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我国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
()和金文的产生,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字的萌芽。
甲骨文:是商代晚期代表文字,文句简朴,形式单一,有少量记事文字;铭文:知道商代晚期,都是简单古朴,只有两三字。
西周末年指春秋时期,出现的篇幅较长的(),表明具有文学因素的文本出现了。
c)()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
特点一:《吕氏春秋·古乐篇》所记载的葛天氏:“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尚书·益稷》大韶: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
先秦神话传说

先秦神话传说引言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神话传说的重要阶段之一。
在先秦时期,人们对于自然界和宇宙的形成、运行等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神话传说。
本文将介绍一些先秦时期的神话传说,带你一起探索这段神秘而神奇的历史。
伏羲和女娲伏羲和女娲被视为中国神话中的始祖,他们被认为是人类的创造者和文明的开创者。
据传,伏羲是人类的第一位君王,他教人们狩猎、钓鱼、种植农作物等生活技能。
而女娲则被认为是伏羲的妻子,她以神奇的力量创造了人类,修补了天空和大地。
伏羲和女娲还被视为婚姻、家庭和家族的保护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盘古开天辟地盘古开天辟地是中国神话中最著名的传说之一。
据传,在宇宙的混沌状态中,盘古诞生了。
他用巨斧破开了天地的混沌,让天空和大地分离出来。
在盘古辟地的过程中,他开始变得越来越大,最后成为一位巨人。
当盘古死去时,他的身体变成了世界的各种事物,如大地、山川、河流等。
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象征着宇宙的诞生,表达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起源和发展的思考。
后羿射日后羿射日是一个关于太阳的神话传说。
后羿是传说中的一位英雄射手,他的妻子嫦娥是一个美丽的仙女。
神话中说,后羿得到了一种神箭,可以射中九个太阳。
当地球上的人们因为太阳的炙热而无法生存时,后羿决定使用神箭射下一些太阳。
他成功地射中了九个太阳,为人们带来了凉爽和舒适的生活。
为了表彰他的功绩,人们在每年的中秋节举行祭祀活动,以纪念后羿和他的妻子嫦娥。
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姜子牙是中国神话中一个重要的人物,他曾在周朝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传说,姜子牙是一位智者和卓越的战略家。
他能预测未来的事情,并提供有益的建议。
在周朝建立之前,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帮助他制定了许多重要的决策,并帮助周文王统一了中原地区。
姜子牙的智慧和贡献被人们铭记,并在中国历史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神话的意义先秦神话传说不仅仅是一段古老的故事,它们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和宇宙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他们对生命和人类命运的理解。
先秦时期的宗教和神话

先秦时期的宗教和神话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宗教和神话,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于神灵和天地万物的理解逐渐地加深,对于宗教和信仰的探讨也越来越深入。
同时,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符号和传说,对于后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时期的宗教和神话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崇拜天、地、水、火等自然神灵的自然宗教,另一个是崇拜祖先和英雄传说的人文宗教。
在自然宗教方面,人们首先崇拜的就是天。
在先秦时期,人们认为天是最为神圣和伟大的存在,掌管着万物的命运和运行。
同时,人们也相信天上有许多神灵,如太阳神、月神、星神等,这些神灵被认为拥有超凡的力量和智慧,可以保佑人们,帮助人们度过难关。
在自然宗教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地。
人们认为地是人们的母亲,是生命的源泉。
同时,地也被认为是万物的根基,掌管着万物的生生不息。
人们常常在地上祭拜神灵,希望得到神灵的庇佑和保佑。
水和火也是自然宗教中被崇拜的对象。
人们认为水是生命之源,火是生命之光。
同时,水和火也被认为拥有神圣的力量,可以驱除邪恶,保护人们的安全。
除了自然宗教,先秦时期还崇拜祖先和英雄传说。
在这个时期,人们普遍认为祖先是超越生死的存在,可以庇佑后人。
因此,人们常常在祭祀祖先时将他们视作神灵一样进行崇拜。
同时,人们也对英雄传说非常感兴趣,他们将一些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或奇迹事件进行神化,变成了许多重要的神话传说。
在宗教和神话的发展中,先秦时期也出现了许多文化符号和传说。
比如,龙、凤、麒麟等神兽,被认为拥有神圣的力量和智慧。
同时,许多神话传说中也出现了许多有趣的人物,如女娲、伏羲、神农等,他们被认为是人类文明和发展的先驱和创造者。
总的来说,先秦时期的宗教和神话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代表了人类文明和思想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自然和人文的理解和探索。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先秦时期的宗教和神话中看到许多有趣的文化符号和传说,这些传说和符号也在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和生活。
(先秦部分)第一章--上古神话

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
尤。”(《太平御览》卷
十五引《志林》)
20
• 黄帝与炎帝及蚩尤的战争正是以神话的方 式记载了当时中原地区及中原与南方部落 之间的兼并融合,从中我们可以间接地了 解华夏民族融合的过程。而黄帝正是通过 他杰出的才能,在对内兼并和对外抗御两 场大战中,大显神威确立了他作为中华民 族始祖的形象。
第一章 上古神话
1
第一节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神话的产生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
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 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 形式本身”。神话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资源。
2
二、各类书籍对神话的记载
1.诗歌:《诗经》、《楚辞》; 2. 历史散文:《左传》、《国语》、《逸周 书》、《穆天子传》; 3. 诸子散文:《庄子》、《孟子》、《墨 子》、《韩非子》; 4. 秦汉著作:《吕氏春秋》、《淮南子》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 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鲧禹治水的神话在先秦典 籍占有突出地位:
《山海经·海内经》云: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 壤以堙yīn洪水,不待帝 命,帝令祝融杀鲧於羽郊。 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 土以定九州。”
17
洪水神话——鲧禹治水
• 这类神话的出现,说 明了洪水浩劫作为远 古时期真实的自然灾 害对当时及其后的人 民心灵的回应。
( 《淮南子·本经训》)
后羿射日图·汉画像砖
22
23
5.英雄神话——夸父逐日、刑天舞干 戚、精卫填海等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
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 经·海外北经》)。
先秦文学神话故事

先秦文学神话故事
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它包含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
这些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解释,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和想象力。
一、盘古开天辟地
盘古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神,相传他在混沌的宇宙中孕育而成,然后用巨大的力量把天地分开,形成了天和地。
盘古的创世行为表明了古代人民对宇宙起源的原始解释,也体现了他们对于自然力量的崇拜。
二、女娲补天
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大地之母,她捏泥土造人,炼五彩石补天,还创造了婚姻制度,让人类得以繁衍生息。
女娲补天的故事表现了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灾害的无奈和抗争,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于生命和人类的起源的探索。
三、后羿射日
后羿是古代神话中的英勇射手,他因为射下了九个太阳而救了天下苍生。
这个故事表现了古代人民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拜,也表明了他们对于自然现象的敬畏和解释。
四、精卫填海
精卫是古代神话中的神鸟,它因为被大海吞噬了生命而化为精卫鸟,不停地填海复仇。
这个故事表现了古代人民对于复仇和坚持精神的崇尚,也体现了他们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尊重。
五、大禹治水
大禹是古代神话中的治水英雄,他因为成功治理了洪水而成为夏朝的创始人。
大禹治水的故事表现了古代人民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拜,也表明了他们对于社会秩序和纪律的重视。
这些神话故事不仅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和想象力,还反映了古代人民的信仰、价值观和哲学思想。
它们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崩地裂是大灾难的寓言
• 《战国策.赵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 席”,以言周王之死。 • 徐陵《与王僧辩书》:“而天崩地坼,妖寇 横行者也。” • 陆游《望永阜陵诗》:“宁知齿豁头童后, 更遇天崩地裂时。” • “杞人忧天”的历史根源
娲之本意是女性生殖器
• 《说文· 女部》云:“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从女呙声。” • 锅从金, 即用金属制成的圆形凹器; • 楇从木,《说文》:“盛膏器。” • 碢从石,《玉篇》:“碾轮石。” • 埚从土 ,《玉篇》:“甘埚,所以烹炼金银。” • 涡从水,《文选.江赋注》:“水旋流也。” • 窝从穴,《字汇》:“窟也。”即穴窟。 • 蜗从虫 ,《说文》:“蠃也。”即螺类,呈圆 形。
射日神话的意义
• 一、对弓矢的颂赞 • 二、抗争意识 • 三、征服欲望
四、中国神话的基本特色
• 1 、题材上:重写灾难母题(著名神话几乎全 与灾难有关) • 2 、内容上:礼赞救世英雄(勤苦奋斗、普济 众生者,与西方自我奋斗的英雄不同) • 3 、思想上:崇尚拼搏抗争(不是顺从命运, 而是迎难而上,不屈不挠) • 4 、风格上:呈现磅礴大气(补天、射日、填 海、移山等)
要求:
• (1) 掌握五个部分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文 献; • (2) 了解这个时代文艺的演进历程与民 族的心灵世界、精神风貌; • (3) 提高基本的研读技能。
神 话 时 代
神 话 时 代
神话:
--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基质呈现 • 1、 什么是神话?神话是怎产生的? • 2、 中国神话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 3、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有哪些?有 哪些新的整理成果? • 4、中国神话的特色如何?展示了怎样的 民族精神?
“补天” 是拯救氏族灭亡的寓言
• 《路史》:予觀列禦冦記共工氏觸不周 及女媧補天之事,蓋言共工之亂,俶擾 天紀。地維為絶,天柱為折,此大亂之 甚也。女媧氏作,奮其一怒,滅共工而 平天下,四土復正,萬民更生,此所謂 補天立極之功也。
淮 南 子 卷 八 本 經 訓
堯封 殺 於 殺 乃 封 猰 禾 逮 以狶 猰 青 九 使 豨 貐 稼 至 為於 貐 邱 嬰 羿 、 、 , 堯 天桑 , 之 於 誅 脩 鑿 殺 之 子林 斷 澤 凶 鑿 蛇 齒 草 時 。。 脩 。 水 齒 , 、 木 , 萬蛇上之於皆九,十 民於射上疇為嬰而日 皆洞十,華民、民並 喜庭日繳之害大無出 ,,而大野。風所, 置擒下風,堯、食焦 。
六、中国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 1、 虚幻性(主观臆想,以己观物,物 我不分) • 2、 具象性(用故事形式诠解事物) • 3、 象征性(符号构成的象征系统)
关 于 天 地 晦 明 的 解 释
七、中国神话的衰落与演变
• 1、 人类意识的进步,神话观念的渐趋 淡薄,导致了神话的衰落; • 2、 中国神话演变遵循着两个规律:一 是随着人类意识及时代的发展而演变, 二是依据美的法则的渐趋精美。 • 3、 中国神话演变的辙迹:神话的历史 化→仙话→鬼话(妖话)→童话。
神 话 何 以 产 生 ?
神秘感 敬畏感 控制欲 神话的产生是以原始的生活方式与原 始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生产力极端 低下的原始人群,对包罗万象、变化 莫测的自然界――特别是灾难性突变 感到神秘而恐惧,而又不能科学解释, 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随而 又琢磨那奥秘的神灵形象,于是产生 了神。随后又想像他们之间及他们与 人之间的联系,并企图于以控制,于 是参照人的生活,创造了神话。
先秦神话教学课件
一、先秦文学的三期五块
• 1、神话时代 • 2、 诗歌时代神Βιβλιοθήκη 诗经九歌历史散文
•
3、 散文时代
诸子散文 辞赋
二、先秦文学的基本形态
• 1、 诗与歌舞合一(三百篇皆为乐歌, 诗没有独立的地位) • 2、 文、史、哲合一(文学、历史、哲 学处于同一体中,混而未分) • 3、 同门创作彼此合一(诸子书多由师 徒或同门共同纂辑,不分彼此)
八、神话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 1、 素材影响(不少戏剧、小说取材于 神话) • 2、 艺术影响(思维方法、表现手法、 意象原型等对后世诗歌及小说、戏剧的 影响)
教材问题
• P40:《穆天子传》中关于穆天子见西王 母的故事,神话色彩最为浓厚。 • P42:帝舜的妻子羲和生育了十个太阳… • P43:鲧婞直以亡身(因窃被杀?) • P44:禹开始也采取堙的办法… • P46:神话五类分割的缺陷(创世、始祖、 洪水、战争、发明),著名神话无法归 类(后羿、夸父、精卫)
二、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 及整理成果
神刘 话城 通淮 论: 中 国 上 古
•
中中袁 国国珂 神神: 话话古 通资神 论料话 萃选 编释 、、
• •
新 整 理 成 果
•
纬 古墨诗 淮 楚 山 书 籍子经 南 辞 海 、、 子 天 经 庄左 问 古 子传 籍 等、 先国 秦语 、
• • • • •
中国神话典籍与整理成果
上 帝 园 圃 之 神 英 招
周 代 足 踏 日 月 双 手 执 龙 神 像
三 星 堆 人 首 鸟 身 神
三 星 堆 纵 目 神 像
神 话 有 何 功 能 ?
• 一、维系人群的社会性(保持社 会习俗、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 • 二、加强群体的亲和力(氏族内 部血缘锁链上的联系); • 三、宣泄不安的情绪(通过幻想 达成心态的平衡)。
三、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之关系
• 1、 礼乐文化与《诗经》(《诗经》是 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 • 2、 史官文化与历史散文(《左》《国》 是史官文化的产物) • 3、 百家争鸣与诸子散文(诸子是百家 争鸣的产物) • 4、 楚文化与楚辞(楚辞是楚文化的产 物)
四、先秦文学演进的轨迹
• 1、 由群歌互答向抒写个人情怀的演进; • 2、 由巫觋创作向史官创作向士人创作的 演进; • 3、 由誓命训诰向对话语录向据题抒论的 演进; • 4、 由朴野无华逐渐向语言自觉的演进。
形天神话
• 形天与帝 至此争神, 帝断其首, 葬之常羊 之山,乃 以乳为目, 以脐为口, 操干戚以 舞。
四、神话个案分析
• 女娲神天:灾难母题与生殖崇拜 • 后羿射日:农耕文明与自然生态
•
淮 南 子 卷 六 覽 冥 訓
狡四 積 四 石 攫 不 火 裂 往 蟲極 蘆 極 以 老 息 爁 , 古 死正 灰 。 補 弱 。 炎 天 之 ,, 以 殺 蒼 。 猛 而 不 時 顓淫 止 黑 天 於 獸 不 兼 , 民水 淫 龍 , 是 食 滅 覆 四 生涸 水 以 斷 女 顓 , , 極 。, 。 濟 鼇 媧 民 水 地 廢 冀蒼冀足錬,浩不, 州天州以五鷙洋周九 平補,立色鳥而載州 , 。
一、神话的性质与产生
• 《鲁语》:“山川之灵,足 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 • 《说文》:“神,天神,引 出万物者也。” • 《说苑· 修文》:“神者,天 地之本,而为万物之始也。”
何 谓 神 ?
何 谓 神 话 ?
• 所谓“神话”,即“神们的故 事”。“神”是先民幻想创造与 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意识存 在。“神话”是运用神的观念进 行思考、想象的结果,是对于幻 想的描述。用马克思的话,就是 “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 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 形态”。
总参考书
• 《先秦文学史》,褚斌杰、谭家健主编,人民 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 《古朴的文学》,刘毓庆著,北岳文艺出版 1988年版 •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 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 • 《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先秦卷),郭预衡 主编,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 《中国通史》(三、四册),白寿彝主编,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
后 羿 射 日
彤弓与彩虹:天帝之弓
• 海内经: 帝俊赐羿 彤弓素矰, 以扶下国。 • 白虎通: 虹,天弓 也,亦谓 之帝弓。
十日与假日
• 《晋书天文 志》:三日 并出。 • 《唐书突厥 传》:五日 并出,三月 连明。
各族的射日神
• • • • • 壮族:康特射日(十一日) 布依族:布杰射日 高山族:英雄射日 赫哲族:莫日根射日 纳西族:桑吉达布鲁射日
羲和生日
• 《大荒南經》: 東南海之外, 甘水之間,有 羲和之國。有 女子名曰羲和, 方日浴於甘淵。 羲和者,帝俊 之妻,生十日。
常羲生月
• 《大荒西 經》:有 女子方浴 月。帝俊 妻常羲, 生月十有 二,此始 浴之。
夸父追日
《海外北 經》:夸 父與日逐 走,入日, 渴,欲得 飲,飲於 河渭,河 渭不足, 北飲大澤, 未至,道 渴而死, 弃其杖, 化為鄧林。
五、神话所体现的民族基本精神 • 1、 厚德载物(奉献精神、忧患意识、 厚生爱民、大公无私等) • 2、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奋进、 抗争、顽强不屈等)
六、中国神话的价值意义
• 1 、认识价值(对于民族远古生活、历史 及意识、情感、精神、性格等具有很高的 认识价值) • 2 、审美价值(神秘、浪漫、雄奇的艺术 之宫) • 3、精神价值(民族精神的鼓舞作用) • 4、借鉴价值(文学创作的借鉴意义)
•
女 媧 補 天
天裂是极光的神话表述
文献中的天裂记载
• 《汉书· 天文志》:孝惠二年,天开东北,广十余丈。 • 《晋书· 天文志》 :惠帝元康二年二月,天西北大裂。 • 《晋书· 天文志》:太安二年八月庚午,天中裂为二,有声 如雷者三。 • 《晋书· 天文志》: 穆帝升平五年八月已卯夜,天中裂,广 三四丈,有声如雷。 • 《晋书· 成帝纪》 :(咸和四年)天裂西北。 • 《梁书· 武帝纪》: (太清二年)十月戊申,天西北中裂,有 光如火。 • 《南史· 梁武帝纪》 :(太清二年)六月,天裂于西北,长十 丈,阔二丈,光出如电,其声若雷。
三、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
• 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大约有三类: • 1 、解释性神话:羲和生日、常羲生月、女娲 造人、盘古开天以及民族起源、工具发明等; • 2 、人与自然神话: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 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 3、社会生活神话:黄帝战蚩尤、共工颛顼之 争、刑天及《山海经》中的海外方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