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肾阳虚型80例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肾阳虚型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观察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肾阳虚型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观察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肾阳虚型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观察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与多种心脏和血管疾病有关,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心肾阳虚型。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已被广泛应用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肾阳虚型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以下是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这类患者的临床观察及疗效评价。

一、病例资料我们收集了20例确诊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肾阳虚型的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介于50岁至70岁之间。

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并伴有心肾阳虚型症状。

患者中分别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基础性疾病。

二、治疗方法1. 西药治疗:首先给予患者进行西药治疗,包括利尿剂、血管扩张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以缓解心力衰竭症状,减轻心脏负担。

2. 中药治疗:选用温补肾阳、益气养血的中药治疗心肾阳虚型,如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等药物。

3. 中西医结合针灸疗法:采用针灸疗法改善患者的心血循环和肾功能,促进疾病康复。

4. 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建议患者适当控制饮食,多食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少食高糖、高脂食物;规律作息,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三、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估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心功能、肾功能等指标进行了定期观察和评估。

治疗后发现:1. 症状改善:患者出现的心力衰竭症状(如气短、乏力、水肿等)明显减轻,体力活动耐受性增加。

2. 心功能改善:经过治疗,患者的心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心脏负荷减轻,心脏结构稳定。

3. 肾功能改善:治疗后,患者的肾功能有所改善,血尿素氮和肌酐等肾功能指标得到了稳定。

4. 生活质量提高: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心理状态良好。

综合观察指标及患者自体感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肾阳虚型患者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帮助患者恢复了心肾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

四、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肾阳虚型患者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其优点在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能综合调理心脏和肾脏功能,达到良好的疗效,并且能减少药物对患者的不良影响,减轻患者的痛苦。

全真一气汤治疗阳虚型慢性心衰55例临床观察

全真一气汤治疗阳虚型慢性心衰55例临床观察

全真一气汤治疗阳虚型慢性心衰55例临床观察目的:观察全真一气汤治疗阳虚型慢性心衰的疗效。

方法:将87例慢性心衰且中医辨证属阳虚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5例在常规西药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全真一气汤治疗;对照组32例仅采用常规抗心衰西药治疗。

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40/%,对照组为79.2%;且治疗组在心脏指数、每搏指数、射血分数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05或P<0.01)。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疗效显著。

标签:全真一气汤心衰阳虚型中西医结合疗法心衰是指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功能受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临床证见:心悸,乏力,胸中如塞,短气不足以息,不能平卧或睡中憋醒,咳嗽,咯吐白色泡沫痰,腹胀纳呆,右肋下癥块,下肢或身半以下浮肿,尿少。

脉或数、或迟、或促、结、代、雀啄、屋漏。

我科常年开设心衰病房收治大量心衰患者,本文总结了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我科收治的心衰患者,其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55例及与单用西药治疗32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l)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中的有关诊断标准拟定。

(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心肾阳虚证及阳虚水泛证。

心肾阳虚证见:心悸,短气乏力,动则气喘,身寒肢冷,舌淡胖或有齿印,脉沉细或迟。

阳虚水泛证见:心悸气喘或不得卧,咯吐泡沫痰,面浮肢冷,畏寒肢冷,舌暗淡或暗红,苔白滑,脉细促或结代。

1.2 一般资料共87例,均为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我院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55例,男23例、女32例,平均年龄(71.2±12.6)岁,病程平均(4.4±2.5)年。

对照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平均(70.3±10.7)岁,病程平均(4.9±2.8)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轻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中成药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中成药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竭疗效观察2023-11-04CATALOGUE目录•引言•慢性心力衰竭概述•中成药联合治疗方案•疗效观察指标与方法•中成药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结果•中成药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优势与不足•中成药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展望与建议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产生严重影响。

研究背景:目前关于中成药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

中成药具有药效稳定、副作用小等优点,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研究意义:为中成药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提供更多科学依据,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卡方检验等。

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中成药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中成药联合常规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生活质量、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差异。

02慢性心力衰竭概述定义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疾病进展至晚期或终末阶段的共同结局,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液体潴留等。

病因CHF的主要病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其中冠心病是最常见的病因。

慢性心力衰竭的定义与病因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神经内分泌激活01CHF时,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被激活,导致心率加快、血管收缩、钠重吸收增加等,进而引起心脏负荷增加和心肌损伤。

心肌重塑02CHF时,心肌细胞发生凋亡、坏死及自噬等改变,导致心肌重塑,进一步降低心脏功能。

液体潴留03CHF时,体循环和肺循环中的液体不能有效排出,导致全身水肿和液体潴留。

现代药理研究一些中成药如真武汤、苓桂术甘汤等具有利尿、强心、扩管等作用,能够改善CHF的症状和体征。

中医理论根据中医理论,CHF多属于“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主要病机为心气虚、心阳虚,治以温阳利水、养心安神为主。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由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变化,使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发生障碍。

患者在患病之后会表现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等症状,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终末期的表现,若不及时治疗,会增大患者死亡的概率。

在对心衰患者治疗时,应以防止和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为目标,帮助患者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实现优势互补,满足临床个体化诊疗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心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一、慢性心力衰竭的危害心衰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直接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心力衰竭好发于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冠心病、心肌缺血、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患有心力衰竭的概率更高。

而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治疗不当等都有可能诱发心力衰竭疾病发病。

患者在患病之后会出现左心衰竭、右心衰、全心衰等症状,多数老年慢性患者还会表现出咳嗽乏力、疲倦、肾功能异常等症状。

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比如肾功能不全、肝功能异常、血栓形成等,直接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从中西医的角度看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西医学认为:心肌病理性重构是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心肌死亡事件的发生以及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的系统反应,会使心衰进一步发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较多,其中包括心肌本身疾病带来的影响,比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脏负荷过重、心室前负荷不足有可能会导致心力衰竭。

①心肌损害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性心肌损害,包括由冠状功脉疾病而导致的缺血性心肌损害、炎症心肌损害、遗传性心肌病等。

另一种是继发性心肌损害,具体包括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系统性沁润性疾病。

②心脏负荷过重:压力负荷过重多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疾病。

容量负荷过重常见于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患者中。

患者可能还会存在全身循环血量增多的疾病,比如慢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中医学中提出的“心水”“心衰”与心力衰竭类似,慢性心衰属本虚标识之证,心衰的病机可用虚、瘀、水概括。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作者:李玲谭于飞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年第14期【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8月收治的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

对照组患者采取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进行记录与分析。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肺心病;心力衰竭;疗效【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5.014.0.02对于肺心病患者来说,处于失代偿期会导致心力衰竭病症的出现。

由于肺心病患者心力衰竭症状较为严重,并且治疗较为复杂,单纯的西医治疗方案并不能取得显著的疗效。

为此,我院采取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肺心病合并心衰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4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肺心病心衰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肺源性心脏病及心力衰竭的相关诊断标准,且均有胸、肺疾病史,且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绀、咳嗽、呼吸困难、肝肿大压痛、颈静脉怒张及剑突下收缩期波动等。

经X片检查患者存在肺气肿、下肢水肿、右肺下动脉干扩张;心功能分级:Ⅱ级37例,Ⅲ级41例,Ⅳ级8例。

其中男57例,女29例;年龄54~79岁,平均年龄(63.8±5.2)岁;病程4~15年,平均病程(10.7±4.2)年。

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西医治疗,主要包括血管扩张、利尿、强心、纠正水电解质、抗生素、限钠限水、低流量吸氧等综合治疗[1]。

《中西医结合研究》第12卷(2020年)总目次

《中西医结合研究》第12卷(2020年)总目次

《中西医结合研究》第12卷(2020年)总目次(说明:括号内数字为期,括号外数字为页码)GCS/N1HSS评分的关系研究临床研究节气灸对阳虚体质亚健康状态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谢家祥程飞彭麒等(1):1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邢京禹(1):5活血祛瘀续骨汤联合倍他米松对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常海亮(1):9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总结罗秀丽教授治疗胃癌临床经验王琦苑李成银朱晶等(1):12昆仙胶囊治疗肾病综合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刘亚飞张哲涂胜豪等(2):73益气生津方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胰岛功能的影响王梅霞孙梅菊郭清影(2):82柴胡承气汤结合奥曲肽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孟海涛(2):85自拟疏风凉血方治疗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研究王小素马腾江霞等(2):88艾灸配合健康教育对女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氧化应激的影响田甜雷杰(3):145热毒宁注射液联合西医治疗对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宋唤唤马灵草岳红(3):149基于iRhom2/ADAM17信号通路探讨益气活血方治疗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的作用机制卢芙蓉秦铀沈霖等(4):217伊伐布雷定联合益心舒片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朱改针谢国旗卫世强(4):222加味散结座疮丸联合复方木尼孜其颗粒治疗轻中度寻常座疮的临床研究李婧(4):225自拟健脾通窍汤治疗肺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患儿的临床研究刘园张圆任勤(4):229益肺消积方联合GP化疗方案对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蔺婷婷周明慧(4)233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分布与头颅DWI/MRA影像表现及阮洪光郑关毅刘文威等(5):289涤痰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血栓弹力图的影响苗亚南(5):295补虚涤痰汤治疗老年气虚痰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研究任莎莎(5):299加减保和丸干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性血脂异常临床研究邱进寿吴雅云刘琛(5):303活血通络汤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张慧永刘良敏(6):361加味清肺化痰汤辅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临床研究徐海斌陈伟斌文静(6):365耳穴压豆治疗呼吸机依赖重症患者临床研究冯博吴进兵李正兴等(6):368仙连颗粒联合XEIOX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临床研究刘伟志(6):371活血壮骨汤辅助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分析蔡创涛(6):375实验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黄芪化学成分的影响李曼曼刘永(1):17从AMPK/PKC信号通路探讨盐酸药根碱促进NCI-H716细胞分泌GLP-1的作用机制刘谦魏世超徐丽君等(3):154不同浓度黄芪总黄酮对高糖诱导人脐静脉系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唐静许娟娟袁秀芝(3):160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女贞子化学成分的影响李曼曼刘永(3):165加味神术散雾化剂抗流感病毒的实验研究李继庭梁虹宇苏立芬(4):237寒冷刺激引起关节损伤实验研究李靖董宇飞李斌等(5):308复方山药提取物制剂增强免疫力功能实验研究陈垚(5):313基于“肠脑轴”理论探讨针刺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内炎症反应影响郑之俊肖伟梁发俊等(6)=79特别报道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诊疗方案及预防方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医科(1)=0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预防方案的思考刘艳娟涂胜豪杨明炜等(1)=2蒿苓清胆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思考成哲李伶俐董若兰等(1)=5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理解罗树星(1)=8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之我见陶秀良(1)=0专家共识喘息性支气管炎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共识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中西医结合治疗学组(1)=2临床报道血脂康胶囊对不同体质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水平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林萃才陈润华(1)=6益肠通秘方联合中药热奄包及生物反馈治疗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疗效观察肖文洁林爱珍鲍新坤等(1)=9自拟方糖痹消封包治疗糖尿病性膝骨关节病疗效观察金娜李象辉(1):42独活寄生汤联合小针刀松解术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观察李付礼阎亮李无阴等(1):44芍倍注射液治疗老年出血性混合痔28例黄成龙汪俊芳涂林毅等(1):46六味五灵片治疗海洛因性肝损伤疗效观察马敬彪李兆武(1)=8补肺活血汤配合艾灸治疗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观察刘洁华黄灿均(2)=1加味益气聪明汤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周光莹(2)=4加味逍遥散联合乳果糖治疗功能性便秘伴焦虑的临床观察曾华罗玮(2)=7建中化湿汤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刘文清(2):100不同黄芪剂量补阳还五汤对中枢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影响刘立群彭敏红吴海霞等(2):102针刺灵骨、大白结合颈夹脊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陈秋帆李煜汉李思均等(2):105电针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肛门坠胀的临床观察杜燕红焦刚林爱珍(2):107清肺通络汤辅助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观察曹晓倩刘贻驹关英妹(2):110葛根苓连汤加减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的临床观察方一珺杭金玉(2):112中药熏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肌性斜颈患儿的临床观察张雪艳付杰娜高莉娟(2):114苍附导痰汤结合西药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王虹徐滢林菁等(3):168温灸刮痧疗法配合感冒退热合剂治疗乙型流感的疗效观察胡亚丹(3):171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患者中医体质调查及相关指标分析杨彬婕刘松岩(3):173中药临床药师在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临床路径中的应用价值许冬霞张杏芬(3):177不同毫针针刺手法配合透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高嘉营(3):180针灸推拿联合早期认知语言康复对语言发育迟缓患儿Gc-scll评分的影响芦斐(4)=42黄连温胆汤对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沈正艳(4)=45加味汉防己汤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翟永治(4)=4益气活血法治疗气虚血瘀型高血压的临床观察吴瑞华郑文辉刘雪娜(4)=49二胎孕前妇女中医体质类型分析及对备孕期的影响郑銮英马哲河马红等(4)=52血管性痴呆不同中医证型对SYNTAX评分的影响郭小庆(4)=54COPD)稳定期中医证型对BODE指数及MNA评分的影响张艳董滟(4)=56养血祛风止痒方治疗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症的临床观察陈佳(4)=59针灸联合现代康复疗法治疗膝关节损伤关节镜术后的临床观察张岩李莉王刚等(4)=62艾箱灸联合神经干刺激疗法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刘明阳李洁清谢丽娜等(4):264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观察汪冬梅熊利红(4):266电针联合艾灸治疗中老年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观察张齐娟张琴段婉娥等(4):269益气祛瘀化浊方联合西药治疗前临床心衰疗效观察黄磊(5):319五苓散加减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郝丽娜(5):321耳穴压豆疗法对呼吸机依赖重症患者镇痛镇静药物使用的影响冯博吴进兵李正兴等(5):324穴位注射治疗尿毒症不安腿综合征临床观察刘成福(5):327探究对肿瘤患者实施中药药学服务的可行性唐旭倩(5):330中药和胃通腹贴配合指针点穴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便秘临床观察孟丽娜张博(5):332盐酸米诺环素联合连翘控油祛痘精华液治疗寻常座疮临床观察尚智伟夏丽晔(5):335夏金乳康丸治疗乳腺增生疗效观察赵茹萍郑鑫宾靳玉峰等(5):338穴位压丸按摩联合盐包热敷用于分娩镇痛临床观察王美兰张莉萍林景慧等(5):3彳0金叶败毒颗粒和连花清瘟胶囊治疗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回顾性分析许啸虎董慧涂胜豪等(6):383穴位敷贴联合中药药枕治疗慢性胃炎伴失眠临床观察王碧云郑之俊梁发俊(6):387补阳还五汤加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TIJF术后康复的影响熊龙谢添袁俊(6):390文献研究中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用药规律分析陆雪痕(1):50文献综述肝细胞核因子仏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李灵丽胡倩彭泽等(2)117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中医治疗进展李万云殷世鹏王韶康(3):183浅析癌性疼痛的中西医治疗邹银水杨杰谈欣一(5)312四物汤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刘霞李凡宋屿璠等(6):392胰岛素抵抗与妇产科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胡亦然李蕴蔡平平(6):396学术探讨《金匮要略》温经汤在中医妇科临床中的运用王丽君姚颖杰姜丽娟(1):52根据疏泄理论从古中医经方角度解读桂枝汤陈弼沧吴秋英赵能江(1):54浅析“分消走泄法”在湿热型脾胃病临床中的应用黄蓓张喆(1):56从《血证论》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医治疗王寒陈斌(1):58从太阴脾湿肺闭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巩静董慧罗树星等()122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的理论依据与临床应用刘晓婷辛江山(2):126《疡科心得集》痔病辨治思想探析孟丽娜张博(3):187从温病学理论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证治规律汤婷范恒胡德胜等(3):189金叶败毒颗粒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中的作用探讨方珂董慧陆付耳等(3):192活血化瘀药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治疗的可行性分析熊繁龚萍刘艳娟等(4):272浅谈从“脾-胃-肠”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楚思范恒(5)315三因制宜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实践和思考陈志红李廷荃杨丽芳(5):3彳7李平教授治疗恶性肿瘤学术思想探讨张锋利李平(5):351阳明与脑之关系浅析吕慧一王朝霞(5):354中医大师叶望云教授治疗便秘学术思想探讨李灵丽黄召谊李井彬等(6):400范恒教授运用金羌宣肺解毒合剂辨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经验陈倩云冷雪媛范恒(6):403杨丽芳教授从痰瘀论治恶性肿瘤经验陈晓静赵如意杨丽芳(6):406取类比象思维在放化疗后口腔溃疡治疗中的应用张炜简爱萍高元喜等(6):409经验交流金志春教授防治宫腔粘连经验总结郭家勇王亚东张硕等(1):61王小琴治疗肾病水肿经验探析李云鹏王小琴(1):64金志春教授治疗产后身痛经验总结王亚东郭家勇金志春(2):129林爱珍教授从脾肾阳虚论治中老年慢传输型便秘经验潘姣林爱珍(3):196曹志群从中焦脾胃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李娅曹志群王永森(4):276从“抑肝和胃”论治妇人“妊娠恶阻”邹聪刘形鸥(5):356韩金凤教授应用龙砂开阖六气针法验案举隅高艳华韩金凤(5):358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验案四则张勇刘辉周文锋等(6):412运用敦煌医方大补肾汤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总结李万云殷世鹏王兴鸿等(6):416李安源教授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验案举隅曲淑玉赵林(6):418个案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1例董浩旭龚萍李婧等(2):132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李水桥吴朋高学文等(3):199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发输血相关性铁过载1例及文献复习曾滟车虹刘松山(4):278中西医结合治疗多系统萎缩1例报告符蓉庞伟冰(4):282黄连温胆汤合桃核承气汤治疗大脑脚幻觉1例邱红秀潘德祥(6):420教学园地短期交流德国留学生中医科见习教学模式的思考董浩旭吴笑李鑫等(1):66古代名医师承教育思想对现代中医教育的借鉴意义汤婷胡德胜张喆等(2):136PBL在实习阶段教学病历讨论中的应用分析林惠碧卢廷贵(3):202常态化抗疫形势下中医教学难点及调整思路分析宋坤琨赵炎许啸虎等(6):423公卫园地武汉市中、西医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王健黄勉冷安丽等(3):204疫情时代中医药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创新路径探讨雷威(3):208护理园地足三里穴位贴敷护理对胃癌开腹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董华平(1):68预见性护理对乳腺癌患者P1CC置管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区结球(1):71复方黄柏液对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疗效观察宁洁(2):139个体化中医护理干预内伤发热的疗效观察高荣(2):142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聂晓芬(3):212中医护理在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中的应用李瑞丹张曼(3):214中医辨证施护在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心脏康复早期的应用与评价唐秀珍吴佳(4):284健康教育联合中医情志干预护理乳腺增生症患者的疗效观察杨伟珍李清勤李巧玲等(4):287会议纪要第八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会议纪要许啸虎整理(6):426。

中医辩证分型治疗81例冠心病临床效果观察论文

中医辩证分型治疗81例冠心病临床效果观察论文

中医辩证分型治疗81例冠心病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辩证分型治疗方法对于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对2009年3月~2010年7月期间我科室81例冠心病患者采取中医辩证分型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本组81例患者显效58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1%,显效率为71.6%,效果十分理想。

本组患者出现腹泻1例,恶心1例,经调整用药后消失。

结论中医辩证分型治疗方法对于冠心病患者有着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关键词】中医辩证分型冠心病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58-01冠心病属于中医学的“胸痹”、“心痛”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年老肾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寒邪侵袭等因素有关,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肾、脾诸脏具有密切联系[1],临床见本病多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常在心气、心阳、心血、心阴不足或肝、脾、肾失调的基础上,兼有痰浊、气滞、血瘀、寒凝等病变,产生“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的表现。

由于中医对于冠心病的病机认识不同,可根据具体症状分为多种症型,因此临床用药会不同。

我院自近年来采用中医辨证方法对81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理想效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2010年7月期间收治的81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已确诊且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肌梗死、脑梗死、精神疾患等患者。

81例患者中男45例,女36例;年龄47~83岁,平均63.9岁;病程1~15年,平均7.6年;基础疾病中原发性高血压59例,高脂血症32例,糖尿病11例,慢性支气管炎5例。

本组患者均无中药治疗史。

1.2 治疗方法瞩患者常规服用西药,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及并发症,根据患者具体病症不同辩证施治如下:(1)胸阳痹阻证见心痛彻背,每因受寒诱发,胸闷,心悸气短,畏寒肢冷,舌苔淡白,脉弦紧。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一 一
1 两组疗效 比较 : . 治疗组 4 3例 , 显效 2 8例 , 有效 l 1例 , 无效 4例 , 总有效率 9 .9 ; 0 6 % 对照组 4 3例 , 显效 1 5例 , 有效 1例 , 效 1 3 无 5例 , 有 效 率 6 .2 。 治 疗 组 疗 效 优 于 对 照 总 5 1%
组 ( 00 ) P< . 5 。

例, 高血压 5例 , 心肌病 6例( 扩张型 4例 , 肥厚型 2例 ) 风 ,
心病 2例 。对照 组男 2 3例 , 2 女 0例 , 年龄 6 0~9 3岁 , 均 平 6 岁 , 均 病 程 63 7 平 . 0年 ; 功 能 Ⅱ级 4例 , 心 Ⅲ级 2 1例 , 级 Ⅳ 1 ; ot 8例 B s n心 力衰 竭 标 准 评 分 为 1 ; o 3分 原发 病 为 冠 心 病 1 7
学 报 ,0 35 1 :4—3 . 20 ,( )3 5 ( 稿 1期 :00—0 收 3 21 4—1 ) 7

6 4・ 2
世 界 中西 医结合 杂志 2 1 00年第 5卷第 7期
Wol Junl fnertdTa ioa adWetr eii 2 1 , o 5N . r ora o t a rd i l n s nM d n d I g e tn e c e 00 V 1 ,o7 .
2 疗效标准 : . 采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协 会 ( Y A) N H 制订 的 心 功 能 分级 并 参 照 B s n心 力 衰 竭 标 准 评 分 评 定 疗 效 。显 ot o 效: 心功能改善 2~ 3级或评分较治疗前减少 > 0 7 %。有效 : 心功能改善 1 级或评分较治疗前减少 5 % ~ 0 。无效 : 0 7% 心 功能改善不足 1 级或评分较治疗前减少 < 0 。 5% 三 、 计 学 处理 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 照 组 。 结 论 中西 医 结合 治 疗心 肾 阳虚 型 冠 心 病 慢 性 心 力 衰 竭 临床 疗 效确 切 。
【 关键词 】 冠状动脉疾病 ; 利湿; 慢性病 ; 力衰竭 ; 心 苓桂 术甘 汤; 中西 医结合 疗法
【 中图分类号】 R4.1 5 ; 4. 58 文献标识码 】 A 【 51 0 8R 3 0. I 6. 5 3 文章编号 】 1 2 21( 1)6 O6 — 2 1 —692 00 一86 0 3 0 0
t e a y o h o i e r f i r fc r n r e r d s a e o e r a d k d e e ce c y d o .M e h d 1 0 p - h r p n c r n c h at al eo o o ay h at ie s f a n i n y d f in y s n r me u h t i t o 6 a t n sw t h o i h a tfi r fc r n r e r d s a e o e r a d k d e e ce c y d o r a d ml i i t i c r nc e r al e o o o a y h a t ie s fh a t n i n y d f in y s n r me we er n o y d- e h u i vd d i t o p .8 a e n c n r l o p we e t ae y c n e to a w se n me ii e te a y 0 c s s i i e o t g u s 0 c s si o t u r r td b o v n in e tr d cn h r p .8 a e n n wo r o g r e l t ame tg o p wee te t d b i g u h g n d c c o n t eb sso ec n rl ru .7 d y oh g o p s r t n u r r ae y L n g i u a e o t n o a i f h o to g o p a si b t r u sWa e r Z i h t n a o r e o e t n ,t e e ci ia f c sw r b e v d Re u t T e tt f cie r t n t ame t o p sa c u s ft a me t h n t l c lef t e e o s r e . s l r h n e s h o a e e t a e i r t n u l v e r g
w s9 . 5 .T e ttlefc ie r t n c n r lgo p Wa 7 5 .t e e W S sait al in f a tdf r n e b — a 1 2 % h o a f t a e i o to r u s 6 . % e v h r a tt il y s i c n i e e c e sc g i t e n te e ce c f t e t o g o p . C i ia fia y o h rame t go p i etr t a h o t l go p w e h f in y o h w r u s i l c l e c c f t e t t n r u s b t h n t e c n r r u . n e e o Co cu i n I tg ae rd t n lC i e e a d w se n me ii e te a y h e n t f c n c rn c h atf i r n l so n e t d ta i o a h n s n e t r d cn h r p a d f i e e to h o i e r al e r i s i e u
E e to tg a e r d t n l Ch n s n s e n me ii e t e a y o h o i e r al r fc r n r f c fi e r t d t a i o a i e e a d we t r d c n h r p n c r n c h a t f i e o o o a y n i u h a td s a eo e r n i n y d f in y s n r me Z A e r ie s fh a ta d k d e e ce c y d o H NG Da h n i c e g,MAO Hr n d c lDe a t e t o g Me ia p rm n ,De —
86 6
河北 中医 2 1 0 0年 6月第 3 2卷第 6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H bi C Jn 00。 o 3 . o6 e e J M。 e2 1 V l 2 N . T u
中西 医结 合 治 疗 冠 心 病 慢 性 心力 衰 竭 心 肾 阳虚 型 8 临床观察 O例
张 大程 毛 利荣
( 河北 省秦 皇岛市 开发 区医 院 内一科 , 河北 秦 皇岛
vl m n Z n o i lfQnu nd o H bi rv c, ihag a 60 4 ep et oeH s t iha g a , ee Poi e Qn u nd o 6 0 o pa o n 0
【 bt c】 0 j t e o b r e li lfc t re ai n h e dws r md i A s at r be i T s v t ic f toie a d r t a C i s a etn ein cv o e e h cn a ee s fn g t t di l n e n o e ce
【 摘要】 目的
060 ) 604
将 10 冠 6例
观察 中西 医结合 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 肾阳虚型的临床疗 效。方法
心病慢性 心力衰竭心 肾阳虚型 患者随机分为 2组。对照组 8 0例采用 西医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 治疗组 8 0例
在对 照组 治疗基础上加用苓桂术甘汤加味。2组均 7d为 1个疗程 , 观察临床 疗效。结果 : 治疗组总有效 率为 9 .5 , 照组 总有效率为 6 . % , 12 % 对 7 5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 < . 5 , 0 0 ) 治疗组 临床 疗效优 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