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本体论视阈下的“以人为本”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浅析为何“以人为本”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浅谈为何“以人为本”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更甚者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以人为本”。
这一切并不无道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不难发现“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以人为本可以更大限度实现人的价值,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提出此要求的最好证明。
关键词: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的价值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那么,我们的党为什么要如此坚持“以人为本”呢?为什么“以人为本”会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呢?从马克思基本原理出发,相信会有所收获的。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透过历史的表象,进一步探寻并发现了社会深处的“动力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但是,社会从何而来?社会的组成如何?我们不难发现,“人”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没有人,社会将不成其为社会,因此,马克思并没有忽略人在社会的作用,并且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等极为肯定“人”的地位与价值的说法。
这些说法并不难于验证:从古至今,人民群众都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新中国得以成立,除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杰出才能与领导外,在技术不及日本等法西斯力量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的情况下,“人民群众”的无限支持与奋斗便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战斗胜利,新中国得以建立的根本。
论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内容提要】“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在价值论和方法论意义上来使用,也是在本体论意义上来使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范畴的引入,为我们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首先体现在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上,体现在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解决上。
“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也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上,体现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追求上。
【关键词】“以人为本”/实践/本体论意义【正文】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是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而在当前的“以人为本”研究中,存在着一种倾向,即主要从价值论和方法论的意义上来谈论“以人为本”。
从我们党的事业来讲,“以人为本”是我们要贯彻的发展理念和党的执政理念,所以从价值论和方法论意义上谈“以人为本”是必须的。
但马克思主义讲“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在价值论和方法论意义上来使用,也是在本体论意义上来使用的,“以人为本”中的“本”首先应该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本”,没有本体论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当然也就不会有价值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很难从理论上说明白为什么要“以人为本”,为什么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什么要把它作为人们处理和解决问题时的态度、方式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范畴的引入,为我们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一、实践范畴的引入使“以人为本”具有了本体论意义哲学上的本体论,主要回答世界的本源问题,是一切哲学流派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但传统的本体论思维方式,避开人和人的现实生活抽象地追问世界的本源,它固守旧哲学的思辨传统,幻想达到对世界的绝对完满的解释。
实践证明,这种思维方式是不可取的,也不可能对世界的本源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与一切旧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抽象地谈论一般本体论问题,它反对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提出“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1] 8。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以人为本”作者:管大伟来源:《世界家苑》2019年第04期摘要:十八大以来,随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又成为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点。
但是想要研究好,新的思想,我们也必须正本清源,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再思考,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哲学视域下的“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是实践的社会观,是一种全新的社会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将人类社会的本质看作是实践的,将社会看作是活的有机体,并且把人的发展与人的解放作为自身的理论诉求,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的本质,其中蕴含的社会发展理论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哲学视域;“以人为本”社会哲学,顾名思义是以社会为研究对象,从最一般最根本的意义上解答社会生活问题。
在哲学史的演进中,哲学关注社会问题虽然古已有之,但社会哲学的兴起则是西方近代资本文明的发展成果。
在近代以前,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指向外在自然界,关于自然的认识乃是哲学思考的主流。
只有当社会与个人分离开来,作为一种在人之外的独立存在,人们才会转移视线,把社会当作考量的目标。
资产阶级在建立和推广商品经济的同时,也建构了商品经济赖以发挥作用的社会生活形式——“市民社会”,标志着人类“社会”发育成为一个独立存在物。
只是在这个时候,社会哲学才应运而生。
现实的人是凭借自身的感性活动而自我创生的,但人不是孤零零的个体,而是不可避免地面对别人的自我生成过程,和他人打交道,从而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亦即社会关系。
作为经典社会理论,马克思学说关注的不只是始于1500年的那种编年史意义上的欧洲现代社会,而是发生在19世纪德国及西欧“先进国家”的那种现代性机制基本形成、但又面临日益激化的资本主义矛盾的“现存社会” ,包括工业、市场经济、私有制等,具体的社会组织形式,即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构成了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以及资本主义的社会基础,同时也呈现了个人主义与各种形式的共同体主义的紧张与对立,而在19世纪以后,则集中表现为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冲突和矛盾,并成为现代性的突出表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以人为本”作者:王越来源:《卷宗》2015年第12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人,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并始终存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以人为本”就是说人是现实世界、价值以及历史之本,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
本文就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以人为本”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将人的主体性回归到人的身上,明确了人世界的根本和主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下的“以人为本”就需要从人的主体性进行分析。
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性质,是与主客体关系中表现出的自觉能动性。
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以人为本”有助于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促进社会以及国家实现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人为本”的认识1、人是实践中的主体人在实践活动中是处于主体地位的,马克思认为主体是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历史条件下的有社会关系的人,如果人没有实践活动,也不可能形成社会关系,也不能出现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
作为实践的主体,人直接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人们改造世界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实际需要,将客体作为对人类有用的物体。
其实人的实践活动就是人的内在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统一,并且有促进社会发展以及阻碍社会发展的主体之分。
人的主体性在走向自由实践的过程中凸显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将实践的客观尺度与主观尺度相结合才能够做出“必须做什么”的选择[1]。
实践的过程和产物直接将人的本质力量呈现出来,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需要借助感性对象以及现实才能够将自己的生命展示出来,人的本质其实也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是价值主体马克思将现实世界之本作为是人,认为人就是人的世界,是国家和社会,明确了人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主体,肯定了人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是价值的主体和根本。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解读——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浅析“以人为本”

为指导, 坚持“ 以人为本 ” ,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不 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进一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实践作为到社会物质 活动的基础 , 从而产生 了社会 历史 观上 的唯心 主义 , 以及不 可知论 的认识论 , 也不
孙 倩
( 长春工程学院 人文社科部 , 长春 1 3 0 0 1 2 )
摘 要: “ 以人为本” 思想是科学发展观 的核心, 是将马克思主义 同中国实际和新时期中国发展特征相结合
的产物, 是符合 中国国情 的科 学理论成果,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中正确认识“ 以人为本” 对于人类的实践活 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阐述 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内涵, 对马克思在《 关于费尔 巴哈提纲》 中所 提 出的科学认识论- 9 实践观, 并对其作简要解析, 分析 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蕴含“ 以人为本” 思想 , 对马克思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过程马克思不同于以往的哲学家将实践作为社会核心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几乎所生活的本质他坚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去考察人类有领域里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在哲学界也出现活动马克思主义将实践理解为人们所从事的改造了一些另类的声音他们把以人为本认为是对唯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的感性物质活动是人物主义的冒犯而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并非与对象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实现统一是对唯物主义的冒犯并没有跨人唯心主义的范畴并使人类获得生存发展和解放的社会历史进程
物 主义进行 了批 判 , 并 逐 步形 成 了 马克 思 主义 的实 践观。他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H 1 3 9 , “ 哲 学家们 只是 用不 同 的方 式 去 解 释 世 界 , 而 问题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
刘明合
【期刊名称】《理论探讨》
【年(卷),期】2006(0)4
【摘要】“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在价值论和方法论意义上来使用,也是在本体论意义上来使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范畴的引入,为我们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首先体现在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上,体现在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解决上。
“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也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上,体现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追求上。
【总页数】4页(P57-60)
【关键词】“以人为本”;实践;本体论意义
【作者】刘明合
【作者单位】泰山学院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1.63
【相关文献】
1.后现代的“反本体论”与“以人为本”的实践本体论——对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特征的对比考察 [J], 彭洲飞
2.实践的本体论意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 [J], 张春平;王风晨
3.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本体论视阈下的“以人为本” [J], 刘海涛;商大恒
4.本体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意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思考 [J], 安维复
5.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本体论意义——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阐释[J], 杨建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的“以人为本”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的“以人为本”本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价值主体和根本目的,认为“以人为本”理念在当前社会发展状况下应以人民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为本,以人民生活水平尤其是弱势群体生活水平的实质性提高为本。
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重时代变迁,正确把握尺度。
标签:马克思主义人学;以人为本;科学内涵;根本目的;贯彻措施人学是关于人的哲学,马克思主义人学可以说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生成规律的科学。
在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尽管马克思恩格斯从未使用过“人学”或“以人为本”的概念,人学思想仍然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学术界的解冻,我国学者对于“人”的问题的研究热情高涨,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出现了几次争论的热潮。
直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以人为本”开始作为一个正式的、官方的概念出现在党的文件和人们的观念中。
从十七大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到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之一,并在报告中贯穿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各界对于“人”的关注有增无减,“以人为本”也一直作为焦点为学界广泛关注。
新时期新境况,“以人为本”在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独特的涵义,本文在借鉴以往研究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三个方面来论述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的“以人为本”,并与当今中国的实际相联系探讨相关现实问题。
“以人为本”理念本身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以“什么人”为本和以“人的什么”为本。
[1]前者是要求弄清该理念的价值主体,后者则是要求明晰该理念要达到的目的,即要做到使“人”这个价值主体最终达到什么样的状态。
要真正做到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首先要正确解读“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必须把上面提到的两方面的问题都解决掉。
一、“以人为本”的价值主体:以“什么人”为本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与动物一样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而人之所以能区别于动物,则是由于其社会属性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视域内的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视域内的以人为本三、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相统一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有机构成部分,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它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及其重要地位,让我们把它放到科学发展观的整体中去作进一步的考察。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概括。
把握好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关系,是理解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关键。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社会是人们追求自己目的的活动的产物,社会历史就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历史,但是,历史前进的方向并不取决于个人的动机和意志,而是无数意志和力量相互冲突的结果,因而“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揭示了社会运动中客观规律性和人的活动自觉性的统一,它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既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过程,又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
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要站在历史潮流前头领导人民前进,就必须既深刻认识并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又自觉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将这两方面统一起来。
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关系,正是这两方面统一的关系。
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正确回答为谁而发展、依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归谁所有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为本确定了发展的目的、方向,揭示了发展的力量源泉,确立了分配发展成果的根本要求。
为了人民,发展才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向;依靠人民,发展才有不竭的动力;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才能造福于社会。
离开以人为本,发展就会走偏方向、失去动力,所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是人民根本利益所系,是人民群众力量所在。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因而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 的 方 式 。 2 那 么 如 果 哲 人 们 在 思 考 本 ”l “
体 问 题 时 的 思 维 方 式 - 同 , 应 的 所 产 生 - G 相 的本 体 问 题 也 就 不 同 , 这 里 笔 者 仅 仅 从 在 思 维 方 式 的 角 度 来 探 讨 下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的 。 而 所 谓 的 “ 学 思 维 方 式 , 际 上 就 是 哲 实 (人 ) 学 家 对 哲 学 问 题 的 理 解 、 握 和 评 哲 把
体 ” : 帝 、 对 理 念 等 去把 握 和认 识 , 如 上 绝 而
应 从 人 们 的实 践 活 动 去理 解 和 把 握 对 本 体
・
5 ・ 6
刘 海 涛 。商 大 恒
试 论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实 践 本 体 论 视 阈 下 的 “ 人为 本 ” 以
认 识 可 以 说 与 传 统 哲 学 具 有 根 本 性 的 不 同 , 表 征 着 从 实 践 来 理 解 问 题 的观 点 , 它 是
[ 收稿 日期 ]0 1 5—1 2 1 —0 6 [ 作者简介] 刘海涛( 94一) 男, 18 , 河南濮 阳人 , 西南大学政治 与公共管理学院 2 0 0 9级马 克思 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 事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与方法的研究。商大恒 ( 96一) 男, 18 , 河南驻马 店人 , 南大学政治 与公 共管理 学院 2 1 西 00 级 马 克 思 主 义哲 学 硕 士 研 究 生 , 要从 事 马 克思 主 义哲 学 理 论 与方 法 的研 究 。 主
一
、
马 克思主 义哲 学的本 体论
所 谓 的本 体 论 哲 学 就 是 要 解 决 世 界 万
物 的 “ 一 性 ”根 据 究 竟 是 什 么 以 及 如 何 统 理 解 和 把 握 多 种 多 样 、 化 无 常 的 现 象 后 变 面 起 支 配 作 用 的 “最 为 根 本 ”的 原 理 与 原
21 0 1年 8月
枣 庄 学 院学 报
J UR L O AO HU G NI ER I O NA F Z Z AN U V STY
Au . 01 g2 1
V J2 o . 8 N0. 4
第2 8卷
第 4期
试 论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实 践 本 体 论 视 阈 下 的“ 人 为本 ’ 以 ’
的本 体 论 问题 。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是 对 西 方 传 统 哲 学 的
继 承 和 发 展 , 町 以 说 在 对 本 体 的 理 解 和 也
认 识 上 ,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超 越 了 整 4- 时 马 当 的 西 方 哲 学 对 “本 体 ”问 题 的 认 识 和 把 握 。
书的根深蒂固造成 的。鉴 于此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学理层 面 、 实践本体 论对 以人为本 的解读 以及其启示 等方
面 进行 了 阐 释 。
[ 关键词 ] 本体论 . 丰 素辩证 ; 形而上学 ; 实践思维方式 ; 以人 为本
[ 中图分类号 ] O 6 B I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1 04~ 0 7 2 1 )4— 0 6— 3 10 77 (0 1 0 0 5 0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从 实 践 的 思 维 方 式 的 角 度 , 识 到 人 是 牛 活 在 现 实 世 界 中 的 , 人 认 而 的 现 实 世 界 即 是 一 种 属 人 的 世 界 , 以 我 所 们 在 对 “本 体 ”问 题 的 认 识 上 不 应 该 仅 仅
刘海涛 ,商大恒
( 西南大学 政 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重庆 40 1 0 75)
[ 摘
要 ] 以人为本 ” . ‘ 的命题在今天学术界 已经从不 同的方面或层次展开了解读 , 是如果把“ 但 以人 为本 ” 的理 论从哲
学的本体论 的角度进行解读还难为学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之所以造成这样 的认识 是由于人们 的思维方式 和传 统教科
从 “自 在 的 本 体 ”如 : 、 、 、 子 、 质 火 水 气 原 物
等 , 不 应 该 从 理 性 所 把 握 的 “观 念 的 本 也
因 。也 正 如 亚 里 士 多 德 提 出 的 : 体 论 哲 本
学 寻 求 的 是 “事 物 之 所 以 成 为 事 物 者 ”和 “事 物 所 依 据 的 根 本 ”, 事 物 的 “本 体 ”和 即 本 体 的 “原 理 和 原 因 ”。 … 在 哲 学 史 上 产 生 了很 多 本 体 论 , 者 认 为 也 正 如 倪 志 安 笔 教 授 所 说 的 是 有 哲 学 家 的 思 维 方 式 决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