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件:第8课-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18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件 8 杨振宁 合璧中西科学文

-3-
第八课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课标要求 学习建议
首页
Y H 预习J佳作赏析 IAZUOSHANGXI
-13-
第八课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首页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Y H 预习导引 UXIDAOYIN
核心归纳
EXINGUINA
J佳作赏析 IAZUOSHANGXI
2.杨振宁转换专业是很有根据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时 间虽只过去了四十多年,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远远超过了人 类几千年认识的总和。令人激动万分的新发现、新理论,环环相扣, 继往开来,未有穷尽。1895年,伦琴关于X射线的发现,揭开了现代 物理发现的序幕……当杨振宁正准备上西南联大学习之际,世界科 坛正在为开创核能时代而进行着最富有开创性的研究,核裂变即将 发现。正是这些在经典物理中难以想象的重大科学成果,使杨振宁 把目光和兴趣转向了物理。
-10-
第八课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首页
Y H 预习导引 UXIDAOYIN
核心归纳
EXINGUINA
J佳作赏析 IAZUOSHANGXI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3)耳濡目染 耳闻目睹 ①至于一代宗师费米,杨振宁通过耳濡目染,也深受其影响。 ②我耳闻目睹了这个家庭的变迁与兴衰,感受到这个文化大家族 如清风明月般的人格情操。 提示两者都有“看到、听到”的意思。“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 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强调受到影响;“耳闻目睹”指亲耳 听见,亲眼看见。 5.记常识 人物小传:一般篇幅较短,往往只能从传主一生中选取几个重要 的段落,特别是那些最能体现传主人格精神的事迹,通过这些闪光 的“点”来勾画出传主的生平事业轮廓。也常常穿插一些能抓住人 物性格、心理特征的“特写镜头”,用简洁的文字,做生动的描述,给 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高二语文:第8课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课件1(人教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高二语文:第8课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课件1 (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1949作杨振宁,安徽省合肥市人。
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于1954 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则于70年代发展成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此外并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卓越的重大贡献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1922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1956年1938年和李政道共同发现宇称不守恒考入西南联大1957年1)94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大学毕业,旋即进入清华大学的研1971年院1(944年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1948年在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1986年返国参加中研院院士会议1994年荣获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之波维尔(Bower)奖1996年获清华交通两所夫学颁授学位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1949作获博士学位高二学历的第八号考生1938年夏,鉴于辗转流离到抗战大后方的中学生非常之多,国民政府教育部宣布了一项措施:所有学生,不需文凭,可按同等学历报考大学。
得此消息,随任西南联大数学系教授的父亲杨武之迁至昆明的杨振宁,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以高二学历早早地报名参加统一招生考试。
国立各院校昆明招生委员会办事处发给杨振宁的准考证为“统昆字第0008”, 试场为“第壹试场”,座位为“第捌号”。
r杨振i一家从1938年春到昆后,最先住在西南联大、云南大学间的文化巷11号。
这条小巷原先是昆明北城脚偏僻荒凉、尊麻丛生之地,也叫作尊麻巷。
随着联大教职工的陆续迁入, 巷内除杨家外,还有物理学系教授赵忠尧和霍秉权分别住进19号、43号,化学紊教授刘云浦住进41号,其他学校如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费孝通等也先后入住该巷,小巷顿时热闹起来,并成为联大等校师生进出城内的主要通道,因而改名文化巷。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件:第八课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共108张PPT)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9/42021/9/42021/9/42021/9/49/4/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4日星期六2021/9/42021/9/42021/9/4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2021/9/42021/9/42021/9/49/4/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9/42021/9/4September 4,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9/42021/9/42021/9/42021/9/4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件第八课 《杨振宁》课件(共48张PPT)

那是个研究气氛非常活跃,而竞争也是很激 烈的地方。在那里,杨振宁同李政道、米尔斯等 人合作,取得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项成就:他 与李政道合作,推翻了几十年来被物理学界奉为 金科玉律的“宇称守恒定律”,提出了在弱相互 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两人因此而共同获得1957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和米尔斯合作提出了规范场 理论,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三种场理论中的 一种,还有两种是麦克斯韦提出的电磁场理论, 和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引力场理论。
课文讲解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眼,是文章所要表 达的内容的核心。本文便是围绕“合璧中西 科学文化”这条线索展开的。
阅读教材第一至三自然段可以了解到作 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要探究的问题。
这篇杨振宁的小传除了叙述传主的生 平事迹,很重要的特色是强化传主的某种精 神指向。杨振宁的成功,可能有多方面的原 因,他的事迹也非常丰富。这篇小传则重点 突出杨振宁如何合璧中西科学文化,把这一 点作为贯穿全篇的主线。
窗户没有玻璃,风吹时必须用东西把纸 张压住,否则会被吹掉下来。听课坐的是在 椅子右边安上一块形似火腿却只能放一本书 的木板的“火腿椅”。但师生们苦中作乐, 幽默地称吃的掺带谷子、稗子、沙子的糙米 饭是“八宝饭”,穿的通了底的鞋是“脚踏 实地”,前后都破洞的鞋是“空前绝后”。
3、名师出高徒 杨振宁,这是一个在当代中国家喻户晓的 名字,更是一个让全世界的华人感到骄傲的名 字。杨振宁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与他善 于寻求并能够获得名师的指点分不开的。俗话 说“名师出高徒”。
杨振宁于1971年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 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回美 以后,对促进中美建交、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 了解,促进中美科学技术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 工作。杨振宁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 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件:8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PPT文档共45页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பைடு நூலகம்殆。——孔子
人教版 语文 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8课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共51张PPT)

形容美妙得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妙不可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 就像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 束 手 无 策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独具慧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形容眼光 ___________________。 敏锐,见解高超 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 情投意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誓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表示永 矢志不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远不变心 _________。 发扬长处,回避短处 扬长避短: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中国和外国的好东西合到一块 中西合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按部就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指写文章时结构安排得当,选词、造句合乎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教授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 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 所所长;又自1986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 讲座教授;1997年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 誉主任;1999年自石溪分校荣休,同年出任清华 大学教授,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并曾先后获得 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 俄罗斯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罗马教皇学院 以及多个欧洲和拉丁美洲科学院的院士荣衔,以 及多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2004年11月受聘海 南大学特聘教授。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读 第八课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培优课件_23

史意义的重要事件。这个事件后来对我个人的生活道路产生了决定性
的影响,并有助于联系到我现在参加 1957 年诺贝尔盛会。承蒙诸位
惠允,我将花几分钟讲一下这个事件:
上世纪后半叶,在西方日益扩大的经济和文化影响的冲击下,中
国面临一场激烈的论战。争论的集点在于中国到底应该吸收多少西方
文明。然而,争论尚未得出结论,感情便代替了理智,在 19 世纪 90
俄罗斯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罗马教皇学院
以及多个欧洲和拉丁美洲科学院的院士荣衔,以 及多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2004年11月受聘海 南大学特聘教授。
3.写作背景 1957年12月,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杨 振宁在颁奖仪式上作了激情的演讲,演讲结尾说 到:他在科学研究上的成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 产物。他的成功得益于中西文化的“合璧”,也 得益于他献身科学的精神。杨振宁始终认为科学 研究离不开文化底蕴,从事科研者的见识、胆识、 态度以及鉴赏力、洞察力都与文化涵养有关。同 时,杨振宁提醒我们,中西方文化和教育有许多 不同,各有千秋,作为学者要注意扬长避短,融 合中西文化,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些宝贵的经验, 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课堂互动探究
1、杨振宁的家学渊源表现在哪 些方面?
(1)丰富的国学基础。 (2)在父亲的熏陶下从小就树立了远 大的志向。 (3)中学时代就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
2、杨振宁进入西南联大重要一转 指什么?
报考的是化学系,后转入物理系。
目
项计划的直接受益者。我父亲任清华大学教授,我就生长在这幽僻的、 链
接
学术空气浓厚的清华园里,愉快地度过了我宁静的童年。这是绝大多 数我这一代中国人不幸所不能享有的。后来在这同一所大学里,我受 了二年极好的研究生教育,尔后又得到上述基金提供的奖学金,去美 国继续深造。
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8课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课件

高的献身精神和对父母之邦的那份令人动容的热忱, 从而启迪我们自 己的智慧,砥砺自己的斗志,激发自己的报国热情。同时还要通过对 文章的学习,掌握人物小传的写法特点,会写人物小传。
人物小传一般篇幅较短,往往只能从传主一生中选取几个重要的 段落,特别是那些最能体现传主人格精神的事迹,通过这些闪光的 “点”来勾画出传主的生平事业轮廓。也常常穿插一些能抓住人物性 格,心理特征的特写镜头,用简洁的文字作生动的描述,给人留下深 刻的印象。
qì
)
不啻 ( . 惊愕 ( . 麾 下( . ) 跻 身( .
chì )
n ) 隽 永( juà . jí
真知灼 见( zhuó ) .
è
)
)
rú )
栏 目 链 接
窘 相( jiǒnɡ ) .
bènɡ )
耳濡 目染( .
huī jī
) )
矢志不渝 ( .
tī
yú
)
二、词语释义 (1) 底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情的内涵;内情。 (2) 渊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指水源。比喻事物的本源。
栏 目 链 接
(11) 别开生面: 原意是凌烟阁里的功臣像本已褪色,经曹将军重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才显得有生气。比喻另外创出一种新的形式或局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耳濡目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13) 触类旁通: 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或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素材
中西合璧的大师
李善兰:学贯中西的第一位数学家
季羡林:享誉中外、德高望重的学术巨 擘、国学大师
辜鸿铭:精通九国的语言文化,国学造 诣极深,曾获赠博士学位达13个之多的 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者
陈寅恪:中西合璧、自由发展的泰斗
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 、鲁迅、冯至
思考探究
怎样看待文化融合?怎样面对的扑面 而来西餐 西洋节日 西式礼仪等等?
习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在诸多知名教授的悉心培 养下,他了解了当时世界物理学的最新发展,在知识方面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中国传统的重整合,重演绎的思维方 式,使他能够把数学问题和物理问题联系起来。到了芝加哥 大学,他学会了试验验证的方法。学会了讨论和辩证的学习 方式,有效地发展了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可以说西南联合大 学夯实了他的知识基础,而芝加哥大学则带给他灵活运用这 些知识的更有效的途径。这二者结合起来,最终能够使杨振 宁做出突出贡献,结出丰硕的果实。
有严谨的学习态度
知识积累
人物小传
小传,即人物小传,是传记文的一种,是一种简略记 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小传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 述他人的生平。 它只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甚至可以选写人 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写前,必须详细的占有材料,如书面材料,调查的第 一手资料等。写时,要严格选材,根据人物特点,选 择典型材料。如写牛顿一类科学家,应重点选择他们 从事科学研究,在科学上作贡献的材料。如写自己同 班同学的,应选择他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思想认 识方面的材料。 动笔时,还要恰当的组织材料,一般以时间为线索, 用顺叙手法写。在表达上以记叙为主,有时也可以适 当的插入议论。
能力提升
片段写作训练题:为同桌写一段100
字左右的简介,要求能够突出个性。
教师寄语
青春是人生的一首歌:
成功是词,拼搏是曲,永不懈怠是
青春的主旋律。
我沉重地体会到一个事实,就是我不
止一种意义上,是中国和西方文化 的共同产物。我一方面为我的中国血 统和背景自豪,一方面将工作奉献给 起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它是人类文 化的一部分。
思考探究
怎样看待文化融合?怎样面对的扑面而来 西餐 西洋节日 西式礼仪等等?
一个民族的文化趋于保守和封闭,就与落后和挨 打相纠缠;一个民族的文化走向开放和包容,就 与繁荣和富强相联结。 中国的前途和希望在于学 习和借鉴人类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抛弃民族虚 无和妄自菲薄的卑怯,祛除骄傲自大和惟我独尊 的心障,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继承和扬弃民族文 化,吸收和消化优秀的外来文化。
精品欣赏
老舍四十自拟小传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 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 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 读三百千,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 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 荣,示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 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 结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 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 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 如是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中国青年带着传统面对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扑面而来,传统其实根深蒂固
品味思考
杨振宁成功的 经验对你最有 启发的是哪些?
成功秘诀一
君子怀器,待时而动——抓住机遇 名师如灯,照亮前程——追随名师 尺长寸短,认清自己——扬长避短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合璧
成功秘诀二
素材积累
要确立自己的目标
逆境能够造就人才
合杨 璧振 中宁 西: 科 学 文 化 的 骄 子
传记:史料性传记 杜甫 特点:客观、真实 回忆录 鲁迅 特点:作者的主观感情 口述自传 毛泽东 特点:“口述”,真实、亲 切 评传 贝多芬 特点:传与评结合,史述— —真实 评议——形象 小说化的传记 达尔文 特点:传主——小说人物 生动形象不失真实
自读文本,整体感知
合作讨论
预约成功:解密杨振宁 筛选信息: 杨振宁的主要人生经历有哪 些? 杨振宁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是什么?
分析鉴赏
怎样理解“杨振宁好比一棵树,在西南
联大扎下了根,在芝加哥大学长出了繁 茂的枝叶”。
分析鉴赏
怎样理解“杨振宁好比一棵树,在西南联大 扎下了根,在芝加哥大学长出了繁茂的枝 叶”。 杨振宁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受益者。在西南联合大学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