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2】《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学案(含答案)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基础知识1.【题目】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咳.(hái)嗽校.(jiào)对深恶.(wù)痛绝豌.豆(wān)B.揩.(kāi)桌子摩.(mó)登水门汀.(tīnɡ)踌.(chóu)躇C.淅.(xī)沥荸.(bó)荠瞿.秋白(qú)竹笋.(sǔn)D.苋.(jiàn)菜虔.(qián)诚门闩.(shuān)茎.叶(jīnɡ)【答案】B【解析】A咳:ké;C荸:bí;D苋:xiàn。
【考点】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难度】基础题【题型】单选题2.【题目】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轻捷兴致一个钟头功夫B.贩卖草率攸然地吸着烟C.遭殃蒸笼变换无常D.空旷阖眼素炒豌豆苗【答案】D【解析】A功—工,B攸—悠,C换—幻。
【考点】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难度】基础题【题型】单选题3.【题目】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许先生谈怎样离开家的?怎样到天津读书的?在女师大读书时怎样做了家庭教师?B.等了二、三十分钟电车还没有来,鲁迅先生依着沿苏州河的铁栏杆坐在桥边的石围上了,并且拿出香烟来,装上烟嘴,悠然地吸着烟。
C.鲁迅先生这一位老人,穿着布袍子,有时到这里来,泡一壶红茶,和青年人坐在一道谈一两个钟头。
D.“是在绍兴……。
”鲁迅先生说,“30年前……。
”【答案】C【解析】A项,为陈述句,前两个问号改为逗号,句末问号改为句号。
B项,“二三十分钟”约数之间不用标点,顿号去掉。
D项,省略号为句末标点,两个句号去掉。
【考点】3、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难度】基础题【题型】单选题4.【题目】下列句子中运用修辞恰当的一句是( )A.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像片片彩霞落在辽阔的大地上。
B.一道艳丽的彩虹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悄悄爬上天空,宛如飞腾着的一条巨龙。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选读 》教师用书: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含解析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一)早年求学年份经历1892年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1898年鲁迅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周树人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1年毕业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二)留学日本1902年2月,鲁迅赴日深造,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两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现代医学。
一年后,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他曾提及此事,称自己是因为受到一部电影中中国人围观日军杀害中国人情节的刺激而转学文学。
1905-1907年,鲁迅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回国任教年份经历1909年鲁迅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校授课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五)文学成就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人教版高三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2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课件(31页)

所感剪裁提炼, 组织成文。节选部分共分八个 生活片段叠加而成, 自然空行成段。全文布局 自由随意, 用女性独有的敏锐目光悉心观察, 捕 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灵动传神的细节, 以质朴 浅白清新隽永的语言, 于细微之处写出了一个 真实的、充满人情味的活生生的鲁迅, 彰显了 一代伟人鲁迅的思想和人格。
鲁迅遗容
鲁迅先生 爱护青年、 支持革命、 童心未泯、 1914年在北京与全国儿童展览会会 体恤他人、 员合影。 博学广识、 幽默风趣
······
193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
1933年在上海和宋庆龄蔡元培在一起。
1936年在全国木刻展览会上 和青年在一起。
1956 年, 鲁迅 墓迁 到上 海虹 口公 园, 由毛 泽东 题署 墓碑。
1940年春, 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 在贫 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 《呼兰河传》于1942出版。
1941年12月, 日军占领香港, 病重的萧红无 法离避, 1942年病逝于香港。
本文节选自萧红长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回
忆鲁迅先生》, 作于鲁迅逝世三年后。 萧红是一位经常从记忆深处挖掘写作素材
深鲁
刻 与
迅
伟 大
萧红:
的著
另
一
面
是
平
和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
193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
1933年在上海, 和宋庆龄蔡元培等在一起。
1936年10月19 日鲁迅在上海 逝世。广大群 众争相奔赴万 国殡仪馆瞻仰 遗容, 中共中 央也来电吊唁。 22日, 送葬群 众多达数万人。 鲁迅遗体覆盖 着上海民众所 献"民族魂"的 旗子, 安葬于 虹桥万国公墓。
2018人教版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2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第 4 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台独”政客,最担心最害怕的,莫过于中国历史文化,所以,他们呕. 心.沥.血.地要把这些内容,用“台独”基本教义的内容取代。(× )
请说明理由:__“__呕__心__沥__血__”__多__含__褒__义__,__此__处__犯__了__褒__贬__误__用__错__误__,__可__改__为__ __“__处__心__积__虑__”___。
1月
1930 年 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反抗国民党
起 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四)病逝上海 1936 年 10 月 19 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 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 “民族魂”三个字。1956 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 题字。
2.变换·变幻 “变换”指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 “变幻”是指不规则地改变,令人捉摸不定。两个词语都有改变的意思, 但如果变换的内容、方式很不固定则用“变幻”。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5 月 1 日,金市行情再次生变。截至北京时间 5 月 2 日零时,金价下跌 2.18%, 至 1440.00。而在此之前,金价却单周上涨 5%。由此可见金市的风云__变__幻__ (变 换/变幻)。
[文脉·梳理]
[文本·层析] 一、阅读从“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到“周先生什么书都看的”,回 答问题。 1.概括说明作者在选文中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情?这些事情的共同 点是什么?
[对应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精读第2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课件 (共48张PPT)

33 病情不断恶化 34 病中的困顿
俭省、坚定
节 事件 数
性格
手法
间接、语言、 细节 语言、细节 描写 细节、语言
35
海婴的药瓶 “玩具”
爱孩子、坚强
36 病稍好转就会客 坚强、关心别人、
乐观、平和
37 时刻伴随的小 画 38 最后的时刻 39
推崇个性解放、 个性自由 勤奋不息
细节、避讳
总结:萧红眼中的鲁迅。
手法
略写、细 节描写 略写、细 节描写 正侧面结 合、详写 详写、细节 描写 略写、语言 及细节
4 夜谈和待人吃 饭 5 招呼来客
节 数 6 7 8 9 10 11
事件 久雨偶晴的 造访 和海婴嬉 戏 冯雪峰来访 对青年来信 的态度 指导青年看 电影
性格
手法
略写、语言 及细节 语言描写、 对比 场面描写、 语言描写 语言和 对比描写 语言(直引 和间引)
礼让别人、宁亏自己 语言、动作、 对比描写 礼让别人、宁亏自 己(节俭 ) 对比、细节 描写 环境烘托、 细节描写
惜时、勤奋
节 数 19
20
事件 对“时髦”的 厌恶
对鬼神的不相 信
性格
朴素、不张扬、 爱憎分明 富有科学精神 不轻易否定、 有家庭民主思想 对工作一丝不苟 俭朴、勤劳、 待人真诚
手法
环境、衣着、 眼神描写 动作、心理、 细节描写 动作 语言、 对比 对比、细节
生活中的鲁迅 ①人之子的鲁迅 ②人之夫的鲁迅 ③人之友的鲁迅 ④人之主的鲁迅 ⑤生活之主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生活中的鲁迅
人之夫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 夫 一个培植晚辈作家的 慈祥宽厚的长者 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 理的战士 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课件(73张PPT)

令人奇怪的是萧红的遗嘱里,将《生死场》的版权给了萧军,《呼兰河传》 的版权给了骆宾基,却唯独没有端木的份儿,但是端木没有计较这些,并做 到了二十年不娶,以此来表达他对萧红的悼念和深情。每年清明都要去看看 萧红,后来端木有了妻子,便同妻子一起来祭奠萧红。
萧红三十出头,就已离开,但是唯独写作是她唯一的依靠。萧红是民国时期活的最 凄苦的一位女作家。十年期间,身体上的病痛摧残和精神上的折磨,让这位 女作家顽强不息,十年写下了百万字的作品。《生死场》,《孤独的生活》 ,《马伯乐》,《呼兰河传》等等一些影响文坛的著名作品。
作者简介
鲁 迅 后 人 全 家 福
鲁迅其人
以前大家都学过鲁迅的哪些作品? 你对鲁迅有什么样的印象? 在你印象中鲁迅仅仅是一个文学家吗? 你是否真的理解和喜欢鲁迅? 你对他还了解多少呢?
鲁迅其人
七十年来,崇拜鲁迅的人说他是位斗士、勇士、先驱、导 师、革命家,说他是愤怒激烈、疾恶如仇、“没有半点媚骨的 人”;厌恶鲁迅的人,则说他心胸狭窄、不知宽容、睚眦必报、 有失温柔敦厚的人。总之,这些正反两面的印象与评价,都仿 佛鲁迅是个很凶、很严厉、不通人情的人。那么鲁迅先生到底 是怎样一个人呢?
但是二人还是不幸福的,虽然他们没有争吵和辱骂,也没有家庭暴力,但
是性格的问题和精神上的缺失,让萧红也有了对端木的很多看法。新婚期间 的萧红怀着萧军的孩子流产了,孩子的死,意味着她和萧军的夫妻缘分已尽 。端木很关心萧红。虽然他们没有那么亲密,但也互敬互爱,但端木的性格 太懦弱和懒散,萧红除了要写作还得做家务,家里所有的事情都是萧红一人 扛着。这让萧红也很心累。对这段婚姻萧红也失望了。最后她终于扛不住了 ,正如她在书中写道:“我好像命中注定要一个人走的。”
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尤其是农村生活底层妇女的艰难生存状态,描述了他们的觉醒和抗争。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对比、语言及细 节描写 对比、细节描写
13
不请男佣却热待客
节俭、好客
14
不吝校样纸及坐车
礼让别人、宁亏自己
语言、动作、对 比描写 对比、细节描写
15 16 17 18
喝茶和抽烟
礼让别人、宁亏自己 (节俭 惜时、勤奋
昼陪客人夜加班
环境烘托、细节 描写
节数
事件
性格
手法
19
对“时髦”的厌恶
朴素、不张扬、爱憎分 明 富有科学精神
作者萧红简介
萧红,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 娣。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 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 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 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萧 红和萧军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 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 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 《呼兰河传》、《小城三月》。被誉为 “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 大才女(另为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 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 人物.
25 26 27
整个三层楼的寂静
鲁迅先生病了
坦然面对疾病
对比、神情、语 言
28
病中鲁迅的休息态度
惜时、忘我工作
心理、细节
29
病中鲁迅的待客之道
好客、平易近人、忘我工 语言、神情 作
节 数 30
事件 先生体质大不如 前 妻子许先生的担 当
性格 一讲话就精神
手法 神情、对比
31
工作如山、不得休息
间接描写
深鲁 刻 与迅 伟: 大 的 另 一 面 萧 红 是 平 和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共57张PPT)

4.相关知识 回忆录主要记录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或所熟悉的历 史事件,也有主要记述自己所交往过的他人的事 迹的。回忆录主要就是对回忆的整理和记录,和 一般传记相比,不见得很连贯和完整,但作者常 常带着某些感情来叙述,对某些事件或者生活细 节的呈现可能更加生动、亲切。
回忆录既然是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件或是写自 己所熟悉的人物的经历,那就应该带有亲切感。 我们可以说,“亲切感”是回忆录的重要特征。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
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
歌、杂文共数十篇 ( 首 ) 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 小说《祝福》、《阿 Q 正传》、《药》等先后被 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 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
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 一面是平和
诗海探珠
山坡羊· 述怀 薛昂夫 大江东去,长安西去,为功名走遍天涯路。 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暮。心待 足时名便足。高,高处苦;低,低处苦。
【赏析】 这首散曲是对充满着矛盾的自我灵 魂的深刻解剖。作品前半部是回顾自己大半生 的遭际: “为功名走遍天涯路。 ”写为求功名, 不由自主地在宦海中劳碌奔波。时光易逝,两 鬓渐现白发。作者对自己不能摆脱名缰利锁的 羁绊深自悔恨。小令后半部则阐发了自己的切 身体验: “ 心待足时名便足。高,高处苦;低, 低处苦。 ” 从而向世人发出警戒:名缰利锁令 人寝食难安,不要为功名所困。此作坦荡真诚, 直抒胸臆,毫不矫揉造作,这正与作者其人豪 放不羁、光明磊落的人格精神相合。
●整体预知 鲁迅:深刻平易近人前两节― →奠定行文基调
与伟大的另真实鲁迅中间主体― →生活化、人情味 一面是平和 先生病逝最后一节―→鞠躬尽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月夜踢“鬼” (P35) 12、品尝鱼丸(P35—36) 13、旧纸包书(P36) 14、喝茶夜谈(P36—37) 15、简朴的卧室(P37) 16、写字桌的景观(P37—38) 17、厨房·客厅· 花园· 三楼(P38—39) 18、患病气喘(P39) 19、带病校译(P39—40) 20、饭后养神(P40)
WSH
21、许先生的重负(P41) 22、许先生的精心护理(P41—42) 23、病症的确诊(P42) 24、治标退热(P43) 25、许先生的俭朴生活(P43—45) 26、海婴的问好(P45) 27、病中的谈笑(P45—46) 28、枕边的木刻画(P46) 29、先生“休息”了(P47)
WSH
WSH
艺术特色:
1、以细腻的感觉捕捉传主的日常生活 的细节,展现出一位伟人性格的丰富性。
2、文笔浪漫而又抒情。 3、“我”是事件的见证人,也是 事件的评论者。
WSH
WSH
阅读课文
WSH
熟悉课文内容
1、对穿衣裳的看法(P27—29) 2、包饺子(P29) 3、先生的来客(P30—31) 4、看信(P31) 5、最佩服的人(P31) 6、外出的装束(P31—32) 7、简单的饮食(P32) 8、生活的朴素与俭约(P33) 9、午后陪客与夜写文章(P34) 10、眼瞪摩登女(P34—35)
WSH
本文与一般人物传记不同,是 一篇回忆录。萧红以细腻的感觉捕 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零碎的细节, 随意点染,但感情真挚而又深厚, 文笔散漫而又抒情,展现出鲁迅先 生丰富的性格特征。萧红给我们的 不仅仅是一个作为作家的鲁迅,而 是一个有血有肉、形象丰满的鲁迅。 鲁迅先生属于他所处的时代,属于 中国,更属于世界。WFra bibliotekHWSH
许广平(1898-1938)
WSH
周海婴
回忆录主要记录自己所经历的生 活或所熟悉的历史事件,也有主要记 述自己所交往过的他人的事迹的。
回忆录主要就是对回忆的整理和 记录,和一般传记相比,不见得很连 贯和完整,但作者常常拿带着某些感 情来叙述,对某些事件或者生活细节 的呈现可能更加生动、亲切。
萧红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生活中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①人之子的鲁迅 ②人之夫的鲁迅 ③人之友的鲁迅
④人之主的鲁迅 ⑤生活之主的鲁迅
WSH
生活中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①人之子的鲁迅 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②人之夫的鲁迅 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
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 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 ③人之友的鲁迅 的长者 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 的战士 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
WSH
生活中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 ④人之主的鲁迅 一个和蔼宽厚的平易 近人的平等待人的老 人 ⑤生活之主的鲁 潇洒、轻松、极富生 迅 活化、幽默、风趣、 好玩、
WSH
鲁迅不是神仙。鲁迅与我们是最为贴 近的。细读鲁迅,你会感到它仿佛是针对 当下中国的问题在发言,而又具有历史的 高度和深度。鲁迅是活在现实中国的,每 一个愿意并正在思考和关注社会、人生、 文学问题的青年,都能够和他进行心灵的 对话。 过去,人们把鲁迅复杂化了,今天我 们要把复杂的鲁迅简单化,也就是还原一 个可亲可爱、可敬可学的鲁迅。
萧 红 著
WSH
深 刻 与 伟 大 的 另 一 面 是 平 和
鲁 迅 :
萧红(1911-1942) 现代著名女作家。 原名张乃莹,黑龙 江省呼兰县人。 1935年发表了成名 作《生死场》(开 始使用笔名萧红)。 1940年发表了著名 长篇小说《呼兰河 传》。
WSH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毛 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 想家、革命家。浙江绍兴人。1902年赴日本 留学,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1918年5月首 次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白 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他发表 著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1927年10月起 定居上海。1930年,他发起组织中国自由运 动大同盟,同年3月,发起组织中国左翼作家 联盟(左联)。1936年10月19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