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学习者中介语语义韵使用特点实证研究

合集下载

汉英双语者请求言语行为的“中介文化风格”实证研究

汉英双语者请求言语行为的“中介文化风格”实证研究

汉英双语者请求言语行为的“中介文化风格”实证研究本文通过对中国大学生汉英双语者请求言语行为的调查,对Blum-Kulka提出的“中介文化风格假说”进行了验证。

通过对搜集到的语料进行分析,认为在被试的请求言语行为中尚未最后形成“中介文化风格”。

但是英语流利的被试的汉语语用模式已经明显地偏离了汉语语用规范,并正在向英语语用规范靠拢,也就是说,其“中介文化风格”正处于形成过程中。

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中介文化风格假说”在我们的研究范围内是成立的。

标签:请求言语行为汉英双语语用反向迁移中介文化风格假说一、中介文化风格假说中介语(interlanguage)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种语言系统(Selinker,1972),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人们发现,二语习得中的“中介”现象,不仅表现在语言系统的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层面,也表现在语用层面,由此产生了中介语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中介语语用学就是从交际——语用的角度来研究中介语中的“语用迁移”(language transfer)现象,并把二语学习者的“跨文化语用失败”(cross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现象归结为“语用负迁移”(Thomas,1983)。

例如,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语境中回应他人的恭维时,会下意识地回答:“No,no,no!”(“不不不!”)。

不过,中介语语用学重在研究二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语用规范向第二语言语用规范的迁移,即“语用正向迁移”。

而事实上,他们的第二语言语用规范向第一语言语用规范的迁移,即“语用反向迁移”,同样可能存在。

而这种语用双向迁移的发展,就可能导致形成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语用规范,也不同于第二语言语用规范的中介语用样式,这就是Blum-Kulka(1991)所谓的“中介文化风格”。

Blum-Kulka(1990)、Blum-Kulka & Sheffer(1993)对英语(一语)和希伯来语(二语)都掌握得很充分的移居以色列的美国移民做过调查,并发现他们用这两种语言提出的请求的样式,显著地既不同于以色列人的样式,也不同于美国人的样式。

中国英语学习者学术语块使用的语篇_省略_研究_以学术立场语块的语义韵为例_周惠

中国英语学习者学术语块使用的语篇_省略_研究_以学术立场语块的语义韵为例_周惠

1. 引言 “高频出现的程式化序列 ” ( Biber 2006: 134 ) , 学术语块是学术体裁中 区别于完全固化的 表达( 如习语、 固 定 搭 配) , 在日常使用中对于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都具有心理真实性 ( Nekrasova 2009) , 加工提取便利 ( del & Erman 2012: 86 ) , 能够协助学术作者思考与写作 ( Davis & Morley 2015: 28) 。然而, 学术语块被看作是专属于专家作者而非学术新手的语言资 源( Cortes 2013) 。这是因为以往学术语块的实证研究表明, 英语学习者的学术语篇存在过多 , , 或过少使用学术语块现象 他们缺乏学术语块的语用意识 不能区分其迥异的语用功能, 也不 能恰当地表达语篇立场以增强说服力 ( Chen & Baker 2010; del & Erman 2012; Staples et al. 2013 ) 。培养学习者使用学术语块的意识 , 减少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学术语块使用的差距 , 对增 强学习者学术语篇的说服力并提高学习者外语学术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 Hyland 2008; 王 敏, 刘丁 2013) 。本研究以学术立场语块为例, 对比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学术写作中的语块使用
*
“十三五” “基于使用的二语学术写作语篇评价意义研究 ” ( 编号 2015- 517 ) 的阶 本文是吉林省教育厅 社会科学项目 。 《 》 。 段性成果 衷心感谢 外语界 编辑部提出的宝贵意见
· 35·
延边医学杂志社投稿
差异, 探析其对语篇评价意义的影响, 以期为二语学术写作教学提供相关启示 。 2. 研究背景 2.1 学术语块的语篇研究 在基于使用的研究视角下, 语块的语料库研究不再采用短语学研究范式下对少量语料的 手动标注( del & Erman 2012) , 成功摆脱了本族语者直觉类研究的局限 ( Nekrasova 2009 ) , 转 向采用更加客观、 基于频数的研究方法, 探究真实情境下的语言使用。学术语块的操作定义为 “在特定的频率及分布标准下采用语料库驱动方法检索所得的连续的多词序列 ” ( Chen & Baker 2010: 30) , 其语篇研究主要涉及一语研究、 一语和二语对比研究。 一语研究主要描述性对比分析不同语类结构、 体裁、 学科及语言中的学术语块。 比如, Cortes( 2013) 探究了本族语者研究论文引言部分的语块与语步的关系 , 发现学术语块的使用 具有语类结构专属性, 如“it is necessary to ” 主要出现在激活研究空间的语步中。 Biber et al. ( 2004) 对大学教科书与课堂话语中语块使用的差异研究 、 Charles ( 2007 ) 对不同学科学术论文 “名词 +that 小句句干语块” Cortes ( 2008 ) 对英语和西班牙语学术语块的跨语言 中 的对比研究、 研究均表明, 学术语块具有体裁、 学科及语言特异性, 这些因素影响学术语块在语篇中的分布 。 一语和二语对比研究主要对比不同母语背景与研究水平作者的高频英语学术语块使用差 Llantada 2014 ) 、 异, 包括一语和二语专家作者的语篇对比研究 ( Pérez一语专家作者与二语学 生作者的语篇对比研究( Hyland 2008; 徐昉 2012; 王敏, 刘丁 2013) 、 一语与二语学生作者的语 篇对比研究( Chen & Baker 2010; del & Erman 2012; 王立非, 张岩 2006 ) 。 在这些研究中, 一 语与二语学生作者的语篇对比揭示了学习者学术语篇中语块使用的诸多不足之处 , 比如语块 种类单一, 过多使用指示语块和语篇组织语块 , 口语化倾向明显, 过度概括命题, 缺乏对谨慎语 言的操控, 呈现出外语学术写作新手特有的语言使用特征 。但是, 已有研究较少涉及学术语块 中的立场语块, 也缺乏对一语与二语学习者学术立场表达的全面比较 。 2.2 学术立场语块与语篇评价意义研究 学术语块研究是学习者语篇评价意义研究的观测点之一 , 尤其是“表达对命题的态度及 ( Biber et al. 2004: 384) 的学术立场语块, 确定程度” 建构了语篇的评价性及互动性。 评价是指作者对事物和命题的态度 、 立场与观点。 评价研究对揭示作者看法与其所代表 社团的价值观念、 建构并维护作者—读者关系和组织话语都具有重要意义 ( Thompson & Hunston 2000: 5 - 6) 。Biber et al. ( 2004) 将学术立场语块分为认知立场语块、 态度 / 情态语块两个 Vlach & Ellis( 2010) 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模糊语、 范畴。Simpson评价等子范畴, 并将类似范畴 合并, 拓展至 6 个范畴, 分别是模糊语语块、 认知立场语块、 强制与命令语块、 能力与可能语块、 评价语块及意图语块, 为本文学术立场语块的语篇评价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框架 ( 见表 1) 。

《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语用标记语使用特征研究》述评

《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语用标记语使用特征研究》述评

《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语用标记语使用特征研究》述评《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语用标记语使用特征研究》是一项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口语中使用语用标记语的特征进行研究的学术论文。

该论文通过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口语中使用语用标记语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旨在帮助英语教学者更好地理解学习者在英语口语中的语用标记语使用特征,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的提升。

该论文首先对语用标记语的概念进行了明确和界定,指出语用标记语是一种帮助说话人构建话语关系、增强交际效果的语言形式。

接着,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口语中使用语用标记语的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

论文指出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语用标记语时存在一些特点:比较依赖于口语上下文的语用标记语使用,相对而言对于面对面交际中的“关联标记语”应用较为熟练,而对于“体验标记语”等其他类型的语用标记语应用却较为生疏。

此外,论文还指出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语用标记语时存在的误用和过度使用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建议,如通过听力训练和语境设置等方式提高学习者对于语用标记语的理解和正确应用。

该论文的研究方法较为科学严谨,采用了对实际口语数据的分析和调查问卷的调查方式,并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

研究结果较为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口语中使用语用标记语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研究结论对于英语教学者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教师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在英语口语中的表达习惯,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然而,该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研究样本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限定在中国英语学习者范围内,而没有涵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

其次,研究方法中采用的调查问卷方式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误差。

此外,论文对于解决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语用标记语中存在问题的方法和建议较为简略,没有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综上所述,《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语用标记语使用特征研究》是一篇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口语中使用语用标记语的特征进行研究的学术论文。

对于中介语的研究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对于中介语的研究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对于中介语的研究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一、中介语定义及中介语的形成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末Corder在《学习者错误之重要意义》一书中就提到了中介语理论这一概念,在书中他把学习者尚未达到的目标语能力称为“过渡能力”。

1971年,Nemser在他的文章中也提到了相似系统的概念。

1972年Selinker 在他的Language Transfer一文中提到并确立了中介语的概念。

他指出中介语是指存在于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言体系。

中介语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它是由于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规律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

中介语形成过程是一个伴随外语学习的漫长过程。

首先,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受到母语的影响,从词汇到语义结构,再到语法结构;第二阶段就是当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些目的语的规则之后会将它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可以反应目的语的特征。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中国学生碰到的的第一个与母语差别最大的就是名词变为复数是要加S的语法规则,可能他在口语或者书面语中会在那些特殊结尾的名词后面加S变为复数;第三个阶段是课堂教学对于某一结构或规则的过分强调会使得学习者在习得外语的过程中频繁的使用某一词汇,我们称之为Training Transfer;第四个阶段是我们在学习某种语言时,能力还没有达到使用自如的时候尝试着对该语言进行策略处理,即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rategy.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当我们的目的语习得已经到达了相当高的水平,在交际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的时候我们会使用一套技巧和策略来实现交际,比如变换用简单的词汇或者用简单的句子结构来交流,或者使用诸如肢体或放慢语速夸张表情等来促成交流。

这样我们学习的语言就会顺利的完成由母语向目的语的过渡。

这个过程就是Seco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 Strategy.二、中介语僵化我们已经知道中介语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规律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在学习者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始终伴有的不正确的外语语言形式,有时候这种不规范的语言特征永久性的成为一个人在使用该外语时的语言形式,这就形成了中介语僵化。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习得研究述评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习得研究述评

摘要:本文回顾了近十余年来国内学者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习得课题所开展的研究情况。

数据统计表明,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语用能力、语用失误、言语行为、话语标记语、语用能力培养等专题。

文章在肯定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并进一步明确中国学生语用习得领域有待探讨的课题,以期为今后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语用能力;语用习得;述评1.引言语用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不到30年,但就在这短短的30年中,语用学的发展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非常迅猛,新理论不断涌现,应用范围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不断创新。

在语用学的若干分支研究领域中,语际语用学或曰语用习得研究是介乎语用学与二语习得之间的一个交叉学科。

其重要性在于明确外语语用能力的培养尽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却是一个在传统的教学法当中长期被忽视的一个问题。

人们往往注重外语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的习得,却几乎不关注学习者如何才能运用这些外语知识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恰当地以言行事。

作为中国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我国的语用学研究者自一开始就重视把有关语用学理论应用到实际英语学习和教学中(如何自然,1988),为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刘绍忠(1997)介绍了国外语际语用学的研究重心和取得的一些发现和认识,并就国内开展相关研究提出了建议。

鉴于当时国内语际语用学或语用习得研究刚刚起步,该文不能完全反映十余年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因此,为了充分把握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应用语用学尤其是语用习得研究,本文以国内主要外语类核心期刊为数据来源,收集了近十余年来中国学者发表的有关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习得方面的研究论文,进行初步的统计与分析,以期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本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重点回顾了国内讨论中国学生语用习得的研究情况;第二部分指出了此领域有待进一步探索的课题,试图为未来的研究指明方向。

2.相关研究基本统计本次调查的期刊共有11类(见表1),都是一些国内同行认可的外语类核心期刊或重要期刊。

中介语

中介语

中介语简介中介语理论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并于80年代初被介绍到我国,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们也逐步认识到中介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Selinker在其论文Language Transfer (1969)中首次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并于1972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的研究论文。

Selinker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独立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中间状态(1972)。

中介语在英语学习中的干扰作用一、中介语定义及特点中介语(Interlanguage, 简称IL)一词是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 1969 年首次提出. 现在又被译为过渡语、中间语、中继语、语际语等。

它是指学习者在某一段时间内所创建的内在语言体系或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构建的相互关联的语言体系。

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时,不断接受和理解新的语音、语法知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结构。

并不断对其进行系统的预测调整,通过归纳和推论产生中介语。

中介语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Native 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之间,具有独立性,并兼有两者的特点。

综合国内外近来的研究,中介语有如下一些特征:1.独立性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既不同于母语, 又区别于外语, 也不能单纯的把它地看作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受母语的干扰而形成的混合体。

中介语有其独特的语言规则,这些规则常常被学习者用来解释外语中固有而不规则的语言现象。

2.阶段性中介语在逐渐进化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

这个体系在不断被新知识渗透的同时,修正原有知识,逐渐接近目的语。

3.动态性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中介语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虽然它充满了错误,但由于新的语言规则有及强的扩展能力,它们处于不断的组合和变化中,因此中介语随着学习者的努力和交际需要而不断变化,由简而繁,由低而高,逐渐离开母语而接近目的语。

论述中介词汇的语义迁移特征在语用的表现

论述中介词汇的语义迁移特征在语用的表现

论述中介词汇的语义迁移特征在语用的表现词汇是构筑语言大厦的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习者而言,在英语词汇的学习和使用的程中又有其特殊的表现,出现了很多中介词汇。

语言学习者在词汇语义层面所表现出的母语特征,其主要原因是母语负迁移,这其中既包括语言系统因素也包括非语言系统因素。

语义迁移理论认为一旦母语中的语义信息进入对应二语词汇的理解中,便很难再吸收新的语义信息。

从母语中对译而来的语义信息进入对应二语词汇的理解中后,会不断干扰二语习得者对词汇的使用。

即使是高级的二语习得者,在语用中对很多高频词汇的使用也经常出现失误,特别是当某些词的语义在二语中存在分别,而在母语中却没有进行区分。

在语用中,词汇的语义迁移表现出如下特征。

1 对等替换不当在选择一个与中文词汇对等的英语词汇时,对该英语词汇的考察必须要跳出其本身之外,要充分考虑它与所在句子中其它词汇的关系。

要选择一个恰当的词汇,使用者应该考虑其预期的意义和功能,以达到等效的语用效果。

以下句子中含有使用不当的词汇,它们具有明显的母语特征,英语习得者在使用过程中将其“强行对等”。

(1)I forgot my umbrella in the supermarket.词句是很多中国英语学习者都会使用的表达方式,其中的forget一词具有明显的汉语特征。

left词汇更为合理。

(2)“看好孩子,小心落水”—— Fall into water carefully.这是湖畔的一个警示牌,carefully在汉语中确实可翻译成“小心”,可是却不能表达出“alert”这样的含义。

这些中介词汇的出现都与语义迁移有关,是正常英语表达所不能接受的。

2 用词冗余William Strunk曾经说过“有力的写作源自简洁,冗余词汇频现是中国式英语的一个明显特征”,在学生的写作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以下是从学生的英语作文中摘录的。

(1)My tire(of the wheel) became broken on the way.(2)He writes(letters)to me often.(3)He paid (money) to see the show.(4)Public Toilet公共卫生间。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减弱语语义韵使用情况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减弱语语义韵使用情况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减弱语语义韵使用情况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语义韵是指在语音上产生韵律的重音,可以让语句更加生动、抑扬顿挫。

在英语中,语义韵不仅体现了语言的自然流畅性,更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说话者的情感和态度。

许多研究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语义韵时存在着减弱的现象,即没有很好地掌握如何运用语义韵来表达情感和态度。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料库分析,探讨他们减弱语语义韵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

通过这一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语义韵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英语教学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By addressing these questions, we hope to contribute to the existing knowledge of how language learners acquire and utilize semantic rhyme in their speech and writing. Ultimately, this study seeks to shed light on the uniqu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and provide insights for future research in this area.1.3 研究意义Furthermore, this research has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By identifying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emantic rhyme usage in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educators can develop targeted strategies to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pronunciation skills. This, in turn, may lead to mor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n English-speaking contexts and enhance the overall language proficiency of Chinese learners.2. 正文2.1 语义韵的定义语义韵是一种语音现象,指的是句子中的词语在发音过程中发生的轻微延长或缩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b i r n g a b o u t 的语 义韵 使 用情 况 , 发 现 中国英 语 学 习者 对上 述短 语 的语 义韵使 用不 够 准确 , 使 用 范 围不 明确 。针 对其产 生 的原 因从 增 强词 汇意识 、 改进词 汇 学 习策略 、 增 加 词 汇输 入 量 、 提 高词 汇 输 入 质量 等
伴, 对其 表达 联 想 意 义 进 行 定 性 、 定量 分析 , 从 而 得 出该 词 或 词 组 的语 义 韵 轮 廓 ( p r o f i l e o f s e m a n t i c p r o s o d y ) 。卫 乃兴 ( 2 0 0 2 ) 介绍语 义 韵研 究 主要 方 法 有 : ( 1 ) 建 立 并 参 照类 联 接 ,用 基 于 数据 的方 法
所谓语 义 韵就是 指某 个词 由于经 常用在 某一 特定 语 境 下 , 因而 从 中获 得 了联 想 意义 【 3 J 。也就 是 说语 义
韵 是长 期共 现 的单词 间意 义转 移 的结果 。P a r t i n g t o n , A( 1 9 9 8 ) 认为“ 联 想 意义 ” 可包 括 三 种 : 社会 或 情 景联想 意 义 、 在某 一 特定 的文 化 中所 具有 的附加 意义 、 表达 联想 意义 _ 2 ] 。S t u b b s ,M. ( 1 9 9 5 ) 把语 义韵 通
Ma y . 2 0 1 5 V o 1 . 3 3 N O . 2
中 国英语学 习者 中介语 语义韵使 用特 点实证研究
闫 长 红 ,黄 新
( 陕西理工学院 外 国语学院 ,陕西 汉 中 7 2 3 0 0 0 )
[ 摘要] 运 用语料 库 , 对 比分析 了中 国英语 学 习者 和英 语本 族语 者 对一 组 近 义词 l e a d t o ,r e s u l t i n


研 究方 法与 过程 Fra bibliotek1 . 在 中国学生 英语笔 语语 料 库 ( WE C C L) 中考 察 l e a d t o ,r e s u l t i n和 b r i n g a b o u t 的语 义 韵 使 用 特 点 。在 A n t C o n c中 载 人 语 料 , 点击 C o n c o r d a n c e( 语 境共 现 ) , 然后在 S e a r c h T e r m 中键 人 l e a d t o , 把
用语 料库 对 比的方 法探 究一 组近 义短语 l e a d t o , r e s u l t i n和 b i r n g a b o u t 语 义韵 的使 用特 点 , 以判断 中 国 英语 学 习者对 这 三个短 语 的语义韵 使 用是 否适 当 , 并 提 出相应 的改 进措 施 。
( d a t a —b a s e d a p p r o a c h ) 研究 ; ( 2 ) 计算节点词的搭配词 , 用数据驱动的方法 ( d a t a—d i r v e n a p p r o a c h ) 研 究; ( 3 ) 用 基 于数据 与数 据驱 动相 结合 的折 中方 法研 究 J 。对语 义韵 的研究 有 助 于更 好地 理 解语 言 、 学 习语 言 、 运用语 言 , 尤其 对 于二语学 习者来 说 , 有 助 于辨别 同义 和 近义词 , 从 而更好 地学 习词 汇 。本文 拟
方面提 出具 体 的改进 对策 。
[ 关 键词 ] 语 义韵 ; 使 用特点 ;中国英语 学 习者
[ 中图分 类号 ] H3 1 3
[ 文献 标识 码 ] A
[ 文章 编号 ] 1 6 7 3 - 2 9 3 6 ( 2 0 1 5 ) 0 2 - 0 0 9 3 06 -
语义韵又称为语义协调 、 语义集 、 语义联想 、 触发联想等等 J , 指的是单词或词组的“ 超越词界的联
2 0 1 5年 5月 第3 3卷第 2期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J o u na r l o f S h a a n x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 作者简介 ] 闰长红 ( 1 9 7 4 一) , 男, 陕西 洋县人 , 陕西理工学 院外 国语 学院讲师 , 硕士 , 研究方 向 : 应用语 言学 、 语料库
S e a r c h Wi n d o w S i z e设 为 3 0 , 点击 S t a r t , 得 到共 1 7 2行 语 境共 现行 。每 隔 4行 提取 行并 排 除不符 合本 研
[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1 2 - 0 6 [ 修订 日期 ] 2 0 1 5 - 0 4 . 1 3
常分为 积极 、 消极 和 中性三 类 。积极 语义 韵指 词项 的搭 配词 大多 数具 有积 极 的语 义 特点 ; 消极 语义韵 的 词 项 吸引 的搭配 词几 乎具 有鲜 明 的消极语 义 特点 ; 中性 语义韵 词 语呈 现 出错 综 的语 义特点 , 既 可 以与具 有 消极 意义 的词 项共 现 , 也 可 以与具 有积 极意 义 的词项 共现 ¨ J 。 纪 玉华 ( 2 0 0 0 ) 提 出语 义韵 的研 究方 法有 : 用 定位 检索 软件 ( c o n c o r d a n c e ) 找 出某词 或 词组 的搭 配 伙
想 色彩 ” ( t h e s p r e a d i n g o f c o n n o t a t i o n a l c o l o r i n g b e y o n d s i n g l e w o r d b o u n d a i r e s ) j o H u n s t o n ( 2 0 0 2 ) 认 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