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及其作品《阿长与山海经》的背景知识。
分析并欣赏《阿长与山海经》中的文学特色和写作技巧。
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鲁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简介。
《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背景和主题分析。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文学手法和写作技巧的探讨。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作品中的文学特色和写作技巧。
2.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的社会背景和批判精神。
分析并欣赏作品中的细腻描写和深刻内涵。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鲁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介绍故事背景和主题。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对人物形象和文学手法的讨论。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视频等辅助教学,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文本分析:细读和解析作品中的重要片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促进交流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准备提前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安排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
4.2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讲解故事背景和主题:分析《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背景,解读作品主题。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
欣赏文学手法:讲解并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写作技巧。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布置作业,鼓励学生深入思考。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阅读理解:评估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读后感写作:评价学生的读后感写作能力,包括表达能力、思考深度等。
6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优秀4篇)

6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优秀4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纪实性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
2、了解作品内容的时代背景。
3、了解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
4、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1、提高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事件的能力。
3、提高分析语言蕴含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认真体会鲁迅先生对一位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教学建议一、主题思想文章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一方面批评了她饶舌、多事、多繁文缛节的缺点,另一方面主要赞美她爽朗、热情的性格和纯朴、宽厚、仁慈、乐于助人的美德,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思路结构三、善于抓住细节描写人物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个性。
例如长妈妈夜间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经旁人提醒以后,依然如故,“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这似乎是涉笔成趣,其实表现了长妈妈的。
粗鲁和不拘小节。
四、教法建议1、用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时代背景,朗读课文,学习字词,熟悉、梳理全文内容。
第二课时:进一步熟读课文。
分析课文。
第三课时:总结归纳。
完成课后练习四。
2、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入。
3、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地研读课文。
①学生朗读、默读课文,熟悉内容,把握整体思路,整理出课文的材料。
②讨论、确定详写、略写的内容,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③重点研读记叙《山海经》的部分,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和表情达意的作用。
④回应全篇,体会先抑后扬的写法。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2.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
3、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蕴含的思想感情。
4、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理解本文围绕人物特点合理安排材料、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3篇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3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一个饱经风霜的成年人对童年的回忆。
在记忆中,作者既表达了对童年天真无邪的生活的向往,也展示了对当时生活深刻的反思与批判。
在文中,作者似乎用较多地篇幅批判了阿长的愚昧迷信,但在这些材料的背后却隐藏了作者对阿长纯朴、善良的品格的赞美,这种赞美在文末被渲染到了极点,化成了对阿长的怀念与祝福。
在__中,作者用孩子的视角来写,其中却渗透了对人生的思考。
当时鲁迅饱尝人生的沧桑,生活动荡不定,故乡那纯美的风情与纯朴的人性不时浮现在他的眼前,与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开始着力描绘心目中那如梦境般的故乡,于是就有了《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
学习__,应当能够理解隐藏在文中批判性语言下的对阿长的赞美与尊重,能够学会从日常小事中体会熟悉的人的高尚品质,发现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
二、教学目标:略三、教学流程:导入——朗读全文,理清全文结构,把握__内容——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分析阿长的个性品质——通过对自读课本相关__的阅读,认识普通人的价值,学习描绘普通人的方法——结合已完成的作文,谈谈细节描写的作用。
四、课堂实录: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作品?生:《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师:在这些__中,你们觉得鲁迅先生对他的家乡,家乡的亲人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生:深深的眷念。
生:无尽的思念。
师:鲁迅先生的__在过去被誉为“匕首”“投枪”,但在这些作品中,尤其是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中,我们看到的已不再是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而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人和事的眷念。
在他的记忆中,家乡几乎已经幻化成了一个梦境般的美好世界。
实际上,当他成年后,真正回到故乡时,他看到的早已不是记忆中的形象,这种变化在《故乡》一文中有着具体的描述。
那么,大家知道他为什么要如此描绘故乡吗?生:……师:无论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还是《社戏》中的平桥村,都展现了最纯真的人性,这正是作者眷念故乡的根本原因。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精选8篇)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精选8篇)《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篇一知识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2、学习文中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能力目标:1、速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2、分析具体事件,把握人物性格;3、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德育目标:品味课文,感悟平凡人身上蕴含的人格光辉,让学生树立一种平民意识,懂得珍视自己身边的幸福。
教学媒体:投影仪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对他的人生写照。
在他创作的人物画廊中,有形形色色的人物,而寻常百姓则是他关注的一个重点,通过对他们的刻画,鲁迅先生来感受人间的冷暖,感慨世间的情谊。
今天,便让我们来共同来学习《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在鲁迅先生诙谐却又不凡深沉的诉说中阿长的平凡与伟大。
二、整体感知: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哪些?从这些事情中你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三、思考品味:1、以上事件哪些是反映出我对阿长的“敬”,哪些事件反映出我对阿长的“厌”?2、在课文当中,我对阿长的敬与厌是柔和在一起的,你认为那种感情占了主导的地位?这种创作手法是?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不妨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3、放录音,学生听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回答问题: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四、拓展延伸: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口头表达出来。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取材料详略得当。
2、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大全

语文《阿长与山海经》精选教案大全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情节,掌握主要人物形象和特点,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宽容心。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原文:选择《阿长与山海经》中的经典段落进行教学。
1.2.2 主要人物:介绍阿长、孔子等主要人物的形象和特点。
1.2.3 文言文特点:分析文言文的词汇、语法、修辞等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美。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能够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1.2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词汇、语法、修辞等特点。
2.2 教学难点2.2.1 文言文的翻译: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提高翻译能力。
2.2.2 人物性格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阿长、孔子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1.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1.3 案例分析:分析阿长、孔子等人物的行为和言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材料,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3.2.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4.1.1 引发兴趣:通过引入与《阿长与山海经》相关的故事背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1.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4.2 教学展开4.2.1 课文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优秀7篇)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优秀7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篇一【知识与技能】1、学习围绕中心选取几件事刻画人物的写法。
2、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掌握文中一些生动活泼的词语。
4、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朗读积累词语,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品味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体会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缅怀与思念长妈妈的深沉感情。
2、感受长妈妈的人品。
3、学习鲁迅从小就喜爱读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围绕中心选材,选材要详略得当。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感悟生活,从生活现象中挖掘深刻的主题;尝试运用本文的写法去写作。
【教学方法】:导读法,品味分析法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分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生动的向我们介绍了他童年时期难忘的生活:百草园令人难忘的乐园、三味书屋枯燥的读书生活、阿长讲的美女蛇故事。
阿长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反映他童年值得缅怀与思念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并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比较,有哪些异同。
二、回顾作者常识:口头填空的方式进行,3分钟三、初步感知内容:默读思考10分钟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生字生词。
思考的问题1、文章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2、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鲁迅先生对她的感情有什么变化?(从文中找出)3、阿长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四、学习字词:2分钟1、生字正音:憎恶(zèngwù)疮疤(chuāngbā)霹雳(pīlì)震悚(zhènsǒng)诘(jíe)问2、整体感知内容:20分钟(1)明确: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介绍了长妈妈的身份、外貌及其性格特点。
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姓名用了别人名字的保姆,可见其地位是何等卑微。
她喜欢切切察察,爱饶舌,睡觉姿势不雅,占床等都是略写。
阿长与山海经公开课教案

阿长与⼭海经公开课教案阿长与⼭海经公开课教案(精选10篇) 作为⼀名⽆私奉献的⽼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作更科学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是⼩编收集整理的阿长与⼭海经公开课教案,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阿长与⼭海经公开课教案篇1 【教材分析】 鲁迅先⽣的《阿长与<⼭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个粗⼈,没有⽂化、粗俗、好事,是⼀个很不幸的⼈。
但她⼜是⼀个热望⼀⽣平安的劳动妇⼥,质朴善良、热⼼帮助孩⼦解决疑难。
鲁迅先⽣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
教读这篇⽂章,应引导学⽣学习本⽂选取典型事例表现⼈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式,体会描写的作⽤和⽅法,从⽽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教学⽬标】 1.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2.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
3.整体把握课⽂,了解阿长这个⼈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蕴含的思想感情。
4.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式,体会描写的作⽤和⽅法。
理解本⽂围绕⼈物特点合理安排材料、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重点难点】 学习本⽂选取典型事例表现⼈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领悟这篇回忆性散⽂的⽤双重眼光看待⼈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具准备】 录⾳机、配乐磁带、⼩⿊板 【课时安排】 2课时 【设计理念与建议提纲】 在这篇回忆性散⽂⾥,鲁迅追忆了⼉时的保姆阿长,抒发了真挚的怀念之情。
⽂章篇幅较长,围绕阿长记叙了⼏件事。
教读课⽂可运⽤复述法,先让学⽣⾃读课⽂初步理解课⽂内容,内容上不懂的地⽅阅读资料、⼩组讨论或教师点拨解决。
然后由学⽣⽤⾃⼰的话概括复述课⽂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第⼀步运⽤讨论探究法。
引导学⽣思考⽂题把阿长和《⼭海经》连在⼀起,她与它有何关系呢?作者对她抱什么样的态度呢?学⽣快速阅读,提出疑难,以学习⼩组为单位讨论、探究,教师启发、点拨.培养学⽣质疑、解疑的能⼒。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案优秀6篇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案优秀6篇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
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6篇《阿长与山海经》的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个人,这个人是谁呢?(长妈妈)。
她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
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二、课堂活动(1)、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看完后看下自己阅读所用的时间,不超过8分钟。
(2)、分发题目,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7分钟)(3)、同桌或前后桌交换试卷,师点评。
(4)、让学生巩固下刚才做错的题目。
附:小试牛刀(题目)1、本文的'题目是阿长与《山海经》2、本文的作者是鲁迅3、本文选自4、本文的中心人物是5、阿长是我的保姆,对她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作者又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6、什么事让作者对长妈妈产生了空前的敬意?7、然而,较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三、课堂小结文章围绕阿长些了那些事件?1、切切察察的毛病2、摆成“大”字的睡相3、令人厌烦的规矩4、讲“长毛”的故事5、为“我”买《山海经》四、布置作业课外阅读《朝花夕拾》,把你喜欢的文章讲给大家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第二十三课时9、阿长与《山海经》学习目标:1. 了解鲁迅及《山海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2. 体会文中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及欲扬先抑的写法。
3. 感受鲁迅先生对一位普通劳动妇女的尊敬、感激与怀念之情。
重点难点:1. 学习作者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做到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
2. 体会作者叙事中蕴含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深入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1. 熟读课文,从梳理文章思路入手,感悟人物形象及作者感情的变化。
2. 设计语文活动,分组合作交流,培养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预习指导(一)字词积累:1. 查字典、知字音字形。
憎恶..(zēng)(wù)絮.说(xù)福橘.(jú)惶.急(huáng)骇(hài)掳.去(lǔ)针灸.(jiǔ)疮疤..(chuāng)(bā)惧惮.(dàn)诘.问(jié)震悚.(sǒng)粗拙.(zhuō)画舫.(fǎng)2. 读课文、理解词义。
切切察察:模拟细碎的说话声。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辟头:开头。
惶急:惊慌、急切。
烦琐:繁杂琐碎。
掳:抢去。
惧惮:害怕诘问:追问、责问。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粗拙:粗糙拙劣。
渴慕:非常羡慕。
(二)走近作者。
(三)整体感知:1. 速读课文,思考文章选取了哪些材料来写阿长?并试着以此为提纲复述文章。
温馨提示:阿长称呼的来历,外貌特点;长妈妈一些坏毛病(切切察察:睡相不好,喜欢告状等);长妈妈的一些令人厌烦的规矩(吃福橘等);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
2. 孰读课文,填空:阿长是一个的人。
(温馨提示: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四、课堂小结阿长本是一个不识字、没文化的卑微之人,怎么与《山海经》扯上联系?必有悬疑,从而埋下伏笔;“我”对长妈妈感情的变化,正是因为长妈妈给“我”买到了梦寐以求的《山海经》,因此阿长与《山海经》有着不可分割的微妙关系。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一、二六、课后反思总第二十四课时6、《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了解鲁迅及《山海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2. 体会文中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及欲扬先抑的写法。
3. 感受鲁迅先生对一位普通劳动妇女的尊敬、感激与怀念之情。
重点难点:1. 学习作者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做到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
2. 体会作者叙事中蕴含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深入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1. 熟读课文,从梳理文章思路入手,感悟人物形象及作者感情的变化。
2. 设计语文活动,分组合作交流,培养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研读探究1. 文章围绕“阿长”这个人物写了哪几件事?哪些是略写?哪些是详写?为什么详写?这些事件又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2. 文章提到的这些事件表现了长妈妈怎样的品格风貌?3. 你从这些事件中,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4. 作者在刻画阿长这个人物时,用了一种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文中事例简要分析。
温馨解读:无名无姓切切察察——饶舌多事——不大佩服(抑)日常粗俗睡成“大”字——不拘小节——不耐烦( 抑)元旦礼节规矩繁琐——渴望平安——不大理解( 抑) “长毛”故事伟大神力——淳朴善良——产生敬意( 扬)买《山海经》确有神力(详写)——体贴热情——新的敬意(扬)青年守寡辞世三十年——遭遇不幸——怀念祝福(扬)(主要事件)(品格风貌)(感情变化)(写作手法)(二)合作交流:1. 课文题目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阿长为何无名无姓?称“阿长”蕴含作者之前憎恶的感情,与之后对长妈妈的敬意形成巨大反差,也体现出儿童天真的性情;阿长无名无姓,正说明她地位低下,身份卑微。
2. 题目中“与”表示前后两者有并列关系,作者用意何在?阿长本是一个不识字、没文化的卑微之人,怎么与《山海经》扯上联系?必有悬疑,从而埋下伏笔;“我”对长妈妈感情的变化,正是因为长妈妈给“我”买到了梦寐以求的《山海经》,因此阿长与《山海经》有着不可分割的微妙关系。
3.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如何抓住“阿长”富有特征的外貌、动作、语言来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的,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三)拓展体验:1. 文章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请想象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费了哪些周折才买到这本书的?2. 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知道了鲁迅这篇文章及其内容,会对鲁迅说什么?结合人物特征来说说。
3. 寻找“生活中的阿长”,鲁迅笔下的“阿长”像我们身边的谁?为什么?(四)、反馈练习1. 下列加点字字音、字形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B )A. 惧惮.(dàn)孤孀.(shuāng)疮.疤(chuāng)切切..察察B. 掳.去(nǔ)憎.恨(zèng)惊骇.(hài)相形见拙.C. 絮.说(xù)诘.问(jié)渴慕.(mù)言简意赅.D. 粗拙..(zhuō)烦琐.(suǒ)霹.雳(pī)炙.手可热2. 指出下列各句分别用了什么描写方法A. 她生得黄胖而矮。
(外貌描写)B. 她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动作描写)C.“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语言描写)D. 我惊慌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神态描写)五、教学反思总第二十五课时6、《阿长与<山海经>》(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 了解鲁迅及《山海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2. 体会文中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及欲扬先抑的写法。
3. 感受鲁迅先生对一位普通劳动妇女的尊敬、感激与怀念之情。
重点难点:1. 学习作者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做到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
2. 体会作者叙事中蕴含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深入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1. 熟读课文,从梳理文章思路入手,感悟人物形象及作者感情的变化。
2. 设计语文活动,分组合作交流,培养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速读课文,思考问题1、速读课文,思考问题:本文回忆了“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哪些生活片段?可以看出长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称呼的由来切切察察睡相不雅长妈妈是一个地位低下、粗俗、喜欢搅舌,没有规矩太多文化、愚昧无知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的讲长毛的故事的劳动妇女,她一生很不幸,又渴望平安。
谋害隐鼠买《山海经》在这些生活片段中,作者对阿长的态度有何变化?①“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大字睡相、元旦仪式、繁琐道理)②“然而我有时也对他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讲长毛的故事)“却不料她还有这样的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夜间伸开手脚占领全床也当然是情有可原的”。
③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甚至变得憎恶(谋害隐鼠)④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他却能够做成功,他却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买《山海经》)2、应该说在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对阿长的态度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那么真正使作者态度发生变化的是哪件事?(买《山海经》)下面请同学们听读19—31段(老师范读),从文中找找哪些片段流露出作者和阿长之间深深的感情?①22段:阿长来问《山海经》的事,我是什么态度?明确:我认为阿长不识字,没有文化,她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再说我平时也比较讨厌她,对她的问表示一种不屑。
②24-26段:阿长买来《山海经》,“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这使我又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明确:阿长的行为与“我”的家人和远房的叔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别人谁也没有阿长知道“我”的心,谁也没有阿长关心“我”,再说买《山海经》要跑很多路,打听很多地方,也没有人像阿长这样操心费事,况且,阿长又没有文化、不识字,她买《山海经》的艰难过程也就不言而喻了,在此更加突出我的惊喜和对阿长的感激。
③阿长买来的《山海经》是十分粗拙的本子,与后文的好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在我看来是最为心爱的宝书?明确:这四本书是长妈妈费尽心思,跑了很多路买来的,凝聚着长妈妈的心血,对书的珍爱体现了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
二、探究提升——思想对话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背后,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和怀念吗?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两段,小组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明确:“憎恶”、“讨厌”是作者儿时的心理,阿长一生不幸,在她去世三十多年后,鲁迅先生又写了这篇文章来纪念她,运用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更加突出对长妈妈的赞美和颂扬。
三、总结评价——自我对话本文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生活片段,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长妈妈形象。
她饶舌多事、愚昧无知,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善良淳朴的美德,作为文学大家,鲁迅先生专门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保姆作传,表达了他对长妈妈的深情和怀念。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三板书设计称呼的由来切切察察睡相不雅长妈妈是一个地位低下、粗俗、喜欢搅舌,没有规矩太多文化、愚昧无知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的讲长毛的故事的劳动妇女,她一生很不幸,又渴望平安。
谋害隐鼠买《山海经》六、课后反思总第二十六课时9、老王(第一课时)杨绛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感悟爱的博大。
2、把握老王性格点,了解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3、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教学重难点:把握老王性格特点,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三字经》的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可见,善良是为人之本。
与人为善,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今天,我们就要以善良体察善良,去关注一个普通的善良人——老王。
二、检查预习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愧怍(kuì zuò)滞笨(zhì)取缔(dì)翳(yì)骷髅(kū lóu)攥着(zuàn)塌败(tā)伛(yǔ)三、整体感知提问: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初读课文,了解人物。
明确:不幸;善良①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些方面?②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四、精读探究1 、文章中写了老王很多事,但有详有略,其中最感动你的是哪件事?老王送鸡蛋、香油。
2、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片断。
(齐读第8段;分角色朗读9至14段;齐读第15段)然后,用下面的句式说话:“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