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用理论视域下文学作品中隐喻功能
《论语》概念隐喻研究

日: “ 胡琏也 。” 《 论语 ・ 公治长》
目标 域 : 子贡 ; 源域 : 胡 琏 这个概念 隐喻都是 以器皿 映射人 。胡 琏是古代祭祀 时用来
盛黍稷 的器物 , 在宗庙祭器 中算是最贵重 的。由此可 知 , 孔子对 子贡 的评价 , 子贡虽然不是全才 , 也是可 以重用 的专才 。
然界 的认知模式 被理想化为在 自然界 中的各种危 险和障碍 , 从 而对应 地映射人生 中的各种 困难和挫折 。
2 . 虎兕出於 柙 , 龟玉毁於椟 中, 是谁 之过与?《 论语 ・ 季 氏》
目标域 : 人; 源域 : 虎兕龟玉 在这个概念隐喻 中, 虎兕 映射季 氏 , 龟玉 映射臣子。季 氏将 伐颛臾 , 冉有对 孔子说 : 夫子欲之 , 吾二 臣者 皆不 欲也 。 于是孔子 说 了这句话 , 讲 出了对发 动战争的不满 。
关键词 : 《 论语 》 ; 概 念隐喻 ; “ 人” 隐喻 中图分类号: H 0 3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4 ) 3 2 — 0 0 1 5 — 0 1
一
、
目标域为人的概念隐喻解 读
私门以张公室 , 恢复“ 礼乐征伐 自诸侯出” , 以便实现 自己的政治 抱负 , 达到“ 礼乐征伐 自天子 出” , 并不是想跟叛乱者 同流合污 。
1 . 子 日: “ 岁寒 ,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 论语 ・ 子罕》
目标域 : 人; 源域 : 松柏 在这一概念 隐喻中, 人类 是松柏。 松柏 , 经得住风霜严寒 , 落
四、 结 语
对《 论语》 中隐喻更深层 次的理解 , 除了要借 助语 言学理论 叶晚, 新旧交替无间断。 孔子 以松柏之后凋 的品质 映射君子应该 外 , 还必须借助于文化背景知识 , 这 为我们重新解读《 论语》 中概 具有 的品质 , 君子应该松柏一样 , 屹立 于寒风而不倒 。 念 隐喻提供 了新的视角。
论语用语境对篇章隐喻的影响

关 键词 : 语境 ; 章 ; 篇 博喻
中图分 类号 : 00 H 3
1 0引 言 .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22 4 ( 06 0 . 4 .5 10 .6 3 20 ) 20 80 0
力 。它们分 别依 次与 普通 语法 中反 映世 界 的事物 与
“ 篇章 隐 喻” t ta m t hr 这 一 术 语 最 初 由 (e ul e p o) x a
境 。前者 既包括 即时 的情 景 语 境 , 包 括 在 语 言 的 也 生产 和理解 中涉及 到 的社 会 文 化 因素 ; 者 指语 言 后 的上 下文语 境 , 形 成 自主 的言 语语 用语 境 。情 景 它
语境 之 间也并 非界 限分 明 , 者作 为后 者 的上 坐标 , 前 其语 境 因素常 常通 过情 景语 境在 话语 层得 到体 现 。 与文化 语境 相 比 , 景 因素更 接 近话语 层 , 对 情 且 话语 更 能产 生 直 接 的影 响。 如前 所 述 , 言学 家 们 语 对情 景 因素 曾作 出过 不 同的分类 和概括 。这 些语境 成分 不是 孤立 存 在 的 , 是 以各种 方 式 保 持 着 不 同 而
构成 了篇章 隐 喻所依 存 的完 整语 用体 系 。
2 0言外 语境 对篇 章 隐喻 的影 响 .
2 1言外 语境 因素 间的互 动性 及对篇 章隐喻 的影 响 . 在言外 文 化 语 境 中 , Lkf 18 ) 所 称 为 被 ao ( 9 0 等
“ 存在链 隐 喻 ”teGet hi e gm t hr和 大 ( ra C a o B i e p o) h nf n a “ 事件 结构 隐 喻” teE et t c r m t hr的这 两 ( vn Sr t e e po) h uu a 大隐喻 系统 对 隐 喻 表 达 式 和 概 念 隐 喻 最 具 有 解 释
从认知角度看《论语》中的隐喻

第22卷 第5期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 Vol. 22 No.5 2009年9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Sep. 2009 —————————————— 收稿日期:2007 - 09 - 14作者简介:王银娜(1973 -),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从认知角度看《论语》中的隐喻——考察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影响王银娜(宁波大学 外语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摘要:根据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通过对《论语》中概念隐喻的分析,考察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影响。
《论语》中主要有四大概念隐喻,所体现的孔子的思想既有其先进性,又有其局限性。
这些概念隐喻已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与哲学之中。
关键词:概念隐喻;孔子;仁;儒学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5124(2009)05 - 0059 - 05一、引言本文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对《论语》中的隐喻进行研究。
传统的客观主义语言观认为语言通过概念和指称关系反映客观世界,认为语言符号与客观世界之间是由大脑中的概念相连接,而概念的作用只是一种连接纽带,没有强调人的认知对概念形成的作用。
认知语言观,或曰非客观主义语言观,虽然承认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及对语言形成的本源作用,但更强调人的认知的参与作用,认为语言不能直接反映世界,而是有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介于其间,其模式是:客观世界→认知加工→概念→语言符号。
非客观主义语言观,也被称为经验现实主义(experiential realism),提出(1)基本层次概念和意象图式是两类最重要的“概念之先的结构”(pre-conceptual structures),它们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其意义来自其在身体经验中的地位;(2)基本层次结构和意象图式结构通过隐喻投射和换喻投射使抽象概念获得具体的结构。
从认知角度看《论语》中的隐喻——考察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影响

的分析 ;9 0年代以后才开始刊登介绍国外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重要论著和文章。¨ 国内迄今鲜
有从 认知 角度研究 传统 文化 经典 中的隐 喻并探讨 传统 文化 的文章 。
二、概念 隐喻
Lkf与 Jh sn在 《 ao ono 我们赖 以生存 的 隐喻 》中 ,根据 始源 域 的不 同 ,将概念 隐 喻分为三 大类 : 方位 隐喻 (r naoam t hr) oi tin e pos 、实体 隐喻 (nooi l tpos e t l a otl c ahr)和结 构隐喻 (t cuame — g ame sutr t r l a
宁波大 学学 报 ( 文 科学 版 ) 人
最 后 ,从 认知 的角度 研究 中 国传 统文化 经典 中 的概念 隐 喻现在 正 当其 时 。束 定芳认 为在 2 0世纪 9 0 年 代 以前我 国修辞 学界对 隐喻 的讨论 仍停 留在 相近 辞格 的对 比以及对 具体 的作 品语 言进行 修辞层 次
传统的客观主义语 言观认为语 言通过概念和指称关系反映客观世界 ,认为语言符号与客观世界 之 间是 由大脑 中的概念 相 连接 ,而概 念 的作 用 只是一 种 连接 纽带 ,没有 强调 人 的认 知对 概念 形成 的 作 用 。认 知 语言 观 ,或 日非 客观 主义 语 言观 ,虽 然承认 客 观世 界 的现 实性 及对语 言 形成 的本 源作 用 ,
《论语》隐喻语境分析――兼论交互语境模式

《论语》隐喻语境分析――兼论交互语境模式摘要:传统隐喻语境研究包括语形、语义和语用等研究视角,这些视角尽管对研究隐喻的生成及本质有着一定的意义,但仍难从认知机能和社会文化语境的视角对隐喻语境进行全面剖析,因而对于《论语》中隐喻现象的分析存在其局限性。
最新的动态交互语境模式,以社会、文化、认知等语境因素的互动为视角探讨隐喻的宏观语境,展现了其对古典文化作品中隐喻分析的优势。
但该模式的发展仍存在问题,与语言认知科学紧密结合将是其未来的出路。
关键词:隐喻语境分析交互语境模式《论语》一、前言近年来,有关语境的研究得到了认知语言学较为广泛的关注。
语境研究已经形成了差别较大的两大流派:一是以韩礼德为代表的功能语言学主张从人的外部世界即人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来研究语言的性质、结构和功能;二是以Lakoff 和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主张从人的内部即人的心理认知过程来研究语言意义的生成、交换和理解。
针对这两大派别,语言哲学研究对语境理论提出了主客观条件整合的要求,并提出构建交互语境模式。
这一模式具有认知动态的特征,而且不囿于情景语境,扩充到社会、文化、认知等语境因素的互动。
本文试图从语言哲学角度入手,在对已有隐喻语境分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字较易的《论语》中的隐喻现象研究,探讨动态交互语境对隐喻,尤其是古典文化作品中隐喻分析的意义。
二、已有隐喻语境分类研究对隐喻语境的传统研究,主要包括语形构造、语义映射和语用选择三方面。
相对语词的字面意义,隐喻语言对语境的依赖性要强的多。
这种依赖性在于,为说出一个隐喻,说者必须对相关语境条件有深入把握并获致某种“洞察”;而为理解一个隐喻,听者也必须理解自己与隐喻陈述者所共享的特殊语境特征。
语境提示听者决定隐喻的哪一些意义特征应当接受,哪一些特征应当被放弃。
可以说,离开特定的语境,就无法理解一个隐喻,作为语形、语义和语用集合和统一体的语境,构成隐喻分析的切实可靠的基底。
1. 语形构造:隐喻的载体隐喻最简单、最一般的句法形式是主谓结构的“S是P”,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等标准形式的隐喻陈述句通过主谓关系构成两个不同个体S和P的同一关系,从而创造出隐喻的张力结构。
语用理论视域下的隐喻本质及其阐释

隐喻。其次 , 这些被赋予特殊含义 的话语还必须经 由受话人 在特殊 的语 境中 ( 通常是与说话 人相似 的或者 共同的 ) 分析 和推理 , 直至 完全领会说话 人意 图, 实现成功交 际后才能成 为真正的隐喻。 第二 , 就言谈 的类 别论 , 隐喻语 言属于随意 言谈 。随意 言谈是一种十分普遍 的会话方式 。在言语交际 中, 除了很少
第2 6 卷第 1 O 期
2 0 1 3 年1 O 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a n g c h u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以便更好地认知世界 , 就必须将 已知 的概念 映射到未知 的领 域, 从 而将两项事物并置 , 以便获得对后者 的认知 。再次 , 从
语用学角度讲 , 隐喻是通过故意违反合作原则 而产生 的特殊 会话含义 。这 一含 义由发话人通过 随意言谈产生 , 受话人通 过语境 等要素识 解 。关于前 两个 方面 , 目前 学术 界广为 关 注。笔者 主要关 注的是第三个方 面。在语用理论视域下 , 隐 喻归根结底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对其 理解 , 也 即隐喻 阐
象,又属于 随意言谈和语用 现象。这 三个特 质决定 了隐喻的识解必 然涉及一个推理过 程 ,该过程是在 特定 的语境 中进行 的, 因此,语用理论与隐喻的识解休戚相关。 [ 关键词] 隐喻;本质 ;语用理论 ;隐喻阐释
[ 中图分 类号 ] H 0 5
[ 文献标识码 ] A
《论语》中的隐喻及其英译研究

《论语》中的隐喻及其英译研究发布时间:2021-06-23T10:14:24.96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6期作者:周春洁[导读] 文章首先将《论语》中的隐喻主要分为感知隐喻、拟人隐喻、拟物隐喻和扩展隐喻。
周春洁德州市第九中学山东德州 253000摘要:文章首先将《论语》中的隐喻主要分为感知隐喻、拟人隐喻、拟物隐喻和扩展隐喻。
然后在分析《论语》中隐喻运作机制的基础上赏析评价了各类隐喻在三个译本中的传递。
最后得出结论:1) 《论语》语言深刻、富有内涵,正确理解原文是《论语》隐喻翻译成功的关键。
2)成功的隐喻翻译不是将喻体简单地对应到译入语,而是要保证译文喻体的映射意象与原文喻体的映射意象一致,而且为大多数译入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关键词:感知隐喻;拟人隐喻;拟物隐喻;扩展隐喻;隐喻翻译1. 引言本文从识别《论语》中的隐喻入手,将《论语》中的隐喻分为感知隐喻、拟人隐喻、拟物隐喻和扩展隐喻。
在分析《论语》中隐喻运作机制的基础上赏析安乐哲、刘殿爵、辜鸿铭三个英译本中对各类隐喻的传递。
2.《论语》中的隐喻依据Chapman(1873)对隐喻的分类,笔者将在《论语》中找出的117处隐喻主要分为四类:感知隐喻、拟人隐喻、拟物隐喻及扩展隐喻。
感知隐喻: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提到“孔子在齐国听到演奏邵乐,很久尝不出肉的滋味”(李泽厚,1998),由听觉转移到味觉,突出了孔子的艺术境界之高;拟人隐喻: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德”、“仁”都是指人的道德修养,把抽象难以琢磨的“德”、“仁”拟人化,使句子更易理解;拟物隐喻: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孔子把人的成长比作禾苗的生长,引申为一个人才的成就并不是很容易的”;扩展隐喻:叔孙武叔语大夫於朝,曰:子贡贤於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屋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认知视角下《论语》中的隐喻研究及其英译赏析--以安乐哲、刘殿爵

成 的方 向概念 对 目标概 念进 行建 构 的过程 . 例 如
上一 下、中心一边缘 、远一近等 .“ 上 ”一般代表 “ 积极 ”、 “ 充裕 ”、 “ 道德 高尚”等 , “ 下 ”则
造 都有着极其深刻 的影 响 . 作为 中华文化 的瑰 宝, 其语 言丰 富 多彩 富含 隐 喻 .本 文从研 究 《 论语 》 中 的隐 喻入 手,将 《 论语 》 中的 隐喻分 为结 构 隐
相反 . 人类的很多概念必须通过方位性隐喻来建构 H ; 本体 隐喻是人类在对物质实体体验的基 础上,
将抽 象的和 模糊的思想、感情 、心理活动 、事件、 状态等无形 的的概念看作 具体 的、有形 的实体 . 我 们通 常把拟 人看作 本体 隐喻,因为在拟人修辞中人
的特性被赋 予在 非人实体 上 . 例如 “ 假如生活欺骗
1 《 论 语 》 中 的 隐 喻 探 析
1 . 1隐喻的类型
L a k o f f&J o h n s o n 。 把 隐喻分 为三大 类 结构 隐喻 、方位 隐喻、本体隐喻 . 结构隐喻是指原概念 域 的结构可 以系统地转 移到 目标概念域 , 使得后者 可 以按照前者 的结构来 系统的加 以理解 . 例如 “ 时
本体隐喻 、 “ 上一 下”方位 隐喻在安 乐哲 、刘殿 爵、辜 鸿铭 三个英译 本中的传 递 . 最后得 出结论 : 《 论语 》 语 言深刻 、富有 内涵 ,正确 理解原 文是 《 论语 》隐喻 翻译成功 的关键 ;成功 的隐喻翻 译不是将喻体 简单地
对应到译入语 ,而是要保证 译文喻体 的映射意 象与原文喻体 的映射 意 象一致 ,而且为大 多数译入语读 者所
由与?子路闻之喜 . 子 日: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 ‘ 种 ’作 ‘ 属’ ,或 者借 用 ‘ 属 ’作 ‘ 种’ ,或者 借用
‘ 种 ’作 ‘ 种’ ,或 者借 用 ‘ 类 ’比 ‘ 字 一 ” 。显 然 ,亚里 斯 多德首先是 把隐喻 当做修辞进行 研究 的。此后关于 隐喻
的研究也 大多在修辞范畴 内进行 。随着语 用学在 2 0 世纪 7 0
o f me t a p ho r i n l i t e r a y r wo r k s . Th i s a t t e mp t wi l l h a v e p o s i t i v e e f e c t o n c u r r e n t me t a p h o r s t u d y .
Th e F u n c t i o n o f Me t a p h o r i n Li t e r a r y Wo r k s Ba s e d o n Pr a g ma t i c Th e o r i e s
Hale Waihona Puke QI N C h e n g — — h u a (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De p a r t me n t , Gu a n g x i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f o r Na t i o n l a i t i e s , G u a n g x i C h o n g z u o , 5 3 2 2 0 0 )
Ab s t r ac t :As a n i mp o r t a n t r h e t o ic r d e v i c e , me t a p h o r i s ma i My s t u d i e d i n t h e c a t e g o r y o f r h e t o i r c . The S t U d y o f me t a p h o r b a s e d on p r a g ma t i c t h e — o r i e s i s u s e f u l i n t h e c o mb i n a t i o n o f r h e t o i r c a n d c o g n i t i on ,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 p r a g ma t i c s . On t he b a s i s o f p r a g ma t i c t he o ie r s , t h e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 t he f un c t i on
内在联系 。笔者认 为 ,基于语用理 论的 隐喻研 究有利 于修
文 学 是 语 言 的 艺 术 。文 学 语 言 既 是 一 种 社 交 工 具 ,又
是 一种 艺术 化的语言 ,其意义常常具有双重性 。“ 文学语言 作 为社交工具 所表达 的意义往往 流于字面 ,溢 于言表 ,是 全民语言所 共有的语 义 ,可 以凭 借社会文化语 境 ,按 照逻
第 3 0卷 第 4 期 2 0 1 3 年 8 月
广 西 民 族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URN A L OF GU AN GXI N ORMA L UNI V E RS I T Y F OR N AT l ON A L l Tl E S
VO1 . 3O NO. 4
于 “ 辞约” 的标 准 ,用 中国古代文论 家陆机 的话说 ,就是 “ 句有可 削 ,足见其 疏 ;字不得减 ,乃知其 密” 。但是 ,这 种 “ 辞约 ”又 是简约而不 失形象 ,以实现 “ 旨丰”为 目的
的。
年代 的兴起 ,隐喻研究 才打破 了修 辞的局 限而进 入语 言研 究 范 围。由于隐喻 的识 解必须依赖 一定 的语 境 ,语境 又是 语 用学最 为核心 的概念 ,因此 ,隐喻与语用 学存在 紧密的
Au 1. f 2 01 3
论 语 用理 论 视 域 下 文 学作 品 中隐 喻 功能
覃承华
( 广西民族师 范学院 外语 系,广西 崇左 5 3 2 2 0 0 ) 摘 要 :作为一种重要 的修辞 ,学术界对于隐喻 的研 究主要在修辞范 围内进行 。基 于语 用理论的隐喻研 究有利 于修辞与 认 知、文学与语用学的结合。在语 用理论视域下 ,分析探讨文学作品 中隐喻的功能 ,对当前的隐喻研 究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语用理论 ;文学作品 ;隐喻功能 中图分类号 :1 0 4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8 8 9 1 ( 2 0 1 3 )0 4 一 O l 1 2 — 0 3
早在 两千 多年 前 ,亚 里斯 多德 就对 隐喻进 行 了探究 ,
认为 “ 隐喻是 把属于别 的事物 的字 ,借 用来作 喻 ,或者借
( L P ) ,可以使读者与文本 、读者与作者实现真正的交流。
( 一)隐喻可以使文学作品 “ 辞约而旨丰”
“ 辞 约 而 旨丰 ” 简 言 之 ,就 是 用 词 节 俭 ,意 旨丰 厚 。关
Ke y wo r ds :p r a g ma t i c t h e o ie r s , l i t e r a y r wo r k s , t h e f u n c i t o n o f me t a p ho r
一
、
引言
要体现为四个方 面——可 以使文学作品 “ 辞约而 旨丰” , 可 以 提 高 读 者 的认 知 能 力 ,可 以培 养读 者 的 跨 学 科 意 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