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球器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宠物玩耍抛球装置的制作方法

宠物玩耍抛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宠物玩具,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宠物玩耍抛球装置。

背景技术:饲养宠物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越来越普及。

猫、狗等宠物都喜欢追逐球类玩具,因而人们设计了各种吸引宠物玩耍嬉戏的玩耍球。

但是这些玩耍球的使用都需要宠物主人的参与,宠物主人用手将玩耍球扔出去,宠物开始追逐玩耍,然后宠物主人还要将球捡回来再扔出去,非常消耗宠物主人的体力和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能够自动发射玩耍球的宠物玩耍抛球装置。

本申请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出一种宠物玩耍抛球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投放口和发射口,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对接投放口的投放通道和对接发射口的发射通道,所述壳体内还设有位于投放通道的出口和发射通道的入口之间的用于传送玩耍球的传送机构和用于将发射通道内的玩耍球发射出发射口的发球机构,其中,所述传送机构包括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投放通道的出口和发射通道的入口之间的螺旋杆和驱动所述螺旋杆旋转的第一驱动电机,所述螺旋杆的外周从对接投放通道的出口的一端到对接发射通道的入口的另一端形成螺旋槽。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投放口设置于壳体的顶部,所述发射口设置于壳体的侧面,对接所述投放口的投放通道竖向设置,对接所述发射口的发射通道从入口到发射口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上倾斜设置,所述螺旋杆水平支撑于所述投放通道和发射通道下方的壳体底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顶部形成碗状的玩耍球存放腔,并在所述玩耍球存放腔的底部开设所述投放口。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螺旋杆的螺旋槽上方还设有罩住被传送的玩耍球的导向罩。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球机构包括相对设置于发射通道的两侧的第一摩擦轮和第二摩擦轮以及分别驱动所述第一摩擦轮和第二摩擦轮相对转动的第二驱动电机和第三驱动电机,所述第一摩擦轮和第二摩擦轮之间的间距略小于玩耍球的直径。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射通道的靠近入口处的相对两侧壁分别开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摩擦轮和第二摩擦轮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外侧,并分别透过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挤压进入发射通道的玩耍球。

抛丸机中抛丸器的优化设计

抛丸机中抛丸器的优化设计

2007年6月RESE ARCH ST UD I ES ON F OUNDRY E QU I P ME NT Jun .2007 №3收稿日期:2007-04-11作者简介:徐金鸿(1932-),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铸造设备开发研究。

・设备研究・抛丸机中抛丸器的优化设计徐金鸿(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061) 摘 要:根据作者多年来对抛丸清理设备的设计与研究经验,对抛丸机中关键部件抛丸器的历史与设计理论作了分析比较;并对抛丸器本身参数的选择以及结构的设计作了详细阐述。

通过分析认为:啊克肖诺夫理论只适用于小抛丸量抛丸器的设计而不适用于大抛丸量的抛丸器;在叶轮叶片的结构设计上直叶片与后曲叶片各有优点;适当缩短被抛表面距离和适当增加抛丸器数量,既可提高抛丸生产率,又可减小机器体积降低制造成本和使用面积。

该文为目前抛丸机的设计与研究起一个抛砖引玉作用。

关键词:抛丸机;抛丸器;定向套;分丸轮 中图分类号:TG231.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6178(2007)03-0006-06 抛丸器是抛丸清理设备抛丸机的关键部件,它己经有百余年使用历史,已经有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多种型号的抛丸器产品。

我国是在由原苏联援建一汽后,才有了国产仿苏抛丸器产品的生产与使用,抛丸量只有每分钟几十千克,很小。

在抛丸器的理论和观念上只接受适用于小抛丸量的阿克肖诺夫的观念(特点是以铁丸作为分析实例,略去其鼓风作用影响)。

进入上世纪七十年未,引进一些大批量生产线,配带大抛丸量抛丸器,由于以老观念认识它,国产化后不但抛丸量大大低于引进的,而且寿命很短,短得不可想象。

为此国家划拨科研经费对抛丸耐磨材料和抛丸器结构同时开展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首先用于太原钢铁公司第七轧钢厂的轧钢自动生产线上的替换磨耗的进口抛丸器(其特点是采用钢丸,充分利用了其鼓风作用),节省外汇支出。

由于商品经济要求各参与单位对核心资料不公布于学术刊物上。

物理实践教案测量抛体运动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物理实践教案测量抛体运动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物理实践教案测量抛体运动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物理实践教案:测量抛体运动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一、引言抛体运动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通过实验测量抛体运动的参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本实验旨在设计一个有效的实验方案,通过测量数据来验证抛体运动的相关理论,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数据处理。

二、实验设计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测量抛体运动的相关参数,包括初速度、飞行时间、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并通过数据处理验证抛体运动的理论计算结果。

2. 实验器材- 抛体器:由一个底座、一个可调节的发射架和一个测角器组成。

- 计时器:用于测量抛体的飞行时间。

- 直尺:用于测量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

- 电子天平:用于测量抛体的质量。

3. 实验步骤a. 设置实验器材:将抛体器放置在平坦的实验台上,调节发射架和测角器,确保抛体能够顺利发射。

b. 测量抛体质量:使用电子天平测量抛体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c. 测量初速度:按下计时器的开始按钮,将抛体沿着发射架发射出去,使用计时器测量抛体的飞行时间,并记录下来。

d. 测量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使用直尺测量抛体着地点与发射点的水平距离,并记录下来。

使用直尺测量抛体的最大高度,并记录下来。

4. 数据记录| 实验次数 | 抛体质量 (kg) | 初速度(m/s) | 飞行时间(s) | 水平位移(m) | 垂直位移(m) ||---------|--------------|--------------|--------------|--------------|--------------| | 1 | | | | | || 2 | | | | | || 3 | | | | | |5. 数据处理a. 计算速度:根据测得的飞行时间和水平位移,可计算出抛体的平均速度(速度=水平位移/飞行时间)。

b. 计算加速度:根据测得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和飞行时间,可计算出抛体的加速度(加速度=2*垂直位移/飞行时间²)。

抛球器设计说明

抛球器设计说明

抛球机设计说明书
研究现状:
现在主流的网球发球机是靠两个轮子的相对旋转时挤压网球将网球打出,它们在前部都有个出球口,通过出球口可以看见两个轮子,就是这两个由电机带动的轮子通过快速旋转将球挤压射出。

所区别的是,有的网球发球机这两个轮子是左右并排的其特点是及其便携;有的是上下并排的,这种并排带来的好处是球是通过上下两个轮子的不同的旋转速度可以把球挤出时产生可以调整的上旋或下旋。

设计意图:
为爱好运动特别是喜欢球类运动的人们提供一款能够自动发球的机器,采用机械机构自动控制以便于适应各种训练的需求,并取代人力从而实现更高的发球效率和持续度,提高运动效果和乐趣。

另,突破现有的电机式发球,实现更具机械特色的发球,获得设计的快感。

送球装置
采用凸轮机构和自然力实现球的间歇性传送以便抛球装置正确地进行发球运动,球体靠自身重力落入输送机构(凸轮)
抛球装置
球体经凸轮机构进入发射装置,采用四杆机构的组合将球抛出,运用轮转(单轮,双轮)方式实现旋转球的发射。

空中抛球射击游戏教案设计

空中抛球射击游戏教案设计

空中抛球射击游戏教案设计教案标题:空中抛球射击游戏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准确的抛球射击技巧。

2. 学生能够通过游戏锻炼协调性和反应能力。

3. 学生能够理解游戏中的规则,并能够在游戏中与他人合作。

教学准备:1. 空中抛球射击游戏器材:抛球器,塑料球等。

2. 游戏规则说明卡片。

3. 游戏得分记录表。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空中抛球射击游戏,并说明游戏的目标和规则。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于射击游戏的期望和感受。

技能训练:3.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个抛球器和塑料球。

4. 向学生演示正确的抛球技巧,包括站立姿势、抛球动作和目标瞄准。

5. 让学生一起练习抛球技巧,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游戏实践:6. 向学生介绍游戏规则,并发放游戏规则说明卡片。

7.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站在指定的位置。

8. 教师使用抛球器将塑料球抛向空中,学生利用抛球器射击球。

9. 根据游戏规则,记录每个小组的得分,并进行实时排名。

游戏总结:10. 结束游戏后,与学生一起回顾游戏过程和结果。

11. 引导学生讨论游戏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12. 总结游戏的目标和意义,强调锻炼协调性和反应能力的重要性。

拓展活动:13. 鼓励学生在家中或课余时间继续练习抛球射击技巧,并记录自己的进步。

14.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练习成果,并进行互相学习和交流。

教学评估:15. 观察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包括技巧运用、协作与合作等方面。

16. 收集学生的游戏得分记录,并评估他们的表现和进步。

教学延伸:17. 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提供更高难度的抛球射击挑战,如增加目标距离或减少抛球时间。

18. 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其他类似的抛球射击游戏,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备注:教案设计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抛丸器技术使用说明.(邮件)doc

抛丸器技术使用说明.(邮件)doc

KQ34R型抛丸器技术使用说明(仅供参考使用)KQ34R型抛丸器技术使用说明共7页第2页目录一、抛丸器的用途二、抛丸器的技术规格三、抛丸器的结构及特点1、抛丸器的结构2、抛丸器的特点四、抛丸器的调节及检修1、抛丸器的调节2、抛丸器的检修附:抛出口尺寸KQ34R型抛丸器技术使用说明共7页第3页一、抛丸器的用途:KQ34R型抛丸器是我公司引进美国潘邦技术最新研制的具备国际水平的一种结构新颖、多功能高效直联抛丸器,比普通技术节能大大降低,显著地提高了清理效率,可以获得满意的清理质量。

该抛丸器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机械制造、矿山机械、压力容器、汽车、船舶、铸造、阀门、建筑、化工、电机、机床等行业的大、中型铸、锻件的表面清理设备上或强化处理设备上。

二、抛丸器的技术规格:叶轮直径Ф400mm抛丸量 100-120kg/min叶轮转速 2900r/min功率 7.5kw(11kw或15kw)三、抛丸器的结构及特点:1、抛丸器的结构:该抛丸器外壳由钢板焊接而成,抛丸器由罩壳、叶轮、叶片、分丸轮、定向套、导入管等组成。

KQ34R型抛丸器技术使用说明共7页第4页2、抛丸器的特点;抛丸器采用电机驱动,抛丸效率高、抛丸量大是国内独一无二的、寿命长、维修方便、占地面积小等特点。

叶片采用快速离心固定法,其叶片不需任何螺钉、销子、弹簧卡固定,而是由叶轮中心插入叶轮槽内,依靠叶片两边凸台,通过叶轮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使其自动固定。

拆卸叶片叶,因叶片的拆卸方向与锤击方向相同,更换叶片十分方便,在更换叶片时先取出定向套和分丸轮,此时可检查定向套和分丸轮的磨损情况,以保证高速运转的抛丸器平稳,安全运转定向套和分丸轮的磨损情况,以保证高速运转的抛丸器平稳,安全运转定向套与分丸轮之间的间隙必须均匀。

一组八叶片重量差不得大于5克。

定向套的安装可参照定向套的安装位置及抛丸简图进行定位安装,以获得最佳的抛丸效率。

应定期检查叶片、分丸轮和定向套的磨损情况,以便及时更换。

抛射器实验报告

抛射器实验报告

抛射器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抛射器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通过设计和搭建简单的抛射器,观察和分析抛射物的运动轨迹,并利用实验结果验证相关物理理论。

实验材料和仪器•木板•弹簧•弹簧秤•测量尺•抛射物(如小球或石子)实验步骤步骤一:搭建抛射器1.准备一个长约1米的木板,作为抛射器的主体。

2.在木板的一端固定一个弹簧,用钉子或螺丝固定好,确保弹簧紧密固定在木板上。

3.在弹簧的另一端绑上一个弹簧秤,用于测量弹簧的拉力。

步骤二:确定抛射点和目标点1.在地面上确定一个作为抛射点的位置,并在其前方设置一个作为目标点的位置。

确保两个点之间的距离足够远,以便于观察和测量。

步骤三:实验前准备1.确保实验区域没有其他人员或障碍物,以确保实验的安全性。

2.测量抛射器的长度和高度,并记录下来。

步骤四:进行实验1.将弹簧秤的示数归零,并将抛射物放在抛射器的抛射点上。

2.按照一定的力量和角度来拉伸弹簧,并保持弹簧拉伸状态。

3.在合适的时机,放开手指或工具,使弹簧恢复原状,将抛射物抛出。

4.观察并记录抛射物的轨迹、高度和到达目标点所需的时间。

步骤五:重复实验1.重复进行多次实验,每次实验时保持抛射器的长度和高度不变,但可以改变抛射物的质量。

记录每次实验的结果。

实验结果和分析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抛射物的运动轨迹呈抛物线形状,并随着角度和抛射力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抛射物的飞行距离和高度与弹簧拉力、角度和抛射物质量有关。

我们可以通过测量抛射物的飞行时间和到达目标点的距离,结合相关物理理论,计算出抛射物的初速度、最大高度和最大飞行距离等参数。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抛射器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

实验结果验证了相关物理理论,并提供了实验数据用于计算和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抛射物的运动特性,同时也体验了科学实验的过程和方法。

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安全措施,确保实验区域的安全性和周围环境的无障碍性。

同时,实验的结果受到实验条件、测量误差和抛射物的风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多次实验,取平均值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设计意图抛球教案

设计意图抛球教案

设计意图抛球教案教案标题:设计意图抛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抛球的基本技巧。

2. 启发学生对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3. 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1. 抛球的基本技巧和操作方法。

2. 物理学原理,如重力、速度、角度对抛球的影响。

3. 协作技能和团队合作。

教学准备:1. 抛球道具,如网球、软式球等。

2. 视频或图片展示关于抛球技巧和物理原理的材料。

3. 分组活动所需的分组名单。

4. 安全措施,如清楚规定抛球场地的范围、提醒学生遵守注意事项等。

教学步骤:引入:1. 向学生介绍抛球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并解释抛球对物理学原理的应用。

2. 展示一些相关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技术训练:1. 在教学区域内设置不同距离的目标,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和力度进行抛球,观察抛球的轨迹和结果。

2. 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重力、速度和角度对抛球的影响,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实验和观察结果。

小组活动: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3-4人。

2. 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任务,如设计一个抛球游戏,要求参考物理学原理,制定规则和评分标准。

3.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并在规定时间内展示游戏设计。

总结:1. 要求学生分享自己对抛球技巧及物理原理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2. 回顾协作技能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小组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拓展任务:1. 提供更复杂的抛球条件,如斜面、风力等,鼓励学生进一步应用所学的物理原理进行实验和探索。

2. 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设计自己的抛球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技术训练环节中的表现,包括抛球的准确度和技巧运用。

2. 评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对学生撰写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估,包括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等。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探究更复杂的物理学原理,如抛体的自由落体、抛物线运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抛球机设计说明书
研究现状:
现在主流的网球发球机是靠两个轮子的相对旋转时挤压网球将网球打出,它们在前部都有个出球口,通过出球口可以看见两个轮子,就是这两个由电机带动的轮子通过快速旋转将球挤压射出。

所区别的是,有的网球发球机这两个轮子是左右并排的其特点是及其便携;有的是上下并排的,这种并排带来的好处是球是通过上下两个轮子的不同的旋转速度可以把球挤出时产生可以调整的上旋或下旋。

设计意图:
为爱好运动特别是喜欢球类运动的人们提供一款能够自动发球的机器,采用机械机构自动控制以便于适应各种训练的需求,并取代人力从而实现更高的发球效率和持续度,提高运动效果和乐趣。

另,突破现有的电机式发球,实现更具机械特色的发球,获得设计的快感。

送球装置
采用凸轮机构和自然力实现球的间歇性传送以便抛球装置正确地进行发球运动,球体靠自身重力落入输送机构(凸轮)
抛球装置
球体经凸轮机构进入发射装置,采用四杆机构的组合将球抛出,运用轮转(单轮,双轮)方式实现旋转球的发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